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近自然度评价体系的建立
2023年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操作手册
2023年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操作手册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森林城市建设成为了各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追求。
为了全面评价和监测各地森林城市的建设情况,国家自然资源部制定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操作手册》,用于指导各地森林城市的评价工作。
二、评价指标体系1. 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操作手册规定,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的城市可以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
2. 绿地覆盖率绿地覆盖率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操作手册规定,绿地覆盖率达到40以上的城市可以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
3. 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人民裙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操作手册规定,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可以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
4. 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操作手册规定,城市生态建设项目的数量、质量和覆盖面积都应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
5. 管理水平城市的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操作手册规定,城市应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保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三、评价流程1. 提报资料申报评定国家森林城市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名称、行政区划、人口规模、森林覆盖率、绿地覆盖率、空气质量、生态建设项目情况、生态环境管理措施等。
2. 实地考察国家自然资源部组织专家对申报评定国家森林城市的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城市的森林覆盖情况、绿地建设情况、空气质量状况、生态建设项目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3. 评审认定由国家自然资源部组织专家对申报评定国家森林城市的城市进行评审认定,对符合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操作手册要求的城市进行认定。
4. 公示公告国家自然资源部对认定的国家森林城市进行公示公告,向社会公众公布认定情况。
森林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
森林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
一、简介
森林城市测评体系是用于评估和监测城市森林覆盖率、生态质量、环境绿化等方面的重要工具。
本操作手册旨在指导用户如何使用该体系进行城市森林环境的评估和监测,以促进城市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二、操作流程
1. 数据收集
在进行森林城市测评之前,需要收集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地形图、植被分布图、气象数据、土壤类型和养分状况等。
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遥感技术、政府部门公开数据等多种方式获取。
2. 确定评估范围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评估的具体范围。
可以是一个行政区域、一个生态系统或者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等。
确保评估范围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
3. 制定评估指标
根据森林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制定具体的评估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绿地率、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等。
确保指标的选取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评估指标进行分类和整理,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以揭示城市森林环境的质量和问题。
5. 结果评价与反馈
根据分析结果,对城市森林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促进城市森林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注意事项
1. 数据质量:确保收集到的数据准确可靠,避免误差和异常值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2. 指标选取:评估指标的选取应结合实际情况,考虑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数据分析: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森林公园改造思路研究——以佛山市南海区雷岗公园改造为例
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森林公园改造思路研究———以佛山市南海区雷岗公园改造为例沐潇潇(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工程建设中心,广东佛山528200)摘要:为合理利用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林地森林景观资源,让城市居民能近距离认识森林,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雷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完善公园布局和基础设施,改造林相等方式,重塑森林近自然植物群落,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中心区森林公园,为类似地区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公园;景观改造;林相改造;佛山市南海区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1)24-0014-0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自古以来,回归田园、山野,是一代代人喜爱和追求的生活方式,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森林公园建设能有效实现人们便利的亲近自然的愿景。
1森林公园概述城市森林公园是以一定规模的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生态环境保护、景观培育、建设控制、减灾防灾、观光旅游、科普教育、郊野探险等综合功能,并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是城市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
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森林公园通常有较大规模的绿量,竖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是城市不可多得的“绿肺”,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效减轻热岛效应,提供丰富的公共生态空间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
此外,城市森林公园也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场所,置身其中,人们能真切体会到人与森林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到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增强人们爱护森林、保护森林的意识[3]。
2研究背景与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不断扩张,生活在城市的人与山林愈加疏离,但在一些城市,原本近郊有丘陵、山岗,随着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张,这些林地逐渐被纳入城市建成区范围内[4]。
森林公园在植物群落组成、景观类型、林相效果等方面与城市公园绿地有所区别,如何合理规划,使其在保持林地生态属性的前提下,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有效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5]。
运用森林近自然经营理念创建延安森林城市
二、 应用森林近 自然经营理念创建延安森林城市 已具备 的条件 ( 一) 自然条件 延安 市 区位于黄 土高原丘 陵沟壑 区, 平均海拔 高度 9 6 0 ~l 1 4 3 m, 属暖温带半 干旱 、 半湿润大陆性 气候。主要气候 特点 为春季 干旱多风 , 夏 季气 温湿 热 , 秋 季凉 爽多 雨 , 冬季 寒冷 干燥 。年平 均气 温 7 . 7 ℃~ 1 0 . 6 ℃, 极端最 低气温一 2 5 . 4  ̄ C, 极端最 高气温 3 9 . 7 ℃, ≥1 0 ℃的活 动积 温3 2 6 8 . 4  ̄ C , 无霜期 1 7 2 天, 全年平均 日 照时数 2 4 7 1 . 7 小时 , 年平均降雨 量5 4 9 . 6 m m, 雨量 多集 中在 7 、 8 、 9 三个月 。年平均蒸发量 1 5 0 1 . 9 a r m, 是 降 雨量 的2 . 7 倍 。土壤 以黄 绵土 为主。主要 的灾 害性 天气 为干旱 、 早 霜、 晚霜 、 冰雹 和干热风等 。 市 区由“ 山两河” 组成 , 三山分别是宝塔山 、 凤凰山 、 清凉山 , 其各 自 独立, 相互 对峙 , 中间形成 山谷地带 , 延河 、 西 川河 从 中穿过 , 且山势
延安 _ 在 过去 的十几年中 比较重视绿 化林业建 没 , 其重点主要 集 r 1 1 在延安 城区周边 的绿化和保护 L, 城 区周嗣 的森林 覆盖率有 了明显提 高 。但是 , 森 林结构布局 不尽合理 , 树种种类单一 、 群落结构简单 , 森林 生态系统脆弱 ; 城区内的大部分 绿地仅 突出景 观功能 , 生物多样 性不够 丰富 , 养护成 本很 高 , 这些都很难 满足创建延安森 林城市的要求 , 进~ 步思考如何恢 复和创建稳定的城 市生态系统尤为重要 。 森林近 自然经营理 念, 是在 充分利用 自然力 的前 提下 , 减少 在森林 经 营中的盲 目 性 和无谓的资金 消耗 , 节省人 力财 力 , 降低经营成本 , 保 证森林 面积的恒定和永续利 用 , 提高生物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 获 得较高 的经济 效益 、 明显的生态效益以及 良 好 的社会效益 , 最终实现森 林 可持续 经 营的培育 理念 。在 创建延 安森林城 市的过程 当中适 当借 鉴、 应用森林 近 自然经 营理念 , 在参照本地 区的 自然条件下 , 可以达到 优 化城市生态环境 、 提高居 民生活质量延安森桩城市
中国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与规划设计创新理念
城市森林学重点(1)
前18讲,90%的考点每节课的课后题将构成考试的简答题填空10个*2选择5个*2名词解释5个*2问答5个*10综合题1个*第一节一、城市森林与城市园林的关系?1、城市森林和城市园林都是伴随着城市环境状况恶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发挥社会生态效益为前提;2、城市森林和城市园林的相互融合是势在必行的,城市园林融入城市森林,可以大大地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城市园林是通过借鉴城市森林的优势;4、两者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可以改善环境。
二、城市森林与林业的关系?1、林业是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及其林副产品、利用森林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 (PPT中概念)2、城市森林主要是研究城市化区域的树木和其他绿色植物的种植、养护和管理的一种综合性的城市学方法;三、城市森林与城市绿地的关系?1、城市绿地就是城市范围内的各种绿地,狭义上,是指城市中所有的园林植物种植地块和园林大部分的用地,广义上,是指包括园林绿地和农林生产绿地(农地和林地) ;2、城市森林是广义城市绿地的一种类型,是城市绿地的一种高级形式;3、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样都具有改善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能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生活空间,满足人们对环境各方面的需求。
第二节一、城市森林学兴起的原因?1、城市“人口爆炸”;2、人居环境恶化; (逆城市化现象)3、资源短缺问题;4、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大气、噪声、悬浮尘粒、水体)5、城市生物多样性减少;(热带地区18.5万热带植物,70%植物都是正在消亡) 7、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第三节一、城市森林建设的意义?1、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
2、培育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3、减少养护管理压力和费用,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4、改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景观,拓展市民生存空间第四节一、什么是森林生态系统垂直结构?什么是水平结构?什么是时间结构?垂直结构:空间上的垂直配置,形成了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 .水平结构: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在空间的水平分化或镶嵌现象;时间结构(时间成层现象) :植物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在时间上的配置;时间分化体现在层片结构的季节性更替,群落的层片结构随季节性变化,-个层片为另-个层片所取代,或者随着季节性的变化而出现依次更替的季节层片;二、城市森林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原理?1、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在系统内外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发展起来的。
森林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
森林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1.引言森林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旨在提供一个指导和参考工具,帮助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们评估森林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水平。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森林城市测评体系的操作步骤、标准以及应用实例,帮助用户准确评估城市的绿化覆盖、生态保护、生活品质等关键指标。
2.背景森林城市测评体系旨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环境和社会挑战。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增加,城市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
森林城市测评体系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能够帮助城市管理者提高森林城市建设的质量。
3.测评指标森林城市测评体系包括多个评估指标,涵盖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测评指标示例:3.1 森林覆盖率:测量城市绿地面积和总面积的比例,反映城市中绿化的程度。
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评估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以货币价值方式表示。
3.3 空气质量:评估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包括颗粒物、二氧化氮等,反映城市环境的健康程度。
3.4 居民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城市居民对森林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满意程度。
4.操作步骤4.1 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与测评指标相关的数据,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居民调查数据等,并进行整理和归档。
4.2 指标计算与评估:根据测评指标的计算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的评估结果。
4.3 数据可视化与报告生成:根据评估结果,使用可视化工具将数据呈现为直观、易于理解的图表和地图,并生成测评报告。
4.4 结果解读与建议:根据测评结果,对城市的绿化、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5.应用实例5.1 某市森林城市测评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为45%,低于国家标准要求。
根据测评结果,该市政府决定增加绿化投入,并制定了新的森林城市建设规划。
5.2 某市森林城市测评结果显示,空气质量指数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浅谈小城镇城市森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关键词 】 、 J城镇 城市森林建设 问题 对 策 J
中图分 类号: U 8 .I 1 文献标识 码: T 9 4 1+ l A文章 编号 : 0 .0 72 1) 12 2 O 1 94 6 (0 20 . 1 . l 0
小 城镇 城 市林 业 建设 的主 要 目的是通 过 建立 森林 与 城市 相互 支撑 的 平衡 关系 , 来支 持 和促 进 城 市 的持 续 发 展 。 科 学 发展 观 在 的指导 下 , 以小城 镇城 市森 林 规划 为 龙头 , 在小 城镇 建设 之 初 , 就 建立 良好 的绿 色环 境 , 于 小 城镇 的可 持 续 发展 具有 重 要 作 用 。 对
的林业 建设 , 同 山区的 林业建 设 息息相 关 , 其 且各 自的 发展 相互促 进 又带 动 整 个林 业 的 进 步 。 外 , 市 林业 建 设 对林 业 的重 要功 此 城
4、 强 小 城 镇 城 市 森林 建 设 的 对 策 加
( ) 网化 与水 网化 结 合 。 于 城 市特 点 , 面 整 合 林 地 、 1林 基 全 林 网 、 生木 等多 种模 式 , 效增 加城 市林 木数 量 ; 复 城市 水 体 , 散 有 恢 改 善水质, 使森 林 与各 种级 别 的 河流 、 沟渠 、 坝 、 库 等 连为 一 体 ; 塘 水 建 立 以 核心 林 地 为森 林 生态 基地 , 以贯 通性 主 干 森林 廊 道 为 生态 连接, 以各 种林 带 、 网为生 态 脉络 , 林 实现 在整 体上 改 善城 市 环境 、 提 高 城 市 活 力 的 林 水 一 体 化城 市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 ( 科 学配 置 植物 , 2) 形成 近 自然群 落 。 物配 置 应 坚持 以乡 土 植 树 种为 主 , 立足 于 当地地 理 、 气候 等条 件 , 坚持 “ 适地 适树 ” 原则 。 的 城市 森林 建 设 应 实施 近 自然 建设 模 式 , 以乔木 树 种 为主 , 灌木 、 与 草 本 、 本及 草 坪地 被植 物 相 结合 , 成复 层 混交 、 藤 构 相对 稳 定 的 人 工植 物群 落 , 出物 种多样 性和 层 次丰 富性 , 突 有效 改 善城 市 生态 状 况 , 富城 市景 观 , 丰 形成接 近 自然 的绿 色 空 间 , 进一 步挖 掘 其 生态 服务潜能。 ( ) 照规划 进 行城 市林 业建 设 。 3依 在进 行 城市 建 设 时必 须依 照 城 市林 业建 设 规 划 , 成 以花草 林 木 构 筑 的 景观 多样 性 、 态 系 建 生 统 多样性 和 生 物物 种多样 性 为特 征 , 以林木 为主 体 , 森林 与 其 他植 被 有机 结 合 的绿 色 生态 圈 , 形成 城 区 、 近郊 、 郊及 自然 保护 区的 远
祁连山林区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人工林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建立
第44卷第7期2024年4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44,No.7Apr.,2024基金项目:低效退化天然白桦林林分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2022⁃SF⁃160)收稿日期:2023⁃05⁃15;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24⁃01⁃13∗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hkn@bjfu.edu.cnDOI:10.20103/j.stxb.202305151022程唱,蔡有柱,赵丽娟,邹星晨,张泽鑫,刘欣悦,贺康宁.祁连山林区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人工林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建立.生态学报,2024,44(7):2971⁃2980.ChengC,CaiYZ,ZhaoLJ,ZouXC,ZhangZX,LiuXY,HeKN.Establishingnear⁃naturalnessevaluationsystemofartificialforestbasedonwaterconservationabilityintheouteredgeofQilianMountainsinQinghaiProvince.ActaEcologicaSinica,2024,44(7):2971⁃2980.祁连山林区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人工林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建立程㊀唱1,2,3,蔡有柱4,赵丽娟4,邹星晨1,2,3,张泽鑫1,2,3,刘欣悦1,2,3,贺康宁1,2,3,∗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00832北京市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㊀1000833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㊀1000834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林场,西宁㊀810100摘要:建立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对于修复森林生态功能㊁保障森林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近自然度尚未有统一的评价体系㊂祁连山地区的森林系统承担着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其现存的人工林客观地开展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近自然评价是亟需解决的问题㊂以祁连山东部金禅沟㊁塔尔沟小流域40个不同林分起源的云杉纯林㊁白桦纯林㊁云杉白桦混交林为对比研究样地,对涉及近自然度和水源涵养能力的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筛选出中高敏感度指标,通过欧氏距离法结合熵权法定量评价人工林近自然度,通过模糊物元法定量评价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然后采用6种方法对近自然度和水源涵养得分分布进行拟合(R2>0.4),并利用K⁃means法建立了4个近自然度评价等级㊂研究表明祁连山东部地区大部分人工林近自然度评级处于半天然林阶段,通过改造纯林为针阔混交林可以同时提高其近自然度与水源涵养能力㊂研究旨在构建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近自然度评价体系,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修复提供理论支持㊂关键词:天然林;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近自然度Establishingnear⁃naturalnessevaluationsystemofartificialforestbasedonwaterconservationabilityintheouteredgeofQilianMountainsinQinghaiProvinceCHENGChang1,2,3,CAIYouzhu4,ZHAOLijuan4,ZOUXingchen1,2,3,ZHANGZexin1,2,3,LIUXinyue1,2,3,HEKangning1,2,3,∗1KeyLaboratory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SoilandWaterConservationCollege,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2Beijing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Beijing100083,China3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ofForestryEcologicalEngineeringof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4BaokuForestFarm,DatongHuiTuAutonomousCounty,Xining810100,ChinaAbstract:Theevaluationofnear⁃naturalnessisawidelydiscussedtopicatpresent.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restoreforestecologicalfunctionandprotectforestsustainabledevelopmentbyestablishinganear⁃naturalnessevaluationsystem.However,thereisnounifiedevaluationsystemforforestnear⁃naturalness.Thisstudyfocusesontheconstructionofnear⁃naturalevaluationbasedonwaterconservationcapacityandprovidestheoreticalsupportfortherestorationofforestecosystemservices.Inordertoexplorethemanagementmodeofnear⁃naturalforests,thispapertakestheartificialforestin279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theouteredgeofQilianMountainsinQinghaiasacasestudy.TheforestinQilianMountainsplaysanimportantroleforwaterconservationinwesternChina.However,intheearlystage,someplantationswereplantedaccordingtothetimberforeststructure.Asaresult,therearewidespreadproblemssuchaspoorstabilityofforestsystem,lowwaterconservationfunction,anddifficultyi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orests.Itisanurgentproblemtoobjectivelyevaluatethewaterconservationcapacityofexistingplantationsandexplorethenear⁃naturalmanagementmeasuresofforests.Inthisstudy,40spotsplantedwiththePiceacrassifoliaKom.forest,BetulaplatyphyllaSuk.Forest,andPiceacrassifoliaKom.andBetulaplatyphyllaSukmixedforestwithdifferentstandoriginsinJinchangouandTalgousmallwatershedintheeasternQilianMountainswereinvestigated.Sensitivityanalysiswascarriedoutontheindexesrelatedtonaturalnessandwaterconservationability,andthemediumandhighsensitivityindexeswereselected.Theforestwaterconservationfunctionwasevaluatedquantitativelybyfuzzymatterelementmethod,andthenear⁃naturaldegreeofartificialforestwasevaluatedquantitativelybyEuclideandistancemethodcombinedwiththeentropyweightmethod.Sixmethodswereusedforregressionfitting(R2>0.4)ofnear⁃naturalnessandwaterconservationscores,andfournear⁃naturalnessevaluationlevelswereestablishedbyK⁃meansmethod.TheresultsshowedthatmostoftheartificialforestsintheeasternQilianMountainswereinthesemi⁃naturalforeststage,andthenear⁃naturalnessandwaterconservationabilityofthepureforestscouldbeimprovedbytransformingthemintomixedforests.Inthemeanwhile,thestudydemonstratedthattheforestsinthesemi⁃naturalstagewerethekeyobjectofforesttransformation.Bytransformingsemi⁃naturalforests,thewaterconservationcapacityoflocalforestscanbegreatlyimproved.Inaddition,thestudystillneedstoinvestigatethenear⁃naturalforeststoimprovetheprogressoftheevaluationsystemandfurtherexplorethenear⁃naturalforestmanagementmeasuresforsemi⁃naturalforests.KeyWords:naturalforest;plantationforest;waterconservationfunction;degreeofnearness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和多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㊂水源涵养功能是森林重要的生态功能[1],陆地90%以上的淡水资源均由森林涵养[2]㊂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不合理的营林措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3]㊂营造水源涵养功能主导的人工林,并对其进行近自然经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4]㊂ 森林近自然经营 是在 法正林 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理念,其核心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㊁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多功能的缓冲能力[5]㊂对森林进行近自然度评价,确定生态系统恢复的参考标准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话题[6]㊂然而,由于各地区历史背景㊁实际情况不同,目前国内外针对近自然度的评价尚未形成一致的体系[7]㊂结合森林生态功能,探究保障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近自然经营模式更鲜见报道㊂基于水源涵养能力构建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对于修复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探索水源涵养林近自然经营道路意义重大㊂现有的研究普遍基于林分结构㊁状态特征对森林进行近自然度划分,评价体系难以反映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以及指导森林的近自然经营,评价方法多使用层次分析法,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㊂赵中华[8]基于林分状态特征对红松林㊁锐齿栎进行评价,将森林自然度划分为7个不同的等级;彭舜磊[9]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秦岭地区的近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将森林类型近自然度划分为5个等级;刘常富[10]建立了城市森林近自然度综合评价体系,将自然度划分为4个等级;许洺山[11]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海岛植被进行近自然度评价,本研究通过欧氏距离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敏感性筛选,能够客观㊁有效地建立近自然度评价体系,且将近自然度评价与水源涵养能力评价相结合,对于识别不同自然度的水源涵养林,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㊂青海祁连山东部地区分布有众多河流,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㊂林区外沿人工林由于初期按用材林结构种植,后期划归为生态公益林,普遍存在森林系统稳定性差㊁水源涵养功能低㊁森林难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构建一套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森林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对于当地造林和营林有着重要的意义㊂1㊀试验地概况本研究在青海省祁连山东部大通县的塔尔沟小流域㊁互助县的金禅沟小流域(36ʎ4ᶄ 39ʎ21ᶄN,92ʎ53ᶄ 103ʎ1ᶄE)两个试验区进行㊂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㊁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平均海拔1310 5821m㊂试验点的年平均气温分布为1.2 4.2ħ,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为410 510mm,年平均蒸发量分布为1148.3 1465.9mm,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棕壤㊁山地栗壤㊁山地灰棕壤等;青海云杉(PiceacrassifoliaKom.)㊁白桦(BetulaplatyphyllaSuk.)等为当地的主要树种,目前祁连山东部地区承担着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㊂图1㊀研究区概况图Fig.1㊀Overviewofthestudyarea2㊀材料与方法2.1㊀样地设置与调查实验于2021年和2022年的5 9月份(植物生长季)进行,调查树种为青海云杉纯林㊁白桦林纯林㊁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㊂本次调查共建立了40个样地(24mˑ24m),其中20个为天然林样地,20个为人工林样地,两种林分起源的样地树种类型均为青海云杉纯林㊁白桦纯林㊁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人工林龄组均为中龄林,天然林龄组为中龄林㊁近成熟林㊂我们对样地中的所有树木编号并进行每木检尺,调查了每棵树的树高㊁胸径㊁位置㊁冠幅等基本信息,并记录了相应的海拔㊁坡度㊁坡向等研究样地概况信息,详见表1㊂2.2㊀水源涵养指标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主要由林冠层㊁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蓄水保水能力体现;林冠层选取林冠高度㊁冠层持水量[12]2个指标;枯落物层选取枯落物厚度㊁枯落物储量㊁枯落物持水能力3个指标,其中枯落物厚度㊁储量采用五点取样法(样方1mˑ1m)测定[13],枯落物持水能力采用室内浸泡法测定[14],土壤层选取毛管孔隙度(0 20cm㊁0 60cm土层)㊁非毛孔隙度(0 20cm㊁0 60cm土层)㊁饱和导水率(0 20cm㊁0 60cm土层)6个指标,结合前人研究,本研究区样地土壤厚度分布约为60cm,其中0 20cm土壤为表层土壤,受植物根系影响较大,因此选取0 20cm㊁0 60cm厚度土壤层指标表征土壤物理性质,毛管孔隙度㊁非毛管孔隙度测定采用环刀法[15],饱和导水率测定采用定水头法[16]㊂2.3㊀近自然指标近自然指标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针对不同的研究背景,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指标㊁方法㊂综合国内外主流观点,本研究从林分结构㊁生物多样性㊁林下更新状况㊁干扰程度㊁森林稳定性5个方面,从郁闭3792㊀7期㊀㊀㊀程唱㊀等:祁连山林区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人工林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建立㊀度[17]㊁角尺度[18]㊁混交度[19]㊁大小比数[20]㊁结构类型㊁单位面积蓄积量[21]㊁灌草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2])㊁自然更新㊁枯倒木比例[23]㊁人为干扰程度㊁病虫鼠害程度[24]㊁火险等级[25]共13个指标,构建如图2所示人工林近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㊂表1㊀研究样地概况Table1㊀Overviewofthespots林分起源Originofforeststands林分类型Typeofstand样地数量Numberofplots平均树高Averageheight/m平均胸径AverageDBH/cm海拔分布Elevationdistribution/m坡度分布Slopedistribution/(ʎ)天然林Artificialforest云杉纯林PiceacrassifoliaKom.716.72ʃ0.8420.85ʃ0.742419 267810 29白桦纯林BetulaplatyphyllaSuk.214.11ʃ0.6623.69ʃ0.262610 286920 37云杉白桦混交林PiceacrassifoliaKom.ˑBetulaplatyphyllaSuk.1115.03ʃ0.5723.56ʃ0.482470 286924 30人工林Naturalforests云杉纯林PiceacrassifoliaKom.511.70ʃ0.3515.61ʃ0.392459 26220 30白桦纯林BetulaplatyphyllaSuk.510.87ʃ0.4112.83ʃ0.642642 294414 26云杉白桦混交林PiceacrassifoliaKom.ˑBetulaplatyphyllaSuk.1011.25ʃ0.2915.93ʃ0.552756 294010 21㊀㊀DBH:胸径Diameteratbreastheight图2㊀近自然评价指标体系Fig.2㊀Near⁃natureevaluationindexsystem结合相关研究[26],将自然更新㊁人为干扰程度和结构类型确定为定性指标,每个指标分Ⅰ㊁Ⅱ㊁Ⅲ级,从Ⅰ级至Ⅲ级赋值分别为0㊁0.38和0.62㊂自然更新株数大于50株/hm2时,为Ⅲ级,自然更新株数在1至50株/hm2之间时,为Ⅱ级,自然更新株数小于1株/hm2时,为Ⅰ级;人迹罕至,很难抵达的地方,且几乎没有人类活动踪迹为Ⅰ级;很难抵达,但有人类活动踪迹为Ⅱ级;容易抵达,且明显具有人类活动踪迹为Ⅲ级;将林分垂直结构划分为乔木层㊁灌木层㊁草本层,同时包含3个层次的结构类型为Ⅲ级,包含2层的结构类型为Ⅱ级,仅有1层的结构类型为Ⅰ级㊂2.4㊀水源涵养能力和近自然评价方法对各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变异系数CV<0.3为低敏感,0.3<CV<0.6为中敏感,CV>0.6为高敏感,筛选出中高敏感性的指标;运用物元分析理论,通过欧式贴近度模糊物元模型,对不同造林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评价[27];通过欧式距离法和熵权法[28]分别对人工林近自然度进行评价,将所得数据标准化后并求取平均值㊂479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标准化方法为:xᶄ=x-xminxmax-xmin式中,xᶄ为标准化后的值,x为原始数据,xmin为最小值,xmax为最大值㊂除病虫鼠害程度㊁火险等级㊁人为干扰度㊁枯倒木比例外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㊂欧式距离表达式为:d(x,y):=㊀(x1-y1)2+(x2-y2)2+...+(xn-yn)2式中,d(x,y)为点(x1,y1)与点(x2,y2)之间的欧式距离㊂2.5㊀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用SPSS25.0㊁Arcmap10.6对获取数据进行处理,对林分水源涵养能力和近自然度进行评价,采用六种最常用的方法对两者进行拟合,确定最优拟合,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划分4类近自然度等级,作图使用Origin2019㊂3㊀结果与分析3.1㊀不同起源林分水源涵养能力评价表2中,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中㊁高敏感性的指标有林冠高度㊁冠层持水量㊁枯落物厚度㊁枯落物储量㊁枯落物持水能力㊁土壤非毛管孔隙度(0 20cm)㊁土壤非毛管孔隙度(0 60cm)㊁土壤饱和导水率(0 20cm)㊁土壤饱和导水率(0 60cm);天然林水源涵养中㊁高敏感性的指标有林冠高度㊁冠层持水量㊁枯落物厚度㊁枯落物储量㊁枯落物持水能力㊁土壤饱和导水率(0 20cm)㊁土壤饱和导水率(0 60cm)㊂表2㊀祁连山东部地区水源涵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Table2㊀EvaluationindexsystemofwaterconservationabilityineasternQilianMountains林分起源Originofforeststands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指标体系Vegetationwatersourceconservationabilityindexsystem算术平均值Arithmeticmean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敏感性Sensibility人工林林冠高度/m6.352.810.44中敏感Artificialforest冠层持水量/mm0.830.310.38中敏感枯落物厚度/cm3.131.740.56中敏感枯落物储量/(g/m3)516.69191.690.37中敏感持水能力/(g/g)1.830.970.53中敏感土壤毛管孔隙度(0 20cm)/%52.238.660.16低敏感土壤毛管孔隙度(0 60cm)/%51.987.270.14低敏感土壤非毛管孔隙度(0 20cm)/%4.132.870.70高敏感土壤非毛管孔隙度(0 60cm)/%3.802.540.67高敏感土壤饱和导水率(0 20cm)/(cm/h)8.359.851.18高敏感土壤饱和导水率(0 60cm)/(cm/h)3.252.760.85高敏感天然林林冠高度/m6.673.020.48中敏感Naturalforest冠层持水量/mm0.790.300.38中敏感枯落物厚度/cm3.161.660.53中敏感枯落物储量/(g/m3)574.59192.330.37中敏感持水能力/(g/g)2.422.311.26高敏感土壤毛管孔隙度(0 20cm)/%55.228.760.16低敏感土壤毛管孔隙度(0 60cm)/%53.598.670.16低敏感土壤非毛管孔隙度(0 20cm)/%5.851.700.29低敏感土壤非毛管孔隙度(0 60cm)/%4.521.220.27低敏感土壤饱和导水率(0 20cm)/(cm/h)13.9816.161.17高敏感土壤饱和导水率(0 60cm)/(cm/h)10.8417.872.14高敏感5792㊀7期㊀㊀㊀程唱㊀等:祁连山林区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人工林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建立㊀㊀㊀为确保评价体系敏感性较强㊁评价标准一致,选取不同林分起源的中㊁高敏感性的指标构建水源涵养能力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如图3所示㊂图3㊀40个不同林分起源样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得分对比㊀Fig.3㊀Comparisonofwaterconservationabilityscoresof40differentstandsoriginplots40个样地中,20个样地为天然林㊁20个样地为人工林,人工林中9个纯林算术平均得分为0.47,11个混交林算术平均得分为0.51㊂由图3可得,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得分均值为0.49,分布范围为0.30 0.65,天然林水源涵养能力得分均值为0.59,分布范围为0.37 0.75,天然林水源涵养能力得分整体高于人工林20.41%㊂3.2㊀人工林近自然度评价如表3所示,各近自然指标中,表现为中敏感性的指标有自然更新㊁单位面积蓄积量㊁病虫鼠害程度㊁人为干扰程度㊁结构类型,高敏感性的指标有混交度㊁灌木多样性㊁草本多样性㊁枯倒木比例㊂以筛选出的中高敏感性指标作为人工林近自然度的评价指标,考虑到天然林生长状态的差异性,以其平均状态(各指标平均值)作为近自然度衡量的标准,通过欧式距离计算各人工林距离天然林平均状态的差距,结合熵权法确定近自然度评价得分,得分见图4㊂表3㊀祁连山东部地区20个人工林样地近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Table3㊀Indexsystemofnear⁃naturalnessevaluationof20plantationplotsineasternQilianMountains植被近自然度指标Vegetationnearnaturalnessindex平均值Averagevalue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敏感性Sensibility郁闭度Canopydensity/%0.680.070.10低敏感角尺度Uniformangleindex0.410.090.22低敏感混交度Mixeddegree0.070.121.75高敏感大小比数Neighborhoodcomparison0.480.120.25低敏感灌木多样性Shrubdiversity0.170.091.83高敏感草本多样性Herbaldiversity0.631.071.70高敏感自然更新Naturalregeneration/(株/hm2)0.450.190.42中敏感单位面积蓄积量Volumeperunitarea/(m3/hm2)156.2590.630.58中敏感病虫鼠害程度Degreeofdisease,insectpestandmouseplague0.670.260.39中敏感火险等级Firedangerrating0.540.110.21低敏感人为干扰程度Degreeofhumaninterference0.650.280.43中敏感结构类型Structuretype0.810.270.33中敏感枯倒木比例Proportionofwitheredandfallentrees/%2.913.981.36高敏感对不同林型的人工林得分求取算术平均值,云杉人工纯林平均得分为0.49㊁白桦纯林平均得分为0.44,云杉白桦混交林平均得分为0.55,人工林针阔混交林得分大于人工林纯林㊂此外,如图4所示,祁连山地区人工林自然度得分分布呈正态曲线,70%的样地得分均在0.4 0.6间㊂3.3㊀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近自然度等级的划分对各指标进行共线性检验(VIF)排除各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关系(VIF<10),上述中㊁高敏感指标均不存在多重共线关系㊂研究使用了几种最常用的拟合方式,确定水源涵养能力得分与林分近自然度得分的拟合关679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图4㊀人工林近自然度得分分布直方图㊀Fig.4㊀Histogramofnear⁃naturalnessscoredistributionofartificialforest㊀系㊂如图5,拟合R2最高的为高斯(Gauss)拟合和逻辑(Logistic)拟合,R2值均为0.46(P<0.05);得分次之为二阶多项式拟合和线性拟合,线性拟合R2值分别为0.35和0.30(P<0.05),拟合度最低的为对数(Logarithm)拟合和指数(Exponential)拟合㊂结合国内外对森林近自然度分级标准以及近自然度评价体系中高敏感性指标,利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将祁连山主要森林类型近自然度划分为4个等级,各等级森林类型林分特征见表4㊂等级1的人工林为1个云杉纯林样地,等级为2的人工林包括4个云杉纯林和1个白桦纯林样地,等级为3的人工林包括6个云杉白桦混交林和4个白桦纯林样地,等级为4的人工林为4个云杉白桦混交林样地㊂所有样地中等级1的人工林占比为5%,等级2的人工林占比为25%,等级3的人工林占比为50%,等级4的人工林占比为20%㊂等级1和的等级2的林分均为纯林,等级3中混交林占比60%㊂等级4均为混交林㊂图5㊀20个人工林样地林分近自然度与水源涵养能力得分的拟合关系Fig.5㊀Thefittingrelationshipbetweennear⁃naturalnessofstandsandwaterconservationabilityscoreof20plantationplotsLogarithm:对数函数;Gauss:高斯函数;Logistic:逻辑函数;Exponential:指数函数;exp:指数运算;sqrt:平方根运算;Intercept:截距;pi:圆周率4㊀讨论4.1㊀祁连山东部地区人工林和天然林水源涵养能力对比研究表明,天然林水源涵养能力高于人工林,天然林林冠层的树冠高度,枯落物层的枯落物厚度㊁储量㊁持7792㊀7期㊀㊀㊀程唱㊀等:祁连山林区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人工林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建立㊀879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水能力,土壤层的毛管孔隙度㊁非毛管孔隙度㊁饱和导水率均高于人工林㊂这是因为天然林林龄大,林下组成复杂,生物组成丰富,枯落物归还量大[32 33]㊂土壤保水能力可以通过毛管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体现,土壤蓄水㊁保水能力是评价水源涵养能力的重要指标[34]㊂天然林土壤质量更好,是因为天然林根系发达,能够及时容纳降水,林下草本能够减少地表径流冲刷[35]㊂研究区天然林林冠层截留量略小于人工林,与前人研究不一致[36]㊂这是由于天然林林分密度相较于人工林普遍较低,且云杉林占比较大,且由于树种特性,针叶林叶片表面积小于阔叶林,导致云杉天然林叶片总表面积小于云杉白桦混交人工林㊂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了人工林中针阔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优于纯林,与前人研究一致[37 38]㊂这是因为混交林空间结构完整,枯落物组成丰富,能够形成更加深厚的腐殖质层,并有效改善土壤质量[39 40]㊂表4㊀青海祁连山林区主要人工林近自然度分级标准Table4㊀ClassificationstandardsofthenearnaturalnessofthemainartificialforesttypesinQilianMountains近自然得分StandcharacteristicsNear⁃naturalscore等级Degreeevaluation林分特征Degree等级评价<0.241人工多为用材林结构,树种组成单一㊁林下植物稀缺,几乎无自然更新,初期经人为干预可发挥单一功能,分类经营后水源涵养能力非常低㊂0.24 0.452远天然多起源于退耕还林工程[29],树种组成单一㊁多为纯林,林下植物较少,自然更新很差,森林存在病虫害,缺乏自然稀疏的能力,分类经营后水源涵养能力很低㊂0.45 0.543半天然多起源于三北防护林工程[30],树种组成逐渐丰富,开始有混交林出现,林下植物较多,自然更新一般,分类经营后能够发挥一定的水源涵养能力㊂>0.544近天然林下植物丰富,自然更新较好并朝向天然林演替,逐渐形成复层㊁异龄㊁混交的结构,能够实现多种综合生态功能,水源涵养能力较高㊂㊀㊀ 人工 ㊁ 远天然 ㊁ 半天然 ㊁ 近天然 概念引用前人提出[31]4.2㊀祁连山东部地区人工林近自然度现状及功能提升研究表明,祁连山东部地区大部分人工林近自然度评级处于半天然阶段,水源涵养能力得分在0.4 0.5之间,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得分普遍低于天然林得分平均值,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41]㊂人工林林分近自然度和水源涵养能力的Gauss拟合R2=0.46(R2>0.4,P<0.05,),但是由于研究区缺乏近成熟㊁成熟龄组的人工林,近自然度>0.54后的拟合曲线仍需进一步实验证明㊂由图5可知,当林分近自然度<0.54时,林分近自然度越高其水源涵养能力越好,当林分近自然度<0.45时,伴随林分近自然的提高其水源涵养能力迅速增加,当林分近自然度在0.45 0.54之间时,伴随林分近自然的提高其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缓慢㊂这是因为当林分近自然度较高时,其结构完整,林下植被丰富,存在自然更新,森林病害较少㊁稳定性较高,有利于改善土壤,促进林分生长进而提升其水源涵养能力[42]㊂当人工林近自然度评级处于人工或远天然林阶段时森林结构极不完整,纯林所占比重极大,通过补植完善其森林结构能大幅度提高其水源涵养能力,是森林生态功能修复的关键对象㊂当人工林近自然度评级为半天然林时树种逐渐丰富,需要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以提高其水源涵养能力㊂该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㊁前人研究结果均一致,证明该评价等级能够应用于祁连山及相近地区[43]㊂研究表明混交林近自然度高于纯林,这是由于混交林森林群落结构更完整,能够促进林分自然更新,提高森林稳定性,对于中龄组人工林通过补植改造纯林为混交林能够提高其近自然度[44]㊂同时,结果表明混交比例是近自然度评价体系中的高敏感指标,因此,进一步研究适宜混交比例对于半天然林的近自然经营具有重要意义㊂相较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将森林近自然度与水源涵养能力相结合,对水源涵养人工林进行近自然度评价,识别其近自然等级,并进行分类改造,对于修复远天然林水源涵养能力,提高半天然人工林水源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㊂同时,利用欧式距离法和熵权法,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不同近自然等级的林分类型在水源涵养能力上的差距,对研究区近天然林分进行下一步调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该评价体系精度㊂5㊀结论(1)本论文通过模糊物元法对祁连山东部地区森林进行水源涵养能力评价,通过欧氏距离法结合熵权法对人工林进行近自然度评价,构建二者拟合关系,并确立了4个近自然度等级㊂针对祁连山林区外沿问题背景,从林分结构㊁生物多样性㊁林下更新状况㊁干扰程度㊁森林稳定性5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相比传统的评价体系,本研究初次将森林近自然度与水源涵养能力相结合,对进一步探究水源涵养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㊂(2)研究区大部分人工林的近自然度评级为半天然林,其次为远天然林㊂当人工林近自然度评级处于人工或远天然林阶段时通过补植等措施提高其近自然度可以大幅度提高其水源涵养能力,为区域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修复的关键对象㊂(3)当人工林近自然度评级为半天然林时水源涵养能力提升较为缓慢,可以通过进一步调整其混交比例,改善其林分结构提高其水源涵养能力㊂此外,研究仍需对近天然林分进行调查,以提高评价体系进度,并进一步探究半天然林的近自然营林措施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郑学良,陈丽华,李洪洋,涂志华,弓文艳,张雪琪.基于水源涵养功能的辽东防护林体系健康评价.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18(2):102⁃110.[2]㊀孙向阳,王根绪,李伟,刘光生,林云.贡嘎山亚高山演替林林冠截留特征与模拟.水科学进展,2011,22(1):23⁃29.[3]㊀JianSQ,ZhuTS,HuCH.IntegratingpotentialdistributionofdominantvegetationandlanduseintoecologicalrestorationintheYellowRiverBasin,China.JournalofMountainScience,2022,19(10):2886⁃2904.[4]㊀李树宝,张丽娜,王树森,马迎梅,张苗苗,马成功,于胜利.森林经营方式对不同林龄落叶松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森林工程,2023,39(2):12⁃21.[5]㊀WinterS.Forestnaturalnessassessmentasacomponentofbiodiversitymonitoringandconservationmanagement.Forestry:anInternationalJournalofForestResearch,2012,85(2):293⁃304.[6]㊀吴银莲,李景中,杨玉萍,周志翔.森林自然度评价研究进展.生态学杂志,2010,29(10):2065⁃2071.[7]㊀胡婷.基于自然度评价的南岭国家公园空间功能规划[D].广州:广州大学,2020.[8]㊀赵中华,刘灵,王宏翔,王千雪,胡艳波,张吉利,王春来,惠刚盈.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枯立木特征分析.林业科学研究,2017,30(5):788⁃796.[9]㊀彭舜磊,王得祥.秦岭主要森林类型近自然度评价.林业科学,2011,47(1):135⁃142.[10]㊀刘常富,张天翼.城市森林近自然度评价体系的建立.中国园艺文摘,2012,28(6):55⁃57.[11]㊀许洺山,郑丽婷,叶属峰,刘翔宇,阎恩荣.中国东部10个海岛植被近自然度评价.生态学报,2021,41(9):3713⁃3723.[12]㊀柴汝杉,蔡体久,满秀玲,王贺,关俊祺.基于修正的Gash模型模拟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降雨截留过程.生态学报,2013,33(4):1276⁃1284.[13]㊀刘燕平,王根绪,胡兆永,郭林茂.西南山区典型森林枯落物储量及持水能力.应用生态学报,2022,33(8):2113⁃2120.[14]㊀芦新建.大通县水源涵养林类型及其功能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15]㊀董立国.原状土样测定多项土壤物理性质的方法.宁夏农林科技,2019,60(4):51⁃52.[16]㊀余新晓,赵玉涛,张志强,程根伟.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5⁃19.[17]㊀李永宁,张宾兰,秦淑英,李帅英,黄选瑞.郁闭度及其测定方法研究与应用.世界林业研究,2008,21(1):40⁃46.[18]㊀惠刚盈.角尺度 一个描述林木个体分布格局的结构参数.林业科学,1999,35(1):37⁃42.[19]㊀汤孟平,娄明华,陈永刚,徐文兵,赵明水.不同混交度指数的比较分析.林业科学,2012,48(8):46⁃53.[20]㊀惠刚盈,KlausvonGadow,MatthiasAlbert.一个新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 大小比数.林业科学研究,1999,12(1):4⁃9.[21]㊀李意德,曾庆波,吴仲民,周光益,陈步峰.我国热带天然林植被C贮存量的估算.林业科学研究,1998,11(2):156⁃162.[22]㊀BurksAW,ShannonCE,WeaverW.Themathematicaltheoryofcommunication.ThePhilosophicalReview,1951,60(3):398.[23]㊀王磊,何东进,游惠明,刘进山,蔡昌棠,游巍斌,肖石红,胡静,郑晓燕.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林地枯倒木数量特征.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2):164⁃168.[24]㊀谭继旭.青海省高寒黄土区典型小流域人工生态公益林健康评价[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25]㊀曹志.基于森林健康的林分结构调控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26]㊀左政,郑小贤.不同干扰等级下常绿阔叶次生林林分结构及树种多样性.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36(1):21⁃30.[27]㊀程唱,贺康宁,俞国峰,柴世秀.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林型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比较研究.生态学报,2021,41(5):1979⁃1990.[28]㊀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王胜利.基于熵权法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 以甘肃牧区为例.生态学杂志,2006,25(8):1003⁃1008.9792㊀7期㊀㊀㊀程唱㊀等:祁连山林区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人工林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建立㊀。
森林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
森林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为了更好地评估和管理森林城市的发展,我们特别设计了森林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
本手册旨在提供全面的指导,帮助相关部门和组织准确、科学地进行森林城市测评。
一、测评概述1.1 测评目的森林城市测评的目的是评估城市的绿化水平、生态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指导原则测评活动应以公正、客观、科学、可操作性为原则,充分利用数据、指标和专家意见进行综合评估。
二、测评过程2.1 测评步骤(1)数据收集:收集相关城市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空气质量、水资源、绿化覆盖率等。
(2)指标选择与权重划分:根据森林城市发展的特点,选择适用的指标,并划分权重。
(3)数据分析与处理: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消除指标间的量纲差异。
(4)指标计算与评估:根据选定的指标和数据,计算得出每个指标的得分,并进行评估。
(5)结果呈现:将测评结果通过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便于理解和分析。
2.2 指标体系(1)绿化指标:包括绿地覆盖率、植被类型、森林资源等。
(2)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噪音污染等。
(3)生态保护指标: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生物多样性状况等。
(4)城市规划指标:包括城市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等。
(5)社会参与指标:包括公众参与、环境教育等。
2.3 权重划分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和实际情况,进行权重的划分。
建议通过专家评分、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得出合理的指标权重。
三、测评结果的应用3.1 结果解读与分析对测评结果进行全面的解读与分析,了解城市的绿化水平和生态质量现状,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
3.2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测评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规划建议,促进森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 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城市的绿化水平和生态质量变化情况,评估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策略。
四、操作提示与注意事项4.1 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是测评结果的基础,需确保所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指标的选择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可操作性,尽量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指标。
城市森林的近自然化经营探讨
城市森林的近自然化经营探讨魏利;郭岩;郑思俊;张庆费【摘要】在分析城市森林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总结近自然经营理念应用于城市森林营建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实践案例介绍目前应用较多的城市森林近自然经营技术,同时讨论近自然经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urban forest development,the paper discussed the concepts,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close-to-nature forest management and concluded the essential principles of the close-to-nature forest management that have been applied in urban forest establishment.With some practical cases,the typical technologies of close-to-nature forest management used frequently in urban forest establishment were introduced.And the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hese technologies were also analyzed.【期刊名称】《中国城市林业》【年(卷),期】2011(009)005【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城市森林;近自然林经营;理论基础;应用前景【作者】魏利;郭岩;郑思俊;张庆费【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上海200232;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52;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上海200232;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上海2002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31.9近年来,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逐渐应用于城市森林建设和管理,但关于城市森林近自然经营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相关理论和实践尚在探讨之中。
泉州中心市区城市森林建设与发展
文章针对泉州中心市区城市森林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近自然森林”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措施和建议,旨在为构建融山、水、林、城于一体,寓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协调统一的泉州中心市区现代化城市森林体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泉州中心市区建设面积10多年来迅速扩展,沿晋江与洛阳江河口两岸分布的鲤城、丰泽、洛江等新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日益突现。
本文以城市森林的内涵审视泉州中心市区城市的发展,旨在为探究融自然生态、人工生态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元性协调统一的现代化大泉州城市发展,提供可泉州中心市区城市森林建设与发展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泉州中心市区自然概况泉州中心市区依山面海,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丘陵地带,北纬24°50′~25°18′,东经118°29′~119°01′,市区面积529.6km 2,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该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雨林;年平均气温19.5℃~21℃,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气温0℃,终年温暖湿润。
古诗称泉州“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故泉州中心市区有“温陵”雅称。
泉州中心市区有四山两江,即清源山、桃花山、大坪山、紫帽山以及汇合于泉州海湾的晋江和洛阳江。
由于宋元时期泉州的刺桐港为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史称“海上丝绸之路起点”[1]。
泉州中心市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造就了其融山、水、林、城于一体的空间格局,奠定其未来集约化大泉州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
2泉州中心市区城市森林现状泉州中心市区的天然森林群落随着原生态生境的破碎、丢失,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湿地潮间带连续性空间分布的原始天然森林群落带已不复存在。
现有的森林群落呈带、片、块状,分散于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清源山自然保护区、桃花山自然保护小区、河海沿岸护岸林、防风林自然保护小区、洛阳江河口湿地红树林自然保护小规 划 设 计GUIHUASHEJI葛清秀 吴文杰 陈世灿 蔡建秀 蔡炳炎 泉州师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2JOURN ALOF CHI NESE URB ANFOR ESTRY 2008.6(2)区以及名胜古树保护点。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3.02.25•【字号】绍政办发〔2013〕33号•【施行日期】2013.0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环境保护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绍政办发〔2013〕3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绍兴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绍兴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近期重点项目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2月25日绍兴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共绍兴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推进“森林绍兴”建设的意见》,我市决定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线,进一步树立“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绿化理念,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美丽绍兴,充分利用绍兴经济社会优势和自然山水、森林资源优势,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依托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着力构建综合效益显著的生态屏障,努力把绍兴建设成为资源优质高效、生态环境宜居、生态文化繁荣的国家森林城市。
(二)总体目标。
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形成“城乡森林化、通道林荫化、水岸绿茵化、农田林网化”的城市乡村统筹、山水路田一体、防护功能完备的城乡森林生态体系,至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1%、人均公园绿地14.5平方米,乔木树种面积比例达到80%以上。
力争2015年底前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二、范围和主要建设任务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范围为全部市辖行政区域,包括市本级和六个县(市、区),主要建设任务是实施八大系列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市域森林覆盖率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的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且分布均匀,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5%以上。
2、新造林面积自创建以来,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0.5%以上。
3、城区绿化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
5、城区乔木种植比例城区绿地建设应该注重提高乔木种植比例,其栽植面积应占到绿地面积的60%以上。
6、城区街道绿化城区街道的树冠覆盖率达到25%以上。
7、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自创建以来,城区新建地面停车场的乔木树冠覆盖率达30%以上。
8、城市重要水源地。
绿化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水质净化和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9、休闲游憩绿地建设城区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为主的休闲绿地,分布均匀,使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地,基本满足本市居民日常游憩需求;郊区建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其它面积20公顷以上的郊野公园等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场所5处以上。
10、村屯绿化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基本绿化,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30%,分散居住型村庄达15%以上。
11、森林生态廊道建设主要森林、湿地等生态区域之间建有贯通性的森林生态廊道,宽度能够满足本地区关键物种迁徙需要。
12、水岸绿化江、河、湖、海、库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
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形成城市特有的水源保护林和风景带。
13、道路绿化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的结合与协调,因地制宜开展乔木、灌木、花草等多种形式的绿化,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形成绿色景观通道。
14、农田林网建设城市郊区农田林网建设按照国家林业局GB/T 18337.3要求达标。
15、防护隔离林带建设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生态防护隔离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生态功效显著。
试论城市森林的体系构建
对于城市森林 目 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基于研究角度的不同, 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森林 的认识各异 , 尚未达 成共识 。一 些学者 持广义 的观点 , 为城市 森林不 仅包括具 有地 带性群 落特征 的片林 和林带 , 认 也应 该包括疏散林和单个的林木 , 甚至把城市非林绿地等也纳入其中。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城市森林是森林的 种特殊类型 , 隶属于森林的范畴 , 应该具备森林的最一般标准, 即应达到一定 的面积, 且应以乔木为主体 并具 有一定 的规 模 。笔 者谨持基 于林 学视角 的观点 , 为城市 森林隶 属于森林 的范 畴 , 认 是指 在城 市及其 周
带( 以廊道为主) 近郊的风景林和森林公园( 、 以片为主) 远郊商品林、 、 果园和农林复合经营组成 , 以将 可
其视 为 由点 、 、 、 片相结合 的一 个完整 的森林生 态系统 。 块 带 网、
2 构 建原 则
城市森林体系规划要 以现代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为指导 , 把城市地域 内的建成区、 近郊 区、 远郊 区等地 区的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个整体 , 进行系统布局 , 建立相对稳定而多样化 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 有效
控制和改善城市的大气污染 、 热岛效应 、 粉尘污染, 解决城市市民游憩休闲、 生态保健等实 际需要 , 面提 全
高城市 人居 环境质 量 , 现城市社 会经 济可持续 发展 。 实 2 1 坚 持 以人 为本 , . 师法 自然
城市森林体系规划和建设中必须以人为本 , 整体布局力求科学 、 合理 , 注重体现人本关怀 , 最大限度为 市 民提供服务 。要从偏重于绿化、 强调视觉美观效果转向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有利于市民生活环境改 善, 促进城市、 城市市民与大 自 然和谐的方 向发展。 22 坚持 统一 规划 、 出重 点 . 突
城市森林
!!" #$$% 中国林业
!"
热点
象。据统计,我国目前 !"# 流经 城市的河段水污染严重,近 $ % & 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恶劣的大气环 境中, 垃圾围城、 噪声扰民、 汽车 尾气污染、有害颗粒物污染等生 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一 些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山体、水体 正在逐渐减少,以林木为主的各 种绿地、 水体等用地比例偏低, 人 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严重不协调, 人与自然关系面临失衡的危险。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今 年 ’ 月在第二届中国城市森林论 坛上说,随着我国城市数量增多 和规模扩大,各种城市生态问题 日益突出,与城市居民渴望生活 在优美的森林环境之中,呼吸新 鲜空气,回归大自然的需求相去 甚远。 专家认为,主动调整城市发 展模式,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城 市可持续发展机制迫在眉睫。而 加强城市森林建设,改善城市生 态状况,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 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广大群众回 归自然要求的迫切措施。 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统 计, 目前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是 但其中不少绿地缺乏林木 ($) *# , 覆盖, 真正形成城市森林决非三年 五载之功。 即使是贵阳和沈阳这两 个“ 国家森林城市” , 其城市森林仍 然存在诸多缺陷, 获颁 “ 国家森林 城市 ” 桂冠, 对它们的意义应主要 是激励。 国家林业局在给沈阳的授 予决定中即明确提出: 希望沈阳市 再接再厉, 为带动北方平原城市森 林建设而不懈努力。 专家指出,与世界平均水平 城市森林建设得到理论指导 为避免盲目和失误, 城市森林 建设亟待相关理论的指导。 值得注 意的是, 去年和今年两个 “ 国家森 林城市 ” 称号都是在 “ 中国城市森 林论坛” 上授予的。 在论坛议程中, 有关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论探讨充 分展开, 取得了一些重要共识。 例 如: 明确了 “ 城市森林是林业生态 “ 建设的重要领域” 、 城市森林建设 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生态城 市的基本支撑” 等理念。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 嘉璐去年和今年都致信论坛。今 年的信中指出:举办中国城市森 林论坛,是我国城市文明建设的 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城市走上生 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发 展道路, 将起到重大作用。 这些论 述无疑蕴藏着重要理论内涵。 全国政协副主席、关注森林 活动组委会主任张思卿在论坛上 深刻阐述了林水、 林粮、 林业与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关系,同 样富有理论价值。 国家林业局作为我国城市森 林建设的主管部门,对城市森林 建设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国家林 业局副局长祝列克从主管部门的 角度对我国城市森林建设提出的 相比,我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偏 低, 绿化树种相对单一, 绿化之间 缺乏连接通道,近自然化程度不 高,城市生态环境的保障体系尚 未形成。因此, 要建成结构合理、 功能良好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虽然任务十分紧迫,但也必然需 要相当漫长的努力。 要求就富有理论深度。 祝列克说,城市森林建设要 与城市水体保护有机结合,一方 面较好地发挥森林净化地表径 流、 吸收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功能, 保护好城市的水体,另一方面充 分利用城市水体的功能改善森林 生长繁育环境,促进森林绿地形 成更为完善的植被结构和更为强 大的生态功能。城市森林建设还 要与园林建设、草地建设结合起 来, 形成各种功能相互补充、 各类 绿地紧密相连的城市生态保障体 系,以相对较小的人均森林绿地 面积达到净化、 绿化、 美化城市的 目的。 此外,城市的自然或近自然 的大面积成片森林,以及城市范 围内河流、 公路、 铁路等沿线的主 干生物廊道和防护林体系,应当 与城市郊区的森林连成一体,农 村的大面积成片森林和村镇、水 体、 农田、 公路、 铁路沿线的防护 林网建设要一直延伸至城市边 缘, 与城市森林体系连成一体, 从 而加强城市森林各组成成分之间 的生态连接,提高城市森林生态 系统稳定性。 祝列克还指出, 森林是 “ 城市 之肺” ,而河流、湖泊等各种湿地 则是 “ 城市之肾” , 造“ 肺” 保“ 肾” 是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不 久,关于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论成 果值得备加珍惜。 可以相信, 有了 明确的理论指导,中国城市森林 建设将得到更加健康、 稳妥、 快速 的推进, 为建设 “ 和谐社会” 作出 贡献。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与指标体系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与指标体系森林是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具有保持生态平衡、维护自然景观、减缓气候变化等重要生态功能,还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库和休闲观光场所。
为保护好森林,需要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与监测。
本文将就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与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探讨。
一、森林生态环境评价的概念森林生态环境评价是指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对其植被、动物、土壤、水资源等要素的数量、结构、品质、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科学评价、预测和监测,全面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存在的强弱项和瓶颈问题,为森林保护和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二、森林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森林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的核心,它由评价指标构成,是评价工作中达到科学、合理的重要保证。
评价指标的选用应有科学的依据和方法,体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预测性,同时又能反映人类的利用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
下面从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等方面阐发森林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1、植被指标植被是森林生态环境的基本构架,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评价有决定性作用。
植被指标是评价森林生态环境的关键,包括覆盖度、植被类型、生长状况、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等指标。
2、动物指标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物指标主要包括种群数量、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生态位利用等。
3、土壤指标土壤是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制约因素之一,土壤指标包括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指标。
4、水资源指标水是植物生长、生态系统的繁衍和自然生态循环的基础,评价森林生态环境也离不开水资源指标。
主要包括总水量、水质、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指标。
5、景观指标景观是环境的体现,森林生态环境的景观结构和组成也需要衡量和评价。
景观指标包括林分密度、树种类型、树高、林幅等。
6、社会经济指标社会经济因素是评价森林生态环境的重要考量之一。
人类社会对森林的需求、开发、利用等经济活动,如林业、畜牧业等,也需要对其影响作出评价。
三、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 ,是反映森 林质量 和生态 状况 的一项 重要指标 ,也是 进 行 森林近 自然经营 的重要参 考指标 。近 自然度评 价最理 想
的方法是找 一个对应 的且从 未受人 类干扰 、仍处 于天然 状 态的参 照系 ,但是这 种参 照系很难 找到 。国 内外 对近 自然 度评价指标 体 系均 做过研 究 ,但 由于地 区不 同、森林植 被
带 ,位 于 北 纬 4 。 1 ~4 。 1 ,东 经 12 2 ~ 1 1 2 7 2。 1
1 3 4 啊。 2 。 8
功能 通过形成森林环境改善小气候环境 、吸收污染物 质、 提高环境 质量以及通过 污染物 质的隔离防护 ,保持道 路附近地 带的生态环境 质量等 。
表1 城市森林主要 类型
城 市森林类型
E 生态公益林( ) E
然度评价 体系 ,为 沈阳城 市森林 的近 自然经营和 可持续 发 展做出有益探索 。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 区域为沈 阳市 区 ,沈 阳市位于 辽宁 中部 ,区内在 地貌上正 处于长 白 山余脉 ,吉林哈 达岭 向辽河 平原过 渡地
所处环境条件等不同 ,国内 目前 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脚 。 而指标体 系建立 的好坏直接 关 系到 评价 的科撑 下的近 自
郁 闭度等 。记 录灌 、草种名 、高度 、盖度 ,记录枯 落物 盖 度 ,群 落 层次 l物 种 多样性 采 用 常规 S a n n Wi e 指 hno— e r n 数 、Pe u il 均匀度指数计测 o 。
各指标权 重。将近 自然度 划 分为4 等级 ,#  ̄ 个 v
明:评价结 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证明指标体 系与模型具有 普适性 ,可对城 市森林 的建 设提 供有益探 索。 关键词 :城 市森林 ;近 自然度 ;层 次分析法 ;指标体 系 城市绿 化随 着城市 建设 的快 速发 展 ,越 来越受 到社会 的 关注。与此 同时 ,作为人 类文 明和社 会进步 的产物—— 城 市森林 ,也 开始蓬勃 建设起 来 。城 市森林 是城 市生态 系 榆树( l sp mi ) U mu u l 、杨( o uu p ) a P p lssp.、旱柳(a x ma- SⅡ t sdn ) u a a、刺槐 ( b i su o cca、油松 (iu a u Ro i a pe d a ai) n Pn s tb - leomi 等 ,主要 灌木 有 :水 蜡 (/u—t m bui l a[r s ) Lg s r u o ts oi f - u ) 忍冬 (o i r a o ia、 紫丁 香 (y ig baa 、 n r、 L nc a jp n c) e S rn a o lt) 榆 叶梅(九 St lh) P mU i a、珍珠绣线菊 - e h n e ro r a亡u b a 翻 。
2 研究方法
2 1 样地 设置与调查分析 .
以沈阳市航片作参考 ,对沈 阳市3 内的和 平区 、沈河 环 区、大东区 、东陵 区、皇姑区 、沈北新 区和浑南新 区共8 个
区域进行 实地 每木调 查 ,共取 样地4 8 。选 择这 8 7个 个区 内 生态公益林 、风景 游憩林 、生产林 、道路 林 、附属 林5 主 个
中国园艺文摘 21年第6 02 期
城 市森林近 自然度评价体 系 的建 立
刘常 富,张天翼
( 阳农业大 学 林学院 ,辽宁 沈阳 1 0 6) 沈 11 1
摘 要 :建立城市森林近 自然度 综合评 价体 系,采用AP 次分析法和专 家打 分相结合 ,建立评价 数学模 型 ,得 出 H层 G - 台对 不 同等级近 自然度 的样 地各选一 块进行评价 ,结果表 1q s-
此 区域气候 为暖温 带季风 气候 ,年 均温 8 3 ,7 .℃ 月份 气温最高 ,平均2 . ℃;1 46 月份最低 ,平均-1 . ℃ ,≥5 20 ℃ 的 年 积温 为 3 8 06 ,无 霜期 平 均 13 d 7 .℃ 8 ,年 均 降水 量
L 风景游憩林( ) 主要以为人们提供风景游憩功能 为主体,兼 有其 他方 L 面功能 的森林 ,或 以提供某方面特殊 功能( 如水土保持) 为主体 ,但以风景游 憩为主要表现功 能的森 林。 P 生产林( ) P R 道路林( ) R 合理化 的使用土地 已达 到最大化 的生产。 形成道观观赏面为 目 ,并且 能吸收有害气体,提高 标 环境 质量。
5 15 mm,是蒸发量的一半 ,且各季节分 配不 均 ,降水量 0 . 集 中在6 月 ,占全年 降水 量的6 .%,而冬季只 占4 6 ~8 44 .%;
年均蒸发量为14 77mm,夏季蒸发量最高时为6 36 mi , 0 . 0 . l l 占全年蒸发量 的4 .% 。 3 2 蜘 沈 阳市处于长 白植物 区 系、华北植 物 区系和蒙 古植物
统 的重要支撑 ,对城市 生态起 着举足轻 重 的调节 作用 。近
年 来 ,随着城 市化进程 的加快 ,工业 污染 、房屋 改造 、汽
车 尾气排放等 对城市 的污染逐 渐加 重 ,我 国也开 始重视城
市 森林的建设 ,但从 目前 国外建设现 代化城 市森 林的步伐 来看 ,我们 国家还是 有较大差距的【 1 】 。 森 林近 自然度是现 实森林 与地 带性顶极 森林 的相似 程
要 的森林类型( 见表1圈 )作为研究对 象 ,针对不 同的类 型 ,选 择有代表 性的 地段分 别设 置样 地 ,每 个森林 类型 内设置 样 地的面 积为2 x2 0 m 0 m,进 行每木检 尺 。记录 乔木种 名 、
生长势 、株数 、胸 径( 幼苗 测地径 ) 、枝下高 、树高 、冠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