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摘要]文化的概念界定着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文化精英主义、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向以及后现代视野中的大众文化研究都根据自身对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形成了对大众文化不同的研究视角;未来的大众文化研究需要在全球化和政治批判维度等方面继续开拓前行。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视角[在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文化概念的界定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但是对于什么叫文化,却又不是一个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

美国曾经有两位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在其合著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分析》一书中,列举了从1871年到1951年八十年间至少一百六十四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并指出随着学科的交叉化和精细化,文化的定义将变得更加繁复多杂。

而也正因为这种文化定义上的不确定性,大众文化的概念更是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约翰·斯道雷在其所著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中,曾概括了“大众文化”的六种定义,分别是:一是指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二是指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

换言之,大众文化是低等文化;第三种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只不过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第四种认为大众文化来源于“人民”的文化,基本等同于民间文化;第五,来自葛兰西,大众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灌输给群氓地欺骗性文化,也不是自下而上的、人们创造的对抗性文化,而是两者进行交流和协商的场域;第六,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即后现代主义文化已不存在高低之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所有的文化都可看作大众文化。

〔1〕(p6)下面,随着对大众文化研究不同理论视角的展开,我们将看到,文化的不同概念是如何界定了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以及大众文化的内涵又是处于怎样的不断变化之中。

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基于斯图亚特_霍尔的理论视角_王雅琴

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基于斯图亚特_霍尔的理论视角_王雅琴

收稿日期:2013-03-21作者简介:王雅琴(1980-),女,安徽舒城人,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扬州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SS2013205)。

王雅琴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31)正确认识和理解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大众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属性定位研究、对两者间张力的研究、两者间的影响与作用研究、两者的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研究等在推进和深化文化改革和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第二代领导人,斯图亚特·霍尔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对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虽然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其理论中的大众文化转向,特别是借助传播理论深入挖掘文化信息传播中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的研究对我国的文化研究同样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为视角研究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关系,试图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

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说法较多,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认为文化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其《社会学》中提出:文化是国家、民族或群体所共同的符号、价值观和规范,以及相应的物质形式。

[1]对文化的分类,持较多观点的是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分法。

在文化的三种类型中,主导文化由于是由***第33卷第6期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6月Vol.33No.6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Jun .2013———基于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视角摘要:利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我们可以辩证看待大众文化兴起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定位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在相同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共生共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浅析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 产业建设的启示

浅析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 产业建设的启示

浅析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启示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强调,大众文化是被盲目消费和制造出来的,它对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来说,应该关注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并注重提高文化产业的素质和质量。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应该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一些商业化的文化产品以低俗、暴力和低层次的消费需求为主,使得大众文化趋于浅显和低俗化。

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应该通过提高创意性和内涵的提升来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同时通过严格的审查、监管和评价机制,保障文化产业的质量,防止低俗化向高俗化攀升。

其次,我国应该注重文化教育的普及,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需求和创意的实现,更需要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提高。

因此,要建立起完整的文化教育体系,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文化产业,增进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民众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

最后,我国文化产业应该注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宣传和推广国民文化。

大众文化的消费和制造应该以尊重本土文化为前提,加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扶持创新型文化企业,让人们了解和喜爱本土文化,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综上所述,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需要注重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文化教育普及和文化多样性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SWOT分析是一种经典的商业策略工具,帮助企业评估内部优势和劣势,并评估外部机会和威胁。

以下是一份SWOT分析的示例,用于评估某公司的商业地位和可能发展方向。

优势:1. 丰富的产品线,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

2. 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得公司具备了扩展的能力。

3. 优秀的运营成本控制,公司成本下降。

4. 融合了区块链技术,提高了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

劣势:1. 公司缺乏知名度,品牌密度不足。

第二章 大众文化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

第二章 大众文化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

2、伯明翰文化主义 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 旧秩序:20世纪30年代 工人阶级文化 活生生的 自娱自乐 自己创造 生命活力 新秩序:20世纪50年代 大众文化(通俗小说、 自动电唱片、流行音乐、电视、电影) 感官刺激 钝化欣赏趣味 扼杀审美能力 让人沉迷其中 枷锁 霍加特心目中的理想文化是传统的工人阶级活生 生的现实生活文化,而不是抽象的精英文化, 也不是大众文化。
符号学与大众文化分析
罗兰巴特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对大众文化 进行符号学解读。 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号》 物变 成虚幻的符号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再起作 用 使用价值被抽离 剩下虚像——地位、品位、 身份等 欲望成了消费目标 流行的过程就是消解商品的使用性而制造欲望 的过程。

2、大众文化的特征 首先、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和“商品拜物教”的特征。 文化艺术成了彻头彻尾的商品,结合于商业,被 经济价值规律统摄,纳入市场交换的轨道,具有商品 形式的特征。 商品拜物教,人成了商品的奴隶,商品无处不在, 异化,失去其经济性质,具有了偶像崇拜性质。从而 文化艺术生产失去了原先的独特性,成了工业化生产, 为了迎合大众趣味,以获得丰厚的商业利润。对大众 而言,艺术欣赏成了商品消费。 大众文化失去自身的艺术自律,远离艺术。
道格拉斯凯尔纳 指出现在文化研究过于强调接受和文本分析,而 对文化的生产及其政治经济学重视不够,从而失去 批判性和政治性的锋芒。 提出综合性的文化研究方式: 批判性:看到文化的内在政治性、争夺、抵制 多元性:关注阶级、性别、种族等 多重视角: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后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等
结构主义与大众文化分析 结构主义之父:列维-斯特劳斯 用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解释文化。认为要拨开混乱的表层现象 的迷雾,揭示社会文化表层下所潜在的无意识的深层结构。 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分析俄狄浦斯神话(重视血缘 轻看血缘 否定人出于地 坚持人出于地) 底比斯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 伏法,才能消灾祛祸。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 不知凶手是谁。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 追查。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俄狄浦斯出生 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 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 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 仆数人打死。他来到底比斯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 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 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 斯正是凶手。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 逐。

概述斯图亚特霍尔的电视意义生产论

概述斯图亚特霍尔的电视意义生产论

概述斯图亚特·霍尔的电视意义生产论(1)在霍尔的主持与领导下,伯明翰中心的文化研究享誉全球,影响极为深远。

(2)对大众文化定义的分析:第一,大众的是因为成群的人读它们、听它们、消费它们以及尽情的享受它们。

第二,大众文化是指大众在做或者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

第三,大众文化最恰切的定义是用关系、影响、抗衡等绵延不断的张力来界定,集中探讨大众文化与统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3)对霸权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析:①霍尔分析了葛兰西的霸权概念,认为总的趋势就是社会的、伦理的和精神的、道德的生活都主动适应着生产系统的需要。

②他称赞阿尔都塞的支配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是一系列复杂的实践,每一种实践都有自己的特性和相对独立性,这些实践都统一于一个意识形态之下。

(4)制码与解码的电视意义生产传播:①霍尔认为大众传媒的现代形式最初出现在18世纪,随着文学市场的发展兴起,文学作品变成了商品。

②霍尔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若干阶段与电视话语的意义的生产和传播联系起来,认为可以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存在的阶段:第一,制码阶段,即电视专业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

由于代码是解读符号和话语之前预先设定的,所以文化研究的任务之一就在于如何打破代码将意义释放出来。

第二,成品阶段。

电视作品一旦完成,意义被注入电视话语之后,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赋予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此时的电视作品就变成了一个开放多义的话语系统。

电视文化所提供的产品是意义,意义可以有多种解释,符号的意义与所给事实不一定符合,观众完全可以解读出不同的意思,因此各人得到的意义并不相同。

第三,解码阶段。

解码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观众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立场,如果观众能够解码,能够看懂或消费电视产品的意义,那么其行为本身就构成一种社会实践,一种能够被制码成新话语的原材料。

霍尔认为有三种解码立场:一是“主导—霸权”立场。

即观众的解码立场与电视制作者的专业制码完全一致。

大众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文化主义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精神分析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七章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第八章后现代主义第九章大众政治By Antlin~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雷蒙德·威廉斯: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罗兰·巴尔特: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4.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DOC】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DOC】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摘要]作为研究的领军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的声名很大程度上缘于其对大众文化与传媒的论述。

霍尔坚持左翼马克思主义立场,试图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思想来解释日常传媒实践。

霍尔对大众文化的定义、编码/解码模式的创立,尤其是对媒体、政治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从不同层面拓展了文化研究的理论空间。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编码/解码;意识形态;文化政治学伯明翰学派的核心成员安吉拉?麦克罗比(Angel aMcrobbie)将霍尔的全部著作分为三个有代表性的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电视;20世纪80年代后期撒切尔主义的‘权威民粹主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

‛就霍尔个人而言,其文化理论著作迭出、成果卓著是出现于其担任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即CCC S)第二任主任期间,这一时期,霍尔率领‚媒体小组‛对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和传媒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先后发表《文化,传媒与‚意识形态‛》、《解构‚大众‛笔记》、《电视话语的编码和解码》等著名文章。

霍尔坚持左翼马克思主义立场,试图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来解释日常政治传媒实践,尤其是媒体、国家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霍尔解构‚大众‛,编码/解码,媒体、政治与意识形态三方面论述霍尔对文化研究的理论贡献。

一、霍尔解构‚大众‛霍尔在《解构‚大众‛笔记》一文中以关系作为大众文化的起点,‚在向农业资本主义转变的漫长阶段,以及其后工业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劳动阶级,和穷人的文化中或长或短地持续着斗争。

‛在霍尔看来,‚大众‛往往成为社会‚改革‛的对象,要求其符合统治阶级的最大利益。

霍尔言及的大众文化与威廉斯极端浪漫的描述‚为民所有,所享,所用‛大相径庭,霍尔注重从社会关系来定义‚大众文化‛。

霍尔围绕‚大众‛一词,对‚大众文化‛的不同定义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解构:其一,是‚大众文化‛的市场或商业定义,即成群的人听它们,买它们,读它们,消费它们,似乎也尽情地享受它们。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他在大众文化与传媒领域有着卓越的见解。

他认为,大众文化与传媒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力量。

大众文化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认同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具有普及性、通俗性、娱乐性和消费性等特点,它涵盖了电影、电视、音乐、小说、游戏等各个方面。

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传媒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印刷术到现在的数字技术,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传媒的巨大变革。

现代传媒已经发展成为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

数字技术的出现更是推动了传媒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广泛和深入。

传媒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传媒是传播大众文化的重要渠道,它通过报道、评论、广告等形式将大众文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同时,大众文化也是传媒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大众文化的普及和流行趋势的变化,不断推动着传媒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上的创新。

文化工业是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按照市场规律和消费逻辑,大规模生产、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的产业。

现代社会的文化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消费,每个环节都相互连接、相互影响。

文化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蔓延和普及。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大众文化和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紧密相连,它们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大众文化和传媒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和研究大众文化与传媒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旨在探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及其中的影响因素。

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的中国化探微

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的中国化探微

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的中国化探微作者:胡冰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4期摘要:倡导一种“积极的”“实践的”“民众的”大众文化,是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的一大特色。

“逼近”斯图亚特·霍尔的“大众文化”,论述其内在思想精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具体体现在“积极文化思想的认同”“在异之同:辩证批判的力量汲取”“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认同”“大众构造社会”等方面。

关键词:霍尔;大众文化;中国中图分类号:G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24-02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教授的“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理论不单在于一种纯学术层面的景仰之情、思辨之好,其实在思想感观上,是更专注、倾向于获取一种围绕“霍尔大众文化与中国文化乃至政治、社会、哲学等多方面”的交集研究。

霍尔的“大众文化”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哲学有何影响?这是一个较为复杂、抽象的题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逼近”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教授的“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既是对其自身的一种探究,也是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探究视角的一种丰富。

一、特征建构: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教授的“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理论,属于霍尔教授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思想系统体现在霍尔的《定位马克思》《解构“大众”笔记》《通俗文化与政体》等文章当中。

从形成过程来看,霍尔的“大众文化”研究受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启发,同时也与“他的黑人血统与流散身份”有密切关系,他在大众文化相关研究领域的成绩足以促使霍尔成为“大众文化的代名词”。

“大众文化”与霍尔文化研究有着较强的“共同性”。

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concealed in significance.However,by fW-thgr
communication theory,
s咖Dg it’g easy t0 find Hall’s demands oi]ideology.Instead
Hall is a master on
MⅡ随Hall communication,we wodd l_a[the/"say∞the Bfifish cultural
学科专业:文艺学
Specialty: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The Unit GrantingMaster’S Degree:ZhejiangNormal University
导师:王洪岳
Supervisor:WANG Hongyue
二零一二年四月
derived and expressed血Iough a删yzing the media theory As he said:"Racism and the
m media are dhectly related t0 ideologies
major significance ofoperating the media lies
Hall’smediatheoryisto studythe core and can helptoⅢmcrstaDdtheentire system
Duetothe open,diverse,interdisciplinary,practicalfeature,studyinginsmediatheory need to start on his semiotics,”encoding/decoding“mode,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文化研究方式,该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团队为核心,包括斯图尔特·霍尔、迪克·黑尔和雷·古德温等学者。

伯明翰学派的核心观念是对通俗文化的批判和研究,其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大众文化对社会形态的影响和塑造力,对于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伯明翰学派强调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品和生成力,具有独立和有机的发展逻辑。

他们指出,通俗文化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产力。

他们关注通俗文化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过程,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流行音乐、娱乐、电视节目、电影等大众媒介,以及街头文化、时尚、消费和广告等。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中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文化工业”和“文化流动性”。

文化工业是指通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机制,它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通过商业化运作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大众提供各种文化选择。

文化工业的推动力量是经济利益和消费需求,通过大众传媒将各种文化产品推向市场。

而文化流动性则强调通俗文化的广泛流传和参与性,即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和创造文化,从而使文化的意义得到不断重构和再创造。

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分析主要通过对通俗文化的符号学解读来展开。

他们强调通俗文化是通过符号系统传达意义的,符号被投射到文化产品中,并由接受者进行解码。

这种解码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主动的意义生成,因为不同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对于同一符号所生成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是被动和积极的,它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也受到个体和群体的创造性解释。

伯明翰学派以其对通俗文化的批判和研究而闻名。

他们对通俗文化进行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分析,认为通俗文化与结构和权力关系相互作用,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变迁和文化变革,还可以对个体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浅谈对文化霸权、“编码解码”及大众文化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文化霸权、“编码解码”及大众文化理论的认识
无论是阿尔都塞的理论还是葛兰西
的理论都特别重视传媒的作用,霍尔正是 将文化霸权与媒体的研究相联结。霍尔是 当代从文化研究视角研究大众传播及通 俗文化的大师级人物,他的诠释框架以马 克思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核 心,并借鉴了阿尔都塞、葛兰西等人对传 统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以及民族志、语言 学、符号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一方面,他认 为事物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存在一些表 征系统,通过概念和符号构成了意义。人 们积极使用符码—— —编码,将事物编入符 码— — —以及靠另一端的人们对意义进行 翻译或解码来维持。对于传媒,霍尔又从 了解社会统治秩序、国家形成及其维系的 过程来理解其角色并对其进行意识形态 批判。还将这两种理论资源融合在他的著 作中,进而又提出了为人熟知的媒体研究 中著名的三种解读方式:倾向式解读、协 商式解读和反抗式解读。
【关键词】文化研究 文化霸权 大众文化 编码解码
一、文化研究学者理论的相关性概述
. All笔者R认i为gh,意ts识形R态es理e论r、v文e化d霸.权、
“编码”与“解码”、大众文化理论四者是 一条连贯的线。后者以前者的研究为基 础,又突破了前者,甚至被认为是对前者 的颠覆,实则不然。
3、费斯克及其大众文理论
霍尔的理论直接导致了新的受众研 究浪潮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与 80 年代 初期兴起,它的发展呈现出了两种趋势, 其中一派的代表就是约翰.费斯克,他将受 众的能动性进一步放大,走上了“符号民
主”的道路。费斯克认为,文本仅仅是意义 的储藏物,等待着读者通过多种方式来激 活和解读。所以,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在 他看来,其价值在于它把分析重点转向了 受众即解码者。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文本 的作用被淡化了,受众的创造性得到了尊 重和肯定。费斯克认为,读者自身完全可 以自行从文本中构连意义,并从中得到愉 悦和满足。在他的著作《解读大众文化》 中,费斯克提到:“大众文化的意义仅存在 于它们的传播过程中,而不是存在于其文 本中;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文本是至关重 要的;需要将他们放在其他文本和社会生 活的关系中来理解,而不是因为或者通过 它们自身来理解,因为这确保了它们的传 播。” 在这部著作中,费斯克曾多次使用 “规避”和“抵制”两词,笔者认为,这两 个词就是对霍尔协商式解读和反抗式解 读的延伸。尽管有很多文化研究学者认为 他夸大了受众的权力,对他的理论进行批 判,但费斯克对受众创造反抗和颠覆活动 的肯定,无疑将受众研究推进了一步。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借鉴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借鉴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借鉴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问题,并借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进行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文化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文化同质化、商品化、浅表化等。

本文将首先概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随后引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通过对理论的深入解读,本文将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判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旨在为理解和解决中国大众文化中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霍克海默德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特别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视角。

他们的理论核心在于批判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认为这些特性导致了文化的同质化和个体批判能力的丧失。

霍克海默德指出,文化工业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制造了一种虚假的统一性。

在这种模式下,文化产品不再是表达个性和批判现实的工具,而是变成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

这种标准化和同质化的文化产品,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审美多样性,使人们更容易接受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具有“伪个性化”的特点。

虽然这些产品看似多样化,实际上却隐藏着统一的意识形态。

这种伪个性化通过制造消费者对个性表达的幻觉,进一步巩固了文化工业的控制力,使人们难以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被动的文化消费者。

霍克海默德还批判了文化工业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通过制造浅薄的快乐和即时满足感,钝化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能力。

这种文化消费模式让人们沉溺于短暂的快乐中,从而忽视了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批判和反思。

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揭示了文化工业如何通过标准化、商品化和伪个性化,实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看霍尔的“大众”概念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看霍尔的“大众”概念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看霍尔的“大众”概念作者:庄璐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1期摘要:霍尔从“大众”出发对大众文化进行解读,他对于“大众”概念的界定,主要在对比中进行,强调“大众”与“非大众”的区别与联系。

这正与马克思主义的主客体观点相契合,本文从主客体关系切入,对霍尔的“大众”概念进行分析,以探寻其独特内涵。

关键词:大众主客体关系文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主客体是相互适应且双向发展的,不仅主体对客体发生作用,客体也反过来对主体产生影响。

霍尔在《解构“大众”笔记》一文中,明确表示认同“大众”的如下定义:在任何特定时期,“大众”所关注的都是以特定阶级的社会和物质条件为基础的、体现在大众传统和实践中的形式与活动。

这个定义立足于阶级,把大众文化与统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视为关键,通过考察二者的关系,以其持续性的张力来对大众文化进行界定。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与统治阶层相对,大众文化与统治文化相对,它们的关系及其衍生出的“大众”的概念可以从主客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主体与客体相互适应,即大众与其建构的文化相互适应。

霍尔所指称的“大众”,不单是日常所说的大众文化。

他論述道:“它指的是那些构成‘大众阶级’的阶级和力量之间的同盟”。

①这个概念与在文化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力量相对,也就是说,它实际上代表的是广大受压迫者,既包括被排除在权力集团之外的群众,也包括他们所创造的文化。

如此观之,“大众”的主体就是具有能动性的人民大众,而客体就是与之相应的文化。

主体创造了客体,客体打上主体的烙印,二者相互适应,客体才能展现出主体的特色,大众文化才能具有大众的特点,从而与统治文化、统治力量相区别。

其次,主客体交互作用双向发展。

一方面,主体在实践中认识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对客体进行改造。

这个过程是持续性的,永无止境地向前发展。

霍尔指出,要明确大众文化的定义,必须考察它与统治文化的关系,二者中间有一股持续性的张力,是界定大众文化的关键。

霍尔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霍尔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霍尔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霍尔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摘要】:大众文化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理论家的极大关注,围绕它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在霍尔之前,已经有不少派别和理论家对大众文化进行过大量的考察,由于立场不同,形成了各式不同的看法。

马克思虽然没有系统论述过文化的作用,但是在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阐述中,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和运作要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而上层建筑也会对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反作用。

由于马克思理论多数是在论战或指导革命实践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马克思在强调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时,侧重于从法律和政治以及国家机器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对文化的作用做系统深入的探讨。

其后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片面地强调了马克思理论中关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却并未给予文化过多的关注。

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那里,他们普遍反对经济决定论,呼唤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

在精英传统根深蒂固的英国,以阿诺德和利维斯为代表的精英主义,认为文化只存在于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能欣赏它们的少数精英中,严格区分了文明与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麻痹人们意识,产生虚假需要的消极影响做出了深刻批判。

英国的文化主义强调了广义的文化定义,认为文化就是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了主流的精英主义文化传统,把大众文化纳入了研究领域。

霍尔研究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上述几个派别的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大众文化的态度。

在此过程中,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引起了霍尔极大的关注,对他观点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霍尔经过对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进一步批判吸收,形成了自己一套系统的大众文化理论。

具体来说,本文第一章阐述了霍尔本人的学术经历及其大众文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并对国内外对霍尔思想的研究做简要的评述。

这一章的重点是分析他关于大众文化理论的渊源,其研究的缘起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论述,并对其引发的不同派别的文化理论进行考察。

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

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

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新闻学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段伟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卓越代表人物,是大众传播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研究的文化领域是最为典型的:涉及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传播文化、多元文化等领域,尤其是在传播学领域,其研究关注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文化表征理论为视角,从创造的符号学“编码,解码”传播模式着手,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极强的社会实践性,霍尔的文化理论完成了文化研究“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范式的整合,尤其是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欧洲大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欧洲大陆以外的文化同样具有参照意义。

本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为出发点,试图探究我国媒体在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对正确处理主导文化与新闻传播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微妙且复杂的关系有着借鉴意义。

一、打破传统媒介研究思维僵化模式,将信息传播分成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传统的媒介研究方法是以“主体”对“客体”的两元对抗思维模式,简而言之,主体是作为创造者的传播者,客体是接受信息的受众者,信息从主体到客体之间过程是中间的传播过程,这种传统的媒介研究思维方式僵化了受众的地位,被直接物化或对象化。

传播者以直线传播的方式将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给受众,传统的媒介研究将媒介作为传播者,把其看成是国家权力机构的传播工具,受众缺少自主权和话语权。

霍尔打破传统媒介研究的思维模式,将信息传播分成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这四个环节概括了信息传播的循环过程,彼此既联系又保持独立性,同时提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传播主体的目的和传播内容,技术、物质工具也在制约着信息的传播,传播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对立意义上直线性,具有间接性。

传播过程还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众者双方的社会关系、差异性和多元性。

霍尔引入了符号学的观点,信息以符号为载体,组合成语义链进行传播,这个符号载体是以“语言”的规则构成,在符合和意义或者图像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保证了信息的正常流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尔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摘要】:大众文化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理论家的极大关注,围绕它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在霍尔之前,已经有不少派别和理论家对大众文化进行过大量的考察,由于立场不同,形成了各式不同的看法。

马克思虽然没有系统论述过文化的作用,但是在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阐述中,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和运作要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而上层建筑也会对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反作用。

由于马克思理论多数是在论战或指导革命实践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马克思在强调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时,侧重于从法律和政治以及国家机器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对文化的作用做系统深入的探讨。

其后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片面地强调了马克思理论中关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却并未给予文化过多的关注。

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那里,他们普遍反对经济决定论,呼唤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

在精英传统根深蒂固的英国,以阿诺德和利维斯为代表的精英主义,认为文化只存在于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能欣赏它们的少数精英中,严格区分了文明与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麻痹人们意识,产生虚假需要的消极影响做出了深刻批判。

英国的文化主义强调了广义的文化定义,认为文化就是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了主流的精英主义文化传统,把大众文化纳入了研究领域。

霍尔研究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上述几个派别的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理论,逐渐形成了自
己对于大众文化的态度。

在此过程中,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引起了霍尔极大的关注,对他观点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霍尔经过对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进一步批判吸收,形成了自己一套系统的大众文化理论。

具体来说,本文第一章阐述了霍尔本人的学术经历及其大众文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并对国内外对霍尔思想的研究做简要的评述。

这一章的重点是分析他关于大众文化理论的渊源,其研究的缘起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论述,并对其引发的不同派别的文化理论进行考察。

在此过程中,他直接目的是对精英主义传统进行批判,从而唤起大众意识的觉醒。

最后在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进行批判与吸收之后,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文化理论。

第二章是我们分析了霍尔理论的思想内涵。

包括他对大众文化的定义,及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章我们讨论了霍尔大众文化理论的意义和影响。

主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

霍尔的文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提升,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霍尔的大众文化研究对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他都为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知识财富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当然,他的理论包罗万象,也引发了一些关于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对后现代话语的关切以及未有根本解决范式危机等等的争议。

【关键词】:大众文化表征意识形态文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0
【目录】:中文摘要8-10ABSTRACT10-12引言12-13第一章思想渊源13-231.1霍尔的学术经历13-151.2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渊源15-231.2.1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理论15-191.2.2精英主义文化批判19-201.2.3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20-23第二章思想内涵23-402.1大众文化的定义23-272.1.1大众文化的市场或商业定义252.1.2人类学定义25-262.1.3阶级之间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26-272.2大众文化的特点27-322.2.1为普通大众服务是大众文化的立场和出发点27-282.2.2阶级之间意识形态的斗争是大众文化的本质28-292.2.3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29-322.3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32-402.3.1大众文化的生产:意义的生产和表征32-342.3.2大众文化的传播:意义和话语规则34-362.3.3大众文化的解读:三种立场和模式36-40第三章理论和现实意义40-443.1对文化功能的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403.2方法论的运用为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40-413.3对提升公众的辩证认识能力有积极意义41-423.4对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42-44结语44-45参考文献45-48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8-49致谢49-50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0-5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