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课外阅读内涵感受语文学习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富课外阅读内涵感受语文学习魅力
【案例背景】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引领他们尽量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学一课,带多课,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丰富人生的涵养,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节课我围绕主题“走近周恩来”,采用主题阅读的形式,经过“课前阅读引入——课内阅读指导——课外阅读延伸”的过程,丰富课外阅读的内涵,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再通过对重点文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章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亲近语文,热爱语文,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养料。
【案例描述】
片段一:感受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师:课前,老师请大家读了两篇有关周恩来的文章《周总理借书》和《一个降落伞包》,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读了《一个降落伞包》后,我觉得周总理太伟大了,不顾自己的生命,把降落伞包让给了小扬眉。
生2:我也觉得他很了不起,在飞机遇到寒流,情况十分危险时,周恩来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小扬眉。
师小结:是呀,在生死关头,总理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那《周总理借书》一文呢?
生3:周恩来身为总理还亲自去借书,真好。
生4:我很佩服周总理能自觉地遵守图书馆的借书制度,不像现在总有人走后门。
师小结:对,一个国家的总理能很自觉地遵守图书馆的借书制度,真是可敬可佩。
师:除了这两篇,你还读了哪些有关周总理的课外资料?
生:我读过《一夜的工作》,知道周总理工作非常辛苦。
生:我读过《邓奶奶补睡衣》的故事,知道了周总理的生活非常朴素。
生:我读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故事,知道了周总理去世时有成千上万人民群众去哀悼他。
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了解到你们很爱看书,同时,你们在课前已经从课外文章阅读中对周恩来总理有了更多的了解,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片段二:感悟中华之不振
师:说到租界地,我想请同学们先快速阅读一则有关“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
1916年5月,工部局公布外滩公园规则,其中第2条“狗与自行车不准入内”,第3条“华人不准入内”。随后不久,外滩公园门口出现了一块白底黑字的木牌子,上书英文“Chinese and dogs not admitted”,即“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当时,上海文人姚公鹤写了一本《上海闲话》的书,就提到这件事。他写到:“今之白大桥(即外白渡桥)下之公园……禁止华人涉足,门首高标英文于木牌,所云‘狗与华人不准入内’是也……”。租界当局不准华人进入租界公园,而且将华人与狗并列起来进行侮辱,这是向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
生1:外国人太坏了。
生2:外国人竟然把我们和狗相提并论,真是欺人太甚。
生3:当时我们中国太落后,所以让外国人瞧不起。
生4: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振兴中华。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中国很落后,落后就没有主权,没有尊严。
片段三: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师: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延安的窑洞里,在山城重庆的阁楼上,在出国访问的飞机上,在临终前的病榻上,他都手不释卷地读啊,写啊。正因为如此,他去法国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永远忘不了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努力下,中国重新回到了联合国的怀抱,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联合国上空。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真正崛起了。
师:课后阅读《大地的儿子》或其它有关周恩来的故事,并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用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等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
【案例反思】
一、课前阅读引入,精博结合
按照我们进行的“尊重教育背景下主题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实验的思想,以原教材中的精读课文为依托,确定教学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对教材进行重组、删减或补充,采用“精”、“博”结合的方式,着眼于精品,视野又要放得开一点,选编与单元教材同一题材的范文佳作,作为阅读教学延伸的辅助读物,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尽量多地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这部分内容可作为略读材料处理,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前面研读课文时运用的学习方法,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前,我布置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周恩来事迹的文章,并向他们推荐阅读材料《周总理借书》和《一个降落伞包》。上课伊始,我为了让学生走近周恩来,感受其人格魅力,就让学生阅读这两篇文章,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并阅读到的有关周恩来的文章。这样就是学一课带一串,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得,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同时,这一过程也可以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语言积累,丰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自主内化的目的。
二、课内阅读指导,探究文本
语文最有灵性的部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最具情韵的部分是在不断品味中获得渐悟。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的阅读指导过程中,我以学生为本,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中华不振的表现,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在学习时,我主要抓“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答案——中华不振,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1—8小节,说说自己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中华不振。学生从周恩来伯父的语言中感受中华不振的表现,从洋人用汽车轧死妇女的亲人还得意扬扬的神态中感受到中华不振,更从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顿中感受到中华之不振。组织全班交流时,我让学生按自己的选择,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过程中,穿插落实训练点,如:“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写一写自己此时此刻的想法或感受”等。教师适时组织讨论补充、评议深化、相机诱导。为了调动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他们内心对当时中华不振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我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探究方法,让他们围绕自己的最深感受进行深入研读,使学生能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而后再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在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丰厚语文素养。当然,在这过程中还做到读写结合,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小的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个问题的讨论得全面而深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