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课练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真题选择题(汉代儒学)
•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 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 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 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 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 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 的先河。
• 1.(2014·上海高考·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 【考点】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解析】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生前并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A 项错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他生前也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B 项错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成了儒 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朱熹是生活于宋朝,儒学成为官学在西 汉时期确立的,故D项错误。
• 【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
• 发展:更加分)
• (2012·天津高考·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 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 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 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
(人民版)1轮讲解及练习:第27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b Word版含解析
板块四限时·规范·特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2016·福州检测]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有()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背景。
解答此题最好的方法是采用排除法,因为④所述是在秦朝建立以后,故本题选择A项。
2.[2016·衢州质检]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点击观看解答视频A.有教无类B.诲人不倦C.仁者爱人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A项主张人不分高低贵贱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最能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思想,故本题选A项。
B项“诲人不倦”意思是教导人要有耐心、不厌倦,与题干理念不符;C项是孔子“仁”的政治思想,与题意无关;D项“述而不作”是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信而好古”是指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均与题意不符。
3.[2016·“江淮十校”联考]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A.主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德为本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D.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答案 B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庄子的道家思想。
以民为念,以德为本应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崇尚自然,清静无为属于道家思想,与材料“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的避世思想相符合,故B项正确;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属于法家思想,故C 项错误;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属于墨家思想,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
后来,适应了这一“需要”的理论是()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说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民比君更加重要,这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解释,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导,天子受命于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
2.某学者在点评君主们执政心法时说道:“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
”君主这样做始于()A.东周B.西汉D.南宋“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说明并不是纯粹都用儒,而是杂糅其他学派的思想。
东周时,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西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同时杂糅其他一些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北魏和南宋都继承了这一点,故C、D两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认为君主有使百姓生活安定的责;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4.A.社会贫富分化B.法家大行其道D.伦理脱离政治“利、财、富”和公平公正观念“均、平”说明当时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盛行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作业汉代儒学
课时练习作业(二)(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B [无论是秦朝“焚书坑儒”还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希望通过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
故选B项。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董仲舒D [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是韩非,汉朝时期儒家的代表是董仲舒。
故选D项。
]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根本原因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B [汉武帝时期,需要以文化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4.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B [“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上天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故选B项。
]5.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
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这说明董仲舒()A.宣扬君权神授B.将儒学神学化C.倡导儒学,推行教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材料主要说明董仲舒力图将“仁”与“天”联系起来,用“天人感应”思想解释“仁”,反映了汉代儒学神学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
]6.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2年山东学业)孔子曾在杏坛传道授业,他向其弟子阐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清静无为B.兼爱非攻C.克己复礼D.格物致知解析:考查基础知识记忆。
清静无为是老子思想,兼爱非攻是墨子思想,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
答案:C2.(2014年广东学业)“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韩非子B.荀子C.孔子D.老子解析:韩非子是法家代表,荀子是儒家代表,孔子是儒家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
故选A。
答案:A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2年浙江学业)《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起研讨儒学经典。
下列文献,最有可能列入他们研讨范围的是()①《尚书》②《春秋》③《法经》④《四书章句集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汉武帝时期已经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题目中的《尚书》、《春秋》都是是儒家经典;而《法经》是法家经典,《四书章句集注》是宋代朱熹的代表作。
答案:A考点3宋明理学1.(2014年广东学业)“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这首古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思想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C.朱熹的理学思想D.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心词在“人心”,由此可得知是心学思想。
故选D。
答案:D2.(2012年广东学业)“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这一思想的提出者应该是()A.孟子B.朱熹C.董仲舒D.荀子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理是万物本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
答案:B考点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2012年福建学业)他是福建人,他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他一生公开以“异端”自居,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这里的他是指()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解析:通过材料中的“福建人”、“异端”和“反对礼教”等关键字可得知此人是李贽。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28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
第28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2018浙江11月选考,1,2分)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2.《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
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
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3.(2018北京文综)“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4.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5.(2017上海单科)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6.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和“下克上”之风行于世。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国,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削,著成《春秋》。
这说明孔子( )A.认为分封制已经崩溃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D.融治国思想于《春秋》7.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据此可知其主张( )A.反对财产私有制度B.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C.建立博爱互利社会D.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8.(2015四川文综)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专题12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
时空坐标专题主旨(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易误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了[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NO。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双基达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2.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
此名句出自( )3.《尚书》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4.“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
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墨子》)这说明墨子主张( ) A.反对厚葬 B.贤人治国C.兼爱交利 D.崇尚节用5.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6.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指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因此,他建议( )A.实行“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 B.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C.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D.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7.(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8.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第1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注释)1、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A.a: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B.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c:魏晋南北朝隋唐道、佛发展,儒学主导地位受到冲击D.d: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儒学正统地位动摇【答案】D2、下列观点分别出自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思想家。
四个选项中的言论(按序号排列)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韩非子、黄宗羲、董仲舒、孟子 B.董仲舒、荀子、黄宗羲、朱熹C.董仲舒、韩非子、黄宗羲、孟子 D.孟子、董仲舒、荀子、黄宗羲【答案】C3、《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B.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C.趋向“三教合一” D.强调“礼法并用”【答案】A4、《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
”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
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存在有为与无为的较量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放弃休养生息政策【答案】B5、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A.勤俭节约B.藏富于民 C.国富民贫D.忠孝为本【答案】B6、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这一思想的语句是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复习指导)模块3第11单元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解析
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医学、农学、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24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①思想核心:“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②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③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④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
(3)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哲学思想①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②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3)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4)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提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士”②学在民间③吸收、融合④思想解放⑤思想文化⑥“仁”⑦“克己复礼”⑧“仁政”⑨“道”⑩“无为而治”⑪相对⑫以法治国考点二①中央集权②国家统一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君权神授”⑤太学⑥传统文化[巧学妙用]形象记忆——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图解历史——“罢黜百家”的背景易错易误——“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思维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考法1诸子百家的思想【考题1】(2017·四川眉山模拟)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答案 D『方法突破』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B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C项错误;儒法道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
课时作业8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
《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D )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解析:依据材料中“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和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法家思想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王室统治基础的动摇。
2.(2020·某某高三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
这一结果( A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解析: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
故答案为A项。
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了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入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
3.(2020·某某某某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高考历史培优补差思维导图课件: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 点拨
一个时代特征
大变革、大动荡、大 发展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两大历史趋势 社会由奴隶社会走向
“百家
封建社会
争鸣” 可归纳
儒家
推崇“人治”, 实行“仁政”
为“一、
二、三、 三种治国思想 四”
法家
主张“法治”, 建立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 儒家
主张“无为而 治”,顺应时
势和民心
四个政治流派
墨家 道家
高考历史
培优补差思维导图课件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各自的 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 议,从此,儒学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 会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的
统治
地主阶级统治。
课标解读 叁 逐级 剖析
汉武帝
焚书坑儒 大一统
课标解读 叁 逐级 剖析
儒家经典 太学
地方教育系统
课标解读 肆 构建 体系
时观 空念
1.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 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2.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 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 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体现。《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 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有君舟民水理念。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代表人物 (1)孔子 ①提出“ 仁 ”与“ 礼 ”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 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 人事 ,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 有教无类 ”,注 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被编纂成《 论语 》 。
第1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庄子 ①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 自然无为 。 ②其思想集中体现在《 庄子 》一书中。 3.历史影响:老庄崇尚 自然 ,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 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1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战国的 法家 人物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 2.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和韩非 (1)李悝 ①推行“ 尽地力之教 ”, 提高农业产量, 增加国家田租 收入。 ②主张用严酷的 刑罚 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 以加强君权。 ③所著《 法经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 汉民族 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汉武帝起用 儒学 之士。
第3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内容 (1)董仲舒倡导 儒学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2)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 是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 文化 的 “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 太学 、表彰六经,使儒学地位 开始提升。
第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包括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 和陆王心学的形成。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包括李贽 、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唐甄等反传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意义。
2018历史一轮练习:第3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成为“显学”。
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含义: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争论、诘难、批驳的思想局面。
2.形成背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重大转型(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兴起、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战乱纷争,诸侯、士大夫崛起。
(3)人才:“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
3.主要流派代表及思想(1)儒家(2)道家(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主要观点:法治;变法革新;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4)墨家——创立者墨子主要观点:“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4.意义(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具体体现。
提示:孔子强调为政以德,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上的体现;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汉初的黄老“无为”思想无法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儒家学说的自我调整。
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道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2)主要内容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用)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练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7小题是基础练小题提分快小题狂练○1.[2019·安徽蚌埠一模](《史记》载)伍子胥(楚国人)为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之仇,逃至吴国,最终引吴兵攻楚并破城。
当时对此持肯定态度的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答案:A解析:儒家强调人伦关系、宗法血缘,故A项正确;法家强调服从君主,法家对伍子胥的行为会反对,故B项错误;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故C项错误;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尚贤尚力,故D项错误。
2.[2019·辽宁沈阳一模]《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A.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B.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C.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D.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曰:其唯学乎”得出该思想属于墨家“尚贤”的主张,即小生产者凭借才华跻身统治阶层,尚贤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故A 项正确。
3.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A.重视礼义道德教育B.提出“仁政”思想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答案:C解析:孔、孟重视礼义道德的教育,故A项错误;“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结合所学,荀子在继承孔、孟“礼”的同时,也吸收法家“法”的理念,使其更符合社会实际,故C项正确;“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4.[2019·福建厦门质检]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表明() A.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C.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D.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孔子对管仲的两种评价,孔子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是从性格气度、勤俭节约方面来讲的,而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A项正确。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1.(2013·江苏泰兴期中)亚洲许多国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韩国等国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特别重视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等方面的教育。
其体现的思想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解析:修己爱人、诚信谦和体现了儒家的仁的思想,C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而法家主张集权、法治,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C2.(2013·广东六校联考)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属道家思想。
答案:A3.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
”黄仁宇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B.孟子的“性善说”C.墨子的“兼爱”思想D.陆九渊的“心学”解析:依据题目信息可知,此思想家主张以慈悲为怀,且认为这种慈悲出自人的天性。
孟子主张“性本善”,故选B项。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爱护;墨子的“兼爱”指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答案:B4.(2013·长沙高三月考)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A.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解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人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本题选C项。
历史高考考点配题训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三)同步练习
2010历史高考考点配题训练(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配题练习: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条件。
主要表现在: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传播和交流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思想是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君权神授④仁政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简答题)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在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统治思想?(1)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需要新的学说加强统治(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发挥,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思想上统一,从而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5、隋唐儒学发展的特色不包括A、佛、儒、道三教希望“三教合归儒”B、封建帝王重视儒家,甚至建立国学,传授儒家思想C、虽然还尊重孔子,但是已经对他的思想进行了调整D、儒学的影响远及西藏、新疆,甚至影响到东亚国家6、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阶级立场不同B、政治主张的分歧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D、社会性质的差异7、下列哪些观点属于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①“心性论”②“宇宙便是吾心”③“致良知”④“万物皆是一个天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高考历史考点35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规范练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21云南昆明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忠与孝分离,君可以选择臣,臣亦可以选择君;汉朝宣扬忠孝一体,并将行孝对象在父母长辈之外又衍生出君主和师长。
这种变化()A.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B.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C.削弱了宗法血缘的影响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2.下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
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A.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B.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C.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D.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3.(2021北京西城一模)下面为西汉某时期丞相出身的统计图。
其变化反映出()A.“汉承秦制”未有改变B.察举制注重人才的出身C.“推恩令”的效果显著D.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加强4.(2021四川攀枝花一模)董仲舒说道:“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
”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A.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B.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C.希望君主实行“仁政”D.探讨历代王朝兴衰原因5.下面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据该图可推知()A.法家思想的消亡B.儒学地位的提升C.地方教育的完善D.武帝对儒学抵制6.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
这主要反映了()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
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
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的位置,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委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
2.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
此名句出自( )
3.《尚书》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4.“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
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墨子》)这说明墨子主张( )
A.反对厚葬B.贤人治国
C.兼爱交利D.崇尚节用
5.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 )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6.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指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因此,他建议( )
A.实行“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B.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
C.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D.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
7.(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8.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这说明了( )
①儒家学派是个备受争议的学派
②文化内容由先秦时期的综合宽容转向单一专制
③汉朝重视文化教育
④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9.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
这种描写体现了( ) A.佛教的因果循环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D.儒家的天人感应
10.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
A.光大儒家思想B.恢复礼乐秩序
C.建立教育体系D.加强中央集权
11.(2017·长沙模拟)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宗法制度的形成
12.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