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城乡一体化
促 进 城 乡 公 平 发 展
加 快 城 乡 社 会 建 设
它 的 实 现 途 径 主 要 包 括 :
(四)城乡一体化中突出的问题
(1) 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因素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中国在实行了数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加深和固化城乡二元分割的各种 条例、政策、法规甚至是法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乡二 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格局。由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 度、就业制度、财政税收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 度、投资制度等所构成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造成了城市 偏向的城乡交易制度,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资源分配以 及政治权利的安排等一系列关系都被扭曲了。特别是户 籍制度强化了几十年的城乡隔离。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市场融合与制度融合 制度设计与创新Fra bibliotek
建立和发展农民利益集团
一、建立城乡融合的劳动力市场 二、建立统筹城乡的土地市场
三、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市场
四、建立城乡融合的户籍制度 五、建立城乡融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六、建立城乡融合的公共产品制度
1、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打破束缚城乡居民和人才自由迁 徙的户籍枷锁 2、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打破束缚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 化发展的土地枷锁。 3、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为城乡一体化建 设提供组织保障 4、加快财政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为城乡 一体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5、建立有效的农村融资渠道,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基 本的金融保障 6、改革财政体制,加大对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提 高县级政府调控农村经济社会的能力。
城乡差距
(3)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不协调、 不平衡的现象十分突出。
首先,几乎所有生产要素都想进入城市 而不愿进入农村,形成了城乡生产要素 的单向流动,造成城市的资金、人才和 技术越来越多,而农村的资金、人才和 技术越来越匮乏。其次,与农村劳动力 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转相比,农村资 金、土地等物质要素向城镇流转得更 多,城乡之间物质要素的流动与人的流 动不相协调。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对农村经济进行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对国家颁布的农业政策要及时了解,用科学的发展观武装头脑,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实行机械化作业,还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农业发展力度。
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所以在发展农村农业的过程中,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整体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关键词:农村的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要意义1 现阶段农村的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1.1 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增大,对农业的发展不够重视,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更正或者计划,给国家粮食供给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需求方面是因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以及逐渐变化的结构,再者就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就使得消费结构有所升级,并且对加工的需求有了一定的扩张,所以需求在不断增长。
从供给的角度出发,我们知道,中国正在逐步的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所以城市化的建设在逐步形成,耕地面积越来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能是越来越少,除此之外,水资源的短缺以及分布不均匀、对地下水进行过量开采都会造成缺水现象,使得农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有就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留下的部分农民劳动力素质并不高,国际形势不稳定,中国作为粮食出口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固定,这就造成了对高质量粮食的大量需求,给粮食的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1.2 农村的慢发展严重制约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脚步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并不快,农民的收入还是像以前一样低靡,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与我国政府制定的全民奔小康的计划还差得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只是依靠种地来增大收入实现高收入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二,农业部门的就业并不能很好地增加收入,并且它的增长速度不放慢。
城乡二元结构
“市民偏向”严重。 尽管现在针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一些福 利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并设想未来 要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福利制度。但总体上 看,至少目前国家对城乡居民的福利待遇仍 然存在很大差别。 看下表:2004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展工作 的地区和单位
人民公社制度
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作好 准备 人民公社制度保证了统购统销等计划经济政策得以 有效贯彻,成为“工占农利”战略的有力制度保障 这种制度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 响:平均主义 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隔 断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整个社会限于僵化状态; 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在较低水平徘徊
方面的影响。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统购统销制度
从体制和制度看
城乡分割带的户籍制度 人民公社制度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基本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可利用外资非
常有限。为尽快改变国民经济落后的面貌和维护国家安全,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有其历史 必然性和合理性。 实施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政治动员能力很 强的政党和政府通过政治权力为其提供保障,在这种背景 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为必然选择。以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计划地配置,快速的 提高了积累率,确保了重工业的优先高速发展,对工业化 的起步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 遗憾的是这些正确的观点没能付诸实践。之后的超前发展 战略,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工农差距城乡 差距进一步拉大
473.5 483.4 503.7 527.9 550.6 588.0 624.5
2.1.3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 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 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 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 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 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 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 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 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存在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
平衡
1、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因是 什么?
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实 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逐步缩 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缩小区域 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来自3、如何推动城乡发展?
(1)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
主要举措
4、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 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 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 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各地区协调 互补,个展所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2.1 走共同富裕道路
三、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学习目标
1、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因是什 么? 2、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是什 么? 3、如何推动城乡发展? 4、如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复习: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傅崇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
城乡一体化进程将促进我国城镇化战略转型。
根据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不应再过激地提倡“加快推进城镇化”,而应该提出城镇化战略转型。
转型的最基本的途径应是“分散”与“集中”结合。
城市化集中型途径,即农村人口与非农经济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一些大、中城市将继续沿着集聚人口和产业的途径,合理积极地扩大城市规模。
城市化分散型途径,一,在距各地区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的县城建设新兴城市,推进农转非地域性分散城镇化过程。
二,在每个省的各个县“设市建镇”,无疑是各省城镇化的重点,属于合理布局的地域性城镇化。
县域更适宜发展小城镇,小城镇的弱点是“小”,优点也是“小”。
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既是构成区域城市体系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农村发展的中心。
以几个中心城市为依托,辐射与联系众多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城市带、城市群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
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科学调整城乡关系。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有中国特色,落实到全国各省市和区域,有地方特点,它包含一般规律和特殊性两个方面。
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可概括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结合的综合概念,它体现了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内容。
它不但涵盖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发展的差别与深刻的社会矛盾的演变,同时涵盖了党和国家在科学调整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改革和政策内容。
各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注重中国特色本地特点,根据本地区新时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重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建设。
并将这些内容纳入区域城乡空间布局和设施建设体系范畴。
各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与本地区的国土规划、本地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规划建设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规划建设摘要:随着城乡建设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生态规划建设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在分析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规划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策略。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生态规划策略一、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指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城市主题的辐射发动作用,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是指要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可行的调控政策。
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
三、城乡一体化生态规划需遵循的原则1.社会生态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
经济活动是城乡一体化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乡一体化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
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
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
LI LUN YU DANGDAI2008年第11期(总第288期)城乡一体化理论回顾与分析的李丹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因此,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现阶段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
一、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综述(一)国外具代表性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渊源1.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恩格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
1847年,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①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
文中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他还指出了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这就是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城乡的分离对立也就是社会的不协调,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离,而是实现城乡融合,达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化,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城镇化
城镇化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地区性特征1、阶段性特征:1)发展起步阶段(1949—1957年)该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是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前四年以自然增长为主,后五年以有计划的机械增长为主。
该时期是城市化规律得到正常显示的时期,但非常短暂;a、1949—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定居,城市化水平逐步增长;b、1953—1957年,一五计划,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资金扩建工业,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
2)城市化波动阶段(1958—1977年)1958年大跃进,使大批劳动力涌向城市,出现城市化高峰。
该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可分为三个时期:a、1958—1960年,超常的工业化引起超高速城市化。
大跃进时期,在错误政策影响下,农村劳动力过多过快地大量涌进城市,人为加快城市化进程;b、1961—1965年,工业调整时期第一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波动。
为扭转大跃进造成的失误,国家对工业进行调整,紧缩城市经济,大量精简城市人口;c、1966—1977年,工业化停滞时期第二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倒退。
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遭受浩劫,大量知识分子,机关干部下放农村,城市人口的机械迁出量大增。
3、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并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及其比重迅速增加,城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在:a、降低城镇的建制标准,城市数量迅速增加;b、随着各种城市政策的调整,城市数量增加导致城市人口及其比重上升;c、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工业、农业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使城市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加强,农业的发展又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共同成为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化水平由“量”向“质”转化,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已有从“人口城市化”向“城市现代化”转化的趋向。
城乡一体化的含义是什么
城乡一体化含义城乡一体化是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呈现的一种城乡协同、一体化发展的现象。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国的东部发达地区也相继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
在这些实践过程中,科学地分析和反映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确定合适的发展战略,选择合理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无疑需要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量化评估。
国内外关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相关理论非常丰富,很多学者就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涵义、动力、机制、目标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关于测量区域性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相关研究却是相当匮乏,即缺乏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标准或是说衡量手段以测度某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
本文在分析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内涵、理论演进和各国实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遴选了22个指标来测度地区城乡一体化程度发展水平,并将这22个指标分为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社会融合度、城乡生活融合度、城乡环境生态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5大类,再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赋予每个指标不同的权重,进行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资料来源:/file/2005122310712.html城乡一体化又称城乡融合。
在社会发展战略上把城市、农村视为一个整体,使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城乡差别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非农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势在必然。
当今城市化已开始形成一股世界范围的潮流,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已超过70%,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在这个过程中,必需逐渐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实现城乡融合,这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变迁过程。
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城乡一体化已成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其主要内容:(一)经济上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基本一致;(二)政治上城乡居民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三)文化上城乡的教育、科技、文体医疗卫生水平及相应的服务设施大致相同。
城乡一体化科技名词定义
全面推进“665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14(一)做大做强6大主导优势产业 141、钢铁制造产业142、汽车制造产业193、装备制造产业224、电力能源产业245、精细化工产业276、食品加工产业29(二)培育壮大6大新兴产业311、新材料产业312、新光源产业343、新能源产业374、节能环保产业395、生物医药产业436、电子信息产业45(三)改造提升5大传统优势产业 481、造纸印刷产业482、金属制品产业513、机械加工产业534、纺织服装产业555、农产品加工产业57(四)加速发展3大现代服务业601、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612、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623、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63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即:由1个主城区、2个副城区、5个中心镇和5个产业功能区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
一是按照"提升品位、完善功能"的要求,做大做优1个主城区。
继续做大主城区体量,由中心城区向东部的秀山地区和西部的滨江地区拓展,形成设施更加完备、功能更加完善的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城区。
二是按照"科学规划、基础先行"的原则,建设好2个副城区。
大力改造提升当涂县城区域功能,建设姑孰副城区;打造一个由丹阳、博望、新市3个镇围合起来的新的丹博副城区,力争3-5年出成效。
三是按照"产业特色、扩权强镇"的思路,建设5个中心镇。
加快建设雨山区向山镇和当涂县石桥镇、黄池镇、太白镇、年陡乡等5个中心乡镇,努力把中心镇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和谐社会示范区。
四是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的要求,打造5个产业功能区。
着力打造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慈湖港口物流加工区、江心洲生态旅游区、濮塘休闲度假区等5个错位发展的产业功能区,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成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考试题答案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考试题答案1、什么是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哪些,P59在城乡规划中如何体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1、字面意思: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应把握好四方面的基本要求:(1)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仅是富民强县的根本所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
(2)加强耕地管理,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要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占补平衡,以消除因圈地引发的城乡矛盾与社会冲突,做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3)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同时,把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4)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改变重城轻乡的状况,进一步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2、什么是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哪些,在城乡规划中如何体现这些原理,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从 经 济 发展 水 平看 , 国城 乡经 济 发展 存 在 我 着 严 重 的不 平 衡 , 村 经济 发 展 和城 市 经济 发 展 农
的 差 距 较 大 。 先 , 城 乡 收 入 上 看 , 国 城 乡 首 从 我 居 民收入 差 距 的变 化 总体 趋 势是 不 断 扩大 的 , 而 且 城 乡 居 民 的 收 人 比 也 不 合 理 。 次 , 城 乡 居 其 从
乡一体化建设 的重要 时期, 文从城 乡经济 发展和社会发展 两个 方面 , 本 分析 了我国城 乡一体化发 展的差距 ,
找 出制 约我 国城 乡一体 化发展进 程 的历 史、 知、 认 政策 、 产业 和体 制等 影响 因素 , 在此基 础上 , 从促进城 乡
规 划一体 化 、 产业发展一体 化 、 公共 服务 一体 化、劳动就 业一体 化和社会 管理一体 化五个 方面 , 出我国 “ 提 十
距 外 , 乡居 民 的消 费结 构 也 存在 着 不 同程 度 的 城 差 异 。再 次 , 城 乡居 民 的就 业 上 看 , 民 的 就 从 农 业 水 平 低 于 城 市 , 国农 村 人 口多 、素 质低 , 我 就 业 压力 一 直 较 大 。虽然 从 2 1 - 2 0 年 , 国的 0 0- 0 9 3 - - 我
化 发 展 的新格 局 。
一
民消费 上看 , 国的城 乡消费 差距 不仅 没有 缩小 , 我 反 而 在 不 断加 大 。同时 , 了消 费总 量 上 存 在差 除
、
我 国城 乡一 体 化 发 展 的 差 距
我 国现 有 人 口 1 .亿 人 , 镇 人 口 63 34 城 . 亿人 ,
年 均 增 长 1 8 .万 人 。 村 劳 动 力 虽 然 在 数 量 上 8 88 农 占优 势 , 劳 动 力 资 源 还 没 有 得 到 充 分 发 挥 , 但 大 量 的剩 余劳 动力 还滞 留在农 村 , 业质 量较 差 。 就 2 我 国 城 乡社 会 发 展 的 差 距 .
环规作业
武汉区位优势九省通衢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
京广、京九、汉丹、沪汉蓉、京港 5 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6 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
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
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为全国四大枢纽机场。
巨大的区位交通优势推动了武汉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以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以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武汉作为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促进中国东、中、西部互动的桥梁纽带功能逐步显现。
科教基地武汉是中国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9 所普通本专科高校,100 万在校大学生。
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近12 万人。
各类科研机构106 所,国家实验室1 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 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 个,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47 名。
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武汉大学及其东侧的“武汉·中国光谷”所在地武汉东湖地区是中国较大智力密集区,在光通讯(华工)、生物工程(华农,武大)、激光(华工)、微电子技术(理工大)、农药学(华中师大)、地质及地质资源和新型材料(地大)等领域,科技开发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本地名人武汉主要名人名单:黎元洪,夏雨田,谭鑫培,熊廷弼,夏菊花,池莉,方方,文泽尔,胡戈,田长霖,何祚欢,朱雅琼,刘亦菲,伏明霞,徐小凤,吴仪,严文井,伍子胥,田克兢,陆鸣,尹北琛,郑斌,蒿俊闵,赵卫国,张明智,蔡晟,徐帆,任贤齐,彭修文,肖海亮,周继红,高崚,田秉毅,李娜,李婷,陈静,孙甜甜,乔红,撒贝宁,尹维鹤,桂希恩,,周觅武汉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得天独厚,得“中”独厚,在中部崛起的滚滚浪潮中,占地利之优的麻城已经如虎添翼,必将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放飞崛起的梦想。
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困境与解决途径
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困境与解决途径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旨在加强统筹城乡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消除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别。
但城乡一体化规划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一体化;城乡规划;问题;途径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the cur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law aims to strengthen urban and rural management, breaking the division of urban and rural management system,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layout, gradually eliminating the conflic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ut the planning and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blem; approach;中国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2)03-0001-02一、引言扎扎实实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意。
城乡一体化论文范文
城乡一体化论文范文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减少和消除我国当前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城乡一体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城乡一体化论文范文一: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农村经济组织的革新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根本是在于保证当前家庭制运作模式不更改的条件下,怎样让散落的农户组建起来,形成大型的、综合的顺应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的合作模式。
在新的制度下,农业经济组织创新同曾经的合作制是由本质区别的。
这不仅遵照农民的平等、资源的原则,还要共同承担风险,共同享受利益的原则,遵循当代农村生产制的专业分工,将产业的链条同内部经济利益相结合的联合制合作关系。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对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要求随着我国的经济迈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的发展目标也有了飞跃的改变,渐渐朝着城乡建设及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前进。
农村当今的发展模式为农民将居住地逐渐朝城镇靠拢、朝着乡镇工业园区及农业生产经营靠拢。
要严格执行创新精神,解决散户经营模式,合力集中所有力量,将农村经济有效的进行组合。
农村经济组织在创新方面大力推广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基础。
由于趋势的转变,培养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也成为推广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农业跨国合作的规模和程度来讲,以我国当今的竞争实力是完全不够的。
固有的农村经济组织无法胜任跨国合作的方式。
由于生产能力的缺乏,使得资金和技术无法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构成的经济效应,完全可是实现农村经济国际化竞争水平和降低经济成本的能力。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中的不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相对比,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是落后于当代农业发展进程的,本质在于组织创新的主体。
经济组织创新结构上明显的表现出了其结构层次的不足。
对于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管理上出现错乱,延误了农民对于经济组织创新的改革。
再说到规模性,因为农民的平均资源少,成本高,资源产权模糊、资本缺失大、区域封闭等特点,当前农民经济组织创新的范围小,资源单一。
城乡二元结构PPT演示课件
当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表现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 村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
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 发达,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 农村人口众多
6
当代中国二元经济的特征
城乡居民收入的二元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日 益扩大的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方面的二元性,不仅可以从收入的 绝对水平上体现,还可以从与收入水平直接相关 的恩格尔系数上表现出来。如下表:
7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绝对数(元)
指数(1978年 =100)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绝对数(元)
指数(1978年 =100)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 尔系数(%)
农村居民家庭 恩格尔系数
(%)
343.3
100
133.6
100
57.5
67.7
477.6 739.1 1510.2 1700.6 2026.6 2577.4 3496.2 4283.0 4838.9 5160.3 5425.1 5854.0 6280.0 6859.6 7702.8 8472.2 9421.6 10493.0
139.0 268.9 311.2 317.4 336.2 346.9 364.3 383.6 418.1 437.3 456.1 473.5 483.4 503.7 527.9 550.6 588.0 624.5
56.9 53.3 54.2 53.8 53.0 50.3 50.0 50.1 48.8 46.6 44.7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知道这个主题之后,我首先的想法是,城乡一体化更多的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更多的是城市资源向农村的转移,带动农村的共同发展,那么这一过程中,农村居民在方方面面的变化过程中精神层面也在发生变化,我们要采取哪些措施去引导、去塑造,帮助他们适用现有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
但是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城乡一体化,包含城与乡两方面要素,他是城市和农村互动的一个过程,不仅是农村居民、城市居民也一样在感受、经历着这种变化,所以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要统筹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废,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的公共空间在不断的延伸,公共领域不断的拓展,我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的生活方式逐渐被主要以陌生人为交往对象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我们每个公民个体的公共空间更大、行为的自主权更多,也就是和社会的接触和互动更多、更深入、更全面。
我们可以感受到,现在的社会对于公民的个体的重视越来越强,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像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中,个人的权利、个人的利益越来越被重视和强调,而不是以前的漠视、忽视。
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权利在不断强调、活动空间在不断拓展的条件下,我们从社会获得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这种变化更加明显,那么我们更应该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也就是要具有公共精神,关心公共利益,积极参与公共政治生活,遵守公共秩序,具备社会公共美德,形成公共思维习惯和公共行为习惯。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放在提升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方面,以适用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那么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做工作,一方面是观念的塑造,一方面是行为的塑造。
观念的塑造,核心就是公共精神的培养,缺乏公共精神,其表现为公德意识淡漠、公共行为失范、法治观念不强、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等。
新视野大学英语4-读写教程-4课后翻译标准答案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is the world's center of cooperation in thenuclear field. It was set up as the world's "Atoms for Peace" organization in 1957 withinthe United Nations family. The Agency works with its member states and multiple partners worldwide to promote safe, secure and peaceful nuclear technologies. As an independ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related to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the IAEA's relation ship with the UN is regulated by special agreement. In terms of its Statute, the IAEA reportsannually to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and, when appropriate, to the Security Councilregarding non -compliance by States with their safeguards obligations as well as on matter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The IAEA Secretariat isheadquartered in Vienna, Austria. Operational liaison and regional offices are located inGeneva, Switzerland; New York, USA; Toronto, Canada; and Tokyo, Japan. The IAEA'smission is guided by the interests and needs of member states, strategic plans and thevision embodied in the IAEA Statute. Three main pillars or areas of work underpin theIAEA's mission: Safety and Secur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feguards andVerification.国际原子能机构是世界核领域的合作中心,它于1957 年作为世界性的“原子能为和平服务”的组织而建立,成为联合国大家庭的一员。
第三版大学英语新视野第四册课后翻译
第一单元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孔子所谓的“中”不是指“折中”,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的一种“适度”和“恰如其分”的方法。
孔子主张不仅要把这种思想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通过自身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中,使之成为一种美德。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它形成到现在,一直为民族精神的构建、民族智慧的传播、民族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the core ofConfucianism. The so-called “mean” by Confuciusdoesn’t mean “compromise” but a “moderate”and “just-right” way wh en understanding andhandling objective things. Confucius advocatedthat this thought should not only be treated as away to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things but alsobe integrated into one’s daily conduct to makeit a virtue through self-cultivation and training.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not only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time itcame into being to the present, it has played aninvaluabl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spirit, the transmission of national wisdo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第二单元中国的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著名小说。
城乡一体化视野下农村干群关系调整的必要性
Ke wo d : n e r t n o r a d c u t s e: e mrl o s u t n: o t dc o ewe n c d e n l ! y r s i tg ai f b na o n r i o u n y d n w a c n t c o c nr it nb t e a r a d吐 ema r i a i s 鼢
城乡一体化视野下农村干群关系调整的必要性
王 娟
(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 1 0 ) 4 3 0
摘 要 : 乡一 体 化 是 我 国现 代 化 和城 市 化发 展 的 一 个 新 阶段 。 城 目的是 让 农 民 享 受 到 与 城 镇 居 民 同
样的文明和 实惠, 使整个城 乡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 、 可持 续发展。 围绕 乡经济社会 发展一体化建设 , 以 农村和农 民为主要 变革的领域与 毛体 , 在解放农村生产力、 释放农村发展 活力 中寻找 农村经济社会发
处 的新的发展阶段 , 同时也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 性调整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 浪潮 日益影响 我国农村的新形势下 ,制约农村干群关系的因素 明显增多 , 农村党群干群关系 的波动性将大大增强。 认真研究新的历史 条件 下农村 干群关 系发生的深刻变化 , 密切干群关系 , 具有 重要 的现实意义 , 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的巩
maefme no me i la o d eeta te i n wnd l. dpo t cmpees e n s ialdvlp n k r rejys v i t na lt t adt we a rmoe o rhni ds tnbe ee met a s a c izi n b l tsh c y o 1n v a ua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知道这个主题之后,我首先的想法是,城乡一体化更多的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更多的是城市资源向农村的转移,带动农村的共同发展,那么这一过程中,农村居民在方方面面的变化过程中精神层面也在发生变化,我们要采取哪些措施去引导、去塑造,帮助他们适用现有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
但是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城乡一体化,包含城与乡两方面要素,他是城市和农村互动的一个过程,不仅是农村居民、城市居民也一样在感受、经历着这种变化,所以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要统筹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废,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的公共空间在不断的延伸,公共领域不断的拓展,我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的生活方式逐渐被主要以陌生人为交往对象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我们每个公民个体的公共空间更大、行为的自主权更多,也就是和社会的接触和互动更多、更深入、更全面。
我们可以感受到,现在的社会对于公民的个体的重视越来越强,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像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中,个人的权利、个人的利益越来越被重视和强调,而不是以前的漠视、忽
视。
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权利在不断强调、活动空间在不断拓展的条件下,我们从社会获得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这种变化更加明显,那么我们更应该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也就是要具有公共精神,关心公共利益,积极参与公共政治生活,遵守公共秩序,具备社会公共美德,形成公共思维习惯和公共行为习惯。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放在提升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方面,以适用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那么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做工作,一方面是观念的塑造,一方面是行为的塑造。
观念的塑造,核心就是公共精神的培养,缺乏公共精神,其表现为公德意识淡漠、公共行为失范、法治观念不强、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等。
而公共精神以公共责任意识为实质内容,体现为公民尊重国家法律和政府行政并与政府合作的精神态度,其中包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与合理监督政府行政的态度;体现为公民自觉关怀与维护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资源、公共财物等公共利益的态度与情怀;体现为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理解、尊重、包容他人并与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气度和行为取向。
培养公共精神,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开放公共生活,鼓励和推动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实践;二是实施全方位的系统化的公民道德教育。
这种公共精神的培养,也可以认为是对于市民主体意识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
如要引导市民关注一些社会事件,并对此展开讨论;通过自愿者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某项事务的管理组织;对于某些重大工程公开征集市民意见,并将意见的处理情况及时公布于众;搭建更加开放的信息网络平台,允许市民畅所欲言,在参与中增强主体意识等等。
这些方式主要在于使公民在公共生活实践中感受到自己与社会共同体的休戚相关,从而产生感性的公共责任意识。
此外,培养公民公共精神还必须通过公民道德教育一途。
可以征集本市的公民道德准则,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倡导;通过媒体的力量,及时曝光违反公民道德准则的行为;评选不同层次公民道德标兵,发挥先进的带头作用;注重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等。
行为塑造主要是为公民的生活行为制定明确的行动准则,塑造文明、优雅的生活行为。
使公民的行为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
具体一方面加强法的教化,另一方面是道德教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于惩戒措施的运用,否则很多措施会失之偏软。
可以探索建立市民文明档案,通过记录市民的不文明行为,如闯红灯、噪音扰民等,并且合理设计该档案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如与征信系统捆绑,只做参考作用,对于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晋级评先,需查阅文明档案,并且可以通过参加义务劳动、自愿者服务等形式消除不文明行为记录。
此外,还要加强礼仪教育,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
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人们和谐相处,人们和谐相处应该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而礼仪正是这样一种规则。
在市民大众广泛开展普及型礼仪教育,开展文明旅游礼仪、文明交通礼仪、文明公共场所礼仪等多种礼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