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 中国近代史

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 的变迁历程
分析影响服饰变迁的主要 因素
探讨服饰变迁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
总结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 的特点与趋势
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传统与现代服饰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创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传统与现代服饰审美观的演变与融 合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 特点:多元化和个性 化
设计创新:利用计算机辅 助设计、虚拟现实等技术, 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生产方式变革:智能制造、 柔性生产等,提高生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率,降低成本
消费方式变革:电子商务、 个性化定制等,满足消费 者多样化需求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利用 可再生材料、环保染料等,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智能化与交互性:智能穿 戴设备、虚拟现实等,增 强服饰的交互性和实用性
汇 报 人 :
XX
满族服饰:长袍 马褂,旗装,旗 袍
汉族服饰:长衫, 短袄,裤子
西方服饰:西装, 礼服,帽子
服饰特点:简洁, 实用,注重装饰
服饰特点:以中山 装和列宁装为主, 强调集体主义和革 命精神。
服饰材料:以棉 布、呢绒为主, 注重实用和耐用。
服饰色彩:以黑、 灰、蓝为主,强 调朴素和庄重。
服饰款式:以简单、 大方、整洁为主, 注重实用和功能性。
多元化: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不同阶层 的服饰风格各异
个性化:人们追求独 特、个性的服饰风格, 注重自我表达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多元化和个性化 的服饰发展趋势将更加 明显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趋势: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只剩下了 各种……军装 和人民的麻布 (有的人都没衣服穿呢……)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文革时期--------蓝灰色的海洋
列宁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 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 成为革命“时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 着中山装。 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 之一 (包括某些领导……)
文革时期--------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
从灰蓝到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中国“洋装”
土布:多采用全棉织造 而成,手工纺纱,稍显 粗糙 洋布:从国外进来的用 机器织的平纹布被称作 洋布 素业织土布, 自洋布盛行, 其利已薄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新派人士欢迎 二三十年代学生装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
近代服饰演变

• 清代服装
•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 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 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 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 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 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 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 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 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 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 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 来飘逸的塔形衣冠。
•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 仍然流行。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 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大变,清代的官吏衣着和顶戴都被淘汰。当时 旗人盛装虽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学生中的“蓝布大褂” 是领衔的式样,而后日渐流行起来。 • 辛亥革命以后,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 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 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 的变化也较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改良旗袍不断时装化,不断创新并越来 越凸显女性身材的线条,由于现代通信 工具的发展和人员流动的频繁,旗袍的 款式、色彩等流行周期变得相当短。 其他女装在这个时期变化也都较大,有 保留清式偏襟衣裤的;有上衣下裙仿效 西式的;学堂中女学生多着偏大襟上衣 底襟圆摆,齐肘中袖短衫,黑色绸裙。 社会妇女的常装仍以旗袍为主。
蓝布大褂 上衣下裙
民国时期,政府规定新服制,男子采用 中山装和西装。这两种服式均为外来式 样,在官职人员和知识界比较多用。夏 季选用白色,其他季节选用黑色或深色。 长袍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种。立领、三 袋七个扣子的学生装主要是高等学府的 制服。长袍外加坎肩、马甲使用也很普 遍。此外上衫下裤或外罩一条裙是乡间 男女的普遍装束。
20世纪五十年代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工农装流行—体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鸦片战争前 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后,西装 传入中国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 自设计了中山装
鸦片战争后,服装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
到新中国的成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吸收西洋服装特点、不断改进而定型
(从1840年——今天)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 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鸦 片 战 争 前
鸦片战争前,清代男装是长袍 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 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 成全国的一般服饰。
满族妇女穿旗袍,早期 是宽宽大大的,一般 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 袍,有点笨拙,外面 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 肩(也称小马夹);
列宁装
布拉吉 ----苏式服装为什么流行 ?
建国初期,中国人不仅在政治、经处处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女性服装除了美观功能之外,还表达这种政治倾向,具
原
始
现
代
60~70年代:特征— 蓝、灰、绿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60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 恶化,女性不再穿“列宁服”。 而绿军装是这一时期的时装。
旗袍展示了东方女人的柔美 旗袍闻名世界被称作 Chinese dress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50年代: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苏式服装流行---列宁装 布拉吉
五十年代: “列宁装”
五十年代: “布拉吉”连衣裙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至今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是怎样的?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是怎样的?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是第一个阶段,服饰的主要特点是中西结合,有的材料直接概括为了八个字: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男装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山装,女装的典型代表就是旗袍。
传统的中国的男装是长袍马褂,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和西装的结合就产生了近代的中山装,它以西服为基础,把西装的大翻领改为立领,设计了四个口袋在正面,五个纽扣象征蒙满藏汉回五族共和,两个袖口的三道纽扣分别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民族、民权、民生,中山装不同于当时西装后面有开叉,不开叉又是在象征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女装当时的典型代表就是改良的旗袍,一改满装宽大的袖口,依照人体曲线美加以修改既借鉴了西式的审美,也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形制的创作。
第二个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就是服饰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50年代60年代因为我们跟苏联的关系,服饰上也与苏联有关联,流行的服饰是列宁装和布拉吉。
60年代-70年代,主要是军装,社会的特点就是“蓝海洋、绿海洋”。
第三个阶段就是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服饰受到港台欧美的影响,从服饰的材料、花式、以及款式都与之前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由穿的暖像穿的美转变。
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甚至追求品牌的效应。
衣着的变化不仅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说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们国力在增强。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析等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4、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中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5、晚清普通女子的装着宽松肥大,遮盖了女子的曲线,接触西式服装后,人们的审美观重大变化,女性服饰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式服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6、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
7、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的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装”盛行,蓝黑白成为服饰的主要颜色;
8、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暖向穿的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服饰的演变可追溯到汉朝,2000多年来服饰革新的变化一直沿着历史的洪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变化及近代穿衣史的演变中,中国的服饰以变化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近现代服饰。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服饰形象以衣服为主,采用重衫和轻衫搭配。
其中,重衫用厚实的布料制成,轻衫则用薄薄的布料制成。
重衫有各种“衣”的称呼,如“腰衣”,“头衣”,“衣衫”,“大衣”,“袍子”等,而轻衫则有“衣裳”,“长袄”,“短袖”,“短衫”等。
此外,礼服还有“簪子”,“鹤凤簪”,“麒麟簪”,“凤毛簪”,“凤凰簪”,“龙凤簪”,“凤鸟簪”,“鹤凤簪”等,用来凸显衣着身份高贵的特性。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服装穿衣风格保留了汉朝的一些传统,但也有一些变化。
它的服饰以衣裳为主,采取两件上衣和双件下衣的搭配,其中,上衣有五件:大衣,腰衣,头衣,短衣,袖衣;下衣有双件:袍子和裤子。
此外,唐朝的服装还有一种袖子长衫,用来搭配袖子长裤,以凸显个人的高贵特性。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的服装风格大体上保留了唐朝的风格,但也有一些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

20世纪20年代梳妆女子
穿短袄套裙的妇女(传世图照)
民国男性服饰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 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 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 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 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 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 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 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 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 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 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 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 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 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 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 “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 的标志。一时间,剪辫子成 了一股浪潮,这从当时坊间 流传一句笑谈可以窥得一二 一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 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 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 书。”中国人留辫子的历史 折腾了三百多年,到此终于 落下了帷幕。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 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 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 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 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 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 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 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 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 国的理念。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 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 延续。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雷锋帽
• 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因雷锋而闻名中华, 也成为了雷锋的象征之一。
60年代
60年代军装盛行,中国进入了蓝灰绿黑的无彩色服装时代。布拉吉被认为是修正 主义,西装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旗袍被认为是封建余孽,稍微花哨的衣服便被打 成“奇装异服”,统统被批判。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3年自然灾害,19 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 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 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 通行了。当时很流行的一段话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 70年代文革:“十亿人民十亿兵”
• 身穿绿色军便装, • 头戴军帽, • 脚蹬解放鞋, • 腰系皮带, • 背着《为人民服务》的挎包, • 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 • 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 • 手捧语录本.
70年代初知青插队的工作装
假领子
假领子的诞生是一项爱美讲体面的上海人,看重零碎的布头不 需要凭票供应,精明的人们就拿它们制成“节约领”,就相当 于衬衣少了袖子喝胸部以下部分。这一发明让老百姓有限的行 头顿时可以翻出花样。
• 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 路易·威登进驻中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 明你跟时尚无缘。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 “爱玛仕”、“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 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迷你裙、 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们的服饰日益 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 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 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 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 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背带式工装裤
• 背带式,胸前有一口袋。与之 相配的,一般是圆顶有前檐工 作帽、胶底布鞋、布鞋多为手 工制作。另外,前后挂胶、以 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 “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 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 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 和喜欢的鞋型 。
西
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
服
可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
革
履
、
礼
帽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
长袍、西裤、礼帽、
学
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
生
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
装
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
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
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
表性的男子服饰形象
中西合璧——中山装
• 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 路易·威登进驻中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 明你跟时尚无缘。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 “爱玛仕”、“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 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迷你裙、 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们的服饰日益 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 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 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 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 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服饰:中国进入了近代。
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步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
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日趋扩大,衣冠服饰随之而发生变化。
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
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
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
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
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
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
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
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
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
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
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
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
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
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
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
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三民主义: 民主、民 权、民生
民
清 代
国 时 期
旗 袍
改 良 的
旗
袍
五 十 年 代 列 宁 装 、 布 吉 拉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特征:中西合璧, 新旧羼杂
女装:旗袍的改良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 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衣领为翻领封 闭式,显示严 谨治国的理念
耻
共和理念: 平等、自 由、博爱
廉
胸前五颗纽扣代 表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
察五权分立。
义
袋盖为倒 笔架 寓意 以文治国
列宁装 绿军装
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朴素单一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特征:款式新颖,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 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 求个性解放
中国服装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中国服装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一、古代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公元前5000年-1840年)中国服装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服饰主要以兽皮、树皮和植物纤维为材料,制作简单,功能性强。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麻、蚕丝等纤维材料制作衣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封建王朝相继建立,社会分工愈加细化,人们的服饰也开始展示出明显的阶层特征。
贵族阶层的服装以丝绸为主要材料,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平民百姓则使用麻布或粗布制作的衣物。
随着中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中国的服饰文化也开始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汉朝时期,中国的丝绸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中国服饰的样式和工艺也开始传入西方国家。
二、近现代中国服装的转型与创新(1840年-1949年)19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传统的服饰文化受到冲击。
西方的服装和时尚开始进入中国,这对中国的服装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的服装制作工艺逐渐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被机械化取代。
同时,西方的剪裁和设计理念也开始融入中国的服装设计。
民国时期,中国的服装产业进一步发展。
上海成为当时的时尚之都,吸引了大量的设计师和制衣工匠。
中国的服装设计开始注重个性和时尚感,各类服装设计师和时装公司纷纷涌现。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服装发展(1949年至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服装产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物资短缺,中国的服装产业发展缓慢。
然而,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服装产业开始迅速崛起。
1980年代,中国的服装生产开始大规模扩张。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的设计师也开始崭露头角,中国的时装周逐渐成为国际时尚界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服装市场逐渐分化。
高档品牌和快时尚品牌纷纷涌现,消费者对于服装品质和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今,中国的服装产业正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服
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
革
履
、
礼
帽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
长袍、西裤、礼帽、
学
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
生 装
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 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
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
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
表性的男子服饰形象
中西合璧——中山装
21世纪——个性、品牌
复古装、环保、 中性、嘻哈、韩 式、混搭.... ....
• 在2001年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 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 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
• 最典型的形象,可以参照日本电视剧 《东京爱情故事》中赤名莉香的打扮。 成熟、高雅、简洁,一方面用色厉内荏 的直线条的职业装,来武装自己的自信, 显得干练与精神;同时她们也在用穿的 性感内衣衬托她们的女人味,服饰业传 递着温情个性的信息。
上族女性套装班
——意气风发,抬头挺胸 我不是第一,但我是唯一。
中西合璧——旗袍
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此为民国 新旗袍的最初款式 1926年
30年代
北伐前盛行的旗袍马甲
内穿倒大袖短袄, 外套无袖长马甲
宋 美 龄
1933年,6件精致的旗袍被送往美国芝加 哥,中国服饰第一次走进了世博会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表演摄人 心魄。她随剧情所换的三十多套旗袍 也让所有人目眩神迷。人人都说她是 专为旗袍而生的女子,高昂的颈项, 优美的脊梁,以及纤纤细腰。那种与 生俱来的高贵与冷漠,让所有的欧洲 人相信,中国女人的风情大概就是这 个样子。
50年代的列宁装
• 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 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 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 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中国近代服饰发展史

中国近代服饰发展史聊聊咱们中国近代服饰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花样繁多,色彩斑斓,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大戏,你瞧,每一幕都换着不同的衣裳,讲述着不同年代的故事。
想当年,清朝那会儿,人们穿的是长袍马褂,男的长袍及膝,马褂紧身,显得文质彬彬又不失干练;女的呢,旗袍的前身——旗装,那叫一个端庄大气,绣花滚边,尽显皇家风范。
走在街上,男女老少,个个都像从画里走出来的,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那时候,衣服不仅是遮体避寒的工具,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你穿啥样的衣裳,别人一眼就能瞧出你的家底儿。
转眼到了民国,风气大开,服饰也跟着变了样。
男士们开始流行西装革履,领带一系,油头一梳,那叫一个精神抖擞,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成了洋气的绅士。
女士们呢,更是不得了,旗袍成了新宠,紧身的剪裁,高开叉的设计,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尽显女性曲线之美。
那时候,穿旗袍的女人,个个都像是从旧上海的弄堂里走出来的名媛,优雅中带着几分风情万种。
说到民国,不得不提的就是学生装了。
那时候,学生们都爱穿中山装或者学生装,简洁大方,朝气蓬勃,仿佛每一颗年轻的心都在为国家的未来而跳动。
那时候的衣裳,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每一件衣服都像是无声的宣言,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再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一切都焕然一新。
人们穿上了工农兵装,蓝色的工装,绿色的军装,成了那个时代的潮流。
那时候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充满了质朴和力量,仿佛在告诉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一个新中国。
改革开放后,那可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西装、牛仔裤、T恤、裙子……各种款式的衣服像潮水一样涌来,让人眼花缭乱。
人们开始追求个性,追求时尚,衣服不再是单一的色彩和款式,而是变得多姿多彩,各具特色。
走在街上,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线,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现在,咱们的衣服更是五花八门,从复古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各种风格应有尽有。
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穿着需求,而是更加注重衣服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

(4)新中国成立后的 流行干部服
(5)“文革”流行绿军装 文革”
(6)改革开放后的服装:追求舒适、个性 改革开放后的服装:追求舒适、
80年代的流行-飞机头、长鬓角、 80年代的流行 飞机头、长鬓角、 年代的流行- 蛤蟆镜、长风衣、喇叭裤。 蛤蟆镜、长风衣、喇叭裤。
现在的流行: 现在的流行:
(1)清末旗袍 宽松肥大) (宽松肥大)
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 1.近现代男装的变化 1.近现代男装的变化 2.近现代女装的变化 2.近现代女装的变化 3.总结三个阶段的变化表现 3.总结三个阶段的变化表现
(1)鸦片战争前 (1)鸦片战争前 长袍, 长袍,马褂
(2)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后, 西装传入中国 西装传入中国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自设计了中山装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自设计了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自设计了
(2)民国时期改良旗袍 体现女性曲线美) (体现女性曲线美)
(3)建国后五 ) 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流行 列宁装、 列宁装、布拉吉 连衣裙)。 (连衣裙)。
解
(4)“文革”流行绿军 ) 装
(5)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 层出不穷 )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层出不穷 1956年的工厂女工 1956年的工厂女工
由来: 由来:孙中山根据西式服装设计 含义: 含义: 1.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前身四个口袋 (礼、义、廉、耻)。 从鸦片战争到 2.门襟五粒纽扣表示区别于西方 门襟五粒纽扣表示区别于西方 门襟五粒纽扣表示 新中国的成立 服装的特色: 、立 服装的特色(行政、 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 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中式与西式、、司法、考试、监察)。 法 司法、考试、监察)。 3.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 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 袖口三粒纽扣 民族、民权、民生)。 (民族、民权、民生)。 4.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 后背不破缝, 后背不破缝 一之大义。 一之大义。
初二寒假作业-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发展简史

新生代
款式的高速淘汰和更新 形成多风格流派 日益重视灵活配套效果 受到国际潮流文化影响
服饰是一个国家形象历史变迁的缩影,也是一个民 族文化的象征。
不同时期的服装都有不同特点,代表着不同历史时 期所具有的不同历史记忆。
像中山装、旗袍、列宁装,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下诞 生的产物,具有浓重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澎 湃的社会风潮之下别样的精神追求。
晚清平民服饰 晚清贵族服饰
拘谨 保守
呆板
等级森严
民国时期
中山装
学生装
长袍马挂 改良旗袍
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后,受西方的影响。(外因)例如西装。 (2)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政体确立,体现政治意义。(政治)例如中山装。 (3)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对人性和美的追求。(思想)例如改良旗袍。 (4)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业时代发展的要求。(经济)例如易服、剪辫、放足等。 对这种中西合璧的服饰如何评价?(1)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服饰美。 (2)有利于古老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文明。(3)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发展,适应 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要求。
当代服饰变化的两大趋势: 1.本土文化表达的回归。 2.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
服饰变化的总趋势: ຫໍສະໝຸດ .由本地化走向全球化。 2.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3.由生存需求走向精神表达。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 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 明、清,到近现代,服饰以鲜明特 色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代表。
服饰是一定时期物质生产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反映。它 的演变,同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生活习俗、 各民族及各国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在传达时代讯息的同时,也深 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近代史

清代——清代女装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 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 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 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 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 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 ;到晚 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 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 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 “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 头),穿“花盆底”旗鞋。至 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 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 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 仿用。
清代——满族服装
清王朝时,以暴 力手段推行剃发 易服,按满族习 俗统一男子服饰。 顺治九年 (1652),钦定 《服色肩舆条例》 颁行,从此废除 了浓厚汉民族色 彩的冠冕衣裳。
清 朝 服 饰
清代——满族服装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 长袍马褂。官帽与前 朝截然不同 ,凡军 士、差役以上军政人 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 纬帽,按冬夏季节有 暖帽、凉帽之分,还 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 颜色、质料的“顶 子”,帽后拖一束孔 雀翎。
பைடு நூலகம்
近现代瓷器工艺品
瓷器品种极大的 丰富,制瓷工艺 日臻成熟,制瓷 技法日益提高, 制瓷工艺水平达 到了历史高峰。
近现代瓷器工艺品
瓷器不仅供国内各 阶层人士使用,而 且远渡重洋,销往 亚洲、非洲、欧洲 等不少国家和地区。 其中以青花、五彩 瓷器外销数量较 多。
民 国 瓷 器 粉 彩 开 光 人 物 图 双 耳 瓶
清代女装
近代服饰
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 辛亥革命结束了 2000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中华 民族的服饰进入 了新时代。
近代服饰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 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 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 统的袍、衫、袄、裤、 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 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 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精华资料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精华资料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 近代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
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
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
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
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
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
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一、确立课题观乎世界的变迁与发展,领略历史的层层演变,中国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次我们小组是围绕“中国服饰的演变”而展开的。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自中国进入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向美观、适体、平凡化演变,由长袍马褂到中山装,再创以后的西装,逐渐满及太多数人的需求,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选取了两种有特点的服饰作为研究对象,旗袍由原来的宽松肥大到后来的合身、适体,受到了广大女性的青睐,中山装是直翻领有盛装的四贴袋服饰,其中,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仁、义、廉、耻”,此后,它就成为中国大多数男子喜欢的服装。
经过反复交流讨论,我组成员确定了“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过程”这个主题二、文献的研究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便是文献查阅。
首先,八位组员分别分成两组,由四位同学负责上网浏览查询,他们到各大网站进行了搜索,例如我们在百度网站上以服饰的演变为关键检索到服饰的相关内容,然后作上笔记,写明它的经过,另外四位同学在校图书室进一步查找。
在相关记载中摘录了许多与服饰演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汇集。
文献查阅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好充分准备,为方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科学、更充实,组员们再次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查询,便于组员们对于课题研究,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对已获得得的各类资料进行了整理汇集,交流了各自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对前期的文献研究的总结;二是对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了整理筛选,这次讨论后,我们小组的论文基本成形。
经过这个阶段的小组研讨,组员们的收获是大家都有面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为我们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四、实地考察在我们小组的轮讨之后,决定以我们周围的老年人和一些服饰店作为访问对象。
首先,我们讯问了他们关于中国历史服饰的变化及其特点,为了搜集更为有效的证据,我们还请求他们展示出他们现存的一些古老服饰进行观察并拍摄下来以备研究,其次,我们还去了一些不同的服饰店和超市进行观察,现优服饰的特点并拍摄一些具有化表性的样品,以备比较和观察,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对中国服饰的变化特点,有许多新的看法和认识。
信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
实地考察为我们认识“服饰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现实而重要的依据。
五、撰写论文我们小组论文的思路在第二阶段的小组研讨中已基本形成,最后由组长执笔完成研究论文。
我们总述了这项研究的意义,接着从近现代服饰谈起,介绍了近现代服饰的特点是,更多地挖掘的近现代服饰发展的演变的原因,最后把近现代服饰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论文不仅对于所获得资料进行了踪述,更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通过相关的文献记载及实地考察,总结出了“经济的发展为服饰的演变提供了基础”的观点。
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八位组员相互协作,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文献查阅,实地考察等活动对于我们今后进行课题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尝试,我们所获得的许多资料,为我们了解历史理解研究课题提供了帮助,虽然我们的观点还不够成熟,论文也比较稚嫩,但我们都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题的研究。
研究成果:审美素质就是能动的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它是伴随着人一生的重要素质。
它的来源与发展体现在人一生的许多时刻和许多方面,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课堂、艺术作品、而对学生而言,美术课堂、艺术作品又是提高审美素质的重要场所和对象。
“如何欣赏”的五个方面观点进行了调整、补充、完善,概括为:->1.形态美->2.装饰美如何欣赏->整体美->3.形式美->4.色彩美->5.时代感本文试图从“形式美”和“时代感”两方面来阐述。
一.形式美形式美原理包括比例.对称.反复和对比等。
例如“比例”,是比较事物间的长度与面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比值。
服饰中,款式的变化最明显地反映在人体与服装间的比例关系的改变。
除些之外还有面料褶的位置比例,装饰纹样的比例等。
接下来,展示服装图片给学生,用优秀的国内外服饰艺术来直接感染学生,并展示我探索创造出的一系列服装效果图,来讲解“比例”在服饰中的运用.产生的变化及形成的美感,同时从学生的穿着服饰中找到相应的实例,进行面对面的真实感受教育。
再用这样的方法去讲解“对比、反复”等形式美原理,会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有体验,避免了空洞的概念化的讲解,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以前,欣赏课谈论的“多样统一”、“对比调和”、“富有韵律感”等形式美,在此也得到了温习,得到了贯通,得到了巩固,得到了运用。
二.时代感时代感是服饰的一大特点,这点在教学中也不容忽视。
弄清了时代感问题,也就可以从中正视“流行”、“复古”等服饰现象,从而从缤纷、多元的服饰现象中鉴别美丑,欣赏到美的形式和内涵。
时代感是指当时当地的生活节律、社会风貌、文化水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意识以及现代艺术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在服饰上的具体表现。
中国服饰要想树立自我的鲜明形象,必须要走现代与传统结合,国际性与民族性兼容之路,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求得在世界大环境中的和谐,体现中国人独有的、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独有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反映时代的步代,反映各种时尚、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种艺术流派,这也正是时代感所要体现的。
这些论述对高中生来说很有必要,但听起来一定会感到抽象、空洞。
这时,选择需要展示的服饰作品和服装效果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选择资料时,有重点地选择了意大利服饰艺术家皮诺.朗切第的作品。
他是民间风格与时代感融为一体的国际大师,他潜心研究了中国文化,将中国民间的纹样、色彩等大胆运用于服饰。
教学中,抓住他的作品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展示,并且自己制作效果图来讲透“时代感”。
另外,对于学生关心的“流行”及“流行趋向”也不要回避,它是“时代感”问题的部分内涵,当然也是理解“时代感”的一个关键。
城市的华街陋巷到处流淌着永不枯竭的流行。
其实,流行体现着日益形成的社会文化模式-经济文化的双向渗透、影响、交融和制约,体现着当时人的一种文化心理。
就拿一再刮起的“复古风”来说吧,其实,复古不是古装下一个现代人的面孔,而是服饰部分形象是旧的,但观念却是最新的、最时尚的、充分运用现代意识和高科技手段,是旧形式上的现代化,是使仿古时融入现代感,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是既有复古味又是当今时装,文化上表现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素质和审美心理。
教学中,你会意外发现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特别是在理清了思路之后,他们的情绪特别高昂,浮想联翩,跃跃欲试,争称恐后地发言谈论自我感受。
所以说,“形式美”和“时代感”的阐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美、鉴赏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而且能陶冶情操,使学生接受一次新形式的时代感教育,新方式的形式美感染,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服饰艺术教学中,正是运用了服饰中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浅出的知识点讲透了服饰艺术及其它艺术中呈现出的一些抽象的、普遍的、深奥的东西,起到了提高审美素质的具体作用,从而使服饰艺术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那么,审美素质又是如何影响,甚至决定服饰艺术的发展呢?随着经济的富裕、文化的繁荣,服饰艺术正越来越在我们生活中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服饰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影响渗透到广泛的领域。
同时,服饰艺术又是一种集审美性、实用性、流行性、商品性、功能性等特征为一体的艺术,这种艺术无不体现着人类文明的精神。
服饰艺术是由设计、制作和穿着三部分构成的,它们缺一不可。
“设计”、“制作”是由设计者完成的,“穿着”是消费者完成的,是设计出来的服饰符合着装者的审美意识,消费者主动、热情地接受的。
整个过程中,设计者起到了引导作用。
“穿着”却是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是设计和制作的延续,高水平的穿着方法可以对设计和制作实行有效的完善和补充。
这种高水平的穿着方法来自很多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主要来自穿着者的审美素质。
假设穿着者喜欢低劣的产品,而不喜欢皮尔.卡丹、王善钰等中外大师的作品,那么,服饰文化将由这些低劣产品的设计者来操纵。
从这种意义来看,穿着者的审美素质影响着设计师的素质与服饰文化的发展方向。
从深层来看,现代的人们注重表现美,更多地注重服饰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适合于特定的场合和自己的风度,甚至不满足于设计师现成的安排,而乐于按照自己的心愿去挑选、配套,去“篡改”设计师的作品,淡薄“权威”,去创造和表现自己的个性内涵,让服饰折射出高雅的审美情趣。
这所有一切的实现,就需要较高的审美素质作为前提,从这层意义来看,穿着者的审美素质决定和发展着设计师的素质与服饰文化的发展方向。
总之,服饰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成为每个人审美素质的来源和发展点。
而审美素质又以其长期性、潜在性等特点影响发展着服饰艺术。
服饰艺术与审美素质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对学生而言,服饰艺术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是他们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对老师而言,服饰艺术包涵着艺术门类中重要的形式美感,又以最生动、最直观、最具体化的特点呈现出来,服饰艺术从而成了教师运用于教学,提高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我的衣店”小组问卷调查亲爱的同学,你知道服装的发展历史吗?你知道如何在适当的场合搭配合适的服装吗?你知道如何用服装提升自己的气质吗?你想穿自己心仪的校服吗?你想设计属于你自己的服装吗?首先请你先参加我们的问卷调查吧!1、你对下列哪种流行事物最有兴趣()A服装B动漫C明星D小说2你喜欢哪种服装类型()A复古型 B简约型C时尚型 D其他3、你对服装史的了解程度()A很了解 B稍有了解 C仅仅听说 D完全不了解4如果你现在穿越到中国的某个时期,你会选择()A汉朝(汉服) B唐朝(唐服)C 清朝(满服)D民国(旗袍)5面对当今人追逐服装流行趋势,你持何种态度?()A支持 B不予理会 C反对6 你喜欢哪种类型的校服?()A运动服 B水手服C制服D西装礼服7 你对我校校服持何种态度?()A满意B 还可以C 不满意8你认为我校校服可做哪些改进?(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