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及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一、四诊合参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体、舌苔、口唇等外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患者的气色、形态、眼底、毛发、舌苔等外在表现,以及面部表情、言语、姿势等信息。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程变化等情况。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重点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腹部声响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机状况、脏腑功能、症状变化等情况。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病情变化等情况。

问诊的重点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饮食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性生活等信息。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病机、发展规律等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舌脉等部位进行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脉搏等状况。

切诊的重点是对患者的腹部按压,了解脏腑肿大、压痛、包块等情况,同时触诊舌脉、腹部脉等部位,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腑状况、气血循环、脏腑功能、病位病性等情况。

以上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四种诊查方式,可以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后续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二、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脉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脉象、脉理、脉度、脉形、脉势、脉数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机变化等情况,为制定诊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一、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3、病证结合历年考试题1、属于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以常达便B.见微知著C.司外揣内D.四诊合参E.以上均非答案:D第二单元一、问寒热恶寒:病人自觉寒冷,加衣近火,不解其寒。

多因外邪袭表。

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加衣近火,可减其寒。

多因阳失温煦。

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1、恶寒发热概念: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有发热的感觉,即寒热并见。

意义:主表证。

历年考试题1、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A.疟疾病证B.湿温病证C.外感表证D.半表半里证E.阳明病证答案:C2、但寒不热概念:但感恶寒而无发热。

意义:主里寒证。

分类:(1)新病恶寒:实寒证。

(2)久病恶寒:虚寒证。

历年考试题1、久病畏寒,临床多见于那种证候A.气虚B.阳虚C.表寒D.实寒E.以上均非答案:B3、但热不寒概念: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叫但热不寒。

分类:①壮热。

②潮热。

③微热。

(1)壮热概念:病人高热,持续不退(39度以上)。

病机:里热亢盛,蒸达于外。

意义:主里实热证。

(2)潮热概念: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日哺潮热:热势较高,日哺热甚。

属阳明腑实。

午后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属湿温病,湿遏热伏。

夜间潮热:入夜低热,骨蒸发热。

属阴虚火旺。

(3)微热概念:轻度发热,热势较低,多在37-38 度之间。

意义:温热病的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分类:①阴虚发热。

②气虚。

③小儿夏季热。

历年考试题1、患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A.阴虚潮热B.阳明潮热C.湿温潮热D.气虚发热.E.阳明经热答案:C2、发热每于劳累后发生或加重,乏力,自汗,气短者,其证型是A.阴虚B.肝郁C.气虚D.血虚E.阳虚答案:C3、小儿夏季长期发热,秋凉自愈,其病机是A.气虚B.血虚C.阴虚D.气血两虚E.气阴两虚答案:E 4、往来寒热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2020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2020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第二单元望诊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假神(无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神乱望面色常色与病色1、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常色病色——晦暗、暴露(1)善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病轻,脏腑精气未衰(2)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病变深重,脏腑精气已衰五色青主寒瘀痛经风戴阳证—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嫩红带白,游走不定,赤热虚实妆戴阳多为虚阳外越,此为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黄主脾虚湿黄疸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白寒阳虚气血脱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黑寒肾虚饮痛瘀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淡青/青黑——寒盛、痛剧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心阳暴脱面与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虚衰青黄(苍黄)——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惊风或惊风先兆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黑暗淡——肾阳虚;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意义:判断气血盛衰;识别病邪性质;确定疾病部位;预测疾病轻重与转归一、形体——强弱胖瘦体强身体强壮——气血旺盛——抗病力强;体弱身体衰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肥人湿多”、“肥人多痰”、“瘦人多火”二、姿态异常*病人脸、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动风预兆*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病*卒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痫病*恶寒战栗(寒战)——疟疾发作/战汗。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1. 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问询、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诊法:是中医诊察、采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问询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的异常征兆,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一、全身望诊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有反义词)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第二单元1. 得神:好的表现2. 少神:亚健康3. 失神:久病、重病精亏神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 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等(阴)邪盛神乱: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阳)4. 假神:失神+突然好转的现象(快死了)久病面色晦暗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除中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5. 神乱——癫、狂、痴、痫、脏躁脏躁——焦虑(胆小——心胆气虚) 卑谍——恐惧症狂——狂躁不安(动——痰火) 癫——喃喃自语(静——痰浊) 痴呆——傻(静——痰浊) 痫病——口中怪叫,口吐白沫,醒后如常(风)6. 正常人的面色(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❶主色:生来就有的 ❷客色: 外界因素导致7. 病色(都是有病的):❶善色: 有病 有光泽 (病轻) ❷恶色: 有病 无光泽 (病重)8.五色主病:❶赤色—— 主热证,戴阳证。

①满面通红——实热②两颧潮红(嫩红)——虚热③面红如妆——戴阳证❷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主寒、主失血①淡白——气血虚②晄白——阳虚晄白而虚浮——阳虚水泛③苍白(白中透青)——实寒证/大失血❸黄色——主虚证、湿证①“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②“黄胖”——脾虚+湿邪③黄疸——机制(湿)色鲜明——“阳黄”=湿+热色晦暗——“阴黄”=寒+湿❹青色——主寒、痛、瘀、惊+气滞❺黑色——主寒、痛、瘀、肾虚+水饮①寒痛——青黑②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③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者——惊风④面色青黄——肝郁脾虚⑤面黑暗淡者——肾阳虚。

面黑干焦者——肾阴虚。

⑥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9.面部《灵枢·五色》命名,如前额-庭、颜,眉间-阙,鼻-明堂,颊侧-藩,耳门-蔽。

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知识点精要总结.doc

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知识点精要总结.doc

中医诊断学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A.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婚否等。

B.生活史(习惯):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等。

C.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

D.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

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中风;患有癫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而复发。

(问小儿:预防接种、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E.起病F.十问歌》(明·张景岳)G.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H.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I.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J.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K.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病变过程、诊治过程、现在症状)。

L.2、现在症状(9):寒热、汗、疼痛、头身脘腹、耳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妇女。

A.问寒热①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③但寒不热: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

特点:病人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近火可缓。

B.问汗: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者。

里证有汗——阳气虚,阴虚,里实热,里证无汗——阳虚或津血亏虚。

亡阴、亡阳;D.问头身(1)头部: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髓聚而为脑。

【头痛】a.部位①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面、额);②侧头部,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少阳经头痛;③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头顶、后头、面颊);④巅顶痛——厥阴经头痛;⑤头痛连齿——(足)少阴经头痛;*⑥头痛晕沉,腹泻自汗——太阴脾经头痛。

*b.性质I、实证: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外感。

①风寒头痛:头痛连项,遇风加重(与中内联系记忆);②风热头痛:头痛怕热、面红目赤;③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羌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知识点

诊断学基础1、血清病-**反应2、弛张热39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2度败血症风湿热结核化脓3、稽留热39度以上24小时不超过1度肺炎链球菌伤寒4、呕血与黑边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5、心梗发热为吸收热急性胆囊炎多发热并寒战6、癫痫抽搐前有先兆7、实质性器官被寒气组织覆盖-浊音8、甲低-粘液水肿貌9、皮肤色素沉着——阿迪森病10、支气管呼吸音——胸骨上窝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胸骨角附近11、主动脉第二听诊区舒张期杂音——动脉导管未闭12、心前区隆起常见于先心病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13、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两个半月瓣关闭的震动14、二尖瓣狭窄-心尖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舒张期震颤左侧卧位明显主动脉瓣狭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流加速15梨形心——左房增大肺动脉段膨出16、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右心功能不全——肺淤血减轻17、腹水大于1000ml出现移动性浊音大量腹水肝脏触诊——冲击触诊法18、上腔静脉受阻向下下腔静脉向上(曲张)门静脉高压脐上向上脐下向下19、周围性面瘫——同侧面肌麻痹中枢性瘫痪——病理反射阳性20、肌力:0瘫痪1内缩无动2水平3无抵抗4抵抗差5正常21、肝昏迷——扑翼样震颤22、共济失调——美尼尔23、匙状甲——贫血风湿热甲癣24、锥体外系——铅管样强直25、吗啡中毒——呼吸过缓瞳孔缩小肺炎——呼吸过快26、大量胸腔积液-呼吸音消失27、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膜散在出血点28、维生素A缺乏-角膜软化39、上颌窦——颧部压痛40、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41、凯尔尼格征-病变累及脑膜42、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寄生虫-嗜酸僧高43、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或用铁剂治疗一周血小板升高44、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细胞降低45、再生障碍性贫血不会出现幼稚红细胞47、2500ml多尿100ml无尿48、心衰尿中可出现管型肾衰——蜡样管型49、内生肌酐清除率反应肾小管的滤过功能50二氧化碳结合律降低——代谢性酸中毒51、AFP——肝癌支气管哮喘IgM明显升高急性炎症血清补体升高52、棕褐色痰——阿米巴脓肿尿比重尿量升高——糖尿病53、狂犬病——中性粒细胞升高54、正常心电轴0-90度QRS心室肌除极55、前间壁心梗V1V256、X线自然对比对明显的是胸部胸膜粘连最常见部位——肋膈角57、大叶性肺炎实变期会出现典型X线表现58、原发综合症——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及结核性淋巴管炎组成的哑铃状影59、血播性肺结核——2型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60、回盲部检查-全消化道造影61、头颅外伤首选——CT纵膈肿物首选CT62、肾功能不全——病理生理诊断传染病1、传染病原体免疫流行2、潜伏性感染:病原——免疫低——发病相对状态无症状不排病原3、熟悉潜伏期是为了确定检疫期4、主动免疫:菌苗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5、构成感染的三大因素:人体病原体外环境6、感染最常见——隐性感染——无症状有免疫首见IgM7、传染恢复期IgG艾滋病乙肝通过体液传播8、急性HBV首现抗HBc乙肝窗口期——抗HBc9只有乙型肝炎为DNA病毒10、急性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休息11、丙型肝炎——黄病毒戊型肝炎——杯状病毒——食物传播12、病程超过半年为慢性肝炎超过两个月——慢性菌痢13、HbeAg传染性强复制活跃14、乙肝疫苗成分为HbsAg15、流行性出血热——肾脏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病毒IgM抗体高度升高头痛眼眶痛腰痛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恢复内失血浆性休克16、高压蒸汽不可杀灭HIVAIDS常见卡波济肉瘤17、SARS首发症状发热——呼吸消化传染18、流脑飞沫传播低热头痛皮肤瘀点(败血症期)——青霉素米汤样呼吸道传播内病毒有脑膜刺激征——脱水降颅压19、伤寒发热皮疹脾肿大诺氟沙星胆囊慢性带菌(氨苄西林)血培养可诊断3周多在回肠穿孔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OH肥达反应骨髓培养第六日出疹慢性带菌传播普通型伤寒吃去高热轻型中度发热顿挫型伤寒病急典型一周痊愈20、我国最常见福氏痢疾杆菌以转为慢性中毒菌痢——微循环障碍——2-7岁多发腹痛泄不明显志贺菌属——侵袭力和内毒素乙状直肠宋氏杆菌在外环境生存最强21、霍乱肠毒水样便关键补液——氟哌酸血浆比重可判断霍乱脱水程度霍乱弧菌为G阴性有鞭毛运动活跃为O1群22、菌痢——果酱样。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医诊断学1、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引起微热的原因有:气虚、血虚、阴虚、气郁(郁热)、气阴两虚。

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消谷善饥,兼多饮多食,形体消瘦着,多为消渴病;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12、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13、舌色:淡白色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见实证、嫩舌多见虚证)、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甚)、裂纹舌(多属于热甚伤津)、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要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要点: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望面色要点: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常色:1)主色: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一生基本不变,故称为主色。

由于种族和遗传等原因,主色可有偏青、偏赤、偏黄、偏白、偏黑的不同。

2)客色:是指受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面部发生的色泽变化。

常见的因素有气候、昼夜、情绪、饮食。

气候:受四季气候不同的影响,面色可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春季面色稍青,夏季面色稍赤,长夏面色稍黄,秋季面色稍白,冬季面色稍黑。

昼夜:白昼卫气浮于表,则面色略显红润;黑夜卫气沉于里,则面色微淡而干。

情绪:喜则面赤,怒则面青,忧则色沉,思则面黄,悲则泽减,怒则面白。

饮酒、饥饱:酒后脉络扩张,则面红目赤;饱食则面容润泽光亮;过饥则面色泽减而微枯。

3)意义:提示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

病色:分类五色常色善色恶色青如以縞裹绀如翠羽如草兹赤如以縞裹朱如鸡冠如衃血黄如以縞裹括萎实如蟹腹如枳实白如以縞裹红如豕膏如枯骨黑如以縞裹紫如乌羽如炲意义:1)善色: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的表现,多预后良好。

2)恶色:表明脏腑精气衰败,不能上荣于面,多预后较差。

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1)青色:主淤血、肝病(气滞)、痛症、惊风。

多因经脉瘀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床表现: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也可见于肝病迁延日久。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憋闷疼痛者,多属心阳虚衰兼心血瘀阻的胸痹;若心悸、胸痛反复发作、突发剧烈胸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冷汗不止者,属心阳暴脱证;若咳喘气促,呼吸不利,多为肺气壅滞。

小儿高热,若见眉间、鼻柱、唇周色青者,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2)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多因热盛而络脉扩张,面部气血充盈所致,亦可见于虚阳浮越临床表现: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点1.四诊法: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是指辨别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闻是指辩别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切是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

2.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3.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4.问诊: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5.切诊:切诊是指通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6.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综合诊断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

7.疾病分类:中医诊断分类主要分为六经疾病、外感病证、内伤病证、杂病证、虚实证、表里证等。

8.六经疾病:六经疾病是指根据中医六经学说,将疾病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方面。

9.外感病证:外感病证是指外界邪气入侵体内所致的疾病,主要是风、寒、暑、湿等病证。

10.内伤病证:内伤病证是指由于内在因素如情志、饮食等所致的疾病,主要是气滞、气逆、气陷、气短、气郁等病证。

11.杂病证:杂病证是指由内外因素所致的杂病,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12.虚实证:虚实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根据病证的虚实程度划分为虚证和实证。

13.表里证:表里证是指疾病的病位,根据表证和里证的不同划分为表证和里证。

14.病位、病性、病因:中医诊断学中的三大诊断要素,是判断疾病的关键。

病位是指患病的部位;病性是指患者的病情;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15.病位、病性、病因的判断: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点1.望诊要点:望诊要点主要包括面色、舌脉、气色等。

面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面色是否苍白、发绀等;舌脉主要是观察病人舌头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气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气息是否和缓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精华)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部分

(精华)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部分

诊断学一、发热1.非感染性发热①结缔组织病②恶性肿瘤③无菌性物质坏死④内分泌疾病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⑥物理因素⑦变态反应:血清病2.热型①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②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

——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③回归热:体温骤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数天后又骤升,持续数天后又骤降,如此反复。

——霍奇金病④间歇热:体温骤升,持续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

经过1天或数天又骤然升高,如此反复交替。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⑤不规则热:无明显规律。

——结核病,风湿热,长期使用解热药或激素类药3.中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二、胸痛1.带状疱疹:疱疹沿神经分布,疼痛呈刀割样、灼伤样、剧烈难忍,持续时间长。

三、腹痛1.肠梗阻:腹痛、腹胀、呕吐、便秘、停止排气2.肠套叠:腹痛、血便、腹部肿块四、咳嗽与咳痰1.犬吠样咳嗽:阵发性、连续咳嗽并伴有回声。

——会厌、喉部疾患,器官受压,百日咳,声带麻痹2.夜间咳嗽较重者:常见于左心衰竭、肺结核,可能与夜间肺淤血加重,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3.痰:①白细胞增多:呼吸道炎症②夏科-雷登结晶:支气管哮喘,肺吸虫病③口腔鳞状上皮细胞:上呼吸道炎症④粘液柱状上皮细胞:气管、支气管炎症⑤纤维柱状上皮细胞:下呼吸道炎症⑥色素细胞:心力衰竭,肺炎,肺气肿,肺出血⑦杜什曼螺旋体:支气管哮喘4.肺结核:痰中带血丝,伴低热、盗汗。

5.支气管扩张:痰量较多,为湿性咳嗽。

6.肺癌:剧烈干咳,痰中带血丝。

7.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咯血,痰为暗红色。

8.急性肺水肿、左心功能不全:粉红色泡沫样痰。

9.肺炎球菌肺炎:咯铁锈色痰。

五、咯血六、呼吸困难1.吸气性呼吸困难:主要由气管上段及咽喉部的阻塞性疾病引起。

“三凹征”2.左心衰竭发生呼吸困难的原因:肺淤血和肺泡弹性降低,因而影响换气导致功能障碍。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背诵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背诵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背诵
1. 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包括辨证施治的原则、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

2.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包括辨证的基本方法、辨证的程序与要求等。

3. 四诊合参:包括望、闻、问、切四个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外部表现、听闻其言、询问其病情、切诊其脉象等,全面了解病情,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4. 病机辨证:指根据中医病机学理论,辨析病机,即病因、病位、病理的综合作用,从而进行辨证施治。

5.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目、唇、舌质等外部表现,来了解病情,判断其虚实、寒热、湿燥、血瘀等病机特点。

6. 闻诊: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警觉程度等表现,来了解病情,判断其呼吸音、呼吸节律、声音的状况等。

7.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伴随症状、发病过程等,了解病情,判断其病机特点。

8. 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了解病情,判断其脉象的阴阳、浮沉、代谢等特点,从而得出是否有病以及病机。

9. 辨证施治:根据病情辨证,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按摩、刮痧、拔罐等,以恢复人体内外平衡,促进健康。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知识背诵,建议学习者结合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深入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一、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和病情的诊断方法。

1、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体现,包括神志、精神状态等。

得神者,神志清楚,两目灵活,面色荣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失神则表现为神志昏迷,或烦躁狂乱,或目睛呆滞,面色晦暗,呼吸异常,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

2、望面色面色能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气的消长。

正常面色为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或阳虚;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青紫多为气血瘀滞;面色发黄多为脾虚或湿困;面色发黑多为肾虚、寒证或水饮。

3、望形态观察人的形体和姿态。

肥胖者多痰湿,消瘦者多阴虚或气血不足。

肢体拘挛多为风邪阻络,手足抽搐多为肝风内动,颈项强硬多为邪气阻络。

4、望头面五官望头主要观察头颅的大小、形状和囟门的闭合情况。

望目要注意眼神、眼形、眼态和眼部分泌物。

望耳要观察耳的形态、色泽和听力。

望鼻要注意鼻的外形、色泽和分泌物。

望口唇要注意唇的颜色、润燥和形态。

望齿龈要观察齿和龈的形态、色泽。

5、望舌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

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

舌色的变化有淡白、红、绛、紫等。

淡白舌多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多主热证;绛舌多主热盛或阴虚火旺;紫舌多主气血瘀滞。

舌苔的变化有薄厚、润燥、腐腻等。

薄苔多为正常或病在表;厚苔多为病邪入里或痰湿、食积。

二、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1、听声音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能反映病情。

语声高亢洪亮多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为肺虚。

2、嗅气味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异常也能提示病情。

口臭多为胃火炽盛;汗出腥膻多为湿热内蕴;排泄物恶臭多为热毒内盛。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 中医诊断学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  中医诊断学
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多属痿病。 关节拘挛,屈伸不利,多属痹病。
2.头发
(3)脱发:片状脱发,显露圆形 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为斑秃,多为 血虚受风所致。有头皮发痒、多屑、多脂
者,为血热化燥所致。
(二)望面部 1.望目
“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 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 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 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3)卒然昏倒:指病人突然昏倒, 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 后如常的症状。属痫病,肝风夹痰上 逆,阻闭清窍所致。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的内容 (2)消瘦:体重明显下降,较标准体
重减少 10%以上者,一般可视作消瘦。若 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形瘦食少, 是中气虚弱。
(二)望姿态的内容
卒然跌倒,不省人事,口眼 斜, 半身不遂者,属中风病。卒倒神昏, 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 属痫病。
蒙清窍所致者,多属实证,或本虚标实证。 由气虚、血亏、阴精不足,目失所养引起者, 多属虚证。
2.目昏、雀盲 目昏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雀盲指白天视 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 的症状,亦称夜盲、雀目、鸡盲。
六:问睡眠 (一)失眠 营血亏虚,或阴虚火旺,心神失养,或 心胆气虚,心神不安者,属虚。 火邪、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安,或食 积胃脘所致者,属实。 (二)嗜睡 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肢体困重者,多 是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 饭后困倦嗜睡,多因脾失健运,清阳不 升。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 多因心肾阳虚,神失温养所致。 心肾不交证的失眠 不易入睡,心烦多 梦 七:问饮食与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口渴欲饮,咽干鼻干唇燥,多燥邪伤津。 口干微渴,发热,脉浮数,多见于温热 病初期,邪热伤津不甚。 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出者,为里热 炽盛,津液大伤。 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 烦热者,是阴虚津亏。 口渴而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者, 属消渴病。 渴不多饮,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 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 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 由痰饮内停所致。

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总结

《诊断学基础》第一单元:症状学一、 发热:(-)发热的病因:1.各种病原体的感染性发热(临床最多见)2.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大手术、内出血、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白血病、心肌梗死、肢体坏死。

(坏、伤、瘤、血)。

②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疾病。

(清、风、药、结缔)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大量脱水。

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皮肤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大面积烧伤)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脑出血、脑外伤、中暑等直接损伤体温调节中枢。

(脑+中暑)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二)发热的临床分度:低热 37.3〜38℃;中等度热 38.1〜39℃,高热 39.1〜41℃,超高热 41℃(三)热型与临床意义1.体温在 39℃以上:稽留热:24h波动<1℃——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肺炎二伤寒)弛张热:24h波动>2℃——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拜师结盟)2.骤升骤降,高低反差大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疟疾,急性肾盂肾炎(间歇急于疟)回归热:体温骤升骤降,各持续几天——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回家挥霍一周)3. 波状热:体温渐高渐降——布氏杆菌病不规则热:无规律结核病. 风湿热. 支气管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等(四)发热的问诊要点:1、病史;2、临床特点;3、伴随症状二、头痛1.头痛的性质:三叉神经痛:发作性电击样疼痛舌咽神经痛:咽后部发作性疼痛并向耳及枕部放射血管性头痛:搏动样头痛2.头痛的时间:鼻窦炎上午重下午轻;紧张性头痛下午或傍晚出现;占位性头痛早上起床时较明显;三、胸痛1.胸痛的性质:食管炎:灼痛或灼热感,(抗酸剂有效)心绞痛:压榨样痛,可伴有窒息感心肌梗死:疼痛更为剧烈并有恐惧. 濒死感干性胸膜炎:尖锐刺痛或撕裂痛,呼吸重屏气消失2. 胸痛的诱因与缓解因素:(1)心绞痛:诱因:劳累. 精神紧张;缓解因素:硝酸甘油含服,心肌梗死无效(2)反流性食管炎:服用抗酸剂减轻或消失(3)心脏神经症: 缓解——活动四、腹痛1.消化性溃疡: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中上腹隐痛;灼痛突然剧烈刀割样可能并发发急性穿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知识点2017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知识点汇总一、望神中四种神态常考的是少神、假神及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尤为常考查的内容。

1.得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应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等。

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健康的表现。

2.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

3.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或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少语,却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或食量突然增加等。

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多见于临终之前。

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二、望面色中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中的重点。

考频率尤为高。

1.青色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2)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或肝病迁延日久。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壅塞。

(4)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微,多属心阳暴脱证。

2.赤色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2)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3)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3.黄色黄色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

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者。

(2)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

属脾气虚弱,湿邪内盛。

(3)若面目一身俱黄,称为“黄疸”。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属“阳黄”,乃湿热熏蒸为患;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乃寒湿郁滞所致。

(4)面色青黄(苍黄)者,多属肝郁脾虚。

4.白色白色主气血不足、寒证、失血证。

(1)面色淡白无华,舌、唇色淡者,多属气血不足。

(2)面色(白光)白者,多属阳虚证。

(3)面色苍白(白中透青)者,多属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阴寒凝滞,血行不畅之实寒证;或大失血之人。

5.黑色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1)面黑黯淡者,多属肾阳虚。

(2)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精亏虚。

(3)眼眶周围色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瘀血久停所致。

三、面部分候脏腑:考试中有出现过此方面的考点。

因此此部分内容也不容忽视。

《素问·刺热》分候法:以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颏部候肾。

《灵枢·五色》面部名称及所候脏腑现用名称:额;《灵枢•五色》名称:庭(颜);所候脏腑:首面。

现用名称:鼻尖;《灵枢•五色》名称:肝下(面王、准头);所候脏腑:脾。

现用名称:眉心上;《灵枢•五色》名称:阙上;所候脏腑:咽喉。

现用名称:鼻翼旁;《灵枢•五色》名称:面王以上;所候脏腑:小肠。

现用名称:眉心;《灵枢•五色》名称:阙中;所候脏腑:肺。

现用名称:鼻翼;《灵枢•五色》名称:方上;所候脏腑:胃。

现用名称:鼻根;《灵枢•五色》名称:阙下;所候脏腑:心。

现用名称:颧骨下;《灵枢•五色》名称:中央;所候脏腑:大肠。

现用名称:鼻柱;《灵枢•五色》名称:下极之下(直下、年寿);所候脏腑:肝。

现用名称:颊;《灵枢•五色》名称:挟大肠;所候脏腑:肾。

现用名称:鼻柱旁;《灵枢•五色》名称:肝部左右;所候脏腑:胆。

现用名称:人中;《灵枢•五色》名称:面王以下;所候脏腑:膀胱、子处。

四、望头面五官:此部分内容涉及的内容较多,且繁杂,考试中常会涉及到,也是需要好好学习的内容。

1.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是:瞳仁属肾,称为“水轮”;目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胞属脾,称为“肉轮”。

2.唇之形态中重点掌握两个知识点,其他的内容也要有所了解。

(1)人中满唇反:为脾阳已绝。

(2)人中短缩,唇卷缩不能覆齿:为脾阴已绝。

五、望小儿指纹中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内容。

1.浮沉(1)指纹浮而显露者,为病位较浅,见于外感表证。

(2)指纹沉隐不显者,为病邪人里,见于外感里证或内伤病证。

2.色泽(1)指纹鲜红者,多属外感表证。

(2)指纹紫红者,多属里热证。

(3)指纹色青者,主疼痛、惊风。

(4)指纹紫黑者,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5)指纹色淡者,多属脾虚、气血不足等虚证。

(6)指纹深浓而暗滞者,多属实证,是邪气亢盛。

(7)指纹浅淡而枯槁不泽者,多属虚证,是正气虚衰。

3.长短(1)指纹仅显于风关者,是邪气入络,邪浅而病轻。

(2)指纹达于气关者,是邪气入经,邪深而病重。

(3)指纹达于命关者,是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4)指纹直达指端者,为透关射甲,病多凶险,预后不佳。

一、听声音中有两个概念需要记忆以及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是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1.新病音哑或失音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失清肃,邪闭清窍所致,即所谓“金实不鸣”。

2.久病音哑或失音多属虚证,多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肺,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即所谓“金破不鸣”。

3.谵语是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

属实证,多因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多见于温热病邪内入心包或阳明实热证、痰热扰乱心神等。

4.郑声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

属虚证,多因心气大伤,心神散乱所致,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5.独语是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

属阴证,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气郁生痰,蒙蔽心窍所致,常见于癫病、郁病。

6.错语是指神识清楚,语言错乱,语后自知的症状。

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所致,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之人;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郁等阻遏心神所致。

7.狂言是指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叫骂詈,登高而歌的症状。

多属阳证、实证、热证,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互结,扰乱神明所致,常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

8.言謇是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而吐字困难,或吐字不清,又称语言謇涩。

与舌强并见者,多因风痰阻络所致,为中风之先兆或后遗症。

若因习惯而成者,不属病态。

二、呕吐内容中需要掌握的几个知识点:1.呕吐呈喷射状者多为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颅内有瘀血、肿瘤所致。

2.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为胃反,多属脾胃阳虚证。

3.口干欲饮,饮后则吐者为水逆,多属痰饮停胃,胃气上逆所致。

一、问寒热部分需要掌握的内容:1.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和有关兼症,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恶寒重发热轻是风寒表证的特征。

(2)发热重恶寒轻是风热表证的特征。

(3)发热轻而恶风自汗是伤风表证的特征。

二、问疼痛是问诊中的重要内容,考试中常考。

需要掌握十二种疼痛的性质与临床意义。

1.胀痛指疼痛带有胀满的症状。

是气滞作痛的特点。

如胸胁脘腹等处胀痛,时发时止,多属肺、肝、胃肠气滞之证。

但头目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2.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的症状。

是瘀血致痛的特点。

以头部及胸胁、脘腹等处较为常见。

3.走窜痛指疼痛的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冲作痛的症状。

或为气滞所致,或见于行痹。

若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者,称为窜痛,多因肝郁气滞所致;若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者,称为游走痛,多见于痹病的行痹。

4.固定痛指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的症状。

若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多为瘀血所致;若四肢关节固定作痛,多因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所致。

5.冷痛指疼痛伴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

是寒证疼痛的特点。

因寒邪侵入,阻滞脏腑、组织、经络所致者,属实寒证;因阳气不足,脏腑、组织、经络失于温煦所致者,属虚寒证。

常见于腰脊、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

6.灼痛指疼痛伴有灼热感而喜凉的症状。

是热证疼痛的特点。

因火邪窜络,阳热熏灼所致者,属实热证;因阴虚火旺所致者,属虚热证。

常见于咽喉、口舌、胁肋、脘腹、关节等处。

7.绞痛指疼痛剧烈,如刀绞割而难以忍受的症状。

多因瘀血、气滞、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如心脉痹阻所引起的真心痛,结石阻塞尿路引起的腰腹痛,寒邪内侵胃肠所致的'脘腹痛等,往往都具有绞痛的特点。

8.隐痛指疼痛轻微,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

是虚证疼痛的特点。

多因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所致。

常见于头、脘腹、胁肋、腰背等部位。

9.重痛指疼痛伴有沉重感的症状。

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

常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

头部重痛,亦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导致。

10.酸痛指疼痛伴有酸软感的症状。

多因风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或肾虚、气血不足,组织失养所致。

常见于四肢、腰背的关节、肌肉处。

11.掣痛指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它处的症状,也称引痛、彻痛。

多因筋脉失养,或经脉阻滞不通所致。

12.空痛指疼痛带有空虚感的症状。

是虚证疼痛的特点。

多因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组织器官失养所致。

常见于头部、小腹部。

三、问头痛需要掌握的内容:(1)根据头痛部位不同,可辨识病在何经1)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

2)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

3)侧头部痛,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者:属少阳经头痛。

4)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

5)头痛连齿者:属少阴经头痛。

(2)根据头痛的不同性质,可辨识病性的寒热虚实1)头痛连项,遇风加重者:属风寒头痛。

2)头痛怕热,面红目赤者:属风热头痛。

3)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者:属风湿头痛。

4)头痛绵绵,过劳则盛者:属气虚头痛。

5)头痛眩晕,面色苍白者:属血虚头痛。

6)头脑空痛,腰膝酸软者:属肾虚头痛。

四、问失眠中需要重点掌握临床常见四种失眠的类型:临床常见有四种类型:(1)不易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兼心烦不寐多见于心肾不交。

(2)睡后易醒,不易再睡多见于心脾两虚。

(3)睡眠时时惊醒,不易安卧多见于胆郁痰扰。

(4)夜卧不安,腹胀嗳气多为食滞内停。

五、问口味中需要掌握的几种口味临床表现及意义。

1.口淡是指患者味觉减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气虚。

2.口甜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甜味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湿热、脾虚。

3.口黏腻是指患者自觉口中黏腻不爽的症状。

多由湿浊停滞、痰饮食积所致。

4.口酸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的症状。

多见于肝胃蕴热、饮食停滞。

5.口涩是指患者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症状。

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所致。

6.口苦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

多见于肝胆火旺、湿热内蕴致胆气上逆、心火上炎。

7.口咸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咸味的症状。

多属肾病及寒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