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水产动物疾病学及其发展的简史一、水产动物疾病学定义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科学。
二、发展简史我国主要在解放后,相继成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国内外在水产动物疾病上的研究主要时期(大体时间):◇国外:◇国内:第二节 疾病和病原、宿主、环境的关系一.疾病和病原、宿主、环境的关系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是病原、宿主和环境三者互相影响的结果。
仅仅病毒存在(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但由于鱼类或其他 经济动物强壮健康,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而且环境条件(水体)中 各种因素有利于鱼类对病原的清除,即使在水体中大量存在病原, 鱼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而不发生疾病。
相反,鱼类抵抗力寄生虫19世纪末 60年代 20年代 细菌 病毒40年代 免疫病理50年代 寄生虫细菌 病毒、病理免疫70年代 80年代90年代很弱,环境条件也不利于鱼类生长,而有利于病原生长繁殖,使得疾病的发生发展。
疾病的发生:鱼体健壮,但病原侵袭力强(如数量多)环境条件又有利于病原的繁殖,而不利于鱼的生活。
鱼体本身抵抗力差,环境因素影响,无病原体鱼体体质较弱,尽管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不高,但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最终使鱼得病。
疾病的不发生:鱼体健壮,不容易感染病原,即使病原侵袭力强,但是环境条件不利于病原体得生活,鱼体不发病。
鱼体抵抗力较差,但病原体数量少或没有,不容易发病。
鱼体体质较差,尽管病原体数量多,但是外界环境不利于病原体而有利于鱼体生长,使得鱼体体质逐渐增强,也不容易发病。
二.疾病发生的主要常见因素:病原:就是致病的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原生动物、单殖动物、复殖动物、绦虫、线虫、棘头虫、甲壳类。
病原的种类很多,鱼对病原的敏感性不同。
在同一个池塘中,在发生疾病过程中,有些种类的鱼发病,而其他一些种类的鱼能抵制病原的侵袭而生存。
(1)许多种病原对宿主具有严格的选择性或者专有性。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疾病学7月01日14:30-16:30(19周五)水新综2绪论1、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水产动物生病的特点:①发现难②用药麻烦③治疗难3、疾病产生的三大因素:病原、宿主和坏境。
(10分大题,自己看书)第一章病理学基本原理1、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和宿主反应特性这两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充分发展期疾病的结局: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死亡2、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宿主、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P7图1-13、基本病理过程:(1)细胞和组织损伤:①萎缩:已经发育到正常大小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发生物质代谢障碍,使分解代谢超过了合成代谢,因而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的过程叫萎缩。
②变性:机体在发生物质代谢障碍的情况下,细胞或组织发生理化性质改变,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在生理状态下见不到,并具有各种各样特殊物质和化学特性质的物质,或在虽生理情况下,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
③坏死:生活机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2)循环障碍:①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称为充血。
②贫血:机体含血量减少或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少于正常称为贫血。
③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脏外出至组织间隙、体腔内或身体外面,称为出血。
④梗死形成:由于血管的阻塞,局部组织缺血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
⑤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⑥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碍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⑦水肿与积水:细胞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异常增多,称为水肿,组织间液在胸腔、心包腔、腹腔、脑室等浆膜内蓄积过多,称为积水。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疾病学1.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药物: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协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的物质。
3.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影响。
4.药物的作用:是研究药物接触或进入有机体后,促进有机体的组织细胞生理机能、生化过程或形态学上的变化,或抑制和杀灭入侵机体的病原体,补充机体的维生素、激素等的不足,以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都属于药物的作用。
5.药物作用的基本形式:1)、兴奋作用:指机体机能活动的增强和提高2)、抑制作用:指机体机能活动的减弱或降低。
6.药物作用的形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7.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反应:指药物在治疗剂量内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蓄积过多导致药理作用的延伸和加重而产生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
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指极少数动物个体在应用某药致敏后,再次用该药时发生的一种特殊反应。
4)、继发反应:是指在应用药物治疗后而引起的一种不良后果。
(二重感染)8.剂量:即药物的用量,是决定药物效应的关键因素。
9.无效量:药物的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的量。
10.最小有效量:达到开始出现疗效的量。
11.极量:随着剂量的增加,治疗作用也逐渐增加达到最大治疗量12.最小中毒量:极量在增加,即可引起中毒,最低的中毒量称最小中毒量。
13.致死量:剂量在增加,中毒严重以引起死亡的剂量14.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15.给药方法:遍洒法、悬挂法、浸洗法、浸沤法、涂抹法、口服法、口灌法、注射法。
16.渔药的选择原则: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廉价性。
17.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广谱的金属络合剂。
18.疾病产生的三大因素:宿主、病原、环境。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件 第1章 水生动物疾病学绪论
舌状绦虫病第二节
嗜子宫线虫病
第二节
崇明长棘吻虫病第二节
鱼蛭第二节
锚头鳋第二节
鱼鲺
第二节
鱼怪病第二节
第三节 水产动物疾病的控制
一、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
(一)水产动物疾病预防的意义 在水产养殖中,“防重于治”是预防水产
动物疾病的重要方针。其理由有: 1.早期诊断困难 2.不能采取隔离措施,疾病容易蔓延; 3.有效给药途径有限 4.对于一些病毒病、寄生虫病等,目前
生物
寄生虫病
蠕虫
(侵袭性疾病)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吸虫、绦虫 线虫、棘头虫 蛭类
疾病
甲壳动物
植物性敌害 软体动物 非寄生性
动物性敌害
机械损伤
非生物
水体理化性质变化 食物缺乏
桡足类、鳃尾类、 等足类、蔓足类
(二)根据感染情况划分
1.单纯感染 3.原发性 5.再感染
2.混合感染 4.继发性感染
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 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A 选择良好的水源条件 水源充沛,无污染 B 科学地建设进排水系统 (2)清整池塘,调节水质
物理方法:机械增氧、换水、除污泥等 化学方法:使用水质和底质改良剂 生物方法:种养结合、使用微生态制剂
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所 引起;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 4、经济价值降低是患病标志之一。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原因 1.致病性刺激幻灯片 2.缺乏机体所必需的物质幻灯片 3.机体本身的改变
(二)、条件 1.内因:种类、个体、性别、年龄、健
(三)根据症状划分
水产动物疾病学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第二节 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
[诊断]
o 与车轮虫病区别—镜检
• 大黄2.5-3.7 mg/kg; • 五倍子2-4 mg/kg;
白头白嘴病
(四)赤皮病
(又名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瘟、擦皮瘟等)
[病原] ▪ 荧光假单胞菌。短杆状、G-
[症状] ▪体表出血发炎 ▪鳞片脱落(体两侧及腹部尤为明显) ▪蛀鳍; ▪病灶处常有水霉菌寄生; ▪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
鳗红点病
(十三)鳗爱德华氏菌病(又称肝肾病)
[病原] 迟缓、浙江、福建爱德华氏菌。
[症状] 肝脏型:
肝区肿大,充血; 肌肉坏死、穿孔; 肝脏肿大、溃疡; 肾脏型: 肛门区红肿; 肌肉坏死; 脾脏、肾脏肿胀、溃疡; 肝肾混合型: 同时呈现上述两种症状
爱德华氏菌病—鳗--肝脏型
爱德华氏菌病—鳗--肾脏型
[病原]
球病等)
*水型点状假单胞菌。短杆状、G-
[症状]
*竖鳞,鳞囊积有渗出液;轻压鳞片脱落;
*突眼;
*腹胀,腹水;
[诊断]
*与寄生在鳞囊内漂游鱼波豆虫区别——镜检
竖鳞病1
竖鳞病2
竖鳞病3
[流行] 底层鱼为主: 鲤、鲫、金鱼;乌鳢、月鳢成鱼和亲鱼; 发病季节 鲤、鲫--春季,17-22℃,非流水鱼池(北方) 乌鳢、月鳢--夏季,25-34℃
鲤白云病—灰白色粘液
[诊断方法] 1.依症状和流行情况来初诊;
依镜检结果进一步诊断; 依病原分离与鉴定来确诊。 2.注意与鲤斜管虫病、车轮虫病的区 别—镜检。
[防治] 1.高锰酸钾10-20mg/kg,15-30min; 食盐1-4%,5-10min鱼种。 2.内外结合: 福尔马林5mg/kg或新洁尔灭3mg/kg遍洒; 同时投喂抗生素(0.5g/kg饲料)或磺胺药物 (1g/kg饲料),6d。 “鱼康” 1.5mg/kg遍洒,3d。 同时投喂 “鱼用杀菌灵”50g /100kg饮料6d。
水产类动物疾病学重点(精)
水产类动物疾病学重点1.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专著是范蠡著的《养鱼经》3. 水产动物发病的原因:a. 病原的侵害;b. 非正常的环境因素,如水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气或氨根离子余氯;c. 营养不良;d. 动物先天或遗传的缺陷;e. 机械损伤4.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a. 机械损伤,b. 夺取营养,c. 分泌有害物质,d. 压迫和阻塞,e. 其他疾病的媒介5. 包涵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胞核或细胞质由病毒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团块6. 为什么水产病害要实施综合预防?1. 发现难;生长于水中,不易发现2. 诊断难;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3. 治疗难;a. 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b. 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c. 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d. 许多药物同时使用,影响浮游生物;e. 药物影响养殖生物;f. 药物残留影响养殖生物品质7. 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a. 彻底清池,b. 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c. 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d. 饵料应质优量适;e. 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f. 操作要细心,g. 经常进行检查,h. 在日常管理中防止病原的传播,l. 制定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j. 定期药物预防,j. 人工免疫,k. 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8. 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1. 合理放养:a. 放养密度要合理,b. 混养的种类搭配要合适,2. 保证充足的溶解氧,3. 不滥用药物,4. 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1. 培育和放养健壮种苗,2. 免疫接种,3. 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4. 降低应激反应;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1. 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2. 池塘彻底清淤消毒,3. 强化疾病检疫,4. 建立隔离制度,5. 实施消毒措施四,加强饲料管理,保证优质饲料9. 贫血后充血: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或器官,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器官内的小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而引起的充血,又称作减压后充血。
水产动物疾病学
实验一. 对虾瞎眼病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认识瞎眼病的发病部位和特征,并了解发病的机理和防治方法。
二.实验的材料与用具1.实验的材料取患有瞎眼病的对虾一只作为本实验的材料2.实验的用具解剖镜一台,显微镜一台,培养皿一只,镊子一把,载玻片和盖玻片各一片,纱布一块,擦镜纸数张。
三.实验具体内容对虾瞎眼病是由非01群霍乱弧菌革兰氏阴性弧状杆菌引起,细菌大小为:0.5–0.8×1.5–3.0微米,单个,有时连成S形,以极生单鞭毛运动。
对虾瞎眼病是河口低盐度养殖对虾的常见病,发生在6月下旬至收获,尤为高温的夏季(7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多见,室内越冬中也有发现, 病虾大多在一周内死亡,死亡率一般在10–30%左右。
患了此病的对虾行动呆滞,翘首,不时浮于水面作无方向的狂游,或漂游于水面。
患病对虾眼球肿胀,由黑色变为褐色,进而溃烂,在眼球上形成“白圈”,有的只剩下眼柄,因此叫瞎眼病。
防治方法:a.全池泼洒漂白粉,漂白粉含25%有效氯,浓度为2–3ppm;b.同时在饵料中加入0.1–0.2%土霉素投喂。
四.实验方法及要求1.实验方法a.先用解剖镜观察对虾患病处的特征。
b.用镊子取患处的表皮,放置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2.实验要求a.取病虾标本要及时,不能陈放太久。
b.不能用清水和消毒水清洗,尽量要看到活的细菌。
c.写出观察结果。
实验二. 纤毛虫病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要了解纤毛虫形态结构及运动特点,以及病原体的生存条件和防治方法。
二.实验的材料与用具1.实验的材料取患有聚缩虫的病虾(蟹)一只。
2.实验的用具显微镜一台,培养皿一只,镊子一把,载玻片和盖玻片各一片,纱布一块,擦镜纸数张。
三.实验具体内容聚缩虫为固着类纤毛虫,每一个虫体大小基本相同,呈倒钟罩形或高脚杯形,前端形成盘状的口围盘,边缘有纤毛,里面有一口沟,虫体后端有柄,群体生活,常寄生于虾蟹等动物的体表,有不断运动收缩现象。
水产动物疾病学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此时机体正常平衡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以及一系列的症状。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原因致病性刺激缺乏机体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机体本身:种类、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外界环境:气候、水质、饲养管理、生物区系等。
疾病的种类根据病原分:生物性:微生物、寄生虫、生物中毒。
非生物性: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物质与条件缺乏。
根据感染情况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染根据症状分;根据病程分一:根据症状分局部性疾病全身性疾病二:根据病程性质分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根据病原分一: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微生物引起的: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原生动物、蠕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引起的疾病由生物引起的中毒二:非生物引起的疾病机械刺激物理性刺激化学性刺激缺乏机体必须的物质和条件疾病的经过和结局一: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趋期充分发展期二:疾病的结局: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死亡第二节基本病理过程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细胞和组织的损伤萎缩变性坏死萎缩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变性颗粒变性水样变性脂肪变性纤维素样变透明变性粘液样变性淀粉样变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坏死原因和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最主要标志(1)核浓缩: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核计减少,核膜皱缩。
(2)核碎裂:核染色质先在核膜处聚集,后崩解成碎粒,以后核膜破坏,染色质碎粒就散在胞浆中。
这种染色质的凝聚及碎裂,实际上就是核酸的凝聚及崩解所造成的形态表现。
(3)核溶解:核染色质嗜碱性逐渐消退、淡染。
1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2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溶解吸收分离脱落机化包裹和钙化适应与修复代偿代偿的形式代谢性、机能性、结构性代偿。
代偿的意义修复再生创伤愈合机化钙化组织改建与化生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组织间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局部贫血梗死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充血动脉性充血①原因和类型②发生机理③病理变化④意义和对机体的影响静脉性充血①原因②病理变化③对机体的影响局部贫血原因①动脉痉挛性②动脉性阻塞③动脉压迫性病理变化与对机体的影响①动脉的阻塞程度②动脉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的速度持续时间③受动脉能否迅速、充分地建立起侧枝循环④受累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梗死梗死:由于血管的阻塞,局部组织因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病原、包涵体、应激源、应激反应病原: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包涵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胞核或胞质内由病毒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团块。
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
如高温等应激反应:养殖动物对偏离其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所产生的反应。
2.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因有哪些?一、病因的类别(一)病原的侵害(二)非正常的环境因素水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 H2S、NH3-N、余氯等三) 营养不良(四) 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五) 机械损伤二、病原、宿主和环境的关系(一) 病原:1. 决定病原体致病的因素:1) 病原体的毒力大小2) 存在状态 3) 数量多少2. 病原体的来源:原发性、次发行来源3.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1)夺取营养2)机械损伤3) 分泌有害物质(二)宿主疾病的发生与:与宿主的大小与性别、宿主的遗传因素、宿主的营养状况、宿主的免疫能力有关。
(三)环境因素:1(水温:1) T水过低:生物体抵抗力下降;2) T水过高:易发生缺氧;3) T水的骤变:引起休克、痉挛乃至死亡2. 水质变化:1) 透明度:浮游生物、泥沙、其他悬浮物质2) H2S、NH3-N等物质超标:易发生中毒;3)余氯:氯气是很好的水体消毒剂,但过量会引起生物死亡4)水质污染: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5)pH、盐度变化,水产养殖动物适应性:弱碱性(pH6.8-8.2),过高or过低均不利生长,过低(pH值低于5),海淡水动物都难于生存 3. 溶解氧(DO) DO过高:气泡病 DO过低:缺氧浮头泛池4.二氧化碳: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碳源,但是,对水生动物有害。
超过80毫克/升时,引起呼吸困难;超过100毫克/升时,昏迷仰卧和麻痹;超过200毫克/升时,大量死亡。
5. 人为因素:1) 种苗放养密度不当;2) 种苗搭配比例不适;3) 饵料管理不当;4) 药物使用不当。
水产动物疾病学
名词解释: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等综合性,实践性的科学。
混合感染:同时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入侵引起的鱼病。
最小有效量:能产生作用的最小药物剂量。
萎缩:安全范围:最大有效量与最大耐受量之间,在此范围内,剂量增加,作用增强。
疾病:指当病因作用于机制后,引起机体的新陈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扰乱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表现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能力降低以及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下降。
渗出性出血: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的这一段时间。
组织损伤:不完全痊愈;完全痊愈:稚疾病的症状全部消除。
单纯感染:仅由一种病原体入侵而引起的鱼病。
垂直传播:亲代通过卵将病原体直接传给子代。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吸收,分布,代谢的规律,尤其是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发生变化规律的学科。
破裂性出血:保虫寄生:变性:细胞和组织损伤引起一类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增多的现象。
水流传播:鱼药:是为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虫、害,促进养殖对象健康成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一切物质。
贫血:组织或器官动脉血输入减少或停止,或血液中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的现象。
简答题:1.液体渗出液的生理作用?Answer;1,带走病灶的毒素(稀释毒物)2,由于共含抗体、补体等物质,有消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3,渗出液的纤维蛋白原聚合形成的网架,有利于阻止细胞液的渗出。
2.鱼药选择应遵循的原则?Answer;1,有效性:根据鱼病诊断结果,选择对疾病有效的药物2,安全性:不能使用对养殖水环境或食品质量安全或人类健康有潜在危害而被禁止的药物3,方便性:全池泼洒法与投喂药饵法是鱼病防治最简捷和有效的方法4,廉价性;:药物本身的价值不能太高,不能超过养殖产品的价值或渔民承受能力;施用过程不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降低治疗成本。
水产动物疾病学材料
常见病多发病一、病毒性疾病1、草鱼出血病1)病原体是草鱼出血病病毒2)流行情况: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草鱼、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有发病3)症状:病鱼各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4)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根据病理变化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3.免疫学诊断。
5)防治方法:1.清除池底。
2.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戊环碘剂(PVP一I)60ppm药浴25分钟左右。
3.加强饲养管理4.人工免疫预防。
5.药物防治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鱼病。
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部及鳍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有一条线状粘液便,胰腺广泛坏死,病鱼作垂直回转游动后不久即死,死亡率高。
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和鱼种,3、鳗狂游病:P1434、腮腺炎病(螺旋病):传染性高,致死率也高5、淋巴囊肿病6、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病7、桃拉病毒病二、细菌性疾病1、烂鳃病1)【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淡水鱼类,每年的7~9月为流行盛期,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最宜流行的水温为28~35℃2)【病原】:柱状屈桡杆菌3)【症状】: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在显微镜下观察,草鱼鳃瓣感染了该菌以后,病变区域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和“侵蚀性”出血。
4)【预防】:(1)彻底清塘。
(2)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
(3)选择优质健壮鱼种(4)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
(5)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8左右(6)发病季节,每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次,消毒食场,(7)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柏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l 次。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试验教学大纲精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总学时:30 学分:1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一、课程教学目标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通过实验,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学会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方法。
2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懂得有效控制水产动物养殖中的病虫害。
3理解和掌握水产动物疫苗的制作和使用;理解和掌握水体生态调控的方法。
二、课程简介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水产动物疾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水产养殖疾病学理论课的基础上,与水产养殖实践结合紧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
本大纲内容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和自行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旨在强化学生对水产动物疾病及用药的理解;综合应用性试验,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行动手设计和操作,以探讨和解决某一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和实践结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规范。
四、使用教材由于目前还没有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学相关的实验指导,该实验课程采用本教学组自编的实验指导用书:《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指导》。
五、考核方式实验课成绩包括实验操作(50%),实验报告(30%)和平时表现(20%)。
实验课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
六、实验课内容实验一实验编号:B0430361301实验性质:必开实验名称:漂白粉有效氯含量测定实验学时:4实验目的:1掌握有效氯杀菌类鱼药的机理及有效氯含量的测定。
2学会有效氯杀菌类药物用药量计算实验内容:学习漂白粉有效含氯量的不同测定方法,用蓝黑墨水滴定法,碘量法,试纸法等测定漂白粉有效氯含量。
水产动物疾病学
62.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一般是按其组织来源而命名,同 时也按肿瘤组织分化的程度及对机体的影响而分为良 性与恶性。 63.影响药物吸收速度的有:给药方法、药物理化性质和 吸收环境。 64.药物经转化后一般减少乃至完全失去其药理作用,故 简称为解毒。主要在肝脏解毒。 65.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化学结构、 药物的剂量、给药方法、药物在体内过程、机体因素、 环境因素。
12.九江头槽绦虫生活史需经虫卵、 钩球蚴、原尾 蚴、裂头蚴才能发育为成虫。
13.棘头虫的生活史必需经过 棘头蚴、前棘头体和 棘头体三个阶段。
14.鳋科的幼虫分为 无节幼体时期、桡足幼时体期 两个阶段。 15.鱼类舌状绦虫的病原体是舌状绦虫的裂头蚴,它 寄生在鱼的体腔内。
16.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包括 微生物病、寄生虫病、 生物中毒三类。
20. 水肿:组织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异常增多。
21 积水:组织间液在胸腔、心包腔、腹腔、脑室等浆 膜腔内蓄积过多。
22. 水产动物流行病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流行的发 生、蔓延和终止的科学。 23. 组织病理:是对病变部位和健康机体的相同部位组 织采用同样的固定、切片、染色方法进行比较观察, 了解病变的特点。 24. 病理生理:通过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病 体的生理机能和代谢状况。 25. 寄生:一种生物在其某一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中, 必须生活于另一生物之体表或体内,夺取该生物之营 养,并对该生物发生危害作用,此种方式称为寄生。
17.肠袋虫以胞囊形式感染鱼体。 18.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常用药物的用量为:硫酸铜 泼洒—mg/L;浸洗—mg/L。晶体敌百虫泼洒—mg/L; 浸洗—mg/L。强氯精泼洒—mg/L;浸洗—mg/L。高 锰酸钾浸洗—mg/L。磺胺类内服—mg/kg。 19.双穴吸虫的—蚴进入鱼体后通过——、——系统最终 进入鱼的——。 20.寄生在乌鳢鳍上的红线虫为——、寄生在鲤鱼鳞片下 的线虫为——。 21.鱼类舌状绦虫病的病原为——、——,并寄生于鱼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动物疾病学1.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药物: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协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的物质。
3.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影响。
4.药物的作用:是研究药物接触或进入有机体后,促进有机体的组织细胞生理机能、生化过程或形态学上的变化,或抑制和杀灭入侵机体的病原体,补充机体的维生素、激素等的不足,以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都属于药物的作用。
5.药物作用的基本形式:1)、兴奋作用:指机体机能活动的增强和提高2)、抑制作用:指机体机能活动的减弱或降低。
6.药物作用的形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7.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反应:指药物在治疗剂量内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蓄积过多导致药理作用的延伸和加重而产生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
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指极少数动物个体在应用某药致敏后,再次用该药时发生的一种特殊反应。
4)、继发反应:是指在应用药物治疗后而引起的一种不良后果。
(二重感染)8.剂量:即药物的用量,是决定药物效应的关键因素。
9.无效量:药物的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的量。
10.最小有效量:达到开始出现疗效的量。
11.极量:随着剂量的增加,治疗作用也逐渐增加达到最大治疗量12.最小中毒量:极量在增加,即可引起中毒,最低的中毒量称最小中毒量。
13.致死量:剂量在增加,中毒严重以引起死亡的剂量14.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15.给药方法:遍洒法、悬挂法、浸洗法、浸沤法、涂抹法、口服法、口灌法、注射法。
16.渔药的选择原则: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廉价性。
17.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广谱的金属络合剂。
18.疾病产生的三大因素:宿主、病原、环境。
19.疾病的预防:一、改善生态环境—自然1)、设计和建筑养殖场时应符合防病要求2)、采用理化方法改善生态环境3)、采用生物方法改善生态环境。
二、增强机体抗病力1)、加强及改进饲养管理2)、人工免疫3)、培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三、控制消灭病原体1)建立检疫制度2)、彻底清塘3)、机体消毒4)、饲料消毒5)、工具消毒6)、食场消毒7)、疾病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8)、消灭陆生终末寄生及带有病原体的陆生动物9)、消灭池中椎实螺等中间寄主。
20.草鱼出血病:1)、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HV)2)、症状:体色发黑,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但仍有韧性,病鱼各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3)、流行:7—10cm的草鱼鱼种普遍,水温:27-30度4)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根据病理变化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3.免疫学诊断。
5)防治方法:1.清除池底。
2.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戊环碘剂(PVP一I)60ppm药浴25分钟左右。
3.加强饲养管理4.人工免疫预防。
5.药物防治20.传染性胰腺坏死病:1)、病原: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PNV)2)、症状:病鱼在水中旋转狂奔,肛门多拖着线状粪便,有腹水,消化道内没有食物。
流行:鲑科鱼类开始摄食后的鱼苗止3个月内的稚鱼,水温:10-15度。
21.对虾白斑病:1)、病原:白斑症病毒(WSSV)2)、症状:停止吃食,行动迟缓,甲壳的内侧有白点。
流行:我国乃至东南亚普遍发生,发生在中国、日本、斑节、长毛和墨吉对虾。
22.细菌性烂鳃病:1)、病原:柱状屈桡杆菌2)、症状:鳃丝腐烂,带有淤泥,呼吸困难,导致死亡,严重时鳃盖有“开天窗”3)、流行:流行品种所有鱼,温度:15-30度,发病地区:世界各地。
治疗:漂白粉淡水1ppm,海水1.2ppm23.白头白嘴病:柱状屈桡杆菌,流行在小的鱼苗上夏花鱼种,24.白皮病:柱状屈桡杆菌,症状:开始尾柄有点白,逐渐向前向后蔓延至背鳍,25.细菌性肠炎病又叫烂肠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症状:在肠道,肚子腹部膨大,肛门口有红色,肚子软,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或血脓从肛门流出,鱼肠道的部分或全部充血发炎,呈红色,剪开肠壁会有细菌化脓的物质,肠壁轻拉易断,在所有鱼上都有,最多发生在草鱼上,流行18℃高峰25—30度。
防治:外用同烂鳃病;内用:庆大霉素;大蒜头捣烂,每0.5kg用100g,3天。
26.赤皮病:荧光假单胞菌,症状:鳞片部分或全部脱落,主要是身体两侧鳞片脱落,皮肤发炎,鳍充血。
27.爱德华氏菌病:爱德华氏菌,症状:肝脏型:前腹部显著肿胀,严重时前腹部腹壁可有大穿孔,甚至腹部各处皮肤出血,出现软化色区。
肾脏型:肛门红肿。
用药:外用药:全池遍洒1~1.2ppm漂白粉或0.5~0.6ppm漂白精或优氯净;内服药:每吨鳗鲡氟苯尼考1~5g拌饵投喂3~5天,或磺胺甲基异噁唑200g拌饵投喂,第二天投喂100g;土霉素100g拌饵投喂,每天一次,投喂三天。
28.弧菌病: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等29.水霉病又叫肤酶病,水霉和绵霉;对温度适应很广,最适温度为13-18℃,18℃一下阴雨天易发病。
任何种类淡水全年可见。
症状:发病早期肉眼看不出什么症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
向内生长的内菌丝深入鱼的皮肤组织内。
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鱼卵发生水霉病。
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因其菌丝呈放射状,也有人称之为“太阳籽”。
治疗:用3-4%盐水浸洗病鱼5分钟,万分之四的食盐和万分之四的小苏打浸洗,漂白粉1ppm全池泼洒,用1%的小苏打加入1-3%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
30.兼性寄生:又称假寄生,营兼性寄生,在通常情况下过着自由生活,只有在特殊条件下(遇到机会)才能转变为寄生生活。
31.终末寄主: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32.中间寄主:寄生虫的幼虫时期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33.寄生虫对寄主的影响:1)、机械性刺激和损伤2)、夺取营养3)、压迫和阻塞4)、毒素作用5)、其他疾病的媒介34.缝线:粘孢子虫的孢子由1~7片壳片构成,两壳相连处称为缝线。
35.斜管虫病:鲤斜管虫病鱼体表和鳃部有大量粘液,体表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防治:用8ppm的硫酸铜浸洗病鱼20-30分钟,发病时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5:2)。
主要危害病鱼和鱼种。
36.车轮虫病:病原:车轮虫和小车轮虫。
鳃丝大量分泌粘液形成粘液层,引起鳃上皮增生组织发炎。
适宜水温20-28℃。
防治:淡水浸洗5-10分钟,硫酸铜0.8-1.2ppm全池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1.2-1.5ppm全池泼洒。
小瓜虫病:多子小瓜虫。
虫体大量寄生时,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无数白色小点。
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粘液。
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坏死。
寄生于鳃时,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病鱼鳃呈暗红色。
还可使某些组织产生坏疽性崩解。
还可侵袭眼角膜,引起眼发炎,变瞎。
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徊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各年龄组的鱼类都能寄生,但主要危害鱼种。
治疗:小瓜虫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包囊,故鱼种放养前,鱼池一定要用石灰彻底清塘。
鱼种放入时,如发现有小爪虫,可用200~250ppm的冰醋酸洗浴15min,或用0.3ppm的孔雀石绿浸洗2 h。
发病之后,可参照上述方法处理。
如建议采用0.05ppm的孔雀石绿和25ppm的甲醛混合液处理,l 日2 次。
也有用次甲基蓝或食盐处理的。
37.指环虫病:指环虫;鳃丝粘液增多,鳃丝肿胀,苍白色贫血,肝脾肾等发生病变,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主要危害鲢鳙草鱼。
防治:鱼种放养前用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30分钟,以杀死鱼种上寄生的指环虫。
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使池水达0.2-0.3ppm的浓度,或2.5%敌百虫粉剂1-2ppm溶液全池遍洒。
敌百虫面碱合剂(5:3)0.1-0.24ppm遍洒。
38.本尼登虫病:本尼登虫属的种类;寄生于鰤鱼的体表皮肤。
体表粘液增多,局部皮肤粗糙或变成白色或暗蓝色,严重时体表点状出血。
鱼眼变白严重时眼球充血或发黑,甚至脱落。
鳃丝发黑个别肛门红肿,消化道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有较多黄色粘液。
在我国主要危害大黄鱼,流行11-12,1-3月。
防治:淡水浸洗5-15分钟,同时淡水中加入抗菌素2-5ppm的浓度,防治细菌性继发感染。
福尔马林浓度500ppm浸洗5分钟或250ppm浸洗10分钟。
39.三代虫病:三代虫属的种类。
寄生在鱼的鳃部和体表皮肤,鱼体瘦弱,呼吸困难,体表和鳃粘液增多,鳃瓣边缘呈灰白色,鳃丝上呈斑点状淤血。
鱼苗最易得病,流行季节为春夏。
防治: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15-30分钟,晶体敌百虫0.2-0.3ppm的浓度全池泼洒,福尔马林200-250ppm浓度浸洗病鱼25分钟,或25-30ppm全池泼洒。
40.双穴吸虫病:双穴吸虫。
急性感染时头部充血,湖北尾蚴引起脑部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倪氏尾蚴及山西尾蚴引起脑室中央部位充血及鱼体弯曲,慢性:水晶体变白脱落及瞎眼。
多危害淡水鱼,5-8月。
防治:轮养,驱赶鸥鸟,饲养吃螺的鱼类,减少和消灭螺。
41.单殖吸虫与复殖吸虫的区别:1)复殖吸虫一般为体内寄生虫而单殖吸虫一般为体外寄生虫2)复殖吸虫的感觉器官退化无后固着器,有吸盘3)两者均为雌雄同体但复殖吸虫的生活史较复杂,需要更换寄主。
4)寄生于鱼体的复殖吸虫一部分直接引起疾病,另一些种类以鱼类为中间寄主,危害人类。
42.复殖吸虫生活史: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43.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