离骚(节选)赛课一等奖
离骚节选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离骚》选段,使学生了解到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诗歌的魅力;4.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离骚》选段的阅读,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揣摩屈原在《离骚》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屈原和《离骚》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于该诗歌作品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思考。
2. 预习(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让学生对于课文有一定的了解。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由教师分发的《离骚》选段,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欣赏分析(15分钟)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讨论《离骚》选段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向全班进行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进行指导和评价。
5. 创作赏析(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与《离骚》相关的创作作品,如音乐、绘画等,并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和分析。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提醒学生课后要复习和整理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离骚》选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然而,在课堂上学生的创作赏析能力表现不够突出,可能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的指导和训练。
此外,还可以引入更多的互动方式和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离骚(节选)》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
拓展延伸法:结合相关 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 行拓展延伸,加深对诗 歌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内容
《离骚》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离骚》的创作背景: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了《离骚》这首长篇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楚国 政治黑暗、君王昏庸的愤懑和不满,以及追求理想、坚持正义的决心和壮志未酬的痛苦。
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歌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诗魂”、 “爱国诗人”等。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
《离骚》节选的内容与主题
《离骚》节选部分 的内容概述
节选部分的主题思 想
节选部分与整篇《 离骚》的关系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 节选部分的内容与 主题
分组讨论:分组 讨论相关问题, 促进交流与合作
角色扮演:让学生 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增强体验感
课堂测验:通过测 验了解学生对知识 点的掌握情况
巩固练习
背诵《离骚(节选)》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离骚(节选)》中的思想感情 课堂检测:默写《离骚(节选)》中的名句
归纳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总结归纳《离骚(节选)》的教学内容 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古 文阅读能力和 文言文翻译能
力
过程与方法
诵读品味法:通过反 复诵读,感受诗歌的 韵律和节奏,品味诗 歌的意境和情感。
小组合作探究法:分 组进行讨论,互相交 流,共同探究诗歌的 主题和内涵。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 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 关图片、音频、视频等 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诗歌。
《离骚》教案一等奖4篇
《离骚》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
离骚(公开课竞赛一等奖)
5. 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
6. 推崇“美政”:圣君贤相 7. 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 《九章》(9篇)、《招魂》 ,共23篇。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 “吾”作宾语,前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岌岌”、“陆离”分别作定语,后置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以蕙纕”和“以揽茝”为介词结构,后置 2.被动句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替”表被动,被贬黜
1、一首诗是一个心灵活的 雕塑,那么,作者在这首 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 情主人公形象?请从外部、 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马克斯将古代民族分为粗野的儿童、早熟的儿童和正
常的儿童: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北方人民接近于马克思说的源自,很早就备尝了谋生的艰辛,而且
经历了数不清的残酷战争,因而他们在对大自然和对各
个部落的严酷斗争中,富于严肃求实的理性精神。
中国古代的楚国人民则近于
,他们生活在
一个比较和谐优美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富于无拘无束的
2、《离骚》开创了浪漫主 义诗歌的先河,成为后世 文人学习借鉴的典范,请 就课文节选部分具体谈谈 浪漫主义诗风“浪漫”在哪 些方面。
择生?
择死?
每个人都会询问这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 什么?”在生活中遭受不幸的人会觉得人生没有 意义,而即便那些成功者也时常会迷茫于人生 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探讨的不是价值观是什么 ,而是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离骚(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2 《离骚(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1.2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①《离骚(节选)》中,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学习时不妨结合《屈原列传》,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②诵读时,要注意诗中繁复的意象、回旋复沓的表达、独特的节奏韵律,感受其中澎湃激荡的情感。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理解并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3.鉴赏比喻、对偶、象征等手法,概括艺术特色;4.分析、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不死不渝的精神。
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情景导入屈原是诗歌王国里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他出现在中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仰慕的典范。
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是中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且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屈原,来领略《离骚》的美吧!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拓展:古人的名、字、号①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是在幼年的时候是由父母来命名的。
②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男子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③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
屈原在艺术上的成就屈原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诗人。
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创立了“楚辞”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2《离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离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多重品读对话赏读个性解读——《离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预习和诵读,在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节奏美、语言美,从而认识诗人屈原的高洁情怀。
2.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句,与作品、作者进行多重对话,理解《离骚》的深刻内涵和屈原“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领悟诗人峻洁的人格操守,从而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仔细赏读,体会《离骚》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生动深厚、形象深刻地抒发诗人强烈的爱国忧民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品赏文本,多重对话,理解《离骚》的深刻内涵。
2.领会殉道者——伟大诗人屈原爱国忧民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方式创新1.以生为本,反复诵读,质疑争鸣,多重对话,策略导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课前预习要求(30分钟)1.认读词句,了解特殊句式。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3.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生平及楚辞特征。
4.走进文本,熟读课文及郭沫若译文。
5.自我解读,体会作者品格,把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写下来。
六、教学过程(一)对话导入1.导入:屈原以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离骚》,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光耀千古。
2.以屈原《离骚》等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叫《楚辞》。
《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二、初读感知1.初读《离骚》。
(速读)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离骚》预习学案”,对课文的字句、背景、作者和译文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继续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二读《离骚》。
(听读)(1)朗读指导:①《离骚》要读出分句的节拍,押韵的字要重读。
②上分句的“兮"(啊)字,是楚地方言,也是《楚辞》的语言特征,读的时候可以拖得稍微长一些,给人一唱三叹的感觉。
《离骚》的教案一等奖
《离骚》的教案一等奖《《离骚》的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离骚》的教案一等奖主要的一些观点屈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位“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爱国忧民的诗人;被誉为“虽可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伟大历史人物。
殊不知,屈原作为一位诗人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却是失败的。
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
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
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因此,被后人所称赞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
它并非是一种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恪恪不入。
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
但我们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观念来勉强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爱国”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可以说,“爱国”必须忠君!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无可置疑的。
我认为,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所追求,否则,他的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场梦!振兴楚国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
当这个理想破灭,他的人生还有何意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
屈原是有气节的。
闻一多先生说:“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
”从屈原的人格上进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体显现。
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党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屈原的死没有价值!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根本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楚怀王那个昏君身上。
语文《离骚》名师获奖教案 离骚 一等奖 优秀教案-最新范文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幻灯打出)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3、每个学习小组对文章进行质疑,确定一个研究问题,并试作分析。上课展示。(从内容\形式\音律上\对屈原形象的把握等,教师分类梳理)
小组研究的问题:
如: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强调自己的优秀?
为什么屈原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女性?
自我研究的答案:
4、在全班范围内研究探讨:
1、谈谈你对《离骚》语言表达特色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4、学生说出课文意思。
要求:指名3 5人回答;纠正。
5、课堂练习:(幻灯打出)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2)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3)虽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四、作业
《离骚》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课件
雄鹰和凡鸟不能同群啊,从古时候以来本来 这样。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方:方枘 圜:通“圆”,圆凿,形作名 周:合
孰:何 异道:不同道 相安:相处,相容
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不同 能够相处的?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屈:动词使动,使…受委屈 抑:动词使动,使…受压抑 尤:责骂 攘:忍受 诟:侮辱
怨恨君王的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我的忠/苦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高尚德行 谣诼:造谣、诽谤 淫:淫荡的事,形容词作名词
许多小人嫉妒我的高尚德行啊,诽谤我好做 淫荡的事。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固:本来
时俗:世俗 工巧:善于取巧,古今异义 偭:违背
而:表承接。 错:通“措”,措施 改错,古今异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太息:叹息 以:表修饰 掩涕:掩面拭泪 兮:楚地方言土语,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啊”。 哀:为……悲伤,形容词为动用法 民生:百姓的生活。 之:主谓之间,取独 多: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艰:形容词作名词,灾难。
我长声地叹息,掩面拭泪啊,为百姓 的生活有很多灾难而悲伤。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 ,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 ,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 味和浪漫色彩。
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节奏
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诗经》 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节奏为“二二”; 骚体诗的典型句式则有六字与五字两种(语气 词“兮”除外),一般是每句诗两至四个节拍, 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 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 替。“兮”为语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 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 应拉长语气,体现出整个句子的似断实连,若 连若断。
离骚(节选)赛课一等奖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获奖作品亮点分析 • 教育教学价值探讨 • 获奖作品推广与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目的
弘扬中华文化
通过解读《离骚》这一经典文学 作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 传承中华文化。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通过赛课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文 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 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 化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 会制度、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探究《离骚》中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如爱国 主义、忧患意识、追求真理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 文化自信心。
通过比较《离骚》与其他文化经典的异同,拓展学生的国 际视野,培养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04
教育教学价值探讨
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通过对《离骚》的深入解读,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脉络和主要特点,提升对古代文学的认知水平。
学习《离骚》中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如象征、隐喻、夸张等,提高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背诵和默写经典段落,增加学生的文学积累,培养其良好的语感和文 学气质。
03
获奖作品亮点分析
创新性思维展现
01 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
获奖作品在解读《离骚》时,采用了独特的视角 和切入点,从而呈现出新颖的观点和解读方式。
02 跨学科的融合
作品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 有机融合,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离骚》,展现出 创新性思维。
03 对传统的颠覆与重构
作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对《离骚》中的某些 传统观念进行颠覆与重构,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见 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是屈原的代
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
句,两千四百多字。用第 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 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 神话式的艺术形象。作品
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
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 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 盾。
【背景介绍】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 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
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
5.最后4句写了什么?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 【提示】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 “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前两句表明诗人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
国家的赤子之心。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
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
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 味着人的觉醒。
拔取,楚地方言
采
④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指时光
久留
递相更替
翻译:④自己起早登山,夕入洲泽,采摘的都是坚贞 芳香的草木。
思
年老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法度 ⑤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任用贤才 同“导”,引导
翻译:⑤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 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种不善的法度?
一、听录音,读准字音
苗裔(yì):后裔 揆( kuí):思量
孟陬(zōu):夏历正月,也即寅月 扈( hù ): 披,楚地方言
辟芷( zhǐ):生于幽僻之处的芳芷 汩(yù): 水流迅疾的样子,这里形容时光流逝得快
搴(qiān): 拔取
阰( pí ): 大山,楚地方言
骐骥(qíjì): 骏马,比喻贤智之臣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心忧岁月不等待我。
1.诗歌开头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 【提示】写自己:(1)高贵的出身 (2)降生时刻的不凡 (3)美好的名和字 (4)美好的品质和才能 说明自己有理由、有责任、更有能力和条件为 国家担负重任。
2.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提示】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 (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 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关 于 屈 原 的 对 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 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
1.背诵并会默写全诗。 2.屈原在《离骚》中反复咏叹自己的伟大人格、追 求、志向理想以及不被重用的悲愤,请用这几个关 键词写一段文字,可以用“屈原,我想对你说”为 题,字数不限。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 是锦上添花,其实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愿意报效祖国,希望君王能早点任用自己,自己极
愿扬鞭跃马为君王引路开道、冲锋陷阵,在所不辞。
(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原《离骚》)
(魏晋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所做注释中指出) 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 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术”条) 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请就此谈谈你 (《辞海》“割圆
又联缀起秋兰作为配饰。借香草(“江离”“辟芷”
“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 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 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3.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提示】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努力向前,还 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 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4.“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运用了何种手法? 【提示】运用比兴手法,以草木零落起兴,同时比喻美 人迟暮。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希望能把握住短暂
【提示】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和一个执着于
意念的实践主义者,为伟大的理想而勇敢奋斗,决不
后退,实在可钦可敬。但是他的孤军奋斗最终由于遭
到楚怀王的怀疑、疏远,顷襄王等人的迫害打击而归
于失败,污浊昏暗的政治环境摧残扼杀了势单力孤的
正义力量,其悲剧结局也就在所难免。
1.结构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曰灵均”结束。自述家世、出生
【提示】
(1)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2)木兰、宿莽: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3)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4)乘骐骥以驰骋: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5)来吾道夫先路:比喻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 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
9.有人说,屈原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纵然自己的理 想不可能实现,也要执着追求,绝不悔改,于是他自 投汨罗江时溅起的浪花,在后人的心中激起了永久不 息的波澜。你是如何评价屈原的悲剧的?
作的。
答案:屈原以方枘与圆凿不相合为喻,主张坚持原则、 明辨是非。 刘徽的“割圆”,说明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评分标准】如果只表述两则材料的意思或只概括材 料的主要内容,只能给3分;有内容、有观点并且正确给 满分。
何谓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 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1.了解并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 主旨。(重点) 2.学习以比兴、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其与作者理想 的关系。(难点)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 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
楚国贵族,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
【提示】首先,他是一个有着高贵的血统、奇异的生
日、美好的名字的人。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不抚壮而弃秽
兮,何不改此度?”
第二,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8.《诗经》中我们学习了“比”的手法,这种比的 手法在《离骚》中有了更广泛的使用。再次通读全 文,找出文中的比喻。
6. 从全诗看,诗人追求的理想是什么?
【提示】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 荣富强。具体表现: (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2)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3)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7.再读课文,思考:《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思路提示:从他的出身和思想追求考虑。
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
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 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1953年,屈原被列 为“世界四大文化名 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等。《离骚》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 诗。
的认识。
【解析】可以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谈两则材料给 人的教益和启示,也可以从两则材料的对照谈观察视角 乃至认识的多样性。 材料一意思是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 此相安。方和圆不能合作。
材料二中“割”是分割的意思,“失”是误差,分割到
不可分割,方和圆就可以合体而没有误差。意思是圆可
以变成方,方可以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 物而创作的诗赋,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 诗歌形式。《楚辞》是我国继《诗经》后的又一部诗 歌总集,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作品中 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多彩、文字华丽、 充满浪漫主义精神,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丰富了诗 歌的表现手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 体”,它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降生
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思量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好,善
同“赐” 平
翻译:①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伟大的先父叫伯庸。
②我的父亲观察思量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
的名字。
内在的美质
联缀
再,加上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同“僻” ③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待 翻译:③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结成饰物 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心忧岁月不等 待我。
四、基础积累
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锡”同“赐”,赐给
扈江离与辟芷兮 :“辟”同“僻”,幽僻 “道”(dǎo)同“导”,引导 来吾道夫先路: 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字 特殊句式 “名”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通假”就是“通 用、借代”,即用 读音相同或者相近 的字代替本字
年月日和名字来历。说明自己生来就是干大事的人。
第二层,到“恐美人之迟暮”。自述一生不断地并急 切地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第三层,到“来吾道夫先路”。急切希望君王能快点 重用自己,自己愿意为君王分忧解难,为国家做出自己 的贡献。
2.主旨:
屈原自叙其家世、出生、兴趣爱好、性格品行、
精勤修德,表明自己有条件成为国家栋梁,也非常
二、读准节奏
1.要注意节拍。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按词语)。 2.要注意延长。“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 “啊”,读音要延长。 3.要注意重音。 以第一节为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 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