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起源于三个希腊文字:ge代表地球,morphe代表形态,Logos 代表学科。
因此,地貌学是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
地质年代表:
按照地层形成的年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系统编年,称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中具有不同级别的地质年代单位(绝对地质年代),与之对应的是年代地层单位(相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分别为宙、代、纪、世、期、时;与之相对应的相对地质年代(年代地层)单位分别是宇、界、系、统、阶、时间带。
宇是最大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宙的时期内形成的地层。
地质年代表中,整个地质时代包括两个宙:隐生宙和显生宙,相对应的两个年代地层是隐生宇和显生宇。
隐生宙划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陆壳地貌类型
平原:地面起伏微弱的广大平地,海拔0-600米
高原:地面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的平原
山地:四周被平地环绕的孤立高地,由山顶、山麓、山坡组成,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上,分为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
丘陵:相对高程100米以下或绝对高程500米以下的孤立高地。
盆地: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地形低平的地区,盆地与周围山地高差大雨500米。
台地:具有坡度较陡的台坡(一般大于10度)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小于7度)的隆起地貌。
山的形态分类
名称绝对高程(m)
极高山>5000
高山3500-5000
中山1000-3500
低山500-1000
地貌成因:
不同规模和形态的地形有不同成因。
所谓成因是指造成地貌形态的过程。
形态各异和规模不等的各种地貌的成因,有的与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地球内营力作用有关,有的是流水、波浪、冰川和风等地球外营力作用的产物。
大陆和海洋的成因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有关;山地和平原的成因则和不同大地构造区的地壳运动有联系,世界上高大的山地大多位于新生代地壳强烈上升区,大平原多位于地壳下降区;各种沟谷和沙丘是由流水和风的作用塑造而成,它们的成因主要受气候条件控制,所以它们的分布又和一定的气候带有关。
此外,地表形态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往往并不只是由一种内营力或外营力塑造而成,例如构造运动上升形成的山地,它们同时又受流水作用的雕塑,形成一些高岭深谷,在构造运动下沉地区,由于流水搬运的泥沙在这里堆积,形成广阔的平原和盆地。
几个概念:
1 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 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地壳物质的运动,并产生了
各种地质构造类型的地壳活动。
2 内营力endogenic force:由地球内部能量(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等,都是内营力作用导致的。
3 外营力exogenic force: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产生的作用力。
外营力作用总趋势是削平山岭、填塞低地、夷平地表,使地表元素发生迁移、分散或富集。
地貌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
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
切割型地貌:在侵蚀作用占主导地区,切割新生代以前的岩层所形成的地貌
叠置型地貌:在堆积作用占主导地区,地面发生大量堆积,沉积物一层叠加在一层之上而成的地貌
切割-叠置型地貌:切割型地貌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方向改变,或者由于气候冷暖或干湿的变化,由侵蚀作用转变为堆积作用,在被切割的部位发生堆积而成的地貌
叠置-切割型地貌:由堆积作用转变为侵蚀作用,在叠置型地貌基础上发生侵蚀而成的地貌
地貌学定义: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有时又叫重力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
1 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
2 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崩塌按发生部位和崩塌方式可分为山崩、塌岸和散落
根据坡地的物质组成分为:
1 崩积物崩塌这类崩塌是山坡上已有的崩塌岩屑和砂土等物质,由于它们的质地很松散,当有雨水侵蚀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
2 表层风化物崩塌这是在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沉积物崩塌有些由厚厚的冰积物、冲积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由于结构松散,形成崩塌
3 基岩崩塌在基岩山坡上,常沿节理面、地层面或断层面等发生崩塌
根据崩塌体的移动形式分为
1 散落型崩塌在节理或断层发育的陡坡,或是软硬岩层相间的陡坡,或是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陡坡,常常形成散落型崩塌
2 滑动型崩塌这类崩塌沿一滑动面发生,有时崩塌体保持了整体形态
3 流动型崩塌降雨时,斜坡上的松散岩屑、砂和粘土,受水浸泡后产生流动崩塌。
几个概念
1 层面:分隔不同性质沉积层的界面。
层面的出现反映上下岩层在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标志着沉积作用有短暂的停顿或间断。
2 层理stratification: 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
3 节理:岩石因受地质应力发生破裂,沿破裂面(节理面)两侧块体之间没有明显位移的一种断裂构造。
4 断层:岩石因受地质应力而发生破裂,沿破裂面(断层面)两侧块体之间有明显相对位移的一种断裂构造。
5 应力:物体内部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两方的相互作用力。
6 堰塞湖imprisoned lake:河流被外来物质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常由山崩、地震、滑坡、泥石流、冰啧物、火山熔岩流和流动的沙丘造成。
滑坡
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影响滑坡的因素
1 地下水
2 地表水
3 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
4 地震
5 人为因素
醉汉树:滑坡体上的树木,因滑坡体滑动而歪斜,这种歪斜的树木称为醉汉树。
马刀树:如果滑坡形成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歪斜的树干又会慢慢长成弯曲形,叫做马刀树
滑坡的类型
1根据滑坡的物质:黄土滑坡、粘土滑坡、碎屑滑坡和基岩滑坡
2根据滑坡和岩层产状与构造等:顺层滑坡、构造面滑坡和不整合面滑坡等
3根据滑坡体的厚度:浅层滑坡(数米)、中层滑坡(数米至20米)和深层滑坡(数十米以上)
4根据滑坡的触发因素:人工切坡滑坡、冲刷滑坡、超载滑坡、饱水滑坡、潜水滑坡和地震滑坡等
5 按滑坡形成年代:新滑坡、老滑坡和古滑坡
滑坡的发展阶段
1 蠕动变形阶段:斜坡上岩(土)体的平衡状况受到破坏后,产生塑性变形,有些部位因滑坡阻力小于滑坡动力而产生微小滑动。
随着变形的发展,斜坡上开始出现拉张裂隙。
裂隙形成后,地表水下渗加强,变形进一步发展,滑坡两侧相继出现剪切裂隙,滑动面逐渐形成
2 滑动阶段:滑动面已形成,滑动体向下滑动,滑坡前缘形成滑坡鼓丘,一些滑坡裂隙也相继出现,裂隙错距不断加大,在滑动面的下方出口处,常有浑浊的地下水流出
3 停息阶段:滑坡体滑动后,不断受阻,能量消耗,滑坡体趋于稳定。
滑坡停息以后,滑坡体在自重作用下,一些曾滑动的松散土石块逐渐压实,地表裂隙逐渐闭合,滑坡壁因崩塌而变缓,甚至生长植物。
滑动时一些东倒西歪的树木又恢复正常生长,形成许多弯曲的马刀树
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称为土屑蠕动
第三章河流地貌
河流:地表线形凹槽内天然流水的通称。
在中国有江、河、川、溪、涧、藏布、郭勒等不同的称呼。
凡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河流作用是塑造地貌最普遍最活跃的外营力之一。
从整个流域看,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中游河谷较宽,发育河漫滩和阶地;下游河床坡度较小,河谷宽浅,多形成曲流和汊河;河口段形成三角洲和三角湾
横向环流(helical flow pattern):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波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漩涡流。
沙波sand wave:河流河床底部泥沙以集合体方式向下游移动的形式,也叫沙浪
河流水流有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
水流破坏地表有三种方式,统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1冲蚀作用(cavitation, hydraulicking(水力冲蚀)
2磨蚀作用(abrasion or corrasion)
3溶蚀作用(corrosion)
河流侵蚀按方向可分为下切侵蚀(vertical erosion)和侧方侵蚀(lateral erosion)两种。
1下切侵蚀是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其效果是加深河床。
下切侵蚀可以沿较长的河段同时进行,也可以从源头开始,或从河口开始向上游侵蚀,或通过瀑布的后退来实现,又称向源侵蚀(溯源侵蚀)。
2侧方侵蚀也称旁蚀,是河流侧向侵蚀的一种现象。
这种侵蚀的结果是使河岸后退,沟谷展宽,或者形成曲流。
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河流水流搬运的方式有三种:
1推移:推移是流水使泥沙或砾石沿河床底面滚动或滑动,主要是泥沙或砾石受水流的迎面压力作用所致。
2跃移:跃移是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
3 悬移:悬移是较细小颗粒在流水中呈悬浮状态搬运。
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是同时进行、错综交织在一起的,但河流不同段落有差别,一般而言: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曲流河段内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床(bed) :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
河流侵蚀基准面(erosion base level):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erosion base level)
地方侵蚀基准面(local base level):就各个河段而言,一些坚硬岩坎、湖泊洼地或支流汇入主流的汇口处等等,它们都起着控制上游河段下切的作用,可称为地方侵蚀基准面(local base level);
终极侵蚀基准面:控制一条河流下切最深的一点高度,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在河流的下游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扩展,即向(溯)源侵蚀,河床纵向坡度变大;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流搬运泥沙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河床纵向坡度变小
河床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因素影响侵蚀和堆积作用,在河床中形成各种地貌,如河床中的浅滩与深槽、沙波,山地基岩河床中的壶穴和岩槛等
1浅滩是河床底部的一些不同规模的冲积物堆积体,有的分布在岸边,称边滩;有的分布在河心,称心滩。
浅滩与浅滩之间较深的河段,称深槽
2壶穴(potholes)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3岩槛:基岩河床中较坚硬岩石横亘于河床底部
河床平面形态有:
1平直的(straight)
2弯曲的(meandering) 弯曲的河床称曲流(meaders)
3分汊的(braided) 分汊的河床称辫流(braided river
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floodplain)
河漫滩的形成阶段:
1边滩阶段:粗粒沉积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积,另外在河流凸岸地段也因流速较缓而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边滩):。
2雏形河漫滩Ⅰ: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展宽加高,主要沉积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质沉积物,较细的悬移物质被带到河流下游
3雏形河漫滩Ⅱ:随着河谷进一步展宽和河漫滩位置抬高,滩上水流流速变小,只有较细的悬移质能沉积在这里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占15~80%)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泥石流常在暴雨或融雪时期突然暴发,运动速度很快(每秒数米),历时短暂(数小时)
在它的源头常有滑坡或崩塌,下游出山口堆积成泥石流堆积扇
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物质来源
2暴雨和洪水——润滑作用
3陡峻的沟谷——使泥石流快速形成并迅猛下泻
泥石流的类型
1根据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质地和含量:
1)泥流
2)泥石流
3)水石流
2根据泥石流形成的诱发因素:
1)降雨型泥石流
2)融雪型泥石流
3)暴雨和融雪混合型泥石流
4)溃决型泥石流
5)地震型泥石流
6)火山型泥石流
3根据泥石流流体性质:
1)稀性泥石流(紊流性泥石流)
2)粘性泥石流(层流性泥石流)
3)过渡性泥石流
洪积扇: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减慢,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平面呈扇形的堆积体,称洪积扇
河口区:河流入海或入湖的地段,是河流和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区域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高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阶地
第四章岩溶地貌
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岩溶地貌:原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
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Cvijic)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
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地表岩溶形态
1 溶沟:地表水流沿石灰岩坡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
2石芽: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
从山坡上部到下部,由全裸露石芽过渡为半裸露石芽,再到埋藏石芽。
3 石林(stone forest; pinnacle karst):一种非常高大的石芽,它是在热带多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云南路南石林,高达20~30m,密布如林
4 落水洞: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
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随塌陷而形成的
5 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至数十米。
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果通道被粘土和碎石堵塞,则可积水成池
按成因,漏斗可分为:
溶蚀漏斗:是地面低洼处汇集的雨水沿节理裂隙垂直向下渗漏而不断溶蚀形成的
沉陷漏斗:在有较厚的松散沉积物或砂岩覆盖的岩溶地区,如有通往地下的裂隙,水流在下渗过程中,带走一部分细粒的砂和粘土物质,使地面下沉形成
塌陷漏斗:多是溶洞的顶板受到雨水的渗透、溶蚀或强烈地震发生塌陷而成
6溶蚀洼地: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
7岩溶盆地是指岩溶地区的一些宽广平坦的盆地或谷地。
8干谷(dry valleys):岩溶区的干涸河谷
9盲谷(blind valleys) :在岩溶区,河谷上游的水流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陡坎阻挡,陡坎下方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河谷,称为盲谷
10 伏流(underground stream):转入地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
11峰丛: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为相连的基座组成
12 峰林: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
13 孤峰:岩溶区的孤立石灰岩山峰
关于峰林地貌的发育,通常用地貌循环理论来解释
峰丛是岩溶发育初期由岩溶水的垂直渗入溶蚀扩大而成,所以峰丛洼地之间的相对高度较小,山峰下部有尚未溶蚀的基座相连
当峰丛之间进一步溶蚀向深处发展,直到水平循环带,这时地下河可能出露成地表河,使侵蚀作用加强,峰丛基座被切开,山峰相互分离,形成峰林
地下岩溶形态
1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
2 石笋(stalagmites) :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水中的CaCO3逐渐沉积,形成形似竹笋的堆积形态,称石笋。
石笋是自下而上逐层增长,它的横剖面为叠层状
3石柱(column):石钟乳和石笋各自向相对方向伸展,最后连结起来,成为石柱
4石幕(draperies; curtains and shawls):从洞壁沿裂隙渗出的水中的CaCO3呈片状沉积,如同帷幕一样展开,故称为石幕
5 泉华(tufa and travertine):是由泉水出露的CaCO3沉积物
6岩溶泉,分为
1)暂时性泉:这一类泉多分布在垂直循环带或过渡带,只在雨季或融雪季节,垂直循环带充水以及洪水期受河水上涨影响,地下水位上升成暂时泉
2)周期性泉:这类泉多形成在过渡带和水平循环带之间,泉的涌量呈周期性变化,有时水
量很大,有时水量很小,例如贵州省猫跳河红板桥附近的周期泉,最大涌水量达22.5~88.5 L/s,最小流量才0.45 L/s,每一周期相隔30~35 min
3)涌泉:这类泉来自水平循环带的深部或深部的层间含水层,流量大且较稳定
第五章冰川地貌
冰川冰: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常年积雪,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经一系列物理过程,积雪就逐渐变成微兰色的透明的冰川冰。
目前世界上冰川覆盖面积为1622多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1%左右。
现代冰川的水量约占全球淡水的69%。
如果冰川全部融化,可使世界洋面上升60多米。
第四纪冰期时,冰川覆盖面积占陆地面积1/3。
雪线(firnline, firnlimit, snow line):在气候年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这一高度的界线称雪线
冰川的类型
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冰川分为:
海洋性冰川
大陆性冰川
2 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把冰川划分为
山岳冰川: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和低纬度高山地区,分为
冰斗冰川(Cirque glac iers)
悬冰川(suspended glacial)
山谷冰川(valley glacial)
大陆冰川
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面积广,厚度大。
包括以下类型:
冰盾(ice domes)
冰盖(ice sheet)
平顶冰川:发育在起伏和缓高地上的冰面平坦、形如薄饼的冰川。
冰川的周围伸出许多冰舌。
如冰川规模很大,覆盖了整个山顶或山区大部分,又称冰帽(ice caps)。
山麓冰川:当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大面积冰雪原野),叫山麓冰川。
冰川运动
冰川一年通常只前进数十米至数百米。
冰川的运动主要靠内部塑性变形和块体滑动完成。
冰川运动速度大小,主要依靠以下因素:
1冰川或冰面坡度:坡度越大越有利于冰川运动。
2冰川厚度:冰川越厚,运动速度越大, 冰川体中部运动速度大于外侧。
3时间:冰川运动速度夏季大于冬季,白昼大于夜晚。
冰川运动可分为:
1冰川内部运动(internal deformation)
2冰川底部滑动(basal sliding)。
当冰川达到一定厚度时,能克服内摩擦而产生内部运动,或克服冰川与谷底的滑动摩擦而产生底部滑动。
一般来说:海洋性冰川既有内部运动,也有底部滑动;大陆性冰川仅为内部运动,少有底部滑动。
冰川的侵蚀作用(Glacial erosion)
冰川的侵蚀方式:
拔蚀作用(plucking/quarrying): 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松动的岩块再与冰川冻结在一起时,冰川向前运动就把岩块拔起带走。
冰川拔蚀作用可拔起很大的岩块。
磨蚀作用(abration):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象锉刀一样,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
冰川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
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
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冰碛物。
根据冰碛物在冰川体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底碛Subglacial debris
表碛Supraglacial debris
内碛Englacial debris
冰川搬运能力极强,它不仅能将冰碛物搬运到很远的距离,而且还能将巨大的岩块搬运到很高的部位。
冰期时,斯堪的纳维亚大陆冰川的巨砾被搬运到一千多公里以外的英国东部、波兰和俄罗斯平原。
喜马拉雅山的山地冰川,能搬运重量达万吨以上、直径为28 m的巨大石块。
厚层的大陆冰川,它不受下伏地形的影响,可以逆坡而上,把冰碛物搬到高地上。
苏格兰的冰碛物被抬举到500 m的高度,在美国有些冰碛物被推举高达1500 m。
西藏东南部的一些大型山谷冰川,把花岗岩的冰碛砾石抬举达200 m。
漂砾(erratic boulders):被冰川搬运到很远或很高地方的巨大冰碛砾石。
冰川地貌分为
1冰蚀地貌
2冰碛地貌
3冰水堆积地貌
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
雪线附近及其以上有冰斗、刃脊和角峰;
雪线以下形成冰川谷
在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发育羊背石
冰碛地貌
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称冰碛地貌。
有以下几种类型。
1冰碛丘陵(基碛丘陵)(Ground moraines) :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落
到冰川谷底,和底碛一起统称基碛。
这些冰碛物受冰川谷底地形起伏的影响或受冰面和冰内冰碛物分布的影响,堆积后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或基碛丘陵。
2侧碛堤(Lateral moraines): 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
它在冰川谷的两侧堆积成堤状,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终碛堤相连,向上游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线附近。
3 终碛堤(尾碛堤)(End moraines): 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堤(尾碛堤)
4鼓丘(Drumlins):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
冰水堆积地貌
根据冰水堆积地貌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和物质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冰水扇和外冲平原(outwash plain): 冰川底部的冰融水,常形成冰下河道,它可携带大量砂砾从冰川末端排出,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叫冰水扇。
几个冰水扇相联就形成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
2冰水湖: 冰融水流到冰川外围洼地中形成冰水湖泊。
冰水湖的水体和沉积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冰融水增多,携带大量物质进入湖泊,一些砂和粉砂粒级的颗粒很快沉积下来,颜色较浅;秋冬季节,融水减少,一些长期悬浮湖水中的细粒粘土才开始沉积,颜色较深。
3.冰砾阜(Kames): 冰砾阜是冰面上小湖或小河的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沉落到底床堆积而成。
冰砾阜是一些圆形的或不规则的小丘,由一些有层理的并经分选的细粉砂组成。
在山谷冰川和大陆冰川中都发育冰砾阜。
4.冰砾阜阶地(Kame terraces) : 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附近冰体融化较快,又由于冰川两侧冰面较中部要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里,形成冰川两侧的冰面河流或湖泊,并带来大量冰水物质。
当冰川全部融化后,这些冰水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的两侧,形成冰砾阜阶地。
它只发育在山地冰川谷中。
5.锅穴(Kettle holes): 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称为锅穴。
锅穴是埋在砂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的塌陷而成。
6.蛇形丘(Eskers): 蛇形丘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地形,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称蛇形丘。
它的长度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高10~30m,有时可达70~80m,底宽几十米至几百米,丘顶较狭窄,仅数米宽,顶部平缓,两侧坡度约10~20°。
蛇形丘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
第六章冻土地貌
冻土:极地、亚极地地区和中低纬的高山、高原地区,在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气温极低,降水量很少,地表没有积雪,地面裸露。
在这样的条件下,将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地表冻结土层,称为冻土(frozen ground)。
冻土种类:
1季节冻土:如果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季节冻土。
2多年冻土:如多年处于冻结状态土层,仅在夏季冻土表层融化,下部仍处于冻结状态,称为多年冻土(permafrost)。
冻土的分布
世界上冻土总面积约为35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大陆面积的25%。
俄罗斯和加拿大是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