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创作方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艺术创作方法研究——《变形金刚2》与《阿凡达》中数
字特效的划时代进步
摘要:2009年的《变形金刚2》和《阿凡达》等几部大片将数字特技技术又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试从这2部电影的创作过程来全面的解析目前数字特技技术的一些新潮流
关键词:数字特技变形金刚阿凡达
2009年6月24日零点,金刚迷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变形金刚2》全球首映。影片中,用“视觉特效”所创造出来的机器人,以及那些匪夷所思令人叹为观止的战斗场面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绝对主角。强烈的震撼下,《变2》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特效技术的能量。同年12月18日,在广大的影迷翘首期盼当中,由《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打造的3D科幻大片《阿凡达》在北美院线登陆。截至本文撰稿已在全球席卷14.1亿美元票房。如此辉煌的战绩都来源于震撼的视觉刺激。
本文将针对09年这两部视觉盛宴的特效部分做简要的介绍和分析。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变形金刚2》。影片中用“视觉特效”所创造出来的机器人,以及那些匪夷所思令人叹为观止的战斗场面毫无疑问的成为了绝对主角,我们将从电脑特效(CGI),现场特效,影片后期合成等方面为您全面揭示两部《变形金刚》真人版电影的诞生。
两部《变形金刚》的导演迈克尔·贝是好莱坞商业大片导演,执导过《勇闯夺命岛》,《绝地战警》,《珍珠港》。每一部都是标准的火爆动作戏。他认为原著动画中那些呈原始几何体拼凑而成的机器人造型设定太过于简单,并不能完全照搬并呈现到真人版电影中。所以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其造型能够符合当今人们对酷炫的审美标准。在经过一番论证和反复修改下,他们用极具实验风格色彩的美漫画风对角色造型做了大胆设定,那种立体饱满而又渗透着工业设计风格的形象跃然纸上。很多人会觉得机器人们变成了“异形”和零碎部件拼起来的大玩具,甚至总觉得他们身上的铁片和各个关节处都会轻易脱落。但这让机器人看起来更加拟人化和精干,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如此改造才能使之适合在大
银幕真人版中现身。从满身的“金属碎片”到每个细节处的肢节展现,都近乎完美。
首先,美工人员与概念设计师一起根据“机器人的原型体”画出剖面图,并把机器人们的零件形状与结构标识来。由于导演对设计工作提出了“极度真实”的标准,美工人员在草图阶段就得考虑机器人变形的形态以及全过程:像机体各部分与机器人形态下头脑、躯干、四肢的对应关系,各部位该怎样移动,零件如何重新排列组合。这时的二维精细图就是要为接下来的三维建模和动画渲染做好准备。
三维模型是赋予虚拟角色生命的一个最关键的步骤。像《变》中这么多的机器人,要完美展现其造型和身上的每一个复杂的细节那是一个超大工程。据“工业光魔”的制作人员称,他们最头疼的制作是“擎天柱”,“威震天”和“铁皮”。而单单“擎天柱”一个角色,就包含一万多个需要建模的零部件;“铁皮”的设计更是复杂,单单是他的“两杆大烟枪”,就有上万组件!至于“威震天”,它那异常复杂的铰链式结构光是看看就已经让人眩晕了。制作人员们把之前的造型图通过扫描实体模型获得初始粗糙的形体轮廓。接下来就是在程序里打开扫描而得的模型,将其分解为各个部分,例如头、躯干和四肢;然后根据所得蓝图构建模型;最后将完成的肢体详细模型重新组合成整体。如果将本片三维建模过程中所使用的多边形一个紧挨着一个连接起来,其长度足以去月球一个来回,剩余的多边形还足以建起两座罗马斗兽场!回想第一集中对于“擎天柱”与“大黄蜂”有不少面部特写,观众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擎天柱”眼珠周围的细小铁条、以及“大黄蜂”踝关节处的各种不同齿轮和铰链。
三维建模之后,还要对虚拟角色们进行表面的纹理处理,这样才能更加逼真传神。拿“擎天柱”来说,无论是车身表面的火焰纹身,还是镜面不锈钢保险杠的光反射效果,都非常完美,给人以非常炫目的感觉。在《变形金刚》制作过程中,设计人员对汽车也有了更多了解。“我们研究汽车的油漆到底看上去是怎样的。我们研究在阴影下,在清晨,在中午,在室内,氙灯下,霓虹灯下汽车表面的效果。镀铬,抛光铜等金属看上去究竟是如何的。汽车的表漆和涂装用CG表现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汽车在不同的角度有着完全不同的色调。并且无论你是否认识到,每个观众都很清楚到底阴影,反光和太阳产生的反射高光是怎样的。”
除此之外,《变形金刚》中的汽车和机器人都得反射周遭的环境。这是影象真实的至关重要的元素。
最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用动画处理的“动作捕捉”了,将现实物体的动作数据记录下来,再使用相关软件输入并添加给虚拟角色,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活起来。为了让动作镜头更加真实,动画师在动作捕捉数据的基础上来调整动作。为了制作机器人变形的动画,ILM(工业光魔)开发了一套专门的动态控制系统,这套系统可以让动画师任意将所选择的零件打组,比如车门上所有的螺栓。为了控制反射,ILM设计了一套光线追踪系统,可以选择性地用8K的环境贴图来渲染。电影里,你能看到建筑物在机器人身上的反射,当演员坐在机器人手中的时候,倒影也能反射到机器人上。在“工业光魔”工作人员的访谈中透露:“开始的时候,我们制作人员自己表演一下,体会动作,作为参考。我们把机器人们的“表演”,绝大部分都集中在肢体语言和头部运动上。接着我们开始做脸部的动画。变形金刚脸部没有两个传递表情的最重要器官——眼睑与眉毛,所以设计师们创造性地利用它脸部上那些铁条与钢板来模拟复杂的眼神。一旦搞定眼神,嘴唇的模拟就会把所有表情综合起来,从而使得变形金刚们具有了拟人化的生命力。”而像“擎天柱”左突右闪的奔跑镜头、“铁皮”上蹿下跳的翻滚以及“爵士”的手舞足蹈,都活灵活现的将“金刚们”的性格展现出来。但这样的特效制作的动画工作量是想法当巨大的,单渲染一帧画面,平均下来也需要30小时以上。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现场特效”在如今这个CGI时代已经多少有些过时了,但其实即使是像《变》这样倚重电脑特效的视觉大片,其第一手合成前拍摄的现场特效还是影片的一大主流,不仅会节省一些成本并且还有电脑特效所不能比拟的真实感与质感。
从第一集片头卡塔尔基地之战到公路追逐战,以及片尾汽车人霸天虎决战市区,现场特效形式制作的爆炸场景,追车戏都令人兴奋。为了拍摄出追车的动感,现场特效组根据导演的意愿,专门设计制造了高速移动的摄影车。这些车在车顶安置了可以操控的摄影摇臂,还有超强的抗震装置,使得摄像机即使在跟随汽车以100英里每小时的高速行驶时,仍能平稳地自由移动、从各个角度拍下紧张刺激的追车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