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C大调前奏曲》曲式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 No.1)曲式分析报告
概述:
一、背景材料。
1 、肖邦音乐创作的题材范围:
( 1 )爱国激情性题材。反映其爱国主义思想,性格上体现出勇敢的、英雄的、勇士般的,被称为“大炮题材”。这类作品以他的波兰舞曲为代表,一般被称为“波兰民族之魂”。
(2)主观抒情性题材。“主观抒情”,即抒发作曲家自己的感情,这类题材在浪漫主义时期被运用得很多。在肖邦的创作中以夜曲为代表, 被称为“钢琴诗人之魂”。
(3)生活场面性题材。a. 一方面是肖邦在法国巴黎的都市生活,以圆舞曲为代表;b.另一方面反映的是波兰的民间生活,以他的玛组卡舞曲为代表,被称为“波兰人民之魂”。
2、关于肖邦的 Op.28, No.1.
(1 )作为独立作品的钢琴前奏曲,是肖邦首创的一种音乐小品体裁。他写了一套《 24首前奏曲》。这套作品在音乐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和“钢琴诗人的音乐日记”。
(2)根据传说,这套作品中的大多数产生于 1838年前后。 1838年,患肺病的肖邦在其女友乔治 . 桑(法国女作家)的陪同下,来到西班牙的马约卡小岛上疗养。乔治.桑曾为每首前奏曲都加上了一个文学性的标题。如C大调前奏曲,被加上的标题是:等待着思念着的情人。
3、结构性质。
这首作品的整体结构性质是以并行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为基础,另加尾声的一段曲式。
结构图式(略)。
二、分析。
第一乐句,可以分出两个四小节的分句,它们具有对称特定。第一小节的符点节奏音型是全曲的核心素材。这一音型的不断反复,形成了气息长大的旋律线条,而持续着的符点节奏音型则带来了“冲动”的音乐性格。主要旋律隐藏在中间声部,由左右两手交替演奏,而右手高音声部则呼应着主要旋律(这种方式持续在整首作品中)。旋律在两个声部中的出现,一低一高,一呼一应,联系标题,似乎可以被分别理解为肖邦和他思念着的情人。旋律在三连音节奏、分解和弦式伴奏织体的裹挟下,带来了丰满而奇特的音响效果,也使听者感受到作者在宣泄着他激动的内心情感。
第二乐句被大大扩展,包括四个四小节的分句。其中,开始的四个小节(9〜12)完全重复了第一乐句的相应段落,构成真并行关系。随后,音乐开始扩充。经过曲折的上行,情绪的积累在第二十一小节爆发了全曲的高潮,从二十一到二十四小节音乐逐渐平静下来。
最后十个小节形成的尾声继续平息着高潮,并带来了乐曲的结束。乐曲的最后以延长的主和弦三音结束,以不完满的终止式,传达出思绪并未停止的意
味。
作品统一在 C 大调上,和声进行也清晰明了,比较有特点的是:( 1)第一乐句停留在属七和弦上,有着更多的不稳定感,带来更多期待;(2)第22 小节,使用了一个变下属和弦(升高 2 级的减七和弦);(3)从第 24 小节旋律结束,到 25 小节的主和弦出现,形成了一个后延终止(旋律结束,但和声推迟至下一小节结束);(4)全曲大量使用了和弦外音,带来了大量不协和的音响。这些处理,使得作品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某些肖邦的特征。
三、小结。
综上所述,这首短小而精致的钢琴小品,采用不平衡的两句式乐段作为结构的基础,集中地使用了性格冲动的音乐材料,并发展了起伏跌宕的长大选律,制造出大量不协和的音响,使用了层次众多的织体。结合“等待着思念着的情人” 这一标题来理解,肖邦在这首充满诗意的作品中,抒发着他心中起伏连绵而难以平息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