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说课稿

《西北地区》说课稿
《西北地区》说课稿

《西北地区》说课稿

——东阿三中张中英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八上第四章《中国区域差异》之《西北地区》。今天这节课,我从课标解读、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主线、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等方面来介绍。一、课标解读:第四章《中国区域差异》的课程标准要求是: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具体到西北地区即: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的范围,比较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举例说明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制定

课程标准初中区域地理的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之间的联系、区域的发展,统领这四个主题的一个总纲是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与空间联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习区域地理的目的,制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和资料,指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说出西北地区的面积、人口和民族等概况。

2、阅读西北地区地图和资料,分析总结西北地地区突出自然环境特征、成因,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利用资料,分析西北地区怎样因地制宜发展本区经济的,了解西北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人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本区经济。

三、教法、学法的选择

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增强教学直观性;运用读图法,认识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东西景观差异,主要矿产几产地;运用启发引导法,分析西北地区瓜果特别甜、盛产长绒棉、风能、太阳能丰富的原因;运用综合分析法,分析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及成因;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异,绿洲农业与灌溉农业的区别与联系,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的区别等。西北地区是中国四大区域的最后一个区域,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区域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我指导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法。

四、教学主线

中国面积广大,分为四大区域,区域差异显著,区域内部各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我确定了由感知西北地区的“干旱”,到分析成因,探究干旱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由浅入深,知“地”析“理”,进一步增强学生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的教学主线。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前播放代表西北地区景观的图片,播放背景音乐《月牙泉》,让学生对西北有感官上的认识:这里干旱,沙漠广布,但也风景独特,物产丰富。激发学生学习了解西北地区的欲望。

(二)导入新课: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把中国的四大区域命名为“绿色中国”、“黄色中国”、“银

色中国"和“金色中国"。同学们,你知道他眼中的中国,这四种颜色,分别代表我国的哪个区域吗?并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总结:青藏地区雪峰连绵,为“银色”;北方地区黄土广布,为“黄色”;南方地区水热充足,植被茂盛,为“绿色”。那么西北地区就为“金色”了,西北地区为什么被称为“金色中国”,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突出我国区域间差异显著,并导入西北地区的学习!

让学生说说“你印象中的西北是怎样的?”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

(三)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要了解一个地区,首先知道它在那里?即“where、what、when、why、how”5w原则中的“where”,引导到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等概况的学习。

(四)学习新课

1概况:(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93图4—31、P94第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相信自己,你能行!

①圈画:大兴安岭、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

②读图:西北地区主要包括哪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部分或全部。

③找出:西北地区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是多少,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有哪些?

精讲点拨:和其他三个区域比较,西北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区域,东西跨度广,地广人稀。本区民族以汉族为主,结合本区的省级行政区记住本区主要的少数民族。

过渡:找到这个地区,了解它的位置以后,放眼望去,它的地势高低起伏如何,展现在人们面前怎样的景观,即5w原则中的“what”,下面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

2自然环境:(学生结合图文和已学过的内容,合作学习,分析本区地形、气候、河流)(1)地形:

【合作学习】阅读教材P93图4—31、P34图2—21和P94第二段文字,你一定能完成下列问题!

①圈画: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

②交流:西北地区地形以、为主,新疆地形结构特征是“”。

③分析:神舟系列选择在内蒙古高原降落的原因。

(补充:“一弓带三箭,箭箭到田中”图片。)

(2)气候:

【温故知新】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图、降水分布图,P94第二自然段,通过自主学习和同学互助,完成下列问题!

①西北地区气候以类型为主,气候特征是。

②本区干旱的原因是,本区植被由东向西如何变化

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③在教材P93图4—31中找到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精讲点拨:本区“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温差大,为分析本区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打下基础。补充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和晾晒葡萄干的相关知识,突出这里干旱的特征,增强知识趣闻性。强调本区深居内陆跨经度广,东西距离长,距海远近不同,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景观迥然不同。

(3)河流:

【学习指导】阅读教材P93图4—31,完成下列问题。

①圈画: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黄河。

②交流:西北地区河流特点,成因。

精讲点拨:本区河流水量小,多为内流河,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外流河主要黄河。为学习本区农业奠定基础。

过渡:干旱的自然特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人们因地制宜,发展了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3干旱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生产:

【学习指导】阅读教材P93图4—31,完成下列问题。

①圈画:内蒙古大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主要的农业区:天山山麓、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边缘绿洲。

②分析:绿洲地区的居民为什么天气越旱,越希望出太阳?新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这里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补充: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区别与联系。天然降水少,靠河湖水、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的农业,叫灌溉农业(包括绿洲农业)。绿洲农业是专指荒漠地区的灌溉农业。补充新疆重要的供水工程,有“地下长城”之称的坎儿井。这也是人们因地制宜发展本区经济的一个例子。

(2)生活:

联系实际生活分析干旱的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温馨提示:从衣、食、住、行来分析)过渡:上帝在给你关上这扇门的时候,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这里水资源缺乏,但矿产资源比

较丰富,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里丰富的矿产资源。

4矿产资源

【指导学习】阅读教材P94最后一自然段,西北地区矿产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①圈画:西北地区主要的油田、煤田、有色金属基地。

②分析:西北地区除了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丰富外,还有什么能源比较丰富?

趣味记忆:新疆的的“一黑”“一白”,内蒙古的“扬眉吐气”分别指的什么?(对西北地区丰富物产的进行总结)。我国四大区域差异显著,就有了物流、人流、信息流,即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引出西部开发。分析西部大开发中,西气东输工程对本区和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过渡:要想富,先修路,下面我们来看西部地区的交通。

5交通

描画:包兰铁路、兰新铁路、南疆铁路。

分析:本区城市、人口、农业的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点拨:呈带状或点状,因为西北地区干旱,人们依水而作,择水而居,人们大多沿河流湖泊或沙漠中的绿洲分布。)

过渡:人们开发西部,在促进本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6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教材没有这方面的材料,但要因地制宜发展本区经济,使本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学习区域地理最终目的,所以我补充了这方面的材料,

观察分析:西北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原因?

讨论:针对西北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

(五)总结升华:

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的收获。然后围绕本区突出特征:干旱,干旱的原因、干旱的影响进行总结,突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出示如下板书:

(六)训练提升:出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和一些中考题,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有用,还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七)拓展延伸:

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西北地区为什么被称为“金色中国”?(学生回答)应该说那位德国教授对中国领土的分区还缺一部分,请你给这一部分命名 ( )

A.黑色中国 B.白色中国 C.红色中国 D.蓝色中国

中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故应还有“蓝色中国”。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从发展的空间上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海洋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近太空阶段。我国陆地面积广大,地域差异显著;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要保护、开发、利用我国的海洋领土。建议学生网上收集观看央视纪录片《向海洋进军》。

(前后呼应,拓展学生视野。)

中国的西北地区(导学案)(含答案)说课讲解

中国的西北地区 编写人殷敦齐审核人李映泓审批人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全面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 2、学会分析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 3、学会分析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成因解决措施 4、树立分析地理问题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重点与难点】 1、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 2、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成因解决措施 3、树立分析地理问题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地理原理】 1、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思路——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体现 3、工农业交通的区位条件分析 课时安排:1-2课时 【课前预习案】见课堂自主学习手册 【课堂探究案】: 1、气候: (1)西北内陆大陆性特征的体现: (2)西北地区降水的分布规律: (3)天山北坡降水多的原因: 2、水文:该地区多内流河,季节性河流,湖泊多属于内流河。内流河水文 特征有哪些?

3、植被:一-荒漠草原为主 (1)植被由东向西呈现怎样的变化?理由是什么?反映了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2)为什么天山北坡有生长良好的森林,南坡的森林却很少? 4、(1)新疆的山地牧场冬夏季方面的场所在哪? (2)我国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5、近年来在吐鲁番的哈密瓜种植园地表上都铺 满了砾石(上图),哈密瓜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 很大的提升,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特征分析砾石 对哈密瓜生长的影响。 6、坎儿井(右图),普遍于中国 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灌溉系统。坎儿井 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 古代三大工程。据图并结合西北地区 的自然特征,请思考坎儿井对输送灌 溉水源有什么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环境问题,来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为此,教材就以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选择了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也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第一个案例,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了三大问题: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在西北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重难点确立依据:影响区域环境建设的因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荒漠化大背景下是不容易理解分析,同时对于人为原因具体对区域发

【人教版】八下地理:第8章《西北地区》复习学案

第八章西北地区(复习课) 【考点扫描】(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西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及气候特征。 2、能在图上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和范围。 3、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特征及形成原因。 4、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及资源的开发的意义。 【自主复习】(独立自主,快乐收获) 1、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______级阶梯,大体位于___________以西、长城和昆仑上----阿尔金山以北,,地形以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主,东部主要是_________,西部________和_________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的河流主要是___________(内流河或外流河),该区域河流稀少,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其主要水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北地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溉的地区,形成______________。 4、西北地区的灌溉水源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西北地区有“塞北江南”之称的两大平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西北地区常年气候干旱,有一种古老的灌溉工程——______________。 6、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______________,周围又有__________环抱,来自________的____________不易到达,气候_________,降水_________,称为我国____________的地区。 【合作复习】(重点难点都在这里) 探究1: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特征以及原因。 探究2:西北地区的植被分布(景观)特征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 探究3: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西气东输工程的线路以及经过的地形区等。 发源地途径地形区途径省区目的地 西气东 输工程 一线 二线 【达标测评】(懂了,不等于会了) 1、左图是新疆地形分布图,右图是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西北地区说课稿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说本节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的探究学习。作为西北地区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理解,读图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乡土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体现地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二、学情分析 作为一名西北地区山区的八年级学生,虽然学生初步掌握了中国自然资源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对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学会了认识某一区域的方法,但是,学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身边地理环境的能力不强,用地理术语将这些分析结果表达出来更不易。这一问题,是我今后一直研究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 1.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与范围 (2)地形(地形区与地形特征) (3)西北地区的气候及气候干旱的原因

(4)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及原因 2.西北地区的农业 (1)了解牧区的山地草场和优质草场的分布 (2)了解发展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的有利条件 3. 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四、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地形(地形区与地形特征) (2)西北地区的气候及气候干旱的原因 (3)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及原因 2.难点 (1)西北地区的气候及气候干旱的原因 (2)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及原因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 1.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具:课本、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利用描述西北地区的图片和诗句导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 蒙古高原景象)

西北地区优秀教案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2.掌握本区降水少对植被、河湖、农田、城镇的特点和分布的影响,以及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的重要性。 3.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以及分析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区域地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综合分析法。 二.教学重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牧业生产的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填图法,综合归纳分析法 四.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复习了中国总论部分的政区,中国地形,气候等相关知识,也复习了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所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缺乏在区域中综合分析的能力。五.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西北地区 位置: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范围:新、内蒙古、宁、甘肃西北部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全年降水少,夏季高温, 冬季寒冷) 地表多沙漠、戈壁 植被:从东向西:草原、草原荒漠、 荒漠 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和内流湖 农业:灌溉农业:宁夏平原、河套平 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 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新、 内蒙古 煤 矿产资源石油 优势自然资源天然气(西气东输:原因、意义) 稀土 草场资源广布 光照条件好 人口,城镇分布特点:多呈带状和点状分布;沿河分布;分布在山麓水源地 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原因,治理措施) 铁路:包兰,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

图 3 图例 现代 约 0.6 万年前 约1.1万年前 N 2012届区域地理练习题---西北地区 图5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A.夏季流量小 B.补给以降水为主 C.水量向下游增大 D.径流年际变化小 读图4,完成3~5题。 3.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 .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 .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 .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 .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4.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 .河流水量更大 B .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 .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 .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5.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森林破坏 B .土地荒漠化 C .水土流失 D .地面沉降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 具有重要作用。图3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 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 .①② D.②④ 7.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 .围湖造田 B .绿洲萎缩 C .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 (2011年广东高考41题)8。(28分)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2)。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 河,判断理由是 。(6分) (2)图12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1.6米处是 沉积, 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 ,理由是 。(10分)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机械基础铰链四杆机构说课稿

平面铰链四杆机构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铰链四杆机构,平面铰链四杆机构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它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平面铰链四杆是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所以在授课中要准确地把握它在各学科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现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来看教学分析,它共有4个部分: 一、教学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第四版《机械基础》中第七章的第3节。 整个第七章讲的是平面连杆机构,它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 而该章的第3节“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一共阐述了三大问题: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和曲柄存在的条件。本次说课中只对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两个问题进行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七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又正处于叛逆心理较重的青春期。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几组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现有的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础知识上,会对西北地区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不会很深刻。西北地区是进入中国地理分区以来的第二个区域,对于区域分析的方法也不是很熟练,从课堂的推进来说,要层层递进,不能只讲知识点,要把原因解释清楚,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中国分区地理的相关知识点。 二、课标、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 本部分内容课标提出要能够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能够描述和确认该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能够运用各类图表,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能够说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以及该地区发展农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能够在地图上说出该地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说出主要的矿产资源分布地。能够运用正确的环境观,对区域内出现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四、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形成的原因;水热组合变化的规律性;西北地区的河流的水文特征;西北地区的特色农业。 五、教学难点

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角度出发,描述西北地区特定的位置、地形、气候条件下发育成相应的土壤和植被,以及相应的农业地域类型,在自然资源的分布条件下,形成了相应的工业。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投影仪展示两组图片,一组反映“打磨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组反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师:一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不尽西北的开阔与广袤,一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不尽我们对西北的赞美。西北究竟是一个怎样神奇的地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完整版

汽车用材料概述 一、概述 汽车是由上万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而这些零部件又是由几百个品种、上千个规格的材料加工制成的,可以说材料是汽车的基础。 用于生产汽车的材料种类很多:有钢铁、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陶瓷等,据统计, 近几年生产的一辆普通轿车,其主要材料的重量构成比大致为:钢铁65%~70%、有色金属10%~15%、非金属材料20%左右。 各种新型材料,如轻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高技术合成材料等越来越多的用于现代汽车 二、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的性能 黑色金属材料 有色金属材料 三、金属材料的性能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四、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 指金属材料在各种物理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和抵抗各种化学介质侵蚀的能力 密度:单位体积的质量 导热性:传导热量的能力 导电性:传导电流的能力 热膨胀性:受热时体积增大的能力 熔点:由固态变为液态时的温度 磁性:金属材料能导磁的性能称为磁性 抗腐蚀性:金属在常温下抵御同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而遭破坏的能力 抗氧化性:金属在高温下抵抗氧化作用的能力 五、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是指金属材料在各种载荷(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抵抗能力 机械性能指标: 强度 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强度 常用强度指标是屈服强度、抗拉强度 塑性 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而不被破坏的最大能力 常用塑性值的指标是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硬度 金属材料在抵抗比它更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即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 常用硬度试验方法有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 冲击韧性 金属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 疲劳强度 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产生疲劳裂纹,并导致断裂称为疲劳断裂 在无数次(钢铁约为106~107)重复交变载荷作用下不产生断裂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 疲劳强度值通过疲劳试验测定 当金属材料的应力循环次数达到107次时,零件仍不断裂,此时的最大应力可作为疲劳强度。某些高强度钢,应力循环次数达到108次时的最大应力作为它们的疲劳强度 六、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铸造性能:铸造性能是指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冷却凝固过程中收缩偏析的大小(金属凝固后其化学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以及对气体的排除和吸收等性能 压力加工性能:压力加工性能是指金属在冷、热状态下,进行压力加工时,产生变形而不发生破坏的能力 塑性越大,变形抗力越小,压力加工性能越好 焊接性能:焊接性能是指两块金属材料在局部加热到熔融状态下,能够牢固地焊合在一起的性能 焊接性好,易于用一般方法和工艺施焊,焊时不易形成裂纹、气孔、夹渣等缺陷,焊处强度能与原材料相近 切削加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是指金属材料被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 热处理性能:热处理性能是指金属材料适应各种热处理工艺的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机械基础说课稿

“轴系零部件”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轴的结构分析”,这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机械基础》这门课是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各学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它为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了基础理论,对生产实践也有着指导作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学生掌握好了这节内容,将对利于他们的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工作中的技术创新。为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准备了相关教具、挂图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等,把枯燥的授课内容以形式活泼、互动性好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这节课分别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教材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钟丽萍老师主编的《机械基础》一书。第九章讲的是应用最广的一类零部件——轴系零部件,该章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分析零部件的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各类机械及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轴的结构分析””是《机械基础》这门课中的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该节主要阐述了三方面内容:轴上零件的固定、轴的结构及轴的结构工艺性。 2、教材内容的处理 所用教材的内容优点是知识覆盖面广,但系统及重点内容深度相对较浅。不利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本节教材中,虽然把各种轴上零件的固定方式都分别进行了介绍,但对轴的实际应用结构介绍的过少。因此,在授课中增加了介绍减速器的结构和轴的装配结构练习。 ◆教学对象分析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该课授课对象是机械专业高级工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构件的受力分析、机械工程材料基础、齿轮传动、联接等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轴的结构; 理解:轴的结构工艺性要求; 掌握:轴的结构安排和轴上零件的轴向与周向固定。 1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七个方面说一下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作为“中国的地理差异”的内容之一,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主要作用有两个:①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②由于后面区域选择不能过多,且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因此,在教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旨在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对地理区域差异性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正确认识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同时还能为后面复习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中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2、新旧课标对比 本节课对应的具体课程标准要求是: 1.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课标变化不大,新课标的要求更加具体。针对这样的课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的复习目标: 1. 通过阅读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能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特点。 2. 通过阅读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图和景观图,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 3. 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 通过对照,比较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异同点。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在现阶段已经完成了初中所有四册书的学习,并且已经对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总论部分进行了复习,有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本单元前面两节课的复习。经过接近两年的地理学习,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总结归纳、迁移提升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中,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不会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模式 复习课是初二下半年最主要的课型,我们根据王敏勤教授对复习课的一些建议,结合教研中心对复习课的要求,我们确立了一个以“问题导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自主复习,固化知识。3、能力提升,活化知识。4、问题引领,思维拓展。5、达标检测,直通中考。这五个复习环节,站在本单元的角度,明确这一节课的复习目标,带着复习目标,在固化—活化—拓展的问题驱动下,学生沿着三级台阶在自主—合作—点拨中,完成本节课的复习,最后通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直通中考环节让学生来触摸中考试题,达到本节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说设计

西北地区省优质课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西北地区 课程标准: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运用实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西北地区位置”图,认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2、通过读“西北地区主要城市和交通线”图,分析西北地区城镇分布特点; 3、通过读“西北地区主要农牧业分布”图,探究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感知西北 教师:在祖国辽阔的疆域上,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地方。这里有皑皑雪山矗立天宇,这里有茫茫草原延伸远方,这里有大漠戈壁演绎的英雄梦,这里有丝绸之路见证的国富强,这里有肥美牛羊驰天地,这里有甜润瓜果飘清香。这就是我们的大西北,一片充满魔力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走进西北地区。 教师:要想效率高,心中有目标,请同学们大声、快速朗读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读图描述西北地区位置、范围及自然特征。 学会分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变化规律及城镇分布特点。 举例说明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结合学习目标,通过自学,认识西北。 二、认识西北 展示自主学习任务: 教师:请同学们学习课本P14—15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时间6分钟。完成任务的可以举手示意。现在开始。 1、描述西北地区位置、范围。 2、读图6-3-1,找出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区。 3、试着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4、找出西北地区主要河流,说出当地河流特点。 5、完成P14学习行动2,说出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变化规律。 6、完成P15学习行动3,说出西北地区城镇分布特点 1

(精编)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走向世界的中国》导学案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走向世界的中国 1.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的气候特征,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2.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及思维能力。 一、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1.干旱的西北地区 (1)位置:①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2)范围:内蒙古、新、宁三个自治区和甘北部。 (3)地形:以高原和②为主。 2.自然特征 (1)外力作用:③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2)河流:以④为主,且河流很少。 (3)绿洲:分布在盆地边缘。 3.高寒的青藏高原 (1)位置:横断山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 (2)范围: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 (3)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有“⑤”之称。 (4)寒:终年积雪,⑥广布。 4.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1)牧业 西北 内蒙古:温带草原,典型畜种有⑦。新疆:山地牧场,典型畜种有 ⑧。青藏:高寒牧场,典型畜种有⑨、藏绵羊。 (2)西北灌溉农业 特点:利用河水、⑩、地下水灌溉。分布区: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3)高原农业 作物:青稞、小麦。分布:藏南谷地、等河谷农业。 二、走向世界的中国 1.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国情:国土辽阔、。 (2)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不利的条件进行合理改造,扬长避短, 发展经济。 2.在世界中求发展 (1)基本国情: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 (2)经济全球化: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引进和及管理经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3)责任: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等问题,我们对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使人类社会的进步,肩负着重大责任。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说课稿(1)

西北地区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我讲的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本节是西北地区的代表区域。首先,塔里木盆地因其特殊的地形和丰富的资源,在我国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次,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对人口和城镇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最后,作为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区域,塔里木盆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具有典刑性和代表性。因此教材选择塔里木盆地作为西北地区的代表区域。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说出塔里木盆的位置和自然景观。东气西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难点是塔里木盆地的开发。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去思考,广泛交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使学生乐于思维,同时用多媒体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边讨论,边解决疑难,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目标交流预习: (四)引导探究小组展示: (五)精讲点拨质疑释疑: 四、课堂检测 针对本课内容,选择相关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 塔里木盆地 自然地理:位置 河流 地形 气候 油气开发:西气东输

西北地区导学案

高二地理导学案(二) 设计人朱箐审核人高二地理编写时间 2016-3-22 新授课题西北地区课时 1.5 教学目标 1.查阅地图,准确记忆西北地区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主要河流及矿产。 2.阅读相关材料,分析西北地区的农业类型和分布以及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3.能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对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4.能运用“区位分析”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的方向、主要生态坏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治 理措施,进一步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主要地形区位置识记、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农业与个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特点和限制因素。 2、运用“区位分析”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的方向、主要生态坏境问题。 知识链接 列表比较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差异。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盆地与高原、 丘陵交错 ? 气候特征? 耕作制度一年两至三熟? 主要农业类型河谷农业? 主要农作物? 【自主学习篇】 位置与范围 1.位置:(1)经纬度位置:73°E--123°E ,32°N--50°N(2)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3)相邻位置: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相邻 2、范围: (1)自然界线:大致位于以西,以北。 (2)行政界线:大致包括、、北部和大部分 (3)降水界线: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一、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征: (1)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级阶梯,以和为主。包括高原、盆地和盆地等地形区。 新疆地形“”,其中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山间多陷落盆地和谷地(吐鲁番盆地、伊犁河谷等)。艾丁湖海拔--156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天山以南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绿洲” 是当地主要的农业区,中部有我国最大的沙漠,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分布其间;天山以北是记忆基础知识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说课稿(2)

西北地区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上信中学陈道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是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学完第一节西北地区概况后,塔里木盆地因地形、资源、人口分布、城镇分布的特殊状况,同时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矛盾突出,使其成为典型区和代表区。 教材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塔里木盆地自然景观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对塔里木盆地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概括归纳进一步分析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第二部分突出了塔里木盆地的能源和资源的开发。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讲述西部大开发,通过多媒体整合的文字材料和图片,逐步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从而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一些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字、图片等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举例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相关文字材料传授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知识和讲述西

部大开发的战略,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说明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西气东输 难点: 1)自然环境对塔里木盆地的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能源开发中如何避免破坏环境;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思维,但是对于怎样以某区域为例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大纲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情境导入中,运用歌曲来构建学生对塔里木盆地学习的背景,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在该背景下完成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述法、情境创设 地理课堂的教法一般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几种方法为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采用以讲述法为主,讲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节课采用以创设情境为辅,通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图片、声乐、文字整合构建一个学习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中结合其他次要的练习法引导学生学习。 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通过地图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对西气东输程线路和意设计出5个问题,按问题开展活动,让学生学会以某个区域为例,理解并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教法和学法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走向世界的中国》导学案

第26课时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走向世 界的中国 1.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的气候特征,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2.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及思维能力。 课前进行自主学习(预习),完成《知识体系梳理》和《预习效果检测》,在学习时,可参照以下几点。 1.在学习这两个区域的特征时,可从其景观图入手,然后联系我国的降水分布特征分析西北地区的特征,联系我国的地形特征分析青藏地区的特征;两地的农牧业进行对比分析更好一些。 2.在分析西北和青藏地区的特征时,还可以从其地区的位置入手,联系我国的降水特点进行分析,两地区的特点都要从其独特的角度进行分析。 3.读图消化法:区域地理的许多知识空间分布性强,如位置、地形、气候要素、植被、河流、农业、工矿业、交通线、城市等,一是要把这些知识落实到图上,建立空间概念;二是将这些地理要素通过地图把它们联系起来去认识,形成同一空间各种要素的结构认识。 4.在分析西北地区地理特征时,一定要抓住“干旱”的自然特征;而在分析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时,要抓住“高、寒”的自然特征。 1.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2.西北和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成因。 1.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知识体系梳理》和《预习效果检测》;教师搜集资料,如从网上下载有画面、有解说的反映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荒漠草原景观、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青藏高原景观、农牧业生产或生活的录像片段,利用教材上的插图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在黑板上画出西北地区轮廓图和青藏地区轮廓图。 2.课内: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课堂探究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进行指导和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两区域的最主要特点讲清楚,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会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影响,以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而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指导学生阅读,从图中分析得出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另外,可利用两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3.课后: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和《固学案》,教师及时批阅讲评。 播放西北地区沙漠、胡杨林等精美图片。播放图片的同时,配以歌曲《青藏高原》为背景音乐。 一、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1.干旱的西北地区 (1)位置:①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2)范围:内蒙古、新、宁三个自治区和甘北部。 (3)地形:以高原和②为主。 2.自然特征 (1)外力作用:③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2)河流:以④为主,且河流很少。 (3)绿洲:分布在盆地边缘。 3.高寒的青藏高原 (1)位置:横断山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 (2)范围: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 (3)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有“⑤”之称。 (4)寒:终年积雪,⑥广布。 4.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1)牧业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1

第三课西北地区 丝路明珠 一、教学设计 1.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本,一方面通过开放的、多维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综合联系能力,自评互判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达到快乐学习与科学探究的和谐统一。 2.在教学中坚持创设情景等直观性原则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干旱的自然环境入手,着重介绍以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使学生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和谐共存的。 三、学习目标 1.了解新课程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的特点和影响,深刻领会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更应保护资源,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了解丝绸之路,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疆人民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难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停电公告”图片。 师:电力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谁能再讲讲还有哪些资源的缺乏也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生:停水 生:汽油涨价 师:我们是“水乡”,为什么会缺水? 生:是环境污染造成,我们桐乡有许多印染厂乱排放污水。 生:下雨少,今年天很热。 生:许多人浪费水。 ……

师:有没有比桐乡更缺水的地方,你认为我们干旱面积分布最广的是在哪个省区? 生:有,新疆。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新疆是如何的干旱的? 生: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生:有传说中的“火焰山”。 …… (展示绿洲图片1 2 3 4) 师:请同学们猜猜这张图片是什么地方拍摄的? 生:内蒙古。 生:森林。 ……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思考,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老师对这张图片感到很困惑,沙漠中为什么含有绿洲呢? 生:雪山上的雪水融化后,可以灌溉形成绿洲。 生:沙漠中有地下水,可以灌溉。 生:有坎儿井。…… 师:是绿洲与水资源有关,水是生命的源泉,它解决好水的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 (展示坎儿井直观图片1 2 3 4) 师:我们有看图、看材料时应该学会质疑,现在我们用5分钟时间分组提问,看谁问得多、问得好。 生:新疆人民为什么要开凿“坎儿井”? 生:“坎儿井”给新疆带来什么影响? 生:“坎儿井”是什么样子的? …… 师:同学们的问题问得很好,要全面掌握一件事件需要我们从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去把握,现在我们每个小组从一个角度提一个问题,看看你们能不能问倒老师好吗? 生:好 师:第一组谁来问? 生:坎儿井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师:1.2.3.4好像由……,老师要回答了? 生:不算,不算,我来说,竖井、暗渠、明渠。 师:噢,还有补充吗? 生:池塘,出水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