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嫉妒心理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大学生嫉妒心理研究综述

大学生嫉妒心理研究综述
坏性 和 毁 灭性 。本 文探 索 大 学生 嫉 妒 心理 及 其 影 响 因素 , 以及 其 与人 际关 系间 的 关 系, 为 高校 心 理 健 康教 育提 供 理 论 依
据和科 学参考。 关键词 : 大学生; 嫉妒 ; 人 际关 系; 影响因素 中 图分 类号 : G 4 4 4 文 献标 志 码 : A
对嫉妒的定义是 : “ 与他人 比较 , 发现 自己在才能 、 名誉 、 地 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 由羞愧、 愤怒 、 怨恨 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 嫉妒是人的一种主观 、 消极 、 甚至 抱有敌意的情绪 , 是人在对 自己与他人 的主观距离( 价值的 认知) 比较中, 感到受威胁时产生的体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 质及语言表达能力 的志愿者可以安排带队导航 ,其他志愿 者可以安排在阅览室的检索机或者 自助借还体统做引导 。 活 动开 展前 ,对 每一位 志愿 者 发放 导航材 料 和志愿 者 统 一 文化衫 , 并对其进行操作培训 , 活动结束后对优秀志愿者发
2 014 年 4 月 第 14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 DU C ATI ON TE AC HI N G F OR UM
Apr . 2 01 4
N 0. 14
大学 生嫉 妒心理研究综述
封洪敏
( 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
摘要 : 嫉妒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 的且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 嫉妒 心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调适和疏导, 具有很强的破
荣 誉证 书 。 六、 开展 入馆 教育 的后 续工 作—— 文 献检 索课 程 入 馆教 育 培训 的 内容十 分很有 限 ,对 于读 者入 馆后 所 遇到的问题和学习中需要具备的检索能力只有在后续工作 中才能得到解决和提高 。因此 , 应将人馆教育开成系列课

关于善意妒忌的文献综述

关于善意妒忌的文献综述

关于善意妒忌的文献综述发布时间:2022-11-01T03:41:33.041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13期作者:罗飘[导读] 以往大多数学者认为妒忌是以敌意为核心的负面情绪罗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410006摘要:以往大多数学者认为妒忌是以敌意为核心的负面情绪,因此只关注妒忌的消极影响。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妒忌也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带来积极影响的妒忌被称为善意妒忌。

本文对善意妒忌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从善意妒忌的概念、前因和结果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妒忌,善意妒忌,恶意妒忌,综述一、引言人们常说妒忌是魔鬼,妒忌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因妒忌而产生了许多令人唏嘘不已的事情,妒忌心太强,不仅害人更是会害了自己,在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研究者常常关注妒忌引起的消极影响,但van de Ven等(2009)学者却发现妒忌情绪虽然会折磨个体,但也包含了个体对妒忌物的渴求。

他认为过去人们对妒忌特有的看法忽视了妒忌的“良性”效应,因此提出了妒忌分类观点,将妒忌分为含有敌意的恶意妒忌(Malicious envy)和不含敌意的善意妒忌(Benign Envy)。

笔者通过学习国内关于善意妒忌的研究成果,首先研究整理了善意妒忌的概念,其次罗列了现有研究中善意妒忌的影响因素和结果。

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为今后开展与善意妒忌有关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二、善意妒忌的概念一些学者的定义是“当一个人缺乏另一个人的优秀品质、成就或财产,并且渴望另一个人缺乏这些时产生的情绪”(Parrott & Smith, 1993),妒忌是个体在与自己相关领域且与自己相似的比较对象进行向上社会比较而产生的情绪,有恶意妒忌和善意妒忌之分(Hoogland ,2016)。

但是“善意和恶意嫉妒都是不愉快和令人沮丧的经历”(Van de Ven et al, 2009)。

嫉妒心理学:复杂的情感

嫉妒心理学:复杂的情感

嫉妒心理学:复杂的情感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既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又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情绪。

嫉妒是指对他人的成就、财富、地位、外貌或其他方面的优势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常常伴随着自卑感和自我否定,是一种对自己缺乏自信和自尊心的表现。

嫉妒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知和评价。

人们往往容易将自己的价值和成功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上,当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就会产生嫉妒情绪。

此外,人们也容易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上,当看到他人的失败和挫折时,也会产生一种幸灾乐祸的情绪,这也是嫉妒的一种表现。

嫉妒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情绪,它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嫉妒者往往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他们不断地关注他人的优点和成就,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自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嫉妒情绪的滋长。

而这种情绪又会导致他们更加关注他人的优点和成就,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然而,嫉妒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情感。

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来克服嫉妒情绪。

首先,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要将自己的价值和成功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上,而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要学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不要过于关注他人的缺点和失败,从而避免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

此外,要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安慰,当发现自己处于嫉妒情绪中时,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寻找一些能够让自己感到愉悦和放松的事情去做,如阅读、运动、旅行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文化因素来减少嫉妒情绪的产生。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让人们了解嫉妒情绪的危害性和调节方法,从而帮助人们克服嫉妒情绪。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社会文化因素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如树立榜样、推广平等和尊重的社会价值观等。

总之,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既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可克服的一面。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调节、教育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来克服嫉妒情绪,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

嫉妒的心理学研究概述

嫉妒的心理学研究概述

嫉妒的心理学研究概述论文导读:嫉妒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具有相当高的普遍性,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心理现象。

以上就是这六种主要的嫉妒理论在理论趋向上的分歧,我们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用更加综合的观点去寻找各个理论对嫉妒心理及行为的实际研究与治疗过程中的契合点,使其更具实际意义。

现在在美国和西欧研究并广泛使用的嫉妒评估量表有七种,它们分别是Mathes人际嫉妒量表、Bringle自我报告量表、Bringle投射嫉妒量表、Hupka爱情嫉妒量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量表、Rosmarin人际嫉妒反应量表、Bunnk嫉妒量表。

关键词:嫉妒,嫉妒理论,嫉妒评估量表嫉妒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具有相当高的普遍性,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心理现象。

1 基本概念嫉妒(Jealousy)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

嫉妒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而被第三者(通常是人)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Mathes,1985)。

这种关系的丧失,如果不涉及其伙伴与第三者建立类似关系时,个体就不会产生嫉妒。

最为常见的嫉妒现象往往出现在恋情关系中,但其它类型的关系中也会有嫉妒发生。

总的来说,嫉妒常常涉及一种三角关系,三角关系的一边代表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嫉妒者和伙伴;另一边代表着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边代表着嫉妒者对第三者的态度。

英文中的嫉妒和妒忌(Envy)常常让人混用,对于嫉妒的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明确了嫉妒与妒忌的区别。

嫉妒必须发生在人际关系情景中,嫉妒这个术语涉及到第三者,即便是这个第三者也许只是存在于嫉妒者的想象之中。

而妒忌发生在一个人缺乏另一个人所拥有的高人一等的能力、成就或者某件物品时的情绪体验,妒忌者既羡慕别人,又希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缺乏那些东西。

心理咨询实际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嫉妒】

心理咨询实际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嫉妒】

心理咨询实际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嫉妒】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案例简介: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

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象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

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

小A 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原因分析]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

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嫉妒。

[解决方法]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克服呢?1.认清嫉妒的危害如前所述,嫉妒的危害一是打击了别人,二也伤害了自己、贻误自己。

遭到别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一举多害。

认清这些是走出嫉妒误区的第一步。

2.克服自私心理嫉妒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

总怕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不利。

因此,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

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机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

3.正确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

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

“人贵有自知之明”。

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冠军只有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争强好胜就一定能超越别人。

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

嫉妒心理学

嫉妒心理学

嫉妒心理学嫉妒心理学一、引言本章将介绍嫉妒心理学的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方法论等内容,并说明本文档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二、嫉妒的定义与分类本章将阐述嫉妒的定义,包括对嫉妒心理学的普遍理解和不同学者对嫉妒的分类方式进行介绍。

三、嫉妒的起源与演化本章将探讨嫉妒的起源与演化,包括嫉妒作为一种基本的情绪反应和其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

四、嫉妒心理的成因因素本章将系统分析嫉妒心理的成因因素,包括社会比较、自尊心、自我评价水平、人格特质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五、嫉妒的表现形式本章将详细描述嫉妒的表现形式,包括言语和行为上的表现,如嫉妒的暗示、攻击、诋毁等。

六、嫉妒心理对个体的影响本章将说明嫉妒心理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影响,包括对自尊心、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影响等。

七、嫉妒心理的对策与管理本章将提供一些嫉妒心理的对策与管理方法,包括提高自我评价、增强社交技巧、积极应对嫉妒等方面的建议。

八、嫉妒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本章将探讨嫉妒心理学在社会科学、教育、职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和案例。

九、结论本章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嫉妒心理学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研究数据、调查问卷、实验结果等,供读者参考和深入研究。

法律名词及注释:1、Copyright (版权): 版权是指作者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复制权、改编权、发行权等。

2、Fr Use (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指在不侵犯作品的版权的前提下,以教育、研究、评论等为目的合理使用他人的作品。

3、Plagiarism (抄袭): 抄袭是指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将他人创作的作品或观点直接引用或改编为自己的作品而不注明出处。

嫉妒性别差异的进化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

嫉妒性别差异的进化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

嫉妒性别差异的进化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概述作为一种复杂的情感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并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随着进化心理学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进化的视角探讨嫉妒的性别差异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文旨在综述嫉妒性别差异的进化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期深化对嫉妒现象的理解,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进化心理学认为,嫉妒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心理机制,旨在维护个体的生存和繁衍利益。

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殖策略、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差异,嫉妒在性别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嫉妒的性别差异,有助于揭示嫉妒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在理论层面,进化心理学提出了多种关于嫉妒性别差异的解释。

有理论认为,男性可能更倾向于嫉妒那些威胁其伴侣忠诚度的同性竞争者,而女性则可能更关注那些可能剥夺其资源和支持的同性或异性竞争者。

这些理论为理解嫉妒性别差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在实证层面,研究者们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对嫉妒性别差异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验证了进化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些观点,也揭示了嫉妒性别差异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目前关于嫉妒性别差异的进化心理学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

对于嫉妒的测量和评估方法尚需进一步完善,以更准确地反映嫉妒的性别差异。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嫉妒性别差异与个体心理、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嫉妒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等问题。

嫉妒性别差异的进化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性的课题。

通过深入探讨嫉妒现象的性别差异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1. 嫉妒的定义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普遍性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情感,可以被定义为当个体感受到其所珍视的关系、资源或地位受到潜在或实际威胁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体验。

这种威胁可能来自于外部的竞争者,也可能来自于关系内部的变动。

大学生妒忌的量表编制及其相关研究

大学生妒忌的量表编制及其相关研究

大学生妒忌的量表编制及其相关研究妒忌作为一种情绪,在大学生中尤为普遍。

妒忌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妒忌的量表进行编制,并进行相关研究。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妒忌的定义、影响、现状、量表编制及相关研究。

一、大学生妒忌的定义与影响妒忌是一种负面情绪,指的是当一个人感到别人拥有的、想要拥有的或注重的东西和自己不符时所感受到的痛苦、不满或敌意。

妒忌可以表现为不满、愤怒、失望或其他消极情绪。

大学生妒忌可能由很多因素引起,包括对朋友的物质和社会排名的嫉妒,对情侣、家庭成员或室友的关注和注意力的嫉妒,甚至是对自己的成就与他人比较的嫉妒。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感到不满和敌意。

妒忌对个人有很多负面影响。

在学业方面,妒忌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和学习动力减弱。

在社交方面,妒忌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和朋友之间的分离。

在情感方面,妒忌会影响个人的自我感觉和自尊心,并且会导致情感失调和孤独感的增加。

二、大学生妒忌的现状大学生妒忌的现状值得关注。

据统计,大学生中有超过80%的人曾经感受到过妒忌。

其中,40%的人表示曾经因为妒忌而产生过严重的负面情绪,例如情感不稳定、抑郁和失眠等。

此外,有大约50%的大学生感受到了同龄人之间的妒忌氛围。

这些数据显示了大学生妒忌的严重程度和影响。

三、针对大学生妒忌的量表编制编制针对大学生妒忌的量表是研究大学生妒忌的重要工作。

量表的编制需要符合量化研究的原则,并且需要描述大学生在感受妒忌时的状态和感受。

以下是编制妒忌量表的几个主要步骤:1、明确研究目的。

在编制量表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目的。

大学生妒忌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进行研究。

因此,需要确定所研究的妒忌类型和研究问题。

2、确定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是量表编制的核心环节。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例如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

3、制定量化指标。

制定量化指标是量表编制的重要步骤。

量化指标应该符合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的要求,而且能够真实地反映被测者的状态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嫉妒心理研究综述
作者:封洪敏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4期
摘要:嫉妒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且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嫉妒心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调适和疏导,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毁灭性。

本文探索大学生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其与人际关系间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嫉妒;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64-02
嫉妒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且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调适和疏导,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毁灭性。

嫉妒作为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对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情感生活的稳固、人格形成和临床心理健康影响巨大,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

《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嫉妒是人的一种主观、消极、甚至抱有敌意的情绪,是人在对自己与他人的主观距离(价值的认知)比较中,感到受威胁时产生的体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层内涵:一无心理障碍或疾病;二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态。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业及就业压力可能会使大学生压抑、紧张甚至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而且成长中的大学生个人家庭环境、自身人格、自身经验等因素的差异,使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嫉妒。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嫉妒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人际关系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是人的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人际关系的发展影响内心世界的发展。

而个体人际关系发展的方向、好坏程度,常常由很多因素所决定的,嫉妒作为消极的情绪,很可能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了解大学生嫉妒心理与人际关系状况,关系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国际国内嫉妒的研究情况及研究趋势
在国际嫉妒心理研究方面:1981—1998年共发表的论著总数为626篇/部,其中研究论文59篇,专著36部。

在国内嫉妒心理研究方面:“中国报刊索引光盘”数据库统计,1986—1996年国内发表嫉妒的相关文章49篇,大多停留在描述议论阶段;“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数据库资料显示,1980—1998年出版的嫉妒专译著11本(译著7本,著作4本);国内心理学刊物甚少刊登嫉妒研究论文,与国际嫉妒研究的繁荣景象相比,显然我国嫉妒研究相对沉寂。

照国际嫉妒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趋势分析:嫉妒理论的融合将缓解不同理论各领风骚的局面;嫉妒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将不断趋向于为实际咨询和治疗服务;统计方法不断向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定量研究已成趋势。

二、大学生嫉妒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嫉妒相关研究的深入,我国关于嫉妒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危机感增强,使得大学生陷入紧张、压抑,调整不好,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因素、心理防御机制与挫折体验,使他们或多或少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会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嫉妒心重者与同学很难和平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谈不上心理和谐。

嫉妒这种情绪状态持续下去会使人人际关系敏感或偏执,甚至产生病态人格,或产生抑郁性神经症。

当嫉妒心理得不到适宜的发泄,会带来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长期累积会导致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嫉妒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嫉妒心理的现状:嫉妒心理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

嫉妒是比较的产物,一般是由于把自己的才能、品德、名誉、地位、成绩、境遇乃至容貌和他人进行了不合理的比较,从而形成心理不平衡。

嫉妒总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并且是发生在性别、文化、职务、境遇、地位相等或相近的人际圈子里,大学生正处在这样的一种氛围当中。

欧阳文珍对嫉妒的内隐性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普遍存有嫉妒之心。

王极盛也对我国城乡青年男女恋爱中的嫉妒心理进行了调查,发现男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

在大学生嫉妒心理外在影响因素方面性别、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女方面、城镇与农村、家庭排行等方面的差异,已有研究结果不一致。

大多数研究在White嫉妒维度上嫉妒在各方面的差异不显著,但在Bringle自我报告嫉妒量表上所得的女生嫉妒水平显著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的嫉妒心理明显高于独生子女。

这就为嫉妒心理的研究提出疑问。

大学生嫉妒心理与人格特征有关,与自尊有关,自尊越高其嫉妒的体验越弱。

大学生嫉妒心理与人际信任也有关系。

人际信任水平高的个体受到嫉妒困扰的程度低。

大学生嫉妒心理与社会支持有关,大学生嫉妒心理与应对方式有关。

个体的消极应对方式与嫉妒心理关系密切。

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积极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嫉妒维度关系密切,与各种广泛情境中的嫉妒维度关系不显著。

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缓解人际关系嫉妒体验。

人格特征、人际信任、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两个嫉妒维度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通过这些因素可以预测到大学生的嫉妒心理。

嫉妒维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嫉妒情绪较少的、外向的、经常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人际信任水平、自尊、社会支持、社会朴实性水平越高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嫉妒心理强烈、高神经质、精神质,经常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低。

嫉妒维度及其影响因素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通过这些因素可以预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嫉妒心理严重的个体可能存在各种心理症状和心理障碍。

四、大学生嫉妒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际关系是人的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正处在学习和成长之中的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大学生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恐惧。

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则阻碍了大学生基本需要的满足,因而增加了大学生的挫折感,激发了内心的矛盾冲突,从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生理、心理疾病。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人际关系对青
年人的重要性,正如德国学者斯普兰格描述的:“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

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深陷于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人那样在遥远的地方呼唤”。

嫉妒影响人际关系的好坏,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嫉妒心重者与同学很难和平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改善对人际关系的和谐有重要作用。

要顺利的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减少影响交往关系中的嫉妒心理和嫉妒行为。

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普遍存在,嫉妒心理的改善对人际关系的和谐作用重大。

嫉妒心理的产生复杂,其影响因素很多。

外部环境对嫉妒心理起间接作用,即要通过个体自身对他们的认知来起作用;而人格特点及其对内外部因素的认知对嫉妒作用巨大,而人际关系的改善也会改善嫉妒心理,所以顺利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嫉妒心理。

参考文献:
[1]王晓钧.嫉妒论:人类嫉妒心理,行为及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欧阳文珍.嫉妒心理及其内隐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4):446-449.
[3]周成军,杨治良.测量方式和言语报告对嫉妒反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7,30(1):113-115.
[4]Bringle,Roach,Andler,&Evenbeck.(1979)Measuring the intensity of jealous reactions.JSAG:Catalog of Select Documentsin Psychology.1979,9(2):23-24.
[5]张建育,王海棠,李文虎.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4):320-3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