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塑造地形等方面的作用。
4.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强调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最重要?为什么?
-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易懂的概念图和练习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7.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组报告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反馈。
-设计评价量表,明确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习反思。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体图片,如湖泊、河流、冰川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科基础上已具备一定条件,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地球与地图、气候与气象等基本概念,有利于理解水循环的相关内容。
2.在思维能力上,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图表等途径探究水循环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如何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相关知识,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供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干旱或洪涝问题,让学生探讨水循环与这些问题的关联。
3.结合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教学,观察当地水体的分布、流向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水循环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水循环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水循环(答案在最后)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结合材料,分析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________、岩石圈、________中,通过蒸发(蒸腾)、________、降水、________、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循环类型字母主要环节海陆间循环A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________、⑤下渗、⑥________陆地内循环C ⑧________、⑨蒸发、③降水海上内循环B ①蒸发、⑦降水3.循环过程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____________作用下大量________,形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________。

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________,或沿地面流动形成________,或渗入地下形成________。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判断】(1)外流河只参与海陆间循环,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中参与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3)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的________。

2.促进水资源的更新不同水体不同――→决定水资源有限性―→水资源利用不应水体更新速度3.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1)不断塑造着________。

(2)成为________联系的主要纽带。

(3)对到达地表的____________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________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4.影响着全球的________和________,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判断】(1)江河水与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长。

()(2)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水循环促进海陆物质迁移的具体体现。

3.1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1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了解水循环在地球上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生态系统、气候、地貌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解决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地理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例如:为什么说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过程?水循环过程中,哪些环节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解读能力,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水循环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主要环节及其作用,能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与水循环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分析当地水循环状况,并提出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作用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水循环”为主题,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和珍视水资源。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沟通、交流、协作的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水循环”为主题,紧密结合人教版必修1教材内容,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他们关注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水循环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二、学情分析
3.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但水循环这一课题较为陌生,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
4.学习方法: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仍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5.情感态度:学生对环保问题有一定认识,但水循环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尚未充分认识到。教师应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2.学会分析影响。
3.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地理现象。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水循环的基本概念、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针对每个环节,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如讲解蒸发时,可以提到植物蒸腾作用;讲解降水时,可以介绍不同类型的降水等。
3.教师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如调节气候、塑造地貌、影响水资源分布等,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的重要性。
b.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影响。
c.水资源保护措施及建议。
5.鼓励同学们关注时事新闻,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政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体会,字数在200-300字之间。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径流:降水在地表流动,形成河流、湖泊等水体,或渗透至地下形成地下水。
接着,讲解水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水分蒸散发、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通过地理图表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5.观看一部与水循环相关的纪录片,如《地球上的水循环》、《水资源危机》等,并撰写观后感,不少于500字。
1.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2.提交作业时,请统一使用规范的纸张,字迹清晰,以便批改;
3.作业提交截止时间为下周五,逾期将影响作业评分;
4.如有疑问,请及时与老师沟通,我会尽力为你解答。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的作用和联系;
2.掌握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法,研究水循环现象。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提出以下教学设想:
4.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水资源的认识,树立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2.培养关注地球环境、关爱家园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
3.认识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增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
4.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学情分析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水循环的过程、影响和规律。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过程。然后,我进行点评,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作用以及与我国水资源的关系。同时,强调水循环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节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结合学科知识和课程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生活中涉及水循环的现象,提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运用图表、数据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地理思维能力。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水循环实验,体验水循环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2.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在维持水资源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中来。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提高其运用所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出各个环节,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作用。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地区,分析其水资源状况与水循环的关系,撰写一篇小论文,内容包括:
-该地区的水资源分布特点
-水循环对该地区水资源的影响
4.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3.1水循环(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1水循环(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调查、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4.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的知识。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教师总结水循环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图解,详细讲解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展示水循环过程的动态模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循环的实际场景。
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实际意义。
在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让学生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和地图分析,直观地感受水循环的过程。此外,针对水循环在各地区的实际应用,教师可选取典型的案例,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农田灌溉等,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地理意义。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探讨水循环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总结归纳
1.针对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明确水循环在我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中的重要性。
2.强调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地理意义。
(五)作业小结
1.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在我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中的应用的文章。
3.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精神。
4.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充分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在理解水循环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
3.引导学生关注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4.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反思与评价自我认知能力。
2.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在水循环知识掌握、地理实践能力、合作沟通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如:观察当地水循环现象、调查水资源利用情况等,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地理意义。
2.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如: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3.1水循环(第3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1水循环(第3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下一节课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为例,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亲切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水循环的魅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较为模糊,难以把握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合作探究中收获更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它涉及到水在地球上各种形态的转换和运动,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对于高中生而言,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水资源利用、洪涝灾害等。
3.了解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规律,以及我国水循环的特点。
4.掌握水循环过程中各种水体之间的转换关系,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
5.学会利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水循环的变化趋势,提高地理数据处理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4.问题导向教学:教师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3章第3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3章第3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2.知识讲解:运用多媒体、动态模拟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循环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水循环在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运用GIS等技术手段,观察和分析水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小组讨论:针对水循环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影响水循环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如何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讨论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描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2.图文并茂,表达清晰,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3.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内完成,以电子邮件或纸质版形式提交。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关注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自然规律的积极性。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如瀑布、河流、湖泊等,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3.撰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水循环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

31.1水循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1.1水循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此环节预设时长:2分钟
学生展示
(预设答案)
此环节预设时长:2 分钟
出示评价量表并点评(讲解)
项目
评价标准
得分
总分
1
积极参与讨论
2
2
绘制环节和图示工整
3
3
3幅图环节明确,内容完整
5
此环节预设时长:1 分钟
课堂检测
此环节预设时长:2分钟
课堂小结
此环节预设时长:3分钟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达标试题
板书设计
3.1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概念
二、水循环的环节
三、水循环的类型
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教学反思
要关注讨论的实际效果;
对展示的同学提高要求。
备课组讨论意见或建议
增加知识点和考点的补充
读图思考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陆地水包括哪些水体类型?请按其数量由多到少进行排序。
2、陆地水都是淡水吗?
3、人类目前使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有哪些?
此环节预设时长:5分钟
学生讨论
分小组讨论。教师在场下随时观察每一组的情况。
此环节预设时长:10分钟
学生展示
(预设答案)
此环节预设时长:3分钟
出示评价量表并点评(讲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圈的组成和水体相互关系转化的原理。
2.能绘制示意图并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3.能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此环节预设时长:1分钟
课堂导入
课前典例导入
此环节预设时长:2分钟
学生活动1
学生思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重难点:
(1)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特别是植物蒸腾、地下径流等环节的理解;
(2)运用地理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水循环过程;
(3)水循环在我国水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掌握水循环对我国水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等的影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水循环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3.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课堂互动: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分组讨论水循环在我国水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2)讨论主题:如水循环对南方地区水资源的影响、水循环与西北地区气候的关系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水循)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2.了解水循环在地球水文学、气候学、生态学等领域的重要意义。
3.学会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等分析水循环的过程,提高空间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十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 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 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 ”)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 “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 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 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 形成各种水体,构 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 “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大气水(河流水 湖泊水地表水J 沼泽水 土壕水 生物水 <冰川水 地下冰【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 关系。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4.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了解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观察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水循环过程的能力,学会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如“水循环过程中,哪些环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生运用GIS等工具分析水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安排学生进行GIS软件的操作练习,分析某一地区的水循环状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我国水资源现状,开展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五)总结归纳
在此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所学知识。
1.回顾重点:引导学生回顾水循环的概念、过程、作用等知识点。
2.知识梳理:总结学生在讨论、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梳理。
3.情感升华:强调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通过分析我国某地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功案例和问题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6.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在解决水资源问题中的作用,并提出改进措施。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地理意义。
2.强调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水资源、促进水循环的措施。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的知识。
2.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环节的含义。
3.分析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如水源补给、地表形态塑造、气候调节等。
4.讲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污染等,并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影响的后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例子。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水循环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评价,找出提高学习的有效途径。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学生的不足。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水循环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水资源状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明白水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
4.通过水循环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3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3
3.分析题:提供一些地理图表、数据,让学生分析水循环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实践操作:设计水资源调查、评估等实践操作题,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回顾所学内容: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关于水循环的知识,巩固记忆。
2.梳理知识体系:将水循环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应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水循环的概念、阶段划分、影响因素等展开讨论。
2.案例分析:提供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共同提高对水循环知识的理解。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某一水循环实例,如家庭用水循环、农田灌溉水循环等,撰写分析报告,阐述水循环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设计一份关于水资源调查问卷,包括水资源利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调查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布置一定数量的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以检验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如雨后彩虹、河流蜿蜒等,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好奇心。
-通过故事讲解,如大禹治水等,增强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点的记忆。
2.分层教学,注重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互补不足,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示范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示范教案

《水循环》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为什么大海的水没有增多?几千年来很多先哲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公元5世纪,《宋书·天文志》中有人对此问题作了解释: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消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这种对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科学吗?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这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水循环有关【讲授新课】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学生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

一、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1.水循环的过程师:谁能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吗?生: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大气降水、陆地径流等环节,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师:播放课件,展示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类型师:水循环可分为几种类型?(配合课件讲解)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第2课时)示范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第2课时)示范教案

《水循环》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体会水量平衡的思想。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2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播放视频:长江三角洲和崇明岛;展示图片:“黄河大峡谷”“壶口瀑布”教师:水循环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换?物质是如何迁移的?水循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都会产生哪些影响?【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出示图片及资料:“水循环示意图”“水循环中的相关数据”资料1、全球每年水的总蒸发量和总降水量均为500000立方千米。

2、全球海洋的总蒸发量为430000立方千米,总降水量为390000立方千米。

蒸发量比降水量多支出40000立方千米,以水蒸气的形式输送到大陆上空。

3、陆地上的降水量(110000立方千米)比蒸发量(70000立方千米)多40000立方千米,其中一部分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一部分暂存在湖泊中,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多余部分最后以河川径流形式回归海洋,从而完成海陆之间的水量平衡。

师:请同学们把资料中的相关数据填写到图中的合适位置。

结合图文资料思考水循环对于自然环境的意义?生:(可能的答案)水循环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师:水平衡是指一定时间段内,一个区域水量保持动态平衡。

水平衡的研究时段可以是日、月,也可以是一年、数十年或是更长时间。

水量平衡的研究区域可以是整个流域、湖泊、沼泽、海洋或某各地区,也可以是整个地球。

长期来看,全球水量保持着动态平衡。

(板书)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出示图片和资料:“地球的水体构成”资料: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

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咸水,无法直接饮用。

《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水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能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养成勤俭用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够进行简单的诠释;2. 教学难点:水循环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勤俭水资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2. 制作PPT课件;3. 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水桶、水泵等,用于模拟水循环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水的不同存在形式(如:露水、霜、冰雹、海浪等)设问:这些自然现象有何共同点?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揭示课题:《水循环》(二)展示学习目标1. 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2. 了解水循环的意义及对人类的影响;3. 通过观察、讨论与合作学习,培养观察、思维、辨析和表达能力。

(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1. 阅读教材P103“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并回答下列问题:(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2)什么是蒸发?在当地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对当地的气候会产生哪些影响?(3)什么是降水?水循环对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影响?(4)什么是地表径流?当地的主要塞表径流是什么?它对当地的水资源会产生哪些影响?2. 思考:水循环的过程及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补充,完成学案。

(四)效果展示,教师点拨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学习效果,其他小组纠错补充,教师点拨评判。

(五)拓展提升,教室小结1.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2. 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及对人类的影响;3. 反思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师总结:水循环使地球上不息更新水的周而复始,保持水的动态平衡。

在深刻认识水循环的基础上,我们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六)安置作业1. 完成学案剩余部分;2. 搜集当地水循环的相关资料,了解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循环》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为什么大海的水没有增多?几千年来很多先哲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公元5世纪,《宋书·天文志》中有人对此问题作了解释: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消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这种对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科学吗?
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
这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水循环有关
【讲授新课】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
学生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

一、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
1.水循环的过程
师:谁能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吗?
生: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大气降水、陆地径流等环节,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师:播放课件,展示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类型
师:水循环可分为几种类型?
(配合课件讲解)
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这种海陆间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就是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在陆地上。

陆地内循环运动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列表总结三种类型:
活动: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此处引用资源“【活动设计】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请提前下载并发送给学生。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在局部地区可以对地表径流施加某些影响。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思考:水循环有那些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思考水循环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水循环的作用。

●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各种形式的水在循环
中以不同周期自然更新。

水的存在形式不同,更新周期差别很大。

教师展示: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

江河——16天;湖泊——17年;深层地下水——1400年;高山冰川——1600年;极地冰川——9700年;海洋——2500年。

活动:水循环使得陆地的淡水资源得以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运用所学知识,就此观点说明你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

●缓解了高低纬之间热量收支不平衡,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把陆地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输送到海洋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