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空间与层次

合集下载

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 空间与层次

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 空间与层次

1. 平行透视 庄重稳定
2. 成角透视:灵活多变
找一找:教室里的透视现象
练一练:
用黑色水笔,画一幅教室内的线描写生。
要求: 1、构图完整,画面中要同时表现
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透视感强烈; 2、线条流畅,注意线条的形态、疏密。
课后拓展
找找法国画家塞尚、勃拉克(立体主义) 作品中的透视方法
Santa Maria Novella, Florence
透视发展的历史 乌彻罗、安德列亚·曼坦那
乌彻罗、安德列亚·曼坦那等很多画家从理论上、绘画 实践上对透视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透视发展的历史 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
1485年,画家弗朗西斯卡所著的《绘画透视学》,把 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
直视前方→
心点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
达·芬奇[意] 1452—1519 《最后的晚餐》壁画 1498 421×903厘米 格雷契修道院食堂
一点透视
心点
梅因德尔特·霍贝玛[荷] 1638-1709 《林间小道》 103×141厘米
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消失点
消失点
两点透视
心点
约翰尼斯·维米尔[荷] 1632 -1675 《窗前读信的女孩》 1657 布面油画 83×64.5厘米 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藏
两点透视
埃德加·德加[法] 1834-1917 《苦艾酒》 1867
布面油画 92×68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比一比:同一建筑的透视特点有何不同?

马萨乔[Masaccio 1401-1428]

兴 时
意 大 利

《第4课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第4课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观察和表现空间层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绘画任务:学生需以“家乡的小山村”为主题,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画出小山村的空间层次。

要求表现出山体的远近、高低、遮挡等空间关系,以及山村建筑、树木、小路等元素之间的层次关系。

2. 观察任务:学生需在课后选择一处自然景观,观察其空间层次关系,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

3. 讨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空间层次美的表现特点,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技巧。

三、作业要求1. 绘画任务:学生需认真观察主题,运用所学透视知识,画出小山村的空间层次。

绘画过程中,要注意线条的疏密、色彩的明暗等表现手法,以突出空间层次感。

2. 观察任务:学生需认真观察所选自然景观,尽可能选择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观察,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其空间层次关系。

3. 讨论任务:学生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共同探讨家乡空间层次美的表现特点,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技巧。

讨论过程中,学生需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4. 提交时间:绘画任务和观察任务需在课堂结束前提交,讨论任务需在课后完成并提交小组总结报告。

四、作业评价1. 绘画作品评价:评价标准包括空间层次表现是否准确、线条和色彩运用是否得当、整体构图是否合理等。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2. 观察报告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空间层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

3. 讨论报告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总结的规律和技巧是否准确、全面,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需及时给予反馈,指出作业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2. 对于评价结果优秀的学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3. 对于评价结果不佳的学生,教师需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等美术元素表现空间与层次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空间与层次”的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预习并理解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包括透视原理、色彩运用等。

2. 观察练习:学生需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摆设,理解不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3. 素描实践:学生需选择一个物体进行素描,注意表现其与周围物体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在素描过程中,学生应运用所学的透视原理和色彩运用技巧,通过线条的粗细、深浅变化以及色彩的搭配来表现空间与层次。

4. 创作构思:学生需根据所学的空间与层次知识,构思一幅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的创作草图。

草图应包括对画面布局、色彩搭配、透视效果等元素的初步设想。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预习并理解空间与层次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 观察练习要求:学生需仔细观察,准确把握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3. 素描实践要求:学生应运用所学的透视原理和色彩运用技巧,认真完成素描作品。

作品应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得当。

4. 创作构思要求:学生应根据所学知识,大胆构思,创作出一幅具有自己特色的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的作品。

作品应布局合理、色彩丰富、透视效果明显。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掌握程度;2. 观察练习的准确度;3. 素描实践的技巧运用和作品质量;4. 创作构思的原创性和实施可能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是本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指导,具体包括:1. 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掌握程度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 对学生的观察练习和素描实践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3. 对学生的创作构思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作品构思,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4课 空气与层次 教案 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

第4课 空气与层次 教案  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

空间与层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课,本课的主题是风景造型表现中的透视和空间法则,即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透视、虚实表现风景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体验和领会各类风景绘画中透视和空间的表现方法,塑造风景绘画中的空间感。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师的领导下,比较容易理解风景画中透视和空间的法则。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对风景画的构图能力、对树木、房屋的表现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相信通过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运用速写的方法描绘景物,并能在作业呈现中很好的根据生活经验结合个人情感去表现,学生对风景画中建筑物的透视和空间也能有初步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风景画中体积感、空间感的形成原因,领会风景绘画中,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

2、技能目标:学会用形体透视法则描绘风景画。

3、情感目标:感悟不同的透视、构图为画面营造的氛围和情绪表达。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透视的基本规律与法则。

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不同视角的风景作品,同一景物不同视角的透视变化图片,大师作品,教师范画,课件等。

学生准备:自己擅长的绘画材料。

六:教学过程:【导入】一、欣赏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摄影作品,提问:画面中云有什么变化?同学们欣赏、思考、分析生回答: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明暗的变化等。

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生回答:距离产生了近大远小的原因。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就像我们的屏幕一样是二维的,只有宽和高,如何在二维空间上表现有纵深距离感的三维空间,也就是立体感,这就是绘画技巧,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间与层次》。

【讲授】二、分析理解形体透视:1、媒体展示一组春夏秋冬树的摄影作品(一点透视),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图片中的变化,体现什么样的视觉现象?2、媒体展示一组校园内风景的图片,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透视现象,启发学生观察、欣赏、比较、分析、交流,丰富感知。

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八上知识点整理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1.中国的山水画源远流长,山水画取得重大成就是在宋元时期。

2.画家往往通过寄情山水,表达对宇宙、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3.李思训是皇亲国戚,画史上有“大李将军”之称。

李思训及儿子李昭道并称“二李”,是“青绿山水”的集大成者。

4.《江帆楼阁图》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盛唐气象。

5.《江帆楼阁图》(中国画),唐代李思训。

6.《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7.《游春图》中的人物和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

8.《游春图》(中国画),隋代展子虔。

9.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所画的《溪山行旅图》表现了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

10.米点山水开始于北宋画家米芾,儿子米友仁继承父法,画山水多用水墨点染,别具风致,具有“米氏云山”“米派”之称。

11.米芾的“米氏云山”善于用“模糊”的笔墨表现云雾弥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12.《云山墨戏图》(中国画),南宋米友仁。

13.马远和夏圭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然而在构图上,都一改五代北宋以来上留天、下留地、正面摹写的全景式构图,而是留出大片的空阔天地,将景物集中于一侧,表现出浩淼的空间,后人称之为“马一角”、“夏半边”。

14.《临流赋琴图》(中国画),南宋夏圭。

15.《山径春行》(中国画),南宋马远。

16.元代山水画家更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理想意境的创造。

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17.《容膝斋图》(中国画),元代倪瓒。

18.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强调神韵,要求诗文、书法、篆刻与画结合,讲究笔墨情趣。

唐代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19.《富春山居图》(局部),元代黄公望。

长卷,曾由明代吴洪裕收藏,因故分成前后两段,现前段在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藏台北博物院。

苏少版(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美术上册第 4 课 空间与层次

苏少版(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美术上册第 4 课 空间与层次
空间与层次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而绘画却是二维平面的要将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画出真实的感觉就必须清楚三维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形状与空间几何透视中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便于我们表现景物的体积感空间感而大气透视与空间透视则为我们营造景物的气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第 4 课 空间与层次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而 绘画却是二维平面的,要将我们所 看到的景物画出真实的感觉,就必 须清楚三维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形状与空间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体现 着它的丰富和趣味,激发着我 们的感官。我们不妨用随意的 笔法自由地表达。
发现眼 面对优美的景色,即使用照相机的 广角镜头,也只能选取其中的部分景物。 而绘画让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由,我 们可以愉快地画一个局部,也可以用长 卷收录眼底的美景,还可以用我们的眼 睛搬动景物,组成自己心中的画面。
几何透视中的平行透视与成 角透视便于我们表现景物的体积 感、空间感而大气透视与空间透 视则为我们营造景物的气氛提供 了有效的方法。透视法的应用大 大丰富了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
用彩色铅笔绘画的校园图书 馆,体现了风景绘画的自然空 间关系。画纸的中间色调为阳 光照耀下建筑物的色调,同时, 透视的现象与建筑物的稳固地 平线形成了平稳的构图关系。
小卡片 大气透视:风景画的种技巧, 随着物体逐渐向远处消退,明暗 对比逐渐减弱,明亮部分渐渐变 暗,深色部分渐渐变浅,直到整 个明暗对比成为个中性色调。
பைடு நூலகம்
空间透视:一种加强层次感的绘 画技巧,使画面深处的颜色对比和明 度对比随着物体向远处延伸而逐渐减 弱,浅色部分越来越淡,深色部分越 来越浅,直至所有的对比融为统一的 浅色调。
工作坊
站在山顶或高楼俯瞰大自然的 景色。 画一幅远景或近景的写生画。 大家把作品并排陈列在教室, 合成一个有趣的全景展示图。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空间与层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空间与层次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概念;2. 掌握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基本元素表现空间与层次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通过课堂讲解和教材自学,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及表现手法。

2. 素材准备:收集与空间、层次相关的图片资料,如不同角度的建筑照片、风景画等。

3. 创作实践:学生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个人创意,创作一幅素描或色彩画作品。

作品需体现出空间感和层次感。

4. 作品说明:学生需为作品撰写一段简短的创作说明,阐述作品中如何表现空间与层次的。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理论学习要扎实,对空间与层次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2. 素材收集要丰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资料;3. 创作实践要充分发挥个人创意,运用所学知识表现空间与层次;4. 作品要整洁、规范,色彩、线条运用得当;5. 作品说明要简明扼要,突出表现空间与层次的技巧和思路。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掌握:评价学生对空间与层次概念的理解程度;2. 素材运用:评价学生素材收集的丰富程度及运用的合理性;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性及空间、层次的表现力;4. 作品规范:评价作品的整洁度、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是否规范;5. 作品说明:评价学生创作说明的简明性和表现思路的清晰度。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同学的建议,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在初中美术课程《空间与层次》中学习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加深对空间与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苏少版美术八上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

苏少版美术八上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

苏少版美术八上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节课,主要介绍如何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引领学生进入风景画的世界。

通过展示南京本土的风景图片和画家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和表现空间与层次独特的艺术效果。

同时,探究风景画的“空间”表现特点,如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以及“层次”在绘画中的处理,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的景深关系。

最后,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作,再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

教学途径包括欣赏、发现、研究、实践和交流。

通过欣赏不同视觉、形式和风格的风景画,从不同角度、天气和季节表现不同的景致,感受风景画最美的精髓——空间与层次。

通过发现不同眼睛看世界会有不同的画面效果,如形体空间和色彩空间的表现,领悟到风景画的灵魂——意境。

通过研究怎样表现空间与层次,如不同视点的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通过线的疏密、调子的浓淡、色彩的冷暖,都能很好的表现空间与层次。

通过实践根据提供的一些参考图,用不同材料不同工具来表现风景画,体会空间与层次的美感。

最后,通过交流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办一个小型的风景画展,欣赏不同的风景画,交流不同的信息,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是认识和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是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以及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教学准备包括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和绘画材料。

教学要点包括透视和景深,即形体透视、不同视点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处理技巧,以及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安排。

这些要点的和谐统一便体现出风景画的“意境”。

教学过程和方法可以采用引导式、讨论式、演示式、实践式和展示式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掌握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体验创作的乐趣。

第4课 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4课 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4课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空间和层次的概念。

2.能够运用空间和层次的知识,创造出有层次、有空间感的画面。

3.能够欣赏具有层次和空间感的艺术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空间和层次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空间和层次的概念具体化,应用到绘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图像中的空间和层次,并引导学生多看几遍、多思考。

2. 知识讲解(20分钟)1.什么是空间和层次?–空间:指画面中的虚实关系,包括前后、上下、左右等方向上的关系。

–层次:指画面的分层关系,由于物体远近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分层。

分层关系包括前景、中景、背景等。

2.空间和层次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通过透视、减法、增量等方式表现空间。

–通过利用颜色、线条、轮廓等方式表现层次。

3.如何创造出有层次、有空间感的画面?–需要注意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

–应该注重对画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感的体现。

3. 练习与讨论(30分钟)1.学生练习画面的分层关系和虚实关系。

2.学生讨论成果,并总结出有关空间与层次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3.通过讨论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并理解其中的空间和层次运用。

4. 实践演练(40分钟)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

2.老师布置一些作品制作任务,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运用空间和层次的知识和方法。

3.学生进行分组研究与探讨,实践运用所学,创作具有空间和层次感的美术作品。

4.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在家中绘制一张具有空间和层次感的画面,并撰写简单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画面的分层和虚实关系是否准确切实。

2.绘画作品是否具有层次和空间感。

3.学生是否领会了空间和层次在绘画中的极为重要的应用效果。

4.运用空间和层次的知识,创造出具有良好空间和分层的美术作品。

空间与层次(美术课上课课件)

空间与层次(美术课上课课件)
空间与层次
本课我们要探讨的三个问题:
• 问题一: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 ?
பைடு நூலகம் 探究结果:
• 风景画是运用透视来表现景物空间的。
问题二:
• 透视有什么规律?
探究结果:
• 近大远小,近高远低。 • 近长远短,近疏远密。 • 近处的色彩明亮,远处的色彩灰暗。
透视的基础知识
• 基本述语:
•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 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
• 1.只有一个消失点 • 2.最少能看到一个面 • 3.有一个直面与画面平行 • 4.近大远小
成角透视
成角透视有哪些规律?
• 1.有两个消失点 • 2.消失点在物体的两侧,消失点都消失在视
平线上 • 3.成角透视最少能看见两个面 • 4.没有一个面是和画面平行的,直角面与画
面成角 • 5.近长远短
找一找:画家运用了哪几种透视方法
风景画中特殊的表现方法
莫奈
毕莎罗
作业:
• 1、根据所学知识,至少运用一种透视方法 创作一幅风景作品。
•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是线描,可 以是色彩。
• 2、视点:画者眼睛的位 置。
• 3、消失点:就是在透视 中伸远到视平线上的点, 又叫灭点。
透视图的分类
• 根据物体与画面的不同位置,透视图可分 为一点透视(平行透视)、两点透视(成 角透视)和三点透视(散点透视)。
问题三:
•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各有什么规律?
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有哪些规律?

《空间与层次》教案 (3)

《空间与层次》教案 (3)

八上第四课空间与层次新区三中王芳教学内容:透视现象、透视分类、透视规律、观察角度、写生步骤。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教材分析:空间和层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画家园,教材选取了各种不同表现技法、不同角度的房屋建筑图作示范,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

学情分析:将学生的视线有目的地引向建筑物的绘画中,让人认识建筑之美,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并用手中的画笔表现理想中的校园。

这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中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之前学习了解过了静物,人物画,到八年级学习风景画,通过看看、画画等方法表现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教学目标:通过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初步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美术工具表现建筑物。

通过对周边事物(建筑)的欣赏,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热爱学校。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透视规律来描绘校园。

教学难点:透视在建筑物中的表现。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2B铅笔、橡皮、作业本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欣赏感受共同探究1、校园的景色(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的校园图片,伴以优美的音乐,感受校园熟悉的一切。

)师:看看这些熟悉的镜头,同学们是不是很想把它们画下来,我们今天就把这样一些镜头,捕捉下来以后,把它用我们手中的画笔画下来,同学们看一下,这是画下来的效果,同学们同时把书本打开看下书本第18页上的一幅图片,这是校园里的一个建筑,那么我们把它画成素描以后,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远处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条线,这条线我们称为水平线或叫做视平线,再看看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熟悉的小路,两旁的建筑,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好了我们再看另一幅图片,也是校园一角,我们从中也能发现远处也有一条消失线,沿着马路两边的树木都像远处消失到一点上去,那么这样的一种现象,我们称为透视现象。

《室内设计》课件

《室内设计》课件

《室内设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室内设计》教材第四章“室内空间布局设计”,详细内容涉及室内空间的功能区划分、动线规划、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等,重点探讨如何合理利用空间,提升居住与使用的舒适度。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室内空间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 学会分析空间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动线规划。

3. 培养学生运用室内设计元素,进行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的方法与应用。

教学重点:室内空间布局设计的原则与动线规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室内设计案例图、绘图板、尺子、圆规等。

2. 学具:A3白纸、绘图笔、彩色铅笔、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室内设计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空间布局的优点与不足。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室内空间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功能分区、动静分离、空间通透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案例,讲解如何进行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给定空间需求,进行动线规划和空间布局设计。

5. 互动交流(5分钟)各组展示设计成果,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6. 知识巩固(5分钟)7.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室内空间布局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

六、板书设计1. 室内空间布局设计原则功能分区动静分离空间通透2. 动线规划方法直线动线曲线动线环形动线3. 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墙面处理地面处理顶面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为自己家中的一间卧室进行空间布局设计。

要求:功能分区合理,动线规划便捷,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美观。

2. 答案示例:卧室分为睡眠区、休闲区、储物区三个功能分区。

动线规划采用直线动线,使活动更加便捷。

睡眠区与休闲区之间设置半透明隔断,增加空间层次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室内空间布局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如功能分区不够合理,动线规划不够便捷等。

空间与层次教案

空间与层次教案

苏少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四课《空间与层次》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如何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本课带领我们走进风景画的世界。

通过同学们熟悉的南京本土的风景图片和画家多种表现技巧的绘画作品。

以“景”为点,以“空间与层次”为线,以“意境”为结,来认识了解绘画的空间与层次,欣赏与表现空间与层次独特的艺术效果。

探究风景画的“空间”的表现特点-: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解读“层次”在绘画中的处理: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的景深关系。

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作,再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熟悉的金陵风景,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

难点: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三、教学准备: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四、教学要点:透视:形体透视,不同视点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

色彩透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处理技巧。

景深: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安排这些要点的和谐统一便体现出风景画的“意境” 。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A、认识空间与层次活动一:看一看观看一幅云的摄影作品问:看见了什么?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

总结:由云的变化导入距离,有距离导入空间与层次。

1. 空间:距离产生空间,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主要是受长宽高三个特征显现出来的。

因此,长宽高是物体的空间特征。

2. 层次:物体对空间的分割产生层次。

即,物体与物体的叠加,或物体与物体的间隔便是层次。

我们通常用远景、中景、近景来表示。

活动二:说一说绘画是在长宽二维平面上表现长宽高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即画面的纵深感。

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空间与层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空间与层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空间与层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 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2. 能运用透视描绘场景的体积和空间。

3. 深入理解透视在绘画表现中的意义,并在透视法则的基础上强化艺术表现。

2学情分析
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表现校园环境、表现风景。

该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关于透视知识的学习,这既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也是学习的难点。

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最熟悉的校园环境的观察,学习理解透视知识和构图技巧,既能让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亲切感、更容易激发学习热情,也是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引导他们关注建筑结构的透视,培养热爱自己的家园、校园的情感。

课件设计中精选典型图片,知识讲解层层递进,将专业的透视知识从生活的角度来阐述和表现。

具体的方法是将教师的写生示范转换成课件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经验,提高绘画能力和表现技巧。

作业方式以临摹形式进行,结合写生观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规律与法则。

教学难点:透视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空间与层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2. 能运用透视描绘场景的体积和空间。

第4课 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4课 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4课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空间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空间的分类和表现方法;•了解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通过绘画作品认识空间和层次的应用。

1.2 教学重点•空间的分类和表现方法;•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1.3 教学难点•空间的分类和表现方法;•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1.5 教学资源•图片资料;•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笔等)。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5分钟)1.上课铃响起,教师引导学生放下课外事务,专心听讲。

2.简单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2 讲授(40分钟)1.空间的概念和特点。

–定义空间和平面的区别;–分类:三维空间、二维空间,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特点:有长、宽、高,有深度,有空气、光影和色彩。

2.空间的表现方法。

–正视法;–透视法;–模型法;–立体构成法。

3.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定义层次,区别于深度;–表现方法:前景、中景、远景等;–意义:能够加强画面的层次感,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

4.教师演示不同的空间表现方法和层次表现方法,学生跟随演示进行学习和模仿。

5.学生自主练习,尝试使用不同的表现方法绘制空间和层次。

(15分钟)2.3 总结(10分钟)1.教师针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空间和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绘画作品如何应用空间和层次的表现方法。

2.4 作业(5分钟)1.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绘制一个有空间和层次感的作品。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演示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空间和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并开展创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加强实践操作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知识点(学生版)

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知识点(学生版)

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1.中国的山水画源远流长,山水画取得重大成就是在时期2.画家往往通过寄情山水,表达对认识以及的感悟。

3.李思训是皇亲国戚,画史上有之称,及儿子并称,是的集大成者。

4.《》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盛唐气象。

5.《江帆楼阁图》(中国画)代。

6.《》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7.《游春图》中的和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

8.《游春图》(中国画)代。

9.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所画的表现了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

10.米点山水开始于,儿子继承父法,画山水多用水墨点染,别具风致,具有“米派”之称。

11.米芾的“米氏云山”善于用“模糊”的笔墨表现云雾弥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12.《云山墨戏图》(中国画)南宋13.和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然而在构图上,都一改五代北宋以来上留天、下留地、正面摹写的全景式构图,而是留出大片的空阔天地,将景物集中于一侧,表现出浩淼的空间,后人称之为、。

14.《临流赋琴图》(中国画)南宋。

15.《山径春行》(中国画)南宋。

16.代山水画家更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理想意境的创造,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式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17.《荣腾斋图》(中国画)代。

18.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强调神韵,要求诗文、书法、篆刻与画结合,讲究笔墨情趣。

唐代大诗人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

19.《富春山居图》(局部)代,长卷,曾由明代吴洪裕收藏,因故分成前后两段,现前段在浙江博物馆,后端藏台北博物院。

20.《鹊华秋色图》(中国画)代21.是一位画家兼诗人,他的作品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

22.明清时代,山水画的发展一直在延续,比较著名的画家有,亦称为”吴门四家”、、、清代四僧:、、、。

此外还有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

23.是金陵八家之一,他的《》描绘的是南京清凉山一带的风光。

第4课 空间与层次第一课时

第4课 空间与层次第一课时

八年级美术备课课题第4课空间与层次备课人课型造型与表现第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风景画中体积感、空间感的形成原因,领会风景绘画中,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基本法则。

过程与方法在不同的视觉条件下学会各类透视法则的基本应用方法。

感悟不同的透视、构图为画面营造的氛围和情绪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掌握各种透视的基本法则。

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各类不同视角的风景作品;利用电脑对比同一景物下,不同视角的透视变化图片;大师风景作品。

教学过程一、欣赏导课(1)媒体呈现城市各种视角拍摄的照片一组,学生欣赏、讨论照片中不同视角带来的视觉感受。

(2)画面定格幽深小巷照片一张。

教师提问:请认真欣赏这张照片,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你对这张照片的视觉感受。

学生思考、讨论,进入课题。

二、分析理解(1)媒体继续定格幽深小巷照片,学生再次欣赏。

教师提问:思考是什么视觉元素让你感觉到这种深远感的呢?学生继续讨论,寻找规律。

(2)在学生寻找规律的活动中引出透视原理,并运用录像的形式加深理解透视的规律。

(3)在了解了透视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后,将其运用在绘画中,画面中的景物就会产生体积感和空间感。

媒体呈现幽深小巷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了解。

(4)呈现运用不同工具材料,如夸大、强化视觉感的幽深小巷绘画作品多幅,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深入分析艺术作品的表现力问题。

三、拓展思考(1)媒体呈现广场照片一张,教师提问:假如给你们这样一个场景,你们会如何表现?(2)小组讨论,相互探讨各自的表现方法。

(3)教师总结: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大大丰富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则为我们营造景物的气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4)媒体呈现多幅具有各种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加深理解。

四、作业要求根据所学透视知识,使用牛皮纸、黑色油性笔、油画棒,运用淡彩的方式表现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感的幽深小巷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与层次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如何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本课带领我们走进风景画的世界。

通过同学们熟悉的南京本土的风景图片和画家多种表现技巧的绘画作品。

以“景”为点,以“空间与层次”为线,以“意境”为结,来认识了解绘画的空间与层次,欣赏与表现空间与层次独特的艺术效果。

探究风景画的“空间”的表现特点-: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解读“层次”在绘画中的处理: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的景深关系。

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作,再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途径欣赏——面对不同视觉,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风景,画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天气,不同季节表现不同的景致,感受风景画最美的精髓——空间与层次。

发现——不同眼睛看世界会有不同的画面效果:形体空间,色彩空间的表现,让我们领悟到风景画的灵魂——意境研究——怎样表现空间与层次:不同视点的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通过线的疏密,调子的浓淡,色彩的冷暖,都能很好的表现空间与层次。

实践——根据提供的一些参考图,用不同材料不同工具(素描,线描,水彩和淡彩等)来表现风景画,体会空间与层次的美感。

交流——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办一个小型的风景画展,欣赏不同的风景画,交流不同的信息。

体验创作的乐趣。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熟悉的金陵风景,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

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三、教学准备: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四、教学要点:透视:形体透视,不同视点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

色彩透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处理技巧。

景深: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安排。

这些要点的和谐统一便体现出风景画的“意境”。

教学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熟悉的景物进行观察与欣赏,发现与探索。

关注不同透视下空间与层次的表现。

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对不同的空间与层次的表现方法进行自主研究。

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

本课是在前两节课延伸下的提高,不同形态的树,不同形态的建筑,不同角度的景致等,把这些元素汇总起来通过远景、中景、近景的安排,表现有空间与层次、有意境的风景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参考案例一、认识空间与层次活动一:看一看观看一幅云的摄影作品问:看见了什么?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

总结:由云的变化导入距离,有距离导入空间与层次。

1. 空间距离产生空间,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主要是受长宽高三个特征显现出来的。

因此,长宽高是物体的空间特征。

2. 层次物体对空间的分割产生层次。

即,物体与物体的叠加,或物体与物体的间隔便是层次。

我们通常用远景、中景、近景来表示。

活动二:说一说。

绘画是在长宽二维平面上表现长宽高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即画面的纵深感。

纵深感是一种什么样的视觉效果?欣赏一组摄影作品,说一说这组图片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视觉现象?答:透视。

路的纵深,树的渐渐矮小,云朵的渐远渐灰,构成了画面的透视关系。

二、了解空间与层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人和物的形象,有远近、高低、大小、长短以及色彩的明暗,浓淡等不同,这是由于距离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不同反映。

这种现象就是透视。

它分为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

1. 形体透视与空间层次(焦点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按消失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斜透视。

便于我们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1)透视的几何图。

通过最基础的透视,了解几个重要的名词:视平线、视点、消失点。

观看两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图片,它们的透视现象有何不同?有什么特征?(2)平行透视:有一面与视平线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

具有整齐对称、平展稳定、庄重严肃、层次分明、场景深远、一目了然的构图特点。

(3)成角透视:任何一面都不与视平线平行,底线与视平线成角度的正方形或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

具有变化多样、形式灵活、纵横交错、富有节奏的构图特点。

(4)倾斜透视:凡物体的面与地面或视平线都不平行时,叫倾斜透视。

如屋顶、楼梯、台阶等。

有天点和地点,也叫三点透视。

高、低、平三种视点的视觉效果。

概括我们平时常见的三种自然景观。

学生活动一:欣赏与探究。

《校园图书馆》(承上)属成角透视,体现的自然空间的关系,透视现象与建筑物的稳固感在地平线上形成了平稳的构图关系。

(启下)柔和的色彩体现了很好的空间与层次。

2.色彩透视与空间层次:(空气透视)由于物体所处空间距离的远近不同,景物部位的层次不同使色彩产生冷暖,浓淡,鲜明与灰暗,强烈与虚弱等各种差异,怎样使这些空间距离,层次关系,明暗对比,远近分明的色彩统一在一幅画中,这种技法,就叫色彩透视。

也称大气的透视和空气透视。

色彩透视通过以下情况来表现空间形体。

(1)投影的长短和色彩的冷暖来表现空间形态:莫奈表现早、中、晚的《干草垛》;(2)光影的强弱和虚实来表现空间形态:莫奈的《鲁昂大教堂》;(3)视角的高地远近来表现空间形态。

3.景深与空间层次景深:被描绘的景物所在的空间的深度,就叫景深:常常用近景、中景、远景来表现。

为了表现画面的景深,常常用近清楚远模糊,近景对比强,远景对比弱来表现。

为加强形体的层次感,最好的技法是空间的透视。

使画面景深的颜色对比和明度对比随着物体的向后延伸而逐渐减弱,浅色部分越来越淡,深色部分越来越浅,直至所有的对比同时的融入浅色调。

问题:透视的规律是近浓远淡,《都市的高楼》这幅画为何远浓近淡。

答:特殊的表现技法--逆光。

学生活动二:欣赏与探究。

欣赏杜菲的《圣安德鲁斯远眺》和麦克里迪的《诺森伯兰郡的雨》画家是怎样表现空间与层次的?距离产生美,同样的对象,近观平淡无奇,远观含蓄统一。

试着从多种角度感受美景。

欣赏:金陵节拍,感受熟悉的金陵,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

三、空间与层次的美感及表现1. 明暗表现空间与层次:明暗对比、色调变化。

2. 线条表现空间与层次:线的强弱、粗细、疏密。

3. 色彩表现空间与层次:色彩的浓淡、冷暖。

4. 动漫中大广角表现的空间与层次。

5. 对画面的分割或叠加的特殊空间与层次。

马格利特《公平的俘虏》。

6. 视频欣赏:康斯坦丁·斯坦尼斯诺维奇水彩画。

把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完美的统一起来。

画家把心灵特性融化到形体和色彩里。

超越了对物象单纯视觉感受,由视觉探索引向精神体验的空间与层次。

完美的演绎了绘画的意境。

小结:空间与层次通过形体透视,色彩透视和景深来表现。

四、活动三:操作体验用铅笔,圆珠笔,彩色铅笔,水彩等工具,参考提供一些图片,创作一幅表现空间层次的风景画。

五、示范老师的绘画工具是黑板、粉笔,可在黑板上,用速写的形式画一幅有空间层次的风景,也可以在画好的素描风景施以淡彩,感受用色彩的冷暖表现空间与层次。

现场作画的效果会激励学生的创作激情。

六、作业评价及交流创作体会展现作品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心境,让学生体验创作收获的同时,体验“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境界。

相关连接透视的基本术语1.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3. 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 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 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 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 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 平行透视:六面体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的透视叫平行透视,因其是正面看的,所以还叫正面,因其只有一个消点,所以还叫一点透视。

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 成角透视:六面体有一个棱面向我们的透视叫成角透视,因其有两个消点,所以还叫两点透视、余角透视。

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10. 倾斜透视:凡物体的面与地面或视平线都不平行时,叫倾斜透视。

如屋顶、楼梯、台阶等。

有天点和地点,也叫三点透视。

杜菲(1877-1953年)20世纪初现代绘画史开端的野兽主义成员,是一位多元化创作的艺术家。

除绘画之外,他的艺术领域扩展到挂毯、壁画、布料图案设计及陶瓷创作,活泼的曲线运用,成为崭新流行设计的先驱。

杜菲的很多绘画作品看上去好像都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画面上的一些区域常常裸露空白的画布,不加任何处理,作品中的物象,看上去也仿佛不是固定的,而似乎仍颤动不定地在寻找它们最后的定型。

这种“未完成状态”使得带给观众非常轻松随意的感觉。

对于画面空间透视问题,杜菲处理得更为大胆,他在建构他的空间距离时,他所考虑的并非是一种“客观事实”的存在情况,而是他的感觉和印象非自然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

《诺森伯兰郡的雨》诺埃尔·麦克里迪前景中的暖色和远处强烈的黑色增加了滂沱大雨后面景色的立体感,光线和气氛的强烈效果和饱和色彩的合理搭配,使画面产生一种即将到来的黑暗和朦胧的弥漫感觉。

而前面的一层雨帘,加强了画面的层次。

雷尼·马格利特(1898-1967)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

他对波普艺术的影响十分重大。

他通常画一系列常见的物品,他的作品在无限空间和绝对宁静的条件下,将他所看到的世界一一的描绘出来,他在创作中常使用{撞击}手法,迫使人们去看平时司空见惯的东西,随着层次的变化,大小的变化,重叠的变化,给人类带来危机意识,让人们惊奇和赞叹他不断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使这些物品在不同寻常的背景下有了新的含义。

干草垛这一主题早在1888年时就已被想到。

莫奈从秋天一直画到翌年初春,不断观察其光的变化。

前后一共画了24幅。

既有单幅的,也有成组的。

角度也都不同,表现在不同时辰和不同光线变化下的草垛形象。

即色彩透视受时辰光线的影响,投影的长短和色彩的冷暖,很好的表现了空间关系。

画面看似单调,面对几堆干草垛,画家却产生了深厚的色彩感情。

他之所以如此热中于这个物体上的光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要记录"某一特定自然景色的真实印象,而不是出去描绘一幅笼统性的风景画。

鲁昂大教堂1894年的20幅同题材的组画,画了两年时间。

在莫奈笔下,可以看出鲁昂大教堂外部气候季节的变化、朝夕的变化,和画家心境的变化对色彩体透视的影响。

他描绘了主教堂在晴天和阴天的不同色彩表现,以及从清晨到黄昏的不同景象。

从黎明的薄雾画到昏昏日落。

庄严的哥特式教堂在他的眼里,成了一簇充满着色彩旋律的光的结晶,人们已经看不到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只有一层刺眼的复杂的反射光,看了令人目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