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有机化学重点

海南大学有机化学重点
海南大学有机化学重点

a.

CH 3CH 2CH=CH 2

H 2SO 4

CH 3CH 2CH CH 3

OSO 2OH

b.

(CH 3)2C=CHCH 3

HBr

(CH 3)2C-CH 2CH 3

c.CH 3CH 2CH=CH 2

BH 22OH -3CH 2CH 2CH 2OH

d.CH 3CH 2CH=CH 2

2+

CH 3CH 2CH-CH 3

e.

(CH 3)2C=CHCH 2CH 3O 3

2,CH 3COCH 3+CH 3CH 2CHO

f.

CH 2=CHCH 2OH

Cl 2 / H 2O

ClCH 2CH-CH 2OH

OH

1).

a.

CH 3CH 2CH 2C CH

HCl CH 3CH 2CH 2C

Cl

CH 3

b.

CH 3CH 2C CCH 3+KMnO 4

+

CH 3CH 2COOH

+CH 3COOH

4

24c.CH 3CH 2C CCH 3+H 2O

CH 3CH 2CH 2COCH 3+CH 3CH 2COCH 2CH 3

d.

CH 2=CHCH=CH 2+

CH 2=CHCHO CHO

e.

CH 3CH 2C CH

+HCN

CH 3CH 2C=CH 2

CN

f.

CH 3

3

H 2O

CHO

O

g.

CH 3

CH 3

OH

h.

+CH 2Cl 2

3

CH 2i.

CH 3

+HNO 3

CH 3

NO 2

+

CH 3

NO 2

j.

+KMnO 4

+

COOH k.

CH=CH 2

+

Cl 2

CH CH 2Cl

Cl

e.

CH(CH 3)2

+

Cl 2

C(CH 3)2

Cl

a.

CH 3

HBr

CH 3

Br

b.+Cl 2Cl

c.

+

Cl 2

Cl

Cl

Cl

Cl

+

d.

CH 2CH 3

+Br 2

FeBr 3

C 2H 5Br

+

Br

C 2H 5

a.

FeBr 3Br

NO 2

HNO 3H 2SO 4Br

b.

HNO 3H 2SO 4

NO 2

2FeBr 3

Br

O 2c.

CH 3

2 Cl 23

CH 3

Cl

Cl

d.

CH 3

+

Cl 2

3

CH 3

Cl KMnO COOH

Cl

e.

CH 3

KMnO COOH

2FeCl 3

COOH

Cl

f.

HNO 3H 2SO 4

NO 2

CH 3

H 3C

23Br CH 3

Br

2g.

FeBr 3

CH 3

CH 3

COOH

Br

HNO 3H 2SO 4

COOH

Br

NO 2

a.OH

CrO3.Py2

O

b.CH3CH2CH2OH浓24CH3CH=CH22

Br Br

CH3CH-CH2

c.A CH

3

CH2CH2OH32CH3CH2CH2OCH(CH3)2

H+

32

CH33

Br

CH3C CH Na

B.

CH CH CH 2OH

+

32

HOH CH 3CH 2CH 2Br CH 33

OH d.

CH 3CH 2CH 2CH 2OH

CH 3CH 2CH=CH 2

HOH CH 3CH 2CHCH 3

OH

e.

OH

浓24

OH

SO 3H

f.CH 2=CH 2

稀 冷KMnO 4

CH 2-CH 2

OH O

2HOCH 2CH 2OCH 2CH 2OCH 2CH 2OH HOCH 2CH 2OCH 2CH 2OCH 2CH 2OH

H 2O+Cl 2

ClCH 2CH 2OH

g.

CH 3CH 2CH=CH 2

B 2H 6Et 2O

22CH 3CH 2CH 2CH 2OH

h.

ClCH 2CH 2CH 2CH 2OH

O

+

Na

CH 33

ONa CH 3CH 2CH 2Br

T.M

HBr

CH 3CH 2CH 2CH 2Br

NaOH CH 3CH 2OH

1),,+

a.(CH 3)2CHCH 2CH 2OH

+

HBr (CH 3)2CHCH 2CH 2Br

b.

OH +HCl

无水ZnCl 2

Cl c.OCH 3

CH 2CH 2OCH 3

+

HI (过量CH 2CH 2+

CH 3d.

O

CH 3

+HI (过量Ⅰ

e.(CH 3)2CHBr +

NaOC 2H 5

(CH 3)2CHOC 2H 5

+

CH 3CH=CH 2

f.

CH 3(CH 2)3CHCH 3

KMnO 4OH -

CH 3(CH 2)3C O

CH 3

g.

CH 3C

O

CH OH

CH 2CH 3HIO 4

CH 3COOH +CH 3CH 2CHO

h.

CH 3OH OH HIO 4

CH 3COCH 2CH 2CHO

i.

OH

CH 3

+

Br 2

3

CCl 4 , CS 2中单取代

OH

j.

CH 3(CH 2)2CH

CH 2CH 3

CH 3CH 2CH=CHCH 2CH 3+CH 3CH 2CH 2CH=CHCH 3

a.

CH 3COCH 2CH 3

+

H 2N -OH

CH 3CCH 2CH 3

N

OH

b.Cl 3CCHO +

H 2O Cl 3OH

c.

H 3C

CHO

HOOC COOH

+

KMnO 4

+d.

CH 3CH 2CHO

稀NaOH

CH 3CH 2CH-CHCHO

OH

3e.

C 6H 5COCH 3

+

C 6H 5MgBr

C 6H 5C

6H 5

CH 3

OMgBr

H

+

2C 6H 5C

6H 5

CH 3

OH

f.

O

+

H 2NNHC 6H 5NNHC 6H 5

g.(CH 3)3CCHO

浓NaOH

(CH 3)3CCH 2OH

(CH 3)3CCOOH

+h.

O +(CH 3)2C(CH 2OH)2

无水HCl

O

O O

i.+

K 2Cr 2O 7+

HOOC(CH 2)3COOH

j.

CHO 4COOH

k.

C O

Cl 2,H 2O -C

O CH 2Cl CH 3COOH +

CHCl 3

l.

C O

CH 3

+

Cl 2

H

+

m.CH 2=CHCH 2CH 2COCH 3+HCl CH 32CH 2COCH 3

Cl

+

Cl OH CH 3

n.

CH 2=CHCOCH 3

+HBr BrCH 2CH 2COCH 3

o.

CH 2=CHCHO +HCN

NCCH 2CH 2CHO

+

CH 2=CHCH

CN

OH

p.

C 6H 5CHO

+

CH 3COCH 3

稀C 6H 5CHCH 23

O

l.

2

+HOCH 2CH 2OH H +

COOCH 2CH 2OOC

m.

COOH

4CH 2OH

COOH n.

HCOOH

+

OH HCOO o.

CH 2CH 2COOC 2H 5CH 2CH 2COOC 2H 5

25

O

COOC 2H 5p.

N

CONH 2

OH -

N

COO +

NH 3q.

CH 2(COOC 2H 5)2

+

H 2NCONH 2

HN NH O O

O

a.C 2H 5OH

CrO 3.(Py)2

CH 3CHO

CH 3CHOH

H +

CH 3CHCOOH

b.

C

O Cl

AlCl 3

C

O c.

O

NaBH 4OH

d.

HC

CH

++

2CH 3CHO

OH -

CH 3CH=CHCHO H 2 / Ni

CH 3CH 2CH 2CH 2OH

e.

CH 3

Cl 2

CH 2Cl

Mg Et 2O

CH 2MgCl H

CH COCH CH 2CCH 3

OH

CH 3f.

CH 3CH=CHCHO

OH

OH 无水CH 3CH=CHCH

O

O

稀冷KMnO 4

O

O

CH 3CH-CHCH

3+

CH 3CH-CHCHO

OH OH g.

CH 3CH 2CH 2OH

3CH 2CH 2Br

Mg 23CH 2CH 2MgBr

H 3CH 2CH 2CH 2OH

H 2O

H 2O

1)

a.

22724

COOH COOH

+

COOH

COOH

b.(CH 3)2CHOH +

COOCH(CH 3)2

H 3C

COCl

H 3C

c.

HOCH 2CH 2COOH LiAlH 4

HOCH 2CH 2CH 2OH

d.NCCH 2CH 2CN

+

H 2O

NaOH

OOCCH 2CH 2COO -

H

+

HOOCCH 2CH 2COOH

e.

CH 2COOH

CH 2COOH

2

O

f.

CH 3COCl

+

CH 3

CH 3

COCH 3

+

CH 3

COCH 3g.

(CH 3CO)2O

+OH

OCOCH 3

h.

CH 3CH 2COOC 2H 5

NaOC 2H 5

CH 3CH 2COCHCOOC 2H 5

3

i.CH 3COOC 2H 5+

CH 3CH 2CH 2OH

H

+

CH 3COOCH 2CH 2CH 3+

C 2H 5OH

j.CH 3CH(COOH)2

CH 3CH 2COOH

k.

COOH

+

HCl

Cl

COOH

+ CO 2

l.2

+HOCH 2CH 2OH 2CH 2OOC

m.

COOH

LiAlH 4

CH 2OH

COOH n.HCOOH

OH

HCOO

H

+

o.CH 2CH 2COOC 2H 5CH 2

CH 2

COOC

2H 5

NaOC 2H 5O

H 5p.

N

CONH

2OH

-N

COO +NH 3

q.

CH 2(COOC 2H )+H 2NCONH 2

NH O

O

O a.O

CN

OH

+

COOH OH

b.CH 3CH 2CH 2Br CN -CH 3CH 2CH 2CN +CH 3CH 2CH 2COOH

c.(CH 3)2CHOH CrO 3.(Py)2(CH 3)2C O (CH 3)2C CN +

3)2C COOH

OH d.

CH 3CH 3

KMnO 4

COOH

COOH COOH

COOH

O

O

O

O O

O e.

(CH 3)2C=CH 2

HBr

(CH 3)3CBr

Mg 2(CH 3)3CMgBr

CO 2

23)3CCOOH

f.

CH 3Br 3

CH 3

KMnO 4

COOH

Br 2

COOH

Br

g.

HC CH

2H Hg ,CH 3CHO

KMnO 4

CH 3COOH CH 3COOC 2H 5

HCN

2HCN 1)22h.O HNO 3HOOC(CH 2)4COOH O i.CH 3CH 2COOH LiAlH 4CH 3CH 2CH 2OH HBr CH 3CH 2CH 2Br 2

3CH 2CH 2MgBr O +CH 3CH 2CH 2CH 2CH 2OH

CH 3CH 2CH 2CH 2COOH 或CH 3COCH 2COOC 2H 5EtONa 322CH 3CO CH 2CH 2CH 3COOC 2H 5

浓-CH 3(CH 2)3COOH j.

CH 3COOH 2P CH 2COOH Cl -CH 2COOH CN CH 2(COOC 2H 5)2k.O

O

NH 3CH 2COONH 4CH 2CONH 2l.CO 2CH 3OH H +

H 2O COOH OH

COOH 3m.CH 3CH 2COOH SOCl 2CH 3CH 2COCl CH 2COO n.CH 3CH(COOC 2H 5)2OH

H CH 3CH 2COOH

1)+1)2)3)h.O

HNO 3

HOOC(CH 2)4COOH

O

i.

CH 3CH 2COOH

4

CH 3CH 2CH 2OH

CH 3CH 2CH 2Br

Mg Et 2O

CH 3CH 2CH 2MgBr

O H +CH 3CH 2CH 2CH 2CH 2OH KMnO CH 3CH 2CH 2CH 2COOH 或CH 3COCH 2COOC 2H 5EtONa CH 3CH 2CH 2Br CH 3CO CH CH 2CH 2CH 3

COOC 2H 5浓OH -CH 3(CH 2)3COOH

j.

CH 3COOH Cl P

CH 2COOH Cl CN -CH 2COOH

CN

H ,

CH 2(COOC 2H 5)2k.

O O O 3

CH 2COONH 42CONH 2

l.CO 2CH 3OH H +H 2O COOH OH 3m.CH 3CH 2COOH SOCl 2CH 3CH 2COCl CH 2COO

n.

CH 3CH(COOC 2H 5)2-CH 3CH 2COOH 1)2)1)

a.

CH 3COCHCOOC 2H 5

CH 3

2CH 3COCH 2CH 3b.

CH 3COCHCO 2CH 3

2CO 2CH 3

CH 2COO CH 2COO

c.

CH 3CH 2CHCOOH

OH

HC O C CH

O O

O CH 3CH 2

CH 2CH 3

d.

COOCH 3COCH 3

C

CH 3_

_+ CH 3COO + CH 3OH _

+ CO 2 + CH 3OH

O e.

O

CH 2CH 2CH 3COOH

O

CH 2CH 2CH 3

f.

HOOCCH 2COCCOOH

3

CH 3

CH 3COCH(CH 3)2

g.

CH 3CH 2CHCOOH

CH 3CH 2CHCOONa

h.

CH 3CHCH 2COOH

CH 3CH=CHCOOH

O

O

CH 3

CH 3CHCH 2COONa

CH 2OH

i.

+ CO

2

j.

CH 3CH 2CCOOH

OH CH 3

H SO k.

CH 3CH 2COCO 2H

H SO CH 3CH 2CHO

+

CO 2

CH 3CH 2 3 + HCOOH

O

l.CH 3CHCOCO 2H

3

CH 3CHCOOH

3+

CO

m.

COOH COOH COOH

O

O

O

n.

O

O

O

O

o,

CH 3CH 2COOH

+

Cl 2

P

CH 3CHCOOH

Cl

a.

BrCH 2(CH 2)2CH 2CO 2H O O

b.

O

CO 2CH 3

EtOC 2H 523

O

CO 2CH 3CH 2COCH -

O

CH 2COCH 3

c.

CH 3COOH

CH CH OH CH 3COOC 2H 5

NaOC 2H 5

CH 3COCH 2COOC 2H 5

BrCH 2CH 2CH 2Br

CH 3

C

O

C

COOC 2H 5-CH 3CO

1)2)

d.

CH 3COOC 2H 5

NaOC 2H 5

CH 3COCH 2COOC 2H 5253

CH 3COCHCOOC 2H 5

CH 3

25CH 3CHCOOC 2H 5

CH 3CCOOOC 2H 5COCH 3CH 32H 5

CH 3CHCOOH CH 3CHCOOH

2)2)H

a.HNO 324

NO 2

Fe HCl

NH 2

b.

NH 2

(CH 3CO)2O

NHCOCH 3

HNO 3NHCOCH O 2

N

H

+

NH 2

O 2N

+c.

CH 3COOH (CH 3CO)2O NH 3CH 3CONH 2CH 3COOH SOCl 2CH 3COCl

NH 3

CH 3CONH 2

CH 3COOH

3

CH 3COO -NH 4CH 3CONH

2

d.

CH 3CH 2OH

CrO 3(Py)2

CH 3CHO 32+

CH 3CH(OH)CH 2CH 3

CH 3

CH 32CH 3

NH 2

HCl CH 32Cl

Et 2O

CH 3CH 2MgCl

NH 2

(CH 3CO)2O NHCOCH 3

NO 2

Fe HCl

NH 2

2

Fe HCl NH 2

Br

NaNO 2HCl

N 2+Br

N

Br

NH 2

N

e.f.

++0

CH 3

g.

3

CH 3

O 2N Fe HCl

+CH 3

H 2N NaNO 2HCl

N 2+Cl -

H 3C

OH N

-H 3C

HO

N

a.(C 2H 5)3N

+CH 3CHCH 3

(C 2H 5)3N +CH

CH 3CH 3

Br -

b.

[(CH 3)3N +CH 2CH 2CH 2CH 3]Cl -+NaOH [(CH 3)3N +CH 2CH 2CH 2CH 3]+Cl -+Na ++OH

c.

CH 3CH 2COCl +CH 3

NHCH 3

H 3C

CH 3CH 2CON

CH 3

d.

N(C 2H 5)2

+

HNO 2

N(C 2H 5)2

正庚烷1,41-庚炔

1-庚炔

正庚烷1,4-庚二烯Br 2 / CCl 4

1,4-庚二烯a.

b.

22-己炔1-己炔

1-己炔

2-己炔

Br 2 / CCl 42-己炔2-甲基戊烷2

-甲基戊烷

a.A B C

1,3苯1-己炔

B

B A

b.

A B

环丙烷丙烯

A B

HC CCH 2CH 2OH

CH 3C CCH 2OH a.

a. Ag(NH 3)2

+

CH 2OH

OH CH 3

b. FeCl 3

CH 3CH 2OCH 2CH 3 , CH 3CH 2CH 2CH 2OH , CH 3(CH 2)4CH 3 c. 浓H 2SO 4和K 2Cr 2O 7 d. CH 3CH 2Br , CH 3CH 2OH d. 浓H 2SO 4 后者成烯烃

a.A丙醛

B丙酮

C丙醇

D异丙醇

试剂

I2 / NaOH

b.A戊醛

B2-戊酮

C环戊酮

A

B

C

B

a.CH3CH2CH2COCH2COOCH3(A)

OH

COOH

(B)

CH3CHCOOH

OH

(C)

A

B

Na2CO3

A

a.

CH3

NH2

NHCH3

COOH

COOH

OH

(A)

(B)

(C)

(D)

B

D

A

B

D

C

b.(CH

3

)3N.HCl(A)

(CH3CH2)4N+Br-(B)

AgNO3

A

或者用NaOH

A分层

B均相

海大环境化学问答题

三、问答: 1、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主要有:元素、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和烃类、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有机卤化物、有机硫化物、有机磷化物等。 2、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急需解决哪些重大问题? 1.地表水污染机理与水环境修复?2.地下水污染与修复?3.安全饮用水技术保障体系?4.污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成套技术?5.大气污染形成机理与控制?6.城市空气质量控制机理与技术?7.城市物理污染机理及其控制?8.土壤污染机理与修复?9.固体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10.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11.环境监测新技术?12.持久性有毒物质与生态安全?13.区域环境调控与环境建设?14.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安全 当前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酸沉降、臭氧层损耗都发生在大气圈内 3、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P15) 4.简述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 (1)比利时马斯(Meuse)河谷烟雾事件。 (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3)多诺拉烟雾事件 (4)伦敦烟雾事件: (5)四日市哮喘事件 (6)痛痛病事件: (7)水俣病事件:。 (8)米糠油事件: 三、简答: 1、试述光化学烟雾的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 答:1、化学特征:(1)烟雾蓝色;(2)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3)强烈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等,并引起头痛、呼吸道疾病恶化,严重的造成死亡;(4)会伤害植物叶子; (5)使大气能见度降低;(6)刺激物浓度峰值出现在中午和午后;(7)污染区域出现在污染源下风向几十到几百公里的范围内。 2、形成条件:(1)大气中有强烈的太阳光;(2)大气中有碳氢化合物(烃类特别是 烯烃的存在);(3)大气中有氮氧化合物;(4)大气相对湿度较低;(5)气温为24—32℃的夏季晴天。 2、大气中的污染物氯氟烃有哪些特点及危害? 答:1、特点:(1)、在对流层中不会发生光解反应;(2)、在对层中难以被OH?氧化;(3)、不易被降水清除。 2、(1)、可以使臭氧层遭到破坏;(2)、氟氯烃化合物也是温室气体;(3)、氟氯烃化合 物的浓度增加具有破坏平流层臭氧层和影响对流层气候的双重效应; 3、简述HO2·的来源 (1)主要来自大气中甲醛(HCHO)的光解 HCHO + hν→H? + HC?O (光λ<370nm)(光分解) H? + O2→HO2?HC?O + O2→CO + HO2? (2)亚硝酸甲脂(CH3ONO)光解所产生的自由基HCO?和H3CO?(烷氧基自由基)与空气中的氧作 用的结果 (3)HO?与H2O2或CO作用的结果。 HO?+ CO →CO2 + H? H?+ O2→ HO2? (4)烃类光解或者烃类被O3氧化,都可能产生H2O? RH + hν→R?+ H? H?+ O2→ HO2? RH + O3 + hν→RO?+ HO2? 5、酸雨形成须具备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海南大学2010——2011物理化学A卷试题、答案

海南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2学期试卷 科目:《物理化学C 》试题(A 卷) 适用于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 专业 姓名: 学 号: 学院: 专业班级: 阅卷教师: 年 月 日 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可携带 计算器 。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对的在括号里打“√”, 错的打“×”)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理想气体进行可逆膨胀过程,其对外做最大功。 ( O ) 2、功和热都是途径函数,对应某一状态有一确定值。 ( X ) 3、H 2和O 2经绝热恒容反应,此过程的ΔU 、ΔH 、ΔA 、ΔG 均不为0。 ( X ) 4、基于热力学第二、三定律,某气体的规定熵S m > 0。 ( O ) 5、标准平衡常数K θ的数值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平衡系统的总压及组成无关。 ( O ) 6、在110℃及101.325kPa 下,水的化学势大于水蒸汽的化学势。 ( O ) 7、阿伦尼乌斯方程式主要是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X ) 8、一定条件下,某反应的m r G >0,所以要选用合适的催化剂,使反应得以进行。 ( X ) 9、溶胶系统是高度分散的多相系统,是热力学的不稳定系统。 ( O ) 10、胶体系统产生丁铎尔现象的原因是胶粒带电所引起的。 ( X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选择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各题前的括号内) 1、在恒压、绝热、w ′=0的条件下,发生某化学反应,使系统的温度上升,体积变大,则此 过程的ΔH ( = );ΔU (< )。选择填入: A 、> 0 B 、= 0 C 、< 0 D 、无法确定 2、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大液滴分散成小液滴后,其饱和蒸气压将( C ) A 、变小 B 、不变 C 、变大 D 、无法判断 3、0℃ 5个大气压下,H 2O(S)→H 2O(1)其体系熵变( A ) A 、ΔS 体>0 B 、ΔS 体<0 C 、ΔS 体=0 4、合成氨反应N 2(g)+3H 2(g) == 2NH 3(g),达到平衡后,加入惰性气体,且保持体系温度,总 压不变(气体为理想气体),则( B ) A 、平衡向右移动 B 、平衡向左移动 C 、平衡不受影响 5、通常称为表面活性剂的物质,是指当其加入少量后就能 C 的物质。 A 、增加溶液的表面张力 B 、改变溶液的导电能力 C 、显著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D 、使溶液表面发生负吸附 6、某反应的总的速率常数与各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有如下关系:k=k 2(k 1/k 3)1/2,则表观活化 能与基元反应的活化能关系为 ( C ) A 、E a =E 2+21E 1- E 3 B 、E a = E 2 +( E 1- 2E 3)1/2 C 、E a = E 2 +2 1(E 1- E 3) 7、两反应均为一级的平行反应A )2() 1(21C k B k ,B 为所需产物,而C 为副产物,已知两反应的指 前因子A 1=A 2,E a1=100KJ ·mol -1,E a2=70KJ ·mol -1,今欲加快反应(1)的反应速度,应 A 。 A 、提高反应温度 B 、降低反应温度 C 、升高压力 D 、降低压力 8、胶体系统的电泳现象表明 D 。 A 、分散介质不带电 B 、胶体粒子处于等电状态 C 、胶团带电 D 、胶体粒子带有大量的电荷 9、在农药中通常都要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物质,如烷基苯磺酸盐,其主要目的是 D 。 A 、增加农药的杀虫药性 B 、消除药液的泡沫

海南大学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即蛋白质的构象问题。(构型的改变伴随着共价键的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的改变不需要共价键的短裂和重新形成。) 肽键C-N键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具有部分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其中绝大多数都形成刚性的酰胺平面(由肽键周围的6个原子组成的刚性平面)结构。虽是单键却有双键性质,周边六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前后两个a-carbon在对角(trans) α-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P53): 1)肽链中的酰胺平面绕Cα相继旋转一定角度形成α-螺旋,并盘绕前进。每隔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每圈间距0.54nm,即每个氨基酸残基沿螺旋中心轴上升0.15nm,旋转100°。 2)螺旋体中所有氨基酸残基侧链都伸向外侧;肽链上所有的肽键都参与氢键的形成,链中的全部C=O和N-H几乎都平行于螺旋轴,氢键几乎平行于中心轴; 3)绝大多数天然蛋白质都是右手螺旋。每个氨基酸残基的N-H都与前面第四个残基C=O形成氢键。 侧链在a-螺旋结构中的作用: 4)* α-螺旋遇到Pro就会被中断而拐弯,因为脯氨酸是亚氨基酸。 * R为Gly时,由于Ca上有2个氢,使Ca-C、Ca-N的转动的自由度很大,即刚性很小,所以使螺旋的稳定性大大降低。 * 带相同电荷的氨基酸残基连续出现在肽链上时,螺旋的稳定性降低。 β-折叠是由两条或多条伸展的多肽链靠氢键联结而成的锯齿状片状结构。侧链基团与Cα间的键几乎垂直于折叠平面,R基团交替地分布于片层平面两侧。 ①β-折叠分平行式(N端在同一端。氨基酸之间沿轴相距0.325nm)和反平行式(N端不在同一端。氨基酸之间沿轴相距0.35nm),后者更为稳定。 ②维持β-折叠结构稳定性的力——氢键由一条链上的羰基和另一条链上的氨基之间形成,即氢键是在链与链之间形成的。 β-转角存在于球状蛋白中,β-转角都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其特点是肽链回折180°,使得氨基酸残基的C=O和与第四个残基的N-H形成氢键。 无规则卷曲是指没有一定规律的松散肽链结构。酶的功能部位常常处于这种构象区域。无规卷曲常出现在α-螺旋与α-螺旋、α-螺旋与β-折叠、β-折叠与β-折叠之间。它是形成蛋白质三级结构所必需的。 ⑶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即单个α-螺旋或β-转角、β折叠)组合在一起,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辩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基本组合形式为αα,βαβ,βββ 结构域指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的局部折叠区,它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称为结构域(domain)或功能域。结构域之间有一段肽链相连——铰链区;各个结构域可以相似或不相同;结构域一般为酶活性中心 ⑷三级结构指的是多肽链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的基础上,主链构象和侧链构象相互作用,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球状分子结构。球状蛋白的三级的结构特怔: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具有明显的折叠层次;大多数非极性侧链埋在分子部,形成疏水核;而极性侧链在分子表面,形成亲水面;分子表面往往有一个陷的空隙,它常常是蛋白质的活性中心。 维持三级结构的作用力:二硫键——共价键;(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德华力)——非共价键(次级键) 肌红蛋白由—条多肽链和一个血红素(heme)辅基构成,分子量为16700,含153个氨基酸残基。血红素能与O2,CO,NO,H2S结合 ⑸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聚合而成、有特定三维结构的蛋白质构象。每条多肽链又称为亚基。 血红蛋白由四条多肽链形成,是一种寡聚蛋白质。这四条链主要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缔合在一起。血红蛋白分子上有四个氧的结合部位,因为每条链上含有一个血红素辅基。 维持四级结构的作用力: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德华力 9、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 1)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①一级结构与细胞进化以细胞色素C为例:细胞色素C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是一种含有血红素辅基的单链蛋白质。在生物氧化时,细胞色素C在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系统中起传递电子的作用,使血红素上铁原子的价数发生变化。在分子进化过程中,细胞色素C分子中保持氨基酸残基不变的区域称为保守部位。保守部位的氨基酸都是细胞色素C完成其生物学功能所必需的。 ②一级结构变异与分子病所谓分子病是指由于遗传基因突变导致蛋白分子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被更换所造成的一种遗传病。镰刀状细胞贫血病是因病人的红细胞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变形而呈镰刀状。Glu 和Val 分子的侧链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Glu 侧链带负电荷,而Val侧链是一个非极性基团,所以使得HbS分子表面的负电荷减少,这种变化使患者的血红蛋白容易发生聚集并形成杆状多聚体,这就是导致红细胞变形的原因。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科研奖励办法(试行)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科研奖励办法(试行) 为调动我院科教人员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我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水平,推动我院教学、科研持续稳定发展;也为规范和加强我院科研教研成果奖励的管理工作,确保我院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有序化。根据学校相关文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本奖励办法只适用于我院在编在职教职工,主要针对以我院为第1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每项奖励只针对第1完成人,其他成员的奖励分配由第1完成人负责。属于我院教职工与国外学者合作完成的学术成果,属于第二作者,奖励30%。非我院在编在职教职工,但署名我院为第1完成单位的,奖励折半,但最终认定由院学术委员会认定。 第二条本奖励办法的奖励范围包括:学术论文类;教研论文类;学术专著类;教材出版类;科研课题类;科研获奖类;研究报告类。 第一章科研成果等级分类及认定 第三条学术论文等级分类。中文学术论文分为A级、B级、C级、D级和E级五个等级,外文(英文)学术论文分为A级、B级、C级、D级四个等级。 中(外)文学术论文等级的认定见《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文学术期刊等级分类目录》、《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外文(英文)学术期刊等级分类目录》,其中其他类外文学术论文等级的最终认定由院学术委员会负责。 第四条教学研究论文(以下简称教研论文)等级分类。教研论文分为A级、B级、C级和D级。其A级教研论文指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教研论文,B级教研论文指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上的教研论文;C级教研论文指未发表在本款所列学术期刊上,但发表在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目录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目录期刊上的论文(均不含扩展版);D级教学研究论文指发表在其他公开出版发行、有CN、ISSN刊号的中文学术期刊上的教研论文。 教研论文指专注于教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的论文是否属于教研论文最终由院学术委员会认定。 第五条学术专著等级分类。学术专著分为A级、B级、C级、D级。A级学术专著是指在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出版的学术专著;B 级学术专著是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出版的

有机化学试题12海南大学

有机化学 一、 命名下列化合物或给出它们的结构式(每题1分,共13分) 二 填空题(注意: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以外不计入成绩,每空1分, 共20分) 1 2 CH 2 C=C CH 3 H H 3 CH 3CH 3CH CH Br 4 CH 2COOH C COOH HO CH 2COOH 5 CH 3CH 2COOCH 2 6 O 12 H 2NCH 2CH 2CH 2NH 2 7异丙基环己烷的优势构象 89 甘油 O O O OH H CH 2OH OH H OH OH H H H 101113氯仿 C-CH 3

1.下列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是:() + A:③>④> ②>① B:③ >④>①>② C:④>③>②>①D:②>④>③>① 2.下列有芳香性的是:() H H H - 3.烯烃与卤素在高温或光照下进行反应,卤素进攻的主要位置是:() A:双键C原子;B:双键的α-C原子; C:双键的β-C原子;D:叔C原子 4.关于炔烃经硼氢化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炔烃经硼氢化后氧化水解反应可以生成任意的醛或者酮 B:炔烃经硼氢化后再质子化可以得到顺式烯烃。; C:炔烃经硼氢化后再质子化可以得到反式烯烃。 D:炔烃经硼氢化后再质子化可以得到顺式反式两种烯烃。 5.实现右边合成转化最好的路线是() A:先烷基化,再硝化,最后磺化; B:先烷基化,再磺化,最后硝化; C:先硝化,再磺化,最后烷基化; D:先磺化,再硝化,最后烷基化; 6.下列化合物中,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7.下列化合物酸性最强的是() A 乙醇, B 乙酸, C 丙二酸, D 草酸 8.下列各组化合物按其羰基活性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1234 A B C 4>1>2>32>3>4>13>1>2>44>1>3>2 D CH3CH2CH2NH2CH3CHCH2NH2 OH CH2CH2CH2NH2 OH CH3NHCH3 CH3 NO2 O N SO3H

生物化学考试试题库

生物化学考试试题库 蛋白质化学 一、填空题 1.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种,一般可根据氨基酸侧链(R)的大小分为侧链氨基酸和侧链氨基酸两大类。其中前一类氨基酸侧链基团的共同特怔是具有性;而后一类氨基酸侧链(或基团)共有的特征是具有性。碱性氨基酸(pH6~7时荷正电)有两种,它们分别是氨基酸和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也有两种,分别是氨基酸和氨基酸。 2.紫外吸收法(280nm)定量测定蛋白质时其主要依据是因为大多数可溶性蛋白质分子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或氨基酸。 3.丝氨酸侧链特征基团是;半胱氨酸的侧链基团是;组氨酸的侧链基团是 。这三种氨基酸三字母代表符号分别是 4.氨基酸与水合印三酮反应的基团是,除脯氨酸以外反应产物的颜色是;因为脯氨酸是α—亚氨基酸,它与水合印三酮的反应则显示色。 5.蛋白质结构中主键称为键,次级键有、、 、、;次级键中属于共价键的是键。 6.镰刀状贫血症是最早认识的一种分子病,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β亚基的第六位 氨酸被氨酸所替代,前一种氨基酸为性侧链氨基酸,后者为性侧链氨基酸,这种微小的差异导致红血蛋白分子在氧分压较低时易于聚集,氧合能力下降,而易引起溶血性贫血。 7.Edman反应的主要试剂是;在寡肽或多肽序列测定中,Edman反应的主要特点是。 8.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类型有、、 和。其中维持前三种二级结构稳定键的次级键为 键。此外多肽链中决定这些结构的形成与存在的根本性因与、、 有关。而当我肽链中出现脯氨酸残基的时候,多肽链的α-螺旋往往会。 9.蛋白质水溶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亲水胶体,其稳定性主要因素有两个,分别是 和。 10.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11.在适当浓度的β-巯基乙醇和8M脲溶液中,RNase(牛)丧失原有活性。这主要是因为RNA酶的被破坏造成的。其中β-巯基乙醇可使RNA酶分子中的键破坏。而8M脲可使键破坏。当用透析方法去除β-巯基乙醇和脲的情况下,RNA酶又恢复原有催化功能,这种现象称为。 12.细胞色素C,血红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10和7.1,在pH8.5的溶液中它们分别荷的电性是、。 13.在生理pH条件下,蛋白质分子中氨酸和氨酸残基的侧链几乎完全带负电,而氨酸、氨酸或氨酸残基侧链完全荷正电(假设该蛋白质含有这些氨基酸组分)。 14.包含两个相邻肽键的主肽链原子可表示为,单个肽平面及包含的原子可表示为。 15.当氨基酸溶液的pH=pI时,氨基酸(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当pH>pI时,氨基酸

海大考博辅导班:2019海大经济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海大考博辅导班:2019海大经济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1984年成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0年获得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4年获得批准设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海洋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依托经济学院(拥有区域经济学和金融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基于已有学科特点和研究优势,满足国家与沿海地区对应用经济学高级人才的战略需求,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整合二级学科,设立具有专业交叉与融合特色的三个招生及培养方向,包括:资源开发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创新与国际经济合作、货币金融体系与风险管理。本学科点坚持以应用经济学基础研究为支撑,以海洋经济应用研究为特色,以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等二级学科为重点,围绕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三个研究方向形成了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经济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9人,其中13位博士生指导教师,90%导师具有博士学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发展研究院下属的海洋经济研究所以我院为主体建设。学校图书馆颇具规模并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15个查新中心,统计资料齐全,有中英文数据库46种。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模拟实验室和文献资料室。学院每年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各种非学历教育生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招生信息

生物化学习题【题库】

生物化学习题集 生物化学教研室 二〇〇八年三月

生物化学习题 第一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一、选择题 1、热变性的DNA分子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复性,条件之一是() A、骤然冷却 B、缓慢冷却 C、浓缩 D、加入浓的无机盐 2、在适宜条件下,核酸分子两条链通过杂交作用可自行形成双螺旋,取决于() A、DNA的Tm值 B、序列的重复程度 C、核酸链的长短 D、碱基序列的互补 3、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 A、2’,5’—磷酸二酯键 B、氢键 C、3’,5’—磷酸二酯键 D、糖苷键 4、tRNA的分子结构特征是:() A、有反密码环和 3’—端有—CCA序列 B、有密码环 C、有反密码环和5’—端有—CCA序列 D、5’—端有—CCA序列 5、下列关于DNA分子中的碱基组成的定量关系哪个是不正确的?() A、C+A=G+T B、C=G C、A=T D、C+G=A+T 6、下面关于Watson-Crick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两条单链的走向是反平行的 B、碱基A和G配对 C、碱基之间共价结合 D、磷酸戊糖主链位于双螺旋侧 7、具5’-CpGpGpTpAp-3’顺序的单链DNA能与下列哪种RNA杂交?() A、5’-GpCpCpAp-3’ B、5’-GpCpCpApUp-3’ C、5’-UpApCpCpGp-3’ D、5’-TpApCpCpGp-3’ 8、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 A、核糖相同,部分碱基不同 B、碱基相同,核糖不同 C、碱基不同,核糖不同 D、碱基不同,核糖相同 9、下列关于mRNA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原核细胞的mRNA在翻译开始前需加“PolyA”尾巴。 B、真核细胞mRNA在 3’端有特殊的“尾巴”结构 C、真核细胞mRNA在5’端有特殊的“帽子”结构 10、tRNA的三级结构是() A、三叶草叶形结构 B、倒L形结构 C、双螺旋结构 D、发夹结构 11、维系DNA双螺旋稳定的最主要的力是() A、氢键 B、离子键 C、碱基堆积力 D德华力 12、下列关于DNA的双螺旋二级结构稳定的因素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3',5'-磷酸二酯键 C、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B、碱基堆积力 D、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之间形成的离子键 13、Tm是指( )的温度 A、双螺旋DNA达到完全变性时 B、双螺旋DNA开始变性时 C、双螺旋DNA结构失去1/2时 D、双螺旋结构失去1/4时

2019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科目845-有机化学 考试大纲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845-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二、考试时间 180分钟。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闭卷、笔试。满分150分。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化学键与杂化轨道理 论,化学键与分子性质的关系。Bronsted酸碱理论与Lewis酸碱理 论。 第二章烷烃 结构与命名,构造异构,碳原子和氢原子类型,乙烷与丁烷的构象, 透视式,Newman投影式,烷烃的物理性质,烷烃的来源。化学性质: ①卤化反应及其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自由基稳定性和自由基的结 构;②氧化反应;③热裂反应及机理。 第三章烯烃 烯烃的结构(SP2杂化和π键、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命名,构造 异构,顺反异构与表示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1.加成反应: ①亲电加成:加卤素(亲电试剂、亲电加成、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加卤化氢(加成反应规则,诱导效应,碳正离子结构、稳定性和碳正 离子的重排),加次卤酸,加硫酸,加水,硼氢化反应(选择性), 烯烃的二聚;②催化氢化及烯烃的稳定性;③自由基加成:HBr过氧 化物效应,自由基加成反应历程;④烯烃的自由基聚合反应(聚合 物、单体、聚合度、聚合反应的类型及机理);2.双键的氧化反应;

3.α-氢原子的反应:卤代(烯丙基自由基及p-π共轭效应)、氧化、。 烯烃的来源、制法和鉴别。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 第一节炔烃:SP杂化,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①加成反应:加氢、亲电加成(加卤素、加卤化素,加水)亲核加成(加氰化氢,加醇);②氧化反应;③活泼氢反应;④聚合反应。炔烃的制备与鉴别。 第二节二烯烃:分类和命名,键的离域,1,3-丁二烯的分子轨道与共轭效应(π-π、P-π、σ-π),共振论。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①加成反应(1,4加成和1,2加成)②双烯合成(Diels-Alder反应) ③聚合反应。共轭二烯的制备与鉴别 第五章脂环烃 脂环烃的分类、命名。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环已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椅式,船式,a键,e键,一元及多元取代环已烷的稳定构象)。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环烯烃和环二烯烃的反应。脂环烃的来源、制法、鉴别。 第六章芳香烃 苯的结构、命名,芳烃物理性质。化学性质:1.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和酰基化、氯甲基化;2.加成反应:加氢、加氯;3.氧化反应:侧链氧化、苯环氧化;4.侧链取代;5.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定位规则及活化作用,理论解释(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共振论与分子轨道理论),双取代基定位规则及理论解释,定位规则的应用。联苯、稠环芳烃。萘的结构及化学性质。芳烃的来源、制法、鉴别。芳香结构(休克尔规则、非苯芳烃、富勒烯)。常见亲电试剂的分类。 第七章立体化学 异构体的分类与立体化学,偏振光、比旋光度、旋光异构体。分子的对称因素。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旋光异构,外消旋体与外消旋化。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旋光异构,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构型的确定、标记和表示方法。外消旋体的拆分。

生物化学题库及答案

生物化学试题库 蛋白质化学 一、填空题 1.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20 种,一般可根据氨基酸侧链(R)的 大小分为非极性侧链氨基酸和极性侧 链氨基酸两大类。其中前一类氨基酸侧链基团的共同特怔是具有 疏水性;而后一类氨基酸侧链(或基团)共有的特征是具有亲水 性。碱性氨基酸(pH6~7时荷正电)有两3种,它们分别是赖氨 基酸和精。组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也有两种,分别是天冬 氨基酸和谷氨基酸。 2.紫外吸收法(280nm)定量测定蛋白质时其主要依据是因为大多数可溶性蛋 白质分子中含有苯丙氨基酸、酪氨基酸或 色氨基酸。 3.丝氨酸侧链特征基团是-OH ;半胱氨酸的侧链基团是-SH ;组氨酸的侧链基团是 。这三种氨基酸三字母代表符号分别是 4.氨基酸与水合印三酮反应的基团是氨基,除脯氨酸以外反应产物 的颜色是蓝紫色;因为脯氨酸是 —亚氨基酸,它与水合印三酮的反 应则显示黄色。 5.蛋白质结构中主键称为肽键,次级键有、 、

氢键疏水键、范德华力、二硫键;次级键中属于共价键的是二硫键键。 6.镰刀状贫血症是最早认识的一种分子病,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β亚基的第六位 谷氨酸被缬氨酸所替代,前一种氨基酸为极性侧链氨基酸,后者为非极性侧链氨基酸,这种微小的差异导致红血蛋白分子在氧分压较低时易于聚集,氧合能力下降,而易引起溶血性贫血。 7.Edman反应的主要试剂是异硫氰酸苯酯;在寡肽或多肽序列测定中,Edman反应的主要特点是从N-端依次对氨基酸进行分析鉴定。 8.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类型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 和。其中维持前三种二级结构稳定键的次级键为氢 键。此外多肽链中决定这些结构的形成与存在的根本性因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次序、、 有关。而当我肽链中出现脯氨酸残基的时候,多肽链的αa-螺旋往往会中断。 9.蛋白质水溶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亲水胶体,其稳定性主要因素有两个,分别是分子表面有水化膜同性电荷斥力 和。

13-14学年有机化学B试题A卷及参考答案

海南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1学期试卷 科目:《有机化学B 》试题(A 卷) 学院: 材料与化工 专业班级: 姓名: 学 号: 阅卷教师: 2013年 月 日 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 一、命名或写出下列化合物结构式,必要时用R 、S 或Z 、E(或顺、反)指明构型.(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C C l C H 3 O

7、CH3CH2COCH2COOH8、邻苯二甲酸酐 9、乳酸(ɑ-羟基丙酸)10、顺-1-甲基-4-异丙基环己烷优势构象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下列有芳香性的是:() H H H - 2.烯烃与卤素在高温或光照下进行反应,卤素进攻的主要位置是:() A、双键C原子;B、双键的α-C原子; C、双键的β-C原子; D、叔C原子 3.关于炔烃经硼氢化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炔烃经硼氢化后氧化水解反应可以生成任意的醛或者酮 B、炔烃经硼氢化后再质子化可以得到顺式烯烃。; C、炔烃经硼氢化后再质子化可以得到反式烯烃。 D、炔烃经硼氢化后再质子化可以得到顺式反式两种烯烃。

4.实现右边合成转化最好的路线是( ) A 、先烷基化,再硝化,最后磺化; B 、先烷基化,再磺化,最后硝化; C 、先硝化,再磺化,最后烷基化; D 、先磺化,再硝化,最后烷基化; 5.下列化合物中,有sp 杂化碳原子的化合物是:( ) CH 3CH 2CH 2CH CH 2 CH 3CH 2CH 2C CH C 6H 5CH 3 CH 3CH 2CH 3A. B.C. D. 6. 下列哪个二元酸受热不会.. 放出CO 2( ) A 、乙二酸 B 、丙二酸 C 、丁二酸 D 、己二酸 7. 甲基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 ) A 、船式构象,甲基在a 键上 B 、椅式构象,甲基在a 键上 C 、船式构象,甲基在e 键上 D 、椅式构象,甲基在e 键上 8.下列烯烃氢化热最大的是:( ) A 、 CH 2=CH 2 B 、CH 3CH =CHCH 3 C 、(CH 3)2C =CHCH 3 D 、 (CH 3)2C =C(CH 3)2 9.下列碳正离子最不稳定性的是:( ) A B C D CH 3CHCH CH 2(CH 3)3C (CH 3)2CH CH 3CH 2++++ 10. 用下列哪种方法可由1—烯烃制得伯醇:( ) A 、H 2O ; B 、浓硫酸水解; C 、①B 2H 6;②H 2O ,OH -; D 、冷、稀KMnO 4 11.下列糖类化合物中,不具有还原性的糖是:( ) A 、蔗糖 B 、麦芽糖 C 、葡萄糖 D 、果糖 12、卤代烷与NaOH 在水与乙醇混合物中进行反应,下列现象中,属于S N 1历程的是( ). A 、产物的构型完全转化 B 、有重排产物 C 、碱浓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 D 、仲卤烷速度大于叔卤烷 13.有一羰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 5H 10O ,核磁共振谱为:δ= 1.05 ppm 处有一三重峰,δ= 2.47 ppm 处有一四重峰,其结构式可能是:( ) A 、CH 3CH 2COCH 2CH 3 ; B 、CH 3COCH(CH 3)2 ; C 、(CH 3)3CCHO ; D 、CH 3CH 2CH 2CH 2CHO 14. 下列烷烃中沸点最高的化合物是( ) CH 3 NO 2 O N SO 3H

模拟静电场-大学物理实验-海南大学

模拟静电场 【实验目的】 1.学习模拟实验方法及用电压表与检流计测绘等势线。 2.加强对电场强度和电位概念的理解,了解电力线与等势线之间的关 系。 3.测绘同轴圆电缆及平行导线的等势线和电力线。 【实验原理】 1.为何用模拟法测绘 了解带电体周围的电场分布情况对研究电子束及其它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必须的。计算经典电场分布通常是很困难的。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数值近似解,而用实验方法来测绘电场分布情况比较容易。然而直接测量静电场也存在很大困难。通常保持一个恒定的静电场本身就比较困难。再者,由于测量探针的引入会因静电感应而改变原被测电场。因此,在实验中通常用稳恒电流产生的电场来模拟静电场,其理由是 (1)稳恒电源可建立稳定的电场 (2)探针的引入不会改变原来的电场分布 (3)稳恒电流的电场分布和静电场分布完全一样。 2.稳恒电流电场与相应电场的等效性 我们在实验中用同轴圆电缆的电场分布来模拟圆筒状电容器的电场分布,而用平行直导线的电场分布来模拟二个带异种电荷的点电荷的电场分布。我们首先要证明这两种电场分布的等效性。导体A与B的圆柱,分别带等量异种电荷。A、B间为真空时 r处的电场强度为:

距中心 r处的电势为: 如果A、B之间充满一种电阻为R的导体,A、B分别与电池正负极相连接。 r处的电场强度为: 距中心 r处的电势为: 3.实验方法: 测量电势比较方便。所以先测绘等势线。这里使用两种测量等势线的方法:一是电压表方法,它可以直接测出导电纸上某一点的电势(即与另一参考点的电势差),其优点在于方便、直观,并且所测电势可连续变化。第二种方法是检流计法。它的优点在于测量精度较高。 【实验仪器】 静电场等位仪, 电阻箱

海南大学生物化学重点

DNA的熔解温度:双链DNA或RNA分子丧失半数双螺旋结构时的温度。 增色效应: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减色效应:若变性DNA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后,其260nm紫外吸收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减色效应。 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氧化磷酸化: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能荷:细胞内的能量状态取决于ATP、ADP及AMP的相对浓度。 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基因组: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 比活力:每毫克的蛋白质所具有活力的单位数。 葡萄糖异生作用:由非糖前体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诱导契合学说:为说明底物与酶结合的特性,在锁钥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说。底物与酶活性部位结合,会引起酶发生构象变化,使两者相互契合,从而发挥催化功能。 填空 核酸的*体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脂键连接 蛋白质的单体氨基酸通过肽链连接 核酸最大吸收波长260nm蛋白质最大吸收波长280nm 酶的两大特性专一性即底物选择性和高效性 异生生物ATP产生的两大途径: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tRNA二级结构是三叶草型,三级结构是倒L型 选择 在生理PH条件下,下列哪种氨基酸带正电荷(赖氨酸) **结构的顺序5’-5’ tRNA末端(CCA序列) Rx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是(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使(Vmax降低,Km不变) 下列哪种物质不含高能磷酸键(G-G-P) 螺旋结构常在哪里被破坏?(脯氨酸) 判断 20中氨基酸中只有甘氨酸不是L型,且都有*先性T DNA双链总的G+C占有量与个单链的G+C含量相同T 所有蛋白质中N含量都是16% F DNA中,G+C含量越高,Tm越高,Tm与G+C含量成正比F 电子传递方向是由高电位传向低电位F 糖酵解和*酸戊糖途径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T

海南大学经管学科研成果登录表

海南大学经管学科研成果登录表

————————————————————————————————作者:————————————————————————————————日期: 2

海南大学2006年经管学院科研成果登录表表一、获奖成果: 序号获奖成果名称完成人奖励名称奖励等级授奖单位授奖时间级别(国家、省部级等) 1 如何构筑高校饮食采购安全保证樊燕“伙专会”理论研究二等奖中国高校伙食专业委 员会 2006.10 省部级 2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社会 化的必由之路 樊燕高校后勤系统工作优秀作品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 勤管理分会 2006.12 省部级 3 论港澳台投资与大陆经济增长余升国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 信息中心 2007.1 4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征文大赛王亮征文大赛一等奖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 中心;现代教育与理 论论坛 2006.8 5 “宏观经济学”李仁君海南省“精品课程”奖海南省教育厅2006.0 6 省部级 6 和谐社会的企业生态战略构想许芳“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 优秀成果 一等奖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人文科学研究所 2006.11 省部级 表二、结题、验收项目: 序号结题项目名称完成人项目下达单位项目验收单位结题时间 1 海南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可行性研究杨新中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2006.4 2 海南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可行性研究满彩云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2006.4 3 银行抵债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朱谊辉财政部驻海南省财政监察专员办 事处 财政部驻海南省财政监察专员办 事处 2006.11 3

4 澄迈县(老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黄盛澄迈县老城开发区管委会澄迈县老城开发区管委会2006.6.29 5 海南省高校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研究唐建荣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2006.4 6 海南省高校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研究樊艳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2006.4 7 海南省高校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研究郑远强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资助 项目 海南省教育厅2006.4 8 海南省高校资源使用与管理研究郑远强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资助 项目 海南省教育厅2006.4 9 现代教育媒体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 用研究 郑远强海南大学教学研究课题海南大学教务处2006.10 10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多媒体课件郑远强海南大学教学研究课题海南大学教务处2006.10 11 宏观经济学郑远强海南省精品课程海南省教育厅2006.10 12 海南省高校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研究段愿、丁 皓参与课 题 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2006.4 13 财政学多媒体课件胡秀群海南大学教务处海南大学教务处2006.6 14 企业共生:对企业生命机理和管理战略的论理 学审视 许芳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2006.8 15 企业生命机理及生态战略研究许芳海南大学科研课题海南大学2006.5 16 寻找三亚经济腾飞的翅膀——三亚市科技工 业.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许芳三亚市科技工业发展委员会三亚市科技工业发展委员会2006.10 17 企业财务会计多媒体课件张丰伟海南大学教务处海南大学教务处2006.11.25 18 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的经济安全 研究 李仁君海南省外事侨务厅海南省外事侨务厅2006年3月 19 中国三次产业之间合理收入分配差异及测度 研究 李仁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 目 2006.12 4

海南大学2013年《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1、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及主要作物的起源地。 意义:(1)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水稻的两次绿色革命);(2)可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3)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中国北部:黍、稗子、大豆、赤豆、桑、人参。中国云南、印度北部(包括东南亚):水稻、荞麦、大麻、黄麻、胡椒、茶。中亚:蚕豆、鹰嘴豆、生菜、芥菜、亚麻、棉花。近东:小麦、大麦、黑麦、红花、小苜蓿、紫花苜蓿。地中海:蚕豆、油菜、芜菁、甜菜、啤酒花、白三叶。西非、埃塞俄比亚:台麸、高粱、珍珠粟、咖啡、芝麻、龙爪稷。中美洲:玉米、甘薯、菜豆、棉花、可可。 2、作物生产的意义。 (1)人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2)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4)重要的生物质能源 3、作物栽培学的研究领域与面临的问题。 研究领域:构筑“高产--低环境负担”的作物生产技术,扩大植物资源的多样性,提高作物产量、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稳产性能等。面临问题:快速增长的人口要求进一步扩大粮食等有用植物资源的生产。由于生产的扩大,势必会带来地域生态系统、地球环境的破坏,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S生长曲线在生产上的应用。 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在作物生育过程中应密切注视苗情,使之达到该期应有的长势长相,向高产方向发展。决定调控时间:作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逆的,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作物生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作为调节各器官平衡生长的参照: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5、种子休眠的原因及其主要处理方法。 胚的后熟: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胚组织在生理上尚未成熟,因而不具备发芽能力。这类种子可通过低温和水分处理,促进后熟,使之发芽。硬实:硬实种皮不透水,不透气,故不能发芽,如豆类作物在干燥、高温、氮肥多的环境下种植常易产生硬实。一般采用机械磨伤种皮或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物处理使种皮溶解,增强其透性。抑制发芽的物质:如因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改变光、温、水、气等条件,或采用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过氧化氢、硝酸盐等化学物质予以处理,使休眠解除。 6、如何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的一致性。 水分:不同作物种子吸水量不同,含淀粉多的种子吸水量较少;含蛋白质、脂肪较多的种子则吸水量较多。温度:种子发芽是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进行的,而酶的催化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不同作物种子发芽所需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不同,即使同一种作物,也因生态型、品种或品系不同而有差异。氧气:种子发芽过程中,旺盛的物质代谢和物质运输等需要强烈的有氧呼吸作用来保证,因此氧气对种子发芽极为重要。各种作物种子萌发需氧程度不同,花生、大豆、棉花等种子含油较多,萌发时较其他种子要求更多的氧。 (1)对种子进行处理,可提高发芽率。如浸种,播种前用冷水或温水浸种2--24小时,可使坚硬的种皮软化,有利于催芽;对种子或果壳坚硬的不易发芽种子需将其剥除或挫伤后再播种;通过酸碱处理种子,使种皮软化提高发芽率;细小的植物种子,用细土拌种后播种有利播种均匀,提高发芽率。(2)低温清种,高温发芽

海南大学微生物ppt的总结整理

1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指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难以看见或难以看清楚的低等生物的通称。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词。 主要包括:细胞型微生物——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酵母菌、真菌(霉菌和大型真菌) 、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 无细胞结构的微生物——病毒、亚病毒 特征可用小、简、低来概括 2.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一)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微生物是存在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但直到大约300年以前才真正有意识地看到微生物,其原因是由于个体微小、群体外貌不显、杂居混生、因果难联。 (二)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阶段(重点) (1)史前期和初创期——微生物的发现 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了细菌。(2)奠基期(重点介绍巴斯德、科赫等重要代表人物的贡献); 巴斯德的贡献:彻底否定自然发生说;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开创免疫学——预防接种;发明了巴氏消毒法。 科赫的贡献:发明培养基并用纯化微生物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创立;证实炭疽病病因——炭疽杆菌;发现结核病病原——结核杆菌;以及科赫原则。 (3)发展期(与生命科学的其他学科一起共同发展) 1897年发现了酵母菌的无细胞抽提液可将蔗糖转化为酒精,并对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获得成功。从此微生物进入了生化研究阶段,并诞生了生物化学学科。此后,微生物生理和生物化学两个学科紧密结合,共同发展。 (4)成熟期 标志: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建立。微生物成为分子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a)20世纪70年代后微生物成为生物工程学科的主角; b)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 c)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水平; d)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和应用性、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