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代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红素的代谢
LOGO
概念
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它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

有毒性,可对大脑和神经系统引起不可逆的损害,但也有抗氧化剂功能。

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来源
胆红素的来源:
①大部分胆红素是由衰老红细胞破坏、降解而来;
②小部分胆红素来自组织
③极小部分胆红素是由骨髓幼稚红细胞破坏旁路胆红素
胆红素生成胆绿素还原酶亚铁血红素溶血微粒体亚铁血红素
氧化酶一氧化碳铁
胆红素胆绿素
(250~300 mg/天)
红细胞
代谢过程
红细胞分解而来的游离胆红素不溶于水,这种胆红素入血后形成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

在进入肝之前这种复合物分离成胆红素和清蛋白。

进入肝后胆红素会
与肝内Y蛋白和Z蛋白结
合成胆红素-Y蛋白和胆红素-Z蛋白,这个反应是可逆的。

胆红素-Y蛋白和胆红素-Z蛋白在葡萄糖醛酸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溶于水。

结合胆红素随着胆汁进入小肠,在小肠内脱掉葡萄糖醛酸生成胆素原,胆素原进一步氧化成黄褐色的胆素,这就是粪便的主要颜色。

在小肠里的胆素原可以经过肠肝循环再次到达肝,这部分的胆素原大
部分仍以原形排到肠道,一小部分的胆素原进入体循环,并随尿排出。

它是尿颜色的来源之一,是尿液中主要的色素。

1、在生理情况下,肠道中形成的胆素原约有10%~20%由肠系膜静脉吸收经门静脉进入体内,除有部分胆素原进入体循环外,肝可以有效地、不经任何转变地将重吸收的大部分胆素原从胆汁中又排泄出来,此称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2、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代谢过程
除了新生儿之外,一般人的值大致固定,并无年龄上的差异。

此外,饮食与运动也几乎不会引起变动,但长时间绝食后会有上升的趋势。

胆红素一生的不同阶段
【红细胞中】: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释放血红蛋白(占70%)——分解为血红素+珠蛋白(珠蛋白降解为氨基酸)————胆绿素——胆红素
【肝脏中】: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胆红素清蛋白结合体——转运至肝脏(被肝细胞摄取前与清蛋白分离)——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水溶性强——肝细胞分泌结合胆红素
【肠道中】
进入肠道——脱去葡萄糖醛酸基——胆素原。

【肠道外】
被氧化为胆素——大部分随肠道粪便排出,小部分吸收入血经肾脏排泄
代谢图
胆红素正常值
[总胆红素] 3.42~20.05μmol/L [直接胆红素] 0~6.48μmol/L [间接胆红素] 0~20μmol/L
黄疸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34.2 μmol/L)致使皮肤、粘膜、巩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症状和体征。

隐性黄疸(17. 1 μmol/L—34.2 μmol/L )
黄疸1、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性黄疸
3、胆汁淤积性黄疸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溶血病: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后天获得性溶贫:自身免疫性溶贫、新生儿溶血、输异型血后溶血、蚕豆病等等
发病机制:
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UCB增多,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另一方面,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可削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

Contents
总胆红素增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或有所增加。

尿胆原增加,粪胆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故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

一般表现:轻度黄疸,浅柠檬色,不伴皮肤瘙痒
原发病表现:急性溶血时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尿,甚至急性肾衰;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有贫血,脾大表现。

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肝癌等。

发病机制:
1、肝细胞功能受损,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泌功能降低,血中UCB↑
2、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UCB转变为CB,并输入毛细胆管,但CB可从坏死的肝细胞反流入血循环,血中CB↑。

而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渗出性病变与水肿以及小胆管内胆栓形成→胆汁排泄受阻→反流入血→血中CB↑
Contents
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加。

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可增高。

临床表现:
皮肤浅黄或深黄色;胆盐沉积可刺激神经末梢有轻度皮肤瘙痒
黄疸+肝功受损的表现;倦怠、乏力、食欲减退,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

病因:
(1)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如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2)肝内胆汁淤积: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氯丙嗪)、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发病机制:
胆道阻塞,阻塞上方压力↑ →胆管扩张→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胆红素反流入血→黄疸。

31
胆红素增高,尿色加深,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减少。

在胆道完全阻塞时,尿胆原可消失
临床表现:
皮肤暗黄色或更深(黄绿色);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陶土色。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是一组综合的病症,为非溶血性、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所致的黄疸。

先天性病人家族中约有25%~50%的人有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从严格的定义讲,其特点为非溶血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而血清胆酸正常,肝功能正常。

Company Logo
鉴别诊断
1、假性黄疸
某些药物如阿的平,食物如胡萝卜可引起皮肤黄染,但多在暴露部位为主,血胆红素不高。

2、球结膜下脂肪堆积
多见于老年人,黄色不均匀,内眦明显,皮肤不黄,血胆红素不高。

小结
游离==非结合==间接==不溶于水因此不能通过肾脏的大门==不能出现在尿中结合==直接==溶于水
因此可以通过肾脏的大门==出现在尿中
三种黄疸鉴别
鉴别项目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症状体征贫血、Hb尿
脾肿大
肝区不适、消化道症状
重、脾肿大
黄疸波动/进行性
加深、胆囊肿大、
皮肤瘙痒
血清胆红素UCB升高明显UCB升高CB升高CB升高明显CB/TB <20%>35%>60%
尿胆红素(—)(++)(+++)尿胆原(++)/升高正常/—/+(轻度)(—)/降低尿胆素(++)/升高正常/—/+(轻度)(—)/降低
粪便颜色深变浅或正常完全梗阻时为陶土色
备注
尿三胆:尿中胆色素包括胆红素(bilirubin)、尿胆原(urobilinogen)及尿胆素(urobilin),俗称尿三胆。

它们都是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被分解代谢的产物。

胆红素是有毒的脂溶性物质,正常人每天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生250-300mg胆红素,肝脏每小时能清除约100mg胆红素,远远大于机体产生胆红素的能力。

Contents
感谢您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