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观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澄怀观道

‚澄怀观道‛是六朝山水画家宗炳语,宗炳一生"栖丘饮壑,三十余年",好山水、爱远游,归来将所见景物绘于壁上,卧以游之,谓"澄怀观道"。自赞其至美、至乐之境,曰:"抚琴动操,令众山皆响。另外: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宋史〃宗炳传》

此语所言是文人的心灵境界,即以达至澄澈的空明的心境来看待世事,潜心创作,娱情于纯净的创作当中。

深的禅境。这一禅境亦十分精妙地呈示了在审美主客体的交融升华中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灵所深深领悟的一个审美主题。

何谓‚澄怀‛,‚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证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宗白华:《美学散步》)。

审美,从主体这方面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是心灵的——精神的创造活动,芸芸众生,唯独人能够创造,观照一个美的世界,是因为他有一个美的心怀,这美的心怀,是一个生成,发展的心怀。‚澄怀‛,就是挖掘心灵中美的源泉,实现‚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胸襟廓然,脱净尘渣,完成那审美的人,提供审美的主体条件。

何谓‚观道‛,‚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

‘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犹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宗白华:《美学散步》)

道,是宇宙灵魂,生命源泉,是美的本质之所在,然而,这个‚道‛不是孤悬无着的实体,也不是不可感悟的虚体。它作为审美客体的本质所在,就存身于‚腾踔万象‛的‚艺‛中,就表现于那‚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的审美时空中。虚实一源,体用不二,道体虚奥落实于那日用万相,美的本质就呈现于这大千世界。‚观道‛,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感受,深深领悟客体具象中的灵魂、生命,完成,凸现一个审美客体。你看中国书法,虚空中传动荡,神明里透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便是观道:你看中国画,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全幅画总流荡着一种形而上的,非写实的宇宙灵气,这便是‚观道‛。

澄怀方能观道,观道适以澄怀,澄怀与观道是统一的,审美的主体与客体是统一的,心怀的澄彻是审美主体的升华;道体的朗现,是审美客体的升华。在这主客体的升华中,便可‚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实现最高的审美境界。

澄怀观道,便能在一个美的世界里,在一种审美情味中悠然自足,这是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的独特的人生态度。也大概是李泽厚先生所精炼概括的中国文化为‚乐感文化‛之所由来。对这种人生态度,宗

白华先生曾比照着其他文化系统中人所具的审美心态作了极生动的描绘:

希腊神话里水仙之神(Nayciss)临水自鉴,眷恋着自己的仙姿,无限相思,憔悴以死。中国的兰生幽谷,倒影自照,孤芳自赏,虽然空寂,却有春风微笑相伴,一呼一吸,宇宙息息相关,悦择风神,悠悠自足。

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的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象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象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的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美学散步》)在‚澄怀观道‛的净化和谐的审美境界中便可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悠然自是,使深广无穷的宇宙来亲近我,扶持我,无庸我去争取那无穷的空间,象浮士德那样野心勃勃,彷徨不安

2、静照忘求

澄怀观道,静照忘求。这是盛唐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

‚澄怀观道‛就是让自己的情怀、意念变得非常清澄,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山水中蕴含的自然之道。‚静照忘求‛则是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这种审美观照方式促使诗人们在山水中返观最合乎自然本真的天性,淘洗自己在世俗中沾染的尘滓。

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基本特征。

其次是这派诗人多写方外之情,却没有纵诞的宗教色彩,而是将仙境禅境化入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创造出清净空灵的艺术意境.我想可以从字面的意思来解释这个,因为它没有什么其他的

3、澹然自逸

蔡邕《陈太丘碑文》:‚乐天知命,澹然自逸。‛

4、抱朴守真

抱朴守真是《老子》里提出的,是道家学说的理论,就是顺应自然或宇宙的规律,认识真实的自我(潜意识)。

5、厚德载物

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

出处:

《易经》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大意:

人有聪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农夫不会为了土壤贫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为了愚笨不肖而放弃教育。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

‚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6、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选自《尚书〃太甲中》

【译文】

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赏析】

古人用能看远才是明察秋毫,善听好话,才是耳朵灵敏作比喻,鼓励人们注重自身修养,永不懈怠。不论是治国,还是个人都强调的是道德品质修养,要勤奋学习,诚心求道,时刻躬身自反,检讨自己言行,胸襟宽广,善于听取意见,不要时常享乐和懒惰,用诚信、仁厚的美德赢得事业的成功。

7、上善若水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8、真水无香

一说真水无香原来佛教用语,源自印度梵文,意思是将散乱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