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学与健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大学生积极心理学与健康教育
大学生积极心理学与健康教育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受到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
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却扭转心理学过于关注负性心理的局面,它重点关注人的积极品质,是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它为高校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人们的心理出现了以往未曾遇到的众多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尤为重要。
大学生是日益庞大的一个群体,由于扩招,数量、质量、生源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未曾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如何更有效地缓解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采取有效的方式塑造一批健康完美的人才,就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进行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
1/ 8
可以说,它的创建,扭转了以往心理学中对于人类心理中负面因素研究过多,而忽略了个人身上本应具有的正面积极的力量这一局面。
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三大领域,即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具体到大学生层面,便可以归结为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激发大学生创造力等方面。
中医理论中有治未病一说,而积极心理学在一定层面上讲,也类似于这种理论指导下的践行者,如果做得得当,则不仅能防患于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之新,在于他们在学习环境、知识结构、角色认知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一种动荡之中,如果不能及时确立一个明确积极的目标来引导他们的人生方向,当代青年群体中常见的茫然、颓废、散漫等负面情绪就会乘虚而入。
大学生群体是自我角色认知最模糊又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之一,在很多情况之下,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目标,对于自己未来未作有效规划,因此,用一种积极而非消极、自省而非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内在的潜力,树立明确的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应该是最有效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帮助人生活得更美好,而不仅只是活着。
---------------------------------------------------------------最新资料推荐------------------------------------------------------ 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更加强调对于全体学生的一种辅导,这其中既有心理问题学生,又包括一般学生。
因此,积极心理学并未否定传统心理学的模式,而是对其的有效完善和补充。
在大学新生中问题学生毕竟是少数,虽然应当引起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对其他绝大部分学生的教育。
从大学生一入学起就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实践,将培养他们独立积极的人格、幸福感、自信心和创造力纳入日常的辅导中,既利于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进而通过这种力量和信念的传递,使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孤独感、不适应感有所缓解,又可为他们开展大学生活树立一个明确有效的目标。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选择 1、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以消极心理学为基础传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学为基础,关注心理问题、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检测和矫治,热衷于制订心理病态的标准,把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上。
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教育目标定位不准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优化个性品质,排除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增强适应能力,促进人
3/ 8
格发展,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从性质上理解,可以分为两种:
即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其中积极性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而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消极心理学为基础,以心理问题为取向,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定位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人格缺陷等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上,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解决心理问题,过多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中最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严重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2) 教育内容不够全面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其工作重点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上,实现学生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
而在消极心理学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高校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的弱点和缺陷当作教育的出发点,只关心和帮助心理出现异常的学生,而对学生主体发展中的最重要、最积极的优势和正面力量缺乏关注和引导,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严重削弱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最新资料推荐------------------------------------------------------ (3) 教育手段缺乏创新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和活动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有三项:
一是在咨询室为自我感觉不适而主动上门求助的学生咨询;二是对个别问题较严重但却不愿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启动危机干预;三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讲座、专家现场咨询以及心理自助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从总体上看,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比较单一,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教育方式创新不够。
当前高校开展的学生咨询、心理辅导活动以及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主要侧重于一般的理论说教,教学也多采用灌输的方法,缺少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体验的研究,教育效果不明显。
2、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择:
以积极心理学为主导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主题是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以及矫正方法, 对有自杀倾向的个体的危机干预也颇受重视。
在这种模式下,许多学生对于如何增进自身的积极体验无所适从, 更谈不上去积极培养和主动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可以说大多数普通学生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获益甚微。
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