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辩证法经典习题
马哲唯物辩证法例题演练

马哲唯物辩证法例题演练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庄子》中有一则寓言:“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寓言中蕴含的哲理是( )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B.量变的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量变在度的范围内并不能引起质的改变D.事物的排列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质变2.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统一”的方针,其哲学依据主要是( )A.事物发展的过程论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D.对立统一学说3.狄德罗曾说过:“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和反作用。
我活着,就以块体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
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
”这句话揭示了( )A.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绝对的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答案及解析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的表现形式”。
量变同质变相对,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指事物在数量方面发生的变化,即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变化,也称做渐变。
它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量变具有连续性、平稳性等特征。
人们日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和面貌。
量变的表现形式是复杂的,首先是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即由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和由于构成事物成分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其次是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庄子》中的这则寓言的意思是:养猴的老人给猴子早上三个芧晚上四个,猴子很不高兴,换作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众猴却喜形于色。
其实,芧并没有变,总量也没有变,老人只是改变了一下芧的排列次序,并没有引起质变。
猴子们前后的变化是因为它们没有看到实同形异的本质。
(5)--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试卷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1. 朴素的辩证法[答案要点] 人类早期对宇宙本原、现象世界的生灭及事物运动变化等问题的辩证理解,由于带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的特点,所以通常被称为“朴素的辩证法”。
2. 矛盾[答案要点]所谓矛盾,是指事物所包含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其中,对立面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构成矛盾的斗争性,对立面之间的依存与渗透则构成矛盾的同一性。
3. 质[答案要点] 质是一个事物成其为自身并区别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
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就是说,某一事物一旦失去了自己的质,它就丧失了自己存在的根据,就不再是原来的事物,而变成了另一种事物。
4. 量[答案要点]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范围、速度以及事物的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5. 度[答案要点]度是事物保持自身的质的量的界限,是质与量的对立统一。
一方面,在度中,质与量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质总是规定着量的变化幅度、限制着量的增减界限,而量的变化则趋向于突破质的限制、超出质的数量界限。
另一方面,在度中,质与量又是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的。
6. 分析[答案要点]分析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种部分、方面、要素,然后逐个地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7. 归纳[答案要点]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
根据其所概括的对象是否完全,归纳又可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
8. 抽象[答案要点] 抽象是通过分析对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的属性、因素分别地加以研究,然后舍弃其中偶然的非本质的属性、因素,抽取出其中必然的本质的属性、因素,并用概念把它们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 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答案要点](1)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现实和感性存在的,实践活动取代“精神”成为辩证法的前提。
马哲辨析题及答案

马哲辨析题及答案1、“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参考答案】(1)这一说法是正确的,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具体实物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一切实物的共性、普遍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因此说“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参考答案】(1)此观点是错误的。
(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片面的。
(3)所谓“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它把世界看作已经形成的永恒不变的综合体,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参考答案】(1)此观点是错误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3)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4、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因而是主要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而是次要的。
【参考答案】(1)此观点是错误的。
(2)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说明二者在事物运动中存在的状态,起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侧重点不同,并不说明二者有主次之分。
(3)任何事物的矛盾运动都是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马哲期末论述题及答案

哲学部分:1、试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两个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即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首先,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例如(适当举例)……其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在社会领域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是不可战胜的。
发展观的原理要求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
例如(适当举例)……4、试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曲折性是事物发展的路径,事物的发展只能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
⑵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⑶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时代总是要前进的,不能因暂时挫折而动摇。
其次,发展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要看到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⑴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变革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情;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辩证法练习题

辩证法练习题
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论,用来分析和解决矛盾和冲突。
它强调事物的相互关系、变化和发展,并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前进。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辩证法的练习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辩证法。
1.什么是辩证法?
2.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什么区别?
4.辩证法的核心是什么概念?
5.辩证法如何应用于社会发展?
6.辩证法对个人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7.通过辩证法分析一个具体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8.辩证法如何应用于科学研究?
9.辩证法在解决矛盾和冲突中的作用是什么?
10.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11.辩证法如何帮助我们认识世界?
12.辩证法在改革和创新中的作用是什么?
13.辩证法和主观主义的对立是什么?
14.辩证法如何应用于管理和领导?
15.辩证法如何指导个人解决困难和面对挑战?
以上是一些关于辩证法的练习题,读者可以通过思考和研究这
些问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辩证法。
辩证法是一种深奥的哲学理论,掌握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希望读者通过这些练习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辩证法,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之马矢奏春创作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人人都有, 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毛病.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 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唯心主义都是不成知论.毛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 可知论和不成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完全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坚持可知论, 而另一部份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坚持不成知论.3、世界统一于存在.毛病.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 存在是不明确的, 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 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 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毛病.物质是标识表记标帜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工具, 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 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5、年夜脑分泌思想, 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毛病.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观映像.”6、新生事物就是新呈现的事物.毛病.新呈现的事物纷歧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年夜生命力和远年夜前途的事物.不能以呈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 毛病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毛病.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毛病反映, 毛病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8、唯物主义都建议能动的反映论.毛病.264页4-7行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毛病.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 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不成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其赋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 人类思维是至上的, 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 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但同时, 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81页)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那就没有需要提倡认真念书, 接受间接经验.毛病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实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需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 其绝年夜部份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任何人都不需要也不成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 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 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 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 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11、有用即真理.(不做要求)毛病.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 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外是人们为了到达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 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P286)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毛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人民群众作为缔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既是历史的“剧中人”, 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 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 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13、是否供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峙.毛病.二者的根本对峙不在于是否供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而是暗示在对社会历史关基本问题的分歧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者的其他对峙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峙派生和发展而来的.14、经济基础是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毛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经济基础其实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15、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正确.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自力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服衡性,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其社会意识其实纷歧定属于时代前列, 经济发展水平其实不高的国家, 其社会意识纷歧定滞后, 有的还超越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16、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毛病.胡适的这句话是英雄史观的观点,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动身, 片面夸年夜少数历史人物的意志和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需要基础和前提.毛病.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需要前提.个人只有获得自我需要的需要的满足, 才华成为价值的缔造者, 为他人和社会进行缔造和奉献.同时, 自我价值通过人的社会价值来实现和暗示, 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显示自己的人生意义.18、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识表记标帜.(本题不做要求)正确.物质文明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功效的总和,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现实暗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识表记标帜, 是实现社会发展各种目标的前提条件, 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标识表记标帜, 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识表记标帜.物质文明作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 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识表记标帜.19、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毛病.198页第三段.是主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正确看待和处置各种标准之间的关系.不能仅看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更要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水平.2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毛病.思想上层建筑又叫意识形态.P244页倒数第二段.如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21、科学技术成为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识表记标帜.毛病.这是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它的毛病不在于肯定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而在于把这种作用绝对化, 不理解只有生产关系才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标识表记标帜, 并构成了社会形态的现实基础.(第188页)22、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毛病.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坚持其积极因素.23、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答、正确.真理是标识表记标帜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作为真理的反映对象,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作为人脑对客观对象进行观念上的加工的产物, 真理需要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 24、认识是反映和缔造的统一.正确.人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缔造性的反映活动.反映与缔造不成份割, 反映内在地包括缔造, 缔造存在于反映之中.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反映特性与缔造特性统一起来, 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论.(265页)2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正确.人类的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观的因果性和肯定性, 它为主体选择提供了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以及实现每一种可能的多种形式.人们的主体选择不是自由和随意的, 只能在由历史肯定性决定的一定范围内进行.或者人类历史是人自觉缔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 人们势必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动陈腐的社会形态, 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可是, 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一定的社会生产力, 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26、一切历史都是今世史.毛病.(书P160页倒数第三行起)27、唯物主义都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毛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 一到社会历史领域, 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8、感觉到了的工具,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工具才华更深刻地感觉它.正确.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事物暗示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具有形象性但缺乏深刻性.只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才华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更清晰地感觉这个对象各方面的特点和变动.29、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也纷歧定对社会发展起增进作用.正确.对某一社会而言, 该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实质上总是相适应的, 上层建筑能否增进社会发展不单单取决于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 而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这一经济基础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 与这一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就能增进社会发展, 反之, 就阻碍社会进步.30、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不做要求)毛病.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体.如果说人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 就是否定了物质的相对静止性.这句话是对赫拉克利特观点的画蛇添足, 是诡辩说.31、时间是“人发展的空间”.正确.自由时间的几多直接决定着人的发展空间的年夜小.人的发展空间的年夜小取决于人的各种活动在时间上所占的比重.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 缩短需要劳动时间, 增加自由时间, 扩年夜了个人的社会发展空间, 提供了个人自由发展的舞台.32、文化和文明是一回事.毛病.(248第二段4-7行)。
昆工马哲考试题库及答案

昆工马哲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物质B. 意识C. 精神D. 理念答案:A2.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它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下哪项不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A. 事物内部的矛盾B.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C. 事物的绝对运动D. 事物的相对静止答案:D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下哪项不是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能动性C. 社会历史性D. 抽象性答案:D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存在的内容?A. 地理环境B. 人口因素C. 生产方式D. 宗教信仰答案:D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以下哪项不是人的价值的体现?A.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B. 个人对家庭的贡献C. 个人对自身的完善D. 个人对自然的征服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C. 物质和意识相互独立D.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答案:A, B, D2.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因果律答案:A, B, C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A. 阶级斗争B. 社会基本矛盾C.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D. 英雄人物的领导答案:A, B, C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A.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 生物学上的人C. 个体的自我意识D. 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答案:A, D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实现途径包括:A. 劳动B. 创造C. 消费D. 学习答案:A, B,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1)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3)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2.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以下哪项不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A. 事物内部的矛盾B. 事物之间的矛盾C.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D. 事物的绝对静止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人的意志B. 地理环境C. 经济基础D. 文化传统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下哪项不是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5.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唯物性B. 辩证性C. 革命性D. 神秘性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A. 政治制度B. 法律规范C. 宗教信仰D. 物质生产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以下哪项不是阶级斗争的表现?A. 经济斗争B. 政治斗争C. 文化斗争D. 个人斗争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 个人财富B. 社会地位C. 自我实现D. 社会贡献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B. 知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C.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问题D.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10.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意识决定物质答案:1-5 B C D D D;6-10 D C D A 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具有能动性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以下哪些因素决定的?A. 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C. 阶级斗争D. 科技进步13.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以下哪些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条件?A.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 社会关系的合理化C. 人的全面发展D. 个人财富的积累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下哪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A. 教育B. 劳动C. 社会制度的改革D. 个人努力答案:11 ABCD;12 ABC;13 ABC;14 ABC;15 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反映论和被动反映论的对立2.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A.实践论B.先验论C.反映论D.从过去的经验出发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目的和手段的关系B.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C.限定和超越的关系D.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4. 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看,载人飞船属于A.实践的主体B.实践的客体C.实践的对象D.实践的手段5.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说明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6.“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7.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8.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10.“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马哲考题 含辨析

马哲考题含辨析马哲考题简答题:1、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和统一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论法的实质和核心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以及划分的意义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及其意义5、运用辨证否定观,说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6、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辨析题:1、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2、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4、相对真理包含着错误,而绝对真理不包含错误5、“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6、不变资本是指机器设备,可变资本是指原材料论述题:1、运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统一关系的原理,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假冒伪劣商品现象。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现实意义3、现实生活中唯心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4、☆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原理,论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重要性5、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与联系最佳答案简答题1--a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b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2--唯物辩论法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性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决定辩证法的基本特征,贯彻于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论法的实质和核心。
3--之前已经回答过你了,请参考以前的答案。
4--a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确定又不确定。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表现在: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的客观标准,人类的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凡被实践证明了的认识,就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考试知识点及练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考试知识点及练习一、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一)联系1、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2、整体与部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
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其决定作用。
(二)发展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地上升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三大基本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两者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对立统一性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即既要看到矛盾的同一的一面,又要看到矛盾对立的一面;“重点论”即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哄而起”等错误的做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消长、转化,推动事物量变、质变。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处理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1.哲学是关于世界不雅的学问,世界不雅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错误.世界不雅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意见.人们在日常生涯中总会自发地形成如许或那样的世界不雅,但只有体系化理论化的世界不雅才是哲学.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成知论.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根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成知论是基于哲学根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完整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确定思维与消失的同一性,保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定思维和消失的同一性,保持不成知论.3.世界同一于消失.错误.这是一个调和主义的不雅点.因为在这里,消失是不明白的,假如消失是物资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不雅点,假如消失是指精力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不雅点.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与它的物资性.4.物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不雅消失.错误.物资是标记客不雅其实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什物的关系是共性与共性的关系.把物资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器械,混杂了共性与共性的关系.如,临盆方法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5.大脑排泄思惟,就像肝脏排泄胆汁一样.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不雅映像.”6.新闹事物就是新消失的事物.错误.新消失的事物不必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相符客不雅纪律,具有壮大性命力和弘远前程的事物.不克不及以消失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尺度.7.准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不雅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脑筋主不雅自生的.错误.意识是客不雅世界在人脑中的主不雅映像.准确的思惟是对客不雅事物的错误反应,错误的思惟是对客不雅事物的曲解的.虚幻的反应.8.唯物主义都建议能动的反应论.错误.264页4-7行9.人类的熟悉和实践是有限的.错误.就具体熟悉进程而言,人们的熟悉才能收到主客不雅前提的制约,不成能穷尽对客不雅事物的熟悉.但按其赋性及其无穷成长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整可以或许熟悉无穷着的客不雅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标中介或者手腕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消失物,对实践既定目标超出是永无只尽头的.(81页)10.既然实践是熟悉的独一路源,那就没有须要倡导卖力念书,接收间接经验.错误的.确定实践是熟悉的起源,其实不排挤接收间接经验的须要性.熟悉起源于实践是就人类熟悉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熟悉主体,其绝大部分常识起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须要也不成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切熟悉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收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挤接收间接经验.11.有效即真谛.(不做请求)错误.这是适用主义的真谛不雅.适用主义以为真谛是不雅念和行动对人有效的后果,以为概念.思惟.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标而设计的对象,这实际上是一种主不雅真谛论.(P286)12.人平易近群众是汗青的剧中人,汗青人物是汗青的剧作者.错误.人平易近群众是汗青的创造者.人平易近群众作为创造汗青的决议力气,既是汗青的“剧中人”,又成为汗青的“剧作者”.汗青人物对汗青成长有深入影响,但其感化的施展受到社会成长客不雅纪律的制约,植根于人平易近群众的实践活动.离开人平易近群众,汗青人物将一事无成.13.是否承认社会汗青的纪律性,是唯物史不雅与唯心史不雅的根本对峙.错误.二者的根本对峙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汗青的纪律性,而是表示在对社会汗青关根本问题的不合答复上.唯物史不雅以为社会消失决议社会心识;而唯心史不雅则以为社会心识决议社会消失.二者的其他对峙和不合都是由这一根本对峙派生和成长而来的.14.经济基本是社会的最终决议力气.错误.经济基本决议上层建筑,但经济基本其实不是社会成长的最终决议力气.经济基本是在临盆力基本上形成和成长的,是被临盆力决议的.临盆力才是社会成长的最终决议力气,它决议了经济基本并经由过程经济基本决议着全体社会生涯.15.经济落伍的国度在哲学上仍可以或许吹奏第一小提琴.准确.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心识相对自力性道理的准确论断.社会心识同经济成长程度具有不服衡性,经济成长程度较高的国度,其社会心识其实不必定属于时期前列,经济成长程度其实不高的国度,其社会心识不必定滞后,有的还超出临盆成长程度较高的国度. 16.一言兴邦.一言丧邦.错误.胡适的这句话是豪杰史不雅的不雅点,属于主不雅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它从社会心识决议社会消失的不雅点动身,单方面夸张少数汗青人物的意志和思惟在社会成长中的感化.17.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须要基本和前提.错误.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须要前提.小我只有获得自我须要的须要的知足,才干成为价值的创造者,为他人和社会进行创造和奉献.同时,自我价值经由过程人的社会价值来实现和表示,经由过程对社会的进献显示本身的人生意义.18.物资文明是社会文明成长的根本标记.(本题不做请求)准确.物资文明指人类改革天然界的物资成果的总和,是社会临盆力成长状态的实际表示.临盆力是社会成长的重要标记,是实现社会成长各类目标的前提前提,是社会成长的分散表现,是社会成长的客不雅标记,是社会成长进步的重要标记.物资文明作为精力文明.政治文明的基本,是社会文明成长的根本标记.19.临盆力成长是社会成长的独一尺度错误.198页第三段.是重要尺度但不是独一尺度.准确看待和处理各类尺度之间的关系.不克不及仅看临盆力程度的高下,更要看临盆关系对于临盆力的顺应程度.20.社会心识都属于思惟上层建筑错误.思惟上层建筑又叫意识形态.P244页倒数第二段.如天然科学.逻辑学. 说话学等不属于思惟上层建筑.21.科学技巧成为划分社会形态的重要标记.错误.这是技巧决议论的不雅点.它的错误不在于确定科学技巧在社会成长中的动力感化,而在于把这种感化绝对化,不睬解只有临盆关系才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标记,并组成了社会形态的实际基本.(第188页)22.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错误.否定是新旧事物接洽的环节,辩证否定的本质就是“抛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续,既战胜其消极身分有保持其积极身分.23.真谛的内容是客不雅的,情势是主不雅的.答.准确.真谛是标记主不雅与客不雅相相符的哲学范畴.作为真谛的反应对象,客不雅事物及其纪律是不以人的主不雅意识为转移的.作为人脑对客不雅对象进行不雅念上的加工的产品,真谛须要经由过程感到.知觉.表象.概念.断定.推理等主不雅情势表达出来. 24.熟悉是反应和创造的同一.准确.人的熟悉是以实践为基本的创造性的反应活动.反应与创造不成朋分,反应内涵地包含创造,创造消失于反应之中.辩证唯物主义熟悉论把熟悉的反应特征与创造特征同一路来,是一种能动的反应论.(265页)25.人们不克不及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准确.人类的汗青的成长(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不雅的因果性和必定性,它为主体选择供给了汗青成长的多种可能性以及实现每一种可能的多种情势.人们的主体选择不是自由和随便的,只能在由汗青必定性决议的必定规模内进行.或者人类汗青是人自发创造活动的进程和成果.当临盆关系不顺应临盆力成长的请求时,人们势必在客不雅可能性的基本上变动陈旧的社会形态,树立顺应临盆力成长请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正如人们不克不及自由选择必定的社会临盆力,人们也不克不及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26.一切汗青都是当代史.错误.(书P160页倒数第三行起)27.唯物主义都以为社会消失决议社会心识.错误.社会消失决议社会心识是唯物史不雅的根本不雅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天然不雅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汗青范畴,就陷入了唯心主义,以为是社会心识决议社会消失.28.感到到了的器械,我们不克不及连忙懂得它,只有懂得了的器械才干更深入地感到它.准确.感性熟悉经由过程感到器官获得的对事物表示现象和外部接洽的熟悉,具有形象性但缺少深入性.只有把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才干战胜感性熟悉的局限性,更清楚地感到这个对象各方面的特色和变更.29.上层建筑合适本身的经济基本也不必定对社会成长起促进感化.准确.对于某一社会而言,该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本本质上老是相顺应的,上层建筑可否促进社会成长不单单取决于它是否顺应本身的经济基本,而取决于它所办事的经济基本的性质.当这一经济基本合适于临盆力成长的请求时,与这一经济基本相顺应的上层建筑就能促进社会成长,反之,就阻碍社会进步.30.人不克不及一次踏进同一条河道.(不做请求)错误.物资是绝对活动和相对静止的同一体.假如说人一次都不克不及踏进同一条河,就是否定了物资的相对静止性.这句话是对赫拉克利特不雅点的画蛇添足,是狡辩论.31.时光是“人成长的空间”.准确.自由时光的若干直接决议着人的成长空间的大小.人的成长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人的各类活动在时光上所占的比重.经由过程进步劳动临盆率,缩短须要劳动时光,增长自由时光,扩展了小我的社会成长空间,供给了小我自由成长的舞台.32.文化和文明是一回事.错误.(248第二段4-7行)。
马哲辩证题

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社会主义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就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道路,实行按劳分配,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制度上实行这些原则。
它是由矛盾普遍性原理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自己的国情,它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3、依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以特殊性否定普遍性,借口中国特色,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二是抽象地承认普遍性,看不到矛盾特殊性,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无视我国具体国情,否定党和国家依据中国具体实际而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
4、我国党和国家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及现实状况,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先后实行改革开放、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分配方式并存、一国两制等大政方针,就是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制定出来的,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又兼顾了我国国情,充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所证明,所以是极其正确的。
4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46-48)答:这句话不对。
农作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产量的增长有一定限度,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提法,过分强调了人的意志的力量,认为意识可以决定存在,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
马哲大题考题及答案

一 1 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环境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以及食物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结构图所呈现的正是人类发展过程所面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人口的增长需要有足够的经济规模来承受,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将消耗更多的资源,特别是能源,水资源的消耗将大规模增加,从而导致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失衡。
2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在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使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互协调关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体现资源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控制人口,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状况相协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发愁并分析其内涵?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第一,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解释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制约现象的内部联系。
本质和现象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
华佗对症下药是透过头疼发热的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了疾病的本质。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继续,彼此制约关系的范畴。
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想都存在着因果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2、在哲学发展史上,辩证唯物主义是属于()A.一切劳动阶级的世界观 B.一切革命阶级的世界观C.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不变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4、空间的特点是()A.一维性 B.三维性 C.抽象性 D.不可逆性5、列宁说,唯物辩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辩证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想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提示了()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C.矛盾的客观性 D.矛盾的主观性6、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指()A.它是看得见的实物B.它是物质的形态和结构C.它是不能被人们认识的抽象的东西D.它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7、表象同感觉、知觉相比,它是()A.和后者没有任何区别B.带有某种程度的概括性C.更为具体D.完全是抽象的8、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A.不起任何作用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决定性作用9、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系统规律10、“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的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绝对主义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说明()A.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B.量变引起质变是一个过程C.检验真理的实践是一个过程D.认识事物是一个过程12、真理和谬误是()A.绝对对立的 B.绝对同一的C.既对立又统一的 D.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13、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就在于()A.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坚持矛盾的斗争性C.坚持矛盾的普遍性D.坚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14、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特点是()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15、“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A.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16、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C.科学性和真理性 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1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18、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不否承认() A.真理的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真理的客观性C.真理的辩证法 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19、否定方面是指()A.保持事物自我存在的方面 B.促使事物自我灭亡的方面C.事物内部好的方面 D.事物内部坏的方面20、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C.关节点或临界点D.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21、认识的起点是()A.社会存在 B.感觉 C.理性认识 D.客观世界22、概念、判断、推理是()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23、真理“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观点是()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真理观 C.主观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真理观 D.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24、经验论是()A.唯心主义的 B.唯物主义的 C.二元论的D.既可是唯心主义的,也可是唯物主义的25、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A.物质第一性观点 B.实践观点C.意识第二性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一切哲学都是()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E.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理论来源是()A.黑格尔的辩证法 B.培根的经验论C.康德的认识论 D.笛卡尔的唯心论E.费尔巴哈的唯物论3、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A.人们自然知识的发展 B.自然界和社会压迫的存在C.唯心主义的正确 D.剥削阶级的愚昧E.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和表面性4、下列哪些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A.宇宙热寂说 B.非欧几里德几何学C.牛顿力学 D.相对论 E.唯能论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A.物质是运动的本质B.运动是物质的动力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E.物质是运动的基本形式6、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依赖()A.人的大脑 B.思维的发展 C.客观存在D.社会的精神现象 E.人的各种情绪7、脱离了人身体的手、名可以叫手,实际上已不是手了,这说明() A.部分依赖整体 B.整体决定部分C.失去部分整体就不存在了D.研究部分不能认识整体E.研究整体不能认识部分8、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是因为它们具有()A.不同的物质基础 B.各自不同的特殊矛盾C.各自特殊形式和内容 D.统一的物质主体E.简单运动形式的基础9、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会导致()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心主义先验论E.形而上学不变论10、事物的本质是()A.构成事物的诸要素总和B.事物的质和属性的统一C.事物内在的全部质的规定性的总和D.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1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这种说法是() A.提示了矛盾斗争性的深刻含义B.把矛盾的斗争性与矛盾的对立性混淆了C.否定了斗争性是广泛的哲学范畴D.抹杀了矛盾同一性的普遍性E.对矛盾斗争性简要而明确的表述12、事物的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A.质是内在的,属性是外在的B.质是客观的,属性是人为确定的C.在质不变的情况下,某些属性是可以变化的D.质是个别的,属性是一般的E.质是偶然的,属性是必然的13、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这种观点是()A.折衷主义 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观点E.一分为二观点14、体现矛盾发展不平衡的概念有()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C.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E.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特征是()A.不可逆性或前进性 B.直线性 C.曲折性D.封闭的圆圈式的过程 E.周而复始的过程16、下列现象中属爆发式飞跃的有()A.地震 B.炸弹爆炸 C.铁钉生绣D.塑料老化 E.水果腐烂17、下列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有()A.司法人员办案 B.艺术家表演 C.运动员训练D.医生诊病 E.农民播种18、与感性认识相比较,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主观性 B.现实性 C.间接性 D.抽象性 E.直接性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表明了() A.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 B.理论可以指导实践C.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 D.理论不依赖实践E.理论决定实践20、人的需要本质上是()A.社会性的需要 B.纯主观的需要 C.受物质生产制约的需要 D.主体性的需要 E.个体性的需要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辩证法C.庸俗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C.实践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E.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由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所以它不能() A.解释物质是多样性和复杂性B.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问题C.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D.彻底克服唯心主义E.揭露二元论错误4、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B.人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C.人的实践经验的不同D.意识的对象不同E.人的立场,世界观的不同5、造成意识主观性差异的是()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B.人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C.人的实践经济的不同D.意识的对象的不同E.人的立场,世界观的不同6、发展的内容是指()A.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B.不仅包括事物的量变,而且主要是质变C.相同事物的简单重复 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E.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变化7、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的()A.客观性 B.普遍性 C.条件性 D.多样性 E.具体性8、事物的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B.二者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二者的界限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E.二者的转化是无条件的9、事物的质变是()A.超出事物的度的变化 B.事物的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 D.事物的显著突变和飞跃E.事物发展连续性的中断10、新事物对旧事物的代替都是()A.包含肯定的否定 B.事物的自我否定C.继承和变革的统一 D.事物的自我完善E.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11、直线论会导致()A.拔苗助长 B.守株待兔C.盲目乐观 D.墨守成规 E.急躁冒进12、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原因是()A.片面理解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未能科学地说明意识的起源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由于唯心主义的狡猾和诡辨E.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高一级的程度。
马哲复习题(答案版)

复习题:一、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一书中明确)指出,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
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
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杜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决批判的。
有人认为后一句话也是正确的,这无疑是错误的。
2、正确意识的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思想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思想同样也是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不过,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3、矛盾就是对立错,矛盾是对立和统一,并不是矛盾就是对立。
4、白马非马不对,违背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白马的特殊性,马是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从哲学上讲,是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原理.矛盾的特殊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事情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的其他事情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5、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错,不是运动和发展,是连续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6、否定就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是片面的,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即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即肯定有否定。
3辩证的否定是了解与发展的环节,即克服有保留。
7、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对,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对,革命的理论对革命的运动的指导作用9、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对,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10、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错,价值规律能对资源实行配置,是基础配置,并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为市场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失灵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原理唯物辩证法习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 A.批判继承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2.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指( B )A.决定论和非决定论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是( C ) A.是否承认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B.是否承认事物都是发展的C.是否承认事物内在矛盾是发展的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存在是一个过程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C ) A.否定之否定规律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5.在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否认( B ) A.世界的普遍联系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多样性D.联系和发展的关系6.“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 D ) A.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7.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指( B )A.事物状态的改变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C.事物的一般运动D.事物的一般变化8.汉朝的哲学家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属于( A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唯物论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9.新生事物是指( C ) A.在形式和现象上都具有新意的东西B.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东西D.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10.新生事物之所以不可战胜,主要是因为( A ) A.新生事物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B.它得到了英雄人物的支持C.它的优越性是与生俱来的D.旧事物太软弱1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A.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B.矛盾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因为(A )A.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B.没有内部的联系就没有外部的表现C.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内部依据14.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 A )A.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B.纯粹是外力作用的结果C.矛盾同一性起作用的结果D.矛盾斗争性起作用的结果15.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 )A.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17.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A )A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C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D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18.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19.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B )A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B .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C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0.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21.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思想根源在于 A .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忽视其同一性B .强调矛盾的同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A .矛盾斗争不被任何条件所束缚B .矛盾斗争能脱离同一性而单独存在C .矛盾斗争不需要任何条件D .矛盾斗争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A . 主要矛盾B .普遍矛盾C .次要矛盾D .内部矛盾A .必然和偶然相结合的道理B .质变和量变相结合的道理C .可能和现实相结合的道理D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道理(C)C强调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视其特殊性D.强调矛盾的特殊性而忽视其普遍性2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D )A. 都是诡辩法的观点B. 都是辩证法的观点C. 前者是诡辩法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D.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法的观点23.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D )A.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2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D )A. 事物质变的临界点B. 事物质变的关节点C. 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25.区别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 )A.量变限于度的范围,质变超出度的范围B.量变不显著,质变显著C.量变决定于数量,质变决定于属性D•量变渐进,质变突然26.只承认事物的质变而否认事物的量变,在政治上容易导致( D )A.右倾机会主义B.经验主义C.教条主义D.左倾冒险主义2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A.形式和状态B.方向和道路C.源泉和动力D.结构和功能28.辩证的否定是( D )A.绝对的否定B.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C.对事物的任意否定D.事物的自我否定29.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C )A.循环B.继承C.扬弃D.抛弃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 B )A.平衡性和不平衡性的统一B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BDE )A.用发展的观点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B.用联系的观点还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C用社会的观点还是用自然科学的观点看问题D.用片面的观点还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ABCDE)A.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B.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D.它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E.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在下列说法和做法中,坚持和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观点的有(ABE)A.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B.要振兴经济,必须发展教育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D.片面追求升学率E.无农不稳,无工不富4.下列关于发展的观点正确的有(ADE)A.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B.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C.新陈代谢就是发展D.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E.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判别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要看它(ACD)A.是否具有远大的前途B.是否尽善尽美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D.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E.是否比旧事物强大6.下列说法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有(ABC)A.矛盾对立的双方向着各自的对立面转化B.矛盾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C.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和相互渗透D.矛盾双方互相分离和排斥E.矛盾双方在斗争中改变各自力量对比,为质变做准备7.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斗争性表现的有(ABCDE)A.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B.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C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D.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E.同学之间对某一问题认识上的差异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BCD )A.同一性与斗争性直接同一B.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C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D.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E.斗争性重要,同一性不重要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BDE)A.相互转化的关系B.相互联结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E.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0.以下各项哪些体现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 BDE)A.守株待兔B.对症下药C.削足适履D.因材施教E .量体裁衣11.割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危害性在于(ABDE )A.会导致教条主义B.会导致经验主义C.会导致唯心主义D.会导致形而上学E.会导致绝对主义1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及其意义表现为(ABCDE )A.两点论和重点论相互渗透、相互补充B.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C.两点论反对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的一点论D.重点论反对不分轻重的均衡论E.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13.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BCD)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4.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BCDE)A. 整体是各部分之和B .整体由部分所构成C. 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来的性质和功能D.整体具有各个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E.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15.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ACE)A.不同量的事物可能是同质的B.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存在本身C.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D.同质的事物没有量的差别E.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16.割裂量变与质变关系会导致(ABCE)A.激变论B.改良主义C.冒险主义D.诡辩论E .庸俗进化论1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BDE)A.否定是发展的中断B.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C在任何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D.肯定中包含着否定E.否定中包含着肯定18.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是(ABDE)A.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表现出其全过程B.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现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形上升C.经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其全过程D.经过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E.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9.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A.盲目乐观主义B.唯意志论C.宿命论D.直线论E.循环论20.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B.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C.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D.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E.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ACDE ) (ADE)。
马原辩证唯物论部分的选择题

一、辩证唯物论部分的选择题1.哲学是:A.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C.一切知识的总汇D.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同部分的关系B.共性同个性的关系C.理论同实践的关系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B.世界的统一性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D.世界的可知性4.哲学上所说的一元论是指: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5.认为“个人的主观性”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科学之科学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思维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8.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唯心论B.不可知论C.机械唯物论D.朴素唯物主义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A.科学性和阶级性B.原则性和灵活性C.实践性和阶级性D.科学性和革命性10.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A.存在B.精神C.物质D.原子12.哲学的物质范畴是: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B.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C.特定的物质形态D.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14.物质是运动的:A.形式B.主体C.属性D.存在方式15.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16.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途径是:A.个人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D.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统一17.唯心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错误是:A.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C.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D.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1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能被人们所认识D.实际存在的实物19.客观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是:A.人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C.人可以消灭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21.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加以改造了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说明:A.物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完全是一回事B.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2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24.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是: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精神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25.在哲学基本问题所包含的内容中,最根本的方面是: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C.思维对存在有无反作用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6.“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A.旧唯物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时空C.意识D.客观实在28.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主张认为世界是:A.绝对静止的B.主观意识的产物C.客观精神的产物D.由两个本原构成的2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是否继承世界的运动和发展B.是否继承阶级斗争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D.有无高尚的理想30.认为虚幻,荒诞的鬼神观念是人脑中自行产生而无客观事实无关的看法属于:A.唯物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31.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B.抹煞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特征C.否认意识决定物质D.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产物32.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A.否认时空的客观性B.时空的有限性C.时空同运动物质相联系D.时空的不变性3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实在性B.理念C.灵魂D.“原初”物质3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A.它的存在性B.它的物质性C.它的可知性D.它的矛盾性35.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36.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D.两者是完全统一的没有区别的37.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3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的哲学B.中世纪哲学C.17、18世纪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39.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A.黑格尔B.费尔巴哈C.康德D.赫拉克利特40.根据科学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A.不是纯粹生物学过程B.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D.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4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B.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42.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43.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脑的形成B.物质文明的发展C.语言的发展D.生产劳动44.空间是指:A.物质过程的持续性B.事物之间的距离C.物体的体积D.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45.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A.世界统一于物质B.世界统一于精神C.世界是运动发展的D.世界只有一个本原46.坚持世界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论B.辩证唯物论C.折衷主义D.二元论47.从产生的角度来看,意识是:A.天赋的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物质决定的48.各种运动形式的区别,主要取决于:A.它们的不同的复杂程度B.它们不同的稳定性和相互关系C.它们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殊矛盾D.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不同需要49.意识和信息的联系是指:A.意识决定信息B.信息决定意识C.所有的信息都是意识D.意识是一种特殊的信息50.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的观点是:A.夸大人的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B.承认意识能动作用的辩证唯物论的观点C.唯意志论的观点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51.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52.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A.是人类的主观意志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5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54.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55.黑格尔曾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迎接人类黎明即人类解放的“高卢雄鸡”,从黑格尔的“猫头鹰”到马克思的“高卢雄鸡”,形象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的特点是它的:A.实践性B.科学性C.预见性D.革命性56.“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1. 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A. 形而上学观点B. 诡辩论观点C. 唯心主义观点D. 唯物辩证法观点2.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 观察实验方法B. 逻辑推理方法C. 矛盾分析法D. 归纳演绎法3.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4. “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A. 机械论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D. 外因论的观点5. 区分事物质的依据是A. 事物的本质属性B. 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C. 事物量的规定性D. 人的直觉6. 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7. 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 普遍性和特殊性B. 同一性和斗争性C. 绝对性和相对性D.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8.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论点是A. 唯心主义观点B. 辩证法观点C. 相对主义观点D. 机械论观点9.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A. 根本性的质变B. 单纯的量变C.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D.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10.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 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C.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11. 事物发展过程的“度”是指A. 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 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 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 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12. 唯物辩证法认为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方向和道路B. 形式和状态C. 结构和功能D. 源泉和动力1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5.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 认识事物的量C. 确定事物的质D. 把握事物的度16.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 .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 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 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 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17. 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 矛盾一方促使另一方事物发展B.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 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 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18.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9.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A. 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 非决定论的观点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20.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 要把握事物的度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21.“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中的这段语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
有其因必有其果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再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
注重量的积累B。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
坚持适度原则D。
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变引起事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二)不定项选择题1. 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A. 系统论代替了辩证法B. 唯物辩证蕴含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C. 唯物辩证法排斥系统论D. 系统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 系统论深化了唯物辩证法2. 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A. 人不能创造规律B. 人不能消灭规律C. 人可以完善规律D. 人可以认识规律E. 人可以利用规律3. 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的现象的有A. 冰—水—汽B. 麦株—麦粒—麦株C. 团结—批评—团结D. 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E. 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4.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A. 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B. 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C.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依据发生了改变D. 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E. 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5.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A.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D.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E. 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6.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7.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A. 整体由部分所构成B. 整体是各部分之和C. 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D. 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E. 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8.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E. 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9.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认为凡是现有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 认为事物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10.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E. 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11. 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12. 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13. 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 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
由此可见A. 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B.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C. 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D.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E.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14. 1999 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 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 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D.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E.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15.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16. 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
这表明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 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17.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这“三大规律”A. 是有层次的B. 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C. 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D. 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1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
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1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 米栏比赛中,以12 秒88 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 年之久的12 秒91 的世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