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教师提升业务能力的策略

今天主要想把自己对教学的一些思考拿过来与大家交流、分享。我的观点是,一位教师他的不断成长与成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教学思想前沿化,教学技术专业化,教学方法科学化。

一、教学思想前沿化。

各位老师,不知你们更愿意把老师比做什么?春蚕,蜡烛,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摆渡人……

1、春蚕和蜡烛。

蜡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直到烛灭灰尽。用春蚕和蜡炬来描述教师的奉献精神,可是说是很恰当的比喻,很多教师的人生,正是春蚕和蜡炬的人生,用自己的奉献精神,承载起了教育的大业。不过,春蚕和蜡炬的比喻至少有以下不妥:①太多的悲壮,悲壮之后还有更多的伤感,隐隐之中暗示着教师的悲剧人生,只有奉献,不讲回报,劳碌一生,终无所得。②矮化了教书育人的欢乐。教师既照亮了别人也点亮了自己,奉献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感受生活、享受生活。③教师是蜡烛是春蚕,强调的是奉献与给予,忽视了教师的继续学习。面对信息爆炸的社会,教师要不断充电。教师不是神,不是太阳,不是尼采,没有无穷的光与热,他的影响来自于他的发展水平。从学生角度,“教师是蜡烛” 也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一个巨大的燃点。教师的职能不是自己燃烧就了事了,而要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智慧之火。蜡烛一生短暂,燃烧、流泪,光亮度还不高,燃烧发出的二氧化碳也不绿色环保,我们不能是这种形象。

2、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从教育方法上来说,这必然形成“满堂灌”的错误教育方式,教师不是、也不可能是万能型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不是桶与碗的容器关系,更不是死水微澜,没有一点生命与激情。现代师生关系是,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真正的教育不是灌水而是要点燃心灵火花,让学生们燃起追求知识的热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种。

3、“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教师社会价值的崇高评价。此誉极高,太高的赞誉让人感到架空、虚假。

4、现在流行教师是摆渡者的比喻,把学生摆渡到理想的彼岸,去实现人生的目标。这样的老师也是可悲的,反反复复地做着一件事,把彼岸当成一眼看尽的人生目标,自己的一生徘徊不前,单调枯燥。

5、“园丁”说。我比较倾向这个比喻。孩子就像幼苗、花朵、小树,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

一颗小小的丝毫不起眼的树,竟可以长成你无法想象的参天大树。这代表孩子的生命是个奇迹,充满无法限量的潜能;

小苗需要合适的土壤,这代表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的环境,适合生长并且被安全守护;

树要长高,就要有深入大地母亲的根。他将来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也不能丢掉这个根。

树的成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和地下的营养。这代表孩子的生命除了需要物质满足,还需要精神营养,需要有爱。

树在每一年每一季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有长有消,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时结果,这是生命配合自然的基本规律。这代表孩子的成长也一样有基本的规律,在规律面前,只能顺应,却不能操控;

世上没有两棵树是一样的,同一棵树上的花有的早开有的晚开。这代表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差异化是普遍的规律,接受差异是智慧的选择。

园丁的作用就是呵护、引导、施肥、培土,一如《种树郭橐驼传》“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让他长成各种有用之材。

当下这样一个社会,人们习惯称之为信息社会,我们整天接受各类铺天盖地的信息,却让思想却变得非常空泛,行为变得非常盲从。很多青年教师虽然工作了多年,但教学没有思想,只有随大流。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仅凭一腔热情、满足站好45分钟是干不出像样成绩的。

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伦·希尔博士:“世界上一切的财富和一切的成功都始于一个人观念的转变”。

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简称“深圳观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等。

我们分析一下当前几个流行的教育名言。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这句话十分流行。它告诉我们的教育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竭尽全力给予鼓励赞美,不要轻易指责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等流行语在教育圈内此起彼伏,舆论也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只能说好、不准说“不”,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鲁迅先生笔下曾经谈到过扼杀儿童的两种方法是——“捧杀”和“棒杀”。所谓“捧杀”,就是过分地宠爱、溺爱和娇惯,或不顾实际地拔苗助长,使孩子不能够健康地成长。

所谓“棒杀”,就是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棍棒伺候。也许,曾几何时,我们吃尽了“棒杀”的苦头,但我们怎能才出“棒杀”的狼窝,又入“捧杀”的虎穴呢?

现在流行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是一个伪名言。此谬论完全忽略了人的多样性原则。忽略了人是有差异的这个自然规律。妄图用整齐划一把教育失败的责任都推到教师身上。给广大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来看,出了问题找学校,似乎家长没有任何的职责,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须知,孩子从出生开始,甚至还没有出生,教育就开始了。父母的言谈举止,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态度,都是孩子可资效仿的榜样,等到孩子上学之后,其性格特点就已经形成,而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孩子品质的形成。孩子不仅在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教育,整个社会,还有网络电视等媒体都是教育孩子的资源。所以,孩子成长中出现了问题,决不仅仅是老师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但为什么要把责任全部加到老师的身上?假如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成立的话,是不是“没有治不好的疾病,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没有破不了的案,只有不会破的警察”等推理也是成立的?试问:即使技术最好的经验最丰富的庄稼人,是否能保证他的每一棵庄稼都能结出果实?

只要是人,都会犯错,都应该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孩子犯了错,在有“度”的情况下,应该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甚至惩戒,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有责任感的人,这样也是对社会负责。

教师是应当尊重学生、激励和赏识学生的,但并非就意味着不能批评、惩戒。惩戒不是体罚,学生在犯了严重错误,接受适当惩戒是天经地义的,没有惩罚的教育必然会导致人格的异化。

“两会”期间,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由于片面强调赏识、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导致了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形成一种畸形的保护,学生犯了错误老师现在根本就不敢管。

不少在被“尊重”声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只知道自己的种种权利而不知道自己的责任;只能被赞扬而不能受批评;只求别人无条件地尊重自己而不愿尊重他人。

2013年4月初的“复旦投毒案” ,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洋不和,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4月16日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在宿舍内因为玩游戏发生口角,并大动干戈,终导致一名学生抢救无效而死亡。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案犯无一不是优秀学生。

在学校,一切以学习为中心,只要学习好,什么都是好,一好代三好。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十岁拼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