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故事(最新)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清明节,也称“寒食节”,起源于中国古代,作为一种传统节日,被人们视为对于先祖的缅怀之举。
在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其日期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到七日之间,也就是太阳黄经达到15度时开始。
清明节的来历古时候,清明节是一个宗族和家族聚会的日子。
在这一天,亲戚们会悼念逝去的亲人,烧香祭奠和扫墓。
这一天也是表示春季种植时节已经到来的日子,人们可以开始在田地里耕种,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做准备。
同时也是一个提醒人们注意卫生的重要节点,因为在这个时期疾病易于传染,所以人们会把自己家的庭院和房间进行大扫除,同时还会进行防疫的活动,以保证健康和幸福。
在唐朝时期,清明节还有颇为重要的政治意义。
唐玄宗时期,他每年都会出现在杏花村神庙之地,并以此来加强和弘扬国家道德文化、民俗文化。
此外,唐朝时期还出现过清明赏花风俗,名为“观花节”,人们会在这一天去公园观赏各种美丽的花卉,尤其是杏花,以示对春天、大自然和生命的爱好和尊重。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清明节这个节日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古老传说,其中比较知名的三个故事包括:一、《牛郎织女》传说牛郎和织女分别化为牛和鹊,经过一年的等待才得以相逢。
这一天,人们在这个日子傍晚时抬神轿游行,以祈愿天上的牛和鹊夫妇联姻,从而得到幸福的生活。
二、《寒食节》根据传说,寒食节是汉代的献公在同田孟氏的王孙奕如之间发生争斗,并最终将对方流放的故事。
献公感到非常内疚,于是他决定在每年的这个日子,即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禁火三天,为对方悼念祭祀。
三、《穷鬼挑灯》这个传说主要发生在港澳地区。
根据故事,清明节,穷鬼们都会出来挑亮灯笼,以表示自己对于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同时,也会举行许多民间活动,如踩高跷、打麻将等,娱乐自己的心灵。
总之,不论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还是从民间和传说的角度,清明节都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的重要节日。
每到这个时候,无论是人还是花草树木,都在默默地告诉我们,生命和自然的重要性。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通用21篇)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关于它的由来,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下面就挑一个来讲讲:“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
他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耳还心系百姓,这感动了介子推,他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了递给重耳吃。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
他给跟随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赏,惟独忘了介子推。
经人提醒,他非常过意不去,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
谁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重耳带人搜山,也没能找到他们。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适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重耳非常后悔,把他们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他命令全国百姓每个的这一天都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领群臣去绵山祭奠,发现柳树复活了,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禁火,在“清明节”插柳,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大节日。
我们知道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用宝贵的生命为共和国大厦奠基,先烈们的丰功佳绩是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少年儿童更不忘记他们!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们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
不管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祖国的儿女,肩负着先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肩负着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祖国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呼唤文明春风,告慰烈士忠魂!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的由来和简介的演讲致辞(通用12篇)
清明节的由来和简介的演讲致辞(通用12篇)篇1:清明节什么由来简介清明节什么由来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温上升,中国南部雾气少,北部风沙消失,空气通透性好),因此得名。
2023年最新的清明节的故事传说名字
2023年最新的清明节的故事传说名字清明节有哪些习俗传说名字是哪些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一些说明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清明节的传说名字篇1:很久以前有个传说,来听听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相关习俗,来看看清明节是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为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后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国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
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是民国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国定假日。
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这些都属於贵族所特有的。
到了秦汉以后,贵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
清明扫墓两种仪式:挂纸又称「压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
培墓是把祖坟修饰一下,并向祖先祭拜的活动。
每年一度将祖先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修整,然后准备一些牲礼、酒、菜、蔬果和粿类作为供品。
清明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这一天,人们会祭扫祖先墓地,悼念逝去的亲人,并进行一系列与春天、田园、自然相关的活动。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龙图阴历,相传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为您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原本是古代农耕社会的农事活动。
人们观察农事现象,发现农作物在四月份开始进入生长旺盛期,草木葱茏,花开满园,春光明媚。
他们意识到春天是大地苏醒的时刻,于是便选择在此时祭祀祖先,同时也是表达对自然回归生机的庆祝。
清明节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它被奉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
在《周礼》中,清明节被正式确认为官方的节假日,而在宋代,清明节已经成为重要的祭扫祖先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 介子推救母相传,古代贤人介子推经常帮助人们解决疑难问题。
有一年清明时节,他正前往南方,途中碰到一个妇人,她向介子推求助,说她的母亲下落不明,希望他能够找到她。
介子推答应了这个请求,经过一番寻找,他在一处墓地发现了妇人的母亲。
但此时,尸骨已经变得十分肮脏。
介子推深感惋惜,并决定亲自清洗尸骨。
他用清水洗净,并给尸骨穿上新衣。
最终,介子推成功地找到了妇人母亲的墓地,使她们终于团聚。
从此以后,人们将清明节作为追思祖先、悼念亲人的重要日子。
2. 孟子踏青古代孟子是中国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在清明节这一天常常去踏青,以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命的热爱。
据说,孟子曾经有一次在清明节那天与弟子一起踏青,看到一群农民在田间播种。
他走上前去询问农民是否要等待他们回去吃饭,农民答道:“没有等到圣人,就不吃饭。
”孟子感到非常高兴,并表达了对农民勤劳致富的赞赏。
孟子踏青的传统也流传至今,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会外出郊游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向孟子致敬。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许多,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其中的几个。
一、《风土记·风土杂俎》中的清明起源传说据《风土记·风土杂俎》记载,清明节起源于宋朝。
宋神宗赵顼时,有一位官员刘良(音),曾作文章《清明上河图》中的《春闱文》。
这篇文章因描绘了山川秀美的画面,被宫廷赏识,便问及作者居所,得知他所在乡在清明节因饥荒而死的百姓。
为了表达哀思,宋神宗赵顼元首对吏部侍员曹太晖说:“让那些到上京赶考的人都别吃一顿。
”曹太晖把这御命告诉其妻,于是停食吃蔬菜,获得了名利。
这便是“吃蔬菜、万户皆哀思”的由来。
这个传说也有人认为是清明节的起源。
二、《月令溿》中的“撒网节”传说《月令溿》卷五中记载了“撒网节”传说,即节日时清明蒙一场大风。
清明时清风徐来,乡民把网撒出,蒙上薄薄的一层白水。
乐羊舟起,把盆盈满清水,各家拿出红瓦虽饭送人,最贵的是送人饭。
传统习俗是人以盆跟水,水冲垤,一道一道,水再然火,浸人地野,管止风重,清水清火神力能虽火运口安泰修灵罗赸灭患。
三、《舂东苞》中的清明三公传说《舂东苞》中毛遂的传说,清明是孔明和父母的计划。
孔明结识茹炎,丧兄茹雁行舍,破茹庐全部灭茹家,赵茹大怒,灭孔明家,孔明父亲为了避难,筑舟成姜湘帆。
茹张要瓠榛船船之聊斋,茹刘到了,要炉秦,漡秦仍请求了瓠。
在进攻神队姜王战父去了,谧父提瓠了际车,河边将头东。
四、《增删簿》中的清明解除题材传说清明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传说,如《增删簿》中提到的清明解除题材传说。
传说中有个叫陈臣的青年赫蒲衣是东东的帝望城中会答:天就是玲鸡城,婉董译示,青步籍Pai章为四去,袁清若要风触颜由。
以上便是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的一些介绍。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并弘扬这些传统,将其美好的习俗传递下去。
清明节的由来习俗缩写版
清明节的由来习俗缩写版清明节由来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最早是源自宋代的寒食节和清明节两大民俗节日,后来逐渐合并为今天的清明节。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相传楚国的大夫介子推逃难至炎帝陵前,因过度悲伤而绝食身亡,楚庄王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取消寒食的烧烛食禁令,并改为寒食敬祭。
后来,寒食节也成为清明节的一部分。
清明节的起源与农业有关,古人认为每年的清明节正是春天的中期,也是温度升高、雨水增多的时节,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所以清明节也是过去的农民祭祀农神和祖先的时间。
由于过去中国人生产方式多依赖农业,所以古人对于农业有着很高的重视。
清明节祭祀祖先与神灵,也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表达。
清明节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坟祭奠先人,并给墓地打扫干净,献上花圈、鲜花、香烛等物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同时还会在墓前祭祀供品,祈求祖先保佑后人平安幸福。
2. 玩风筝:传说风筝能把邪气带走,所以清明节前后,许多地方会举办风筝比赛,人们会放飞五彩斑斓的风筝,希望借助风筝祛除疾病和灾难,祈求风调雨顺。
3. 植桃李:清明节也是植树的好时机,人们会在这一天植桃李树,寓意希望家庭子孙繁衍、生活幸福、五谷丰登。
4. 打扫庭院:人们在清明前后会打扫庭院、清理花园,扫除庭院内的杂物,以达到清洁、整齐的效果。
5. 踏青郊游:清明时节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天气宜人,许多地方会举办郊游活动,人们会结伴出游,踏青欣赏自然风光。
总结: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代表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也象征着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清明节的习俗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虽然社会变迁,生活方式改变,但人们对清明节的重视和尊重却从未改变。
希望每个人在清明节时都能牢记祖先的教诲,关爱家人,珍惜生活,感恩社会,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得更美好。
清明由来故事介绍
清明由来故事介绍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那么,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清明节的故事吧。
1.大禹治水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叫做大禹的国君,他花了多年的时间治理了黄河中游的水患,获得了天下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后来,大禹离世了,人们非常感慨,纷纷前来祭拜,以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这就是中国清明节的由来之一。
2.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相,他是西周时期的管仲弟子,曾经辅助周武王平定群雄。
不幸的是,他的儿子在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伤痛。
为了纪念自己的儿子,他决定每年在春天的清明节时,前往墓前祭奠,以表达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后来,这个风俗被人们传承下来,逐渐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
3.吴王夫差的故事吴王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他的妃子西施非常美丽,是当时最为有名的美女之一。
然而,夫差却十分残忍,经常施行酷刑,使得百姓的生活十分艰难。
后来,吴国的一个名叫孔子的学者发现了这一情况,他在清明节这一天亲自前往夫差的宫殿,向他陈述了百姓的疾苦,希望夫差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
夫差经过听取后,产生了悔改之情,最终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这个故事中,清明节成为了人们向国君献上谏言的机会,让人们得到了更好的生活。
在中国,清明节的由来与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只介绍了其中的几个。
可以说,清明节的起源与祭祖思想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今天,人们依然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前往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同时,也不断创新、发扬这个传统风俗,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体现其浓郁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一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二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则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欧阳修的《踏青》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爱不释手。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
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起来过。
白居易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韦应物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踢球为戏。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源远流长,拥有许多富有传说色彩和历史故事的背后。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怀念祖先,缅怀先贤,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下面将为您讲述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一、鬼节传说清明节在古代被称为“寒食节”或“鬼节”,与寒食节有关的有一则传说。
相传,在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文人名叫屈原,他忠于国家,劝进忧国,但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陷害。
屈原对此感到失望和绝望,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民众闻讯纷纷划船寻找屈原的尸体,无奈下,只能将竹筒中盛着的米饭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
人们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尊重和思念,开始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舟车相继,游弋江湖,祭扫墓地,食用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结合。
二、伍子胥的故事除了屈原的传说,还有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伍子胥与清明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吴王夫差的妻妾西施的挑唆下,夫差对伍子胥产生了嫉妒之心。
最终,伍子胥被贬为庶人。
当伍子胥忍辱负重,忍受苦难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他深爱着的吴国却背弃了他。
伍子胥对吴国感到失望,最终在清明节这一天以身殉国,以表达对吴国的爱与愤慨。
由于这一事件发生在清明节,后来人们将伍子胥列入了清明节的传说中。
三、祭祀先人除了传说故事外,清明节还是中华民族祭扫先人墓的日子。
古人认为,清明时节正是春寒料峭之时,万物复苏,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祭祀祖先,为祖先祈福,并且清理墓地,除去杂草。
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烧纸钱、燃香拜祭,还会摆放精心准备的食品和糕点,以示怀念和尊敬。
清明节的传说和故事,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氛围。
人们通过传承和讲述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让清明节更具有意义和纪念价值,更加增进了人们对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些传说和故事,将清明节的中华传统延续下去。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_清明节扫墓注意事项清明节有什么样的来历典故呢?有什么习俗呢?你知道扫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典故二: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典故三:重耳在流亡期间饿晕,跟随他的忠臣介子推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汤给他吃,他当上皇帝后,忘了他,后来想起来去请他请不来,有人出了个主意,逼死了他,他抱着柳树,拿着血诗,诗中有清明两字,故称清明。
典故四: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典故五: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
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
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
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
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由来故事及习俗介绍
【导语】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明的祭祀⽂化,抒发了⼈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由来故事及习俗,欢迎阅读!1.清明节由来故事 清明节是每年公历4⽉5⽇前后过的节⽇的来历和介⼦推有关,在春秋时期晋公⼦重⽿为逃避迫害,⽽流亡到国外,流亡途中在⼀处渺⽆⼈烟的地⽅⼜累⼜饿,再也⽆⼒站起来了。
随⾂找了半天也找不到⼀点吃的,正在⼤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介⼦推⾛到僻静的地⽅,从⾃⼰的⼤腿上割下了⼀块⾁。
煮了⼀碗⾁汤,让公⼦喝了。
重⽿渐渐的恢复了精神,当重⽿发现⾁是从介⼦推⾃⼰腿上割下来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九年后重⽿作了国君,也就是历的晋⽂公,他重重地赏了当初办他流亡的功⾂。
唯独忘了介⼦推,很多⼈都为他鸣不平,劝他⾯君讨赏但,⽽介⼦推最鄙视争功讨赏的⼈了,便悄悄的到绵⼭隐居去了。
晋⽂公知道了这件事以后,羞愧莫及。
并亲⾃带⼈去请介⼦推,但介⼦推已经离家隐居到绵⼭去了。
⽽绵⼭⾼⼭路险,树⽊茂密,在这么⼤的⼭林之中,只找两个⼈,谈何容易。
有⼈便献上⼀计,从三⾯⽕烧绵⼭,逼介⼦推出⼭。
⼤⽕烧遍了绵⼭,可就是没见介⼦推的⾝影,⽕熄后,⼈们才发现了,背着⽼母亲的介⼦推已坐在⼀棵⽼柳树下死了,晋⽂公见状失声痛哭。
从树洞⾥还发现了⼀⾎书,上⾯写道:割⾁奉君尽丹⼼,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推,晋⽂公把这⼀天定为寒⾷节,把他的后⼀天称为清明节,后来⼈们取消了寒⾷节,只过他的后⼀天清明节。
2.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他⼤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个⼗分重要的节⽓,清明⼀到,⽓温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种⾖”、“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的⽇⼦接近,⽽寒⾷是民间禁⽕扫墓的⽇⼦,渐渐地,寒⾷与清明就合⼆为⼀了。
所以,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是祭祖和扫墓的⽇⼦。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们要携带酒⾷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物供祭在亲⼈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折⼏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礼祭拜,最后吃掉酒⾷回家。
2022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最新)
2022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最新)清明节,⼜称踏青节、⾏清节、三⽉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2022年的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对⼤家有帮助。
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开始仿效,在清明节这⼀天祭祖扫墓。
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种节⽓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与寒⾷节有关,所以晋⽂公把寒⾷节的后⼀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风俗踏青中华民族⾃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郊游,也称“踏春”。
⼀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节兼具节⽓与节⽇两⼤内涵,清明节⽓在时间和⽓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时节,春回⼤地,⾃然界到处呈现⼀派⽣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光。
⼈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家⽼少在⼭乡野间游乐⼀番。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
踏青风俗⾄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历⼆年⼆⽉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成长快。
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直流传⾄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
第⼀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第⼆种传说与介⼦推有关,据说晋⽂公率众⾂登⼭祭奠介⼦推时,发现介⼦推死前曾经靠过的⽼柳树死⽽复活,便赐⽼柳树为“清明柳”。
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柳圈,以⽰赐福驱疫。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十篇】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有很多热闹的习俗活动,比如有扫墓、放风筝、吃寒食、蹴鞠、插柳、踏青、荡秋千等等活动。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欢迎阅读!【篇一】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
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它起源于寒食节和谷雨节的部分风俗,后来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和宗教仪式。
在清明节这一天,中国人会祭祀祖先,扫墓祭拜,踏青游玩,祓除疫疠,还有一些特色饮食和文化活动。
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因地域、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其核心精神和意义是一样的。
下面我们将就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进行详细介绍。
一、清明节的历史渊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历史悠久,十分丰富。
清明节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四月清明,神仲开始占田”。
《仪礼》也有“流不流仪于清明”的记载。
据传说,夏禹治水之际,《尚书》中有“除残贼乎清明”的记载,是指夏禹治水后,开始种田的阳明节。
而《淮南子》则说:“禹治水九年,始除疠首于军,而后戒于国,故不流仪于清明则令谷人祭。
” “流不流仪于清明”一句,说明了在禹治水之前,人们是不允许在清明节举行祭祀或宴会的。
《春秋公羊传》中还记载了关于清明三月的习俗:“五十日以前,皆无大事,不宾朋属。
至五十日者,陵南乃雍,人始杂祭。
”(《春秋公羊传·昭公十一年》)这些古代文献都说明了清明节在古代就有特殊的纪念仪式或活动。
清明节原本是一个祭祀祖先、扫墓祭拜的节日。
孔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有“当清宫、礼器,有往来者。
或点箆,或葺之,芑会,和田如秩。
”的描述。
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载“孟子闻死事,祭而后哭。
”此处的“死事”即指的是扫墓祭拜等事宜,清明节作为扫墓的节日,远在孔子及以前就已出现。
此外,清明节还与民间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传上古时代,中国有一个对人民生活十分关怀的饶颐帝。
饶颐帝拥有一块神奇的玉石,只要将玉石抛向地面,就会吸引大量水银。
而且只要玉石一动,地上的人造景物就会动起来。
因为神奇的玉石的存在,上古时代一直有丰收的好年景,而且颐帝对百姓生活也十分关怀,百姓对颐帝深感敬仰。
简单的清明节由来
简单的清明节由来简单的清明节由来(精选5篇)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简单的清明节由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简单的清明节由来篇1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清明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清明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的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互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就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
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扫墓就是我国的传统风俗,清明表达咱们对先人的怀念,同时又是踏青赏春的绝好机会。
简单的清明节由来篇2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重阳节等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清明节,因为清明的由来很耐人寻味。
清明节与春秋五霸晋文公重耳有关。
重耳耳垂大,肋骨是连在一起的,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
晋国内乱,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
公子夷吾杀太子自封晋惠公,对他更加无礼,重耳只好带着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齐国,在途中公子重耳因连日吃野草,发病,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岭中哪有大夫?为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块大腿肉生火做汤,把肉汤送给重耳,他的病好。
他了到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之下回晋国做晋文公,国家建立之后呢,晋文公把手下的有功之臣都封官,有人告诉他那肉汤是介子推的肉,说重耳忘记给介子推封官。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和习俗介绍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和习俗介绍【导语】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和习俗,欢迎阅读!【篇一】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篇二】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法定节假日,每年清明节扫墓祭祀是隆重习俗之一,你对清明节这个节日是否还知之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清明节的来历:最早起源于寒食节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的来历以及各地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以及各地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清明节的来历,可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甚至在重耳饥寒交迫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慕名利,携母归隐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和母亲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成为了一个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样,且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北方,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墓地,清扫杂草,献上鲜花、水果、糕点等祭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在一些地方,还有添土、烧纸钱等传统。
而在南方,除了扫墓,还有吃青团的习俗。
青团是用糯米粉和艾草汁制成的绿色团子,内馅通常有豆沙、芝麻等,口感软糯,味道清香。
这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对春天的迎接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江浙一带,清明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
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心愿和祝福,然后将风筝放飞,寓意着放走晦气,迎接好运。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在四川,成都一带则会在清明节插杨柳。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的习俗。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玩耍,大人们则漫步在花丛中,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亲近自然、传承文化的节日。
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人,同时也让我们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习俗的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但清明节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始终不变。
清明节的知识和故事
清明节的知识和故事咱来唠唠清明节的那些事儿。
一、清明节的知识1. 时间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4日 6日之间呢。
这个时间点可有点讲究,它是根据节气来定的。
你想啊,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到了清明这个时候,天气不冷不热,正适合出去活动活动。
2. 起源它最初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跟农业生产关系可大了。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时候的气候适合耕种。
后来呢,就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变成了一个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同时也保留了一些春游踏青之类的欢乐元素。
3. 习俗扫墓祭祖:这可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事儿。
大家都会带上鲜花、水果、香烛这些东西,到祖先的墓前去祭拜。
清理一下墓周围的杂草,给墓碑擦擦灰,然后恭恭敬敬地献上祭品,再烧点纸钱,和祖先说说心里话,就像和家里长辈聊天一样,告诉他们家里的情况,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踏青:春天嘛,风景好得很。
人们在祭拜完祖先之后,就会全家出动去踏青。
找个公园或者郊外,看看盛开的花朵,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生机。
比如说桃花、杏花都开了,那景色美得就像画儿一样。
吃寒食:这是从寒食节传下来的习俗。
以前寒食节的时候是不能生火做饭的,只能吃冷食。
现在虽然没有那么严格了,但有些地方还是会吃一些特色的寒食,像青团就很受欢迎。
青团是绿色的,软软糯糯的,里面包着豆沙或者其他馅料,吃起来可香了。
二、清明节的故事1. 介子推的故事这可是和寒食节、清明节都有密切关系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叫重耳的公子,他被人追杀,到处流亡。
在流亡的过程中,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一直忠心耿耿地跟着他。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就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汤给重耳喝,才救了重耳的命。
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
他开始封赏那些跟随他的大臣,可是却把介子推给忘了。
介子推也不生气,他带着老母亲躲到了绵山里面。
晋文公后来想起来了,觉得很愧疚,就派人去绵山找介子推。
可是绵山那么大,怎么找呢?有人就出主意说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就会自己出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故事篇一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
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故事篇二
清明节来历: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
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故事篇三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清明节扫墓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