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期末考试指导(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54《学校管理学》2010年7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1、学校管理学通过研究学校内部的管理活动及社会现象,揭示学校管理规律,目的是实现普通中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它是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交叉而成的一门边缘科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的相结合的学科。
2、考试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如下:
题型有:1、选择题。
2、填空题。
3、简答题。
4、论述题。
5、案例分析。
二、复习重点内容
绪言
1、学校管理学
学校管理学主要研究学校领域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研究学习教育活动的领导和组织问题,从而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
学校中总的来说有两大类工作: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
2、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
主要内容包括: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科学代替经验;协调集体活动;选择和培训工人;实行差别工资制,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实行职能工长制,加强现场管理;拟订工作计划和制度;实行例外管理。
3、法约尔的管理过程和组织理论
企业管理中有六项基本活动或称为企业管理的六项基本职能,包括:技术(生产、制造、加工、商业(购买、销售、交换、管理、财务(资本筹集和运用、核算(成本统计和安全(设备和人员保护。
其中管理是所有其它活动的核心。
管理的职能又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4、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对管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提出“理想行政组织理论”,他的主要观点都写于《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一书中,他认为这种组织有几个主要特点:明确的分工、等级系统、根据需要任用人员、职业化的管理人员系统、严格的规则和纪律、以理性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这些内容将在讲述学校组织管理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韦伯认为这种组织是对人进行强制性的控制的一种最合理的手段,也是最有效和可靠的。
5、韦伯的科层管理理论
基本观点包括:分工、等级制、理性的人事制度、工作关系的非人格化、严格的纪律和工作程序、有序的升迁制度和薪酬制度、文牍制度。
第一章学校效能和学校管理
1、学校效能的概念
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潜在能力及其实际结果,这种理解概括了学校效能的两个方面:由学校的素质所构成的潜在能力以及由这种能力的发挥所实现的结果。
2、学校效能包括的内容
第一、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学校教育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基本满足学校所面对的公众的合理要求;
第二、高质量的校内组织和人员素质;
第三、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学校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取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自主办学的概念
严格意义上的自主办学,是指学校不受政府的行政控制,根据法律和社会需要,独立地举办学校、进行决策和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独立决定办学目标、人员聘任、资金使用和课程设置。
4、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表现形式
(1进行自主的教育和教学改革。
(2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自主权。
包括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内部机构和职位设置等项知道改革的独立决策权。
(3有条件地部分变更公立学校办学主体,实施以赋予学校承办权为中心的全方位自主办学。
5、目前我国部分中小学采用的战略模式
学校发展战略的模式,是指学校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的切入点以及行动进程的整体结构。
抓住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切入点是千变万化的,在进行组织时是有所不同的,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1、特色战略
2、转制战略
3、连横战略
4、合纵战略
5、任务转移战略
注意:这几种战略形式分别需要掌握其含义及其运用。
6、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
(1进行环境分析。
指进行宏观环境和中观环境分析。
(2进行市场分析。
市场是指资源配置的环境。
能否从环境中获得办学需要的学生生源,教师资源和资金,需要学校管理者认真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要求和现阶段需求,结合学校的优势办出学校的特色。
(3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的总目标和分目标。
学校发展的总目标也就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定位及其宏观任务,要概括但同时又不能太抽象。
(4选定学校战略的发展模式以及确定战略实施程序。
选择适合学校自身的发展模式很重要。
(5寻求制定战略的政策保证。
学校的发展需要很多资源,这些资源主要靠政策提供。
政策可以通过上级给予,也可由学校自身创造。
第二章学校管理过程
1、科学决策的环节
主要包括以下5个环节:明确问题,设定目标,拟订备选方案,方案选择,追踪决策。
2、西蒙认为管理过程的环节
管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进行决策的过程,整个管理活动由“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这样一些连续不断的活动所组成。
3、戴明认为管理过程的四个环节
戴明认为管理由计划、执行、检查、修正等四个环节组成,构成整体、连续循环的过程。
4、学校工作计划的含义
学校工作计划是指导学校工作的基本文件,它是在一定的观念和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学校工作的任务和目标而对学校工作的内容、规则、步骤、资源分配以及方式方法的通盘预先安排。
学校计划的执行过程包括了组织、指导、协调、激励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良好的学校管理计划的标准是:方向性、科学性、可行性、可检验性。
5、决策包括的环节
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包括明确问题、设定目标、制定备选方案、评价与选择方案、在实施中追踪决策等几个基本环节。
6、决策的划分
决策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
(1按决策主体的不同,分为:中央决策、地方决策和基层决策;
(2按决策主体人数的不同,分为: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3按问题范围不同,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具体问题决策;
(4按决策先进程度不同,分为:科学决策、经验决策、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
(5按问题认识程度的不同,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和非确定性决策;
(6按目标多少的不同,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7按决策内容不同,分为:业务决策和管理决策。
(8按决策层次,分为:全局性决策、日常管理决策和具体工作决策。
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包括明确问题、设定目标、制定备选方案、评价与选择方案、在实施中追踪决策等几个基本环节。
7、控制活动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1确定控制目标,一般说,工作计划是基本的控制标准,但为了实施更为有效的控制,应当对各项工作和活动设置详尽的、可操作的标准;(2衡量执行效果;(3采取措施纠偏。
8、协调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1、全员参与的原则。
(2、有效沟通的原则。
(3、及时协调的原则。
(4、连续性原则。
要追随工作的发展不断协调。
(5、直接接触的原则。
9、目标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自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以后,到80年代初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50年代到60年代初以绩效评估为中心的目标管理。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以“工作具体成果”的评价代替传统的以“个人气质”为评估标准的做法,力图普遍建立每项工作的量化标准,从而使管理走上突出个人工作成绩的轨道,让每一个工作人员明白应向什么方向努力,应达到什么水平,企图以此加强控制,并激励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期,目标管理开始从仅强调组织的总目标和部门目标,向设置个人目标发展,并使个人目标与总目标、部门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
这一阶段已经开始注意引导所有成员参与组织管理。
第三阶段是70年代形成的以战略规划为中心的目标管理,它超出了保证短期任务完成的范围,进一步关注组织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学校目标管理的活动阶段可分为:目标的确定、目标的实施和成果的测评。
第三章办学质量管理
1、办学质量的含义
办学质量管理就是对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管理,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
学校工作质量就是学校工作过程和结果满足使用的要求时所具有的特性。
2、学校工作质量结构
从内容角度看,学校工作质量大致可分为业务工作质量和管理工作质量两部分。
业务工作质量包含教学工作质量、德育工作质量、体育卫生工作质量、后勤工作质量。
管理工作质量是指对各项工作进行管理的活动的质量,它是对教育质量的保障。
从过程角度分,可以将学校工作质量分为标准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
3、学校质量管理的意义
质量管理是实现学校基本任务和满足社会需要的保证,学校质量管理能保证教育投入的有效性,质量管理提供了客观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与手段。
4、学校质量管理的特点
学校质量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学校质量管理以人的质量为中心;学校质量管理目标具有一点多面的特点,即以“学生发展性素质培养”为核心,同时满足学校的“学术标准”和各个服务对象的“社会标准”所提出的种种要求;学生素质特性决定学校质量管理具有创造性;管理活动对象的多样化;管理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5、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
企业或其它任何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服务对象做贡献,满足其需求;从整体出发把握质量;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通过组织落实实现质量保障。
6、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标准化工作,制定一定的标准;质量信息提取;质量信息加工整理;建立质量责任制;质量教育工作。
7、学校工作质量警戒线
所谓学校工作质量警戒线是指为监控某项工作而确定的最低质量标准。
8、教育评价模式
目前的教育评价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行为目标模式
这一模式就是由权威机构提出评价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教育工作者遵从目标要求去开展工作,之后将结果对照目标要求去进行评价。
这一模式是迄今为止的基本模式,它的优点是目标明确,指导性强,可衡量性很强,有利于加强管理者的权威,评价活动规范,各方面人员行为的可预见性强,有助于形成默契配合的关系。
(二目标游离模式
这一模式重视结果胜于重视意图,只从结果来判定教育活动的价值,而不管当初的目的何在。
在实践中这一模式具有发散性的特点,评价者具有独立性,他只从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进行评价,不拘泥于原有目标,从而提出具有启发性的结论。
当然,这一模式由于随意性较大,作为评价的主体模式也是不适宜的,只能作为前一种模式的补充。
(三司法式评价模式(又称对手模式
这一模式是基于管理者想在复杂的教育活动中充分听取各种不同评价意见的前提而诞生的,比如评价一项重大的改革方案,或讨论在关键岗位上举用一个优缺点均很突出的人员是否适当等。
这一模式借用法律诉讼程序的作法,设置控辩对立双方,在各自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详陈观点并举证说明,最后由决策者根据双方叙述的观点和情况作出决断。
第四章教育组织管理
1、什么是组织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理性地分工合作,按照一定的规则建立联
系和从事活动的社会单位。
2、几种组织的理论
需要掌握各种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含义: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现代权变的组织理论、虚拟组织。
3、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人际关系的组织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20年代末期在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经过西蒙等管理学家充实发展而成为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
这一学派的主要组织观点有:
(1人是组织的主导因素,人控制着组织活动各种要素的运作。
人是社会的人,在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中,逻辑的因素远不如感情因素重要。
在建设组织和安排工作中,除满足生产的客观要求之外,还必须满足职工在工作场所得到社会性满足这一主观要求,管理人员都要关心人事、人际关系问题,所以组织结构中层次不宜过多,扁平
组织更利于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便于情感的沟通,从而激发人内在的积极性。
(2组织建设和工作任务分派要考虑人的需要和特点。
(3建立新的权威概念和领导能力概念,以上下级的协作态度和协作制度为基础建设起新的组织秩序,应当用信息沟通代替指挥监督,领导者以与下级平等的身份来协调工作,使被领导者心悦诚服地协助工作,完成任务。
所谓权威概念,就是组织中一个领导者的权力威望。
传统的权威概念是指不管采用什么手段,能够控制住下级就是权威,但新型的理念注重领导者能说服下级,让其接受自己,而不是强制其接受自己。
领导能力要看说服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如何。
(4重视和推动非正式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互相依存的,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很大影响。
4、组织结构的形式
(一直线式组织形式、(二直线参谋制、(三矩阵式组织形式、(四事业部制组织形式。
5、学校组织建设原则
精兵简政,与学校目标、任务相一致的原则;统一领导的原则;分工协作的原则;职、责、权相一致的原则;建立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的原则;因校制宜的原则。
6、学校组织文化的内涵
学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自己的长期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为全校成员所共同赞成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从一般文化概念的外延入手,把学校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7、如何落实校长负责制
(1转变管理观念,树立现代管理意识。
(2用制度保证校长负责制的实施。
(3转变政府职能,确保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4健全各种职能机构,强化民主体系。
(5加强干部培养,提高校长素质。
8、教育行政体制
(一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①集权制与分权制②首长负责制与合议制③完整制与分离
制。
(三教育行政的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利弊:
教育行政上的集权制有利于教育政策的统一,有利于统筹全局、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便于调节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有利于统一办教育的标准,保持全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但教育行政上的集权制又极易使教育行政管理缺乏弹性,难于因要制宜地发展教育,也常束缚下级机关办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行政上的分权制的最大的长处在于,可以使教育行政管理具有弹性,避免一刀切,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事业,可使教育适应各地的实际需要。
权力保留在地方,还可以充分发挥地方、下级机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权力过于分散,会带来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上的政令不统一,地方各行其是等问题,以致造成教育发
展上的盲目混乱、教育行政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可以说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上属于集权制
(四首长负责制与合议制的利弊:
教育行政上的首长负责制的优点在于,教育行政领导与管理的责任明确,职权集中,便于统一指挥,效率较高。
其弊端是教育行政职权集于一身,易出现独揽大权、滥用职权的现象。
其行政效率又往往受制于首长个人的知识能力。
教育行政上的委员会制的主要长处在于,在决策上能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
分工合作,集体承担,既可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作用,又可避免一人滥用职权。
其缺点是决策人多,易出现议而难决的问题,使决策过程变长变慢,降低行政效率。
(五完整制与分离制的利弊:
教育行政上的完整制突出特点是各级政府直接领导监督教育事业,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规划和统一发展,有利于协调教育与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与平衡,使教育能更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更主动地依靠教育,另外教育直接归属各级政府领导监督,有利于教育经费的筹集。
其主要弊端是使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政策措施缺乏独立性,难以适应地区临时的、特殊的需要;易忽视教育自身规律,不利于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易造成教育行政机构的决策指示的依赖性,妨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积极性的发挥;与经济等相比较,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易被忽视。
教育行政上的分离制的主要长处在于便于教育满足地方的特殊需要,有利于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提高教育行政的效率;在政府首长不健全领导不力的情况下,不会严重影响教育行政的整体。
其主要不利在于容易使教育行政自成系统,难与社会其他部相协调相配合;使地方政府难于统筹安排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学校的人事制度
学校的人事制度包括人力资源的规划、人员的录用、教师激励、工资福利、退休、劳保等等。
其核心内容就是人员的录用。
2、学校录用制度
(1、委任制,委任制或派任制是由上级机关依照有关规定,根据学校的需要及社会所能提供的教职工的资源,向学校派出教师去任职的一种方式。
(2、聘任制:这是学校校长根据工作需要和职务要求,用签订合同或发放聘书的形式聘用一些人员,在一定时期(一般为1学年至3学年内担任教学或其他职务的任用制度。
聘任制的一般做法是:①发布公告,把代聘职务、数额、职务特点、责任、工作内容、待遇、报考资格和条件、考试地点公布于众。
②办理报名手续。
③考试或考查。
④评定考试或考查结果。
⑤确定和公布录用者名单。
⑥签订录用合同或聘书。
3、学校录用人员的原则和意义
原则:(1公开原则(2平等原则(3竞争择优原则(4全面性原则
意义:人员的录用影响着工作的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合格的录用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同时可以录用优秀人才。
(2、合格的录用保证在人才市场上的公平竞争,保证良好的选拔机制发挥作用。
(3、使所有人才最经济、最合理地得到使用。
4、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两种模式
社会需要的模式、个体需要的模式
5、行为科学的理论
行为科学是以研究人的需要和行为动机为核心的理论,通过揭示人的内在需要,从而寻找一些途径和方法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激励理论大致有两种类型:
(1、内容型激励理论
(2、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6、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职工的思想境界;为激发教职工直接工作动机和见解工作动机创造条件;处理好教职工的心理挫折。
第六章学校领导
1、对校长角色的定位
一方面,他们受托于国家来管理学校,并受到资源、政策的限制,因此他们要在上级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们又享受到由于国家下放部分权力而赋予的部分办学自主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决策。
2、校长的职责
规划学校发展,科学选用和培养干部,科学决策、统筹全局,建设组织机构和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和谐的内外部公共关系,拓展资源渠道,建设团结向上的领导集体。
3、合格的学校校长应该具备的管理专业素质
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获取、加工和宣传能力。
4、制约领导者影响力的主客观因素
职权的合法性,每个领导者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掌握着由组织法规、群体规范和文化习俗所赋予的权力,这种权力归根结底是由领导者掌握的特定资源派生出来的。
领导者的个性条件,即领导者具有优秀的品格、文化和心理修养。
一般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领导人的政治和道德素质、专家素质和心理素质。
被领导者的相关性,即被领导者愿意模仿和服从领导者的意愿大小,它取决于前者的价值观念(对权威、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认识、对领导者及其所倡导的组织目标的认同程度,以及由对工作环境的感受产生的满足感的大小。
5、特质研究
特制研究是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领导者的素质上、目的是为选拔领导者提供标准的领导问题研究活动。
6、影响领导方式的因素
影响学校的因素主要有下面四类:一是领导者自身的特点;二是教职工的特点;三是工作的特点;四是组织结构。
7、领导方式的类型
(1、专断型领导方式。
这是一种领导者惟我独尊,强调高度集中同意的领导方式。
(2、民主型领导方式。
这一领导方式的特点是承认教职工与领导者一样,都是
学校的主人,认为在他们中间存在着巨大的热情和工作潜力,因此在工作中能依靠广大教职工。
(3、权变型领导方式。
它认为领导方式的有效性不是由某一种因素或少数几种因素来决定的,它是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与领导者所处环境的关系不大。
不存在唯一的有效领导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下,各种不同类型的领导方式都可以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做出贡献。
(4、放任型领导方式。
这是一种领导者完全或大部放弃职责而任下级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一种领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