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孔子家语_谈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这本书是一部充满着孔子思想的经典之作,它所传递的思想和教诲对于我们现代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1. 修身养性: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先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才能做到真正的止于至善。
这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和修正,从而做到遵循内心的良知秉持善良的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真正的才德。
2. 为政之道:孔子提出的“仁政”和“德治”思想,强调领导者在治国理政时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先,同时还应该遵守道德的规范和道义的约束,以身作则为城池所决闵。
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政治家和行政官员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社会伦理: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非常重视,他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准则。
这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行动中遵循道义准则,做到道德自觉,与他人和谐相处。
4. 教育家精神:孔子强调教育是一种伟大的事业,人们应该为教育事业献身,不辞劳苦地教育子孙后代,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教育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
总之,《孔子家语》这本书用孔子的言行记录了他的思想、品格与道德,这些思想和品格成为了我们的榜样,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无限的启示和教益,也为我们规划美好未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孔子家语重点篇章
孔子家语重点篇章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被整理成《论语》一书,也称为《孔子家语》。
本文将重点探讨《孔子家语》中的几个篇章,深入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观点。
篇章一:修身篇1.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家语中的《学而篇》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2. 修身的根本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过:“修身而立家,治国而平天下”。
这句话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先修身,就无法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更无法治理一个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
篇章二:教育篇1. 教育的目标孔子家语中的《里仁篇》中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只有关心他人、有爱心的人才能让社会更加美好。
2. 教育的方法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他强调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他自己就是一个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3. 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在《论语·乡党篇》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这句话表明了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直接影响其品德和行为,只有有崇高的追求和信仰,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篇章三:政治篇1. 君主的职责孔子家语中的《为政篇》中强调了君主的职责。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社会。
同时,君主还应该注重礼仪制度,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和谐。
2. 治理国家的原则在《孔子家语》中,孔子提出了很多治理国家的原则。
其中包括“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克以器”,强调通过教育和刑法来治理社会;还有“不义不助,不仁不爱”,强调政府应该秉持正义和仁爱的原则来进行治国。
篇章四:礼仪篇1. 礼仪的作用孔子认为礼仪是社会的基石,是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
孔子家语原文与解析
孔子家语原文与解析孔子家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索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解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一、《孔子家语》原文《孔子家语》是孔子的学生及后继者们整理而成的一部书,记录了孔子言行和他对人生、道德、政治等重要议题的思考。
下面是《孔子家语》中的一段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是孔子家语中的经典之一,意思是说,无论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人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从中我可以选择他们身上的优点来学习,而他们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则可以引起我对自己的反思,通过改正自己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二、《孔子家语》解析1. 孔子家语的创作背景:《孔子家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后继者整理而成的,反映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家语》正是记录了他的言行和思考,被后人奉为经典之作。
2. 孔子家语的思想核心:《孔子家语》的思想核心是亲仁治国,强调了仁爱、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例如上面提到的那句话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通过选择师承来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方式。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可以成为我们心灵成长的养分。
3. 孔子家语的时代意义:《孔子家语》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时代意义的文化瑰宝。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割据、社会不稳定,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意义寻求道德准则的需求日益迫切。
孔子的思想给予了中国古代社会以强大的凝聚力和道德向导,为后世不断追求进步和改善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孔子家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孔子家语中的智慧和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中,都要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和经验。
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诫我们要善于选择我们的榜样,从优秀的人身上学习并致力于不断改正自身的错误。
有关孔子的书籍
有关孔子的书籍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本有关孔子的书籍,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一、《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论语》,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他对于个人修养、社会伦理的看法。
二、《孟子》《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等观点。
《孟子》一书中,孟子以自己的言行为例,阐述了人性的善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孔子家语》《孔子家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编纂而成。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的家庭生活、教育观念以及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内容涉及伦理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
通过读《孔子家语》,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子的思想、教育方法和他与弟子们的关系。
四、《孔子传》《孔子传》是一部详细记录孔子生平事迹的传记著作。
它包括了孔子的家世背景、求学经历、政治生涯、思想学说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孔子传》,可以了解孔子的成长经历、思想演变以及他对于社会变革的贡献。
五、《孔子新传》《孔子新传》是一本对孔子生平事迹进行重新解读和评价的著作。
它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研究成果,对孔子的思想、教育和政治观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阅读《孔子新传》,可以了解不同学者对于孔子思想的解读和评价,帮助读者建立自己对孔子的理解和认识。
六、《论孔》《论孔》是一本对孔子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批判性评述的著作。
它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了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通过阅读《论孔》,可以深入了解孔子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家语大婚解第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孔子家语大婚解第四》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孔子家语大婚解第四》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大婚解》是《孔子家语》的第四篇。
孔子的政治智慧
孔子的政治智慧孔子,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称为“圣人”,是万世师表。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王道不存。
孔子致力于推行以恢复周礼为目标的政治主张,但是一直得不到重用。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孔子的政治智慧孔子,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称为“圣人”,是万世师表。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王道不存。
孔子致力于推行以恢复周礼为目标的政治主张,但是一直得不到重用。
然而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百折不挠地推行自己的主张,四处碰壁。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
”孔子从五十多岁的“知天命”之年,带着弟子们,长途跋涉,一路上备受冷遇,遭受诋毁、谗言、羞辱、讥笑甚至奚落,甚至连他的弟子们,也开始怀疑孔子的思想是否能为当时的社会所用。
孔子后来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思想及实践思想的行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到老子那里问礼,老子告诉他说:“一个人太聪明,看得太透了就近于死地,因为你肯定好议人非;一个人知识渊博能言善辩,声名太盛就容易危及自身,因为你可这样就会把别人的恶给暴露出来。
所以当儿子的不要太自我,当臣子的也不要太自我。
”《史记·老子世家》里也记载,孔子问礼与老子,老子说:“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都比较善于隐藏财富;有盛德的君子,看起来傻傻的。
要去掉你身上的骄气和欲望,自负的态度和过多的志向,这些对你都是毫无益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只有这些了。
”老子看似人生感悟的话,其实是在启迪孔子的政治智慧,这些话促使孔子进行深入思考。
孔子后来就十分认真的研究《周易》,希望找到他不被重用的原因。
《易纬·乾凿度》上记载,孔子以前不知道《周易》的本经,偶然用蓍策推演了自己的命运,得出《旅》卦的卦象,就请商瞿帮他解卦,商瞿说:“您有圣人的睿智却得不到圣人的职位啊。
”孔子听了就哭着说:“这都是天命的安排啊。
”叹息后就放弃了以前的志向,不再诵读《礼》,停止删定史籍。
精选一《孔子家语》之《王言解第三》
也会选 择品行端正 的朋 友 ; 在上位 的人 推崇德 行 , 百姓就不会 隐居不仕 ; 在上位 的人憎恶贪 婪 , 百姓就会 以争
霸王 。是故 昔者 明王 内修 七教 , 外行 三至 。七教修 然后 可 以 4 ・ 关讥市廛( c h a n ) : 讥, 呵察, 稽查, 盘问。廛, 市 守, 三 至行 然后 可 以征 。明王之道 , 其 守也 , 则必折 冲① 千里之 场中 供商人存放货物的房舍。
外; 其征也 , 则必还师衽席② 之上 。故 日内修 七教 而上 不劳 , 外 行三 至而财 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 ” 曾子 日 : “ 不劳不费之谓明王 , 可得 闻乎? ” 7
一
定是寸步难行 。即使国土广阔 , 人 口众多 , 如果不 以正确 的统治方法 治理 , 也难以实现王霸之业 。因此 , 过
去 的圣 明君 主对 内修 行七 教 , 对外实行三至 。七教 的工作做好 了 , 可 以守卫 国家 ; 三至的 目标实现 了 , 可 以对
外征讨 。圣 明君 主的治国之道 , 如果用以守卫 国家 , 那一定能却敌 于千里之外 ; 如果 用以对外征讨 , 那也一定 可 以平安还 师 。因此 可 以说 , 对 内能够 推行七教 , 君 主就不会 劳顿 ; 对外 能够实行 三至 , 国家也不会 耗费 财
言” , 即关于王道的言论 。本篇是有关孔子政治理想的重要 文献 , 以下节选关于“ 王道政治” 思想 的段落 。
【 原文节选】
【 重点注释】
子 日: “ 居, 吾语 汝 。夫道 者 , 所 以明德 也 ; 德者 , 所以尊道 1 _ 手 斤 冲: 克敌制胜。冲, 挫退敌方的冲锋战车。 也 。是 以非德道 不尊 , 非道德 不明。 虽有 国之 良马 , 不以其道 2 . 还师衽( 诧 n ) 席: 指平安还师。衽席, 卧具。 服 乘之 , 不可以道 里。虽有博地众 民, 不 以其道治之 , 不可 以致 3 . ,  ̄ g - ( g i f 。 ) 陶( y 6 。 ) : 舜的大臣。
概括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概括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治国方式?是依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抑或两者结合?早在2500余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一个极其合理的方案,回答了这个问题。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大意是,如果用政令来引导人民,用刑法来规范人民,那么他们虽然也能免于犯罪,但会丧失羞耻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乐来规范人民,那么他们不仅不会犯法,而且有羞耻心。
在这里,孔子将齐之以刑与道之以政相应,将齐之以礼与道之以德相应。
这样就有两种治国方案,一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其效果是民免而无耻;二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其效果是有耻且格。
从效果看,二者的高低上下之分显而易见。
这是否意味着孔子主张放弃第一种方案而独用第二种方案呢?答案是否定的。
否则他就不会担任鲁国司法长官大司寇了。
在这里,孔子是想告诉我们,相对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更加根本、更加重要,应该成为治国的主要方式。
所以,孔子治国理念的基本思路是德主刑辅。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四种治国方式可以分别简称为德治、礼治、政治(以政令、制度来治国)和刑治,它们是有深刻的人性基础的。
早在殷周之际,人们就注意到人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国语晋语》说: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
厚就是增长、发展、培养。
既然性值得厚、需要厚,那么说明它有积极的一面,或者说善的一面。
战国中期孟子的性善论,正是从这一传统发展而来的。
另外,《尚书召诰》曰:节性,惟日其迈。
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节就是节制,性既然应该节、需要节,说明它有消极的一面或者说恶的一面。
这正是战国末期荀子性恶论的滥觞。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貌似针锋相对,其实并不矛盾,他们只是看到人性中不同的侧面而已。
既然人性中有积极的、善的一面,也有消极的、恶的一面,那么健全的、合理的、理想的治国方案应该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人性中积极的、善的一面,同时在最大程度上节制消极的、恶的一面。
孔子家语篇目解析
孔子家语篇目解析孔子家语(孔子语录)、《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于人生、道德、政治等问题的思考和教导。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几个重要篇目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一、为政篇本篇主要记载了孔子的政治见解和治国之道。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章节包括:“君子不器”、“君子喻于义”、“君子和而不同”等。
这些论述中,孔子强调了君子为政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仁政”,即以仁爱和道德来统治国家。
他认为,一个君子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便为国家做出最大的贡献。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人学篇《论语》中的人学篇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修养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人伦关系”,如:君子与小人、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等,以及对这些关系的道德要求和准则。
这些教导主要强调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追求,为后世传承了一个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行为规范的重要范例。
三、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的首篇,也是整部书最为重要的一篇。
这一篇目中记录了关于学习的一系列对话,包括孔子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教育观点。
孔子在学而篇中强调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提倡学以致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这些教导对于培养人才、提高个人素质以及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四、子罕篇子罕篇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篇目,记载了一些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主要讨论了一些道德、人际关系以及学问方面的问题。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论述,意思是要从本质出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观点凸显了个人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并且强调了崇高的道德标准对于治理社会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几个重要篇目围绕着孔子的思想和教导展开,涵盖了政治、人际关系、教育、学习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篇目不仅具有历史的特殊性,更是对于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价值和启示。
《孔子家语》简介
《孔子家语》简介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史料。
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共计二十七卷,是孔子门人所撰。
但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明确指出这部书的后半部分是孔安国(孔子十世孙)整理的,因此,这部书在学术界被普遍认为是孔门弟子和后学者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追述,是关于孔门的重要的较早的典籍。
该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同时记录了孔门家谱等内容,包含了大量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内容。
该书以篇章为单位,每个篇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问礼”、“论乐”、“谈仁”等。
每个篇章内部的条目之间没有固定的逻辑关系,而是以内容的相关性进行排列。
《孔子家语》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政治理念等都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它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然而,《孔子家语》在历史上也曾受到一些质疑。
有人认为这部书是伪书,其内
容多有出入,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后人根据《论语》等其他儒家经典和史书整理而成的。
但无论其真伪如何,这部书作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孔子家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对于我们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方法,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都有极大的帮助。
孔子家语pdf
孔子家语pdf一、孔子家语简介孔子家语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事迹。
该书共分为二十篇,涉及伦理道德、政治思想、教育理念、人生哲学等诸多方面。
自汉代以来,孔子家语一直被视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二、孔子家语的主要内容1.伦理道德孔子家语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提倡仁、义、礼、智、信等品质。
在家庭关系中,强调孝道和忠诚;在社会关系中,强调关爱他人、和睦相处。
2.政治思想孔子提倡“仁政”,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他还强调礼制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3.教育理念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
他还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著名教育理念,倡导人们不断学习、自强不息。
4.人生哲学孔子家语中的人生哲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主张通过自我修炼,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同时,他还提倡乐观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追求进步和自我完善。
三、孔子家语的历史价值1.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家语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2.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的窗口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事迹,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3.儒家思想传承的纽带孔子家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成为了儒家思想传承的重要纽带,影响了后世诸多学者的思想观念。
四、如何阅读和理解孔子家语1.了解时代背景要深入理解孔子家语,首先要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孔子的思想内涵。
2.把握文本结构孔子家语分为二十篇,各篇内容相互关联,需要整体把握文本结构,才能全面理解书中的思想观点。
3.深入剖析思想内涵阅读孔子家语时,要结合具体语境,深入剖析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领悟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和教育理念等。
五、孔子家语在现代社会的启示1.伦理道德的借鉴孔子家语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孝道、忠诚、仁爱等,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孔子家语的主要内容
孔子家语的主要内容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思想、人格的描述和评价,是中国文化中继承至今的经典之一。
孔子家语分上下两卷,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反映孔子的品德和人格,以及孔子的思想、教育和政治主张。
孔子家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孔子的人格与修养孔子的修养和人格是中国文化中的代表,孔子家语也多次提及了孔子的人格和修养。
孔子家语称赞孔子的道德和心理状况,孔子常常从内心深处思考,不为物欲所动,不被名利所迷。
他的人品高尚,言行一致,思想与行动相吻合。
孔子特别注重修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家语强调他的家风,认为孔子的家是一个具有德行的典范家庭。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家语的重要内容。
孔子家语强调了孔子的“三纲五常”思想,主张以“仁者爱人”为中心,以道德教育为主导,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家语还讲述了孔子的“易经”诠释和“礼仪”教育,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良好的品德,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三、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政治主张同样是孔子家语的重要内容。
孔子家语中讲述了孔子的君臣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德行为重,而不是以权势和财富为主导。
孔子家语还讲述了孔子的国家构想,强调了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民主的重要性。
孔子家语中不断重申孔子的公平和正义思想,主张对待各种民族和社会阶层都应当平等对待。
四、孔子的学问与思想孔子作为古代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和学问也是孔子家语的重要内容。
孔子家语中讲述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和“道德情感思想”,这些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思想。
孔子家语还讲述了孔子的教育哲学和文化观,以及他对音乐、诗歌和礼仪的见解和评价。
总之,孔子家语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人格和文化形态。
孔子家语读后感800字
孔子家语读后感800字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是一部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它记录了孔子的一生和他的学说。
这部书籍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思想精华的集合。
在阅读《孔子家语》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在《孔子家语》中,孔子的一生和他的学说被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教诲和思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言行一致,言传身教,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他强调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孔子家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孔子的思想对人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的思想教导人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孔子家语》中,孔子的学生们也被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他们都是一些有志向、有品德的人,他们都受到了孔子的深刻教诲。
在他们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他们都是一些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他们都是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人。
他们的一生都是孔子思想的最好诠释。
在读完《孔子家语》之后,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的思想教导人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对人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的思想教导人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
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家语》是《论语》中的一部分,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并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孔子家语》原文如下:孔子曰:“君子受人之言言,与人为善善,柔以得之,强以时之,知之要之。
毋回,毋仇,毋怨而怒。
”孔子说:“君子接受他人的言语,对他人善良,柔软地去取得,强硬地去处理,认识并掌握要领。
不要执迷于过去,不要与人结仇,不要因怀恨而生气。
”从上述原文和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家语》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君子需要接受他人的言语,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体现了谦卑、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君子应当与人为善,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这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同情心。
君子要柔以得之,强以时之,即在处理事务时要柔软、有耐心,但也要有决断力和果断行动。
这既展现了君子的宽宏大量,又体现了他的果决和果断。
孔子还强调了君子要认识要领,不要迷失在细枝末节中,要把握事情的关键点,这体现了孔子的智慧和理性思维。
君子要避免回头、结仇、心存怨恨而生气,保持宽容、仁爱和善良的态度,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家语》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了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方向。
通过学习《孔子家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完善和提升。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研究《孔子家语》,领悟其中的深意,指导自己的人生行为,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
【这篇文章中的原文和译文性质,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进行参考】。
第二篇示例:《孔子家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籍,最早记载在《论语》中。
本文将介绍《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原文:孔子曰:夫吾道一以贯之,何曾之为?吾言一以谆之,何曾之过?汝曹敢不威不怒而亦谏!汝曹敢不疾不徐而亦谏!译文:孔子说:我一直遵循着一条道路,从未偏离过。
我说话一直都很谨慎,从未失言过。
先秦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探析
先秦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探析先秦时期到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国家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内的政治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将从“仁政”、“墨家”、“道家”和“法家”四个方面来探析先秦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仁政“仁政”一词最初来源于《尚书》中的《舜典》篇,从《舜典》中可以看出,舜就是以“仁政”治理天下的。
因此,“仁政”就成为了先秦时期以至后来整个中国政治思想中普遍提倡的一种治理方式。
在《孔子家语》中有句著名的话:“仁者无敌,仁政终久。
”孔子提出的仁政,主张的是性情与政治的合一,是一种基于爱的政治思想。
在孔子看来,国家的治理最重要的是德治,而德治的核心就是仁。
仁政的基本原则是“以仁者爱人”、“以义者治人”,强调的是崇德向善,以德兴国。
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譬犹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认为,政治的主要目的是为民造福,也就是说,政治应该从民生出发,以人民的喜怒哀乐为本,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孔子提倡“民贵君轻”,贵在民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威信,要做到治理严明,而以身作则,从而达到了“仁者无敌”的治理效果。
二、墨家墨家,是一个以墨子为始祖的流派,也是在先秦战国时期崛起的,他们主张一种无限的爱和寻求万物公平,同时反对战争和失去生命。
墨家理论可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儒学普及的政治思想,墨家学派主张既能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又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墨子兼爱”、“非攻”、“尚贤”等原则,创造和谐、公正的政治氛围,追求和睦的社会关系,强调的是国家有序的治理及法治在其间的作用。
墨子提出的实行“墨子兼爱”主张,将爱扩展到所有的事物,认为“兼爱”能够增加社会公平和互信。
同时,他反对战争,认为它不仅是一种破坏,也无法提供长期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他主张通过非攻手段来解决纷争,应该坚持“宁亡十不失一”的原则,即在战争中应该遵循和平的道路而不是侵略的道路。
儒家经典之孔子家语集解儒家智慧与教育思想
儒家经典之孔子家语集解儒家智慧与教育思想传世经典之一《孔子家语》为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伟大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和思想。
本文通过对《孔子家语》的解读,探讨其所体现的儒家智慧与教育思想。
一、儒家精神的核心——仁爱之道《孔子家语》中反复强调的核心思想就是仁爱之道。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宽容包容,不以己待人,注重人际关系,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质,是儒家智慧的核心。
二、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目标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并提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品德修养,改变人的行为习惯,促进社会的和谐。
孔子主张以德育为基础,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人的道德感和责任心。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三、扎实的学术基础和道德修养儒家智慧强调扎实的学术基础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术能力是成就一切的基础,但只有在道德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正面作用。
他提倡以学习为人生的追求,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将其与道德修养相结合,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
四、儒家的教育方法和原则孔子的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式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教育。
此外,孔子主张榜样教育,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
五、社会责任和仁爱教育孔子认为,作为儒家教育者,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他主张仁爱教育,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为社会进步而努力。
孔子认为,只有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起来,《孔子家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充分展示了儒家智慧与教育思想。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部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孔子家语,是孔子的一部家训书,书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家庭教育理念。
在这部书中,孔子传达了他对于家庭教育的看法,以及他对于人生道德的思考。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对于人生道德的深刻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孔子家语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在家庭中养成的。
他强调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他们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应该在家中尽职尽责,不要轻易离开家庭,要为子女做好榜样。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教无常”的教育理念,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应该因为孩子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我对于家庭教育的理解,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孔子家语中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道德思考。
孔子强调了诚信、孝顺、礼仪等道德观念,他认为这些道德观念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
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远比他的才华和能力更加重要。
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有同情心和善良之心,不要伤害他人。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深刻领悟到了这些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让我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总的来说,孔子家语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人生哲理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受益匪浅,深刻理解了孔子对于家庭教育和人生道德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我们才能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
同时,只有在遵循道德规范的指引下,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此,我会将孔子家语中的教诲牢记在心,努力做一个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
感谢孔子家语给予我的启迪和教诲!。
孔子的思想及其意义
孔子的思想及其意义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曾任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
晚年又收徒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
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
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
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大。
著作有《论语》。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政治理想是美好的,但提出的规范和治术均不切合实际,无实用价值.其要害在于孔子对人的行为规律缺乏基本的认识,其政治学说遂成为无的之矢.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以保护人为基点,首先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法家以待狗马禽兽之心态引导民众的物质欲望为君所用,孔子则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之”。
更需注意的是,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育,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
《孔子家语执辔》篇与孔子的治国思想
《孔子家语·执辔》篇与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家语》简称《家语》,是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事迹、言行的著作。
该书因为很早就被认为是王肃伪作,故学界研治者相对较少。
宋代以来,虽然也有学者对王肃伪造说提出疑问,却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响应。
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的地下考古发现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的简牍中有类似《家语》的材料,河北定州八角廊汉墓中被定名为《儒家者言》的著作,李学勤先生认为也应属于《家语》的原型【1】,王肃伪造《家语》的说法已经很难令人相信。
笔者近来研究《家语》,发现该书的价值实在不可低估,在孔子研究方面,此书的价值并不在《论语》之下,将其视为伪书弃而不用,实在丧失了许多极为宝贵的资料。
在研究孔子的治国思想方面,《孔子家语》的《执辔》便是很好的篇章,通过该篇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加深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还可以得到很多关于古籍成书问题的重要信息。
一《执辔》篇是记孔门弟子闵子骞向孔子问政时,孔子关于治国主张的论述。
在该篇中,孔子十分强调“德法”,也就是强调德治。
这些认识,与其他资料中所显示的孔子的治国思想是完全合拍的。
在《执辔》篇中,孔子开门见山地提出为政治国应当“以德以法”,十分引人瞩目。
孔子还说:“德法者,御民之具。
”把“德法”看成治国的根本。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法”是“礼法”之“法”,有法则、法度、规章之义,与今天所说的“法制”之“法”有所区别,故孔子将“德法”与“刑辟”对举。
众所周知,孔子是典型的德治论者。
《执辔》篇所反映的孔子的治国思想依然如此。
孔子把治国形象地比喻为驾车,而把德法看作统御人民的工具,说:“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
君者,人也;吏者,辔也;刑者,策也。
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
”接着,孔子论述自己对“古之为政”的看法,具体谈论了他对德、法关系的认识。
首先,治国者不可不有“德法”和“刑罚”在《执辔》中,孔子以“辔”喻吏,以“策”喻刑,认为,作为君主,只不过是“执其辔策而已”;古代的天子也是如此,他们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德法为衔勒,以万民为马,从而执其辔策“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
孔子家语pdf
孔子家语pdf
《孔子家语》是一本记录了孔子言行和教育思想的古代文献,也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该书分为20篇,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话题。
《孔子家语》中强调了孔子对于礼仪的重视,认为通过遵循礼仪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提倡尊重长辈、尊重师长,并主张以德行来取代权力和暴力的统治。
这些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此外,《孔子家语》还详细讨论了政治治理的问题。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有明君和贤臣,强调了君主应具备仁德智慧以及正确的领导能力。
他主张通过儒家思想的教育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在教育方面,《孔子家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的一项永恒任务,他主张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才能。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家语》是一部富有智慧和启发的经典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孔子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和理解《孔子家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并将其传承下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
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文献的发现令学者重新认识了《孔子家语》一书的价值,本文以《孔子家语》为基础,探讨孔子的政治思想。
《家语》一书体现了孔子对为政者修身的要求;重民教民;选贤任能;崇德循礼,辅之以刑等诸多治国思想。
关键词:《孔子家语》修身民本德法作者简介:廖芝馨(1985-),女,福建泉州,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方向。
从《孔子家语》谈孔子的政治思想廖芝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3-0238-02今世传本《孔子家语》十卷四十四篇,主要内容为孔子和孔门弟子言行及诸国故事的汇编,三国魏王肃作注。
长期以来,《孔子家语》都被认为是王肃所伪造,研究者相对较少。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儒家者言》,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简牍出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民之父母》篇与《孔子家语》关系密切。
出土文献表明,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类似《孔子家语》的一批材料在流传,很多学者据此重新探讨《孔子家语》的材料来源与真伪问题,并质疑《家语》为伪书的说法,不能否认它确实存在一些后人编撰加工的痕迹,但认为《家语》是王肃通篇伪造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家语》中的大部分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为研究孔子、孔子弟子及早期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一、修身乃为政之本在《孔子家语》的很多篇章中,孔子都认为为政者当以修身为本,但不限于“修己”,还要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把自身道德修养作为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同时又把治国、平天下作为自身道德修养的归宿,从而达到“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目的。
《王言解第三》通过孔子与弟子曾子的对话,记述了孔子的王道言论。
孔子认为“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要求君主首先应该做好表率引导作用。
在论述中,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借助前代帝王事迹,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政治面貌,并将前代王者之道提炼为“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他认为“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
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
……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
……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
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作为君王首先应该修身立己,以德治国,让自身的美德具有感化作用,并结合适当的政治措施,做到“爱人”、“知贤”、“官能”,就可以达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的效果。
孔子曾向向他询问为政之道的鲁哀公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夫政者,犹蒲芦也,待化以成,故为政在于得人。
取人以身,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
礼者,政之本也。
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孔子分析了得人—修身—讲仁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国君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并进一步地提出了治理天下国家的“九经”:“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夫修身则道立……”作为治理国家的九条常规,修养自身被排在了首位。
并且他还指出“斋洁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坚决不做不符合礼仪的事情。
只有为政者自己首先克己修身,才能为天下百姓做模范,国君的高洁人格是为政的基石,治理天下当以此为出发点,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对国君要求如此,而臣子亦是如此。
《入官》这一卷中,子张向孔子请教为官之道,孔子认为拥有“己有善勿专,教不能勿怠,已过勿发,失言勿掎,不善勿遂,行事勿留”六者,除去“忿怒、距谏、慢易、殆惰、奢侈、专独”六弊,则为官便能“身安誉至而政从矣”,而且一再强调“君子修身反道,察里言而服之,则身安誉至,终始在焉。
”“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
”二、重民教民的民本思想忠君尊王一向是孔子政治主张中的突出内容,但是他并非一味盲目推崇君权,而是要求握有国家权力的执政者应重视人民在治国安邦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政治思想处处闪现民本政治的光芒,而这些理念也贯穿在《孔子家语》一书的政治思想中。
孔子教授子张为官治民之人必须了解民情,顺应民情。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
……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廓之以明王之功,不因其情,则民严而不迎;笃之以累年之业,不因其力,则民引而不从。
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
”必须了解百姓的习性,通晓民众的实情,不肆意使唤百姓做他们没有能力做的事情,强迫和责罚只会导致人民的憎恨和邪僻。
除此之外,孔子还强调必须待民以宽,以宽宏的态度来容纳百姓,“明君必宽裕以容其民,慈爱优柔之,而民自得。
”只有以宽容之心来体谅百姓,百姓也才能自得其乐。
对于犯了罪行的百姓,必须如同古代圣王一样,“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不能以严酷的态度来摧残他们,“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是以上下亲而不离,道化流而不蕴。
”尽量待民以宽,为政不宽和,百姓就不会听从教导,不贯彻政令。
所以君王一定要明白这个关键的问题,爱护百姓则君位稳定,必须“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于远,察一物而贯乎者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只有克己修身,兢兢业业,才能坐享尊位。
三、尊贤重才,选贤任能孔子也一再强调举贤选能在维护统治上的重要作用。
鲁哀公曾经询问孔子,“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认为是卫灵公,鲁哀公大惑不解,认为卫灵公内庭有乱伦行为,为什么称他为贤君?孔子答道他是以朝廷上的行为处事来判定而不是家庭内部之事。
哀公进一步询问卫灵公朝政之事,孔子认为卫灵公贤能的原因有四:一是任用了弟弟公子渠牟,这是一个既富有理政智慧又具有诚信的贤人;二是尊重推荐贤人的林国;三是喜欢并尊重庆足这个人,因为他当“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容贤”;四是史鰌这个贤人“以道去卫”,卫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鰌之入而后敢入”孔子认为,卫灵公算是懂得尊贤重才了,所以把他尊为贤君。
齐景公也曾经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他请教孔子秦穆公国小(下转第240页)处僻而霸的原因,孔子认为秦穆公“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
”这是他称霸的原因之一,其实就是向齐景公点明,秦穆公是一个尊贤重才,选贤举能的人。
对于国君的要求如此,臣子亦如此。
子贡问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回答不知道,只知道以前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们都是贤能的人。
子贡困惑为什么不是齐国的管仲和郑国子产,孔子反诘子贡:“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
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答道是“进贤贤哉!”孔子肯定了举荐贤人的人比做事贤能的人来得更为贤能,因为鲍叔举荐了管仲,子皮举荐了子产,而没有听说过管仲子产举荐过比自己更贤能的人了,所以他认可的昔日贤臣是齐国鲍叔和郑国子皮,而不是管仲和子产。
四、崇德循礼,辅之以刑孔子把德和礼法看成治国的根本,闵子骞做费宰的时候曾向孔子讨教为政之道,他开门见山说:“以德以法”即要以德、以礼法为根本。
并且把治国比做驾马执辔,把德法看作统御人民的工具,认为擅于治国的人,“以德法为衔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罚为策,以万民为马”不用高举马鞭(刑罚)就可以驾驭天下数百年而不失,而“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棰策,其不制也,可必矣。
夫无衔勒而用棰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
治国而无德法,则民无修,民无修则迷惑失道。
”《五刑解》一卷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谈论有关五刑的问题,他们围绕着三皇、五帝“制五刑而不用”的“至治”是如何做到的而展开讨论。
孔子认为刑罚的设置是为了应对社会的混乱,圣人制定刑罚,却是以无人作乱为最高境界。
而乱则是来源于不晓礼序,无礼生乱,“刑罚之所以生,各有源焉。
不豫塞其源,而辄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阱而陷之。
刑罚之源,生于嗜欲不节。
”刑罚的产生各有其根源,孔子认为必须先堵塞致乱的源头,主张“礼以坊民”,首先应该设立制度,饰以礼仪,使民知礼守序。
“夫礼度者,所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恶,顺天之道。
礼度既陈,五教毕修,而民犹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
”如果仍有顽固不化者,才对其施行刑罚,以此来巩固礼度。
孔子以为,“圣人治化,必刑政相参焉。
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
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焉。
”刑罚之用以德为前提,刑罚只适用于愚顽不化、不守法度的人。
而“为政以德”是政治的根本,刑罚则是德政的补充。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天下无道”,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孔子继承了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他认为为政者当以修身为本,必须爱民保民,在行德政的前提下以适当刑罚进行辅助,《家语》中的这些记载都是他“仁政德治”政治思想的体现,这与其他典籍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理念是一致的,这些思想至今依然闪现着特有的光芒,也说明了《家语》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1]《孔子家语·哀公问政》[2]《孔子家语·入官》[3]《孔子家语·执辔》[4]《孔子家语·五刑解》[5]王肃注.孔子家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附出土资料与相关研究[M].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7]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8]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国内几乎所有教材都把当事人定义为:“是指因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直接利害关系人。
”⑤这种“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理论无法适应现代法治社会中存在的公益纷争。
然而在现代社会,许多新型纠纷开始大量涌现。
“这些纠纷往往表现为或是围绕离散性利益、扩散性利益、集团性利益的纷争,或是当事人之间缺乏相互性和对等性的纷争。
当这些纷争进入诉讼的领域,就会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公益色彩”⑥在传统诉讼当事人理论上看,公益诉讼当事人是不适格的诉讼主体。
因为传统的当事人理论认为:在具体的诉讼案件中享有诉权的当事人必须是与实际损害或者纠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当事人理论应当是:只要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那么这个人就是当事人,并不以具有实体法依据作为前提。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纳入适格当事人的范围,那么当事人就可以自己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