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分析

内容提要:休闲是一门哲学,是一门关乎人生和生命的哲学学问,我们所有的努力和工作好像最终都是为了休闲。那么究竟什么是休闲?休闲的价值在哪里?它与工作的关系是什么?二者孰轻孰重?本文将从休闲的本质、休闲观的发展等方面来探讨休闲与工作的关系问题,进而发现休闲与工作对于幸福生活的启迪。

关键词:休闲与工作本质发展价值辩证关系幸福生活

一、休闲的本质——何为休闲,何为工作

休闲是什么?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亚里士多德说:“凡是一种自由选择,自我满足的心态下,从事一种并无特殊目的也不感到劳累的活动,即属休闲。”也就是说休闲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更是指必须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无拘无束的状态。凡勃伦说:“休闲的内涵就是对时间的一种非生产性的消费。”休闲只是休闲,只是达到让身心放松愉悦的目的,没有实际意义或者实际效益。换言之,工作就是对时间的一种生产性消费,是有意义和价值的。这两种观点似乎都在某种意义上贬低了休闲的存在,或者说只解释了休闲的初级含义,而忽略了休闲的深层意义。伊索·阿霍拉的活动层次论认为,只有高度自由感、具有很强内在动机的活动,才是真正的休闲;休闲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事事,而应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为人们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快的心灵体验提供机会。杜马哲迪尔的休闲三部曲则进一

步指出:休闲是人们从工作、家庭、社会的义务中摆脱出来,为了休息、转换心情、增长知识,而自发性地参与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的任何社会活动的总称。即休闲不只是玩,它也是一种学习,一种体验式学习。

那么究竟何为休闲、何为工作呢?本人比较倾向于纽格林的“心态自由感”说。休闲的获得与否是由个人感知和认定的,不管个人从事什么活动,都可能是休闲,包括工作。或许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理想化色彩,并没有严格区分休闲与工作的界限,但它的确符合一些实际情况。人类学家普斯顿和考思斯研究毛利人发现“不管他们是捕鱼、捉鸟、耕田或是盖房子、造独木舟,都能找到可以被认为是娱乐性的活动的痕迹,”这说明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休闲与工作是密切联系着的,人们在生产的同时进行娱乐性活动,以表达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景,同时获得畅快的心灵体验,那么这种工作就是一种休闲。当然这是一种低水平的休闲,这种休闲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但在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已经催生了大众休闲这一生活方式,休闲与工作的界限日益分明。而与此同时,一些在某些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感到快乐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时的工作也是一种休闲。因此什么是休闲呢?我认为:首先它是独立的,有其自身的价值;其次休闲和工作是对立统一的,它们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同时又存在对立冲突,当我们对一方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相应的另一

方得到的时间和精力会减少。那么对于“休闲与工作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应怎么看待呢?

二、休闲观的发展——休闲与工作,孰轻孰重

原始社会有休闲吗?答案是肯定的。原始社会有休闲观吗?答案就不确定了。人类学家艾伦和约翰逊对秘鲁的Machigenge 印第安人长达18个月的考察发现:在原始文化中,不仅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已经具有消遣娱乐的性质,而且在某些社会里,专门被用于休闲的时间也不少于我们的现代社会。但是从休闲到休闲观是要经过一个思考、理论化、抽象化的过程的,而原始社会的休闲与工作之间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比如上面列举的关于毛利人的例子。在这个阶段,人们还没有形成休闲的意识或概念,也就是说人们还没有对“休闲与工作孰轻孰重”这个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毕竟在那个时候,生存本身都存在问题。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劳动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希腊语中表达“劳动”的词汇“Ponos”含有可悲的意思。亚里士多德就主张,休闲是人生的目的,而工作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古罗马,奴隶制度使古罗马的有闲阶层拥有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享受休闲。就数量而言,古罗马人创造了自由时间拥有之最,那时每年有175天节假日。当然这样的休闲观只属于当时的有闲阶级,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尤其是奴隶来说,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的休闲观还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

这就出现了休闲观的分裂,工作和休闲是分离的。

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控制着大部分的休闲活动,宗教思想赋予劳动新的意义和价值。人们认为休闲的最高境界是祈求拯救的冥思,生活的目的是为来世做准备,无所事事是灵魂的敌人。因此中世纪的休闲观带有很浓重的宗教色彩,它不同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集体休闲,而是维持了“宗教——个人”中心型的休闲形式,劳动被认为是神圣的,休闲被认为是世俗的。这导致了把人类的本性从玩转变为工作的后果。此后的宗教改革对西方世界的休闲观影响更大,它把劳动看作人类生活最神圣、最高的境界,休闲则被视作罪恶,休闲与工作产生了严重对立。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20世纪。

近代社会,产业革命和城市化引起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一系列变化,使人们丧失了人的完整性,引起了人们心理的不安和矛盾,从而导致了在休闲中(而不是在劳动中)寻找人生意义的倾向,这促进了人们努力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等变化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大众休闲的诞生。

进入现代社会,伴随着大批量生产和大批量消费的大众休闲的迅速发展,后工业时代的休闲观倾向是精神的富裕比物质的富裕更有价值。因此,与以工作为主的生活相比,人们更喜欢追求以休闲为主的生活。但现实情况是,尽管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物质产品,却不能给工业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带来更多的自由时间。人们越来越忙,没有时间去休闲;人们每天重复着一样的

工作,也不能享受到工作转化为休闲的乐趣。那么休闲与工作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关系中才能发挥价值效应?什么样的休闲观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呢?

三、寻找休闲与工作的平衡点——创造幸福生活

休闲是一个关乎个人和社会幸福的永恒命题。首先我想探讨一下什么是幸福。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专家Tal说:“幸福是一条上升的螺旋线。”人生不可能时时成功,适当的失败会提升幸福感。类比一下,将“成功与失败”替换成“休闲与工作”,是不是能够认为适当的休闲加上适度的工作才能构成幸福的完整呢?

幸福的真谛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如何阐释外部的世界。前几年热播的《老大的幸福》中,弟弟妹妹们表面上都功成名就,但都没有老大过的幸福,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幸福不等同于物质拥有,心理的满足关键还是要看心理对外界的反应和态度。工作作为一种生产性的时间消费,它创造的是幸福的物质基础;而休闲作为一种非生产性的时间消费,它提供的是幸福的催化剂。当一天忙碌的工作结束,听听音乐、干一点自己喜欢的事,让心情得到放松,此时获得的愉悦感就可以理解成一种幸福。因此在休闲与工作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很重要。

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关注工作时间的安排,而忽视休闲时间的安排,因此常常在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休闲活动中使用过多的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