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发生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030d4f4856a561252d36f31.png)
施, 从硬件到软件, 由表及里, 层层设防, 只有这样, 才能构筑起一道水产养殖动物
免遭危 害的绿色屏障。 1 . 改善池塘条件。 池塘条件的改善要
动物患病严重甚至死亡, 有的患病较轻 可
逐渐 自行痊愈 , 有 的则丝毫没有影响, 所 有这些都与机体内免疫 力的强弱存在一 定的关联。 2 . 引 起病害发生的外界因素 引起水产 养殖动物病害发生 的外界 因素有很 多, 概括起 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 ( 1 ) 环境因素
清塘 , 就是用药物进行池塘 消毒, 杀灭病 原体和敌害。 清塘的药物有很多, 通常使
用的有生石灰和漂白粉。 二是在饲养过程 中, 通过 定期换注新水 , 使用微 生物制剂 来改善池塘条件。 换水 频率 , 可根据水温 情况而灵活掌握, 通常4 — 6 月份 , 每1 0 ~ 1 5
用化学药品, 而选用无毒 、 无害 、 无药物 残留的生物制剂。
头, 或 者发 现池 塘水 质浑浊 、 老化 等现 适合 养殖品种 、 针对特 定水产病原 的疫 象, 就要通过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等措 苗 。 施加以及时应对 ; 二是 科学 投饵 , 除按定 时、 定点 、 定质和定量的 “ 四定” 原则投饵 外, 所投饵料还必须新鲜, 尤其在高温期
病原体的侵害而生病。 ( 2 ) 人 为因素
一
5 0 一
渔紫致富柏南 2 0 1 7 一 J 4
坚持重点时段清整与平时维护相结合。 一
是养殖初期, 要 对 鱼 池 进行 清整 。 鱼 池 的
水生动物疾病学考点
![水生动物疾病学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1742ed0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5.png)
名词解释:水生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生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泛池:当含氧量低于其最低限度时,就会引起窒息死王,叫泛池。
鱼病:指病因作用于鱼体,使机体正常活动被干扰、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的一种生命活动现象。
真菌:是最重要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以产生大量无性和(或)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水产动物由于真菌感染而患的病,称为真菌病)原虫:即原声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的单细胞真核生物。
但在生理上和多核细胞生物一样,具有摄食、代谢、呼吸、排泄、运动以及生殖等全部功能。
赤潮: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值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现象。
(在海洋,特别是内湾及浅海区常常发生由于某些浮游生物异常繁殖,并高度密集,引起水质败坏,发臭,海水变色的现象,由于常出现红色,水随风起伏进退,看起来像一种红色浪潮。
所以称为赤潮。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水体营养物质过多,氮、磷过多,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影响水体和空气的正常氧气交换,加之死亡的藻类分解消耗氧气造成水体溶氧的迅速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无公害水产品: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产过程符合规定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不受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的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鱼药:是为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虫、害,促进养殖对象健康成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一切物质。
水生动物:是指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它包括一直在水中生活的一级水生动物(鱼虾)等还包括曾经在陆地生活,又返回到水中的二级生物和昆虫(鲸等)。
水生动物细菌病:是指细菌感染引起水生动物发生病理变化、死亡的疾病。
简答及论述:1.草鱼出血病概念、病原、症状、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概念:是由GCHV引起的草鱼在育种阶段发生的急性、出血性高死亡率的病毒性传染病。
水产动物病害学绪论
![水产动物病害学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a78dc709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88.png)
包括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形态学观察是最直接的方法,可以观察到寄生虫的形 态和结构;免疫学检测可以检测到寄生虫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分子生物学检测则可以确定寄生虫的种类和遗传 特征。
非生物因子引起病害类型及诊断
非生物因子引起病害类型
包括水质恶化、缺氧、中毒、营养缺乏等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这些疾病常表现为生长缓慢、免疫力 下降、组织坏死等症状。
使用前了解药物性质、作用机理及适应症 ;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确保水产品安全 ;关注药物残留问题,保障人类健康。
典型药物使用方法和效果评估
要点一
典型药物使用方法
要点二
效果评估
以抗生素、消毒剂、抗寄生虫药等为例,详细介绍其使用 方法,包括用药浓度、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等。
根据药物使用后病情改善情况、死亡率降低程度等指标, 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增加换水次数,减少有害物质积 累。
底质改良
定期清理池塘底部淤泥,减少病原 菌滋生;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 部环境。
生态调控
引入有益微生物,建立生态平衡; 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良种选育和苗种培育技术
良种选育
选择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品质优良的品种进行养殖。
苗种培育
加强亲鱼管理,提高繁殖力;优化孵化条件,提高孵化率;强化苗种培育,提高成活率。
水产动物病害学绪论
contents
目录
• 水产动物病害学概述 • 水产动物免疫系统与疾病关系 • 常见水产动物病害类型及诊断方法 • 水产动物病害预防措施与实践 • 水产动物病害治疗方法与案例分析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水产动物病害学概述
定义与研究对象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911efc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8.png)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然而疾病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掌握水产养殖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是养殖户必备的知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常见病害之一是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通常是由病原菌引起的,常见的病例有溶藻菌病、创伤感染等。
为预防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养殖户应该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注意水质和饲料的卫生状况,并定期进行池塘或养殖设备的消毒。
另一个常见的病害是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通常由感染了外寄生虫的病鱼引起,常见的病例有鳃蚕病、鳃膜吸虫病等。
为预防寄生虫感染,养殖户应该注意鱼苗的来源和品质,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
病原真菌的感染也是水产养殖常见的问题,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霉菌病等。
病原真菌的繁殖通常受到水质的影响,因此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病原真菌感染的关键。
还可以使用一些防真菌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病毒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也经常发生,常见的有疱疹病、水生细小病等。
由于病毒的传播很容易,所以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养殖户可以定期检查养殖水体和养殖设备,及时清理死鱼和排泄物,加强鱼体的免疫力,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养殖户还应该留意水温的变化和饵料的选择。
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鱼类的正常生长和免疫力的提高,而适宜的饵料可以提供养分和抗氧化物质,增加鱼体的抵抗力。
预防是水产养殖中控制疾病的关键。
养殖户应该养成定期检查水质、养殖设备和鱼体健康状况的习惯,并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
定期给鱼类进行预防性的治疗,以提高其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如果发现养殖中有疾病的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以避免病害扩散和经济损失。
水产养殖的常见病害包括细菌性病害、寄生虫感染、病原真菌感染和病毒性疾病等。
养殖户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治疗,以保证水产养殖的良好效益。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d6632b5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6.png)
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疾病学7月01日14:30-16:30(19周五)水新综2绪论1、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水产动物生病的特点:①发现难②用药麻烦③治疗难3、疾病产生的三大因素:病原、宿主和坏境。
(10分大题,自己看书)第一章病理学基本原理1、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和宿主反应特性这两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充分发展期疾病的结局: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死亡2、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宿主、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P7图1-13、基本病理过程:(1)细胞和组织损伤:①萎缩:已经发育到正常大小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发生物质代谢障碍,使分解代谢超过了合成代谢,因而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的过程叫萎缩。
②变性:机体在发生物质代谢障碍的情况下,细胞或组织发生理化性质改变,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在生理状态下见不到,并具有各种各样特殊物质和化学特性质的物质,或在虽生理情况下,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
③坏死:生活机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2)循环障碍:①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称为充血。
②贫血:机体含血量减少或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少于正常称为贫血。
③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脏外出至组织间隙、体腔内或身体外面,称为出血。
④梗死形成:由于血管的阻塞,局部组织缺血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
⑤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⑥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碍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⑦水肿与积水:细胞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异常增多,称为水肿,组织间液在胸腔、心包腔、腹腔、脑室等浆膜内蓄积过多,称为积水。
水产疫病分类
![水产疫病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f24f452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a.png)
水产疫病分类水产疫病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水产动物患上的疾病。
这些疫病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防控水产疫病,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和了解。
一、病毒性疫病1.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病原体:病毒主要感染对象:鲈鱼、鲤鱼等症状:鱼体出血、皮肤坏死、行为异常防控措施:隔离病鱼,保持水质清洁2. 病毒性脑炎病原体:病毒主要感染对象:鲫鱼、鲤鱼、鲢鱼等症状:鱼体晕浮、食欲减退、呼吸急促防控措施:提高养殖水体的通气性,避免过度密度饲养二、细菌性疫病1. 霍乱病病原体:弧菌主要感染对象:虾、蟹、鱼类症状:虾体弯曲、腹部肿胀、死亡率高防控措施:保持水质清洁,加强饲料卫生管理2. 红鳍病病原体:细菌主要感染对象:鲤鱼、鲢鱼、鲫鱼等症状:鱼体红斑、鳍腐烂、呼吸困难防控措施:加强饲料卫生管理,避免过度密度饲养三、寄生虫性疫病1. 鳃蚓病病原体:鳃蚓主要感染对象:鲤鱼、鳙鱼、鲢鱼等症状:鱼体鳃部有蚓丝,呼吸困难防控措施:保持养殖水体清洁,隔离病鱼2. 鱼虱病病原体:鱼虱主要感染对象:鲤鱼、鲢鱼、鳙鱼等症状:鱼体出现鱼虱,行为异常,食欲减退防控措施:加强养殖网箱清洗和消毒,定期检查鱼体四、真菌性疫病1. 白斑病病原体:真菌主要感染对象:虾、鱼类症状:虾体出现白色斑点,呼吸困难防控措施:保持水质清洁,避免过度密度饲养2. 白鳞病病原体:真菌主要感染对象:鲤鱼、鲢鱼、鳙鱼等症状:鱼体出现白色鳞片,行为异常,食欲减退防控措施: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定期检查鱼体五、其他疫病1. 水霉病病原体:水霉菌主要感染对象:虾、蟹、鱼类症状:虾体出现白色绒毛,呼吸困难防控措施:保持水质清洁,避免过度密度饲养2. 疲劳病病原体:环境因素主要感染对象:虾、蟹、鱼类症状:虾体无力、行为异常,死亡率高防控措施:合理管理养殖密度,提供充足的饲料和养分通过对水产疫病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一类疫病的病原体、感染对象、症状和防控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2732f3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3.png)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水产养殖业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然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不可避免。
病害的早期诊断与有效的检测技术对于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以及目前常用的诊断与检测技术。
一、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害1. 鱼类病害鱼类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常见的鱼类病害包括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感染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鱼类生长迟缓、器官损伤以及死亡。
2. 虾类病害虾类病害同样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
常见的虾类病害包括白斑病、黄头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虾体发育异常、免疫功能下降。
3. 螃蟹病害螃蟹养殖也常常受到各种病害困扰。
常见的螃蟹病害包括软甲病、绿蟹综合症等。
这些疾病会使螃蟹腿部变软、免疫力下降,甚至导致死亡。
二、病害的诊断技术病害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十分重要。
以下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病害诊断技术。
1. 临床症状观察法通过观察水产动物的临床症状,比如行为异常、食欲减退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害。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对于一些病害的早期诊断不够准确。
2. 病原体分离法通过从患病的动物体内分离出病原体,进一步鉴定病原体种类。
这种方法需要耐心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病害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病原体的存在与类型。
病原体的DNA可以通过PCR 扩增并进行特异性检测,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病害的检测技术及早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措施是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目前常用的病害检测技术。
1.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病动物的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来确定动物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
这种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可以提前判断动物是否受到了病毒或细菌的感染。
2. 细胞学检测细胞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病动物体内的细胞变化来诊断病害的。
可以通过细胞培养、镜检等方法进行细胞学检测。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8a23a3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f.png)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产业,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一些病害。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白病白病是一个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病原体是线虫。
此病原体在水体中具有高度抵抗力,并且能传播很远距离。
患病的水产动物腹部和鳃部会出现白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鱼体会产生浮肿、松弛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呼吸道病害呼吸道病害主要是由于水质不良、饲料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鳃部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改善水质,保持水体清洁,并根据不同病因进行合理饲养。
3. 皮肤病害皮肤病害是水产动物常见的病害之一。
常见的病因有细菌、寄生虫等。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皮肤溃疡、褪色、脱鳞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饲养箱内的杂物,保持水质清洁,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4. 眼病眼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光线不足等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眼睛出现肿胀、混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改善饲养环境,提供足够的光照,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除了以上介绍的防治措施之外,还需要养殖户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环境的卫生。
定期检查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并合理饲养和使用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要及时处理疫情,避免病害的蔓延。
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是养殖户需要重视的问题。
只有加强管理,提高预防意识,才能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何谓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何谓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6a5b4b5cc8d376eeafaa310a.png)
何谓水产动物疾病学(病害学)?你为何选修该课程?简述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如你是一水产养殖公司的技术主管,你会如何预防?
一、何谓水产动物疾病学(病害学)?你为何选修该课程?
1.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 想了解水产动物疾病背后的机理以及预防措施,增加自己知识的广度。
并且能在生活中遇到相应问题或教学上涉猎到此问题时,能较好地解释及解决实际问题。
二、简述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如你是一水产养殖公司的技术主管,你会如何预防?
1. 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是有机体与生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错综复杂的表现结果,可能是由外因、内因或人为因素等引起的。
2.①通过设计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并运用适当的理化、生物方法改善生态环境。
②通过加强饲料管理,使用人工免疫,选择抗病育种等方式增强集体抵抗力。
③通过建立制度、严格检疫、彻底清塘、加强消毒、使用药物预防和切断传染源等途径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主要措施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主要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a91c8b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1a.png)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主要措施概述预防水产动物疾病是保障水产养殖生产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预防措施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水产动物的健康水平。
本文将介绍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主要措施,包括环境管理、饲养管理、疫苗预防等方面。
环境管理良好的环境管理是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环境管理措施:水质管理合理的水质管理对于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这包括以下方面:•定期监测水质,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确保水质处于适宜范围。
•控制底泥积累,定期清理池塘或鱼缸底泥,以防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对水产动物产生不良影响。
•利用生物滤池、藻类和水生植物等进行水质净化,提高水质的稳定性。
温度管理水产动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要注意以下温度管理措施:•根据不同水产动物的要求,保持适宜的水温范围。
•在寒冷季节提供保温设施,避免水温过低。
•在夏季炎热天气中采取降温措施,例如增加水流、喷泉等。
饲养管理良好的饲养管理有助于提高水产动物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饲养管理措施: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饲料管理的建议:•根据水产动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宜的饲料,满足其营养需求。
•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以免造成水体污染和消化道问题。
•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确保其新鲜和富含营养。
密度管理水产动物的密度过高会导致饲料不均匀分布、水体污染和病害传播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密度管理的建议:•根据水产动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确定养殖密度,以防止过度拥挤。
•定期清理养殖池或鱼缸,保持良好的水体循环和养殖环境卫生。
•避免过度投放新进水产动物,以免引起群体应激和疾病传播。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疫苗预防措施:预防疫苗的选择根据不同的水产动物和疫病种类,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7157f5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b.png)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业,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问题。
病害的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了解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1. 鱼类病害(1)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比较典型的有鱼病弧菌病、鸟氏菌病和拟杆菌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鱼体表现出虹吸力下降、食欲不振、停止摄食、呼吸急促等症状。
(2)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主要包括鱼虱病、白点病等,这些病害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1)白点病:白点病是虾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主要是白斑虾病毒。
患病的虾体表现出体色变浅、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症状。
(2)黄黑颤虫病:这是一种虾体寄生虫病,患病的虾体表现出虾壳发黄、体色暗淡,严重影响了虾类养殖的生产。
二、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饲养。
(2)合理选择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域,避免养殖水域过于潮湿或者水流不畅导致水质恶化。
(3)定期检查鱼群:对鱼群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害,隔离患病鱼群,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定期换水:定期进行水质换新,保持养殖水域的清洁。
(2)加强疫病防治: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
(1)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合理搭配饲料,添加促进免疫的物质,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2)规范管理养殖动物:定期做好养殖动物的检疫工作,确保无病种饲料的使用。
4. 养殖环境的管理(1)合理控制水温:保持养殖水域的水温适宜,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导致病害发生。
(2)良好的水循环:保持养殖水质循环,避免养殖水质滞留造成水体污染。
5. 科学用药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使用药物应根据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导致残留过多的药物在水体中,从而导致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
举例说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举例说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01052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d.png)
举例说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1.引言1.1 概述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对于水产养殖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水产动物疾病的爆发不仅会导致养殖损失,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他经济损失。
因此,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条件对于预防和控制水产动物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条件。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水质污染。
当水体受到污染,其中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会对水产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水中过量的有机物、养分和化学物质会破坏水产动物体内的生理平衡,使它们易受感染和疾病侵袭。
此外,水体中的寄生虫和病原体也会通过水质污染传播,进一步增加水产动物患病的风险。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的密度、温度、pH值等条件都会对水产动物的健康产生影响。
当养殖密度过高时,水产动物容易受到互相传染和底栖动物的压力,从而导致疾病的传播。
同时,温度和pH 值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也会使水产动物免疫系统受到压力,降低其抵抗力,增加患病的风险。
总结起来,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水质污染和养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预防和控制水产动物疾病,我们需要关注水质管理和养殖环境调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
此外,通过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温度和pH值等因素,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增加其抵抗疾病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综合管理,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整个文章的框架和脉络。
通过明确的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水质污染2.1.1 介绍水质污染对水产动物疾病的影响2.1.2 分析水质污染导致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2.2 养殖环境因素2.2.1 探讨养殖环境对水产动物疾病的影响2.2.2 分析养殖环境因素引发水产动物疾病的原因和条件3. 结论3.1 总结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3.2 强调预防和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重要性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首先提出了引言部分,目的是引入主题并介绍本文的结构。
水产动物病害学课件大纲
![水产动物病害学课件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f3685b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2.png)
04
水产动物病害诊断与防 治技术
诊断技术
观察症状:观察水产动物的行为、外观、颜色等变化 实验室检测:进行病原体检测、生化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使用X光、超声等设备进行诊断 病理学检查:对病灶进行切片、染色等检查 基因检测: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病原体鉴定 环境监测:检测水质、水温、pH值等环境因素
防治技术
病原:真菌
传播途径:水、饲料、工具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症状:皮肤溃烂、鳞片脱落、内脏 病变等
防治措施:消毒、隔离、药物治疗 等
寄生虫病
寄生虫种类:包括原生动物、 蠕虫、甲壳类等
感染途径:通过水体、食物、 接触等方式传播
症状:包括食欲不振、生长缓 慢、体色异常等
防治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改 善水质、加强管理等
添加项标题
近年来,水产动物病害学研究开始关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意义与目的
研究水产动物病害学的目的 是为了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健 康发展,提高水产养殖效益
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 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诊断 和防治的科学
研究水产动物病害学有助于 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降
低养殖风险
的发生
营养因素
营养不良:缺乏某种营养素,导致 免疫力下降
营养不均衡:营养素比例失调,影 响生理功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营养过剩:摄入过多营养素,导致 代谢紊乱
营养污染:摄入含有有害物质的营 养素,导致中毒
应激因素
环境因素:水温、水质、光照等 生物因素:病原体、寄生虫等 营养因素:饲料质量、营养成分等 管理因素:养殖密度、养殖方式等
水产动物病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13458a82b160b4e777fcf54.png)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第14期本文在探寻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病害预防的措施,供广大养殖生产者参考。
一、水产养殖动物发病的常见原因1.引起病害发生的内在因素水产养殖动物病害能否发生,以及发生后的危害程度如何,往往取决于机体内免疫力的强弱。
比如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能感染南美白对虾和小龙虾,而对同池混养的青虾却没有任何危害;青、草鱼易患病毒性出血病和肠炎病,而在相同条件下,鲢、鳙鱼却安然无恙;白头白嘴病只出现在草鱼的幼鱼身上,而成鱼则不感染。
面对相同的病原体,有的水产养殖动物患病严重甚至死亡,有的患病较轻可逐渐自行痊愈,有的则丝毫没有影响,所有这些都与机体内免疫力的强弱存在一定的关联。
2.引起病害发生的外界因素引起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的外界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因素池塘是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池塘条件的优劣,往往与病害的多少、轻重密切相关。
鱼池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由于水产养殖动物的粪便、尸体以及残饵沉积于池底,导致池塘底层长期缺氧,氨氮、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浓度过高,水质恶化,酸性增加,病原体大量孳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水产养殖动物便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而生病。
(2)人为因素生产者在养殖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很有可能成为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一是放养密度过大。
在生产中,有的生产者为了片面追求高产量,一味加大水产养殖动物的放养密度。
其实放养密度也不是越大越好,当放养密度超过一定的限度,会带来水产养殖动物生存空间狭小、排泄物增多、污染加重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增加病害发生的机率。
二是投饵、施肥措施不当。
投喂霉变饲料,或使用未经发酵的有机肥都会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
三是机械损伤。
水产养殖动物苗种在起捕、运输过程中如若操作不当,损伤体表,病原体就会从伤口乘虚而入,使其发病。
水生动物的疾病预防与治疗
![水生动物的疾病预防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e8ef345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9.png)
水生动物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水生动物在养殖和自然环境中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这些疾病给水产养殖业和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疾病对水生动物的危害,预防和治疗成为了关键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生动物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细菌性溶血性贫血、细菌性异尖线虫病等。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养殖者应该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并定期检测水质。
此外,应注意饲料的选择和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食。
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方法有多种,例如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然而,过度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抗生素抗性的产生,因此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此外,还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来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力,增强对抗细菌侵袭的能力。
二、病毒性疾病水生动物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包括传染性肝胰脏坏死病、溶血性伤寒、白点病等。
这些疾病通常导致水生动物的免疫力降低,生长受限甚至死亡。
为了预防病毒性疾病,养殖者应该做好隔离工作,确保新引进的水生动物没有携带病毒。
此外,应注意水体的消毒和饲料的消毒,避免病毒通过水和饲料传播。
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方法相对较少,一般采用隔离治疗的方式。
对于携带病毒的水生动物,应将其与其他健康的水生动物隔离开来,防止病毒的传播。
此外,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来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力,增强其对抗病毒的能力。
三、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是水生动物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鱼鳃虫病、鱼苗寄生虫病等。
这些寄生虫会危害水生动物的生长和健康,造成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寄生虫性疾病,养殖者应该定期检查水生动物的体表和内部,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
同时,应将养殖环境保持清洁,并定期更换水体,以减少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治疗寄生虫性疾病的方法有多种,例如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过度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容易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因此需要合理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此外,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来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力,减轻受寄生虫侵袭的程度。
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主要特点及趋势
![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主要特点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769759a1eb91a37f0115c24.png)
文/ 刘婷一、主要特点及趋势1.发病品种多。
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
2.疾病种类趋多。
据监测,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的疾病达126种,其中病毒性疾病17种,细菌性疾病61种,真菌性疾病4种,寄生虫疾病28种,藻类性疾病6种,其他病害3种,不明病因的疾病有9种。
3.多病原、多病种发病趋势明显。
据全国水产病害监测结果表明,连续5年,水生动物病害已由单一病原向多病原综合演化,并与目前的养殖方式、养殖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4.疾病发病时间长,涉及面广。
水生动物疾病发病时间由传统的春夏或夏秋两季发病高峰逐步向全年发病过渡,发病区域几乎涵盖所有的养殖水域。
5.水生动物重大疾病有暴发流行趋势。
二、疾病频发的主要原因1.水产养殖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是首要原因。
养殖生产者自我污染较为普遍。
底质恶化、池塘老化等。
2.过高的养殖密度始终是疾病频发的重要原因。
3.渔民缺乏科学用药、安全用药的基本知识,病急乱用药,盲目增加剂量,给疾病防治增加了难度。
尤其是原料药的大量使用所造成的危害相当大。
4.水生动物种质日趋退化,以及苗种质量的良莠不齐,都将导致养殖动物抗病力下降。
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发3233生的主要特点及趋势5.水产种苗及水产品的流通缺乏必要的检疫和隔离制度,为疾病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6.科研滞后于水产养殖发展需要,给水产养殖疾病综合防治带来一定的影响。
7.现行水生动物的防疫体系不健全,滞后于水生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
三、鱼病防治的主要措施1.对引进的苗种进行隔离及消毒,严禁携带病原。
2.大力推广健康养殖,实行生态综合防治。
(1)制定合理的养殖模式,放养健康苗种,做好前期的强化培育工作。
(2)保持水质处于良好状态是预防疾病发生的主要手段。
(3)预防疾病必须与科学投饲给合起来。
(4)日常管理与疾病预防相结合。
3.防重于治,做好疾病的预防,是鱼病防治的关健。
(1)预防疾病就是在水生动物尚为健康时进行,如果已经发生轻微疾病或有个别死亡,此时用药则为治疗行为。
水产病害学第1章绪论
![水产病害学第1章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e52de6bba8114431b90dd8c6.png)
e. 生物处理法:加光合细菌等。
7.NH3-N
1) NH3-N存在的形式:
a. NH3 (游离态):毒性大 b. NH4 +(离子态):毒性小 c. 两种形式的转化: NH3+H2O OH- + NH4 +
2) NH3的来源:
水产动物病害学
概念: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 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 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
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病因的定义
病因就是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病因的类别
(一)病原的侵害
1.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 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
1) 质优:a. 鲜活饵料需新鲜
b. 配合饵料未变质(原料、保质期) c. 配合饵料营养应全面
2) 量适:少量多餐、适量、宁少勿多
5. 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
1) 混合养殖 2) 使用水体改良剂和生物制剂。
6. 操作要细心: 以免受伤
7. 经常进行检查:早晚巡塘、检查饵料台
8. 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止病原传播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和治疗
一、疾病的诊断
(一)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
1. 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 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
(二)疾病的宏观观察诊断 1. 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体液、体表(鳃、鳍、皮肤)肌肉、内脏等
部位有无颜色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活动情况; 肉眼检查有无异物或刮取黏液或组织涂片或水浸片检查有无病原。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662234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c.png)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但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环境、水质、饲料、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发各种疾病。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成为养殖户们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知识。
本文将就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贝类病害1. 钝化病病因:主要由于水体温度过高或气候突变引起。
症状:头足或鳃外呈卷曲、粘连、变色等。
防治措施:保持水体清洁,适当投喂优质饵料,维持适宜的水温。
2. 贝虫病病因:带虫的二极虫进入贝类体内,引发感染。
症状:外壳发育不良,表面有明显凹凸,贝体内有白色条形虫体。
防治措施:采用一定浓度的盐水浸泡,能有效杀灭贝虫。
3. 黄化病病因:主要由于水质恶化和环境污染所致。
症状:贝类腹足壳表面呈现黄色征兆。
防治措施:加强环境治理,保持水质清洁,适时更换水体。
1. 伤口感染病因:鱼类因摔跤或受到其他伤害后,易感染细菌等引发的细菌性病害。
症状:伤口处红肿,体温升高,食欲不振。
防治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池塘清洁,可使用消毒剂喷雾消毒。
2. 白点病病因:由一种伪单细胞虫引起的传染病。
症状:鱼身上出现白色小点,呼吸急促,鳃出血。
防治措施:使用病原体抑制剂,控制水温,预防水质污染。
3. 鱼粘病病因:鱼在长时间搁浅或长期受到滞留原因引起。
症状:鱼体表面附着有鲜艳的黏液,呼吸急促,游动缓慢。
防治措施:加强管理,保持养殖环境通风,及时排泄淤积污染,加强饲料营养。
1. 白黏病病因:受到剧毒磷化合物卡介特纳、喹啉类农药、新蕈碱中毒。
症状:体色发白,无法正常蜕壳、脱皮。
防治措施:注意环境和水质的管理,并加强饲养管理。
2. 黑斑病病因:饲料寄生虫感染,受到细菌感染。
症状:体表呈现大片黑斑,体色加深。
防治措施:定期更换水体,增加光照和通风,使用抗生素治疗。
3. 延长体病病因:水温过低或泥沙淤积。
症状:头部变窄,体长变短,四肢变细,生长缓慢。
防治措施:加强冬季保温,清理池底积泥淤泥,适度增加饲料。
水产动物疾病学总结
![水产动物疾病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fa0376048d7c1c708a145cf.png)
细菌性疾病1、黏球菌(G+):细菌性烂腮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2、假单胞菌(G-:赤皮病、竖鳞病(北方地区常见)、鲤白云病(主要在网箱中发生,为冷水性疾病)3、气单胞菌(G- 主要是淡水性鱼类患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打印病、鲤科鱼类痔疮病4、弧菌病5、链球菌病(G+),是唯一的球菌病,属于条件致病菌,多发于海水中,可以进入脑中。
(1)、细菌性烂鳃病(柱状屈挠杆菌)生长适温:28℃,37℃可生长,5℃以下不生长;培养基中含Nacl 0.6%以上不生长;A、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鱼,污染的水及塘泥;(2)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在鳃受损后特别易感;(3)危害对象:所有淡水养殖鱼类,草鱼、青鱼、鲤等尤其敏感,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传播途径:水平传播;B、病程:致死时间与水温有关,致死时间的对数与水温呈直线关系(15-30℃);(1)发病季节、水温:5-9月份流行,通常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最适温度28-30℃;(2)发病范围:世界性流行,近年在网箱养殖中危害严重;在病原菌浓度大,鱼的密度高、水质差、鱼的抵抗力低下时更易暴发流行C、临床症状临床表现:食欲减退,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外观症状:“乌头瘟”;“开天窗”;“镶边”剖解变化:鳃丝肿胀,末端发白,或淤血、出血;鳃丝残缺不全、粘液增多,有污物附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鳃组织的炎症反应:(1)急性:炎性水肿、坏死,增生不明显;(2)慢性:炎性水肿、增生、坏死;D、诊断初步诊断:肉眼观察临床症状,结合镜检鳃丝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取鳃丝或粘液做水浸片观察到特定的病原可进一步诊断E、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2、加强苗种的选择和下塘前消毒;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保证饵料质量;4、定期泼洒生石灰,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定期消毒食场;5、发病季节,用中草药浸泡或内服预防;6、定期检查,及时杀灭鳃寄生虫;7、必要时用治疗用药全池遍洒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防治:过低:用生石灰、沸石粉调节
过高:换水;降碱灵
疾病发生与控制:疾病发生的原因
5.透明度
1) 反映指标:浮游生物、泥沙、其他悬浮物质 2) 测量方法: 3) 不同水生生物对透明度要求不一:
a.肉食性和草食性生物:如草鱼、石斑鱼? b.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生物:如斑节对虾、罗非鱼?
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疾病发生与控制:病原的种类
病原
致病微生物
病毒:如WSSV、草鱼出血病的呼肠孤病毒 细菌:如 创伤弧菌、溶藻弧菌等 真菌:如 链壶菌、水霉等
单细胞藻类 :如 嗜酸性卵甲藻、赤潮藻类
寄生虫
原生动物:包括鞭毛虫、纤毛虫、孢子虫 等 吸虫:包括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 绦虫:如日本四吻绦虫的实尾蚴引起的囊虫病 线虫:如鰤 鱼的嗜子宫线虫
7.NH3-N
1) NH3-N存在的形式:
a. NH3 (游离态):毒性大 b. NH4 +(离子态):毒性小 c. 两种形式的转化: NH3+H2O OH- + NH4 +
2) NH3的来源:
a. 环境严重缺氧:含N有机物分解产生NH3 ; b. 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之一
3) 防治:
a. 增氧; b. 降低pH值; c. 生物处理(光合菌)
疾病发生与控制:疾病发生的原因
(三) 营养不良 1. 具体表现形式:
1) 饵料的数量不足: 2) 饵料的营养成分不全:蛋白含量不够;某些维生素、必
需氨基酸或矿物质的缺乏等
2. 危害:
生长发育不良、身体瘦弱、免疫力下降、致病甚至死亡
3. 防治:
a. 增加饵料数量; b. 提高饵料质量
Chapter 2 疾病的发生与控制
第一节 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病因的定义
病因就是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病因的类别
(一)病原的侵害 1.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 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
Q. 自然水体何时DO最高(低)?可采用哪些措施增氧?
疾病发生与控制:疾病发生的原因
2) 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
A. 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 B. 水体与底质中有机物的分解耗氧。
3) 水体中溶解氧与生物的关系:
A. DO过低,引起养殖生物的窒息死亡; B. DO过高,引起养殖的幼小生物产生气泡病。
a. 在水生生物生活的临界温度下,生物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 b. 水温的骤变会直接引起养殖水生生物的休克、痉挛乃至死亡; c. 水温升高,病害的繁殖和传播能力提高,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加快,
水体溶解氧下降,疾病发生率上升; d. 许多疾病的发生具有明显季节性。如对虾白斑病发生高峰期为 ? ℃
左右,水霉发生的. 曝气氧化法:使含S物质氧化成氧化物
(充氧) 水体DO升高后H2S的溶解度降低 c. 底质耕耘法:使底质含S有机质氧化分解 d. 化学固定法:使H2S生成无毒的沉淀
如:加入含Fe2+的底质改良剂: Fe2+ + S 2- = FeS(沉淀)
e. 生物处理法:加光合细菌等。
疾病发生与控制: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与控制:疾病发生的原因
4.酸碱度(pH值)
1) 定义:pH= -lg aH+ 2) 水产养殖动物适应性:弱碱性,过高or过低均不利生长
如斑节对虾:最适?耐受:7-9, ≤7:蜕皮受阻; ≤4:无法生长
a. pH过低:CO2升高、DO降低;加速腐生菌繁殖, 不利生长; H2S毒性?; NH3- N 毒性?
疾病发生与控制:疾病发生的原因
8.余氯
1) 氯气是很好的水体消毒剂,但过量会引起生物死亡
a. 饮用水: ≤0.3 ppm(卫生部标准) b. 鲢、鳙幼鱼: ≥0.35ppm 即死亡 c. 室内实验常因自来水中余氯的影响而失败
2) 补救办法:
a. 用陈水(自来水过夜) ; b. 用药物:加入 7ppm 的Na2S2O3
4) 水体缺氧的防治方法:
A. 用脒基硫脲:50-100mg/Kg鱼注射或50-200mg/升水喷洒体表; B. 用双氧水(H2O2) C. 用鱼浮灵:效果好,但成本高,有效时间短; D. 用增氧机:每晚12时充氧到天亮效果好(why?) E. 用微流水或换注新水增氧; F. 在冬天,在冰层上打洞可防止因水体结冰而引起的水体缺氧
4) 同一生物在不同时期对透明度要求不一:
斑节对虾:幼体阶段 ? 成体阶段 ?
疾病发生与控制:疾病发生的原因
6.H2S
1) H2S存在的形式: H2S、HS -、S 22) H2S的危害:使神经系统中毒,抑制某些生理功能
≥6.3 ppm: 鲤鱼死亡; ≥4.3 ppm :金鱼死亡; ≥1 ppm: 甲壳类死亡;斑节对虾: ≤0.05 ppm
3) H2S的转化:H2S HS- + H +、 HS- S2- + H + 4) H2S的来源:
a. 环境严重缺氧:含S底泥无氧分解产生H2S; b. 水体或底泥中硫酸盐或含S有机质丰富,还原产生 c. 水体偏酸:HS -和S 2-等硫化物转化产生
疾病发生与控制:疾病发生的原因
5) 水体H2S的消除方法
疾病发生与控制:疾病发生的原因
2盐度(S)
就海水养殖动物而言,养殖水体的盐度是制约其生存与生长的主要 因素之一。如:石斑鱼的生存盐度为11-41;斑节对虾的最适繁殖盐度 为28-33;最适养成盐度为10-20;生存盐度为2-45
3. 溶解氧(DO)
1) 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
A.来自浮游植物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状态下的主要来源) B.空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中。其数量多少与以下因素有关: a.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DO越多; b.与水体和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接触面越大,DO越多。
棘头虫:如真鲷的长吻棘头虫 寄生蛭类:如鱼蛭 寄生甲壳类:如鱼虱、锚头蚤等
疾病发生与控制: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非正常的环境因素
1. 水温(T水)
1)不同的水生生物对水温的要求不同:如罗非鱼在13 ℃以下死亡;
四大家鱼在-1 ℃以下才死亡;斑节对虾的生存温度为15-35 ℃等
2)水温与病害发生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