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语文如何运用“三学小组”模式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中低段语文如何运用“三学今秋,“三学小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展的轰轰烈烈,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设定了新的起点,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生本课堂改革的方向。
通过前一段时间听课、学习和调研,我觉得我们的小学语文离高效课堂还相去甚远,与“三学小组”教学模式的要求貌合神离,课堂上暴露的很多问题急待我们去解决。
现就我们了解的情况谈谈个人看法。
一、我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前置学习是空的,小组学习是虚的,交流展示是偏的,点拨引导是碎的。
理。
根据我们深入课堂了解的情况看,各校各班都按“三学小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对学生进行了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合并课桌,改变了以前的座位形式,但有的班级小组建设未能跟上,有形无“神”,科与科要求不统一。
小组学习时各自为阵,看起来讨论的热热闹闹,其实没有实质性问题。
模式组织教学,在形式上有体现。
但很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与“三学小组”流程貌合神离,有形式无实质,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展示交流过于程式化,形式上的东西过多,展示交流要么一问一答,要么是小组学习的重现,而不是合作探究的疑难、发现,无质疑,无对抗。
现状三:喜新厌旧。
有的教师在形式上开展了“三学小
组”模式教学,却丢弃了我们过去好的教学经验,如目标教学法中的目标呈现、识字教学中的多法识字、听写默写、阅读教学中的四步阅读教学法等等。
现状四:生硬套用“三学小组”模式,预学内容多而杂,自主学习时间不充分,有的甚至直接进入小组讨论,没有探究没有疑难。
互学环节注重了预设问题忽视了生成问题,基本是按老师的安排一步一步走完。
现状五:缺乏语文味。
很多课注重了学生的找和说,忽视了学生的读,有的一节课下来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有的只是象征性地读一遍,读通顺读流利的最基本要求就没落实,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成空话。
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第一自然段,主要是写秋天在不知不觉中到来,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因为秋雨虽凉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润物无声,读时要轻,要反复朗读品味。
现状六:有的课贪多求全,什么都想教,什么都想说,重点突出不够,训练不够,浪费有效时间。
如一教师在教学《牧场之国》一课时,展示交流时学生交流了8个多音字,而本节课学习目标只要求学习“畜”一字就行了,尽多出了
7个。
现状七:课前经典诵读时间不足,内容零散,没有达到诵读要求。
针对这些现状,谈谈自己对小学中人工低段语文如何运
用“三学小组”模式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
二、小学中低段语文运用“三学小组”模式要做到“三要”
(一)小组建设要到位
小组是生本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与基本形式,所以小组建设一定要科学合理。
首先,小组人数不能过多,个人认为四至六个人比较合适。
因为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人数多了座位必然分散,小组讨论时就会形成一人在说,邻近的一两个学生可能在听,而离得较远的学生可能听不见或者根本没听,也就无法参与讨论。
其次,人员的搭配要合理。
一是优生和差生合理搭配,起到优帮差的作用;二是善表达和不善表达的学生合理搭配,便于培养小组成员的表达能力;三是小组长人选要合适,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有一定的自制能力,有一定威信,小组成员能听从他的指挥,四是小组成员要分工,要明职,成员之间不应该是一个个的点,而应该是由各个点织成的网,五是小组训练要常态化,一阶段一调整,做到流程流畅。
在进行小组学习中形成网内互通,增强效果。
小组交流的基本顺序是质疑,解疑,补充,总结。
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进行,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
这样的小组建设才能有效地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因此,小组建设,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严密的组织,要“组织化”。
否则,小组合作学习只
能是“好看不好用”。
时间一长,教师就会“看不见曙光”失去信心,把他当作是聋子的耳朵存在于生本课堂之中。
(二)小组互学要有效
小组互学包含三个基本环节和三项具体任务。
三个基本环节:小组对学,小组合作,展示点拨。
三项具体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小组之间对学。
对学环节不是简单对答案,而是各自将自己课前预学中收获的成果与同学分享、交流,对预学中遗留的问题及疑难问题进行质疑求证,对对学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探究提升;第二项是组学,在对学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一定要凸显合作学习,但不是每一个内容学习都需要合作,合作的一定是在个体独立学习解决不了时才需要;第三项任务是全班范围内的交流,即班级展示。
是以小组互学为基础的,要构建小组代表汇报展示的语言范式,要特别注重和强调师生、生生的相互倾听,学生能自动化地及时吸纳、补充、修正、完善自己学案的作答内容。
这一环节可用两种方式来完成,一是各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交流小组内学习情况,已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在学习中还发现了什么问题等,二是中心发言组交流,可称为深层交流,一方面展示成果,如学习方法的总结、规律的探寻、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另一方面互动展示,如疑难求助、质疑对抗等。
其他小组的学生先
倾听后发言,要求发言不重复,主要呈现内容是对该小组的发言进行要点提炼,归纳总结;也可以对该小组的发言进行补充完善;还可以是对自己的疑难问题向该小组的学生请求解答;更可以对该小组的发言进行质疑问询。
我们在深入小组学习过程中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只要老师一说“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同学们马上开始“说”起来,你说我说他说,说完了就算完成了任务,然后举手等待老师表扬,争取上前展示的机会,少了质疑、释疑,少了“帮”。
学习仍是个体性的,优生说得多,差生说得少,差生不会时优生不是真心的帮助,而是说答案让生记住,思维替代现象严重,这不是真正的合作。
在互学中,学生是主角,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这一环节能否成功,教师的引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要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在学生学习重要的地方、关键的地方、困难的地方、有特色的地方予以指导,使知识点得以明确,技能得以形成,思想方法得到感悟,思维水平得到提升,情感态度得以熏陶。
(三)展示质疑要有疑
展示质疑环节是引导学生深层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问题,通过班级辩论、教师点拨等方式解决问题,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在这一环节只有小组展示,未见质疑
和点拨。
如,听了两节《秋天的雨》,从学生交流到教师点拨,没有设及到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去理解,有一节教师提出了“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的问题,生答:丰收。
师又问:为什么用‘你挤我碰’?对所提问题不了了之。
还如一教师在教《掌声》一课时,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写了英子因掌声而发生改变的故事。
”另一学生说“写了英子因掌声而改变旧生活走向新生活的故事。
”到这里有了生成,有疑可质,也给了教师“点”和“拨”的机会,而教师放弃了,接着问“课文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英子?”。
质疑可以是其他小组的学生对交流小组的结论提出疑问,也可以是对交流小组未涉及的问题提出新的疑问,对于学生没有发现而又与达成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教师可以点拨质疑。
教师点拨可以进行问题点拨,方法点拨,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整理。
展示交流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交流的主要内容
1、依据学习目标和预学案进行,向全班学生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学习采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依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的感悟等等。
2、质疑问难,先指定其他同学交流对问题的看法,由浅入深,多法并用,统一认识,然后再对这些意见进行总结归纳,提示知识体系内在联系。
3、展示交流后要组织学生有一个讨论、反思、判断、综合、深化知识的过程。
二)展示交流的人选
1、为了保证交流的积极性,参加交流的人员不是固定的。
2、可以是小组全员参加。
3、可以是一个小组推选一人参加。
4、可以是教师或小组人员指名参加。
三)展示的形式
1、口头汇报。
2、提问解答。
3、图表说明。
四)展示的时间
1、课前:检查学生预学情况,发现问题,确定教学起点。
2、课中:学习交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产生的新矛盾。
3、课后:学生的实践活动、作品等。
五)展示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1、提示,当学生在展示交流中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提示。
2、突破,学生在交流到关键处时,或明心不明口时,
或到一纸捅破时,教师进行一点小指点,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促成教学目标达成。
3、反诘式,当学生交流出现偏差时教师反诘引导,拨正学习方向,引导学生一段一小结,便于系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4、订正式,教师在学生交流后进行适当订正补充。
六)展示后学生还要做什么
教师要组织学生有意识的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进行反思。
三、小学低段语文课要在实上下功夫
(一)围绕目标来教学
开展“三学小组”模式的课堂教学,有的教师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形散神也散了。
前几年我们开展目标教学、“三主”理念运用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还应该继承和发扬。
不是说我们开展“三学小组”模式课堂教学就把以前的做法全盘否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纲,任何课堂教学改革都不能脱离这个“纲”。
所以,我认为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时仍然要明确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一节课一目标,小而实。
以《秋天的雨》为例,第一课时目标为: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
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第二课时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积累好词佳句。
3、指导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完成课后泡泡题。
围绕这个教学目标组织“三学”活动,通过“三学”达成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课离不开读和写,有的教师只在注重学生讨论交流,忽视了读书环节、写字、写话环节。
特别是低年级的写字,只教不练就会随学随忘甚至根本就没记住,所以中低年级舍得用时间让学生读书写字。
(二)前置性学习设计要科学
“三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前置性学习问题的设计科学。
课堂上众多的预学或小组活动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充分,教师一下子呈现给学生3-5个问题,有的甚至更多,过一到二分钟就要学生讨论或交流,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科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要么过大(学生不知要做什么、或多数学生无从下手),要么过小(无讨论的价值);要么过多过散(使学生讨论无主题);要么就是设计的问题对于理解课文突出目标作用不大或无挑战性,激发不出学生的讨论欲望或探讨兴趣。
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符合学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中低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差,建议预学主要布置认
读生字,读通课文,在课外完成,字词掌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内完成。
教师安排自学时目标一定要明确,提出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要使大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但也不能太简,太简则没有价值,也不利于发现问题,以开展更深层次的讨论活动。
例如《秋天的雨》可这样设计:1、大声读课文,连续读三遍,读正确,读流利(自由读,字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第二段,先说说写了些什么,再展开想象,然后真空(黄黄的叶子像------,扇哪扇哪----;红红的枫叶像——,——,——;橙红的——像——,——,——)。
如一老师布置的前置学习是(二年级)背诵一篇还没学习的课文,没考虑任务与难度。
(三)语文课要突显语文味
1、语文课要有琅琅的书声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1)教师的范读。
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
教师的范读读的好,学生自然地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逐渐地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
(2)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种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即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竞赛式朗读。
学生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有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
(4)配乐朗读。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因此,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
2、练习设计要培养说话能力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教学前面提到的《秋天的雨》,读第二段,先说说写了些什么,再展开想象,然后真空(黄黄的叶子像------,扇哪扇哪----;红红的枫叶像——,——,——;橙红的——像——,——,——),再如《丑小鸭》一课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
”“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
”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3、写字教学要落到实处
现实状况:学生学过的生字大多不认识;校长说现在的
学生主要是不会写字,成了学生学习的拦路虎。
课标诠释“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目前是机械重复操练,抄写错误成根,理论指导重于实践操作。
具体要求:每节课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写的指导和练习,边写边指导边指导边练习,少理论多实践,切忌放任自流;新老方法相结合,如书空、描红、临摹、拓写、听写、板演、互查、抽查、听写大会等等;有写有评,分散难点。
4、德育渗透要适到好处
学生在进行班级交流时,经常会见到一种程式化的交流方式:小组全体上台,然后小组长说:“大家好,我们是××组,现在由我们和大家交流,下面有请第一发言人。
”然后第一发言人又说,“大家好,我是××组的第一发言人,我和大家交流的问题是……”然后依次是第二发言人、第三发言人……,有人说这是进行了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讲礼貌,而我认为这种贴标签式的文明礼貌教育未必能起到作用。
那么,课堂上应该怎样进行德育渗透,以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德育目标呢?我认为重点应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严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渗透要适合课程特点,不能牵强附会。
如一老师在教学《三个儿子》时,学生们已经把问题统一到孝敬父母上了,教师又花费了好长时间从爱劳动,懂事,做自己
能的事等等来说教。
以上这些只是个人对“三学小组”课堂教学模式和实实在在上好语文课的一点粗浅认识,不能算是具体要求,仅供大家在教学中参考。
三、理科生本活动工作室下一阶段研究任务
1、文科生本课堂工作室全体成员每人撰写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内容是“如何处理好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关系”,题目自定。
格式用内容要求:有题目,调研对象,有调研目的,有结论与分析(要有数据或案例分析),有解决问题的建议。
2、所有语文教师写一篇反思,题目为“‘三学小组’教学我还要——”。
3、上交时间:12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