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跟踪检测: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综合测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D) A.女性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

B.社会变迁影响服饰变化

C.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D.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女性服装面料以传统的棉纱为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出现化工面料,这反映的是科学技术进步对生活的影响,而不是女性审美情趣变化的表现,A项错误;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反映了材料前半部分的信息,不能反映出后一部分的信息,B项错误;女性服饰的变化看不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C项错误;19世纪后半期出现的人造衣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

2.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这一现象说明西方建筑(A)

A.在中国的发展不平衡

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

C.风格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

D.只分布在通商口岸和租界

解析:根据题干“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建筑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建筑取代传统建筑,而是并存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西洋建筑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排除C项;由材料“发展主要限于城市”来看,城市并非只通商口岸和租界,故排除D项。

3.1921年2月,《东方杂志》曾公布过一份关于学生婚姻的调查数据。这些被调查的学生来自浙江、江苏的6所学校,在631名学生中,已结婚的有184人,占29%。1930年,一个在北粤中学任职的教师对该校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这些现象表明(A) A.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B.社会发展地域差异消除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深入D.晚婚晚育得到了普遍认可

解析:由材料“已结婚的有184人,占29%”和“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说明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故选A项;不同地域情况不同,社会发展差异不可能消除,排除B项;材料没有揭示婚姻习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调查样本较小,不能得出“普遍认可”的结论,排除D项。

4.如图所示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C)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解析:一位老先生剪了一半辫子,说崇尚西学也要保留国粹,并不能得出盲目崇尚西洋风尚,故A项错误;辫子并不代表传统精华,故B项错误;辫子未全部剪掉,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传统观念不能彻底决裂,固步自封,故C项正确;只是剪了半个辫子,并未破除陋俗,故D项错误。

5.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B)

A.体现人们思想不断解放B.反映出政治斗争激烈

C.表明国人文明程度不一D.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解析:“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可以看出“辫发之争”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连,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太平天国的‘蓄发令’”,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故C项排除。

6.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B)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陈述了《中国纺织报》报道《北京流行黄裙子》,而后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体现了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故B项正确。服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大众传媒对于生活习俗的改变,不是文化生活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大众传媒对于生活习俗影响,不是说明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故D项错误。

7.1876年时,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大公报》经常登载“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师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

A.近代中国的餐饮业获得快速发展

B.百姓生活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C.西方生活方式逐渐为国人所接受

D.西餐已取代中国传统饮食习俗

解析:题干说到的是18世纪后期西餐馆和西餐在中国被逐渐认可和接受的现象,故选C项;题干说的是近代中国西餐的发展而不是整个餐饮业的发展,故排除A项;题干说到西餐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百姓的生活带有半殖民地色彩,故排除B项;D项错在了“取代”,

整个中国近代都没有取代,故排除。

8.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A)

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

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

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

解析:根据“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可知,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项正确;该报没有体现西方文化侵略的内容,故B项错误;该报纸不是介绍政府政策内容的,故C项错误;该报不仅仅宣传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还有电影和演艺等新内容,故D项错误。

9.从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中,能推出的正确结论是(A)

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

铁路1825年1876年1935年

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

电灯1881年1883年1906年

汽车1896年1909年1928年

A.开辟为通商口岸有利于城市发展

B.近代中国基本实现近代化

C.上海最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近代中国东西部均衡发展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上海利用西方先进事物的年代远远早于重庆,与西方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时间相对较近,反映出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有利于西方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能反映出上海比重庆早,无法体现上海最先引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