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节目发展史共47页文档
我国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以央视为例
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讲述大纲目录1.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概念界定 (3)2.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类型概述 (3)2.1述评结合型(电视述评) (3)2.2主评型(电视评论) (3)2.3评价两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3)3.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历程 (3)3.1《观察与思考》引航初发展 (4)3.2 《焦点访谈》初步完善 (4)3.3《新闻1+1》成熟阶段 (4)4.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发展演变 (4)4.1节目形态的变化———由新闻述评到新闻评论类谈话 (4)4.2评论主题的变化———强政治性到强社会性 (4)4.3叙事角度———从仰视政治到平视现实 (4)4.4电视新闻评论的常态化趋势凸显,时效性增强 (5)5.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新闻1+1》 (5)5.1选题 (5)5.1.1聚焦于国内当天发生的新闻热点 (5)5.1.2社会民生类新闻占多数 (5)5.2节目形式 (5)15.2.1 1+1的双人谈话模式 (5)5.2.2 挖掘图像功能,提供事实证据 (6)5.2.3 “LIVE”标志的特殊性 (6)5.3新闻评论 (6)5.3.1时效性强 (6)5.3.2评论视角独特 (7)5.3.3新闻语态的平民化 (7)5.4主持人风格 (8)6.央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现状评析 (8)参考文献 (9)21.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概念界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指的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借助电视媒体,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共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节目样式。
这一界定,区分它和消息新闻的不同任务。
前者是报道事实,传播新闻信息,而新闻评论节目则主要是发议论,讲道理。
2.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类型概述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占据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两大类2.1述评结合型(电视述评)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百分比大概分为1:1,且以两种信息交替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边述边评型,例如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调查式新闻评论节目,“用事实说话”的“镜头”为节目提供叙述性消息,嘉宾点评为提供意见性信息。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新闻法制建设(初步) 1、 维新中,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 谕(1898)为主要方式;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承认近 代报刊的合法地位,官绅士民得到了办报自由权利。 2、 1898年,夏秋,维新运动失败,再次言禁、报禁 3、 1901年,新政,新闻法制建设重新起步,有限度地开放言禁、报 禁,给于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 4、 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 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初步建成。
红中社 即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诞生于江西瑞金。该社第一个向
外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新闻以及有关文告、宣言 等。红中社编辑出版过《红色中华》报。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中 社随军转移,停止新闻广播及对外发稿,仅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以供中 央领导同志参考。1935年11,随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 中社”的新闻电讯广播业务也重新恢复
民报 1、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大型时事型政论月刊 2、以“三民主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清除保皇派的思想影响,扫除革命 发展障碍”为历史使命 3、与《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4、标志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报刊进入大发展的新阶段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统治 2、 要不要地国有,平均地权 4、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之祸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报业复苏并蓬勃发展; 2、政治性报刊的大量出版,是当时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3、清末出现的官报,也是政治性报刊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政府正式设 立官报局、官报的发展进入制度化阶段; 4、商业性报刊、文教性报刊等其他类型的报刊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国人自办的商业性报刊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中央新闻联播的发展
中央新闻联播的发展从1978年1月1日开始,CCTV新闻联播开播,迄今已有三十多年了。
三十多年来,这是中国大陆知名度最广、全世界观众数量最多的电视栏目。
尽管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压力,三十多年收视历史所形成的巨大惯性,依然推动着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在每晚7点打开电视,收看《新闻联播》。
它是这个国家机器里宣讲系统中最具象征意味的意识形态符号。
它的永远不苟言笑的播音员,被称为国脸;时政新闻里不同级别领导人的出镜时间,被精确到秒;主持人服饰的颜色冷暖,意味着国家大事当天可能呈现的基调;节目形态和播音员人选的些许变动,就意味着政治格局的调整征兆;而“今天的新闻联播大约需要59分钟”,往往意味着有重大事件发生。
就是这样一个节目,牵动着一个国家的波澜起伏,也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喜怒哀乐。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每日19:00-19:30报送国内外要闻的重要栏目,通过全国微波干线和通信卫星传送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县级电视台同时转播。
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观众最多、影响最广的新闻节目。
《新闻联播》的前身为1976年7月1日试办的《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1978年8月1日正式创办。
初期所用的新闻由中央电视台记者采编和全国省级电视台航送,播出时间为15分钟。
1980年,国内地方台新闻改用微波干线传送,大大提高新闻时效;同时采编新华社的国际要闻和英国维斯新闻社(viss)、英美合营的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vpitn)的国际要闻。
从此,《新闻联播》成为既有国内新闻,又有国际要闻的较为充实的电视新闻节目,每次播出时间由15分钟增加到30分钟。
从1982年报道中国共产党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中央授权《新闻联播》可以比其他新闻单位早一天独家发布重要新闻。
1984年,《新闻联播》增加了有关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报道,并和亚广联a、b、c区的国家、地区交换新闻,加强了有关第三世界的报道。
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由录像播出改为直播,提高了新闻时效。
新闻联播发展史
七、《新闻联播》发展史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和播音员李娟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播出信号第一次出现在首都北京的天空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了。
电视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自1936年英国正式播放电视节目起,电视便成为了20世纪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媒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着手发展电视。
195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要办电视。
1955年2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报告,提出于1957年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规模的电视台的计划。
周恩来总理2月12日批示将此事列入文教五年计划讨论。
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办电视的经验,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组成电视代表团,于1957年12月赴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1958年3月返回北京,为建立电视台进行了业务上的准备。
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原广播大楼西侧四层楼上的一个6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改建成为简陋的导演控制室,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
当晚,在北京仅有的几十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楼模型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
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实验广播。
”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
创办之初北京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能力很低,主要依靠电影厂和文艺演出单位的支持。
当时,除纪录、科教影片以外,其他节目全是直播。
试验广播期间,每周播出两次节目,每次二至三小时。
包括新闻性节目、社会教育节目和文艺节目等。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
正式播出的电视节目由每周两次增至每周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同时试办了五期《电视广播节目报》周刊。
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后,事业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从1960年1月1日起,北京电视台试行新的固定节目时间表,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节目。
设置了十几个固定栏目,既有面对广大观众的栏目,又有特定对象栏目;既有新闻性栏目,又有知识性、娱乐性栏目。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广播电 视事业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 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 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节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 命委员会以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 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没有地方特色,同 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基绝对保持一 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 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谷底,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广播的 得到较大发展。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8
小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 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 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央视新闻节目的演变
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电视(diànshì)评论类节目的演变、发展与未来走向作者(zuòzhě):涂光晋在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即将走过50年的历程,中国电视已经走过40年历程的今天,“电视评论性节目”(或“电视评论类节目”)已成为一个新的专用名词。
她的存在,她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作用,都表明了一个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从新闻学术界到新闻实务界都普遍认可的事实--中国电视已经有了自己的评论性节目;长于(chángyú)表现的电视在纪录与展现事实性信息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收集与传播意见性的信息;电视评论类节目在遵循新闻评论基本规律、体现新闻评论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包括多种节目形态、表现手法与风格样式在内的“大家族”;这一“家族”的出现不仅丰富和扩展了评论的体裁与形式,而且滋养和生长出新的评论理念与评论手法,实现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性跨越。
一、从“蹒跚学步”到走向(zǒuxiàng)成熟——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发展轨迹1958年诞生的中国电视在第一个20年里,新闻评论还没有学会“自己走路”,除在新闻节目中口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发表的重要评论外,尚未出现过电视台自己的新闻评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尚未真正起步的电视评论与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报刊评论、有30余年历史的广播评论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1980年至今,又一个20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这20年里,电视评论大致经历了尝试期,探索期与发展期三个阶段。
(1)尝试期(1980-1988年)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开播(在此前仅7个月,《人民日报》最有代表性的群言式的小言论栏目《今日谈》开办),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固定的评论性栏目的问世,也标志着一种不同于报刊与广播评论的、新型的、独特的电视评论样式——电视述评的出现。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第十六讲 1949年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第十六讲 1949年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第一节 香港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二、新闻事业在1980年代后的变化
(1)概说
1980年代后,香港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在政治等各方面也都出现了许多新的 变化,其中意义最大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67年11月19日,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首次开播无线电视,被称为“无线电视” 或“无线电视台”(TVB)。
1970年后,香港电台成立公共事务电视部。 至七十年代末,香港的广播电视业初步形成了一家政府电台、一家商业电台
和两家商业电视台的基本格局。
第十六讲 1949年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第一节 香港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第十六讲 1949年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节 澳门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二、新闻事业在1980年代后的新变化
(2)报业获得大发展
报纸的种数增加,内容亦有大的提升。澳门人口虽少,但报纸种类却不单薄。 目前,澳门共有中外文报刊17家,其中中文日报8家,发行总数逾10万份。 另有中文周刊5家、葡文报纸3家、葡文周报1家。
据2005年9月30日统计,香港共有49种日报和752种期刊(包括电子报纸)。 在49种日报中,中文日报23种、英文日报13种(包括一份盲文报纸)、中 英文双语日报8种和日文报纸5种。在中文报纸中,有17种以报道香港和世 界新闻为主,4种集中报道财经新闻,其余报纸专门报道赛马消息。
第十六讲 1949年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该报还主办澳门新闻通讯社。
第十六讲 1949年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完整版)中国新闻节目发展史
• 1981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 • 单调、缺乏形象感的口播新闻尽可
节目龙头的《新闻联播》在编排方
能地配上照片、地图、影片、幻灯
面实行了创办以来的第一次“改版"。 或字幕,20多年中一直沿用的新闻
将以前明确分为三块的国内新闻片、 片配乐的做法被取消。《新闻联播》
国际口播稿和国际新闻录像,按其 的片头和开始曲、播音员背景、预
• (3)新闻专题类节目:包括新闻专题节目、新闻杂志节目。 • (4)新闻谈话节目:包括新闻访谈节目、新闻讨论节目。 • (5)国际新闻类节目:包括国际新闻节目、对外新闻节目。 • (6)大型新闻节目:包括大型新闻事件节目、大型新闻活动节目。
2/8/2020
电视新闻节 目的5个发展
阶段
曲折 创业阶段 (1958-
2/8/2020
• 1984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开办《午 间新闻》;1985年3月开办了《晚 间新闻》。1991年7月5日,中央 台在第一套节目9:00—9:10开 始直播《早间新闻》。至此,中央 台每天的新闻播出次数已达9次计3 小时5分钟,早、中、晚三个时段 的新闻节目空档基本填补完毕。
• 上海电视台1987年7月5日开办了 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新闻透视》
• 初创时期的《新闻联播》,它的 地方新闻大都是通过班机或火车 运到北京,加上洗印、编录,快 则三五天,慢则十天甚至半个月 才与观众见面。
• 1978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始使 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ENG),80 年代初,省级以上的电视台基本 是ENG和摄影机并用,并逐步向 录像化过渡。
• 1979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两位 年轻记者张长明和王纪言用长镜 头抓拍了能享有特权的上层人士 子女乘公家轿车到王府井购物、 游玩的情景。这条解说词不多, 但纪实性颇强的批评性报道《王 府井停车场见闻》,1979年9月 12日在《新闻联播》中一播出, 顿时舆论哗然。第一次触及到了 特权思想和不正之风,引起了观 众强烈共鸣和极大的反响。这条 批评性报道起到了先导作用。
中国新闻传播史:发展历程与媒介变迁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电视:为实时传播的媒介 • 互联网:为随时随地传播的媒介
05
中国新闻传播媒介的变迁
古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
• 口头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适用于日常生活,如民间故事、史 诗等
• 人际传播:通过对话、聚会等形式进行 • 群体传播:通过仪式、节日等活动进行 • 文字传播:随着文字的出现,书面传播逐渐兴起 • 甲骨文、金文等:为最早的文字形式 • 竹简、木牍等:为最早的书写材料 • 新闻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竹简、木牍等
03
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传播变革
新闻传播事业的变革:随着鸦片战争 的发生,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受到西方
的影响
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 从传统的报纸、杂志到
近代的报刊
新闻传播形式的变化: 从传统的报刊到近代的
报刊
• 外报的出现:如《字林西报》等 • 报刊事业的兴起:如《申报》等
• 报纸:如《申报》、《新闻报》 等 • 杂志:如《时务报》、《新青年》 等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发展
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
新闻事业的繁 荣:随着政治、 经济、文化的 发展,新闻事
业逐渐繁荣
01
• 报纸:如《申报》、《新闻 报》等 • 杂志:如《时务报》、《新 青年》等
新闻传播媒介: 主要包括报纸、
杂志等
新闻传播形式 的变化:从口 头传播、文字 传播到报纸、
杂志等
03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 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的传播 媒介
02
中国古代报刊的发展与演变
宋代报刊的诞生与传播
• 报刊的诞生: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报刊应运而生 • 《开元杂报》:为最早的报纸 • 《新闻总录》:为最早的新闻汇编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变迁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变迁定义: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一、从形式上看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化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的诞生。
改革开放30年来大致呈现出四种形态:联播体形态、深度报道形态、娱乐化形态、民生新闻形态。
联播体形态——最具代表性:中央电视台综合性新闻栏目——《新闻联播》。
①时间:1978年元旦开播②风格:庄重、严肃和字正腔圆,为新闻栏目定了型,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③地位:中国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重要窗口,“中国国情的晴雨表”。
挑战: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政治的宣传式节目形态受到纸质媒体的挑战,出现了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深度新闻报道,电视新闻收视率下降。
改变:深度报道形态1993年,由白岩松主持的《东方时空》横空出世。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栏目化”的观念趋于成熟。
21世纪初,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形态开始出现。
“讲”新闻与”说”新闻,如人民网《小六砖铺头》。
纠正了以往出于宣传和刻板的传播形式。
另外,有一种节目样式必须提及,即谈话节目:如《鲁豫有约》。
之所以把它归类于娱乐形态,是因为谈话节目可以在各种形态的电视节目中出现,“谈话”只是节目的一种表现形式。
21世纪以来,民生形态电视新闻节目也开始出现。
它使受众的草根情结得以释放,其定位就是以百姓视角、民本立场报道市井百姓生活的原生态,报道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
标志: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播出。
以电视新闻重大技术为标志,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至1973年)黑白电视阶段,大多数节目都是采用现场直播或实况转播的方式播出第二阶段(1973年至1984年)彩色电视阶段,先进的电视新闻采制和传输技术和设备开始出现,电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传播媒介。
第三阶段(1984年至20世纪末)电视新闻立体传输阶段电视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中位居首位的媒介,开始形成卫星、微波和有线电缆光缆相结合的立体传输覆盖网络。
新闻联播发展史
七、《新闻联播》发展史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和播音员李娟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播出信号第一次出现在首都北京的天空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了。
电视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自1936年英国正式播放电视节目起,电视便成为了20世纪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媒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着手发展电视。
195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要办电视。
1955年2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报告,提出于1957年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规模的电视台的计划。
周恩来总理2月12日批示将此事列入文教五年计划讨论。
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办电视的经验,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组成电视代表团,于1957年12月赴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1958年3月返回北京,为建立电视台进行了业务上的准备。
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原广播大楼西侧四层楼上的一个6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改建成为简陋的导演控制室,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
当晚,在北京仅有的几十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楼模型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
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实验广播。
”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
创办之初北京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能力很低,主要依靠电影厂和文艺演出单位的支持。
当时,除纪录、科教影片以外,其他节目全是直播。
试验广播期间,每周播出两次节目,每次二至三小时。
包括新闻性节目、社会教育节目和文艺节目等。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
正式播出的电视节目由每周两次增至每周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同时试办了五期《电视广播节目报》周刊。
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后,事业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从1960年1月1日起,北京电视台试行新的固定节目时间表,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节目。
设置了十几个固定栏目,既有面对广大观众的栏目,又有特定对象栏目;既有新闻性栏目,又有知识性、娱乐性栏目。
研究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发展历程
研究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发展历程1.引言中国新闻媒体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代表,承担着报道和传播信息的重要任务。
作为其中一种报道形式,现场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和分析。
2.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的起源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由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限制,新闻媒体主要依靠文字报道、照片和电影来传递新闻信息。
然而,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以及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化,现场报道开始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现场报道的特点和重要性现场报道具有即时性、真实性和直观性等特点。
通过现场报道,新闻媒体可以第一时间传递现场事件的关键信息给受众,使受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
现场报道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和重要会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的发展过程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新闻媒体开始使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多种媒介形式进行现场报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场报道在新闻媒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新闻媒体通过现场报道,不仅能够传递现场事件的关键信息,而且能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报道内容。
5.现场报道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现场报道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人力物力。
其次,现场报道面临着与媒体伦理和专业准则的平衡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闻媒体采取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如加强团队合作、提高专业素养、采用新技术等。
6.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现场报道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现场报道将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
此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现场报道的效率和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7.结论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同时面临着各种挑战。
然而,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现场报道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新闻媒体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PPT1中国新闻史(2024版)
第四、信息量大,实效性强。
第三节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宋代邸报的有关制度(3/4)
第五、内容多为皇帝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 臣僚的章奏,战报,刑罚等。
第六、邸报稿件多由进奏官抄录而来。 第七、邸报要由中枢各部一一审定,皇帝也会 对内容有所指示。 第八、宋代邸报由驿递传送,驿递按传送的速 度又分为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递等。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 第二节 唐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进 第三节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第四节 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第五节 清代的报房京报
第一节 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
一、古代新闻传播溯源(1/2)
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从远古时代起,就已经 开始了。远古的人们结群而居,共同生活,共同劳 作,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相互沟通、交流信息, 自然也就需要传播。
第二节 唐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进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3/4)
3、目前为新闻界所承认较可靠的说法是:中国 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朝。
研究唐代新闻史,要注意以下几个名词: 邸,进奏院,进奏官,进奏院状(状,状报,报 状)。
第二节 唐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进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4/4)
唐代的报纸孕育和发展于唐代中期,与唐代藩镇 制度的发展紧密相联。唐代中期,在一些边疆地区设 立藩镇和节度使。后来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 使在京都设立办事处称邸,后来也称进奏院。进奏院 的负责人称为进奏官。这些进奏官主要负责呈递章奏, 下达文书,办理需要和政府各部门请示汇报联系交涉 的各项事宜,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朝廷的 政治消息。
第三节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宋代邸报的有关制度(2/4)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史研究(1958-2008)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史研究(1958-2008)【摘要】:从1958年出现电视新闻节目至今,中国电视新闻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
透过50年的跌宕风景,历数所有的成功与失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绚丽画卷。
50年间,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在不断的创新与改革中,完成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升华,也成就了中国电视新闻事业的蔚为大观。
本论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中国现行体制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路径及发展动因。
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中,发现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本身的进化与其外部动因的关联。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试图改变以往惯常的研究模式,打破学科壁垒,给电视新闻节目的创作与发展引入一些其他社会人文科学更为开阔、多元、均衡的观念、视野与方法。
本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五章,前四章采用编年史的方法,对中国电视新闻的节目理念、节目形态、节目内容和体制的变迁等进行梳理,探寻其演化流变,并进而提示其内部的律动和外在的轨迹,推进对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历史发展的全面认识。
第一章力求呈现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早期(1958-1979)发展状况。
中国电视新闻在早期20年的发展中,节目量不大,内容局限,形式也基本停留于开始时创办的几种类型,报道的影响小,这与我国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有关。
第二章研究调整改进阶段(1980-1992)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本章重点从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拓展、传播方式的改进、电视新闻体制的变革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在这一时期从量的发展向质的提升过渡,电视新闻快、新、活等优势开始显露;中国电视新闻的探索和改革尚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多是一些形式的变革,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大的突破;电视新闻栏目日渐增多,但存在诸多不足。
第三章研究高速发展阶段(1993-2003)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央视从1993年3月1日开始设立《早间新闻》,从而实现每天十二次的新闻整点滚动播出;而5月1日开播的《东方时空》则被广泛认为是这一轮电视新闻改革的发端。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1949—1976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 1
1956
2
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3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公营社 会媒体
网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迅即对中 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 闻媒体进行调整与充实,建立起一个 以北京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 新闻媒体网。
收获与意义:是建国以来新闻 界的一件大事。
⑴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解放与更新,冲破了 教条主义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
⑵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 事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 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进一步创新,是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引进外 国经验
总结以 往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被大量引进到中国 新闻界,成为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
在总结中共党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以及杰出的党报工作者胡乔木、范长江、邓拓等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强调新闻工作必须坚持无产 阶级党性原则、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坚持新闻的真实 性原则、做“人民的公仆”。
十年探索时期
十
进行改版工作
年
百加
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家办报
期
大兴研究之风
“双百”时期
改版 工作
(1)1956年,针对新闻工作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等严重问题, 新闻界掀起了一场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毛 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是这次新闻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并发 表社论。《致读者》正式宣布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