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抒情特点范文3

合集下载

浅析古典诗词中男子作闺音现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男子作闺音现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男子作闺音现象摘要:“男子作闺音”是一个普遍却又特异的诗学命题。

在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文本中,“女性”之特定身份与地位,经由诸种性别的置换与移情,成为文人士医生展现情感、志意、怀抱的符号或媒介。

幽人怀抱别有寄托,借口代言之诸般表达手法,所造就的远非单纯的审美效应,更是跨越了修辞、政治、性别、身份的复杂文化呈现。

此种抒情策略不仅揭露了文人士医生之现实身份的层叠与复杂,还昭示着中国诗学传统深挚婉转的话语指向。

关键词:男子;闺音;古典诗歌;闺怨情;宫怨情classical dictionary for ladies sound shallow men phenomenonAbstract: "man as the Inner Sound" is a common but specific poetic proposition. In the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the female‘s specific identity and status, through many gender replacement and empathy, as the symbol or the media of literati show emotion, will, the embrace. Men who are buried alive wills be entrusted, under the pretext endorser riddled with methods of expression are created, far from mere aesthetic effect, it is beyond the rhetoric, politics,gender, identity, the complexity of cultural presentation. Such lyrical strategy not only reveals the literati of the real identity of the layered and complex, yet clear to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 in abundance mildly words point to.Keywords: Men Inner voice, classical poetry, the woe in the situation, palace a complaint第一章男子作闺音的内涵及特点一、内涵翻阅诗骚乐府,检诸唐诗宋词,就像旧时戏曲中的女性角色老是由男优扮演一样,“男子作闺音”作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也一样遍及文人写作的诸领域。

“男子而作闺音”——唐宋词中的一种文学现象

“男子而作闺音”——唐宋词中的一种文学现象

“男子而作闺音”——唐宋词中的一种文学现象
李勤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浅析了唐宋词中"男子而作闺音"这种文学现象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总页数】2页(P50)
【作者】李勤
【作者单位】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漱玉词》中的闺音原唱——兼及"男子而闺音"的比较分析 [J], 朱长英
2.《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抒情特点 [J], 杨梅
3.唐宋词中“男子作闺音”现象的现代阐释 [J], 潘兰香;姚立江
4.“男子而作闺音”——唐宋词中一个奇特的文学现象 [J], 杨海明
5.试论宋词中“男子而作闺音”的文学现象 [J], 达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创作特色范文2

2021《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创作特色范文2

2021《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创作特色范文 摘要: “男子作闺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是指男性借女性口吻、站在女性立场进行创作, 客观地抒发女性内心感受, 也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古诗十九首》就用到“男子作闺音”的创作方式, 抒发隐藏在诗歌背后文人士子的别样情怀, 表现“男子作闺音”背后“直”与“悲”的抒情特点。

关键词: “男子作闺音”;别样情怀; 直抒胸臆; 悲剧情怀; Abstract: Asa unique literary phenomenon, “man as boudoir”is a phenomenon in which men rely on female tone and stand on the female standpoint to objectively express the inner feelings of women and also express their own thoughts and feelings.Nineteen Ancient Poems is a model of five-character lyrics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in which“man as boudoir”is used to express the fancy feelings hidden in the poets'literati behind the performance of“men as boudoir”, which shows the lyric features of“straight”and“sad”behind“men as boudoir”. Keyword: “manas boudoir”; fancy feelings; blunt expression; tragic emotion; “男子作闺音”语出清代田同之《西圃词说·诗词之辨》:“若词则男子作闺音,其写景也, 忽发离别之悲。

《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探析

《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探析

《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探析一、本文概述《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些诗歌以其深邃的情感、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和赞誉。

作为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汇集了众多无名氏的诗歌创作,这些诗歌大多抒发了离愁别绪和人生感慨,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细致解读和比较分析,揭示其抒情手法的独特之处和艺术成就。

本文将简要概述《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况和背景,介绍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多种方式,探讨它们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本文将总结《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特点,评价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的视角。

二、《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的主题特点《古诗十九首》以其独特的抒情艺术,展现了深沉而细腻的主题特点。

这些诗歌大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涵盖了离愁别绪、人生感慨、时光荏苒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作者们对生活的独到洞察和深刻感悟。

一方面,这些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离愁别绪。

在《行行重行行》中,“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描绘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展现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种离愁不仅仅是对个体的情感抒发,更是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刻反思。

另一方面,这些诗歌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荏苒的惋惜。

在《青青陵上柏》中,“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更是对整个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

《古诗十九首》还通过细腻的抒情手法,展现了作者们对爱情、友情等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向往和追求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赞美和颂扬。

解读柳永词中的“男子作闺音”

解读柳永词中的“男子作闺音”

解读柳永词中的“男子作闺音”作者:刘晓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5期内容摘要:“男子作闺音”是中国诗词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在词中尤甚。

柳永作为北宋初期词人中与众不同的一位,有着大量的“闺音”之作。

因其个人经历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其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既表现出自由开放的市民阶层之习气,又传达出鲜明的文人情怀和浪漫气质,雅俗兼具,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婉约之风。

关键词:男子作闺音市民阶层婉约之风一,“男子作闺音”概说“男子作闺音”一说,出自清代田同之的《西圃词话?诗词之辨》:“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

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

”田同之认为,词之写作乃在于“情生于文”,即假托“闺音”抒发“离别之悲”和“弃捐之恨”。

闺音,顾名思义,乃是指闺阁之音、“妇人之语”。

“男子而作闺音”,指的正是男性词人通过极富女性化风格的语言来寄托某种情思,它既包括男性作者假托女性口吻抒情写意之作,也包括虽直接以男性身份抒写却透露着女性化情思之作品,与修齐治平豪情满怀的“雄音原唱”迥然相异。

“男子作闺音”在诗歌创作中虽亦有之,如传统的闺怨诗、官怨诗,但在词之创作中尤为普遍。

由于词在产生之初,乃是酒筵歌席上供乐工歌伎合乐演唱的歌辞,侑酒佐欢的环境和女性歌手的身份决定了词的纤柔艳冶之风格,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词以美女爱情为主要题材的女性化创作倾向。

与诗相比,词在当时被文人士大夫视为“小道”而少有“言志”“载道”的负重,也因此词人在消遣娱乐的心态下反而流露出最真挚、最自然的情感。

在北宋初期的词人中,柳永是与众不同的一位。

《全宋词》共录213首柳词,其中约有130~140首涉及美女爱情题材,更有20余首直接托以女子口吻。

他的“闺音”之作,以对美女和爱情大胆而直露的描写为特色,使词偏离了以晏殊、欧阳修词为代表的“雅化”“诗化”道路,而走上了“真正以歌曲性质为主的、与当时俗乐更密切结合着的、一种更为通俗更为真切也更为写实的途径”。

花间词中的“男子作闺音”现象

花间词中的“男子作闺音”现象

浅析花间词中的“男子作闺音”现象摘要:本文将从文学传统、词体特征、花间词中大胆的爱情意识表现及男子自我意识的衰退等方面对“男子作闺音”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男子闺音文学爱情“男子而作闺音”,出自清代学者田同之《西圃词说·诗词之辨》[1],用来概括男性文人代女性设辞,假托女性的身份、口吻,进行文学创作的现象。

花间词出现在晚唐五代,花间词人都是男性,他们所著的词都是以女性的口吻来表现女性婚姻生活或对爱情的渴望或思念丈夫的心情等,男子演绎女声词境成为主流。

一、“男子作闺音”的文学传统什么是“男子作闺音”,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中的女巫装扮成男女诸神,在神秘的气氛中进行歌舞剧式的代言和表演[2]。

而中国文学早在《诗经》、楚辞时期就已有了性别意识,其中不少篇什咏赞了女性美,如诗经国风中的《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到了东汉,更出现了男性诗人以女子自述的口吻进行写作的现象,体现出一种不自觉的“性别越界”趋势。

从文论的角度来说,注意到这一现象是在六朝。

徐陵在宫体诗集《玉台新咏》的序文中[3],通过虚构一位姿容美丽、富于才情的佳人形象阐述了选诗标准。

“其中有佳人焉……弟兄协律,生小学歌;少长河阳,由来能舞。

……加以天时开朗,逸思雕华,妙解文章,尤工诗赋。

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清文满箧,非惟芍药之花;新制连篇,宁止葡萄之树?九日登高,时有缘情之作;万年公主,非无累德之辞。

其佳丽也如彼,其才情也如此。

……选录艳歌,凡为十卷。

”在他看来,宫体诗就是歌咏爱情与描写女性生活的诗作。

到了晚唐五代兴起的花间词承继了宫体诗“男子而作闺音”的审美趣味和写作方式。

二、“男子作闺音”是词体“应歌而制”的要求“应歌而制”的特定要求,也是造成男子作闺音的一个主要原因。

词的全称是“曲子词”,它是配合音乐(曲子)而歌唱的新体歌辞。

文人词最早是在贵族的酒筵歌席上创作演唱的,先由文人根据曲调作词,然后交付乐工歌妓伴奏演唱。

“男子作闺音”与女性词比较

“男子作闺音”与女性词比较

伤 的情 调联 系 在 一起 ,女性 词 亦 如 此 。但 与 之相 比较 ,男 性词 的 总体倾 向不 免有 些艳 丽 ,而女 性词则 呈 现 出清 丽 、淡雅 的特征 。 晏 几道 的 《 木兰 花》 ,词 中 “ 帘” “ 雨” “ 风 ” 等 意象 很 明 显 直 白的点 明 了词 “ 伤 ” 的基 调 。词 中 “ 重” 、“ 彩” 、“ 丹” 、“ 绿” , 使 全词 色彩 鲜 明 ,充 分 体 现 出一 种 “ 红 尘 俗 世 ” 的 感 觉 ,毫 无 清 丽 可 言 ,这 也是 中 国传统 文人 对女 性的普 遍看 法 。 而女性 视 角下 意象特 征 则 表 现 出 了 明 显 的不 同 。李 清 照 《 一 剪 梅》 其 思其 情浓 厚 而 不 失 素雅 ,强 烈 而不 失 婉 转 。其 中 “ 月” 、 “ 楼” 、“ 花” 、“ 水” ,将 词 人 的相 思 与 闲 愁 直 白而优 雅 的 展 现 出 来。 ”宋 代魏 端礼评 价 其词 “ 清新 婉丽 ,蓄 思含情 ” 。 0 至 此 ,我们 可 以看 出 ,女 性 词人 和 男 性 词 人 对 女 性 情 感 的理 解 与感悟 不 同 ,因 而在 意 象 的选 择 与 感 情 色 彩 上也 是 不 同 的 ,一 个 清新 如潺潺 溪水 沁人 心 脾 ,一 个 却 又 如 浓 妆艳 抹仿 如尘 世 般 浓 重 俗艳 ,从 而形成 了女 性词 与男 子作 女声 词 的意象象 征性 的差 异 。
貌 为主要 描写对 象 的。
直接或者间接的描述 中,如柳永如 《 惜春 郎》 中 “ 玉肌琼艳 新妆饰 ” , 晏几道 《 阮郎归》 中 “ 衾凤冷 ,“ 枕 鸾孤 ,愁肠待酒舒 。 ” 这些都可 以 看出男子笔下的最直观的女性 特点与形 象 ,完全与女 子 自身 笔下 的 自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April 20212021年4月第18卷第04期Vol.18No.04读与写杂志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邹瑜(安徽省六安市金安路学校安徽六安237100)摘要:《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在内容上多借游子之歌、思妇之词抒发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落寞情绪以及思妇缠绵悱恻的寂寥闺愁。

这种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

其抒情艺术,更是被历代的诗论家们所称道,对于《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可以用“委曲婉转,反复低徊”这八个字来加以概括。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委曲婉转;抒情艺术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1)04-0398-01《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现在一般认为它是东汉末年一些下层无名的失意文人所作。

在内容上多借游子之歌、思妇之词抒发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落寞情绪以及思妇缠绵悱恻的寂寥闺愁。

这种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其抒情艺术,更是被历代的诗论家们所称道。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对其艺术的整体风貌进行了精辟的概括,评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令数代诗论家惊叹,不仅在于其内在感情的真挚,更在于其独特的抒情方式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并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这种抒情特点在《古诗十九首》中的运用。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清末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在《古诗十九首》中,作者巧妙地将自然之景同自身的情感状态相结合,从而描绘出一幅幅充满感情色彩的景物画面,来曲折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手法在作品中又具体分为两种抒情表达方式。

1.1选取与自己情感状态相辅相成的景物意象表达自己的感情。

中国古代诗歌中“男子作闺音”现象的六幅面孔

中国古代诗歌中“男子作闺音”现象的六幅面孔
丕、 曹植 、 王粲 皆作有《 出妇赋 》 , @ 替妇申冤 , 代其描绘其爱 惠中零 的摧颓失望 , 顾室长辞的郁结不平 。而齐梁间诗人 谢胱、 何逊 、 刘孝 绰、 张正见都作有 《 爵台妓诗》 也 皆是 出于对身遭不幸的妓女之 同情。 铜 ⑩
这里 , 代” 就“ 的问题 说点题外话 。“ 作之方式不是源起于诗歌创作 , 代” 而是发生在古代君王发布诏令 而请 臣下
中图分类号 : 0 .2 1 7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3 2 ( 06)3 0 3 — 7 10 — 4 12 0 0— 0 4 0
1本学者松浦友 和在《 3 中国诗歌理论》 一书 中指 出“ 由男性诗人 以女性观点进行 爱情 描写被确立为中 国爱情诗
的主要方法 。” 在中国诗 史上确是典型现象乃至主流。” 此论便是针对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 男子作闺音” 现象而发。
习, 如学 书遍临古帖 ; 或为 与前人争长 ; 或为托古讽今 , 动机 比较复杂 。“ 但是 , 目一旦选定 , 色从 而决定 。换句 题 角 话说这类诗创作 动机 固然 自由, 角色选 择却受到 限制 。” 依 旧要照葫芦 画瓢 。 @ 多少含有替乐府曲面作歌词 的意味 。
三 “ ” 托 作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3期 总第 7 4期
《 福建师范大学福 清分校学报》
J U N LO U I GB A C FF JA O MA N V R IY O R A FF Q N R N H O U I N N R LU I E ST S m .4 u No7
崩, 三监 及淮夷判 , 周公相成五 , 将黜 , 作大诰 。” 孔疏 “ 予惟小子 ” 一节 日 :周公虽摄王政 , “ 其号令 大事则假成 王为 辞。” 所谓“ 佐武王作《 牧誓》 、假成王为辞”说 的就是这种“ 的方式。实际上 ,代” ”“ , 代” “ 的本领也是古代文人的“ 必修

曹植?拟女性”以作悲歌

曹植?拟女性”以作悲歌

曹植?拟女性”以作悲歌[摘要]曹植的诗歌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拟女性体诗在继承屈原和《古诗十九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曹植;拟女性;诗歌;《古诗十九首》;香草美人作诗是诗人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一般来说诗中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

但我国诗歌园地里有些作品,主体形象是女性,而作者及真正的主人公却是男子,我们姑且称其为拟女性体。

此类诗在魏晋南北朝开始兴盛,后代经久不衰,形成了“男子作闺音”的独特传统。

一、曹植“拟女性”体诗产生的背景虽然曹植“善属文,性简易,不治威仪。

舆马服饰,不尚华丽。

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深得曹操赏识,可惜文才虽佳,却“任性而不雕励,饮酒不节”曹操在世时没有作为。

曹丕即位后,曹植受猜忌和迫害,屡遭贬谪和改换封地,后半生一直郁郁不得志。

他这样空有一身本领却得不到君主重用的情况,正如同那些容貌不俗,兰心慧质却被夫君抛弃或者难觅归宿的女子。

他哀怨,愤懑、悲切的心态正如这些可怜的女子,两者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共通之处。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古代中国天子之下的众生相对于君来说都是“阴”(类同女性)。

在古代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君臣、夫妇被放在同样的位置,即君为阳,臣为阴,夫为阳,妇为阴。

在这样的文化传统背景中,他用夫妇拟君臣关系,借夫妇的相弃写君臣的相间,“拟女性”体诗也就自然而然了。

二、曹植“拟女性”体诗的类型曹植这方面的诗歌分为两类:(一)为女子代言:作闺音在曹植的诗赋中,出现了大量用“男子作闺音”反映异性特有心理的篇目。

例如《种葛篇》中诗人自比的这位女子,直白地抒发对丈夫变心,宠爱他人的控诉:“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

窃慕《棠棣篇》,好乐和瑟琴”。

后两句出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这里以夫妇之爱隐喻兄弟之情,暗含曹植希望得到曹丕的恩宠,两人之间的感情能够像琴瑟一样和睦的期望。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浅析《古诗》的抒情艺术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古诗十九首》是由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短诗,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古诗十九首》和《诗经》往往相提并论,它之所以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马茂元先生指出:“《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总结了汉代乐府的光辉成就,替建安文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它正是由两汉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古诗十九首》是以抒情见长的,它发展了汉乐府抒情性的一面,使五言诗发展成为成熟的抒情诗。

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呈现出了和前代抒情诗截然不同的风貌。

《古诗十九首》所抒之情是自我之情,关注的是一己之情。

在真正意义上表现了人的本身,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各种正常的感情。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多数是中下层文人,他们常年漂泊在外,为的是能步入仕途,建立功业。

东汉承袭了西汉的察举制度,有地方察举贤良方正,孝廉,茂才,明经等,然后待诏而行。

所以东都洛阳就成了许多文人士子的游学,读书之地,谋求功名利禄的场所。

但是追求功名富贵的人一天天的增多,而官僚机构的容纳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形成了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现象。

而且东汉末年是政治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

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政治上的腐化和堕落已达到顶点。

在这种情况下,中下层文人失去了正常仕进的机会,倍感前途的渺茫和无望。

这样的遭遇,使得他们彷徨苦闷,难以抑制心中的悲哀,发而为诗。

就充满了“怨”的色彩。

但是这种“怨”是哀而怨,不同于《诗经》中的“怨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着眼的是自身,他们无意于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他们要抒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慨,所忧所怨都与自身的遭遇有关。

令他们感伤的是功业难成“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今日良宴会》);朋友的遗弃“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知音难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相思成疾“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人生苦短“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

朱淑真与“男子作闺音”的男性作家作品比较及其诗词历史地位探究

朱淑真与“男子作闺音”的男性作家作品比较及其诗词历史地位探究

2021年5月第40卷第5期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acherDevelopmentMay2021Vol.40No.5doi:10.3969/j.issn.2096 8531.2021.05.035 收稿日期:2021 01 24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省教育厅规划课题“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项目(JJC1319089);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基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JC1319087);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省教育厅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与表达教学中的融合研究”项目(JJC1319086)作者简介:徐雪飞(197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朱淑真与“男子作闺音”的男性作家作品比较及其诗词历史地位探究徐雪飞(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宋朝著名的女诗人词人朱淑真的文学成就仅次于李清照。

她以出众的才华、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我国古代众多女性所唯一拥有的生活空间,并展示出了男性作家笔下所没有的艺术神韵。

她的诗歌清婉自然,词作清新婉丽。

在汇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朱淑真与“男子作闺音”的男性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朱淑真及其诗词的历史地位进行综合评析。

关键词:朱淑真;诗词;比较研究;历史地位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8531(2021)05 0113 03 一、朱淑真与“男子作闺音”的男性作家作品的比较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男子作闺音”的独特现象。

“男子作闺音”语出清代学者田同之《西圃词说》:“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

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

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所谓情生于文也。

论文:试论《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的文人性

论文:试论《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的文人性

试论《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的文人性摘要《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对它的艺术特色文人性的分析把握及其文人性在艺术特色中的具体表现是本课题所讨论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文人性引言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流离,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同类文人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古诗十九首》最早出现是在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中第二十九卷《杂诗上》。

但何谓古诗呢?一般地说,就是流传已久,难以确定其年代的无主名的诗篇。

汉朝没有出现什么大的诗人,所以汉朝的诗歌只有不知名的乐府和古诗。

个人的创作大大兴盛起来,诗人受到社会上的普遍重视,作诗才成为一种专业,随着诗歌的发展,古诗这一名称,也就不会在出现了。

一、《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和历史背景《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问题,旧说最为纷纭。

在汉代并没有《古诗十九首》,甚至“古诗”之称。

至于西晋,陆机有《拟行行重行行》等十四诗,其中所拟十诗在今十九首之中。

刘铄《拟行行重行行》二首,所拟亦在今古诗十九首中,然而也都未用“古诗”与“古诗十九首”的名称。

齐梁间刘勰的《文心雕龙》与稍后钟嵘《诗品》中始见“古诗”之称,据《诗品》记当时这类古诗尚存有六十首左右。

至梁昭明太子编纂《文选》,始在杂诗类中首列《古诗十九首》之目,又将陆机所拟十二首成为《拟古诗》,遂为后人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古诗”一称是在六朝经过长期酝酿,随着当时文体分类的逐渐细密而形成的,而《古诗十九首》则更是在当时流传的众多无名氏古诗中,经过反复的筛汰,至梁代中后期方以组诗的面目出现的。

这些固然与六朝的文艺思想有关,而更加主要的是由这十九首诗歌的性质所决定的。

男子做闺音

男子做闺音

古典诗歌中的“男子作闺音”现象考察——以《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为中心成伟(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体现了独具特色的“男子作闺音”现象。

汉末文人以女性的口吻、身份和心境进行创作,对女性丰富敏锐的心灵和情感进行深入的剖析,传达出作者的人生感受和精神苦闷,为此后拟女性创作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男子作闺音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底层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得不到实现,他们往往将内心的愁苦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代表作《古诗十九首》不仅呈现了汉末时期文人士子的生命意识,而且突出了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尤其是在写离别、失意的思妇诗中集中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男子作闺音”现象。

一、《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现象产生的原因东汉中后期政治腐朽,宫廷争斗不断,党锢之祸更甚,外族入侵,战乱频繁,无辜生命被屠杀,加之自然灾害不断,致使社会动荡不安。

在桓灵时期尤为严重,外戚、宦官更是“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1](41),官僚集团垄断仕途,社会买官公行的黑暗现象,下层文人无法跻身庙堂,使得大多数士人政治出路日趋狭窄,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士人“兼济天下”的美梦也随之变为泡影。

这一时期的党锢之祸对文人的打击甚是沉重,就第二次“党锢之祸”而言,前次的众多党人都被折磨致死,“妻自皆徙边,天下豪杰及儒学有行义者,宦官一切指为党人;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害,其死、徙、废、禁者又六七百人。

”[2](p132)由此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到汉末党锢之祸对文人身心的伤害之深。

政治上外戚把持朝政,所实行的选举制度,实为豪强把持。

因而也就导致了中下层知识分子无缘被选举的现象。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如泥,富第良将怯如鸡”的童谣真实地表现了当时选举制度黑暗的程度。

政治、社会及自然重重因素使士人追求功名的理想在现实中被击碎,政治抱负无法伸展,加之残酷的党锢之争,使得文人对自己的人生理想产生迷茫感。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主体对其抒情艺术的影响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主体对其抒情艺术的影响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主体对其抒情艺术的影响作者:马红霞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10期【摘要】《古诗十九首》中诸多篇章或从游子视角,或从思妇视角出发,书写了对于岁月光阴、功名事业、男欢女爱的独特感受,代表了那一时代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气质,也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而这组五言抒情诗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从不同的人物视角,即以不同身份、特质的人物作为诗歌的抒情主体,从而获得不同的抒情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主体;人物视角;艺术效果【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诗歌的抒情主体不同,诗歌所呈现的艺术特质、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便不同。

比如,同是写词,好以女性之口吻书写缠绵凄恻的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惯写旷意豪情的东坡词则“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

《古诗十九首》作为汉末五言抒情诗之典范,正是通过采用不同的视角,选取最贴近情感特质的人物作为诗歌的抒情主体,来传达不同的情思感悟。

通观整组诗,大体上可以将其抒情主体分为两大类:一为闺中思妇;二为天涯游子。

《古诗十九首》中对这两种人物视角的成熟运用以及对这两种艺术形象极具神韵的塑造,正是这组诗的可贵之处。

一、“谁能别离此?”——思妇主体视角《古诗十九首》中以闺中思妇视角抒发对远行之人的思念、表现离愁别恨的诗歌占据了相当一部分。

似《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孟冬寒气至》等篇,皆是写思妇怀人的佳作。

这类以思妇为抒情主体的诗在描写细腻感性的女性心理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善用比兴手法,通过对日常生活、景物环境的描写生发对人物情感心理的刻画《行行重行行》中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来比对远行不归的游子,从而映照闺中之人的殷切担忧与期盼。

更兼有对“衣带日已缓”这一极具生活化的情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女子“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心思念。

_男子而作闺音_唐宋词中的一种文学现象

_男子而作闺音_唐宋词中的一种文学现象

文化教育“男子而作闺音”———唐宋词中的一种文学现象李勤(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广州佛山528000)北宋史称其为人“刚简”的名相晏殊,因为善于写宛转妩媚,带有女性声腔的词作,而被王安石批评为有失身份,说:“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尽管晏殊的儿子晏几道为其父辩解:“先公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

”哪知偏有一位蒲传正听后不服气,举出晏殊《玉楼春》词中两句:“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反问小晏道:“岂非妇人语?”确实,唐宋词中存在着一种颇为奇特的文学现象,正如清代词论家田同之所指出:“男子而作闺音”(《西圃词说》),明明是文人士大夫,偏爱发“妇人语”,作“妮子态”去从事词的创作,且这些现象还相当普遍。

被人们尊为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的苏轼,其《东坡乐府》现存的三百四十多首词中,豪放词竟不足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且多上乘之作。

正如贺裳《皱水轩词笙》云:“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

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欧阳修也未能跳出男女恋情,离愁别恨的格调,吟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之类的华艳闺情。

而刚毅执拗的政治家王安石也在《谒金门》(“红笺寄与添烦恼,细写相思多少。

醉后几行书字小,泪痕都了”)中不知不觉地使用“柔丽之语”抒写离别相思之情。

这些名公,德行高尚,刚正立朝,文章典雅,虽有艳丽之词,吴处厚亦为其辩护说:“文章纯古,不害其为邪;文章艳丽,亦不害其为正。

然世或见人文章铺陈仁义道德,便谓之正人君子;若言及花草月露,便谓之邪人,兹亦不尽也。

……然余观近世所谓正人端世者,亦皆有艳丽之词。

”(《青箱杂记》卷八)吴氏意在说明,名公们是可以有双重精神生活的,某些艳丽之词并不足以损害他们的品格。

这无疑是对艳丽之词的肯定,但也揭示了词体与传统诗体的体性区别:词婉于诗,以艳丽为特色,以表现儿女之情见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抒情特点范文 【第二篇】论文题目: 《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抒情特点 摘要:"男子作闺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是指男性借女性口吻、站在女性立场进行创作, 客观地抒发女性内心感受, 也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十九首》就用到"男子作闺音"的创作方式, 抒发隐藏在诗歌背后文人士子的别样情怀, 表现"男子作闺音"背后"直"与"悲"的抒情特点. 关键词:"男子作闺音";别样情怀; 直抒胸臆; 悲剧情怀; "男子作闺音"语出清代田同之《西圃词说·诗词之辨》:"若词则男子作闺音,其写景也, 忽发离别之悲.咏物也, 全寓弃捐之恨.无其事, 有其情, 令读者魂绝色飞, 所谓情生于文也."[1](P1)也就是说, 男子借女子的口吻, 站在女性的立场来进行创作.即"男性词人作女音, 写闺情、抒闺怨、诉闺思".[1](P1)从而男性词人就可以借助女性口吻抒发一定的情怀, 不仅可以更客观地抒发当时社会背景之下女性的内心情感, 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更加直接地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抱负. 《古诗十九首》中,多数为游子思妇诗, 写出了丈夫外出谋求出路以后妇人对丈夫的相思之苦和担心焦虑, 由此构成思妇的怨诉之声.同时也写出下层知识分子因才能无法施展而造成的失意, 进一步写出他们失意之后内心的苦闷压抑、失落彷徨, 更多的是写他们为了谋求出路离家以后, 家中妻子对他们的情感的矛盾.这样, 就产生了模拟女性写作的手法, 我们称之为"男子作闺音". 一、"男子作闺音"背景浅析 1.社会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国势衰微,存在两种较尖锐的矛盾, 一种是皇权与士族的矛盾, 一种是士族与宦官之间的矛盾.这就造成了东汉末年文人士子的出仕无门、失意彷徨. 东汉皇权与士族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既相互依赖, 又相互防范和争夺.[2]东汉中后期士族与皇权、外戚与皇权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皇权就依靠上了宦官并与之相依为命.此时, 知识分子固有的地位和利益备受排挤与打击, 造成的结果是士族与宦官的矛盾日益尖锐. 2.文人士子心态 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之下,文人士子的心态是十分复杂, 也是极其痛苦的.文人士子处于皇族与宦官双重打击之下, 可以说是在这两种势力的夹缝中努力生存.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也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施展. 文人士子为了谋求出路,实现自己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男子汉应有的理想和抱负, 在那样的环境中, 存着对家国与统治者的一丝希望, 背井离乡, 四处奔走.由此带来与父母妻儿的离别之悲痛, 以及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使相思乱离成了当时诗歌的主要基调.文人士子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 无法将自己内心的失意彷徨与愤愤不平一吐为快, 故而在诗歌中借助女性的口吻吐露出来. 二、"男子作闺音"的别样情怀 1.自卑与羡慕 汉末文人士子处处受到打压排斥,内心失意彷徨的他们思考着自己的处境与遭遇, 开始对自身产生了怀疑与不自信.他们报国无门, 只能背井离乡, 期盼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而内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转念想到女性的悠闲生活, 便产生了自卑与羡慕的复杂感情. 男子的自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封建社会即男权社会.自古以来男子的身上都担负着于国于家的重任, 作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本应为国效力、为家做贡献.而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 于国, 文人士子受到严重的排挤压制, 报国无门;于家, 文人士子不得不外出游宦, 做不了家里的顶梁柱.在那个动乱时代, 知识分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出路, 碌碌无为, 理想得不到实现.相比之下, 女性生活的相对安定正是下层知识分子钦羡不已的."凛凛岁云暮, 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 游子寒无衣"写的是女子在岁暮风寒中思念远行的丈夫, 担心游子无暖衣.这也正体现出了古代女子的生活重心就是自己的家, 与男子在诗歌中的那种慷慨激昂的报国情怀又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是通过女子的口吻说出的, 表达了自己思念远游在外的游子.情感没有很大的起伏, 显得比较平静, 而这种平静正是思妇们长期安逸生活的结果, 也正是这样的平静, 让在外漂泊的失意游子们心中产生了羡慕. 2.共鸣与同情 由于身处特定的社会时代,文人士子为了谋求出路开始了长期的宦游, 报有一腔热血的他们在彷徨与痛苦中也不断给自己定位.他们逐渐发现, 同样处于社会最底层、属于弱势群体的封建女性, 她们内心因为丈夫的宦游而产生的失落无依的情感, 同自己内心漂泊不定、出仕无门、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感受是极其相似的.于是, 文人士子不禁与之产生了共鸣, 在产生共鸣的同时, 他们也深刻地感悟到了这些兰心惠质女子命运的不幸.她们不仅被剥夺了受教育和参与创作的权利, 而且彼时女性的爱情生活是很不幸的:或远人长期不归, 或郎君薄情背弃, 凄楚哀怨、抑郁愁闷是其爱情生活的主旋律.[1](P3)因此, 文人士子与女子的共鸣之中, 也自然包含了对她们的同情.因共鸣与同情, 文人士子找到了一条很好的"出路", 即以"男子作闺音"的写作手法来抒怀, 由此产生了借女子口吻抒发情怀的"男子作闺音"的作品. 3.寄托与暗喻 东汉末年混乱黑暗的社会,小人当道, 使文人士子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 由于文人士子对女子产生了共鸣与同情, 他们在创作诗歌时便使用"男子作闺音"这种方法, 借助女性的口吻来描述夫妻之间的情感, 实质上是隐喻了自己不得志的自卑心态, 同时也比拟君臣关系或暗喻奸佞当道, 自己无处施才得不到重用. 清代方廷珪评价《迢迢牵牛星》:"篇中以牵牛喻君,以织女喻臣.臣近君而不见亲于君, 由无人为之左右, 故托之为织女望牛郎之情."[3]诗歌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社会底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他们徒有才情却不得重用, 处处受到打压与排挤.因而我们在分析诗歌时可将织女比拟为作者, 将牛郎比拟为统治者, 诗歌抒发一种君臣之间极为疏远的关系.在《行行重行行》中, 则是借用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情感, 暗含了游子受到"馋邪"的迫害而苦闷的内心.其中"浮云遮白日, 游子不顾返"中的"浮云", 可以看作游子出门在外总不回来, 家中的妻子担心有"浮云"即外乡女子对自己丈夫的迷惑, 因而丈夫"不顾返".我们从"男子作闺音"的角度来看, 针对"不顾返", 刘良说道:"白日喻君也, 浮云谓馋佞之臣也, 言佞臣蔽臣之明, 使忠臣去而不返也."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 将"白日"比作皇上, 将"浮云"比作宦官, 宦官当道处处蒙蔽皇上, 导致文人士子无出路;也可以将"白日"比作自己, 将"浮云"比作宦官, 正是因为宦官当道因而自己处处受排挤压制.又可以理解为游子在乡里被"馋邪"所害, 远走高飞不想回家;另一种可能就是乡里"馋邪害公正, 是非黑白不分, 导致游子不想回家".[4] 4.相思与期许 纵观《古诗十九首》,我们看出其中有关游子常年在外的诗歌必然就寄托了对妻子的一种深深的思念, 当然其中还隐含着汉末男子对于女性的一种审美道德规范的要求. 在《古诗十九首》中,我们看出其中女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那一种苦苦相思.我们试想, 外出的男子何尝不是?他们思念自己的妻子、家人、家乡, 他们迫不得已抛开家里的一切外出, 久久不归. 《行行重行行》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渐已缓"就让我们看到东汉末年文人在无出路可循的环境下不得不外出奔走、四处游宦以寻求出路, 而在他们背后, 有这样一群女子.她们在游子外出后, 坚守着自己的家庭, 坚守着对丈夫的爱, 时不时倾诉着自己对丈夫的担忧与相思.在《古诗十九首》中, 女子对出门在外的游子的那份坚守, 让我们为之赞叹, 丈夫出门在外, 自己无所寄托, 因而时常会借物感怀."置书怀袖中, 三岁字不灭"说的是丈夫托朋友给妻子带回一封书信, 这位妻子将书信置于怀袖中, 几年了上面的字依旧没有磨灭, 使我们看到这位妻子对丈夫真挚忠诚而又痛苦的爱, 这也凸显了男子对在家苦守女子的期盼. 三、"男子作闺音"的抒情特点 通过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别样情怀,我们不难看出男子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时, 正是因为借女性口吻来抒发, 所以那种直白大胆、勇于表露内心的特点就显露无疑.也正是通过男子对这几种情感的大胆直接表露, 其中所蕴含的悲剧情怀就赤裸裸地呈现于我们眼前.从《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创作手法来看, 其中的抒情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 即直抒胸臆和悲剧情怀. 1."男子作闺音"之"直"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道:"五诗佳丽……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 婉转附物, 怊怅切情, 实五言之冠冕也."[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古诗十九首》抒情特点的评价是直抒胸臆却符合礼节. 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自卑与羡慕""共鸣与同情""寄托与暗喻""相思与期许"的情感特点分析,游子们大胆表露自己内心情感的内容就自然显现在我们的眼前.在汉末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 文人士子备受排挤, 因而不得不借助女性口吻进行创作,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男子作闺音"的背后, 文人士子那种大胆表露自己内心情感的勇气. 2."男子作闺音"之"悲" 细读《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诗歌,不难揣摩出其中的"悲"字, 游子在外多年不归, 他们心中的悲伤忧愁, 借助女性的口吻表达得淋漓尽致. "悲"是贯穿于《古诗十九首》始终的,不论是游子发出"自卑与羡慕""共鸣与同情", 还是"寄托与暗喻""相思与期许"的情感, 都透露着游子们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 在这无可奈何的痛苦背后, 贯穿着的就是游子那绵延不绝的"悲".男子通过借助女性口吻进行抒怀, 更能烘托出那份无限的相思、那份被人排挤压制的苦痛、那份对妻子家乡的思念以及隐藏在这些情感背后的那份悲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