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太极图变八卦图 - Confucius2000·孔子2000·21世纪 …

合集下载

第九讲 八卦相错 - Confucius2000·孔子2000·21世纪孔子

第九讲 八卦相错 - Confucius2000·孔子2000·21世纪孔子

第九讲八卦相错《周易·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我们看立体的方明八卦,自重或两两相重可以构成六十四卦。

除了面与面相接或棱线与棱线相接之外,只有对角线上的两个卦是顶点与顶点相接。

“天地定位”是乾坤之间的点与点相接,乾与坤相错成《泰》卦与《否》卦;“山泽通气”是艮兑之间的点与点相接,艮与兑相错成《咸》卦与《损》卦;“雷风相薄”是震巽之间的点与点相接,震与巽相错成《益》卦与《恒》卦;“水火不相射”是坎离之间的点与点相接,坎与离相错成《既济》卦与《未济》卦。

由此可见,所谓“八卦相错”,就是专指方明四条对角线的两卦点与点相接而言,也就是专指方明四条对角线上两个卦限相错而言的。

我们看“八卦相错”的结果,是每两个卦错成了六十四卦中的重要之卦:“否极泰来”的《泰》与《否》是上经重要的两个卦。

下经,首《咸》与《恒》两卦,终《既济》与《未济》两卦。

孔子高度重视《损》卦与《益》卦,在出土的帛书《周易》里面,孔子是这样说的:孔子由《易》,至于《损》、《益》二卦,未尝不废书而叹。

戒门弟子曰:“二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

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

授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之所【至】也,故曰产。

道穷焉而产,道□焉。

益之始也吉,其终也凶;损之始凶,其终也吉。

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

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喜。

故明君不时不宿,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心,此谓易道。

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

又地道焉,不可水火金木土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谓之以八卦。

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亦备其请者也,故谓之易。

又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尽之,而诗、书、礼、乐不□百篇,难以致之。

《道学十讲》——太极图

《道学十讲》——太极图

《道学十讲》——太极图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

谓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原。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

从孔庙大成殿梁柱,到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

从学理上讲,阴阳鱼太极图正确地表达了太极与阴阳、八卦的关系。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

“阴阳相交,归于太极”,这是容易理解的。

因为,宇宙中的万物皆为阴阳相交而生。

谓之独阳不长,孤阴不生,两合其精,乾坤乃成。

乾坤者,宇宙也。

太极,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出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

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在“阴阳鱼”图形中,右上方“白鱼”左行由大到小,依次为乾、兑、离、震(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8=32卦),表示阳爻逐渐减少;左下方“黑鱼”右行由大到小,依次为坤、艮、坎、巽(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8=32卦),表示阴爻逐渐减少。

而阳爻减少的同时,阴爻在增多;阴爻减少的同时,阳爻在增多,所以用“黑白鱼”互纠表示。

两个“鱼眼”则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其中“白鱼”中的“黑眼”表示离卦,“黑鱼”中的“白眼”表示坎卦。

太极也指:“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正是对太极的解释。

那么何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

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并且不断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

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

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

哲学起源·太极图

哲学起源·太极图

哲学的起源:太极图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民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

千百年来,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激励著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对其寻根溯源,探赜索隐。

后世所绘太极图种类有很多,如天地自然河图、唐朝的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朝左辅制作的景岳太极图与左辅太极图,清朝胡煦所制的循环太极图等。

但一般认为,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为主,外套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环形图案。

今日所见太极图为纯粹的阴阳鱼图,并无外套的八卦,实为时代发展要求图形日趋简明的结果。

人们对太极图诠释历史的溯源常常追溯到《易传?系辞上》,就显得合乎逻辑了。

一般认为,“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孔子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变之大道。

宇宙之“本”运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

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冬四象与宇宙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也同样表达了一元论与变化论的“太极”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太极是“一”,是宇宙万物之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与发展是太极之真性。

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参透了太极法则中的矛盾论与和谐论。

太极之“道”天然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两面,但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与矛盾运动最终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谐体。

后世人们据老子、孔子的太极哲思而图解太极图,并逐渐推演出成熟的太极观念。

三国的魏孟康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解释太极图。

“三”指阴阳鱼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

“含三为一”的字面意义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线都包含在太极图的大圆圈内。

实际上,后人认为“含三为一”既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矛盾整体结构,也指天、地、人“三极”合一的宇宙结构。

魏孟康之说既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思想,同时也将前人的太极观念从宇宙万物链接至社会人生。

从八卦到太极图

从八卦到太极图

第十七讲 八卦变太极图既然我们可以把“古太极图“演变成“先天八卦图”,那么我们应该可以来个演变的逆过程,把“先天八卦图”演变成“古太极图”。

二图相互演变的关键在于,不管如何演变,应该一律使用历史书籍中的“古太极图”原图。

也就是说,要用书中的“古太极图”演变出“先天八卦图”;用“先天八卦图”演变而得到的图一定要完全符合书中“古太极图”的形状,不能有任何的变形。

只有如此,才能具有说服力。

下面,我们阐述从“先天八卦图”演变成“古太极图”的过程。

图17-1 初爻画在外的八卦图图17-2 演变过程之一首先,把上爻画作内的“先天八卦图”放入“八分”的三个同心圆之中,如图17-2所示。

图17-3 变换八卦符号图17-4 布满各个空间其次,把原本卦爻符号变作黑白(本讲示意图用红色替白色,蓝色替黑色)条形块,并逐渐展开布满各自的区域。

如图17-3和图17-4所示。

图17-5 用反“S”线中分图17-6 移动填补各个半爻第三,用反“S”曲线中分巽卦的初爻(初六),中分坎卦的中爻(九二),中分艮卦的上爻(上九),中分兑卦的上爻(上六),中分离卦的中爻(六二),中分震卦的初爻(初九),如图17-5所示。

然后,用巽初爻的半黑补震初爻的半白;用离卦中爻的半黑补坎卦中爻的半白;用兑卦上爻的半黑补艮卦上爻的半白,如图17-6所示。

图17-7 得到扇形“鱼眼”图图17-8 变成圆形“鱼眼”图第四,看所得之图7-7,离卦与坎卦的上爻都是一扇形。

把离卦上爻扇形变作空心白色圆形,把坎卦上爻扇形变作实心黑色圆点,如图17-8所示。

图17-9 抹线后所得图图17-10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第五,抹去八分线记内圆、中圆的圆周线,即可得到图17-9。

将图17-9与图17-10比较,所得图的形状与“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的形状完全相同。

通过第十六与第十七两讲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所谓“古太极图”与所谓“先天八卦图”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古代四种太极图的来历及其内容

古代四种太极图的来历及其内容

古代四种太极图的来历及其内容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其哲学渊源可追潮至《周易》的太极说,以及《易》学研究中出现的几种太极图及其太极图说。

因此,弄清楚古代太极图的由来及其内容,对于探索太极拳的哲理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笔者把掌握的古代四种太极图披露于世,并就有关问题作粗浅分析,以求教于同道。

从《易图》说起太极图是《易图》的重要图象。

所谓《易图》,是学者们研究与解释《周易》而绘制的种种图形。

《周易》这部以卜筮为外壳的古代哲学巨著,有《易经》与《易传》两部分组成,《易传》是解释《易经》的著作,汉以后才与《易经》合为一书流行。

所以,《易经》又称《周易古经》,古经中只有经文与八卦、六十四卦符号,并无后世出现的称之为易图的图形。

史籍和易学著作中仅有伏羲作八卦的记载,并没有伏羲绘制太极图的记载,也未见到伏羲氏绘制的太极图。

那么,《易图》是何时出现的呢?易图,包括《河图》、《洛书》、《太极图》等上百种图形,其中首要的是河图、洛书两图。

这两幅图的名称,最早见于《易传、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但是在宋以前,河图、洛书只在易学著作提及其名,未见其图形,直至宋代才出现河图、洛书及其他图形公诸于世,形成易学史上一个新的流派一一图书派。

这一点,已为古今著名易学家所共识。

孙国中先生在《河图洛书解析》一书中说:“河图、洛书自汉以后一直由道家珍藏秘传,直到宋代才由华山道士陈传公开于世。

至此,易学史上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流派一一图书派,对图书的研究也日趋完善和系统化。

特别是清代,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令人瞩目的,从而为彻底破译河图、洛书,奠定了基础。

”其实陈转仅仅传给少数几人,范围很少,真正把图书公诸于世的是周敦颐、邵雍、朱熹等宋代著名学者。

周敦颐传陈抟太极图,并撰《太极图说》,邵雍传河图、洛书诸图,特别是朱熹撰《周易本义》,取邵雍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序次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诸图及其自己改订的卦变图等九图列于卷首之后,历代相沿,图说之风盛行,而且愈演愈烈,说易者几乎无不有图。

何为太极八卦图

何为太极八卦图
太极是后人根据伏羲的阴阳八卦画出来的
它既被称为阴阳图,也被称为太极图。而太
极这个词是哪里来的呢?是孔子说出来的。 太极是什么意思呢?其大无外,其小无 内。太极就是宇宙万物万象共同的基因。太是 大与一点组成的,那一点就代表小,所以,太 极告诉我们大极了而且小极了。而孔子提出“太极” 这个词恰到好处的反应了阴阳图的特点。
八卦与数学
• • 八卦绕着太极形成了一个正八边形 八卦是由“——”和“- -”组成的,就如我们的二进制 运算
1667年莱布尼兹在法国巴黎参观博物馆,看到了帕斯卡尔的一台加法 机,引起他要创造一台乘法机的兴趣。1701年秋末,正当五十四岁的 莱布尼兹为创造乘法机冥思苦索、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间收到了他 的法国传教士朋友从北京寄给他的“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 六十四卦方位图”,莱布尼兹从这两张图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他居 然发现,八卦是象形文字的雏形,由坤卦经艮、坎、巽、震、离、兑 到乾卦,正是由零数到七,这样八个自然数所组成的完整的二进位制 层数形(如下页表)。八卦中的“一”叫做阳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 “1”,而八卦中的“枣”叫做阴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0”。六四十 卦正是从0到63这六十四个自然数的完整的二进位制数形。在数学中 八卦属于八阶矩阵。可见,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电子计算机这门 现代科学,是有其历史性的贡献的。

太 极 就 是 一 , 是 道 , 是 天 地 未 分 时 物 质 性 的 浑 沌 元 气
—”
我们先看看先天八卦,伏羲时代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即天在上,地在下。“天动地静”即动为阳静为阴。卦爻以“-”为 阳爻,“--”为阴爻,乾是三个阳爻所组成,坤是三个阴爻所组成,所 以先天八卦把乾为天在上,坤为地在下。先天八卦即天地对待(天和 地对、男和女对)。以“气终而象变”的说法而言,即事物走到终点 (极端)则变向反面,所以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又显得格外有哲 理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浑天派,并制成了浑天仪,认为“天包地 外”,否认了盖天派天地上下的旧观点。说明随着岁月的流逝, 人类在不断的进步。 让我们深思的是,先天八卦既然是天地对待(定位), 但只有冬与夏符合,春与秋位置不对称。按冬夏位置虽然不 差,因乾阳在上,坤阴在下,自然规律是阳 在下可上升, 阴在上可下降。那么,先天八卦乾在上坤在下阴阳都不能相 交,怎能生出六子(万物)?又怎能概括大自然之理呢?这 就难怪文王制后天八卦了。 至于为什么要有后天八卦对此说法很多,不 少学者认为:在夏朝时期,冰雪融化,海水上升, 淹没了大片土地,到处都是水灾。到了周朝时, 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天地运气与先天八卦方位 不一致,故文王改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

破译太极八卦推演之过程1——太极图

破译太极八卦推演之过程1——太极图

破译太极八卦推演之过程1——太极图本文采用公理化推演方法,破译了易经六大基石性发明的推演过程:阴阳爻、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八卦符号、六十四卦图、六十四卦符号。

本文推演出3条公理和48条推论,揭示了易经起源真相。

证明了易经起源与卜筮毫无关系,易经是从自然哲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原理推演的,具有《几何原本》一样的的公理化推演法。

本文是笔者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这部分破译了太极、先天八卦、六十四卦等易经发明的推演。

关于破译洛书、后天八卦、河图等发明的推演过程,此文不打算披露。

待时机成熟,将公布于有德之大人君子。

1、羲皇从天象发明太极图关于太极图的来源,比河图、洛书、八卦图的来源还要神秘。

几千年来,甚至都没有一个哪怕是类似于“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因之画八卦”那样的神话传说,能告诉人们太极图的起源。

这给人的感觉是:似乎太极图不是空穴来风、就是横空出世。

现在传世的太极图,最早见于北宋的文献。

北宋以前的太极图文献没有见到,或者没有,或者已经遗失了。

北宋的河图、洛书,以及太极图,传自唐末五代至宋初的陈抟,并由北宋邵雍集其大成。

陈抟,字希夷,又字图南,号扶摇子,道家尊为“陈抟老祖”,今安徽亳州人。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世称邵子,隐居在今河南辉县。

图3 道太极图《道藏》中载有陈抟老祖传下的“道太极图”(见图3),据说传自东周春秋时期老子。

老子名李耳,《道德经》的作者,被道家尊为“太上老君”,今河南鹿邑人。

由于难于确认太极诸图的源头,致使学术界多认为上述诸图是由陈抟等人伪造出来的。

由于学术界不相信陈抟传出的太极图的真实性,北宋的周敦颐(周子)、明朝的来之德(来子),还创作了与这张图迥然不同的另外两种类型的“太极图”。

然而,台湾省陈立夫先生在《关于太极图的一些问题》中指出:“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乾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

诸如陕西永靖所出土6500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乃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

中国文化之玄机中国文化之玄机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

中国文化之玄机中国文化之玄机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

中国文化之玄机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太极图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

太极图就是两条黑白的“阴阳鱼”。

白鱼表示为阳,黑鱼表示为阴。

白鱼中间一黑眼睛,黑鱼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道理。

“易”为日月,“易”为阴阳,“太极图”就是一个“易”的——日月、阴阳的代表符号。

阴阳是由日月代表的。

图中的“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表明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关联制约的,所以有阴阳,有食物链,有相生相克。

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一黑一白,分为阴和阳,表明事物具有相对独立性,阴阳有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一面。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与和谐美。

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

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八卦图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先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也称为伏羲八卦图。

先天八卦图的依据是《说卦传》所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意思是天与地上下定位,山与泽气息贯通,雷与风相互激荡,水与火背道而驰,八卦形成彼此交错的现象。

图中上为乾,下为坤,代表天与地;左为离,右为坎,代表火与水,意即日与月。

我们对此四卦并不陌生,如韩国的国旗即是如此。

接着,左上角为兑,右上角为巽,代表泽与风。

然后,左下角为震,右下角为艮,代表雷与山。

后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也称为文王八卦图。

后天八卦图依据也是《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意思是天帝(可指北极星)从震位出发,到了巽位使万物整齐生长,到了离位使万物彼此相见,到了坤位使万物得到帮助,到了兑位使万物愉悦欢喜,到了乾位使万物相互交战,到了坎位使万物劳苦疲倦,到了艮位使万物成功收场。

图中乾(天)位置在西北,而坤(地)则位于西南。

太极图的由来

太极图的由来

太极图的由来本文拟从中国古代的神秘图式《太极图》入手,尝试着探索上古文明与外星文明的关系,并就证于各位专家同仁。

不过,囿于本文的主题。

这里不可能对《太极图》进行详尽的阐述;所述太极、八卦,只用作佐证。

至于《太极图》的玄奥之处,当然不是几千字所能深谈的。

一、《太极图》古说太极图,又称《先天图》或《天地自然之图》,是中国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张图,也是众说纷纭,争论最激烈的一张图。

虽然《周易·系辞传》中已明确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但汉代以后所传的《周易》、都不曾附有《太极图》,直到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太极图》,并有“先天”、“后天”之分。

后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根据陈抟所传的《太极图》写了一篇《太极图说》,发挥了《周易》的观点,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哲学思想。

到了朱熹撰写《周易本义》,才正式将《太极图》附在《周易》前面。

但也正为如此,朱熹受到了一些易学正统派的严厉的批评,指责他离经叛道。

其实,朱熹是聪明的,他已经看出,离开了《太极图》,《周易》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占筮书册,根本够不上列群经之首。

这其间,真正对《太极图》有精辟研究的首推理学家邵雍。

据邵雍说,先天《太极图》为伏羲所画,后天《太极图》为周文王所作。

并指出“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

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

”朱熹则认为《太极图》源自汉朝炼丹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后来的易学大家胡渭也说:“太极图取《参同契》之月体纳甲。

二用三五,与九宫八卦混而一之者也”由此看来,《太极图》的一个间接来源是道教,似乎是没有太多疑问的。

但是,它的源头在哪里呢?它是否真象《周易》和道教所说的那样,是伏羲所作的呢?二、《太极图》今说美国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是萨满式(shamanistic)的文明。

他在详细考察了中国上古文化后指出:“经过巫术进行天地人神的沟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

”而《太极图》显然具有浓厚的巫现文化特征。

古太极图说/揭开“太极图”神秘面纱

古太极图说/揭开“太极图”神秘面纱

古太极图说/揭开“太极图”神秘面纱●古太极图说【译文】天地之中所谓的形上与形下、道与器的区分,并不是说道单单是道、器单单是器,道与器截然分开。

而是器就是道借以显现、体现的载体,而道就是器的本质面目。

虽然想刻意的把道与器二者分开,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这样是不是就说《太极图》主要反映的就是天地万物归于“空无”的一面、没有其它别的意思在内呢?事实并非如此。

在图中,阴阳两仪,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象,乾、坤、兑、艮、离、坎、震、巽等八卦以及天地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已经全部包含在图中了。

但是,这样的话是不是就是说《太极图》又将陷于“有”的一面呢?事实同样也不是这样。

从仪象卦画等符号,和万物中诸多不同的物种和类别,可以看出,《太极图》所反映的四象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具体的物质现象。

所以说,作为万物产生本源的“天’,也就是太极,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的,这说明它是多么的隐秘啊!但是,同时又生成天地形象、万物形象,它又是多么的明显可见啊!然而,春夏秋冬四时更迭运行,万物生长,没有不是太极生生不息精神的体现;天地变化、万物生老病死,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是又都超不出太极化育流行、创造万物的功能之外。

从太极这个大,到天地中的万事万物,再从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到太极这个大一,其间的规律都可以从这张太极图中反映出来。

默默的体悟这张太极图中所蕴涵的道理,那么太极化生万物的奥妙就可以了然于胸,很清楚明白了。

从而天地变化的机密、圣人教化众生的方法,便可以不向别人请教而自己全部明白了。

于是作为宇宙间的天、地、人一才就可以连为一体,天人合一,万物浑然一体,真是很完备和美的事情啊!可以看出,一般所谓的“执中”,即执守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也就是执守这种道理;所谓的“慎独”,也是对这种道理的遵从。

所谓的上古圣人流传下来的真理,所传的也就是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

怎么能够仅仅因为图象而忽略其中所蕴涵的这种道理呢?“道”必定是至善无暇的,因此天地间所有的“善”才能都从它产生,并且这种产生并不会间断,而是层出不穷的。

第二十七讲 八卦与八音 - Confucius2000·孔子2000·21世 …

第二十七讲 八卦与八音 - Confucius2000·孔子2000·21世 …

第二十七讲 八卦与八音《尚书·虞书》中有“四海遏密八音”之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说:八音谓,金,钟也;石,磬也;丝,琴瑟也;竹,篪(音池)笛也;匏(音袍),笙也;土,埙也;革,鼓也;木,柷(音祝)敔(音语)也。

这就是说,八音是指八钟乐器而言的。

例如,出土的编钟为“金”;出土的石磬为“石”;古琴为“丝”;笛子和箫观为“竹”;笙和竽为“匏”;陶埙为“土”,皮鼓为“革”。

“柷”为古代木制方形如斗的乐器;“敔”为古代木制形状如伏虎的乐器。

北宋陈旸在《乐书》里面说:金声冲容,秋分之音也,莫尚于钟。

石声温润,立冬之音也,莫尚于磬。

丝声纎微,夏至之音也,莫尚于琴瑟。

竹声清越,春分之音也,莫尚于管钥。

匏声崇聚,立春之音也,笙竽系焉。

土声函胡,立秋之音也,埙缶系焉。

革声隆大,冬至之音也,鼗鼔系焉。

木声无余,立夏之音也,柷敔系焉。

图27-1 陈旸所列《八音》图我们从上图看到,坎配革和冬至,艮配匏和立春,震配竹和春分,巽配木和立夏,离配丝和夏至,坤配土和立秋,兑配金和秋分,乾配石和立冬。

这就表明了八卦与八音的关系。

所以,陈旸又说:八音之于乐,象为八卦,位为八方,气为八风,中为八极。

其数一本中和之五,冲气之三,以导中声而已。

南宋易袚于《周官总义》书中说:五声寓于八音,而八音实直乎八卦。

金,钟也,属乎兑。

石,磬也,属乎乾。

土,埙也,属乎坤。

革,鼓也,属乎坎。

丝,琴瑟也,属乎离。

木,柷敔也,属乎巽。

匏,笙簧也,属乎艮。

竹,箫管也,属乎震。

清代的萧光远也于《周易属辞通例》书中列出了八卦配八音的易图。

图27-2 萧光远所列《八音》图我国古代的六经都崇尚中和之道。

就礼乐来说,什么季节演奏什么音乐,把什么乐器摆放在什么地方,古代都有严格的规定。

图27-3 陈旸所列《宫架》图我们看上图可知,八音乐器是按照“九宫”位置摆放的,不能有所错乱。

图27-4 陈旸所列《八音从八风》图陈旸在书中说:自葛天氏作八阕之乐,少昊氏效八风之调,而八音固已大备。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太极⽣两仪,两仪⽣四象”出⾃《易传·系辞》上传的第⼗⼀章,原⽂为:“是故,易有⼤极,是⽣两仪,两仪⽣四象,四象⽣⼋卦,⼋卦定吉凶,吉凶⽣⼤业。

”太极⽣两仪,是宇宙根本⼒量的第⼀变。

在这⼀变完成以后,就产⽣了⼀个⼀级的“阴”和⼀级的“阳”。

然⽽这两个⼀级的“阴”和“阳”内部仍然存在阴阳的⼒量的作⽤,还是会继续演变。

这样的结果,⼀级的“阴”就产⽣了“阴中之阴”——太阴和“阴中之阳”——少阳;⼀级的“阳”就产⽣了“阳中之阴”——少阴和“阳中之阳”——太阳。

太阴、少阳、少阴、太阳是第⼆级的阴阳组合,统称为“四象”。

这个过程就叫做“两仪⽣四象”。

在四象的基础上,由于阴阳⼒量的继续作⽤,⼜⽣成了新的阴阳组合。

太阳分解为太阳之阳——“乾”和太阳之阴——“兑”;少阴分解为少阴之阳——“离”和少阴之阴——“震”;少阳分解为少阳之阳——“巽”和少阳之阴——“坎”;太阴分解为太阴之阳——“⾉”和太阴之阴——“坤”。

乾、兑、离、震、巽、坎、⾉、坤是第三级的阴阳组合,统称为“⼋卦”。

这个过程则称为“四象⽣⼋卦”。

⼋卦不过是阴阳,四象不过是⼆物,太极动⽣阴阳,天地不过⼀阴⼀阳⽽已! 远古之时,盘古尚未开天辟地,天地宇宙混沌⼀⽚,仅有太易太初太素。

太易乃⽓之始,太初谓形之始,太素为质之始,此三类混为⼀团,⽆光⽆声⽆形⽆影,浑浑沌沌。

⽼⼦称之为:夷、希、微。

此时称为太极,亦称太⼀,⼜称太⽆。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极⽽太极,以⾄万物化⽣的过程。

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太极⽣“两仪”。

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说为阴阳,⼀说为天地,⼀说为奇偶,⼀说为刚柔,⼀说为⽞黄,⼀说为乾坤,⼀说为春秋。

但通常是指阴阳。

  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古⼈概之为:阴阳。

两极符号:阳:▅▅▅▅▅阴:▅▅ ▅▅两仪⽣四象。

四象符号为:太阳:▅▅▅▅▅▅▅▅▅▅太阴:▅▅ ▅▅▅▅ ▅▅少阳:▅▅▅▅▅▅▅ ▅▅少阴:▅▅ ▅▅▅▅▅▅▅四象⽣⼋卦。

正宗道家太极八卦图 [太极五行八卦图]

正宗道家太极八卦图 [太极五行八卦图]

正宗道家太极八卦图[太极五行八卦图]我们都知道,用五行八卦来起名其实是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小编在此整理了太极五行八卦图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太极五行八卦图介绍太极八卦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

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八卦亦称“经卦”。

《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一”和“--”符号,每卦由三爻组成;以“一”为阳,以“--”为阴。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

《易经》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两两相重组成。

八卦起源于原始宗教的占卜。

《易传》作者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每封又象征多种事物,并认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

太极生八卦,八卦归太极。

宇宙就是这样一个物质化、生命化、阴阳化、辩证化是太极八卦图。

八色光子是太极八卦图,由此组成的电子、原子、天体、人体是太极八卦图。

男女是太极八卦图,人体之左右两半是太极八卦图,地球之东西两半球和人体之左右两半一样,是一个典型而美丽的太极八卦图。

上古时代,天地混沌之时,没有天,也没有地,世间没有生命,整个宇宙仅存一阳极“一”。

当时阳极“一”又称之为太极。

也是混沌之初只有阳刚如火的太极而已。

太极只有气而无物。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即天由轻清之气孕育而成。

气之重浊,下行者为地。

由“一”和“- -”的分与合,进而演化出“金、木、水、火、土”之五气,八卦由“一”和“- -”两仪演化而成,因此八卦亦包含金、木、水、火、土“之五气,八卦五行由此而成。

八卦图

八卦图

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

古代常用八卦图作为除凶避灾的图案。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图的图像化发现我们知道太极图有八卦,而每卦当中却有三条线,并且每个卦中的断线、连线有着一种奇妙的规律,现在用这三条线的变化规律应用到现在的图形学-三原色值,“—”为阳,故为255,以“--”为阴,所以为0。

如果三条线都是直线的话,那么就是极阳,对应色值也就刚好是255,255,255白色,对立的那个卦中而是同样的道理,为0,0,0,黑色。

111=乾255,255,255 白色000=坤0,0,0 黑色001=震0,0,255 蓝色100=艮255,0,0 红色010=坎0,255,0 绿色101=离255,0,255 品红色110=巽255,255,0 黄色011=兑0,255,255 青色将它制作成图像,就可以显现出一个奇妙炫彩的八卦图了。

这是经过计算和绘制,精确得出的太极色彩图编辑本段来源八卦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概念,来源有二:一是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所谓“无极生有极,有极是太八卦图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此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一是周文王的乾坤学说,他认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万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余六卦皆为其子女: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读音:gèn)为少男;巽(读音:xùn)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是为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

八卦图即为表示八卦方位的图形符号。

八卦符号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真理——“道”。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八卦图在排列组合严密逻辑性就象数学公理一样不可以更改。

人们对于《周易》和八卦图的解释和理解方八卦图装饰面存在着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思想的说明文字。

从古至今八卦图的成因始终是一个谜团,没有人能够拿出有科学依据的事实来解析八卦图完整的起源。

太极图的由来和用处

太极图的由来和用处

太极图的由来和用处我们在一些场合,会看到韩国的国旗,它是由八卦与太极组成的图案。

八卦与太极不是中国的嘛?怎么韩国用来当国旗了,这里我们不去考究为什么韩国把它当旗用,本篇只是探讨太极图是怎么出现的,太极图有何作用等。

先看看<<易学大辞典>>上是如何概述“太极图”的。

原文如下:“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

世传太极图出自陈抟之手,陈氏传有三种图式;一为先天太极图、一为龙图、一为无极图。

宋朱熹:“先天太极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

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也。

”(<<语类>>卷一百)后世所绘太极图很多,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单圆表示太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木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成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

另一类为以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

其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

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

可见二类图式,形式有异,内涵类同。

今流行太极图为阴阳鱼图式,此图各部方位原有固定位置且赋以特定含义,但现在所绘太极图无严格方位标准,多着重揭示阴阳变化循环之义。

对于太极图起源及内涵,历来有不同认识。

今人多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加于阐述,如有人认为,太极图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圆形粒子性,中间S 曲线是波动性,太极图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还有人认为,太极图为宇宙天体球在水平面内的平面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之用,S形曲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周运轨道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图示。

八卦太极图(四象与立杆测日影太极图的由来)

八卦太极图(四象与立杆测日影太极图的由来)

八卦太极图(四象与立杆测日影太极图的由来)
太极图是我国的重要文化符号。

由太极演化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

相传太极八卦图是古代圣人伏羲氏受到河图的启发首创。

但是上古无文字,现在出土的遗迹暂时没有实物支持,一切以传说为主。

根据现有的资料,有一种说法受到了广泛支持,就是太极图来源于立杆测日影。

中国是农耕文化。

现在种植水稻的直接证据已经在距今12000年前的江西万年吊桶环遗址。

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或是说季节换句话说那时的人已经掌握了农时的概念。

圭[guī]表是古人用来观测时间的工具。

根据周髀算经的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圭影的长度太极图是可以绘制出来的。

首先确定的是冬至夏至接着是春分秋分。

至此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就完整地呈现出来。

同时四季的分隔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根据阴阳的消长8个时间点确立完毕。

同时用爻来标记形成了先天八卦。

在西水坡,发掘出土了65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3组蚌塑龙虎图案,表明当时的人对时间的观测理解已经很精确了,准确的表达了春秋分日道、冬至日道和阳光照射界限相合。

观象授时是农业生产得以保障的基础。

太极八卦图新解

太极八卦图新解

太极八卦图新解太极八卦图新解季东【摘要】太极八卦图的原图是地外文明留给地球子孙的最宝贵的科学遗产。

它用最简单的手法表明了:物质原理、物质结构、物质的能量属性、电与磁的本质、物质的量级层次性、物质演化及物质演化的数理关系、等,重要内容。

【关键词】太极八卦图;物质原理图;电与磁的实质;互补对异性;结构极对数;最古老的太极八卦图有图无词(见下图),它的深奥实质至今是个谜。

太极八卦图在中国流传久远,他的真正出处无法考证,相传是七千多年前人类尚在石器时代的伏羲氏作的。

而伏羲氏是中国传说中的神,他和女娲氏是人类的始祖,很有神通,教育子民渔猎畜牧等生存斗争的能力。

我们认为,从现在的科学观点分析,“神”就是地外文明的来客。

从东方和西方的神话中考证,都有“神自天而降”的传说;从恒星、行星演化的兴衰规律,一个星球的文明在环境变得越来越残酷而威胁生存延续的时候,会主动创造条件进行少数人的外星迁移。

那么,地球人类是地外文明移民的子孙(另有专论)。

太极八卦图是地外文明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科学遗产。

顺理成章的可以解释地球上的所有古文明疑难,如《众神之车》书中的许多未解之谜,都可以不解自通了。

太极八卦图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易》。

相传《周易》是殷商时期始有,经过商末周文王及秦汉文人多次补充而成。

《周易》又分为前期的《易经》和战国时期的《易传》,而《周易》的科学思想主要反映在后期的《易传》中。

他用太极及阴、阳爻符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解释已经有了阴阳转化、相辅相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已经运用“取象、运数和类比”的科学方法。

汉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又进一步推广发展了他的哲学思想。

但《周易》中有许多非科学的思想内容,它用阴阳爻符的图谶占卜往往是牵强附会,带有许多唯心主义的内容和迷信色彩,使太极八卦图失去了原图的本意。

“太极八卦图”是古人在科学知识落后的情况下的赋名。

现在看来,它应该叫“物质原理图”更合理。

太极八卦图是神密而深奥的,它告诉我们了些什么呢?概括地说,太极八卦图说明的是物质自然的基本问题,它用最简单的手法表达了: 物质性质、物质结构、物质的运动和能量属性、电与磁的本质、物质的层次性、物质的演化及物质演化的数理关系、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讲太极图变八卦图
下图是从《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中抠出的“古太极图”。

图16-1 古太极图
图16-2 还原图一图16-3 还原图二图16-4 还原图三
首先,我们把上面“阴阳相含之象,就其中八分之”。

(见图16-2)
其次,把“黑白鱼眼”还原:原来“白鱼眼”是离卦的上爻;“黑鱼眼”是坎卦的上爻。

(见图16-3)
第三,用震卦初爻的半黑补巽卦初爻的半白:得完整的震、巽两卦。

(见图16-4)
图16-5 还原图四图16-6 还原图五图16-7 还原成先天八卦图
第四,用坎卦中爻的半黑补离卦中爻的半白:得完整的坎、离两卦。

(见图16-5)
第五,用艮卦上爻的半黑补兑卦上爻的半白:得完整的艮、兑两卦。

(见图16-6)
第六,把黑白块八卦图还原作原本卦爻符号的八卦图,即可得到“先天八卦图”。

(见图16-7)
由此可见,若想从所谓的“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演变成“伏羲八卦图”,就如同明代宋濂文章中叙述的那样,必须先就“阴阳相含”之图“八分之”,然后以黑白半爻互补的方法还原成用黑白块替代原本卦爻符号的“八卦图”,然后再用卦爻夫人原本符号还原黑白块“八卦图”。

于是就能够得到“先天八卦图”。

“八分之”的关键,在于先找好三个同心圆的半径。

我们从图16-2可以看出,外圆的半径必须是内圆半径的二倍,而中圆的半径则是内圆半径的一倍半。

我们“八分之”,完全是在《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里面抠出来的“古太极图”上面进行的,这就足以证明这样的“阴阳相含图”与黑白块八卦图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至于这种关系究竟谁先谁后,我们将在下一讲里详细讨论。

思考题
1.既然能够从《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演变成《伏羲八卦图》,那么对原来伏羲本
着“古太极图”画卦的说法,您又如何看呢?
2.所谓的“先天八卦”,真的是从所谓的“古太极图”演变而来的吗?
本讲参考资料
1.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图书一》:
欧阳子言“河图洛书怪妄之尤甚”者,自朱子列之《本义》,家传户诵,今有见欧阳子之言者,且以欧阳子为怪妄矣。

然欧阳子言其怪妄,亦未尝言其怪妄之由,后之人徒见图书之说载在圣经,虽明知其穿凿傅会,终不敢犯古今之不韪而黜其非。

中间一二大儒,亦尝致疑于此。

张南轩以河图为兴易之祥,魏鹤山则信蒋山之说,以先天图为河图,五行生成数为洛书,而戴九类一者则太乙九宫之数。

宋潜溪则信刘歆以八卦为河图,班固《洪范》本文为洛书。

皆碍经文而为之变说也。

是故欧阳子既黜图书,不得不并《系辞》而疑其伪,不伪《系辞》,则“河出图,洛岀书”之文驾乎其上,其说终莫之能伸也。

然则欲明图书之义,亦惟求之经文而已。

六经之言图书凡四:《书·顾命》曰“河图在东序”;《论语》曰“河不出图”;《礼运》曰“河出马图”;《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由是而求之,图书之说从可知矣。

圣人之作易也,一则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再则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

此章之意正与相类,“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者,仰观于天也。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者,俯察于地也。

谓之图者,山川险易,南北高深,如后世之图经是也。

谓之书者,风土刚柔,户口扼塞,如夏之禹贡,周之职方是也。

谓之河洛者,河洛为天下之中,凡四方所上图书,皆以河洛系其名也。

《顾命》西序之大训,犹今之祖训,东序之河图,犹今之黄册,故与宝玉杂陈。

不然其所陈者,为龙马之蜕与,抑伏羲画卦之稿本与?无是理也。

孔子之时,世莫宗周,列国各自有其人民土地,而河洛之图书不至,无以知其盈虚消息之数,故叹“河不出图”。

其与“鳯鸟”言之者,鳯不至为天时,图不出为人事。

言天时、人事两无所据也。

若图书为画卦叙畴之原,则卦画畴叙之后河复出图,将焉用之,而孔子叹之者,岂再欲为画卦之事耶?观于《论语》而图书之为地理,益明矣。

《礼运》出于汉儒,此可无论。

扬子曰“众言淆乱,则折诸圣”,经文既如是其明显,则后儒之纷纭,徒为辞费而已矣。

某之为此言者,发端于永嘉薛士隆。

士隆曰:“河图之数四十有五,乾元用九之数也。

洛书之数五十有五,大衍五十之数也。

究其终始之数,九实尸之,故地有九州,天有九野,传称河洛皆九曲,岂取数于是乎?”士隆既不安后儒之说,超然远览而又胶滞于数,始信众言之难破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