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史料拓展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01c62de7e21af45b207a814.png)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 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 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还传到了 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 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1. 有教无类; 2.学习要实事求是; 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4.要学思结合; 5.要坚持真理; 6.其它——因材施教等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子曰:“仁者爱人。” 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 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 矣 。”
——《論語•雍也篇》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论,语天·下为归政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在思想文从化“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 舆论阵地。
3、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 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https://img.taocdn.com/s3/m/2069190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e.png)
述:这张图片想必大家都认识,孔子。
问:你曾听他人如何评价孔子?预设:圣人、万世师表、地位很高述:但这样一位后世眼中的圣人,在当时人,甚至孔子自己看来,却称为“丧家之狗”,所以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关键在于今天所要学习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问:真的有一百家吗?(阅读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解决问题。
)预设:“百家”为泛指,主要只有十个学派,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
述:明确主要对象的前提下,思考“争鸣”是什么意思?为何会形成“争鸣”的局面?(阅读教材第4页一二三段内容,解决问题。
)预设: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社会变革,代表各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学者和思想流派,希望按本阶层利益诉求对宇宙对社会作出解释,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述:“百家争鸣”实际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争奇斗艳、批驳融合的局面,在此局面下,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问:为何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述: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来看一段在1997年发生于央视主持人和山西放羊娃之间的对话。
问:从这段对话中能得出哪些信息?预设:思想幼稚;没受过教育;家庭环境穷。
述:从上述对话可以得出历史原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根据这一原理,阅读教材第四页一二两段内容,结合必修一二所学知识,探讨“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活动:学生结合知识基础,自由表达意见。
述:此刻大家结合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实际上也可以看成课堂上的“百家争鸣”。
教师依据政治、阶级、经济、文化的顺序,向学生阐释社会变革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背景:1.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
2.经济:铁犁牛耕发展,井田制崩溃,小农经济形成,各行业发展。
3.阶层:士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重用。
4.文化:“学在民间”,平民百姓接受教育。
述: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议政机遇和人才基础,经济变革为百家争鸣奠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文化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思想条件,代表不同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对治国处世理念的探索与重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创造生活的方式发生转移。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fc11185a8e9951e79b89278b.png)
四、法家学派
思想:“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不阿 贵” ; 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 必须遵法; “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 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 —— 辩证法的思想。
小结:
探究: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
(2)、教育思想 阅读史料: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 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卫灵公)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 语· 述而)
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学派。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 (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 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 展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孟子及其思想 阅读史料: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主要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公开课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公开课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d7771723b307e87101f696b8.png)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长九尺六寸,俗 谓长人而异之。”
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 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公开课--第一课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 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相互批驳、彼此融合的局面。
2、原因
3、代表:九流十家
4、意义
①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③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荀子·性恶》
三、道家
道家
创始人—老子
老子又名老聃,姓李名耳。
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
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
《
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
道
《道德经》,充满着哲理
德 经
和东方智慧。
》
1.老子及其道家思想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 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 要顺应“道”而生活。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 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 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
(3)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f42864eba0d4a7303763a62.png)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老子
老子又名老聃,姓李名耳。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 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①万物的本源:
②政治 :“无为而治”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运动、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2.道家-庄子
①万物是相对的 ②逍遥的精神自由
庄子,名周,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 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 子哲学为“老庄哲学”。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 称“万世师表”“至圣”。
孔子思想基本内容
①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
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孔子等 人的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 化。
壹 教材分析 重点 知识与能力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
历史意义。
确立依据:学生从思想到背后的原因的认识
需要一个过程;从理论上看,这个问题的阐述 也为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 这一哲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一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说 课
教法学法
流
程
教学设计
优化反思
壹
教材分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百家争鸣”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早 期儒学是儒家思想的开端,在封建社会不断赋予新 的内容。学会与掌握早期儒家思想及其主要代表, 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具有重要作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a51866842cc58bd63186bdb7.png)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
墨家
墨子
合作探究三: 百家争鸣对中国有何重大历史影响?
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你对孔子知多少?
1、孔子 (1)孔子的生平 (2)孔子的思想主张
合作探究四:对孔子思想中“仁” 和“礼”的认识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1、孔子 孔子的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仁”者爱人; 道德思想: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以德治民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人性主张:性相近
评价:
1、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他承认阶级 压迫,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 想工具。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 力、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 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 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 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 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 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 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 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 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41b194506c85ec3a87c2c5d8.png)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4004e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a.png)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高二历史必修3_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二历史必修3_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50900c66daef5ef7bb0d3c5d.png)
——(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1745页,1781页,北京:中华书局,
材料呈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26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教师设问:《礼记》为孔子的嫡孙子思所著,他对“亲亲”“尊尊”做了怎样的改 造?(参考答案:把“亲亲”概括为“仁”,把“尊尊”概括为“义”。)
教师讲述:子思把传统的“亲亲”“尊尊”改造为儒学的“仁义”,建构了儒学的核心观念。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对“亲亲”“尊尊”观念做了进一步的改造。
三、百花怒放——从对“义”观念的不同解读赏百家争鸣中的“争鸣”
教师讲述:什么是“义” ?义的涵义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亲亲”“尊尊”观念。“亲亲”要求人们必须关爱自己的亲属,“尊尊”要求人们在各种场合都要讲尊卑秩序。春秋时期,“亲亲”“尊尊”被概括为“义”,同时“义”又被人们赋予更多的内涵如公、正、善等。战国时期,虽然“义”已成为诸子普遍接受的观念,但诸子对“义”的传统含义“亲亲”“尊尊”仍然作了选择性继承和改造。
教师设问:诸子间的争鸣与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有何不同?(参考答案:诸子间的争鸣主要是理论的探讨,而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其目的是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所谓百家争鸣,指的是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诸子学以致用,以其所学去游说诸侯,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
第1课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
![第1课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21bb1ac314791711cd79177b.png)
()
A.《孟子》 B.《庄子》
抓关键:“仁”“义”“礼”“智”均 为儒家的思想主张,此段文字应出自 《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答案:A
定时空:隐性时空为春秋战国时 期
明考点:先秦诸子 思想
3.(2012·山东高考)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
些 注 重 实 践 的 政 治 家 …… 他 们 认 为 贵 族 的 存 在 已 不 合 时
者爱人”。
探究点一 儒家的民本思想…………[未考史料·读出史论]………
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
史料二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 民本主张。
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 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由此强调给予百姓一定 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 本温饱,巩固统治基础。
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
一学派是
()
A.儒家
C.墨家 答案:D
B.道家 D.法家
抓关键
定时空:春秋战国时期
4.(2012·上海高考)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
答案:C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 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一课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循着线索·理一理]
探究点一 儒家的民本思想…………[未考史料·读出史论]………
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
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曰: 民本主张。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 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此处反映孔子思想的核 之,曰:“恭、宽、信、敏、惠……” 心内容是“仁”,强调“仁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76cdb012240c844768eaee6f.png)
•
仁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 。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恭、宽、信、
敏、惠)于天下为仁”。
•什么是“仁”?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仁”的思想
•(1)含义:
•人—人
• 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
第一课__百家争鸣和儒 家思想的形成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5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南京夫子庙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 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
牌
•非洲首家孔子学院落户肯尼亚
PPT文档演模板
•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第一首课百都家争斯鸣和德儒家哥思想尔的形摩成 成
•3、“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 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 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 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 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积极意义:
•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如果一个人丧 失了仁爱之心,那么礼制又怎么能起到规范他的 作用呢?)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a1d8f42bf111f18583d05a7b.png)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结构】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点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点落实】一、孔子与老子——春秋晚期的思想家(一)孔子及其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历史地位: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主要思想和贡献:(1)政治思想:①“仁”(思想核心);②“礼”(“克己复礼”);③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为政以德)。
(2)教育方面:①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培养了人才,促进社会发展;②总结出一套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文化方面: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继承传播文化。
(4)人性论:道德自觉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性相近)(5)哲学观: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3.历史影响:①开创儒家学派,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②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③教育思想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二)老子及其思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1.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哲学: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二、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2.出现的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基础;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④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私学出现——舆论阵地。
3.主要流派及具体主张4.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532c17402f60ddccda38a0e4.png)
栏目导航
21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提示】 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 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31
(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即所谓“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 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 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 恢复和发展生产,以用道家思想为宜。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 想的哲学基础。
栏目导航
15
(2)发展:庄子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相对 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 法治 理论。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大一统 专制 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栏目导航
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
注重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
众,A、B、D三项都注重民众的
利益,故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
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与
题意相符。]
栏目导航
1 234 5 67
43
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 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读] 史料强调了“仁政”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栏目导航
27
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
![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225e8777f18583d0496459ca.png)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 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 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 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为何孔子的 如此受人推崇?
6月20日,距201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整100 天,济宁市孔子文化节办公室在市体育馆东门入口处设立 倒计时牌。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
1、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 “至圣”。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 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贵 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 “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 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 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 “法”、“术”、 “势”结合, 以法治国
• 加强君主集权 • 当代必然胜过
古代,主张变 法革新。
*韩非子-唯君独尊的帝王术
*“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 宜则有功 ”。
“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 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 *“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欲为其国,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 人主之所公患也”。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赢政大喜。 法-术-势,结合.君主专制,大权独揽.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 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fadd54e8192e45361166f5c0.png)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以及其代表人物的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复述,设计针对,开放启发,主动探究,讲练结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尝试理解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百家争鸣”及各学派思想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先秦文化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己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重点: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中通过列举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个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经由孔子开创、孟子发展,荀子集大成,到战国后期,儒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四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对其形成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和理解。
需要师生结合历史必修1和必修2中政治经济的内容综合理解分析。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设计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
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
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史料拓展一、“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
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各家的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
老庄道家讲道,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名家主要是研究名辩,即逻辑问题。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从天命思想中摆脱出来,作为自觉的主体去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趋向。
它们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三个主要的认识领域。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绝没有出世的思想,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的精神。
百家争鸣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内容非常丰富。
从春秋末年到秦灭六国300年的时间里,各家学说互相争鸣,互相吸取融合,不断丰富,不断深入,形成了学术文化上空前繁荣的局面。
最后,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采纳著名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而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
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绝,王权衰落,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
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
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
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
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
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四、孔子及其思想1、孔子的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
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五十五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致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
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五、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
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六、荀子及其思想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
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从道不从君。
”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所以说荀子是属于儒家学派的,他的礼义学说是直接从孔子的思想中脱胎而来。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是不然,人之性恶。
”荀子为什么说“人之性恶”呢?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
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
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
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
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七、原始资料孔子问礼于老子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孔子论德治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孔子论人性、仁、政……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