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RC气道吸引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吸引前成人吸30-60秒的纯氧,婴儿提高原吸氧浓度的10% • 每次吸引前检查负压,在有效清除分泌前提下越小越好。 儿童负压在80–100mmHg ,成人小于150mmHg • 密闭式吸引方式可以在吸引过程中维持机械通气和氧供
• 预防肺泡萎陷 • 高吸氧浓度和PEEP时 • 既不增加也不减低VAP的发生危险 • 每日更换密闭式吸引管并不能减低VAP,也不节省成本
• 气道吸引程序包含患者准备、气道吸引和吸引后护理 • 吸引技术包含开放式吸引和密闭式吸引 • 深度吸引是指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再 回抽吸引管1cm • 浅度吸引指吸引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 道长度加上辅助装臵的长度
患者准备
• 成人吸引管不超过导管内径50%,儿童和婴儿不超过70%
• 气道内明显有分泌物
• 患者没有有效地自主咳嗽能力 • 急性呼吸窘迫
• 怀疑胃内容物或上气道分泌物的误吸
• 需要获取痰液标本进行化验检查时
并发症
• 减小肺的动态顺应性和功 • 低血压 能残气量 • 心律失常 • 肺不张 • 生理盐水例行滴入相关并发症 • 缺氧、低氧血症 • 过度咳嗽
• 气管和或支气管粘膜损伤 • 气道狭窄/气管痉挛 • 增加下气道细菌定植 • 改变颅内血流灌注和增加 颅内压 • 高血压
谢谢聆听!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
护理部 彭爱霞
主要内容
简介 并发症
患者准备
操作步骤
吸引效果评估
监测
吸引后护理
适应征
推荐操作标准循证 级别
简介
• 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比较普遍的一项操作程序
• 气道内吸引是气道分泌物清除治疗和预防机械通气患 者气道阻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患者须有脉搏血氧监测仪进行氧合状况监测
操作步骤
• 为避免气道粘膜损伤,推荐浅度吸引 • 深度吸引的相关损伤比浅度吸引大 • 每次吸引时间不要超过15秒
• 开放式吸引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 气道内生理盐水滴注
• 经人工气道滴注生理盐水,认为可以稀释气道内分泌物,便于粘 稠分泌物的清除,但是,支持这个假设的循证资料很少。生理盐 水的滴注可以引起刺激性咳嗽从而增加分泌物的清除。近期研究 提示吸引前滴注生理盐水可以增加VAP的发生率。大量的研究文 献提示生理盐水的滴注没有益处。不建议每次吸引前例行滴注
监测
• 呼吸音 • 氧合状况
• 皮肤颜色 • 脉氧 • 呼吸频率和节律
• 痰液特征
• 颜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量
• 粘稠度 • 气味
• 血流动力学
• 脉率 • 血压 • 心电图
• 呼吸机参数
• 气道峰压和平台压 • 潮气量 • 压力、流速、容量曲线 • 氧浓度
• 咳嗽特征 • 颅内压
推荐操作标准循证级别
• 推荐不常规例行进行气道内吸引,当有气道分泌物指征的时进行吸 引(1C) • 吸引前进行预给氧(2B) • 推荐吸引操作时避免断开呼吸机(2B) • 基于婴儿和儿童相关的研究,推荐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 (2B) • 吸引操作前,推荐不例行给予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 (2C) • 婴儿,合并肺萎陷风险、高吸氧浓度和PEEP成人采用密闭式吸引 (2C) • 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式吸引(2B) • 吸引操作可以导致肺泡萎陷并急性肺损伤患者,应避免断开呼吸机 ,可以采用肺复张手法(2B) • 儿童和成人患者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 50%的吸引管,而婴儿患者 应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70%的吸引管(2C)
• 氧合状况恶化 • 支气管痉挛
• 气管内导管内壁细菌生物膜下移 至下气道
• 疼痛、焦虑、呼吸困难
• 心动过速
• 增加颅内压
吸引效果评估
• 机械通气波形和呼吸音改善 • 最高吸气平台压缩小并气道峰压降低。降低气道阻 力或增加动态顺应性。压力控制模式时增加送气潮 气量 • 改善血气分析指标或氧合状况(脉搏血氧饱和度) • 清除肺内分泌物
吸引后护理
• 吸引操作后应给予至少1分钟的高浓度氧,尤其患者 在吸引前和或吸引中并发低氧血症
• 不例行给予过度通气
• 有明显肺泡萎陷证据时可以尝试肺复张手法
• 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适应征
• 需要维持人工气道的通畅 • 需要清除气道内积聚的分泌物,有以下指征之一时
• V-P曲线环有锯齿状改变和或气道内明显的大水泡音 • 容控模式时气道峰压增加或压控模式时潮气量减少 • 氧合和或血气值的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