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语文民主教育———读《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望语文民主教育———读《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有感
摘要: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并渗透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反映在教育领域,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民主的思想和意识。李老师的语文民主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在其教育思想中,不仅突出了“民主”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民主”更是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民主语文教学
最近笔者有幸拜读了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在如饥似渴地读完后,我不禁为李老师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对语文教育独到的见解所感动和折服。也正因为他那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对语文教育独到的见解成就了他独特的语文民主教育风格。
一、突出了“民主”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翻开书的扉页,有几行文字特别醒目,那是李老师的一句名言:“惟有以培养独立人格、公民意识、创造能力为己任的民主教育,才能真正使亲爱的祖国走向伟大的复兴,让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在这句精血诚聚而又豪迈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李老师那沉甸甸的民主意识的影子。他说:“在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站在民主教育的高度走进学生的心灵,面对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对教育来说,缺少对学生的民主态度——具体说,离开了对学生的人格尊重和潜能的信任,离开了教育过程中精神与精神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呼应,任何教育都不是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而只能是‘伪教育’。由此可见,任何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过是民主教育思想的体现。如果我们认可柳斌同志所概括的素质教育的要义……那么,我们似乎就可以这样说,民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他还说:“但对语文教育而言,‘民主’并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的内容,更是教育目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氛围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乃至创造力的激活,而语文教育本身(包括教材)所蕴含的丰富民主养料将有助于学健康人格的铸造;但从长远来说,民主教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赋予语文教育面向未来的使命——通过民主的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宽容等民主养分,使学生成为个性鲜明并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并渗透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杜威曾认为民主主义“还有一种更为深刻的解释: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①陶行知也曾指出:“民主的时代已经来到。民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民主的生活还不习惯。
流经验的方式”,在民主的“春天已来”之时,我们又怎能在语文课堂拒绝民主,被历史潮流所抛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语文课程(教材)如鲁迅、朱自清等民主主义作家的作品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民主养料,必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铸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镇西老师认为“民主”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目的,无疑是十分深刻而正确的。曾经有读者告诉李老师说,他发现李老师的文章和著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心灵。李老师回答道:“10年前的确如此。但最近两年10年以来,我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可能就是‘民主’。”如果说魏书生老师成功的秘密在于商量、商量、再商量,那么,李老师成功的法宝恐怕就是民主、民主、再民主了。
二、“民主”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
民主,反映在教育领域,表现为老师应摒弃个人权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个性体验,以宽容的胸襟和发展的眼光接纳学生,以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心态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协助下自主学习,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造的潜能得以充分的释放。李老师的语文课堂正是处处体现着这样民主的意识。
1、引入课堂教学,善于创设民主的氛围。
例如,由李老师执教并在四川省赛课中一举夺魁的那堂《孔乙己》是这样引入的: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们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者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有不同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后,李老师先不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在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板书课题:《孔乙己》)
在这里,李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有不同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他不以教师权威自居,允许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平等地对待学生,无不洋溢着李老师的民主意识。
又如,李老师执教《在烈日和暴雨下》上课伊始:
李老师问学生们:“你们喜欢《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吗?”几乎全班学生都说:“喜欢。”我高兴地说:“嗯,我也很喜欢这篇课文,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可是,有没有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呢?”这时,前排靠边的一个
里面有许多词语用得不太好。”为了说明他的这个观点,他还举了好几个例子。我当即满腔热情地表扬了他:“同学们,虽然我个人并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但是,我非常赞赏他的这种精神,因为他敢于向大多数人说‘不’。这种不盲从多数,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就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同学们应该向他学习!”
真正的民主应该蕴含着宽容精神,也就是要允许别人跟自己不一样——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个性,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等等。我们都知道民主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但现代自由民主同时也强调“多数尊重少数”的原则。前者指的是在决策时应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后者指的是即使少数人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也应允许其存在。伏尔泰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说得很好:“我坚绝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自己的权利。”由此看来,李老师是深谙此道的。
2、把提问的自由归还给了学生。
自由不等于民主,但没有自由就绝没有民主可言。所以,归还学生提问的自由也是民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映。
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学生培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小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但不知从何时起,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淡化了学生的提问意识。李镇西老师却几乎每上一堂语文课都十分重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执教《孔乙己》一文时,其中有这么一个环节:
教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学生独自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男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
教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乙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
教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在执教《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李老师也有意识地让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
我停了片刻,又问道:“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啊?”
王驰问:“‘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