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备课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回延安
导入一“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听过这首歌的同学可能不多,但是你们父母一定听过这首歌。这首歌的名字叫《黄土高坡》,它以信天游的形式演唱,曾经风靡一时。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回延安》,来感受一下大西北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板书课题)
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踏上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怎样的感想呢?贺敬之于1940年到达革命圣地延安,1946年离开,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1956年,诗人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延安,此时正好与他离开延安相隔了十年。那么,当诗人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和诗人一起感受一下那激情澎湃的场面。(板书课题) 导入三《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情感的抒发,还有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的描写,这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民族音乐般的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回延安》。(板书课题)
这首诗歌写于1956年,抒写了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激动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巨大变化。
诗歌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语言质朴,感情热烈。全诗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回延安——写回到延安的激动喜悦。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当年的延安生活。第三部分:话延安——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第四部分:赞延安——写延安城的崭新面貌。第五部分: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并展望未来。
1.描写与抒情的完美结合
全诗洋溢着诗人澎湃的激情,从开头对“心口”“灰尘”的谆谆叮嘱,到结尾对“身”“脚”的神奇遐想,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这激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而这激情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对延安的描写在激荡,在奔腾。
2.精湛的艺术形象
诗歌必须具有形象性。本诗主要塑造了两个形象。
(1)“母亲延安”的形象。
“母亲延安”的形象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内容构成:①景物。在诗人的笔下,延安的景物是活生生的,是脉脉含情的:杜甫川会“唱”,柳林铺会“笑”……拟人手法的大量运用,使读者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革命圣地延安的一片深情。②人民。“亲山亲水”的根源在于“有亲人”,所以诗人用大量篇幅对延安人民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从而使“母亲延安”的形象更加可敬可亲。③党中央。诗人以“杨家岭的红旗”“枣园的灯光”以及“宝塔山下”的“脚印”等寓意深刻的景物点出了延安曾是党中央、毛主席办公的地方,使人联想到延安曾对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从而使“母亲延安”这一艺术形象显现出照彻千秋的夺目光彩。
(2)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儿女的形象。
全诗除塑造了“母亲延安”的形象之外,还塑造了延安儿女的形象。这一形象不仅有诗人以往生活经历的影子,同时融入了千千万万在“母亲延安”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革命战士的形象。
3.活用“信天游”的形式,充满浓郁的民歌风味
《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诗歌把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喜悦心情描写得淋漓酣畅,热爱、赞美延安的思想感情洋溢在字里行间。诗歌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使诗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1)“诗言志”,一咏三叹。
“诗言志”,诗人自始至终抓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一咏三叹,洋溢着眷恋、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如“——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这些诗句反复出现并富于变化,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
(2)这首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全诗共33节,66行。诗中一般一节一韵,但根据内容的需要,也常一韵连用数节。
(3)运用比兴,形象动人。
《回延安》一诗不但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而且努力使上句与下句在内容上有切近的联系。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句以羊羔羔吃奶比喻战士成长,十分亲切、自然,它不但写出了“母亲延安”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艺术形象新颖动人。“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里是兴,联想丰富,感情深切,极具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风味。
(4)运用叠字、口语,表现浓厚的地方色彩。
叠字的大量运用,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诗中的叠字词语,如“树根根”“几回回”“几根根”“紧紧儿”“白生生”等,还有“登时”“莫要”等陕北口语的运用,都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为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一种民歌,具有山歌特性,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常为两行一节,一般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内容大多反映劳动、爱情生活。
1.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合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著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2.追溯背景
1956年3月,贺敬之陪同当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一起,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
造林大会。贺敬之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但是青年大会要举行一场联欢晚会,要他出个节目。贺敬之答应大家,表示将用“信天游”的形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他就在窑洞里走着唱着,一边流眼泪一边写,写了一夜,吟唱不止,结果感冒了,嗓子失音,唱不出来,便没有在晚会上唱。后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拿去以后,说他们要广播,很快,这篇稿子给了《延河》杂志,就在《延河》杂志上发表了,这就是著名的《回延安》。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
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
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