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满井游记-课件(PPT·精·选)
八下29《满井游记》课件
![八下29《满井游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4fe3b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b.png)
游记文章,重在 写景,本文描写满井春 色,由远而近,由面到 点,层次分明,详略得 宜;用贴切、新奇的比 喻描写各种景物。动静 结合,高下相属,光鲜 悦目,色彩缤纷,集中 到一点,烘托了大自然 的春之“喜气”。
•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
子好像刚擦拭过;鲜艳美丽明丽妩媚,像
美丽的女子洗了脸刚梳好的髻鬟一样。柳
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柳梢在
风中散开,麦苗高约一寸。游人虽然还不
算多,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
身穿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但
就
所有
•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
鱼
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 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天寒,局促一堂之内,欲出
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
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第一段:
作者在记述出游满井之前,勾 画出北国早春的特有的乍暖还寒的特 点;同时又交待了出游的时间、地点 以及的迫切出游的心情。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
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起
——正面描写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
驰 行,未百步辄返。
快速 走
就
——侧面描写
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 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 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 》精品课件 (共34张PPT)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 》精品课件 (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f0669f65ef7ba0d4a733bab.png)
异样的快乐
• 鸟、鱼乐在 • 毛羽之间沾满一地阳光 • 鳞lie之间独享一江春暖.
问题·探究 1.课文每一段各写了些什么?分别采用了哪种表达方 式? 第一段:写北京附近早春的天气。 记叙
第二段:写满井早春的美景。
第三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 作的时间。
问题·探究 4.找出抒写作者心情的句子?看看作者的心情经历了怎 样的变化? 局促一室 之内,欲 出不得 心 情: 烦躁 无可奈 何 若脱笼 之鹄 始知郊田之外未 始无春,而城居 者未之知也。 感叹 赞美 余之游 将自此 始
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读准字音(预习检测)
燕地寒
yān
花朝节 zhāo 辄返 zhé 倩女之靧面 huì
廿二
lé i 呷浪之鳞 xiā 以游堕事
恶能无纪 wū 髻鬟
liè 红装而蹇者 jiǎn huī
jì huán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 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 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描写
议论
本文以 游览行踪 为线索,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 绘了郊外满井早春秀丽的景色。
问题·探究 2.第一段中所写景色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字
概括)这一段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寒”。用烘托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 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作铺垫。 3.作者对满井早春的总印象怎样?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河水—— 清澈亮丽 总印象 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 山峦—— 鲜妍明媚
文学常识: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 袁宏道、袁中道,因其籍贯为湖广 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在文学 创作上,他们反对盲目尊古,主张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9满井游记ppt(完整版)
![29满井游记ppt(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bed6fc336c1eb91b375d8e.png)
•本文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 满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 情山水的闲适意趣。
•第一部分(1)城中“余寒犹厉”的景 象。
•第二部分(2)满井春色。
•第三部分(3)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1)燕地的气候特点。
(2)具体景象:飞沙、走砾。 (3)矛盾心情。
(4)无奈结局。
欲扬先抑,烘托反衬, 为下文作准备。
“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 动。
感情: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 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二、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 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 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句子,用什么比喻什么,写出了什么特点,效果。)
三、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 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助词“之”的用法 :①表示修饰,“的” ②表 示限定关系,“以” ③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以议论作结, 再次表明寄情 山水的兴趣。
局促一室 之内,欲 出不得
若者未之知
也。
抑郁、烦躁 轻松喜悦 感叹赞美
抑
扬
1、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从哪些 地方可以看出来?作者在描写中渗 透了怎样的感情?
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 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一个“始”, 一个“乍”,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 突出了初春的特点,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写出了初 春柳枝初展的神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29课 满井游记》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29课 满井游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2d781b55270722192ef730.png)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
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 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 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和几个朋友从东直门出去, 到了满井。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 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 觉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这时冰面开 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 的波浪,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的样子好像镜子 刚刚打开时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山峦 被融化的雪水冲洗的干干净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 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 似的。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 散开。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短毛,高约一寸左右。
如何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
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因在京城而 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流露出作者 对城居生活的厌倦,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自由的向往。
仔细阅读最后一段,看看有什么言外之意?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大自然的热爱。
中心思想
袁宏道
题解
1、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的个游览地,
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 四时不落”,故名“满井”。
2、游记,即时“记游”,记录出游的过程,
所见所感等。
学习目标 Βιβλιοθήκη 解本文作者 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正确的翻译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第一,结合课下注释,介绍有关作者的常识。
huá n 恶能无纪 wū 髻鬟 jì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学课件:29满井游记(共41张ppt)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学课件:29满井游记(共4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3a7700955270722192ef7c4.png)
版权所有-
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 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
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 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版权所有-
1、第一段中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用一个字概括) 寒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是哪些句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 作则飞砂走砾。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读准下列字音
廿( niàn ) 偕( xié ) 燕( yān ) 砾( lì ) 鹄( hú ) 靧( huì ) 髻( jì ) 鬟( huán ) 鬣( liè ) 茗( míng) 罍( léi ) 蹇( jiǎn ) 浃( jiā ) 曝( pù ) 呷( xiā ) 恶( wū )
版权所有-
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 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 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 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 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 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 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 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 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 中有情,情景交融。
1、以上写景内容用白描手法写哪
些景物?特点是什么?
高柳—土膏—水—山—柳条、麦田 万物复苏,一片生机
2、写游人的句子是哪些?
泉(泉水—用泉水) 3、名词活用动词:
版权所有-
茗(茶—煮茶) 蹇(驴—骑驴)
1、鱼鸟的特点是什么?(用原句) 悠然自得,皆有喜气 2、请你猜游人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喜悦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拟人) 3、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余寒”,第二段却写暖? 欲扬先抑 赞美大好春光 4、作者说“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达了一种什 么感情?
满井游记课件(带)
![满井游记课件(带)](https://img.taocdn.com/s3/m/632256d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f.png)
满井游记课件一、概述满井游记,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章学诚所撰写的一篇游记,主要记载了作者游览满井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满井位于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本课件旨在通过对满井游记的解析,让读者了解满井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章学诚的游历心得,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旅游文化的魅力。
二、满井的历史背景满井,原名石井,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因井水满溢而得名。
据史书记载,满井始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井深约30米,直径约1.5米,水质清澈,被誉为“天下第一井”。
满井周边景色优美,自古便是文人墨客游览胜地,留下了许多赞美诗篇。
三、章学诚与满井游记章学诚(1738-1801),字尚实,号石渠,清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博闻强识,擅长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
章学诚在游览满井时,对井水的神奇、周边景色的美丽以及当地民风民俗的淳朴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将这些所见所闻整理成文,便有了流传后世的满井游记。
四、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1.游览满井的经过满井游记开篇,章学诚详细描述了自己游览满井的过程。
他先是从成都出发,沿途观赏了美丽的田园风光,然后抵达满井。
在满井,他参观了井台、碑亭、茶馆等景点,并品尝了当地的美食。
2.满井的神奇之处章学诚在游记中重点描绘了满井的神奇之处。
他提到,满井的井水清澈见底,味道甘甜,且有治病养生的功效。
井水无论春夏秋冬,始终保持一定的水位,既不干涸,也不泛滥,令人称奇。
3.周边景色的描绘满井周边景色优美,章学诚在游记中对这些景色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他写到,满井周围的山峦起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春天时,满井周边的桃花、梨花、杏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夏天,井水清凉,成为避暑胜地;秋天,金黄的银杏叶与火红的枫叶交相辉映;冬天,雪后的满井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4.当地民风民俗的描述章学诚在游记中还提到了满井地区的民风民俗。
他写到,当地百姓勤劳善良,热情好客,保留着许多古朴的习俗。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b9f69d70740be1e640e9a76.png)
第三部分:物我交融
4. 写作本文的缘由是什么?你能从中看出 作者什么心情?
潇然与山石草木之间,贴近自然 继续 出游
思考: 作者为什么说”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 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此官”指谁?”惟 此官也”有什么意思?
因为那些热衷于功名的官僚是不愿意为了领 略大自然的美景而耽误仕途的,惟有作者这样的担 任闲职,无功名进取之心的人才可以”潇然于山石 草木之见”.”此官”指作者本人.”惟此官也” 既是自嘲,也是自傲.
袁宏道(1568—
1610),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湖广公安 (今湖北省公安县) 人。与兄宗道、弟中 道,并称“三袁”, 为“公安派”的创始 者。作品多写闲情逸 致,创作了大量山水 游记,写景独具慧眼,怡 情悦性.语言清新流畅, 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 般舒徐自如.
文学常识: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 宏道、袁中道,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故 世称“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为中坚领军人物, 袁中道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文学主张: ①反对盲目尊古,主张通变。袁宏道说: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②去伪存真, 抒写性灵。袁宏道进一步指出:“独抒性 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 肯下笔。”③推崇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 学。
第一部分:
作者在记述出游满井之前,勾画出北 国早春的特有的乍暖还寒的特点。
第二部分:满井春色
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交代出游的时间,气候, 同行者及其出游路线. 第二层:描写满井盎然的景色. 第三层: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2.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通过哪些关键字词 来表现季节特征?
天(稍和) 水(冰皮始解,清澈见底)(静) 山(为晴雪洗,鲜妍明媚)(静) 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动) 麦田(前鬣寸许)(神奇的比喻) 游人(泉而茗 罍而歌 红装而蹇)(有声有色) 鸟鱼(悠然自得,皆有喜气)
第29课 满井游记(共40张PPT)
![第29课 满井游记(共4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8e631260912a2161479299f.png)
浃( jiā ) 曝( pù ) 呷( xiā ) 恶( wū )
结构内容 •本文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 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 山水的闲适意趣。
•第二部分(2)满井春色。
•第一部分(1)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三部分(3)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学习课文
第一部分:
作者在记述出游满井之前,勾画出北国早春 的特有的乍暖还寒的特点;同时又交待了出游的 时间、地点以及的迫切出游的心情。
语言特色
游记文章,重在写景,本文描 写满井春色,由远而近,由面 到点,层次分明,详略得宜; 用贴切、新奇的比喻描写各种 景物。动静结合,高下相属, 光鲜悦目,色彩缤纷,集中到 一点,就是烘托了大自然的春 之“喜气”。
本文的写法:
• 1、情景交融:都是景语,都是情语,汇成一首对春天 的赞歌。“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则是这支赞歌的主题。
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 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
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
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表现了 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
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当时作 者为官清闲,于早春二月出城游玩,如 脱笼之鸟,感受着春回大地的气息。文 章写水光之色、柳枝麦苗、游人欢欣、 鱼鸟之乐,无不流露出喜悦之情。本文 多用比喻句,尤其是写山写水,用了两 个很长的比喻句,颇有新意,阅读时应 仔细体会。
• (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 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写景方法
• (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 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 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 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 的写景方法。 • (3)生动的比喻。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比喻水光,既表现出河水的明净见底,又表现出它的 温度,也相当准确。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来 比喻“山峦为晴雪所洗”,把静态的、无生命的有生 命的美女梳洗罢秀发的“始掠”,准确地传达出作为 四季之一的春天所独有的温和、明媚和微型机勃勃的 气息。
(2024年)满井游记优秀PPT课件
![(2024年)满井游记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08aeb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3.png)
饮食文化
以北京烤鸭、炸酱面、豆汁儿等为代表的特色美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娱乐活动
京剧、皮影戏、舞狮等传统表演艺术,以及风筝、空竹等民间游戏,构成了当地居民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昆曲等表演艺术,以及剪纸、泥塑等手工艺技能,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春水的清澈和冷冽。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9
作者对满井一带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
细腻入微的描写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生动形象的比喻
作者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色彩对比
20
21
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满井的美丽和游人的感受。
语言简练
通过深入挖掘满井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营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厚重。
意境深远
22
06
CHAPTER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23
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
游记文学开始形成,出现了以描写山水风光和游览经历为主的文学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
游记文学进入成熟阶段,作品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游记作品和作家。
唐宋时期
游记文学进一步发展,作品题材更加广泛,写作手法更加多样,与地理、历史、文化等学科的融合更加紧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60张ppt)课件(共60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60张ppt)课件(共6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fc1292643323968011c924a.png)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 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 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 派”的创始者。作品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 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作品风格率真自然。他的山水游记很著名。 今人钱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笺校》。
公安派 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合 称“三袁”,因籍贯是湖北公安, 所以称“公安派”。“公安派”在 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 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 抒性灵”。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 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小品 文因而在明代后期兴盛起来。
凡曝沙之鸟: 曝,晒太阳。 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 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名词活用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泉水,名词用作动词。汲水。 茗:茶,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酒杯,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蹇:跛足,引用为驴。名词用作动词, 骑驴。
一词多义
冻风时作 经常 这时
时
④
然
⑤ 曝沙之鸟,悠然自得 ⑥ 然徒步则汗流浃背 ⑦ 吴广以为然
(1)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 “……的样子”。如⑤ : (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 如 : ⑥ (3)“正确,对 ”的意思,如 ⑦ :
整体感知
这篇游记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这篇游记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优美清新 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早春秀丽的景色。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 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 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 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 的天鹅。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 发出亮光, 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 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 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课件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2df97e48d7c1c708a14564.png)
第六 单元
满 井 游 记
袁 宏 道
课堂·导入
久居城市,我们满眼高楼大厦,沥青马路。一旦 到了郊外田野,则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心旷神 怡,“其喜洋洋者矣”。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 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 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 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 省公安县)人。明代文学家。诗主 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 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与兄 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是 “公安派”的创始者,他的山水游 记很著名。作品多写闲情逸致,对 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珂雪 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 《袁中郎全集》。
能够
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译文: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的余 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时就飞沙 走石。(只得)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也不能够。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新课·讲解
农历二十二日 稍微 暖和 和,同 表修饰关系,的 似的波纹
廿二日天稍
和, 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写作·背景
袁宏道无意于仕途,他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
学,游历山川。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 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后来,他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 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 教。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 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他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闲暇游览北京
得意
指马一类动物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
吸 鱼类和爬行动物 虎狼兽类,鸟类 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