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

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每个朝代都有其固有的文化氛围,有其突出的文化倾向,故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唐朝开放的文化环境使诗歌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离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离别,这个伤感的词,总是令人感觉辛酸与无助。从古至今时代的更迭,人物的更换,却始终改变不了那令人落泪的离别画面。特定的季节,熟悉的时间,相似的地点,都在诗歌中以特殊的离别意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意象可以使作者的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得代抒代言。正所谓 “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达到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地点意象时间意象 物象 主题朦胧 意境无穷
一、 离别诗中的意象
举目望影,泪沾衣襟。离别诗中的情感大多饱含依恋不舍、哀婉伤感凄悲之情,读之令人心生愁绪、潸然泪下。而离别诗为什么会有这种魔力,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离别的思绪,从而使人读之心生感触,泪涕纵横呢?这就需要借助某些特殊的意象了。这些意象本身便具有一定的悲伤感染力,再加之作者的修饰,以及历代文人的青睐,便使之成为离别诗不可或缺的一道情感风景线。下面我们分类来看看,离别诗中的意象有哪些。
(一)地点意象
现代人对于礼节的观念比之古人却是淡化了许多,没有古人来的重视来的心诚。古人对于送别就是相当的重视。通常是相送十几里,梁山伯与祝英台便是很好的例子,祝英台归乡,梁山伯也是相送了十八里。而到了分别之处时也是遥相挥手,举目眺望,直至身影隐没与地平线之下,也还在独自掩泣暗诉忧伤。
既然相送,那么便会有分别的地方。古人选择分别的地点有其独有的特点。先前说古人重礼节,相送路程很远,因此在选择分别地点时,通常会选择能够休息的地方。比如长亭、谢亭、客舍、西楼等。
那么如果道路没有提供休息的地方怎么办呢?那也只好相送到不能再继续相送的地点了,如南浦、岔路旁、津渡头等。这些地点要么是需要更换交通工具,要么是要分道扬镳,古人通常以此地点作为分别的地点。
所以离别诗中饱含离别之意的地点意象便有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岔路旁、津渡头、或者毂下外等。下面我们以唐代的离别诗歌为例,来欣赏这些离别意象给读者带来怎样的美好感觉


“东越想逢地,西亭送别津。风潮看解缆,云海去愁人。乡在桃林暗,山在枫树春。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临。”——张子容的《送孟浩然归襄阳》
张子容与孟浩然都是襄阳人,他们在永嘉相会,他乡遇故友,感慨极深,情绪相当复杂。同乡故友在异地相逢当然是高兴的,所以既喝酒又题诗。而当时张子容贬乐城尉,孟浩然赴举不第,俱不得意,皆有湿路之悲。因为怀恋故乡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但为了各自的事,又不得不分手,于是感慨更多。了解了以上背景,当我们读到首联“东越想逢地,西亭送别津”时,就能深深的体会到这两句诗中包含着多么复杂的情感。
“浙东是我们相逢的地方,西亭是我们离别的津渡”。“浙东”与“西亭”这两个地点,极有韵味,意为刚刚相逢,又得送别,生涯的辛苦,可想而知。此诗把西亭作为离别诗的地点意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上国路绵绵,行人候晓天。离亭绿绮奏,乡树白云连。江露湿佂袂,山莺宜泊船。春风若为别,相顾起尊前。”——权德舆《送句容王少府簿领赴上都》
这是一首以离亭作为分别的地点的春日送行诗,将春天的优美景色和送别之情交融成一体来写,很有情味。“离亭绿绮奏,乡树白云连”,写离亭之内,琴声奏起送别之曲,悠扬婉转,更增离别愁绪,难免使人感到凄凉;遥望乡间,树木青葱,仰看长空,白云连绵,天色已亮,依依难舍之情不言而露。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老朋友向西方辞别了黄鹤楼,在花柳迷人的三月东去扬州。首联便点出了离别的地点——黄鹤楼。诗人把黄鹤楼这个离别地点意象,作为情感宣泄的突破口。故人已去,独留黄鹤楼,空遗立。离愁悲绪绕楼宇,他日回想涕自流。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感伤?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凄凄别离南浦情,袅袅秋风暗吹西。泪洒回路不忍顾,肠断心愁点别离。饮不尽的思绪如酒,道不尽的离愁如梦。梦留南浦,萦绕愁肠。
“南浦”,这个充满离别愁绪的地点,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如痴如醉,令多少读者为之黯然神伤。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可怜江望浦,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蓉》
此诗首联写自己奔波恰逢寒食佳节,又值暮春季节,正是“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时候,更容易引起愁绪,一起笔就被愁绪笼

罩着。
可怜我独自站在江边,踮起脚尖,遥望,那远去的离人。却,终究不见,那,落桥故人。
江浦,又是熟悉的离别地点,相似的离别场面,带给人浓浓的别愁离绪。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渡头上杨柳依依,行人却早已归休。轻摇的双桨荡向远方。只有相思的情意,似春意缠绵悱恻。萦绕在江南江北,伴随着你的归舟。
杨柳依依,折柳送别,渲染了离别的情绪。渡头,分别的地点,相聚的结束,相思的引子,不舍的开始。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山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温庭筠《送东人归》
荒戍、黄叶、古塞、秋风,凄凉而哀伤。郢门山,令人十分留恋,流连忘返。汉阳渡,来时,双双把酒憨。去时,萧萧孤影行。来来往往,几经辗转,几许别离暗恨伤。曾记否,几时汉阳,渡离别!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往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司空曙《峡口送友》
峡口的落花散落一地,似乎将这春意散尽,好似,为你我的离别,尽情的悲伤。此诗的分别地点乃是峡口,可见峡口也是离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二)时间、季候意象
人,是个奇怪的动物。有时候,连自己心里想什么都弄不清。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情绪,叫做悲愁。静谧、忧伤的人,悲愁情绪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活泼、洒脱的人,平时总是那么的乐观,丝毫瞧不见有何种忧伤的情绪。这不能表明他们心中悲愁,只是隐没在心底深处,不轻易流露出来。若是哪一日心生感触,便会比忧伤之人来的更加悲切。
古时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情感细腻,感情丰富的人。有时,心底莫名的浮起一片忧伤,暗自落泪掩泣成声。为何会莫名心生忧伤之感呢?虽说有时候这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总会有那丝丝的外因牵连。
有一种思绪,叫做悲秋;有一种感慨,叫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秋风惹落叶,落叶点心愁。秋,这是一个惹人相思,惹人心生离别愁绪的季节。傍晚,即使霞光破云,却终究还是要隐没离去,日别西山!就像友人一样,虽然难舍,却还是要分别。傍晚和秋,在离别诗中频繁的出现。它们作为离别诗中常见的时间和季候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青睐,成为中国诗歌画卷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我在丹阳城头,送别你的行舟。此地一别,心隔两岸,彼此牵着离愁。黄昏,离愁更浓,站在江边相遥望。但见寒鸦消失在茫茫江际,惟余江水愁悠悠。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州上,相思愁白苹?”——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茫茫长江孤帆远去,夕阳西下,茫茫的春景,是谁伫立江边,满腹相思愁对白苹?落
日,夕阳西下,给人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受!
“别路悲杨柳,秋风凄管弦。青楼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
满心的悲伤,为你折下送别的柳枝,离别的乐曲,在萧瑟的秋风中,显得更加凄然。金秋送别,感伤的时节,发生感伤的事,如何叫人不心生惆怅呢?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哀猿啼叫不休,我独自一人站在日落的江头,看着滔滔东流的水,黯然神伤。暮色,越来越沉,早已瞧不见远去的行人,可是,离别的愁绪,就像越来越暗的天色,压在心间,好不难受。
(三)物象
一种情感的宣泄,需要一个引发感触的引子。张明非在例举了时间、空间、自然、视觉、听觉意象后发现,意象的组合方式是景中寓情,情中有景。①由此可见诗人作诗,往往是,感于景,发于情,抒于笔下。诗人通常以情附物,认为“意象是心意在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体表现”。 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③
有一种情绪,叫做睹物思人;有一种伤感,叫做触景生情。唐代离别诗中有许许多多物象,这些物象都饱含了深深的离别之意。下面我们来看看,离别诗中的物象有哪些。
1.典型物象
殷宪认为水、柳、酒、月四种藉以表现离别主题的最常见意象,是离别诗创作的四大要素。④
(1)水意象
唐代离别诗中大规模的运用“水”的意象,来表达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分别后的怀恋之情,以及难以释怀的羁旅客愁,抒发了对遥远家乡的思恋之情。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员外》
此诗开端便点明分别的季节、地点,渲染悲欢离合的气氛。后两句情中带景,以世情若浮云之散,离恨似湘水之长,来表现此时此地的心境,比喻形象,蕴含丰富,既包孕了人间万象,又抒发了内心的苦闷,沉郁苍凉,有余不尽。把离恨

比作湘水,绵绵不断,越延越长,恰似抽刀断水,越斩越浓。
“秋水渺渺水空波,越客孤舟欲榜歌。手折衰杨悲老大,故人零落已无多。”——刘长卿《七里滩相送》
此时前两句便点明了送别的季节跟地点。秋,惹人思绪的季节。江水畔,别离之地。“渺渺”、“空波”、“孤舟”寄托寂寞孤独之感。一望无际的江水上,只有孤舟前行留下的漾漾空波。秋水,离愁别绪的代名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寒鸦飞尽水悠悠”, 寒鸦消失在茫茫江际,惟余江水承载着悠悠愁思,在碧波上荡漾开来,跟随着你到远方。最后一句,无一字提到离别难舍之意,但却字字饱含依依不舍之情。水悠悠,愁悠悠,念悠悠。而与此首离别诗中水意象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朱放《送温台》的“渺渺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中的“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饯别王十一南游》中的“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以及皇甫曾《乌程水楼留别》“悠悠千里去,惜此一尊同。客散高楼上,帆飞细雨中。山程随远水,楚思在青枫。共说前期易,沧波处处通。”等。
(2)柳意象
唐代古诗中还大量运用“柳”的意象,折柳送别已成习惯。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有一批文章对折柳风俗,柳意象形成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以戴明玺为代表。作者认为折柳起源于汉代民间,常见于隋唐己尔后的送别诗中。通过对《折柳》和《折杨柳》古曲演化过程的研究。作者发现,“隋唐以前折柳用于诗中,并未与离别发生关联。隋唐之际折柳才成为赋别的专用术语。”⑤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代一些有关“柳”意象的诗歌。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津杨柳青青,随风飘扬的柳花,牵惹着离人的愁肠。这是一首把“柳”意

象用的传神的典型离别诗。柳丝牵愁、杨花惹恨,勾起羁旅天涯的漂泊情怀。清代沈德潜评论此诗说:“落句不言离情,却从言外领取,与韦左司《闻雁》诗同一法也。”⑥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员外》
暮春时节,柳絮飘飞。还记否,洛水之滨,两地秋。他日若有时,共赏杨花舞。柳絮象征着情意绵绵,在此诗中表述的淋漓尽致。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是谁?吹起了玉笛。笛声伴随着春风,洒满了洛城。这充满离愁别绪的折柳曲,让人听了,怎不勾起他,思念故乡的愁情?
柳絮纤长柔软,象征着情意绵绵。杨柳依依,折柳送别,渲染了离别的情绪。唐代诗歌多以柳寄托相思之意。除了以上所说的几首诗外,还有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江南江北送君归”,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长卿《七里滩相送》“秋水渺渺水空波,越客孤舟欲榜歌。手折衰杨悲老大,故人零落已无多”,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等等。
(3)饮酒泣别(酒、泪意象)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酒,自古以来便被人们用来浇灭愁绪的,只可惜“借酒消愁愁更愁”,入了愁肠,却化作相思的泪水。
古人喜欢饮酒送别,寄希望自己的离愁,淹没在酒水之中。谈到离别免不了伤心落泪。泪水,诉说着对友人的不舍与依恋。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处在逢君。”——韦庄《江上送别李秀才其二》
红树欲醉,暗云遮山。夕阳西下,举杯把酒,却不知从何说起。唯有一曲离歌,诉说着自己的离愁。不争气的泪水,模糊了双眼,朦朦胧胧,看不清友人的身影。下次相逢,又将会在何处?饮酒泣别,倍感伤落。
离别,需当饮酒;饮酒,需当沉醉。把自己的惆怅,随着酒水入肠,缓缓的湮没。唐代诗歌中这样的情景数不胜数,酒意象更为诗人们乐此不疲的传唱着。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韦庄《江上送别李秀才二首其一》中的“没向尊前惜沉醉,于君俱是异乡人”, 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中的“今日送君需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许浑《谢亭送别》中的“日

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都把离别之情寄托在饮酒之上。
而司空曙《峡口送友》中的“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往泪沾巾”,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中的“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等等,皆是以泪泣别,更增离愁之感。
(4)月意象
殷宪认为“月”是唐诗中表现离别主题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月的阴晴圆缺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共同之处,而重团聚,苦离别又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月“自然成了文人们赖以表现别离和思乡怀友主题的现成材料。”“成了离人们应证友情、乡情、亲情的明镜和遥寄情怀的信使”。⑦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纷纷的杨花,伴随着,声声杜鹃的悲啼,散落一地。我听说那,龙标之地,还在蛮夷五溪之外。满腔的离愁,萦绕心间,无处发泄。唯有拜托那明月,承载着,我的愁心,陪伴着你,直到夜郎之西。
明月照孤影,萧萧古道行,这是一种怎样的凄清?沈如筠《闺怨》中的“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凉?王昌龄《卢溪别人》中的“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又是怎样的一种无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又是怎样的一种心酸?
月,离愁别绪的化身,寄托相思的依托!
2.其他物象
除了水、柳、酒、月四个典型物象外,张福勋、程郁缀还在各自文章中指出,芳(春)草、残笛、孤舟、晚风、斑马、旧道、寒蝉、烟波、浮云、远山等等,都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形成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做了较深刻的探讨。⑧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此诗是一首春日送别诗,全诗的亮点集中在最后两句。春日的江水,温暖如梦。江上的春光好,使人留恋。可作者却偏写“江春不肯留行客”。清香的芳草,处处销魂,却要送马蹄。诗人芳草拟人化,把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离愁别恨,通过芳草传神的表达出来,读之,令人深感无奈。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千古传唱的佳句。诗人把自己对友人的情谊比作小草,即使像野火那样的磨难,也阻隔不了自己对友人的情谊。“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自己对友人的情谊

向春草那样绵长,无论友人走到哪里,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思恋。
孤舟,是唐代离别诗中常见的意象。茫茫江际,唯有一扁孤舟,向着天际驶去,天地独创然。刘长卿《七里滩相送》中的“秋水渺渺水空波,越客孤舟欲榜歌” 《饯别王十一南游》中的“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皇甫曾《乌程水楼留别》中的“客散高楼上,帆飞细雨中”都描写了孤帆,使得适中的离别愁绪更加浓郁。
唐代离别诗中往往用凄清的音乐来烘托离别的愁绪,最常见的便是笛声或者羌笛。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远处飘来的笛声,引触羁旅思想之情。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在分别之时奏起离别之曲,倍增离别之情。
二、 离别诗意象的作用
意象的作用很多,其中“寄情与物,赏心悦目”“主题朦胧,意境无穷”是离别诗意象主要的作用。这些意象可以使作者的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得代抒代言。正所谓 “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达到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唐代离别诗中的意象通常运用比喻、拟人和移情等手法创造意象,使意象具有难言的妙用,令整首诗歌意境无穷。张明非也曾指出,唐代诗歌创造意象的方式是运用比喻手法创造比喻性意象和移情。⑨唐代离别诗中的意象具有高度的情思化,使得诗歌饱含离愁别绪,渲染了愁苦的气氛。李瑛曾梳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送别之作,发现“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直到五代时达到了物我交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并指出“唐代送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交融的‘妙合无垠’,这就使送别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⑩
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诗人就用了拟人和移情的手法创造意象。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给人无限的遐想,牵引着读者的思绪,引起读者共鸣。诗人把小草拟人化,移情于春草之中,借小草之口,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把小草作为情思的化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无穷。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具体来看一看,唐代离别诗意象的作用。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

后在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员外》
柳絮柔软,恰如愁思;江水绵绵,宛如愁丝。诗人把柳絮情思化,借折柳送别的典故,表达自己对游人的离别之愁;把自己的离愁别绪,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移情于江水之上,把离恨比作湘水,绵绵不断,越延越长,恰似抽刀断水,越斩越浓。整首诗歌无一字直言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却字字含情句句不舍,离愁别绪,难舍难分之情尽在不言之中,使读者在感触离愁之余,那丝丝的脱俗之意溢满胸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借用了明月烘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傍晚意象具有反衬和情景交融的作用。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一诗中的日暮便起到了情景交融的作用。
三、总结
本论文主通过系统的对唐代离别诗的研究,论述诗中离别类意象对诗歌创作的作用,了解唐代离别诗的特点,进而以小见大,深入扩展到其他朝代诗歌的其他意象。由于本人精力、阅历、知识有限,论述有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