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话理论分析《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之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对话理论分析《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之魅【摘要】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因为感人的故事和动听的音乐元素,被媒体称为法国民众的心灵鸡汤。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符号进行分析。
笔者将影片中的音乐按照背景音乐、演唱音乐进行分类,从对话理论中寻找影片所映射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对话理论;音乐;文化意义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由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
影片因为感人的故事和动听的音乐元素,被媒体和评论家称为法国民众的“心灵鸡汤”。
这部影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因参加母亲的葬礼回到家乡,他的朋友佩皮诺送给他们的马修老师遗下的日记,马修老师是他们的音乐启蒙老师,于是皮埃尔开始回忆以前:一群叛逆的寄宿学校的问题孩子们在马修老师的感召下组成合唱团,唱出他们动人的天籁乐章。
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精神审美体验,还有声情并茂的、形象直观的感官审美之旅。
苏联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创造的“对话理论”展示了一个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真实的艺术世界,其对于影视文化传播的意义其一是其敞开性,本文试图运用对话理论对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从音乐视角进行分析。
一、对话理论分析音乐
苏联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指出对话是人类生存的本质。
其的
对话理论是建立在“自我”与“他者”关系之上,他一直认为主体建构只能放在自我和他人的对话与交际环境中去实现。
在巴赫金的概念里,“自我的获得不是自我的封闭,而是自我的敞开,自我的开放性”。
“他者”则更多地表现在精神思想方面。
作为重要视听元素的音乐是创作者思想的产品,具有他者的性质。
并且音乐本身,在《放牛班的春天》中不仅是凝聚问题少年的工具,也担负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表现生活的表意作用,自然就具有了对话的性质。
于是,音乐就像文学作品一样,既存在于剧中人物的内部对话中,也存在于创作者、观者、世界的大型对话中。
它既可以是对话的主体,也可以是对话的载体。
电影是音画艺术,眼和耳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器官。
电影从无声阶段发展到有声阶段,声音的出现大大丰富了电影这门艺术的表现手段。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中的声音元素极为有特色。
片中音乐的出现主要以背景音乐和演唱音乐为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它们体现了对话的“自我”和“他者”的双主体性。
(一)背景音乐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整体都在欢快、圣洁的音乐中度过。
片中的背景音乐担任了电影的叙事功能。
其中有:
1、预示环境的背景音乐。
片中老师马修来到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时,音乐起伏较大,先是低沉缓慢的和声,然后在低音上出现跳跃的高音旋律。
高音和低音声音符号的搭配,表现了死气
沉沉的寄宿学校里活跃着一群精力无限的少年,这种高低音不和谐的组接形成的话语,表达着现实环境中充满了不和谐。
2、表现人物和谐关系的背景音乐。
片中老师马修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理想一段,背景音乐轻柔、舒缓,音节流畅、旋律优美。
此时音乐表达了老师和孩子交流的通畅和谐,完成了马修与学生间交流感情的作用。
其中音乐所体现的平等和谐,构成了文本中人物间的对话的氛围,是创作者和文本的对话、创作者和观者的对话、创作者和世界的对话。
3、表现事件冲突时的背景音乐。
片中第一次音乐强起是马修发现自己的包不见时。
强烈起伏的音符仿佛在对观者说“快看,发生什么了”、“猜猜谁是小偷”,而影片观者集中的注意力正是对此的良好回应。
对话的开放性导致了其必然具有的多义性,于是强起的节奏激烈的音乐也表现了老师马修心理的重大变化。
4、作为主人公内心独白时的背景音乐。
影片中老师马修有大量的独白。
马修晚上伏案创作音乐时,音乐既是主人公创作的对象、对话的对象,也是实现主人公马修与观者、与世界的对话的载体,同时也是实现影片创作者与观者、与世界对话的途径之一。
(二)演唱音乐
电影中的音乐除了有担任叙事功能的背景音乐外,还有揭示影片主题的演唱音乐。
这既是影片中主人公所合唱的歌曲,也是深化影片主题的音乐语言。
影片中,老师马修将问题少年们组成了一个合唱团,合唱团在马修的带领下演唱了《看看你经过的路上》《海面上的清风》《夏日的微曦》《风筝》《黑夜》。
作为一部外语片,打动我们的并不是优美的歌词,给我们带来喜悦的是孩子们灵动的歌声。
轻柔干净的声音,舒缓庄严的旋律,使人的心灵如同经过洗礼。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在孩子们的合唱中,有音乐内部独唱和齐唱的对话、高音和低音的对话、“男女声部”的对话,有创作者和文本、文本和表演者的对话,也有文本和观众、表演者和观众的对话。
并且这样独立、自由、平等的声音还带领着观者进行了一次自己与灵魂的对话。
“文本和读者的开放性决定了文本和读者的对话是个开放的、未完成的过程。
”
二、文化意义
用对话理论分析影视作品,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熟知的事物。
将目光透过表象,投向作品的深处。
作品中的音乐具有独立性和内在自由性。
巴赫金指出:“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
”无论音乐作为对话的主体,还是作为对话的载体,都在进行着对话中语意的表达。
音乐作为对话的主体,与创作者、表演者和观众间存在着一种平等的、自由的对话关系。
可以通过本身音符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旋律的不同,来与对话对象进行沟通。
不同音乐的创造就是为了不同的对话。
多样自由的变化构成了音乐对话的开放性。
音乐作为创作者与观者对话的载体,通过创作者的编码和观者的解码,
完成意义的传达。
由于传者和受者的差异性,自然在理解上会有差异性。
于是开放的意义系统自然会引起对话。
巴赫金指出:“世界是敞开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只在前头。
”合唱“把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但不是汇成一个声音,而是汇成一种众声合唱;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
影片中的音乐本身是由各自独立、具有自身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每一种声音都有相对的自由和独立性。
平等独立的声音经过不同的组合,构成了音乐丰富开放的话语进行着对话。
这里面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平等、开放,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自由融合。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一个解读文本的工具,更展现了一种文化价值的趋向,一种通过对话沟通解决问题的哲学思想。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感动落泪的电影。
影片中没有色情、暴力、追逐、凶杀等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元素,有的只是直接深入观众心灵的音乐,让观者在观看的时候与世界、与自己进行了深层的对话,这也是巴赫金对话理论所涵盖的。
注释:
[1]顾倩.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中“自我”与“他者”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
[2][4]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40.
[3]渠红丽.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读者和文本的对话关系[j].
科技信息,2007(6).
[5]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21.
[6]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