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蒙牛 竞争格局此消彼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利蒙牛竞争格局此消彼长

(发布日期:2006-10-10 0:28:46 )

伊利按照“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战略布局,蒙牛采用沿边、沿河、沿江和沿海“四个战略”织网。不论如何表述,实际上都遵循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靠近产奶区,便于获取奶源;二是尽量靠近市场,以便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能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从而提升经营效率和灵活性。目前伊利、蒙牛都已经基本建立覆盖全国的产业网络,布局各有千秋,产能也不相上下,因此很难说谁占有明显优势。本报记者曹铁

作为中国乳业的第一梯队成员,伊利与蒙牛都位于内蒙古,仅凭这两家企业,内蒙古乳制品的市场份额就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强,其中液态奶更是占到了全国一半以上。从主营业务收入看,伊利多年来一直牢牢占据我国乳制品行业第一的位置。然而,近年来,蒙牛在奶源基地建设与扩大生产规模方面与伊利展开了激烈竞争,双方差距日益缩小。

2005年,伊利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39.38%,继续雄踞国内榜首。但这一年,蒙牛的主营业务收入也一举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50.1%,成为我国乳制品行业第二家百亿元级企业。两家公司2006年中报则显示,上半年伊利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40.17%;蒙牛为75亿元,增长58.7%,其规模已直逼伊利,而在增长速度方面更胜一筹。

抢占鲜奶资源、扩张乳业产能,是伊利与蒙牛今年发展的关键词。中国乳业正处于蓬勃向上增速显著的初级阶段,因此,对上游资源的

争夺以及在上游附近的生产布局,成为乳企竞争力的要害所在。

齐头并进马不停蹄

近年,伊利的主业投入明显提速。2005年,伊利先后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黑龙江肇东、山东济南和安徽合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合计投资约9亿元,这些项目完全投产后将为伊利新增产能约94万吨,新增销售收入约37亿元。今年,伊利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又在湖北黄冈、新疆乌鲁木齐、石河子和四川邛崃建立新乳品生产基地。

其中,湖北黄冈基地总投资额预计将达6亿多元,主要生产液态奶、酸奶和冷饮,项目达产后年生产能力将高达55万吨;新疆今年也成为伊利产能扩张的重要一环,6月,伊利决定投资约1.7亿元在乌鲁木齐建立酸奶和冷饮等生产基地,9月,又公告投资约2亿元在石河子建立中高档配方奶粉基地,这两个项目投产后,其产能将达12.5万吨;远在西南的四川也开始进入伊利的视野,公司已决定投资3.76亿元在邛崃建立乳品生产基地,年产能高达30万吨。由于这些项目均已进入建设期,而建设周期又都在15个月以内,因此,2008年均将完全达产,从而为伊利带来约97.5万吨的新增年产能。

蒙牛近两年也不甘落后。2005年,公司总投资约10亿元在安徽马鞍山、河北察北和河南焦作等地建立了乳品生产基地,年产能高达68万吨。其中安徽马鞍山项目中有亚洲最大的冰淇淋单跨体生产车间,年生产能力约为22万吨。

进入2006年以来,蒙牛也尽全力在全国扩张,先后在陕西宝鸡、黑龙江尚志等新建生产基地,并对北京、唐山基地进行扩建。今年5

月,蒙牛投资2亿元进行通州工厂二期工程建设,据说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的低温牛奶生产基地,预计2008年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与此同时,总投资为2亿元的蒙牛唐山基地二期工程也如期开工,项目完成后,蒙牛唐山基地的日处理能力将超过1500吨,实现年产值20亿元。此外,蒙牛今年还在陕西宝鸡和黑龙江尚志市各投资3.5亿元建设液态奶生产基地,这两个项目投产后可为蒙牛新增约20亿元年产值,新增年产能约40万吨。

产业布局各有千秋

伊利与蒙牛如今都已建立遍布全国的生产基地。如果在地图上来观察两家公司的生产基地,其布局脉络清晰凸现。

据伊利总裁助理张剑秋介绍,伊利产业布局基本按照“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战略来推进。目前,伊利已经建立了一条北起黑龙江,经辽宁、内蒙古,过河北、京津,越湖北、安徽,最终到达福建、广东,从而贯穿南北的奶源路线图。与此同时,东到上海西至新疆,伊利也建有规模庞大的生产基地,辐射东西的态势也悄然形成。

在这一战略下,2006年,伊利又启动了覆盖全国的“织网”计划。张剑秋表示,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伊利今年在湖北、新疆、四川新建生产基地,以实现其生产基地和市场基地相匹配的发展理念。

面对伊利在全国攻城略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产能的局面,蒙牛挟2004年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资14亿港币的余威,也一路高歌猛进,在全国精心布置了一张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的产业网络。

牛根生曾用“四个战略”来描绘这张网络:首先是“沿边战略”,

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布点;其次是“沿河战略”,在陕西、山西、河北、北京等省市建厂;再次是“沿江战略”,落子成都、马鞍山、当阳、武汉等地方;最后是正在快速推进的“沿海战略”,在浙江金华、广东汕头等城市抢滩。

从两家公司的上述发展战略中可以看出,京津地区都是其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伊利早在2001年就在北京密云设立液态奶加工厂,同时还在河北廊坊和天津建立生产基地,合计日产能超过1000吨;蒙牛也紧随其后于2002年在北京通州投资设立目前亚洲最大的低温牛奶生产基地,2007年二期工程完工后,日产能将达850吨。

在新建生产基地的同时,伊利与蒙牛还争相与各地知名乳品企业展开战略合作。2005年,伊利战略参股牛妈妈在先,牵手福建长富在后,既巩固了在内蒙古的优势地位,又获得了福建长富奶源,从而可以辐射华南、华东广大市场。今年年初,蒙牛也与武汉友芝友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分别以现金和固定资产方式入股组建合资公司生产酸奶,并共享渠道。蒙牛借此在华中重镇武汉打入一枚楔子,其沿江战略也得以基本实现。

针对两家公司的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人员普遍认为,不论其如何表述,实际上都遵循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靠近产奶区,便于获取奶源;二是尽量靠近市场,以便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能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从而提升经营效率和灵活性。而且目前伊利、蒙牛都已经基本建立覆盖全国的产业网络,其布局各有千秋,产能也不相上下,因此很难说谁占有明显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