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五课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多彩的田园风光丨赣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多彩的田园风光丨赣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掌握中国画水墨的运用。
3.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增强对自然的爱好和欣赏能力。
4.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丽风景,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赣版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五课——多彩的田园风光。
本节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传统山水画概述,包括表现手法、特点等。
2.中国画水墨的运用。
3.赣南的自然风光介绍。
4.田园风光的绘画表现。
三、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掌握中国画水墨的运用。
3.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增强对自然的爱好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教学PPT,准备多种实物图片和教具。
2.学生准备:文具、水彩笔、颜料、毛笔、画板、刚性纸等。
五、教学步骤1.导入1.教师播放相关的山水画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到山水画所描绘的自然美。
2.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及画法,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特点:秉承诗意,融入哲思;个性化笔墨风格明显;注重画面意境,重在情感表达,追求心灵共鸣。
•画法:构图严谨,设计舒缓,充分表现画面的气韵、节奏、意境和空间感。
2.分组活动1.教师把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里寻找和收集身边的美丽风景,并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前来介绍各自小组收集的风景和绘画成果。
3.教学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赣南的自然风光。
2.教师讲解如何运用水墨来表现山水之美。
包括水墨的运用、设色、画法等。
4.综合练习1.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画作练习。
2.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化身为学生的指导者,针对学生表现进行指导和点评。
3.最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前来介绍各自的绘画成果,并讲述自己的成果创作过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风光之美,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播放山水画图片和现场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山水画所描绘的自然美,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的欣赏能力。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PPT教案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12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13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14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15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16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17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6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7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8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9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10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11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18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19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课风景写生
21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22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23
2020-12-06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28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24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25
1.用铅笔写生风景。 2.注意构图完整。
2020-12-06
美术六年级上第5课风景写生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5课 风景写生》_4

神奇的笔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想想、看看、说说、写写、画画的过程中,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笔,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在生活中的作用。
2、鼓励幼儿对笔大胆联想,尝试夸张作画,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自己收集的各种常用的笔
2、各种笔画的图画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播放一段多媒体动画《神笔马良》,引出课题
(二)观察比较,激发幼儿对笔的兴趣
第一次观察:
1、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笔(引导幼儿从外观、作用、书写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2、鼓励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的笔,学习对同伴的表述进行补充。
第二次观察:
请幼儿在纸上用自己带来的笔随意写写、画画,观察其差异第三次观察:
1、出示各种范画,请幼儿观察区别他们分别是用哪种笔画出来的,学习将自己的笔放在想对应的范画前。
2、师生共同验证是否正确
(三)发挥想象,创造“神奇的笔”
1、幼儿回忆神话故事《神笔马良》中,马良有一支怎样神奇的笔
2、引导幼儿思考,假如你是小发明家,你想发明怎样的笔?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
3、幼儿自由作画,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联想,夸张作画。
4、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大胆讲述自己的作品和想法(四)结束。
苏教版小学美术《老房子》教案

苏教版小学美术《老房子》教案1.1 设计理念1.1.1 本教案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通过学习老房子的绘画技巧,让学生感受传统建筑的美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1.2 教学内容结合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以老房子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老房子的特点和绘画方法,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意识。
1.1.3 教学过程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老房子的特点2.1.1 老房子通常具有历史悠久、结构独特、装饰精美的特点。
2.1.2 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受到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2.1.3 我国的老房子主要包括木结构、砖石结构、土结构等类型。
2.2 老房子的绘画方法2.2.1 观察老房子,了解其结构、比例、色彩等特征。
2.2.2 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表现老房子的美感。
2.2.3 注意在绘画过程中保持画面的和谐与平衡。
2.3 创新与审美2.3.1 鼓励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2.3.2 引导学生关注老房子的美感和文化价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3.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内容3.1 欣赏老房子图片3.1.1 展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老房子图片,让学生了解老房子的多样性。
3.1.2 分析老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其建筑风格、结构、装饰等方面。
3.1.3 引导学生探讨老房子的文化价值和美感的体现。
3.2 绘画技巧讲解与实践3.2.1 讲解老房子的绘画方法,包括线条、形状、色彩等方面的运用。
3.2.2 示范绘画过程,让学生了解如何表现老房子的美感。
3.2.3 学生动手实践,绘制自己心中的老房子。
3.3 作品欣赏与评价3.3.1 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借鉴。
3.3.2 评价学生的作品,关注其在绘画技巧、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方面的表现。
3.3.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培养学生感知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学习运用夸张、对比、省略、添加等表现手法使用自己熟悉的工具材料;运用自己熟悉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一棵树,让学生判断这是一棵大树还是小树?由于没有比较,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两种,教师此时在树下画一个人,人画得很小,学生会一致回答这是一棵大树。(板书:对比手法。)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表现手法,下面我们还要学习其他几种表现手法来创作《我种的植物》。
课 题:
第一课 我种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2、操作目标:通过观察植物或回忆自己种植的体验,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夸张、对比、省略、添加),尝试用不同的画笔纸材,以单幅或连环画的形式表现植物的形态特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及保护环境的意识。用艺术再现自己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培养其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1.兴趣导人。
(板书)。
2.组织观摩。
一是观摩蔬菜实物,可以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蔬菜的外形、大小、色彩、气味以及触摸上去的感觉等。
二是观摩蔬菜作品,重点观察普通的蔬菜是怎样变成鲜活的艺术形象的。
3.联想竞赛。
师: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我们的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桌上都有一堆蔬菜,,我们先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看似平凡的蔬菜里边,到底蕴藏着哪些美,它到底能和我们生活中什么可爱的形象联系起来呢?
2.启发谈话。
(1)你刚才看到了哪些蔬菜?说说这些蔬菜名称及味道,它们有哪些营养价值?你还看到了哪些荤菜?你喜欢你爸妈买什么菜?
(2)淋观察到菜场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摊位是怎样分布的?去买菜的主要是一些什么年龄段的人?买菜的人和卖菜的人表情、神态怎样?有哪些动作?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苏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我栽种的植物(一)综合分析绿色的植物是维护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六年级学生已经在自然等其他学科中,了解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和初步掌握了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并已有一些观察的经历和种植的体验,还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言的描述能力。
本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关心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以此陶冶学生的心灵情感。
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进入六年级的第一课,此后更应当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观察理解,并让学生能对事物发展的完整性有初步的把握。
如植物主要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最美,最旺盛的时期是怎样的等等。
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方法和充分的生活体验。
(二)教学目标本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发展学生的感知力及表现能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或回忆自己栽种植物的体验,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展现植物的形态特征及色彩变化;表现自己与植物有趣的故事和深爱绿色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课前准备教具:一株或多株植物、种子、花盆一只、泥土一包、清水一瓶、底盆一只、小铲子一把、塑料纸‘块、录像片(介绍各种植物资料)等。
学具:学生自己喜欢用的画具。
(二)设计方案方案1课时:l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出示—株植物、花盆、泥土、清水盆子、小铲子,问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把植物栽入盆中。
请一至两名同学上讲台进行种植,提示其他同学进行观察。
请学生复述栽种过程,评价其栽种方法正确与否。
请大家分别说一说白己喜爱的植物。
教师插放介绍多种植物生长的录像,提示学生注意其形态、色彩特征。
请学生讲一讲植物生长的几个过程。
分小组交流各位同学与植物有趣的故事。
每小组推荐一名小记者注意收集故事材料。
布置作、业:每位同学画一幅《我栽种的植物〉作业展示评价: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并请小记者介绍了解到的有趣的故事。
对画面进行评价。
对作业的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
教师提示优秀作业留在教室展示一次。
第二课:向动物朋友学习一、教材分析:(一)综合分析本课让学生运用仿生学的原理,观察、认识和利用自己熟悉的动物的特异能力及习性进行联想、模仿、发明和创造,并用绘画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见解。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画是无声诗—给古诗配画|辽海版

教案标题: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画是无声诗—给古诗配画|辽海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理解“画是无声诗”的含义。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和绘画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为古诗配画,表达古诗的意境。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古诗与绘画的关系2. 画是无声诗的含义3. 古诗配画的技巧和方法4. 创作实践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与绘画的关系,掌握古诗配画的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的意境转化为绘画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古诗配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幅画与古诗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2. 讲授新课(10分钟)(1)讲解古诗与绘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画是无声诗”的含义。
(2)分析古诗配画的技巧和方法,如:如何选取古诗、如何把握古诗的意境、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古诗等。
(3)举例说明古诗配画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感受绘画作品对古诗意境的传达。
3. 实践环节(15分钟)(1)让学生自选一首古诗,进行配画创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4. 总结与拓展(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古诗配画的意义和方法。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为另一首古诗配画,下节课进行展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诗与绘画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参与程度和创作成果。
3. 学生对古诗配画技巧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发言积极、合作精神等。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 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对古诗配画技巧的掌握程度。
3.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课题:第一课远近的奥秘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2、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具学具:范图、作业纸、绘画工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1、导入: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生:近大远小。
2、新授:(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2)什么是透视呢?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5)师示范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4)整理画面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四、作业展示五、拓展阶段: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课题:第二课风景写生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全册

课 题
第1课我栽种的植物
课 时
1教时
教学目标
①回忆生活中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并体会它带来的感受。
②运用不同绘画材料来表现经历和感受。
③完成一幅记忆画。
课前准备
蜡笔、图画纸、示范画
教学流程:
1.导入:教师假以《拔虫牙》小作者的身份,生动讲述“那次”拔虫牙的经历和感受。注意故事要形象,讲述要真切。
2、版画作品精炼、独物,易于保存和收藏、传播,深受人们喜爱。
3、版画创作极为重视工具和材料的处理,不同板材、技法的处理,创作出的版画风格也各有不同。
4、版画的种类
(1)木刻版画(2)铜版画、石版画(3)纸版画
5、木版画
(1)木版画知识 木版画俗称木刻,源于我国古代。雕版印刷书籍中的插图,是版画家族中最古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支。
2.教学新授:
(1)打开书本,看图片和文字,说一说各种发明创造的启示来源。
(2)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其了解的以仿生学进行发明创造的故事。
(3)分组讨论未来人类所要解决的诸如交通工具等问题,并把问题写在问题板上。
(4)把问题板放到讲台上供各小组交流。大家讨论以仿生学的研究方法提出的解决方案。
(5)各小组可提出异议、方案进行答辩。
2、用彩泥、黏土、各种彩纸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自己喜欢的蔬菜。
3、除用黏土制作外,其他材料要考虑色彩的搭配,让蔬菜看起来鲜艳醒目。
(四)课后拓展
1、运用其他材料(彩色皱纹纸、布、彩泥、小石子等)制作菜肴;
2、运用绘画、拼贴等方式表现蔬菜。
教后记:
【二次备课】
课 题
第四课《买菜》
课 时
1教时
教学目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风景写生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风景写生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了解风景写生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进行简单的风景写生创作。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表现自然风景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培养对自然风景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2. 学生通过实践和反思,提高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 学生能够培养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风景写生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 风景写生的创作方法和步骤3. 风景写生的实践与反思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风景写生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 风景写生的创作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1. 自然风景的层次感和空间感的表现在风景写生中的运用2. 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示范作品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画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著名的风景写生作品,引导学生对风景写生产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风景写生的基本概念和技巧,以及创作方法和步骤。
3. 示范教学:教师进行现场示范,展示风景写生的创作过程。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风景写生的实践操作。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板书设计1. 风景写生2. 内容:- 风景写生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风景写生的创作方法和步骤- 风景写生的实践与反思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一次风景写生的创作,要求作品能够表现出自然风景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2. 作业提交:学生将作品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画是无声诗—给古诗配画|辽海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画是无声诗—给古诗配画|辽海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旨在通过学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和绘画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在本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并通过画画来表达诗歌的意境。
主要内容包括:1.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2.了解中国绘画、文化艺术背景3.学习如何使用传统水墨画技巧4.创作一幅画,表达诗歌的意境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构成和特点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传统水墨画技巧的学习和应用、如何通过画画表达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传统水墨画技巧表达诗歌的意境,如何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教学中融入指导、探究和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包括:1.讲解和演示2.工作坊合作模式3.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画是无声诗—给古诗配画》。
•引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
2. 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10分钟)•学生课前预习白居易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学生口诵诗歌,并分析诗歌意境。
3. 学习绘画技巧(25分钟)•讲解传统水墨画技巧和基本构成。
•分享中国绘画文化的背景知识和艺术特点。
4. 合作创作(6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2-3人。
•指导学生选择一幅古代诗歌,过场试绘。
•组内分享每个人的灵感和构思。
•完成作品绘制,学生自评和合作评价。
5. 展示分享(10分钟)•学生展示及讲述各组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表现形式。
•借机采用同伴评价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探讨艺术作品的意境和表现形式。
6. 小结环节(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阶段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新的知识和技巧,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和合作评价2.老师参与评价3.课堂互动评价七、板书设计•标题:画是无声诗—给古诗配画•内容:学习诗歌,传统水墨画技巧,创作表达八、教学资源1.《辽海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程通过融合中国绘画和古诗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化传承和审美、创作的能力,营造了合作共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小组讨论,拓展思维。
小组交流刚刚收集到的素材,引导同学整理刚才画的速写,构思、构图时要考虑到各种废旧材料的选择。突出主题。
(2)巧手组合,创作佳作。
选择生动、有趣的买菜镜头进行勾画,合理地使用废旧材料粘贴,收拾整理。在表现菜场整体气氛的基础上,注意细节的刻画。
6.展示评价。
作品欣赏:
总第课时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各种蔬菜,了解蔬菜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启发学生去观察、比较,感受各种蔬菜的形状、颜色和质感。
(2)操作目标:学会用各种材料制作出不同形状、颜色和质感的蔬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知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蔬菜。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发现今天的教室有什么变化吗?(墙上到处都挂上了蔬菜饰品)感觉怎么样?(清鲜、自然、和谐)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墙上的挂饰(工艺品、绘画作品)。你们看有红色的辣椒、绿色的瓜果……好一个田园风光,你们是否感觉到自己置身于“农家乐园”之中呢?
板书设计:
课 题:
第四课买菜(二)
总第课时
年月日
教学过程:
1.欣赏分析。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各种蔬菜,并且学会了用各种材料制作出不同形状,颜色和不同质感的蔬菜,有的同学还专门到菜场去买菜,和商贩讨价还价,感受了菜场的热闹和喧哗。经过细心观察,精心筛选,他们选择了最富有代表性的场面,合理地运用各种废旧材料,原汁原味地表现了热闹的菜场。你们瞧,他们创作的作品多么生动啊!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2018—201年度第一学期班级教师日期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五年的美术研究和训练,大部分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乐于动手,对手工制作课,充满了极高的热情。
同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学生情况分析绘画经验,其抽象思维、知识的综合能力、运用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也比较高,对色彩有较强的辨别能力,把握物体形状的能力、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的能力都很强,对美具有了较高的欣赏能力。
并且,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的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绘画惯不好,在作画中急燥,缺乏耐性和观察能力,缺乏独立动手能力,空间感较差,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本学期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美术这一学科的特点,相识更多的美术知识,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体验型色的变化与魅力,另一方面则更加侧重对美术文化的进修和渗入渗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感受美术带来的乐趣。
该教材是苏少版教材,贴近学生的心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课的主题都有美术带来的有趣的惊喜。
六年级美术课本一共分为20课,每一课都侧重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有不少教材分析系列的课教学内容前后联系比较紧密,非常适合学生较深入的做一个专题,并且有些教学内容还设计成了案例研究、问题研究和项目研究,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研究,增加学生合作的机会。
其次,本册教材继续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可操作性,贴近生活,关注美术文化的渗透和注重学生研究兴趣的培养等特点。
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改变了传统学科知识门类划分课业的形式,淡化了美术门类,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拓宽了美术的文化背景,增加了工艺设计的比例,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研究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进修兴趣和欣赏水平,既考虑到知识体系的建构,又突出了审美审美本领、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课题 6.木版画课型新授课时2-1 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学习黑白版画的基础知识,提高用刻刀造型的情趣。
2.培养学生用黑、白、灰表达的能力。
3.通过写生和黑白版画的刻制,了解木版画的艺术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欣赏中了解木版画特点。
难点:黑白版画的欣赏方法及制作法,人物、风景中黑白灰的归纳方法及黑白版画中黑白灰的处理。
教学准备木版、小刻刀、草稿纸、复写纸、铅笔、毛笔、墨汁、欣赏图片等。
预习要求1.预习本课内容,查阅木版画相关知识。
2.准备好本课所需工具。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内容、方式)旁注一、复习回顾展示上节课的优秀学生作品,全班同学欣赏,谈谈自己的体会,认识版画的艺术语言是什么?二、精讲探究1.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在版画中很有代表性的黑白版画。
(出示版画范作)问:谁能看出教师的这些版画和以前所见过的版画有什么不同吗?这次我们学习的版画是在木板上用刻刀刻出内容,再拓印在纸上的版画。
因此,刀痕在画面上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内容、方式)旁注表现出刀味的印象。
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学生讨论:并归纳。
1.以前版画是纸版画。
2.重叠画。
2.欣赏(图一)和(图二)范画作品创作过程:教师简单介绍版画过程。
(要求学生从版画的艺术特点入手。
)a.完成画稿:在形体把握上要求概括,集中。
可运用取舍、夸张、装饰、变形等多种表现技巧,不拘泥于写实。
b.过稿,刻版:教师演示握刀的姿势及平口刀,圆口刀,三角刀的运用中产生的不的效果。
c.刻版,拓印。
三、练习展评1.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过程制作。
2.教师巡视指导:在巡视指导中发现较好的画稿,可让学生展示并谈谈自己是怎样安排黑白关系的。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夸张与变形,突出人物特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画稿中的不足。
强调画稿是版画作品成功的基础,应该认真对待。
3.学生作品展示。
四、反思扩展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内容、方式)旁注(3)坐着的人由于腿部弯曲,高度为5个人头,正面对着他时,可用服饰来表现,侧面对着他时可把腿部弯曲画成近似于直角状。
赣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5课 多彩的田园风光》教案1

赣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5课多彩的田园风光》教案1一. 教材分析《多彩的田园风光》是赣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田园风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田园风光的图片、绘画技巧的介绍以及绘画作品的欣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田园风光的特点,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创作出自己心中的美好田园风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田园风光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对田园风光的深入观察和体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田园风光,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田园风光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田园风光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表现出田园风光的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绘画技巧,创作出富有特色的田园风光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田园风光图片,了解其特点。
2.讲解法:讲解绘画技巧,引导学生掌握绘画方法。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绘画,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4.欣赏法:欣赏优秀绘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田园风光的图片和绘画作品,用于展示和欣赏。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幻灯片或视频,展示田园风光的画面和绘画技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视频展示田园风光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田园风光的美。
同时,提出问题,如“你们觉得田园风光有什么特点?”、“你们最喜欢的田园风光是什么?”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和绘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田园风光的特点,如自然、和谐、宁静等。
同时,讲解绘画技巧,如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引导学生掌握绘画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动手绘画,尝试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表现自己心中的田园风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蔬菜的联想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蔬菜,学生的认知程度较高。
将学生常见的物品引入到美术教学内容中来,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课的教学内容,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创新各种教学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蔬菜的联想》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观察蔬菜的形状和颜色,并根据其特点加以自由联想;通过拼凑等方法,创造出新奇有趣的新形象。
这个内容题材新颖,形式活泼,既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又锻炼其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激发其创作欲望,多种方法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教授本课时,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框框,尤其是在启发联想时,要积极鼓励,让学生借助这些蔬菜大胆想象,赋予蔬菜以人的打扮、人的动作、人的表情等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思想都能自由地翱翔。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在讨沦、表演、制作的各种活动中,充分认识蔬菜的大小、色彩、形状和质感。
(2)操作目标:让学生借助新奇的想象,通过摆放、拼接、切挖、组合等方法,表现不同的艺术造型。
(3)情感目标:通过蔬菜联想的创作,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发挥艺术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解蔬菜外形特点,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探索、研究,从蔬菜的形状、大小、颜色、质感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联想,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制作新奇的蔬菜造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蔬菜的各种造型,通过摆放、拼接、切挖、组合等方法,塑造出奇特多样的艺术作品。
课时建议:1—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多媒体课件、数码相机、蔬菜实物作品、刀、剪、牙签等。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几种蔬菜,刀、剪、牙签等用具。
教学过程
1.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
生:喜欢。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要不要?
生:要。
师:(出示一只紫茄子)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蔬菜吗?
生:茄子。
师:(将茄子放进讲台抽屉)大家数三下,茄子就会变。
生:一、二、三!
师:变(拿出事先做好的用茄子制作的企鹅)!大家看,茄子变成了什么?
生:企鹅。
师:对。
大家如果也想表演这样的魔术,那就和我一起来学习《蔬菜的联想》
(板书:蔬菜的联想)
2.组织观摩
一、是观摩蔬菜实物,可以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蔬菜的外形、大小、色彩、气味以及触摸上去的感觉等。
二、是观摩蔬菜作品,重点观察普通的蔬菜是怎样变成鲜活的艺术形象的。
3.联想竞赛
师: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我们的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桌上都有一堆蔬菜,,我们先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看似平凡的蔬菜里边,到底蕴藏着哪些美,它到底能和我们生活中什么可爱的形象联系起来呢?
组织学生先个人观察,再小组讨论并展开联想竞赛。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联想成果。
组织欣赏书上的联想作品,激发兴趣。
4.实物创作
师:看过别人的联想作品,你的心里有谱了吗?怎么样来创作?
生:观察——联想——制作。
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多件作品。
可以使用你喜欢的任何一种蔬菜进行单独创作,也可以将多种蔬菜组合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