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OP平台的实践,讲B端产品设计心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篇内容是个人在公司做POP期间的一些思考与总结,涉及战略目标、产品范围、产品规划、产品架构等主题以及主题间的关系。内容主线是当时做产品的历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回顾介绍B端产品设计的方法,虽取名“产品设计心法”,但也仅仅是个人的点滴实践。
互联网产品,组织、系统、人是三位一体的,在写POP产品历程前,先放一段POP组织历程的插曲。
一、组织插曲
POP组织历程由产技和业务两条组织线交织,经历了三个阶段:
•15未-16初(一个Q):没业务团队;产品+开发组成小团队,共2个产品+10个左右的开发(前后端),汇报给后台
产品总监-WC。
•16初-17初(一年):业务团队形成,分别组建招商、商管、运营、KA 几个小Team,总规模维持20人左右,汇报给POP
平台总监-WLL;这一阶段产品扩大到5人,开发团队扩大到
20人左右(前后端),汇报给后台产品总监-MLR(我在这
个阶段加入团队)。
•17初-19初(两年):业务侧,运营分为标品BG、非标BG、KA三条线,标品BG回到各类目,KA独立,招商、商管、
培训、非标运营汇报给POP VP(P、L);产品团队最多9
人,开发团队扩大到40人左右(前后端),汇报给POP产品
总监(HJY\WDY\HWH)。
二、产品历程
POP产品从完整性看,至今也只是构造了一个基础的平台雏形;产品生命周期上,POP当前也只能算是到了成长初期。三年时间,POP一路走的“慢吞吞”。之所以“慢”,原因可以归结为这几方面:
1.战略摇摆,油门没踩足:虽迫于成长压力以及品类扩展等需
要,决定做POP,但受制于种种约束和担扰,公司的战略决
心依然不坚定,导致核心人才缺位,战略执行不到位;虽然
19年将POP定为公司战略方向,但战略高度与重视度也依
然不够。
2.资源瓶颈,油箱不够量:基于第一个因素,POP团队的资源
一直不能充足供应,人力、财务、流量一直处于贫血状态。
以产技人力为例,无论是最初的小组还是到后面的事业部,
长期处于HC不足,HC不满编的状态。涉及到共公资源的争
取,POP也一直是为其它业务让路。
3.独立研发,走上慢车道:公司原有的电商系统架构是传统的
B2C结构,而且只有很薄的一层商城业务,POP属于B2B2C
模式,大量的业务系统需要从头开始研发(比如:招商、商
管、店铺等);另外,由于最初的底子薄,中台基础弱,系
统协同整合的难度非常大,一些与自营重合的业务系统,也
只能被迫独立开发(比如:商品、订单、促销、营销、CRM…
等)。
PS:路走得慢,主要还是开车人自身的问题。试想,产品团队如果足够牛逼,他们是可以影响战略,争取资源,甚至改变车道的。有关自己和团队的问题,将另起一篇“过与失”总结。
路走得慢,过程也有不少鸡毛,但产品思路依然有章迹可寻。我尝试从“战略-策略-行动”三个层面做些分析推演。
“战略-策略-行动”之间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产品设计的一个基本方法论。
先用个高大上的事例来说明下三者间的关系:
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战略的目标是要实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战略范围圈定在政治、经济层面的开放;策略采用“改革”的方式来实现,规划时是先在沿海地区试点再扩大到全国,行动时建立了配套的发改委和相关的制定来保证落地。
再以建房子为例,目标是要建房子,范围好比圈地基,规划是做实施工计划,具体行动是打框架和砌墙等等。
在产品战略层面,我重点探索公司战略与产品战略的关系,从战略里找到产品目标,进而描绘出产品的范围;策略承接范围,我着重介绍将范围具象成产品规划和roadmap的过程;行动是规划的具体落地,我将介绍些POP的具体产品形态和系统架构。
POP之于公司,是一个年度或者阶段性的战略,类似的战略还有工厂店、会员、内容等。
公司战略(Strategy)是公司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方向,明茨伯格将战略解释为:一系列或者整套的决策和行动方式。POP产品战略,可以理解为支撑POP战略的一系列产品决策。在POP、工厂店、会员、内容等几个业务战略里,POP优先级也相对靠后,公司战略的关系见下图:
POP这种叫法有两种溯源,一种是源自京东,另一种是源自亚马逊(供应链的一种模式)。类似的业务模式在阿里系一贯就叫“平台模式”,这是对POP商业模式的高度概括。
京东的POP是Platform Open Plan的缩写(据说是大强子亲自定的),译为“开放平台计划”,可拆解为“开放平台|计划”,也可解读为“开放|平台|计划”,前一种拆解有显狭隘,但却是大多数同行的理解。
公司POP的产品战略是贴着京东“开放|平台|计划”这一层意思来延展的,意图是通过开放的方式去构建一个能力平台,这个平台的能力是开放的,服务是开放的,构建的方式和过程是开放的,决策的逻辑也是开放的。
这种开放不仅是对组织内,还包括对组织外,包括商家、合作伙伴、服务商、ISV等。
这个逻辑下,POP有点PAAS甚至SAAS的意思。理想情况下,它要构建出一个良性的生态——生态里,有人提供基础设施,有人负责服务提供,有人负责规则治理。各个角色各司其职,充分协同,合作共赢,简化的业务模型见图1。
从这个视角看,POP的战略前景很美好,产品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对应的产品范围相当宠大,阿里、腾讯、亚马逊、京东等巨头几乎都是按这个套路在玩。
图1-POP业务模型
公司做POP的愿景并没有这么宏大,我们的动机,第一是通过POP来拓展品类,第二是讲好资本故事。
其中,品类扩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品类拓展时以自营为主、POP 为辅。POP和自营两种模式并存时,一直是自营占绝对主导地位(两种业务的关系见图2)。在这个背景下,POP产品的业务目标的核心是“品类扩充”,不涉及平台生态的建设,也没有太多商业化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