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一)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一)《庖丁解牛》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收录于《庄子·内篇》。
本文以独特的方式阐述了道家哲学中“顺应自然”的核心思想,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揭示了解牛与修身、治国、养生之间的关系。
一、庖丁解牛的背景及意义1. 背景《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当时,庖丁为齐国的国君解牛,展现出了超凡的解牛技艺,受到了国君的赞赏。
这篇文章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
2. 意义(1)修身之道:庖丁解牛的过程体现了一个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
(2)治国之道:庖丁解牛的故事揭示了治国者应如何顺应民意、遵循自然规律,使国家达到繁荣昌盛。
(3)养生之道:庖丁解牛的过程反映了养生者如何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二、庖丁解牛的过程及解析1. 庖丁解牛的过程庖丁解牛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观察:庖丁在解牛之前,首先对牛进行仔细观察,了解牛的骨骼、肌肉、筋脉等结构,为解牛做好准备。
(2)顺应:庖丁在解牛过程中,顺应牛的自然结构,沿着骨骼、肌肉的缝隙进行切割,避免了对牛的伤害。
(3)融入:庖丁在解牛时,达到了与牛的默契,仿佛与牛融为一体,从而游刃有余地完成了解牛的过程。
2. 解析(1)观察:观察是庖丁解牛的前提,也是一切行动的基础。
在观察的过程中,庖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解牛提供了保障。
(2)顺应:顺应是庖丁解牛的核心。
在解牛过程中,庖丁遵循牛的自然规律,顺应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了和谐的状态。
(3)融入:融入是庖丁解牛的境界。
庖丁与牛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追求。
三、庖丁解牛的启示1. 修身之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修身首先要了解自己,顺应自己的本性和自然规律。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才能在面对困境时游刃有余。
2. 治国之道:治国者应学习庖丁解牛的精神,顺应民意,遵循国家和社会的自然规律。
【统编版】《庖丁解牛》高考文言文学习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2.通假字
例句 ①砉然向然 ②技盖至此乎 ③善刀而藏之
本字及意义 同“响”,发出响声 同“盍”,何、怎么 同“缮”,揩拭
3.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古义:_牛__体__的__自__然__结__构__ ①天理 依乎天理
今义:天然的道理
古义:_本__来__的__结__构__
②固然 因其固然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பைடு நூலகம்
【识记方法】 “乃”主要有三个意义:一是“你”,二是“是”,三 是“于是,就”。
(3)盖
蓋
蓋
盖
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
“盖”本来写作“蓋”,是形声字,小篆从“艸”部(即艹),盍
声(古音相近)。表示用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物。
义项 ①同“盍”,何、怎么 ☆ 技盖至此乎
例句
②承接上文,解释原因, 有“大概”的意思
①庖丁释刀对曰 ②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屈原列传》)
放下,舍弃 释放,赦免
③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左传》) 释
④温不兼日,则冰不释(《论衡》)
解除,解脱 融化,消散
⑤乃使行人奚斯释言于齐(《国语》)
解释
⑥集百僚、道士、沙门等讨论释老义(《周书》) 佛教
5.词类活用 例句
①良庖岁更刀 ②而刀刃者无厚
参考译文: 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到年终可 以得到百姓交来的税粮,到时候借给你价值三百金的粮食,好吗?” 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 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鲋鱼。我问它:‘鲋鱼, 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鲋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 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和越王,请他 们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鲋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 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去, 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2024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2024《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2024)一、作品背景及主题思想《庖丁解牛》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
全文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展现了庖丁技艺高超、顺应自然、善于把握规律的精神风貌。
本文主题思想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的过程中,他完全顺应牛的生理结构,按照牛的骨骼、筋络、肌肉等自然规律进行切割,从而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地。
这体现了道家学派“顺应自然”的核心思想。
2. 把握规律:庖丁解牛的过程中,他深入研究了牛的生理结构,掌握了牛的内在规律。
这使得他在解牛时能够游刃有余,毫不费力。
这启示我们要深入研究事物,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3. 勤奋实践:庖丁解牛的过程中,他不断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使得他在解牛时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切割。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勤奋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
二、作品结构及艺术特色1. 结构布局: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
首先,介绍庖丁解牛的背景和目的;接着,详细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展现庖丁技艺高超、顺应自然、善于把握规律的精神风貌;最后,总结庖丁解牛的意义,表达作者对庖丁的赞美之情。
2. 艺术特色:(1)形象生动:本文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庖丁解牛的过程,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庖丁技艺的高超。
(2)寓意深刻:本文以庖丁解牛为载体,表达了顺应自然、把握规律、勤奋实践等深刻的主题思想。
(3)语言优美:本文语言简练、优美,富有哲理。
如“庖丁解牛,可谓得心应手矣”、“游刃有余,而不败事”等,都体现了作者的语言艺术。
三、原文解析及重点字词1. 原文解析:(1)庖丁解牛,可谓得心应手矣。
这里的“得心应手”形象地表达了庖丁解牛时技艺高超、游刃有余的状态。
(2)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这里的“所见无非牛者”说明庖丁在解牛过程中,专注于牛的生理结构,达到了与牛融为一体的境界。
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下面我们来对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文学常识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现存 33 篇。
《养生主》是其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养生之道。
二、重点字词1、庖丁:名叫丁的厨师。
“庖”,厨师。
2、所触:接触的地方。
3、砉然向然:砉(huā),象声词,皮骨相离的声音。
向,通“响”。
4、奏刀騞然:奏,进。
騞(huō),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声音。
5、中(zhòng)音:合乎音律。
6、合于《桑林》之舞:《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7、乃中《经首》之会:《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会,指节奏。
8、批大郤:批,击。
郤,空隙。
9、导大窾:导,顺着,循着。
窾,空。
10、因其固然:因,依照。
固然,本来的样子。
11、技经肯綮之未尝:技经,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肯,紧附在骨上的肉。
綮(qìng),筋肉聚结处。
未尝,不曾。
12、而况大軱乎:軱(gū),大骨。
13、良庖岁更刀:更,换。
14、族庖月更刀:族,众,一般的。
15、吾见其难为:为,做。
16、怵然为戒:怵然,警惕的样子。
17、视为止,行为迟:视为止,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
18、动刀甚微:微,轻。
19、謋然已解:謋(huò),象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
20、如土委地:委,堆积。
三、通假字1、砉然向然:“向”通“响”,声响。
2、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指支脉。
3、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1、为(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2)吾见其难为:动词,做。
(3)视为止,行为迟:因为。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3篇)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3篇)一、文本背景与作者简介《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内篇》中的《养生主》。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养生主》主要探讨如何保养生命、顺应自然之道。
二、文本结构分析1. 引子:庖丁解牛的场景描写文章开篇通过描写庖丁解牛的场景,展现了庖丁高超的技艺。
庖丁解牛时,“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动作的优美与和谐。
2. 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文惠君对庖丁的技艺赞叹不已,询问其技艺的奥秘。
庖丁的回答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详细阐述了他解牛的技巧和心得。
3. 庖丁解牛的具体过程庖丁详细描述了他如何观察牛的骨骼结构,如何运用刀法,如何在解牛过程中避开筋骨交错的地方。
4. 庖丁的哲学思考庖丁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更是一位深谙道家思想的哲学家。
他通过解牛的过程,阐述了顺应自然、游刃有余的道家思想。
5. 文惠君的领悟文惠君听后,感叹道:“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这不仅是对庖丁技艺的赞叹,更是对道家养生之道的领悟。
三、思想内涵解析1.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顺应自然的过程。
他通过对牛结构的深刻理解,顺应其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这与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高度契合。
2. 技艺与道的结合庖丁的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道的体现。
他通过解牛的过程,达到了“道”的境界,体现了道家“技进乎道”的思想。
3. 养生之道文惠君从庖丁的解牛过程中领悟到养生之道。
这里的“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保养,更是精神的修养,强调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和。
4. 无为而治庖丁解牛的过程,看似有为,实则无为。
他通过顺应牛的自然结构,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四、现实意义1. 工作与生活的智慧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庖丁解牛》(成语、一词多义、重点实词、情境默写)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2.游刃有余:指肢解牛体时能对准骨节间的空隙下刀,刀刃运行于空隙之间还有回旋的余地;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3.踌躇满志:该成语多用来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或十分得意的样子。
中性,多用于书面语。
4.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
指顺着牛骨节的空隙运刀解剖牛体。
比喻从关键处入手,依循事理处理问题。
5.新发于硎:硎:磨刀石。
形容刀刃很锋利,也比喻初次施展才能和本领。
6.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
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7.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
比喻办事有所收敛,适可而止。
8.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
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重要的关键。
比喻解决问题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9.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10.越俎代庖: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神主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
后多比喻越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去替别人处理事情。
11.新硎初试: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
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12.技经肯綮:正好切中事物的关键。
二、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
2.《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庖丁解牛》是庄子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阐述了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把握规律、以柔克刚等哲理。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哲学思想、现实意义等方面对《庖丁解牛》进行详细解析。
一、故事情节《庖丁解牛》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厨房里。
庖丁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他的解牛技艺闻名遐迩。
有一天,庖丁在为梁惠王解牛时,展现出了出神入化的技艺。
整个解牛过程如行云流水,游刃有余。
故事中,庖丁与梁惠王的对话,揭示了庖丁解牛的秘诀。
庖丁认为,解牛要顺应牛的生理结构,依照牛的骨骼、筋络、肌肉等自然规律进行分解。
庖丁还提到,他刚开始学解牛时,看到的只是牛的表面;经过三年的摸索,他开始理解牛的内部结构;如今,他已经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
二、人物分析1. 庖丁庖丁是故事的主人公,他技艺高超,对解牛有着深刻的理解。
庖丁谦虚好学,勇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最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庖丁的形象体现了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然、顺应规律的精神。
2. 梁惠王梁惠王是故事中的配角,他代表了当时的统治者。
梁惠王对庖丁的解牛技艺感到惊讶,从而引出了庖丁的讲解。
梁惠王在故事中起到了引导作用,使庖丁的哲学思想得以展现。
3. 其他人物故事中还有庖丁的徒弟、其他厨师等人物,他们通过与庖丁的互动,展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三、哲学思想1.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中,庖丁提到:“吾顺应其自然而已矣。
”这句话道出了道家思想的核心——顺应自然。
庖丁解牛的过程,就是遵循牛的生理结构,顺应牛的自然规律。
这种思想认为,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应该尊重并顺应这些规律,从而达到和谐共生。
2. 把握规律庖丁解牛的秘诀在于把握牛的生理规律。
他认为,只有深入了解牛的结构,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分解。
这种把握规律的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规律,只有把握规律,才能驾驭事物,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3. 以柔克刚庖丁解牛的过程中,他始终以柔和的力量应对牛的刚强。
《庖丁解牛》详细(含知识梳理)
成语积累
游刃有余: 现在用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 易举。
目无全牛: 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 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 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 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 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随堂练习
1.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C )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应顺 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顺应自然
写作手法
良庖岁更刀
割也
族庖月更刀
折也
臣之刀十九年
以无厚入有间
对比
合作探究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 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 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族 ①族庖月更刀 众,一般的 ②每至于族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③士大夫之族 类 ④族秦者秦也 灭族,使......灭族
4、然
①奏刀騞然
助词,拟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 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闷热/烦闷 拗口/执拗 横财/横幅 高涨/头昏脑涨
B、重创/创伤 应允/应战 刊载/载体 屡见不鲜/鲜为人知
C、中肯/中标 哄抢/哄骗 分散/散漫 仆人/前仆后继
D、奢靡/风靡 停泊/血泊 牵强/强迫 弄堂/弄假成真
A.mēn/mèn B.chuāng C.zhòng D.mí/mǐ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 牛体 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社__会__,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最新)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最新)一、背景介绍《庖丁解牛》是《庄子·内篇》中的一篇寓言故事,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家庄子。
庄子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才华,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故事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阐述了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二、原文解析1. 原文摘录```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 逐句解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是厨师,文惠君是梁惠王。
庖丁在为文惠君解剖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描述庖丁解牛时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动作。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形容庖丁解牛时刀法熟练,声音和谐。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的解牛动作如同《桑林》舞曲般优美,符合《经首》乐章的节奏。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文惠君赞叹庖丁的技艺高超。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他所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越了技艺的层面。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刚开始解牛时,看到的只是整头牛。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三年后,已经不再看到整头牛,而是看到牛的各个部分。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庖丁解牛》是《庄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表达了顺应自然、掌握规律、技艺精湛的哲学思想。
下面是对《庖丁解牛》的知识梳理和解析,内容丰富,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个故事。
一、故事背景及寓意《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述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
庖丁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庖人,他以解牛技艺高超而闻名。
故事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寓意着世间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只有掌握规律,顺应自然,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二、庖丁解牛的过程及技艺1. 解牛前的准备庖丁在解牛前,首先要了解牛的生理结构,熟悉牛的各个部位。
他观察到牛的筋骨、关节、肌肉等部位,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庖丁还准备了锋利的刀和恰当的工具,以便在解牛过程中游刃有余。
2. 解牛过程庖丁解牛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观察牛的整体形态,找到切入点。
庖丁从牛的脊背入手,沿着牛的筋骨、关节、肌肉等部位,逐一分解。
(2)运用恰当的刀法。
庖丁在解牛过程中,根据不同部位的肌肉纹理,采用不同的刀法。
如:切、割、砍、削等。
(3)掌握节奏和力度。
庖丁在解牛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的节奏和力度,使刀与牛的接触恰到好处,既不损伤刀刃,也不损伤牛的肉质。
(4)注意休息和调整。
庖丁在解牛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停下来休息,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刀法。
3. 解牛后的总结庖丁解牛完毕后,他会总结经验,反思自己在解牛过程中的得失。
他认为,解牛的关键在于掌握规律,顺应自然。
只有如此,才能使解牛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三、庖丁解牛的哲学思想1.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正是通过顺应牛的生理结构和规律,才能游刃有余地解牛。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困难和挫折。
2. 掌握规律庖丁解牛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掌握规律的过程。
掌握规律,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事物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点归纳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点归纳一、文言知识点归纳【文言现象积累】(一)通假字1、砉然向然向通“响”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3、批大郤郤通“隙”,空隙4、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支脉5、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擦拭)(二)古今异义1、依乎天理(古义:牛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2、因其固然(古义:牛体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3、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关系连词)(古义:到今义:连词)4、吾见其难为(古义:难解今义:使人为难)5、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6、视为止,行为迟(古义:举止行动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三)词类活用1、足之所履(名作动,踩)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名作状,每年,每月)3、而刀刃者无厚(形作名,厚度)4、视为之止(动作名,目光)(四)特殊句式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3、如土委地(省略句)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5、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五)一词多义会1、会天大雨(动词,恰逢)2、会盟而谋弱秦(动词,集会)3、乃中《经首》之会(名词,节奏)善1、善哉(应答词,好的)2、素善留侯张良(形作动,与‥‥‥友好)3、积善成德(形作名,善行)4、善万物之得时(形作动,喜爱)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动词,擅长,善于)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动,做好)7、善刀而藏之(动词,修治(擦拭))8、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名词,琵琶师)族1、族庖月更刀(形容词,一般的)2、每至于族(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3、士大夫之族(名词,指一类人)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5、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作动,灭族)委1、如土委地(动词,卸落)2、曷不委心任去留(动词,顺,随)3、委身为贾人妇(动词,托付,交托)解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剖开,分解肢体)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释,解答)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动词,解决)4、天下土崩瓦解(动词,涣散,分裂)5、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消除,免除)6、好读书,不求甚解(动词,理解,明白)道1、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词,天道,自然规律)2、于是费先王之道(名词,主张,学说)3、得道多助(名词,道义,正义)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名作动,取道,经过)间1、间不容发(名词,中间)2、奉命于危难之间(名词,期间)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名词,顷刻,片刻)4、安得广厦千万间(量词)5、彼节者有间(名词,空隙)6、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小路)7、肉食者谋,又何间焉(动词,参与)8、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9、谗人间之(动词,离间)10、间或一轮(副词,偶尔,有时)11、侯生乃屏人间语(副词,秘密地)(六)重要虚词为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动词,①解;②作为)3、视为(之)止,行为迟(都是介词,因为)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介词,因为)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给)(动词,制定)6、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是)(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呢)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介词,被)8、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然1、砉然向然(象声词词尾,……的样子)2、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3、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转折关系连词,但是)5、火未及然(动词,燃烧)6、輮使之然也(代词,这样)而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表并列)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表递进关系)3、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表转折)4、提刀而立(表修饰关系)5、善刀而藏之(表顺承关系)乎1、技盖至此乎(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呢)2、依乎天理(同“于”,引出对象,不译)3、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同“然”,形容词词尾)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推荐】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推荐】《庖丁解牛》是《庄子》中的名篇,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展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顺应自然、把握事物规律的理念。
一、原文及翻译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砉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卞,导大窍,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吾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翻译:庖丁为文惠君宰杀牛,他的手所触摸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都能发出和谐的声音。
他挥舞刀子的声音,无不与音乐相合。
这合乎《桑林》舞的节奏,又合乎《经首》乐曲的韵律。
文惠君说:“啊,太好了!”技艺怎么达到如此境界呢?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越了技艺。
起初我宰牛时,眼里看到的是整个牛。
三年后,我再未见过完整的牛。
如今,我凭借精神去感知牛,而不是用眼睛去看,感官知觉停止了,但精神欲望却在行动。
我遵循自然的规律,顺着牛的骨骼和筋络,沿着自然的结构,技艺从未遇到过阻碍,更何况是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普通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而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解过的牛有数千头,但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那些牛的关节有空隙,而刀刃却很薄;用薄刀切入有空隙的关节,宽宽松松地游走于其中,一定还有余地。
因此,十九年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二)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二)《庖丁解牛》是《庄子》中的名篇,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阐述了道家哲学中“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本文将对《庖丁解牛》进行详细的知识梳理,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学内涵。
一、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庖丁解牛》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讲述了一个名叫丁的庖人(厨师)为梁惠王解牛的故事。
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和哲学境界,使梁惠王为之折服。
二、庖丁解牛的过程及哲学内涵1.庖丁解牛的过程庖丁解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认骨、割肉、分解。
(1)认骨:庖丁在解牛之前,首先对牛的骨骼结构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明确了牛的骨骼关节、筋脉走向,为解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割肉:庖丁根据牛的骨骼结构,运用刀法将牛肉割离,使牛肉与骨骼分离。
(3)分解:庖丁将割下的牛肉进一步分解,去除内脏,使牛肉达到可烹饪的程度。
2.哲学内涵(1)顺应自然:庖丁解牛的过程遵循了牛的生理结构,顺应了牛的自然属性。
庖丁在解牛时,不是强行割裂牛肉,而是顺着牛肉的纹理、筋脉进行切割,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2)无为而治:庖丁在解牛过程中,不追求速度,不急功近利,而是心无旁骛,专注于解牛本身。
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使庖丁能够游刃有余地解牛,也体现了道家哲学的精髓。
(3)以柔克刚:庖丁解牛时,运用刀法柔中带刚,刚柔并济。
在面对牛的筋脉、骨骼等坚硬部分时,庖丁采用柔和的刀法,使其自然分离。
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体现。
三、庖丁解牛的启示1.技艺与哲学的融合: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技艺与哲学是相辅相成的。
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解牛的至高境界,正是因为他将技艺与哲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尊重自然:庖丁解牛的过程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事物的自然属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规律,达到和谐共生的境地。
3.心态决定境界: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心态决定境界。
只有心无旁骛,专注于事物本身,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
《庖丁解牛》知识点总结(3篇)
《庖丁解牛》知识点总结(3篇)文章一:《庖丁解牛》中的哲学思想一、顺应自然《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的过程就是顺应牛的生理结构,遵循牛的自然规律。
庄子通过这一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顺应自然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盲目地对抗和征服自然。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把握规律庖丁解牛时,他能够准确地把握牛的骨骼、肌肉、筋络等结构,这得益于他对牛的深入了解。
同样,人类在处理问题时,也需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
把握规律是一种方法论,它要求我们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三、以柔克刚庖丁解牛时,他所用的刀非常薄,却能够轻松地将牛的骨头、筋络等割开。
这是因为庖丁运用了以柔克刚的原理。
以柔克刚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它主张用柔软、灵活的方法来应对刚强、僵硬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以柔克刚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四、无为而治《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的过程看似复杂,实则简单。
这是因为庖丁遵循了无为而治的原则。
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它主张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过度干预,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
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二:《庖丁解牛》中的养生之道一、顺应自然养生《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的过程体现了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念。
庄子认为,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遵循天地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调整作息,遵循四季变化,保持身心愉悦,以实现健康长寿。
二、心态平和养生庖丁解牛时,他的心态平和,不受外界干扰。
这种心态对于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诸多压力,保持心态平和显得尤为重要。
心态平和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三、适度运动养生《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的过程也是一种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2024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2024一、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庖丁解牛》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所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收录于《庄子·内篇》中的《养生主》一篇。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反对人为的干预和束缚。
《庖丁解牛》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揭示了“顺应自然”、“游刃有余”的道家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文学价值。
二、文章内容解析1. 庖丁解牛的过程文章开篇即描述庖丁解牛的场景:“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这段描写生动形象,展现了庖丁解牛时动作的娴熟与流畅,仿佛在进行一场艺术表演。
庖丁解牛的过程并非简单的屠宰,而是一种技艺的展示。
他能够根据牛体的结构,找到缝隙,使刀锋游走于骨骼之间,不伤筋骨,达到“以无厚入有间”的境界。
这种技艺的精湛,正是庖丁长期实践、不断摸索的结果。
2. 庖丁的技艺与心得庖丁在解牛过程中,所使用的刀法极为精妙。
他能够“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即依据牛体的自然结构,找到关键部位,顺势而为。
这种技艺的精髓在于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蛮干。
庖丁对自己的技艺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解牛的关键在于“目无全牛”,即心中没有整体的牛的概念,而是将牛分解为各个部分,逐一处理。
这种“目无全牛”的境界,正是庖丁技艺高超的体现。
3. 文惠君的感悟文惠君在观看了庖丁解牛的过程后,发出了“嘻,善哉!”的赞叹,并询问庖丁的技艺为何如此高超。
庖丁的回答揭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所追求的不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对“道”的理解和体悟。
文惠君听后,感慨道:“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他从庖丁解牛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养生的道理,即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以达到身心的和谐。
三、文章主旨与哲理1.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的核心思想是“顺应自然”。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2024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2024《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2024)一、前言《庖丁解牛》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以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展示了顺应自然、把握规律的哲学智慧。
本文将从故事背景、寓意解析、哲学内涵、现实意义等方面对《庖丁解牛》进行深入梳理,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丰富的知识解读。
二、故事背景1.作者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道家圣经”,其中的寓言故事充满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故事来源《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
养生主是庄子提出的养生哲学,主张顺应自然,把握规律,以养生延年。
庖丁解牛的故事正是这一哲学的具体体现。
三、故事内容与寓意解析1.故事内容《庖丁解牛》讲述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
庖丁解牛技艺高超,动作优美,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
文惠君感叹庖丁解牛的技艺,庖丁则解释说自己解牛的秘诀在于顺应牛的骨骼结构,不违背自然规律。
2.寓意解析(1)顺应自然庖丁解牛的过程中,他始终遵循牛的骨骼结构,不违背自然规律。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顺应自然、把握规律,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把握规律庖丁解牛的技艺之所以高超,是因为他深刻理解了牛的骨骼结构,掌握了规律。
这启示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要努力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3)专注精神庖丁解牛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这种专注精神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保持专注,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四、哲学内涵1.养生哲学《庖丁解牛》体现了庄子的养生哲学,主张顺应自然、把握规律,以养生延年。
这种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养生观念仍有指导意义。
2.道德观念庖丁解牛的过程中,他尊重生命,关爱牛,不浪费食材。
这体现了道家的道德观念,即尊重自然、珍惜生命。
五、现实意义1.启示人生哲理《庖丁解牛》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顺应自然、把握规律,才能顺利前行。
《庖丁解牛》知识讲解
庖丁解牛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哲学观点,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特点;学习《庄子》散文生动活泼、如行云流水的文笔。
2、学习《庖丁解牛》,从课文的故事中领悟: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反复实践,才能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3、赏析文中所创造的庖丁形象,掌握稳重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或稍后,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
他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字词汇总通假字砉然向然(向,通响)技盖至此乎(盖,通盍)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一词多义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然砉然向然/ 因其固然/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乎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古今异义词(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2)依乎天理天理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获得(5)每至于族族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6)吾见其难为难为古义:很难做今义:使人为难(7)因其固然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词类活用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重点语句倒装句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合乎《桑林》之舞(此处“乎”相当于“于”,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省略句如土委(于)地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判断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庖丁解牛》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章,以讲述庖丁解牛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庖丁的解牛过程,引出了庄子对于自然界变化和道德智慧的深入探讨。
本文为你总结《庖丁解牛》的文言文知识点,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篇文章。
一、词汇1. 馀:剩余、残余之意2. 凿凿:凿破、切割之意3. 串串:肉串,表示牛的脊骨、肋骨等部位4. 钻:潜入、进入之意5. 关:接、关联之意6. 吹 : 吹气、吹动之意7. 结构:牛的骨骼结构8. 强人:身体强壮之人9. 通天:透顶、贯通天地之意二、句式和语法1. 并:表示递进和并列的关系例句:庖丁凿凿然有间之时,肉复以缺形存焉,并且其间复有余通焉。
解析:这里的“并”表示两个事物的递进关系:一是庖丁凿凿然有间,指他的手法非常熟练;二是肉复以缺形存焉,并且其间复有余通焉,表示肉在切割中出现的缺口和通道。
第1页/共4页2. 以,表目的、原因例句:予衣锦而褧乐,履巉岩而不知穷;和亲接嗣而王道终始。
解析:这里的“以”表示目的或原因,衣锦褧乐的目的是为了在穷困中不知疲倦,和亲接嗣的目的是为了王道能够永续下去。
3. 似24句例句:涉江采芙蓉兮,兰泽多芳荪。
解析: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省略句,句子的主谓宾部分被省略掉,通过上下文可以推断出来。
这里省略了“我”作为主语,完整的句子应为“我涉过江水采摘芙蓉,兰泽里多种植芳荪”。
三、修辞手法1. 对仗例句:庖丁之于肉也,若是其亲;为是其户,始切而已矣。
解析:这里通过“庖丁之于肉也,若是其亲;为是其户”等对称的结构,使句子更加凝练生动。
2. 比兴例句:实施何逆而出入如流水之将入于无穷者。
解析:通过比兴的修辞手法,把人与流水进行类比,形象地描述了人在行动中的进退自如、如同流水一般。
3. 过去、现在、将来例句:彼童子之牵牛也,顾盼而左右踌躇,尽犹豫而不敢进。
解析:这里通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描述手法,分别描述了童子牵牛的不同状态。
过去是顾盼而左右踌躇,现在是尽犹豫而不敢进,将来则表达了动作的发展和变化。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最新)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最新)《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一、引言《庖丁解牛》是《庄子》中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展现了顺应自然、把握规律的生活哲学。
本文将从故事内容、寓意解析、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梳理,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经典故事。
二、故事概述《庖丁解牛》讲述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
庖丁解牛时,动作熟练、技巧高超,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
文惠君感叹庖丁解牛的技艺,庖丁则表示自己解牛并非依靠技巧,而是顺应牛的骨骼结构,把握规律,因此能够游刃有余。
三、故事解析1. 庖丁解牛的技艺(1)庖丁解牛前的准备在解牛前,庖丁对牛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了解了牛的骨骼结构,为解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表现了庖丁严谨的态度和敬业精神。
(2)庖丁解牛的过程庖丁解牛时,动作熟练、技巧高超。
他顺应牛的骨骼结构,巧妙地分割牛的各个部位,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庖丁解牛后的反思解牛结束后,庖丁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表达了庖丁对技艺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2. 故事的寓意(1)顺应自然《庖丁解牛》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展示了顺应自然、把握规律的重要性。
庖丁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解牛,正是因为他顺应了牛的骨骼结构,把握了规律。
(2)技艺与规律的关系故事告诉我们,技艺并非万能,只有顺应规律,才能发挥出技艺的最大价值。
庖丁解牛的技艺之所以高超,正是因为他深刻理解了牛的骨骼结构,把握了规律。
(3)人生哲理《庖丁解牛》还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庖丁解牛的过程,犹如人生的修行。
只有顺应规律,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达到人生的巅峰。
四、现实意义1. 学习庖丁解牛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庖丁解牛的精神,严谨认真,敬畏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
2. 顺应规律,把握人生我们要顺应规律,把握人生。
在人生道路上,只有把握规律,才能顺利前行,实现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
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曾做过漆园吏。
家贫,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
他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
其哲学思想达到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著作有《庄子》。
二、字词梳理(1)庖丁:名为“丁”的厨师。
一说即厨师。
“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2)文惠君:即梁惠工,战国时魏国国君。
(3)所触:接触的地方。
(4)履:踩。
(5)踦:支撑、接触。
意思是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
(6)砉然向然:砉,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
向,同“响”。
(7)奏刀騞然:进刀时发出“騞”的声音。
奏,进。
騞,拟声词,插刀裂物的声音。
(8)中音:合乎音律。
(9)合于《桑林》之舞: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10)乃中《经首》之会: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乃,又。
会,音节、节奏。
(11)盖:同“盍”,何、怎么。
(12)道:天道。
自然的规律。
(13)进乎技矣:超过技术了。
进,超过。
技,具体的操作技术。
(14)无非牛者: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
意思是跟一般人所见的一样。
(15)未尝见全牛也: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这是说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解的东西。
(16)臣以神遇而不以日视: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不用眼睛去看了。
臣,庖丁自称。
遇、接触。
(17)官知止而神欲行: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意思是,解牛时可以不用感觉器馆,而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
官知、感官的知觉,这甲指视觉。
神欲,精神活动。
(18)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19)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
批,击。
郤,同“隙”,空隙。
(20)导大窾:顺着(骨节之间的)空处进刀。
导。
顺着、循着,这里指引刀而入。
窾,空。
(21)因其固然: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
(22)技经肯綮之未尝: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
意思是,用刀的技术高超,从不经过使刀口钝折的地方。
技,应是“枝”字,指支脉。
经,指经脉。
肯,附在骨上的肉綮、结合处。
(23)軱:大骨。
(24)更:换。
(25)割:割肉。
(26)族庖:一般厨师。
族,众。
(27)折:断。
指用刀砍断骨头。
(28)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发,出硎,磨刀石。
(29)彼节者有间:那作的骨节有空隙。
间,空隙。
这里形容口薄。
(30)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31)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32)怵然:戒惧的样子。
(33)视为止,行为迟: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
(34)微:轻。
(35)謋:拟声词,迅速裂开的声音。
这里形容骨与肉分开的声音。
(36)委:堆积。
(37)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38)善:揩拭。
(39)养生:指养生之道。
二、通假字(1)砉然向.然:“向”通“响”。
(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
(3)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指支脉。
(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
三、古今异义(古/今)(1)奏.刀騞然古义:进。
今义:演奏,奏乐。
(2)乃中《经首》之会.古义:节奏。
今义:表示能力,会议。
(3)进.乎技矣古义:超过。
今义:动词,从外面到里面。
(4)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5)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古义:会合,接触。
今义:碰见,遇见。
(6)依乎天理..古义:指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道。
(7)视为止,行为..迟古义:行,动作;为,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8)因其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连词,表转折。
(9)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这样,但是。
今义:连词,表转折。
(10)吾见其难为..古义:很难下刀。
今义:使人为难。
四、重要虚词(1)“为”字的用法和意义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
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2)“乎”字的用法和意义①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介词,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介词,可不译。
④而况大軱乎.:疑问语气词,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字的用法和意义①砉然向然.: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②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③因其固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④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⑤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4)“于”字的用法和意义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五、特殊句式(1)技盍至此乎:省略句。
技盍至(于)此乎。
(2)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3)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未尝技经肯綮。
(4)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
视为(之)止,行为(之)。
六、成语积累(1)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2)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
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
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4)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肯綮:肯,骨间肉。
綮,结合处。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关键。
七、参考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
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八、文章主旨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
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
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
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九、文章结构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
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
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
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十、写作特点1.结构严密。
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
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
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
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
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
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
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
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
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
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2.语言生动简练。
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
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十一、《庄子》中成语(1)望洋兴叹出处:《庄子·秋水》原文:河伯到了海边:“望洋向若而叹”。
释义: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现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2)朝三暮四出处:《庄子·齐物论》原文: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释义:原指仅改变形式而不改变内容。
后指变化无常。
(3)薪火相传出处:《庄子·养生主》原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