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民族院校存在的几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民族院校存在的几个问题
我国民族院校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难题,概括起来我国民族院校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
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是我国民族院校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源于我国传统的部门办学体制。
部门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传统,早在1953年的《政务院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中指出“为使高等教育密切联系实际,有计划地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以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需与中央人民政府各有关业务部门密切配合,有步骤地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与集中领导。
”同时该决定指出:“为利于高等学校的发展、建设及教学密切结合实际,关于高等学校的直接管理工作,得按下列原则由中央高等教育部与中央有关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其中包括“为某一业务部门或主要为某一业务部门培养干部的单科性高等学校,可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
”民族院校作为专门培养、训练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少数民族问题研究的学校,被视为一种专门学校或行业学校,直接隶属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
在《政务院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的指导下,我国少数民族院校正式走上部门办学道路。
由此形成了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主要是民族院校)条块办学的基本模式。
民族院校由部门办学所形成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因“条块分割”体制而产生的弊端日益显露,这种体制已成为阻碍少数民族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这种条块分割体制使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封闭系统,自我服务的“小而全”的体系,与民族有关的科研项目也主要有系统内部承担,难以与外界发生信息交流形成一个生机活力的系统;另一方面条块分割使我国民族高等教育
难以利用一般高等院校资源形成合力,以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二、办学机构的相对封闭
专门设立民族院校对少数民族实施高等教育是我国独特的教育现象。
在我国由于民族院校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民族院校的部门办学体制,使得我国民族院校自成体系、封闭办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办学状态。
这种封闭状态表现在人才培养的封闭、科学研究的封闭和社会服务的封闭。
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于民族院校多处在边远民族地区,信息相对闭塞、视野相对狭窄、教学方法落后,在科学研究方面,民委系统的相关项目也多由民族院校内部承担,由于民族院校相对封闭,基础学科薄弱、学科视野狭窄,科学研究难以达到较高水平;在社会服务方面,民族院校产学研结合程度较低,没有与社会、企业广泛接触,民族院校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长期处于一种脆弱的境地,民族院校的科学研究基本上处于与社会、经济不贯通的封闭系统内。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这种封闭办学状态给民族院校带来了巨大挑战。
民族院校的封闭办学状态与我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模式密切相关。
专门设立民族院校对少数民族实施高等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
民族院校的民族性、地域性和部门办学体制是形成我国民族院校封闭办学的重要原因。
我国民族院校大多设立在边远的民族地区,甚至是山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使得民族院校被天然隔离开来。
同时在管理体制方面,民族院校受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在业务上受教育部指导所形成的部门办学体制,也使我国我国民族院校形成了条块分割和封闭办学状态。
三、学科专业的结构失衡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民族院校长期存在着专业结构失衡的问题。
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一所高校专业结构是否合理是看其专业设置是否与其服务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是看其专业设置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是否满足受教育对象
的需要。
对于民族院校来说,民族院校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体现在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否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否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满足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需求。
我国民族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文科轻理科,重基础学科轻应用学科,重传统学科轻交叉学科的现象,民族学院的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这种专业结构特点表明了我国少数民族院校专业结构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实际需要不适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国各民族院校对对自身专业结构进行了一定能调整,这使得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得到不断改善,但由于民族院校自身改革进程缓慢,学校较少对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状况做出科学预测,对自身专业改造力度不大,使得我国民族院校专业结构还存在很多缺陷。
比如民族院校本科学生专业中,文科专业比例较高,而民族地区需求量较大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相对较低。
同时民族院校研究生层次的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民族院校的研究生专业大多是民族学、民族史学、民族语言文学等,培养应用型民族高级专门人才不够,使民族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也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对理工科的需求较大。
由于偏重文科、偏重基础理论,民族院校的许多专业,特别是民族学科类专业已陷入困境。
四、招生就业的两难困境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创办的。
民族院校必须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双为方针,具体来说就是要采取措施使少数民族学生成为民族学院的主要教育对象,同时通过积极教育和引导使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能回到民族地区做出贡献。
然而在当前的办学实践中我国民族学院在招生和就业方面都面临着较大挑战。
在招生方面,《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民族院校的意见》指出各民族院校在招生过程中要保持各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当比例,《意见》指出“各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一般保持在659分-70%左右”。
然而根据笔者对10所民族院校的调查表明:近年来各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逐渐下降,甚至有的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除预科外)比例只占招生人数的30%左右。
在就业方面,虽然各部门和民族院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设立各种定向奖学金、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促进民族学生回本民族地区工作。
但根据普林林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生愿意留北京的比例很高,而愿意主动要求回到县级及县级以下民族地区工作的几乎没有,这主要是由于当前人才市场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人才流动主要通过市场来调节,过去那种计划思维人才的调节方式面临困境。
近些年来由民族院校培养的学生回到民族地区就业的比例越来越低,我国民族院校的传统职能正面临着挑战。
五、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科结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但相对于主流民族的高等教育来说,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民族院校模式影响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水品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民族院校毕业生整体综合素质较差;二是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差。
在就业方面,民族院校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普遍不高,同时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民族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偏低。
影响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源质量不高。
由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来自边疆民族地区和内地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的特殊性,民族高校学生文化起点低,学生差别大,综合素质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
民族院校在招生时对少数民族给予少数民族降分录取的招生政策,客观上造成民族院校的整体生源质量相对偏低。
其次,民族院校教学设施不足。
由于民族院校大多位于边远民族地区,落后的民族经济制约着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民族院校教学条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扩招以后学生大量涌入,原本不足的设施更是捉襟见肘。
再次,教学改革缓慢,学风建设难度大。
民族院校教师探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偏重知识的传授、结论的给予,忽视让学
生充分体验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偏僻的贫困地区,贫困学生比例比都高出其它高校。
为了能顺利完成学业许多学生不得不占用大量学习时间从事勤工俭学,无法把全身心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影响学校学风建设。
同时由于学业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加上受到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的影响,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甚至放弃学业。
我国民族院校是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而建立的高等教育体系,我们要不断分析和发现我国民族院校发展中面临着问题和困惑,不断推进我国民族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以提升我国民族院校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