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称谓之多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话老师称谓之多少
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把“师”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

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

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韩愈的《师说》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承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

老师——普通话中的真情语
如今,“教师”的称谓多用于书面语言,而“老师”是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

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一般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以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变,以及国家与社会对知识和教育的越来越重视,“老师”成为最受人们尊敬的称谓。

如今,“老师”的称谓已走出教育界范畴,在社会上,如果被人称作“老师”,那将是对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荣耀。

先生——最历史悠长的尊称
“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中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大教育家孔子是最早的先生,因为“子“就是先生的意思。

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这是人民群众对教书者的敬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随着历史的发展,“先生”一词也发生了词义上的变化,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

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规格被提高了,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众的老师称为先生。

鲁迅写的《藤野先生》更是一篇歌颂“先生”的传世佳作。

“先生”的称谓是对老师千古传唱的美称,它将被永久地传下去。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
“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

“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对教师科学、准确、高度的评价,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将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责任感、爱心和献身精神承传和影响给每一个学生,塑造学生好的思想道德和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师。

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

因此,把老师称作园丁是最质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

因此,“园丁”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最引以为荣的称谓。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
中国古人云:“师如父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

人们把老师比作“慈母”,主要是对那些有着“童心母爱”的女教师给予的最亲切、最真挚、最感人的尊称。

春蚕——最纯挚的称谓
唐代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人们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

人们赞美教师就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

“春蚕”是广大教师感到无比荣耀的称谓。

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对蜡烛的赞美也是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

人们歌颂蜡烛,是因为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

说起蜡烛这种品质,人们就联想到敬爱的老师,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给学生照亮前进的航程,这种为“他人照亮道路,让他人看见光明,燃尽自己耀人间”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正是对人民教师的最生动的比喻吗?
“如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材,似春蚕无怨无悔,毕生献给教育事业”,这幅老师自勉的对联正是对“蜡烛”称谓的认可和自豪。

孺子牛——最具中国特色的喻称
“孺子牛”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景公与儿子嬉戏,景公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

这个千古传颂的“爱子”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

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人们之所以把老师称作孺子牛,认为这是当之无愧最贴切的比喻。

“孺子牛”精神表现为“深怀爱心,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

这些优秀品质都集中体现在我国广大教师身上。

因此把老师称作“儒子牛”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褒奖。

春雨——最生动形象的默称
人们对“春雨”的赞美由来已久,把春雨比作“甘霖”,比作“及时雨”,视“春雨贵如油”。

而把春雨表现得最完美意境的则是唐代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名篇。

人们把老师比作“春雨”,把学生比作“春苗”,春苗需要春雨去浇灌。

我们的老师就如那绵绵的春雨,用播洒的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丰富知识去开启学生的智慧,用优秀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品德,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去熏陶学生的心灵。

广大教师甘化春雨润蓓蕾的高尚情操,为“春雨”的称谓增添了无限光彩。

人梯——最高评价的专称
一个人接一个人踩着肩膀向高处攀登叫作搭人梯,人梯是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岭所创造的集体配合行动,一直流传至今。

现在人们把“人梯”比作是:“那些为别人的成功,而做出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人们把教师称作“人梯”,正是因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具备了这样优秀的品质和精神。

老班——最暧昧的昵称
时间到了二十一世纪,作为新时代的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富裕生活的一代学子,他们被称之为90后和00后,异常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让他们有时候会迷失方向,有时候会找不到前进的力量,所以他们总是用不屑掩盖恐惧,用不羁装饰彷徨,用野蛮代替清纯,用非主流挑战主流,用个性张扬自我。

正是这样的盲目和自信,他们聚集在一起,构成成长中的一个又一个既相似又不同的一个个班级,转型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触角让他们年青躁动的心有个触点,自己早早淹没在经济的大潮之中,自己只是给未来的自己打工的一个打工仔或者打工妹,头顶之上有个“老板”(老班)。

于是,现实和梦境,真实和虚伪,苦涩和甜蜜,巧妙地融入在这个富有寓意的词语中。

在市场和经济的无形巨手之下,人是渺小的。

在没有改变的高考中考指挥棒的魔力之下,人也是无助的。

这就是“老班”之于学生。

教师——清贫苦涩而自得无奈的良心话
教师,一个外人嘴中的香饽饽,自己人心中的鸡肋,如何表述,借用曾经的网络红文大作略作一观,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而已。

教师版《伤不起》:这个社会职业有那么多,教师职业它绑定了我,做了过后,就陷入痛苦,总是都很忙,却没钱生活。

所教班级里面学生很多,调皮捣蛋也不只是一个两个,成绩不好,问你为什么?你没教好,学生永没错。

伤不起,真的伤不起。

我干活干活干活干到昏天黑地,周末没休息,加班费你在哪里?我没力没力没力没了自己躯体。

伤不起,真的伤不起。

我算来算去算来算去不够买米。

加薪有没有?阳光工资狗叼走,我恨你恨你恨你恨到彻底忘记。

臭老九——不能承受之痛的呼号
对于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国人来说,“臭老九”一词并不陌生,它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名词。

这顶毛泽东老人家发明的“桂冠”,中国知识分子戴了近二十年之久。

这里有必要对“臭老九”这个词的词义作些特别的解释。

“臭”字人们容易理解,就是不光彩令人讨厌的意思,“老九”这两个字就颇令人费解了。

这要从中国的等级制社会说起。

中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从古至今,中国人依据其社会地位的差别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高低贵贱不同的等级,就象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

顾名思义,老九就是第九等人,也就是说在社会等级上被划分为第九个等次。

那是一个绝望的等次!毛泽东老人家还不满足,认为仅此不足以表达他对知识分子的蔑视厌恶之情,就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那是一个更绝望的等次。

知识分子何以被称为“第九种人”,这要追溯到十三世纪的元帝国时期。

中国虽然是一个等级制社会,但历朝历代的政府并没有象印度那样明文划定公民的社会等次。

由政府出面用文件形式界定帝国公民社会等次则是元帝国的独创。

蒙古蛮族入主中国后,依据和蒙古人亲疏关系的远近及当亡国奴的“资历”,把帝国臣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上述的等级划分是粗线条的,元政府又依职业的性质,把帝国臣民更细致地划分为十级:一、官。

二、吏。

三、僧。

四、道。

五、医。

六、工。

七、匠。

八、娼。

九、儒。

十、丐。

一向在中国传统社会最受尊敬的儒家知识分子,竟然被划分到社会的最底层,比儒家所最卑视的娼妓都不如,仅只稍稍胜过乞丐。

究其实连乞丐也比不上,因为乞丐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知识分子则随时有生命危险,政府一不高兴就拿他们的脑袋开玩笑。

在中国蛮荒的一段时期,这个响亮的名字被人高声呼喊,留在人心中的是对知识的淡漠,对人性的隔膜。

有的是自私自利的狭隘心态,一种源自人性本恶的邪恶力量,拒绝善良,拒绝文明,拒绝真实。

教书匠——拿把式开口饭的营生活
现在也有这样的称谓,叫教师为教书匠,这个称谓其实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足,姑且一论,聊为笑谈。


教书者,所谓传授知识和方法,讲解思想和人生,各科皆然。

故教书匠一称谓合理处在于一有的放矢,教书育人。

二循序渐进,独具匠心。

三正本清源,能近取譬。

其实,做一个真正的教书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所谓教书匠,一定有其不足,比如教书匠一侧重书本间接经验的灌输,而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不仅仅是智商的训练,还有情商的引导。

三所谓教书匠,让艺人的俗气脾气贯穿教学之中,缺乏师道尊严的儒雅,就是缺失教学相长的艺术,就是缺失教和学的真谛在于对知识的热爱和不懈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