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乘车证规定:“持此证,可免费乘坐长春 市内普通公共电、汽车(不含小公共、郊 线、专线车)”。长春于1995年颁发的 “老年人优待证”第一项内容则是:“免 费乘坐市内公共电、汽车(不含小公共车 、不包括长春至双阳区的长途公共汽车) 。”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1999年5月27日,他被9路专线车拒载, 不得不在雨中等了近10分钟,回家后病了 三天;1999年8月25日,他乘坐了专线 车,但下车时被迫交了一元车票钱; 1999年11月2日,他多次欲乘坐1路专 线车均遭拒绝,为了等其它公交车,他在 路边等了半个小时,结果腰疼病犯了……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四、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 (一)概念和特征 • 依照法律的规定,可以因行为人自愿的撤销
行为而自始归于无效的民事行为。它具有下 列特征: • 1、在该行为撤销前,其效力已经发生; • 2、该行为的效力消灭,以撤销为条件; • 3、该行为应由撤销权人提出并实施; • 4、具有撤销权的人,可以选择撤销该行为; • 5、该行为一经撤销,其效力溯及行为的开始 。
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 • 答案:ABC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3、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与准用性规 范
• 内容已经完备明确,无须再援引或参照 其他规范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范。
• 内容尚未明确,而只是规定某种概括性 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 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范。
• 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 ,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相应内容规定的 法律规范。
• 从1999年起,李成宪就开始到相关部门 反映,但没有效果。2000年7月,他起诉 市公交公司,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害,赔 礼道歉;付原告精神损害补偿费人民币1 元;诉讼费由被告承担。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法条链接
•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3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根据当地条件,可以在参观、游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方面,对老年人给予优待和照顾。”
•
——《宪法》第43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 侵犯。
•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 住宅。”
•
——《宪法》第39条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例:《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审判 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 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 代理人的近亲属;(二)与本案有利害关 系;(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 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前款规定,适 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该条文表述的法律规则属于下列哪种 类型?( )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二)效力规则 • 法律的效力及于制定法律的机关所
管辖的范围 • 宪法具有最高效力 • 下位法不得违背上位法 • 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 内部规章应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虽胜犹败“一元钱官司”
• 李成宪是离休干部,从1995年起,他每 年都在长春市老龄委领取市公交总公司颁 发的“市区70周岁以上乘车证”。
二、法律行为的生效
• 法律行为的有效,是指法律行为足以引 起权利义务的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 效力。其实质要件包括:
•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 意思表示真实; • 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 形式符合法律的规定。 • 形式要件: • 口头、书面、推定、沉默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三、无效民事行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注意:若将确定将来会发生的事实作为条 件,实际上并未附条件,而是附期限。
• 3、延缓条件——行为所附条件成就时生 效
• 权利性规范,大多是任意性规范,但 也存在强行性规范。职权性规范和义 务性规范通常属于强行性规范。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例:下列哪些法律条文表述的法律 规范属于强行性规范?( )
• A.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 B.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 • C.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 D.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可
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五、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 (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 1、概念 • 在法律行为中指定一定的条件,把该条件
的成就(或发生)或不成就(不发生)作 为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终止的根据。 • 2、条件限制 • (1)尚未发生; • (2)不确定; • (3)当事人任意选择; • (4)合法;
• 长春市老龄委和长春市公交总公司一起颁发的“市区70 周岁以上乘车证”规定:“持此证,可免费乘坐长春市内 普通公共电、汽车(不含小公共、郊线、专线车)”。
• 长春市政府于2000年转发了市老龄委《关于进一步加 强全市老龄工作意见的通知》:“70周岁以上老人凭老 年人优待证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客车(除小公共、出 租车、专线承包客车外)。”
• 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行为,不发生当 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
•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事实的民事行 为
•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 施的民事行为
• 3、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 • 4、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 • 5、乘人之危所为的单方法律行为 • 6、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 7、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 8、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 9、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民事行为
•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 C.禁止性规范 D.既有授权性规范,又有
义务性规范 • 答案:D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2、强行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 • 所规定的义务具有确定的性质,不允
许任意变动和伸缩的法律规范。 • 在法定范围内允许行为人自行确定其
权利义务具体内容的法律规范。
• 义务性规范都是强行性规范,授权 性规范都是任意性规范?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三、法律渊源和法系
• (一)形式(渊源): • 宪法:全国人大制定(根本大法) • 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 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 • 部门规章:国务院下属的各部委制定 •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 司法解释:立法机关或最高人民法院发布 • 国际条约或协定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2020/11/27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节 法律的一般理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一、法律的特征
•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 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 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 • 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二、法律规范
• (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 分子;
• (三)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
• (四)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 的;
• (五)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 ……”
•
——《刑法》第347条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例: • “国务院根据本法,可以制定有关
环境保护的条例、规定”。该法条 属于( )。 • A.委任性规范 B.选择性规范 • C.授权性规范 D.非确定性规范 • 答案:AD
利主体的权利的实现; • (2)义务是在法定范围内进行的; • (3)不依法履行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
的法律责任。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五)客体 • 主体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 类型 • (1)物; • (2)行为; • (3)人格利益; • (4)智力成果。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五、法律事实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三)法系 • 法系是在对各国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历史渊
源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 • 1、大陆法系 • 指包括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从19世纪初以
罗马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1804年《 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 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仿 效这种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它是西方 国家中与英美法系并列的渊源久远和影响 较大的法系。 • 2、英美法系 • 指以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以它 的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制度的 体系。
• 《吉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若干 规定》第18条规定:“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凭有效证件 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园以及享受当地人民 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优待。”
• 长春市于1995年开始颁发的“老年人优待证”第一项 内容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电、汽车(不含小公共车、 不包括长春至双阳区的长途公共汽车)。”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 ,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 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 处没收财产:
•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 、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 品数量大的;
• 事件——与当事人意志无关,但能 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 的客观情况。
• 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活动。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知识
第二节 法律行为制度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一、法律行为理论
• (一)概述 • 1、概念和特征 • 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
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 (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 (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
为目的; • (3)是一种合法行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二)分类 • 单方和多方法律行为 • 有偿和无偿法律行为 • 要式和不要式法律行为 • 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 诺成和实践法律行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三)主体 • 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
权利的享受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 (1)公民 • (2)法人和其他组织 • (3)国家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四)内容 • 1、概念 • 是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 2、权利 • (1)有权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 (2)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 (3)请求保护。 • 3、义务 • (1)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
四、法律体系
•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 民商法 • 行政法 • 经济法 • 社会法 • 刑法 •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五、Baidu Nhomakorabea律关系
• (一)概念 •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
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 (二)特征 • 1、意志关系 • 2、由法律规定和调整的关系 • 3、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关系 • 4、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系 • 5、包括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两大法系的主要区别
• (1)法律渊源不同。成文法;不成文法 • (2)法律结构不同。公法和私法;
衡平法和普通法 • (3)法官的权限不同。 • 法官是否能造法;法官是法律的奴仆 • (4)诉讼程序不同。 • 实体、程序 • 当事人主义(对抗)职权主义(纠问)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二)种类 • 1、重大误解 • 判断:性质、标的物、价格、当事人、数量
、包装、运输方式、履行地点、期限等 • 2、显失公平 • 判断:以订立合同时为标准 • (三)法律后果 • 1、被撤销后,与无效行为的后果相同; • 2、被撤销,对当事人有约束力; • 3、撤销权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
• (一)含义 • 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反映国家意
志,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 的行为准则。 • (二)种类 • 1、授权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 • 规定人们可以作出一定行为或者要 求别人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 • 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不作 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休息的权 利。”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三)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 假定——适用法律规范的条件和情况 • 模式——行为规则部分 • 后果——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代扣 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帐簿或者保管代扣代 缴、代收代缴税款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的 ,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 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 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中华人民 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1条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1999年5月27日,他被9路专线车拒载, 不得不在雨中等了近10分钟,回家后病了 三天;1999年8月25日,他乘坐了专线 车,但下车时被迫交了一元车票钱; 1999年11月2日,他多次欲乘坐1路专 线车均遭拒绝,为了等其它公交车,他在 路边等了半个小时,结果腰疼病犯了……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四、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 (一)概念和特征 • 依照法律的规定,可以因行为人自愿的撤销
行为而自始归于无效的民事行为。它具有下 列特征: • 1、在该行为撤销前,其效力已经发生; • 2、该行为的效力消灭,以撤销为条件; • 3、该行为应由撤销权人提出并实施; • 4、具有撤销权的人,可以选择撤销该行为; • 5、该行为一经撤销,其效力溯及行为的开始 。
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 • 答案:ABC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3、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与准用性规 范
• 内容已经完备明确,无须再援引或参照 其他规范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范。
• 内容尚未明确,而只是规定某种概括性 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 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范。
• 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 ,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相应内容规定的 法律规范。
• 从1999年起,李成宪就开始到相关部门 反映,但没有效果。2000年7月,他起诉 市公交公司,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害,赔 礼道歉;付原告精神损害补偿费人民币1 元;诉讼费由被告承担。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法条链接
•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3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根据当地条件,可以在参观、游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方面,对老年人给予优待和照顾。”
•
——《宪法》第43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 侵犯。
•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 住宅。”
•
——《宪法》第39条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例:《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审判 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 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 代理人的近亲属;(二)与本案有利害关 系;(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 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前款规定,适 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该条文表述的法律规则属于下列哪种 类型?( )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二)效力规则 • 法律的效力及于制定法律的机关所
管辖的范围 • 宪法具有最高效力 • 下位法不得违背上位法 • 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 内部规章应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虽胜犹败“一元钱官司”
• 李成宪是离休干部,从1995年起,他每 年都在长春市老龄委领取市公交总公司颁 发的“市区70周岁以上乘车证”。
二、法律行为的生效
• 法律行为的有效,是指法律行为足以引 起权利义务的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 效力。其实质要件包括:
•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 意思表示真实; • 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 形式符合法律的规定。 • 形式要件: • 口头、书面、推定、沉默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三、无效民事行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注意:若将确定将来会发生的事实作为条 件,实际上并未附条件,而是附期限。
• 3、延缓条件——行为所附条件成就时生 效
• 权利性规范,大多是任意性规范,但 也存在强行性规范。职权性规范和义 务性规范通常属于强行性规范。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例:下列哪些法律条文表述的法律 规范属于强行性规范?( )
• A.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 B.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 • C.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 D.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可
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五、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 (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 1、概念 • 在法律行为中指定一定的条件,把该条件
的成就(或发生)或不成就(不发生)作 为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终止的根据。 • 2、条件限制 • (1)尚未发生; • (2)不确定; • (3)当事人任意选择; • (4)合法;
• 长春市老龄委和长春市公交总公司一起颁发的“市区70 周岁以上乘车证”规定:“持此证,可免费乘坐长春市内 普通公共电、汽车(不含小公共、郊线、专线车)”。
• 长春市政府于2000年转发了市老龄委《关于进一步加 强全市老龄工作意见的通知》:“70周岁以上老人凭老 年人优待证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客车(除小公共、出 租车、专线承包客车外)。”
• 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行为,不发生当 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
•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事实的民事行 为
•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 施的民事行为
• 3、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 • 4、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 • 5、乘人之危所为的单方法律行为 • 6、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 7、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 8、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 9、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民事行为
•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 C.禁止性规范 D.既有授权性规范,又有
义务性规范 • 答案:D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2、强行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 • 所规定的义务具有确定的性质,不允
许任意变动和伸缩的法律规范。 • 在法定范围内允许行为人自行确定其
权利义务具体内容的法律规范。
• 义务性规范都是强行性规范,授权 性规范都是任意性规范?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三、法律渊源和法系
• (一)形式(渊源): • 宪法:全国人大制定(根本大法) • 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 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 • 部门规章:国务院下属的各部委制定 •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 司法解释:立法机关或最高人民法院发布 • 国际条约或协定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2020/11/27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节 法律的一般理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一、法律的特征
•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 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 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 • 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二、法律规范
• (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 分子;
• (三)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
• (四)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 的;
• (五)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 ……”
•
——《刑法》第347条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例: • “国务院根据本法,可以制定有关
环境保护的条例、规定”。该法条 属于( )。 • A.委任性规范 B.选择性规范 • C.授权性规范 D.非确定性规范 • 答案:AD
利主体的权利的实现; • (2)义务是在法定范围内进行的; • (3)不依法履行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
的法律责任。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五)客体 • 主体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 类型 • (1)物; • (2)行为; • (3)人格利益; • (4)智力成果。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五、法律事实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三)法系 • 法系是在对各国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历史渊
源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 • 1、大陆法系 • 指包括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从19世纪初以
罗马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1804年《 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 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仿 效这种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它是西方 国家中与英美法系并列的渊源久远和影响 较大的法系。 • 2、英美法系 • 指以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以它 的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制度的 体系。
• 《吉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若干 规定》第18条规定:“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凭有效证件 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园以及享受当地人民 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优待。”
• 长春市于1995年开始颁发的“老年人优待证”第一项 内容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电、汽车(不含小公共车、 不包括长春至双阳区的长途公共汽车)。”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 ,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 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 处没收财产:
•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 、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 品数量大的;
• 事件——与当事人意志无关,但能 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 的客观情况。
• 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活动。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知识
第二节 法律行为制度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一、法律行为理论
• (一)概述 • 1、概念和特征 • 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
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 (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 (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
为目的; • (3)是一种合法行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二)分类 • 单方和多方法律行为 • 有偿和无偿法律行为 • 要式和不要式法律行为 • 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 诺成和实践法律行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三)主体 • 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
权利的享受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 (1)公民 • (2)法人和其他组织 • (3)国家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四)内容 • 1、概念 • 是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 2、权利 • (1)有权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 (2)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 (3)请求保护。 • 3、义务 • (1)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
四、法律体系
•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 民商法 • 行政法 • 经济法 • 社会法 • 刑法 •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五、Baidu Nhomakorabea律关系
• (一)概念 •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
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 (二)特征 • 1、意志关系 • 2、由法律规定和调整的关系 • 3、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关系 • 4、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系 • 5、包括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两大法系的主要区别
• (1)法律渊源不同。成文法;不成文法 • (2)法律结构不同。公法和私法;
衡平法和普通法 • (3)法官的权限不同。 • 法官是否能造法;法官是法律的奴仆 • (4)诉讼程序不同。 • 实体、程序 • 当事人主义(对抗)职权主义(纠问)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二)种类 • 1、重大误解 • 判断:性质、标的物、价格、当事人、数量
、包装、运输方式、履行地点、期限等 • 2、显失公平 • 判断:以订立合同时为标准 • (三)法律后果 • 1、被撤销后,与无效行为的后果相同; • 2、被撤销,对当事人有约束力; • 3、撤销权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
• (一)含义 • 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反映国家意
志,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 的行为准则。 • (二)种类 • 1、授权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 • 规定人们可以作出一定行为或者要 求别人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 • 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不作 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休息的权 利。”
第一章 法律基础理论
• (三)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 假定——适用法律规范的条件和情况 • 模式——行为规则部分 • 后果——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代扣 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帐簿或者保管代扣代 缴、代收代缴税款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的 ,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 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 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中华人民 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