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复制检测报告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复制检测报告单
打印
保存
№:ADBD2008R_2011111716040220120321140828700764953508 检测文献李介
作者
检测范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互联网资源,英文数据库(涵盖期刊、博硕、会议的英文数据以及德国Springer、英国Taylor&Francis 期刊数据库等)
检测日期2012-03-21 可能已提前检测,检测时间:2012-3-1 9:38:29,检测结果:23.7%
文字复制比:23.7% 去除引用文字复制比:5.5% 重合字数:1569 文献总字数:6619 李介总文字复制比:23.7%(1569)总字数:6619
1 开发课程资源,实行教育创新
- 《网络(/article/lunwen/xueke/200703/74.html)》- 12.7%
是否引用:否
2 ·中学地理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以银川地区为例
田红霞-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05-20 12.1%
是否引用:否
3 ·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 《学科教育》- 2002-02-25 12.0%
是否引用:是
4 ·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李应君-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05-01 11.6%
是否引用:否
5 ·论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
段兆兵-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3-05-01 11.6%
是否引用:否
6 ·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姬升果-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05-01 10.8%
是否引用:否
7 ·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李雪萍-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06-27 10.8%
是否引用:否
8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兰雷-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3-09-01 10.5%
是否引用:否
9 ·农村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黄建军-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03-15 10.3%
是否引用:否
10 ·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初探 10.3%
陈智博-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3-05-01 是否引用:否
- 《网络(/kcsz/sgz/llyj/200807/6194_2.html)》- 是否引用:是
席广涛-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03-01 是否引用:否
谢羡-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04-01 是否引用:否
杨翔-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05-01 是否引用:否
常淑红-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04-08 是否引用:否
唐海燕-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09-01 是否引用:否
黄新民;董文军;张沁文; - 《教育与职业》- 2007-09-11 是否引用:否
刘沂江;王颖; -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1-09-15 是否引用:否
吴振民; - 《教书育人》- 2007-05-01 是否引用:否
傅建明- 《教育研究》- 2001-07-17 是否引用: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研究*
李介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开发须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掌握课程开发理论,熟悉课程开发程序;发挥地域优势,发掘课程资源;树立大课程观,关注隐性课程;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农村中小学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进而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55 [文献标识码] A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研制——开发——推广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主要由国家教育部门召集专家来进行,而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则被排斥在课程开发之外,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欠缺。同时在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中,培训单位也是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进行培训,针对课程理论及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甚少。这就造成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课程开发无所适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差悬殊。面对新课程改革,农村中小学教师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进行课程开发,进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要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掌握课程开发理论,熟悉课程开发程序
二十世纪以来,课程研制问题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焦点与重心。在长达百余年的时光中,课程理论探究高潮迭起、经久不息。各种课程流派纷呈异说,各种课程研制模式及方法独辟蹊径,令人眼花缭乱,所引发的反省、批判和改革的呼声与实践连续不断,使课程探究领域呈现出一幅波澜起伏的历史图景。课程研制进入多元化时代,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课程研制标准的多元化。课程研制的标准在经验论与知识论、理性与非理性、个体与社会、社会适应与社会改造、科学与人文之间寻找立足点。二是课程研制模式的多元化。随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课程研制科学化运动的兴起,课程探究开始深入到课程研制过程的步骤及程序的构建等深层次问题,形成了各种课程研制模式。形成了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实践模式、批判模式等等。三是课程研制方法的多元化。课程研制方法在理论与实践、控制与理解、技术与艺术、实证与思辨、定性与定量、普遍性与相对性、规范性与灵活性、抽象化与具体化之间寻找立足点。
透析这些在二十世纪课程研究热潮中所涌现出来的多元化的课程研制理论与模式,虽然,各种课程流派的模式、方法不尽相同,研究的侧重点、角度不同。但是,课程开发一般都关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四个问题。舒伯特(W. H. Schubert)把“目标”、“内容”或“学习经验”、“组织”和“评价”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1](P96)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开发也应从这最基本的四方面入手:一是在课程开发的目标上应体现开放性、导向性。课程开发不宜过分强调预设性目标,但是,课程开发不是不要目标。没有目标,不仅课程研制过程缺乏计划性、方向性,而且,缺乏目标导向,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无从谈起课程研制,所以,课程开发需要制定课程目标。但与以往课程研制的封闭化目标不同,课程开发只确立一种开放性、导向性、核心性、具有发散效应的目标群,而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排除异己的、驱使教育过程单向度运作的操作化目标。也就是说,课程开发中确立的课程目标并不在于控制、束缚课程内容的选择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而在于引导、启发,使教育过程形成一种发散性的运作机制。它与封闭式的、输入产出化的课程目标所引发的线性教育运作机制完全不同。二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要体现兴趣优先、资源为本。兴趣优先是指课程开发要关照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课程顺利推行和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资源为本是指课程开发要以学校所处的资源条件作为主要依据。三是在课程的实施上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获。任何课程要想发挥其效能,都必须透过教师的运作和学生经验的建构。通过课程实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使教师的知识视野得以拓展,能力得以发展,素质得以提高,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四是在课程评价上倡导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多维度、多层次评价有助于我们拓展课程开发的视野,推动课程的开发向纵深发展。
二、发挥地域优势,发掘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因而,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任何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
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村中小学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是,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小学也有自己的优势课程资源,这些优势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我国农村占整个国土而积的80%以上,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形成了我国农村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和类型众多的自然条件。这些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筛选可以进入课程领域。二是农村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民间文化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民间文化分为民俗文化、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三大范畴,民间文化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俗事物中。我国民间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既体现着民族之魂,也象征着民族之根。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农村具有广阔的生产劳动资源。农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服务,因此,生产劳动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农村课程资源。农村种植的各种作物、农村饲养的各种家禽、家畜,农村使用的各种农具以及在农家、田野里的劳作,都具有极大的课程开发价值。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农村学生了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就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课程资源既不同于一般社会资源,也不是现实的课程成分或运作条件,而仅仅是一种潜存形态。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是随意而行的,同样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如下一些原则:一是开放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二是经济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