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思想史(孙德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论教育内容
荀子十分注重读经,不仅传授诸经,而且对诸经的特殊教育作用作了 高度概括。“《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 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也。” 尤重“礼”,学至乎礼而 止也。
(五)教学原则论
1、学以致用,善假于物 2、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4、注错积靡,积微见著 (六)师道尊严的教师观
(二)“化性起伪”的教育作用论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 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 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
(三)论教育目的
荀子从礼法兼治的政治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既有儒 者的学识、品格,又具有治国理政的才能与胆识的、能为封建政权服务 的各级官吏。(“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即“俗儒、雅儒、大 儒”。)
1、深造自得 2、盈科而进 3、专心有恒 4、教亦多术
第五章 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况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又 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荀子是赵国人, 荀子早年曾对东方的齐国寄予殷切的希望,认为齐能 “调一天下,制秦楚”,结束七雄割据的状态。曾在那 里“三为祭酒”,有“最为老师”的美誉,成为很有影 响的学术领袖。但齐国并不争气,荀子心怀失意与遗憾 离齐适楚,谒见了“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任 兰陵令。但荀况在兰陵又遭小人毁谤,被春申君辞退之 后返回故里赵国。这时,他看到了西方的秦国一跃而为 强国,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访问了秦国,建议 秦国“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但终不为尚 武已成定势的西秦所用。荀子晚年又得春申君之请,到 了楚国,再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公元前238年又被 解职,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终老于兰陵。
第四节 学习中教史的意义
●学习研究中教史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就是为了借鉴历 史,知兴替、明得失。教育史并不局限于记载昨天,对它 的深入研究将引导我们预见明天。正如德国教育史学家雅 斯贝尔斯所说:“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就好象站在 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 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德]雅斯贝尔 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第58页,三联书店,1991 年)
第一节 中教史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 简言之,就是研究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主 要研究学校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和教育思想的历 史发展及其规律(即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
●教育制度 主要指学校教育制度。学校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同步,与阶级的产生同步,教育制度存在于各历史时 期,一般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我国官学受政治 影响大、时兴时废;私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书院 制度独特,作用不可低估。
1、持志养气 :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
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2、反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离娄上》) “反身而诚,乐莫 大焉”。(《尽心上》)
3、改过迁善:“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人不可以无耻”、“无
中国教育思想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绪论 孔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教史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第二节 中教史的教学任务 第三节 中教史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 学习中教史的意义
第二节 中教史的教学任务
●通过教学,使大家了解中教史的基本史实及 其发展规律,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上的教育遗 产,培养大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研究 中国教育史的能力,为大家将来从事教育科学 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基础。
第三节 中教史的学习方法
●中国教育史内容相当丰富,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制 度都十分繁杂,我们是不可能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全部 学完,即使是对某一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也不可能面面俱 到,学深学透。因此,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首先, 要坚持用马列主义观点、方法,正确对待历史遗产,既不 要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吸取其有益的精华,剔 除其糟粕。其次,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把握其在教 育发展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史论结合、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耻之耻,无耻矣”。“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4、意志磨练:“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
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尽心上》)。“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五)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孟子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 伦”,旨在明“人禽之辨”。孟子曾感叹“人异于禽兽者 几希”。“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自孟子提出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后,从此就确立了几千年中国古代 教育的伦理特性。
(四)论“大丈夫”理想人格和道德教育
“大丈夫公下》)如何实现这一理想?
第二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其教育活动 (二)性近习远的教育作用 (三)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四)从政君子的培养目标
1、现实目标——“士” 2、理想目标——“君子”、“圣人”
(五)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四教: 文、行、忠、信
第七章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况
颜之推(公元531~595年),字介,南北朝时期, 梁朝金陵人(今南京),祖籍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 沂)。出身于世代精于儒学的仕宦之家,世传《周官》、 《春秋左传》等专门学术,早年得到很好的家学薰陶。 这为他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他博览群书, 通晓古今、善于文辞,得到梁湘东王肖绎的赏识,十九 岁被任为国左常侍。于557年投奔北齐,因文才出众, 受到北齐统治者的重视,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并 主持文林馆事,主编了《修文殿御览》等书。
●教育思想 我国教育史上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由于历史原因,儒 家教育思想占主要地位,出现了不少治学经验丰富的教 育思想家。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局面, 在教育领域中,儒家学术则居于支配地位。
●取士制度 即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的察举制度(乡举里选);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 其中,科举制度影响最大。
(二)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观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 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 由于“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故亦称“兼士”。 (“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
(三)兴利除害的教育作用观 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 以教人”,建设一个人人平等、互帮互助的“兼爱”社会。
(四)“圣化”之教学论
第一,“圣化”。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齐 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 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
第二,“强勉努力”。(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 明。)
第三,“博贯多连”。(连而贯之,可推知天下之事)
第四,“专一虚静”。 (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
(四)注重实用的教育内容论 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墨子还注意对自然 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
(五)主动施教的教学原则论
1、因材施教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 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沉缅,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 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兼 爱》)
“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2、量力而行
墨子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主张量力而 行。他说:“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公孟》)
3、察类明故
“察类”主要是区别同类和异类。他说:“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 也。骊(杂色)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小取》)白色马和杂 色马的本质都是属马类。其色是非本质的东西。在他看来,察类是为了进 一步明故。所谓“明故”,就是查明事物的原委,要追问个“所以然”。
晚年,他为保持家族的传统和地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来教训子 孙,鼓励子孙继承家业,扬名于世,写下了《颜氏家训》二十篇。他用 历史和现实的事例来说明一定道理,把封建士大夫的立身治家、求学处 事等问题,全部包括在内,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家 科书,后来历代的家庭教育深受此书的影响,称此书为“家教规范”。
(二)论教育作用
他认为教育比政治本身还重要,“善政不如善教之得 民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从“性善论” 出发,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教 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 子·告子上》)
(三)“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另一说 是生于约周定王初(公元前468年),卒于 周安王中(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末 战国初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春秋末战 国初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出身微 贱(自称“贱人”),精于工技(“木 鸢”、攻防器械等)。手工业家庭背景的 墨子也是一个小生产劳动者,其思想代表 当时的“农与工肆之人”。
(六)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3、学思结合
(七)注重实效的道德教育
1、立志乐道 2、克己内省 3、改过迁善 4、知行统一
(八)万世师表的为师之道
1、热爱学生,忠于教职;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4、后生可畏,教学相长。
第三章 墨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况
(二)“待教而善”的人性论与教育作用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的人性论进行了扬弃,他糅合性善、性恶说,提 出了性三品说,他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 之性”。(《春秋繁露·实性》)
(三)“正谊明道”的德育论
第一,“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第二,“强勉行道”,“积善累德” 。
第三,“明于性情”。(“引其天性之所好,压其情之所憎 者”) 第四,“必仁且智”。(仁而不智,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 知而不为也)
1、论教师的地位 2、论教师的作用 3、论教师的标准 4、论师生关系
第六章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况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广川人(今河北景县), 西汉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大地主家庭。 他自幼勤奋好学,有“三年不窥园”的读书美谈。他“少 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中年授徒讲学,“下帷讲 诵”,(《汉书·董仲舒传》)开始了教育生涯。汉武帝 即位后,命各地荐举贤良方正以备咨询,建元元年,武帝 对他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问题。董 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 “改革选士制度”等重大建议。他的建议被汉武帝作为国 策确立下来。他本人也被任命为江都相。晚年致仕在家, 专心从事写作与讲学,但朝廷若有大事仍派人向他请教。 死后葬于京师长安西郊,汉武帝有一次途径他的墓地,特 下马致意,所以,董仲舒墓又名“下马陵”。董仲舒是汉 代正统儒学的代表人物,曾有“汉代孔子”之美誉。
第四章 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况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 国人(今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自称以孔子目标, 师承孔伋,继承并发扬了孔子思想,成为仅 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号称“亚圣” 与 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一生聚徒讲学, 曾是著名的游士。其私学弟子有数百人之众, 曾显赫一时。孟子晚年归鲁,专心著述(留 下《孟子》七篇,约35000字)和讲学。以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三乐之一。 他的著名的弟子有万章、公孙丑、乐正子、 公都子、孟仲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