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赏析崔颢的《黄鹤楼》,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的“黄鹤”与楼同名,紧扣题意,与下句形成虚实结合。

B.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D.本诗传说与现实、景与情结合,意境深远、气势雄大,情感真挚感人。

2.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案】
1.C
2.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

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或(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解析】
1.C错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意思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所以“乡关”的意思是故乡,“故乡在哪呢?”思乡之愁溢于言表。

2.考查对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理解。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

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2.阅读《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词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记录了此地大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奋飞之事,暗含了边塞秋季的萧瑟、荒凉。

B.“长烟”“落日”之后缀以“孤城闭”三字,与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的气象有所不同。

C.“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与“万里”形成对比,一杯浊酒销不掉浓重的乡愁,带给人深深的震撼。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表现出将军与征夫的情绪,加之全词景物的描绘,呈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

2.古诗文中,常常有乐器出现:如本词中出现的羌笛,作者借助“悠悠”“羌管”描绘出①______的意境;《关雎》中,用“琴瑟”表达“君子”对“窈窕淑女”的②______之情;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借“调”“素琴”的行为暗指自己③______。

【答案】
1.D
2.①凄切悲凉②渴慕③情趣高雅
【解析】
1.D“呈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分析不当。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而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

2.考查对意境特点的概括。

一空,“悠悠”“羌管”描绘的是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悲切的情景。

所以可概括为“凄切悲凉”。

二空,《关雎》中,用“琴瑟”来亲近“淑女”,所以表达“君子”对“窈窕淑女”的渴慕之情。

三空,“可以调素琴”: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

调字即是弹弄的意思,古人一般不成弹琴,一般都为弄琴,调素琴等,为求雅致。

所以这里暗指自己“情趣高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①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③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50岁。

②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③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④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1.诗歌尾联中哪些词扣住了题意?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古文《旧唐书·杜甫传》和诗歌《野望》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出郊极目
2.诗的颈联中“唯将迟暮供多病”一句表达了自己暮年多病的无奈与苦闷,“未有涓埃答圣朝”一句表达了自己无法为国家献出绵薄之力的惭愧、遗憾。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文中“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与诗中“海内风尘诸弟隔”、“人事日萧条”都在渲染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漂泊不安、流离失所的生活。

所以,身处其中的杜甫,既为天下苍生担忧,又无能为力,由此诗人内心的痛苦就充分表现在诗的颈联中了。

【解析】
1.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中的“出郊、极目”紧扣题意而来。

2.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

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与《旧唐书·杜甫传》中的“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写出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与此诗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丹阳送韦参军①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②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①丹阳:地名。

唐天宝年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属江苏镇江)。

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参军:古代官名。

②心知:犹知心。

指好友。

1.作者本次送别友人从________________(出发地)前往________________(目的地)。

2.简析“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丹阳(郭)江北
2.“秋”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令,更烘托了人的离情别绪。

此外,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秋”道明愁绪。

3.全诗表达作者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伤感孤寂之情。

【解析】
1.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

“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日晚”指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
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寒鸦”句是望中所见,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或寓情于
景),表达作者的悠悠的思念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早年漫游途中所作,被喻为咏泰山的绝唱,“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B.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最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C.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意境开阔高远,气势雄伟浑朴,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杜甫诗作的艺术风格。

D.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诗人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洋溢着年轻人蓬勃的朝气。

2.本诗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请说说这两个字妙在何处。

【答案】
1.B
2.示例:“钟”是聚焦的意思,“割”是分的意思,“钟”字写出了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割”写出了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从侧面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解析】
1.B.有误。

诗歌的第一、二句式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第三、四句式近望,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第五、六句是细望,写诗人为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而着迷,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是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

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

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

“钟”字是聚集之意,这里的意思是“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⑤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⑥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杜鹃花科。

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⑥斗:通“陡”。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之景。

B.颔联“筼筜竞长”运用了拟人手法,把“筼筜”人格化,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

C.颈联是全诗的关键之句,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

D.尾联含蓄委婉,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E. 本诗是赠答诗,张十一客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愈也用此“闲”字回答了他此时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

2.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远近结合”和“以声衬静”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1.BD
2.(1)远近结合,点面结合。

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

(2)动静结合,以声衬静。

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蹄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A项,诗歌的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属于白描勾勒,并非浓墨重彩。

故A项理解有误。

B项,正确。

C项,诗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所以C项中“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的说法不准确。

D项,正确。

E项,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被贬无奈、愤慨之情。

并非自在悠闲、无所事事。

所以,E项中的“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理解是错误的。

据此,答案为BD。

2.试题分析: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写法分析作
答。

诗的前两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的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从描写的顺序看,“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是远景的描写;“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是近景的描绘。

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从视觉和听觉来描绘的,“山净江空水见沙”描绘了山村的宁静,“哀猿啼处两三家”则写猿啼,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更突出山村的静寂。

据此理解,依据题目要求分析作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1),(2)。

烟水极天鸿有影,(3)。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请从A、B、C三句中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入原诗(1)(2)(3)处。

A.新月偏明落叶时
B.霜风卷地菊无姿
C.寒山常带斜阳色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C(2)A(3)B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解析】
1.《秋暮吟望》完整的诗句是: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此诗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

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杜牧《赠别》诗中,体现与友人送别场景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首诗中画线的诗句,具体说说其抒发感情的方式和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樽前
2.杜牧的《赠别》诗,以物喻人,通过“蜡烛有心”和“垂泪到天明”表现友人离别之时的深深的忧伤之情。

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认为只要真情在,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并劝勉友人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而不能像普通儿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

就感情基调而言,前者黯然销魂、极度伤感,后者乐观豁达、积极昂扬。

【解析】
1.“唯觉樽前笑不成”意思是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樽前”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比较。

甲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句明显是把蜡烛当人了,借物达情,连蜡烛都有心都会流泪啊,何况是人呢。

两句没有一个愁和伤字,却恰如其分表达了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复杂心境。

感情基调:黯然销魂、极度伤感;乙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感情基调:乐观豁达、积极昂扬。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②,塞上风云接地阴③。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④,白帝城高急暮砧⑤。

[注释]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兼天涌:波浪滔天。

③接地阴:风云盖地。

④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⑤砧:捣衣石。

1.诗中“_____,______”,既是眼前实景,也是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阴沉郁闷心情的写照。

2.说说尾联中“催”和“急”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答案】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催”字写家家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

【解析】
1.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结合写作背景来谈。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因此应填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赏析。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内容分析。

《秋兴八首》诗人寓居四川夔州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一个“催”字,写出了家家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之急。

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一个“急”字,写出了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由人家想到自家,由他乡想到故乡,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更见艰难。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首词写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1.请赏析“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一句的表达效果。

2.“断香残酒情怀恶”,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寄情于酒。

其实,很多文人也是如此。

请分别写出以下诗句中“酒”所蕴含的情感。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
1.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从视觉、听觉来写)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了暮色之下烟雾淡薄。

栖鸭归巢、号角传响之景,渲染了萧瑟、凄清、压抑的氛围:烘托了词人国破家亡的伤痛和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2.(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边塞将士功业未立、归家无期的惆怅(或“思乡之情”)。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抒发诗人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

【解析】
1.此词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

上片作者立笔高阁之外,描写作者登楼所见所闻,并将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作者转笔高阁之内,描写作者登楼所思所感,并将所见之景绘入其中。

上下两片,均不脱出写情绘景,寓情于景,情景交加的诗词三昧,写得极为高妙,体现了作者的才华。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

对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

(1)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词人在这里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2)“鬓微霜,又何妨”一句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即使两鬓有了些微白发,又有什么妨碍呢?表达了词人借酒抒发豪迈之气,不以年老为意,仍想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农家丰收的年景和农人热情好客的淳厚品性。

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古人很喜欢写咏物诗,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摘自百度)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结合上面两首诗和百度对咏物诗解释,说说你对咏物诗理解。

2.如果把上面的两首咏物诗推荐给你的同学,其推荐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抓住了写作对象的特征,表达对写作对象的喜爱之情。

B.王冕的《白梅》借梅自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C.元稹爱菊除了菊花是在四季中最后一个开放的花,也暗含着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D.元稹的《菊花》中用了陶渊明爱菊的典故,说明元稹也是田园诗人。

3.仿照下面的咏物诗,请为其中的一物再写一句符合这个物的特征的句子,来表达思想感情或道理。

(1)鹦鹉
①虽然巧舌如簧,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凭借勤学苦练,才有自己的绝门独活。

(2)藤
①爬得再高,还是大树的附庸。

②懂得与大树真诚合作,向阳枝头才有它一席之地。

【答案】
1.①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②在咏物诗中,诗人往往借助所咏之“物”并抓住物的特征来来表达感情;③或者表达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D
3.示例:鹦鹉: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总胜于在雕笼中乞食学舌。

【解析】
1.结合百度对咏物诗的介绍可知: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王冕的《白梅》,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元稹的《菊花》,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D错误,引用东晋陶渊明喜爱菊花的典故,并不能说明元稹也是田园诗人。

3.本道题是语言运用题,学生只要能抓住两个物中任何一个物的特征,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就可以。

如,藤:藤的柔美,反而能更好地衬托大树的巍峨遒劲。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