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孟子》的论辩才能
说实话,《孟子》对我来说实在陌生。如果我问自己,我什么时候接触到过《孟子》?我还真想不出来。因为对《孟子》一点印象都没有,我当初就以为《孟子》会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很远。现在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相反,是非常的紧密。至于我为什么会选择并不熟悉的《孟子》来作为我本次作文的题目,实在是因为我觉得我应该更加读懂点《孟子》。
本来以为以前不曾接触过《孟子》,可当我查知《梁惠王(上)》属于《孟子》时,特别是当我发现原文最后一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时,我感到记忆犹新,因为这段文字在高中时是必背的。在高中,老师严格要求我们背,也许是因为这篇文章实在是能够体现《孟子》的辩论艺术,同时其中的方法与我们的现实联系极为紧密,值得我们晚辈好好学习。下面我想从我最熟悉的《梁惠王(上)》开始,来简单谈一谈我对其中论辩艺术的理解。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我的理解:
①论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对方,如何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接受我们的观点,这个需要我们好好斟酌,这是一门大学问。我认为,同时也是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按照对方的角度来考虑,这样对方会认为我们是在尊重他的提问,当然,这样的交流便是有效的交流,因为对方一直都没有丧失谈话的兴趣。
②读原文,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选择最让梁惠王神经兴奋的话题入手,犀利而一针见血。他知道梁惠王说这些抱怨的话的目的在于想让自己囊括天下子民,成为最强大的诸侯霸主。而孟子直接从战争入手,让梁惠王提高了注意力与兴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可以说是孟子给梁惠王下的一个套,因为答案只有一个,而这个答案也正是孟子想让梁惠王明白的道理。这种方法就叫巧比设喻,诱人入套。这样下套是很有效果的,因为梁惠王已经接受了“不可”这个观点,而恰好就是因为这个“不可”,能顺水推舟地引入孟子己方的观点(或政治主张)。
③总结:选择人家最感兴趣的话题来切入,以一个能支撑你的观点又让人普遍接受的价值或真理来设套,让人家陷入你的包围圈,再尽情地谈论你所要表达的想法。
④个人实例分析: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属于特自闭的,而且时不时还很敏感,学习成绩没话说,是相当相当的好,但是我就是感觉他的内心不健康。
有一天,他的QQ签名是:头痛,不舒服。当天,我找他聊了一段,现在把部分内容记录如下:
我说:“孙勇,你最近是不是烦心事很多,越想越头痛啊!”他说:“是啊,现在头晕死
了。”我说:“是不是感觉昏昏沉沉的,而且有时感觉耳鸣?”他说:“是啊,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以前也有这种感觉,当时都是因为我特自闭,与人沟通少闯的祸。”他说:“你也这样啊,我现在就是很少与人沟通交往,然后感觉他们都不喜欢我。”我说:“对啊,就是因为你想多了,一个人不与外界沟通,这样成天想,不头痛才怪呢!”他说:“我也想啊,但是我一直都没有勇气和人家交往。”然后,我就开始跟他大谈特谈该怎样去和人家交往了。
分析完这一篇后,我们对孟子的论辩技巧有了初步的认识,尽管我以前读《孟子》的篇目不算多,但现在我在网上将《孟子》原文调出来看时,发现其实很多文章都是相似的写法。孟子劝说对方一般遵循两个准则:一是努力寻找谈话的共同点,将谈话得以继续,不断引发对方的谈话期待;二是用各种方式将话题引向自己的主张,借助不同的事情阐述宣扬自己的仁政。
下面我们看这篇: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愿安乘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分析:“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与前面我们讨论的那篇一样,用的方法是巧设比喻,把梁惠王引向自己的主张,借而阐述自己的仁政。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技巧外,我在接下来的一篇里发现了孟子运用的另一个技巧——迂回战术。
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分析:这段话的中心意思还是孟子希望齐宣王实行仁政。以几个问句开头,是在一步步将齐宣王的思路引导自己预先设定的地方来,有点像请君入瓮的感觉。到了最后抛出“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这明显把矛头直指齐宣王,使得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发问正中红心,这份气势让齐宣王无话可说。
总结:读了《孟子》当中这些并不算多的篇目,我大致地归纳一下自己从这些文章当中读出的一次辩论技巧:以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巧设比喻,“循循善诱”,将话题引向自己的主张,借而抒发自己的观点;另外,我们也可以学习孟子的迂回战术,让对方在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将对方说服得妥妥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